十六课 三国鼎立
- 格式:ppt
- 大小:10.85 MB
- 文档页数:24
第课三国鼎立知识点一官渡之战1.背景:东汉末期,政局混乱。
占据河南一带的________把________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并招揽各种人才。
在经济上,曹操采用________的措施,势力逐渐壮大起来。
当时占据黄河以北的________,实力强大。
双方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
2.官渡之战时间交战双方战术结果特点意义____年曹操和______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______胜利以少胜多为统一______打下基础知识点二赤壁之战1.背景: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进而消灭________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刘备派诸葛亮联络孙权,共谋抗曹之计。
孙权听从将军________和诸葛亮的意见,决定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
2.赤壁之战时间交战双方结果特点意义____年______对孙刘联军孙刘联军胜利火攻;以少胜多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知识点三三国鼎立1.三国鼎立2.经济发展: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________。
孙吴开发江东,__________发达,发展海外贸易。
230年,孙权派将军________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________与内地的联系。
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________地区的开发。
1.春秋时期的齐桓公通过“尊王攘夷”确立了自己的政治优势。
东汉的曹操采取的哪一项措施也达到了相似的目的( )A.把汉献帝接到许 B.招揽人才C.发动官渡之战 D.实行屯田2.“袁绍的10万大军败于曹操的4万兵马,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这是对哪次战役的描述( )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3.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中有以下两个典故,与这两个典故直接相关的人物是( )A.曹操 B.刘备C.孙权 D.诸葛亮4.东汉末年,经过长期的军阀混战,相互兼并,形成了三国鼎立局面。
其中,政权“魏”的建立者是( )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曹丕5.东汉末年,曹操在封建军事集团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A.挟持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B.采用屯田的措施,势力不断增强C.奖励农耕,得到劳动人民的支持D.官渡之战,打败强敌袁绍6.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第十六课三国鼎立一.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二.第十七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组的内迁一.西晋的建立1.三国灭亡顺序:①263年,魏灭蜀②266年,司马炎(晋武帝)自立为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③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二.八王之乱1.背景:①西晋初年,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②后来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他们势力日益强大;③西晋统治腐朽,压迫内迁的少数民族人民;④统治者昏庸无能(西晋灭亡的原因)2.经过:八王之乱在洛阳一带展开,历时十几年,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西晋从此衰落3.影响:中原人口大量死亡,逃往南方的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1.内迁民族及路线: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鲜卑族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一部分迁到辽宁。
2.十六国: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主要的十五个证券,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3. 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
皇帝苻坚任用喊人王猛改革,前秦境内的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
第十八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一.东晋的兴亡1.兴亡: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317年,司马睿重建晋王朝,定都建康,史称东晋。
2.“王与马,共天下”指的是司马睿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
王氏其他子弟也都得到重用。
3.东晋初期,多次进行北伐,但最终未收复中原。
4.420年,东晋灭亡二.南朝的政治1.含义;420-589年,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2.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三.江南地区的开发1.背景:秦汉时期,北方和南方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的经济中心,而江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2.原因:①自然条件: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②社会环境:社会比较安定③北人南迁: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④人为因素: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十六课笔记
以下是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十六课的笔记:
第十六课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
1. 背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 时间:公元200 年
3. 交战双方:袁绍和曹操
4. 结果: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5. 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二、赤壁之战
1. 时间:公元208 年
2. 交战双方:曹操和孙刘联军
3. 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
4. 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1. 220 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
2. 221 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
3. 229 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国号吴。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
1.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2. 孙吴:开发江东,发展海外贸易。
3. 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
五、三国鼎立局面的结束
280 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第16课三国鼎立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学习目标
1.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
2.思考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课前学习任务
通过网络或书籍,了解三顾茅庐的故事。
课堂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根据教材,将官渡之战的相关知识填写完整。
【学习任务二】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学习任务三】根据教材,将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填写完整。
【学习任务四】分析在赤壁之战中,曹操为什么会失败?
【学习任务五】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议一议:决定这两场战役胜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学习任务六】根据教材内容将三国政权相关知识表格填写完整。
本课小结
根据本课所学内容,列出关键词或画出思维导图。
课后任务
阅读《三国演义》中任意一节故事,并将出现的人物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