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打小报告”的类型及原因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4
浅谈幼儿告状行为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园和小学里非常普遍的现象,家长和老师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正确处理和引导孩子们的告状行为。
本文将从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如何正确处理和引导孩子们告状等方面进行浅谈。
1. 试图维护自己的权益幼儿告状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比如因为受到欺负、抢夺、打骂等行为而感到委屈,无法自己解决问题,就会寻求老师或家长的帮助。
2. 注意力需求幼儿处于好奇心旺盛的年龄段,喜欢关注身边的事物和人物,告状可以让他们引起老师或家长的注意,获得更多的关心和关注。
3. 学习互助帮扶的道理孩子们在课堂学习中,老师往往会强调大家要互相帮助,告状行为可能是孩子们遵循这个道理,试图通过告状来帮助别人解决问题。
二、如何正确处理和引导孩子们告状1. 深入了解事实情况在处理孩子们的告状问题时,首先需要了解事实情况,听取双方的陈述,排除虚假和夸大的可能性。
2. 重视孩子们的感受孩子们告状的最主要原因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因此要尽量理解和关注孩子们的感受,让他们感到被尊重和被重视。
3. 引导孩子们学会自我解决问题在处理孩子们的告状问题时,老师和家长要引导孩子们学会自我解决问题,鼓励他们自己去尝试解决问题,让他们懂得如何与人沟通、协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会孩子们正确的沟通方式在遇到问题时,孩子们要学会正确的方式与人沟通,不要采取过激的行为,如打骂等。
家长和老师可以在平时教育中,提醒孩子们要用正确的方式解决问题,避免过激行为造成的不良后果。
三、结语总的来说,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期别具特点的一种行为表现,家长和老师要正确处理和引导孩子们的告状行为,让孩子们有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同时,也要注重启发孩子们的自我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让他们在遇到问题时,能够正确、积极地解决问题。
爱打报告的幼儿教育随笔爱打报告的幼儿教育随笔(一)——爱打小报告的孩子最近一段时间,经常有孩子到我这里来报告,“老师,XX小朋友裤子没有塞紧,我提醒他,他还不塞好”“老师,XX小朋友在厕所里讲话”“老师,XX小朋友跟人家在吵架”等等。
听得多了,我就开始注意起这个问题来了。
照理说,中班阶段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很正常的,但是为何在大班阶段依旧频繁出现呢?对此,我对经常报告的孩子名字进行了梳理,并决定对他们的行为进行了追踪,希望找到真正的原因和对策。
片段一:这天,孩子们在厕所里如常地盥洗,我则悄悄地躲在门边观察,不一会儿就情况出现了。
嘉晔小朋友三下两下就把手洗好了,给值日生检查。
小艺检查的非常认真,他仔细看了嘉晔的手,马上指出来说:“你的手没有抹肥皂,而且手很湿,没有擦干净。
”嘉晔无奈的说:“好吧。
”于是他又胡乱地洗了一通,结果可想而知,第二次又被值日生退了回来,于是嘉晔失去了信心,开始耍起脾气来了说:“是这样的呀,我已经洗好了。
”说完不顾值日生的反对就要跑出来,值日生当然不肯,两人由此发生了矛盾。
片段二:自由活动时间到了,孩子们分散在各个地方尽情的玩。
哲哲和一凡两人一起在玩“变形魔尺”,哲哲提议来比赛:看谁变得像,一凡同意了。
一番变形后,哲哲变出了一座楼梯,而一凡则变出了数字“2”,到底谁变得好呢?于是两人争吵起来,哲哲就用手去戳戳一凡的额头,一凡不乐意了,也用小手去还击他……。
哲哲看自己占不了便宜,于是向老师来报告。
片段三:午睡时,小朋友做好盥洗活动后陆续进房间。
杰杰一看老师还没进房间,于是他围着小床来回的奔跑,一边跑一边还开心的笑着,引起了其他小朋友的不满,于是有小朋友来向老师报告了。
大班的孩子,他们的自控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明显增强了,在日常生活中能很好的约束自己、控制自己,从而较好的遵守游戏规则和集体生活规则。
但是班中总会有一部分孩子,行为习惯偏差,和其他孩子有所差距。
对此我们老师要正视这样的情况,面对这样一些孩子采取了一些措施:1、举一反三。
如何处理幼儿“打小报告”李丽在生活中,很多孩子更喜欢吸引别人的注意,所以在幼儿园会出现孩子抱怨的现象。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教育和引导这类儿童呢?下面让我们详细看看!“老师,××讲话”,“老师,××拿我的橡皮擦”,“老师,××拿我的书”??这是我们到了大班课堂上和一日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场景。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从事幼教工作多年,我发现5-6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特别爱打小报告,很多教师对这种现象感到很头疼,但又没有相应的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为什么幼儿对打小报告会乐此不疲呢?怎样才能减少幼儿的这种告状行为呢?经过多年的摸索,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首先,平等对待每个孩子。
有些孩子经常向老师喜欢的孩子汇报。
一方面,他们希望对方受到老师的惩罚,破坏自己在老师眼中的形象;另一方面,它是为了吸引教师的注意力,寻求教师对自己的爱。
基于儿童的这一心理特征,教师应该不偏心,平等对待每一个儿童,引导儿童正确表达自己。
入学指导其次,引导幼儿正确地解决问题。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有幼儿告状说:“老师,××把垃圾扔到地上了。
”这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表扬他热爱班集体,同时可以给他一些建议:有没有比打小报告更好的办法?比如,鼓励他和对方一起把垃圾捡起来。
诸如此类,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引导,幼儿逐渐会学到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也让幼儿体会到这样解决问题的效果要好于打小报告。
其次,引导孩子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教师应该引导孩子们参与各种课堂活动,让他们在丰富的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知道成功的源泉来自于相互团结和帮助,而不是做小报告。
通过课堂活动,教师应该教育孩子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优点。
孩子们应该更多地学习其他孩子的优点,容忍其他孩子的缺点,帮助他们改正缺点,要学会处理与小朋友间的矛盾。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我发现课堂上打小报告的声音减少了很多。
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与指导策略分析一、内容描述在幼儿教育阶段,告状行为是常见的现象之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孩子们面对的环境日益复杂和多元化,他们的心理发展也在逐步成熟。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和与同伴之间的矛盾,这些都会导致他们在处理问题时选择通过告状的方式来寻求帮助或解决问题。
这种行为并不是一种健康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过多地使用告状行为可能会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尝试提出有效的指导策略,帮助教师和家长正确引导幼儿,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从多个角度对幼儿告状行为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期找到更加科学和有效的解决策略,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1. 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儿童开始步入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
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幼儿告状行为时常发生,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了幼儿的学习和生活质量,还制约了幼儿园教育的整体效果。
对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指导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幼儿告状行为的发生,既可能是由于幼儿自身的情感需求未得到满足,也可能是他们试图通过告状来寻求教师的关注和帮助。
家庭环境、社会氛围等也可能对幼儿告状行为产生影响。
在面对幼儿告状行为时,我们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找出其产生的根本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指导幼儿,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为了深入了解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实地观察和访谈。
通过对幼儿、教师及家长的深入交流,我们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并对这些数据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针对性的指导策略,以期帮助教师和家长更好地理解幼儿告状行为的内在原因,并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
我们将继续深入探讨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并尝试提出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指导策略。
我们期待通过这些努力,能够帮助幼儿在幼儿园生活中获得更好的成长体验,同时也为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浅谈幼儿告状行为幼儿告状行为是每个家长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有些家长对此现象关注度不够,认为幼儿告状是小孩子的小聪明,有些家长则认为这是一种不好的行为,会对孩子的性格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其实,幼儿告状行为的背后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告状”,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其表现的原因和意义,以正确的方式来引导和处理。
在本文中,将会浅谈幼儿告状行为,分析其原因及对应的引导方式,帮助家长更加理性地处理这一问题。
我们需要了解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
幼儿告状行为的出现可能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 自我保护:幼儿处于成长阶段,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和行为规范,因此在遇到不愉快的情境时,会选择通过告状的方式来保护自己。
他们会觉得通过告状可以让成人来维护他们的权益,避免受到伤害。
2. 小聪明表现:有些幼儿会因为想要获得成人的关注和认可,或者是想要制造一些小小的“事情”,因而选择通过告状的方式来引起成人的注意。
这种情况下,幼儿的告状行为往往是出于一种寻求关注和调皮的心理。
3. 衡量公平:有些幼儿在家庭或者学校生活中觉得不公平待遇,或者感觉到其他孩子的行为影响了自己的权益,因而选择通过告状的方式来寻求正义。
这种情况下,幼儿的告状行为往往是因为他们对公平和正义有一定的认知和追求。
接着,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引导方式来处理幼儿告状行为。
首先是针对自我保护的原因,家长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信任,让孩子明白在困难和困扰面前,可以向父母和老师求助,而不是通过告状来解决。
在关系家庭成员或者同伴之间,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会自我保护,教育他们应该学会和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和自我表达,以解决矛盾与纠纷。
其次是针对小聪明表现的原因,家长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表扬,让孩子知道并理解,只有通过正面的行为表现来获得成人的认可和鼓励。
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特长,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使孩子能够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下展现自己的才能和魅力,而不是通过告状来寻求关注。
浅析小学生打小报告的原因及解决策略作者:张静来源:《学周刊》2017年第10期摘要:小学教师面临的教学对象是一群认识水平还不高的小学生,这群小学生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向老师打小报告。
采用文献研究法、观察法来分析小学生爱打小报告的原因,并提出相关解决策略,能为老师正确处理这一现象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小学生;打小报告;原因;解决策略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0-0185-02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10.114小学教师在学校面临最多的恐怕就是小学生爱打小报告了,这一现象既让老师头疼,又能让老师迅速掌握、了解班上的情况。
但是,有些教师可能会因为自身的问题,没有正确地认识问题的本质,对被告的学生采取情绪化处理,就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不仅促使打小报告者更加爱打小报告,也会伤害被告者的自尊等,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明确小学生爱打小报告的原因以及找到正确的处理方式显得十分有必要。
小学生的年龄多在6-12岁,认识水平还不高,辨别、处理问题的能力亦不强,因此,他们试图寻求权威者——教师,来主持公道、维持正义。
一、学生爱打小报告的原因(一)学生博取关注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也是打小报告主要的群体。
有些学生打小报告仅仅是为了博取老师的表扬,表现自己。
学生小何平时特别喜欢实习教师张老师,但是由于自身不够优秀,不能获得该教师的关注,于是小何总是留心着身边的小事,一旦有“值得”向该老师汇报的事情,就毫不犹豫地跑去告诉这个老师,以寻求关注。
为了让老师或者同学的目光转移到自己的身上,他们或采取这样的方式来表现自己。
这些孩子的动机十分单纯,仅仅是想和老师说说话,拉近距离。
他们比较喜欢老师,但又觉得和老师说话应该是有事的时候才可以,所以就会找一些小事情来给老师汇报。
(二)学生维护正义学生心中有一把衡量是非的“尺子”,认为一旦有人超出了是非的标准,就应该向老师报告。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分析和建议最近发现我班的一部分幼儿在入中班以后,变得越来越爱告状。
告状在一整天的师生互动中占的比例,甚至已经高过了课堂中的问答互动,成了发生频次最多的一种师生互动。
为什么幼儿变得越来越热衷于告状?他们告状的动机是什么呢?带着这样种种的问题,我对幼儿的告状行为进行了一些思考。
幼儿告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对周围人、事、物的评价多依赖成人的态度。
2)为了受到别人的关注而产生告状行为。
3)有的源于一些家长的教育观念没有摆正。
4)一些客观或人为因素增加了幼儿间的摩擦,引起告状。
这里所指的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为自己受到来自同伴某一方面的侵犯,或者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
这种行为的突出目的是要阻止同伴的行为。
经过观察,我发现幼儿产生告状行为的主要原因有以下5种:一、求助型告状当幼儿发现同伴侵犯自己的利益或同伴的行为与自己的意愿发生冲突,而自己有没有办法解决时,就会向老师告状。
实际上,这种告状并不是希望老师惩罚被告,而是希望老师能够帮助自己达到自己的意愿。
例如:在一次区域活动中,陆立范跑到我身边告状说”老师,施天齐他抢我的积木,我搭积木的时候还老碰我。
”实际上,他是希望通过老师的权威帮助他重新拿到积木,并且希望施天齐不要一直碰他,而并不是希望老师惩罚被告。
从此类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幼儿来说很困难的事情,只要向教师求助,通过教师的干涉,哪怕是一句话、一个微笑、一次点头就能迎刃而解。
可见,教师的权威对幼儿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幼儿往往会借助教师的权威行使一些凭自己的能力还无法行使的特权。
这也是幼儿一遇到困难就向教师告状的原因之一。
二、求赏型告状求赏心理是幼儿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尤其是当同伴出现”违规行为”时,大多数幼儿一旦发现就会迫不及待地向教师告状。
这往往是幼儿为了让教师关注自己的表现而产生的告状行为。
幼儿期孩子告状行为的产生及措施幼儿期是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阶段,他们对于各种规则和限制的认知能力还不够成熟,容易产生告状行为。
孩子告状的行为通常是出于自身的需要和动机,有时候可能是出于对不公平的感受,有时候可能是为了获得关注和赞赏。
以下是幼儿期孩子告状行为的产生原因及相应的措施。
1.对不公平感受的回应:幼儿期的孩子往往对不公平感受非常敏感,他们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因此选择告状来让成人保护他们的利益。
应对措施:a)建立公平的家庭环境,让孩子了解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和责任,家庭成员的需要和感受都应该得到尊重。
b)帮助孩子学会适应不公平的情况,教导他们如何积极面对并应对不同的问题,避免轻易告状的行为。
2.接受关注和赞赏的需求:幼儿期的孩子对于成人的关注和赞赏有很大的依赖性,他们希望成为家庭和学校中的焦点,因此通过告状行为来吸引成人的注意。
应对措施:a)为孩子提供足够的关注和赞赏,注重他们积极的言行,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
b)教导孩子学会与他人分享和合作,让他们体会到通过与他人的合作能够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赞赏。
3.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期的孩子在面对问题时往往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有效地处理矛盾和冲突,选择通过告状来寻求帮助和解决问题。
应对措施:a)培养孩子的问题解决能力,教导他们如何识别问题、寻找解决办法,并鼓励他们尝试独立解决问题。
b)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协商机制,让孩子了解沟通和协商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倡导他们主动与他人交流,而非通过告状方式来解决问题。
4.模仿和学习:幼儿期的孩子常常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和适应环境,如果他们在家庭或学校中看到他人常常告状,可能也会模仿这种行为。
应对措施:a)成人要以身作则,示范正确的行为方式,并教导孩子大人有大量的事情需要自己处理,不要轻易告状。
b)规范孩子的行为,告诉他们什么是可以采取行动来解决问题的,什么是不能采取行动的。
5.重视和尊重孩子的感受:幼儿期的孩子常常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并希望得到成人的重视和尊重,如果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孩子可能会通过告状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抗议。
总结-正确对待爱打小报告孩子总结:如何正确对待爱打小报告的孩子每天都有很多孩子来打“小报告”,特别是在课间的时候就更多了。
孩子爱打小报告是我们平时教学生活中常见的、普遍的现象,这现象的产生与孩子的年龄特点是紧密相关的。
因为,孩子年龄较小,对各种事物的是非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常用小报告的形式来告诉成人,依赖成人来解决问题。
但是有的教师对幼儿的小报告非常厌烦,往往采取压制、敷衍的态度,只有认为问题比较严重时才认真对待。
其实虽然只是一个“小报告”,但是孩子认为非常重要,因为它是她们交往的小群体里出现的问题,老师对于问题的处理直接影响孩子以后处理问题的方式及孩子的心理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出现了一些乱打小报告或者说是随意报告的现象,我认为也是值得我们老师反思的。
在这里提出两点思考,与大家共同交流:一、紧抓幼儿打小报告的原因,明白小报告的性质。
面对幼儿的各类小报告,我觉得我们老师首先要弄清楚的,就是孩子打小报告的原因,这样我们才能对症下药。
幼儿“告状”的现象可以说是络绎不绝,有的幼儿是受到了“欺负”,到老师这里来寻求保护,这是对老师信任的一种反映;有的幼儿看到了他认为“不公平的现象,到老师跟前告状,是幼儿”见义勇为“的表现;还有的幼儿只不过是想引起老师的关注。
在平时的时候,孩子们会听到教师这样说::在教室里不可以跑;不可以打架;不可以骂人等。
孩子发现有不良现象就会马上告诉老师,在这种情况下,我会适当的给孩子加以引导。
比如:区域时,孩子们玩手工,有孩子看到其他孩子把垃圾纸扔到地上,就来告诉我。
我听了并没有马上去让他们拣起来,而是对那报告的孩子说:他们做的对吗?还告诉他,你要让他们把纸拣起来,还要让他们知道乱扔垃圾是不对的。
作为老师要正确的对待这些小报告,引导孩子在碰到问题时学习积极动脑解决问题。
二、善于处理各种小报告1、发挥榜样模仿和示范的作用。
当孩子们在活动时,总会出现各种问题。
更有孩子违反游戏规则或是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
浅谈幼儿告状行为幼儿时期,孩子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模式都在逐步形成。
在这个阶段,告状行为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几乎每个孩子都有过向老师或家长告状的经历。
那么,为什么幼儿会出现告状行为?这种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正确引导和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呢?我们来探讨一下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
一方面,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较弱,他们在遇到问题时,往往会寻求大人的帮助。
当他们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他们会选择告状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另一方面,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正在发展,他们还不擅长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因此告状成为他们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
1.惩罚心理:幼儿在受到欺负或遭受不公待遇时,他们希望通过告状让欺负他们的人受到惩罚,以发泄自己的愤怒和不满。
2.求关注心理:有些幼儿告状是为了引起大人的关注,他们希望通过告状让大人关心自己,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3.求助心理:当幼儿遇到困难时,他们希望通过告状寻求大人的帮助,解决问题。
4.模仿心理: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会模仿身边大人的行为。
如果他们看到大人告状,他们也会学会告状。
了解了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和心理机制,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引导和处理这种行为呢?1.关注幼儿的情感需求:当幼儿告状时,我们要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给予关心和安慰,让他们感受到大人的关爱。
2.引导幼儿正确表达:我们要教育幼儿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如鼓励他们与同伴沟通,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培养幼儿的自主能力:我们要培养幼儿的自主能力,让他们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减少对大人的依赖。
4.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们要教育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明白告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而是应该通过沟通和协商来解决问题。
5.榜样作用:作为大人,我们要以身作则,自己不告状,以正确的态度和行为影响幼儿。
6.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配合:家庭和幼儿园要共同关注幼儿的告状行为,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引导幼儿健康成长。
幼儿告状行为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我们要正确理解和引导这种行为。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幼儿园或家庭中,向成人反映其他幼儿的不当行为或违规状况的行为。
幼儿告状行为的表现形式多样,常见的包括口头告状、书面告状、示意告状等。
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有多种可能,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正义感和对公平的追求:幼儿年龄较小,他们对公平和正义的认知往往比较简单,对自己和他人的利益分配容易出现不公现象时,幼儿可能会主动告状,以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寻求公平。
2.寻求关注和关爱:幼儿在告状时,往往希望得到家长或老师的关注和关爱,希望他们能够解决问题、维护自己的权益。
3.自我保护和恐惧心理:有些幼儿由于自身的特殊原因,可能会感到害怕、困惑或受到少数幼儿的欺凌,因此采取告状的方式,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在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倾听和尊重:在幼儿向成年人告状时,我们首先应该倾听他们的诉求,并且给予他们尊重和关注。
通过倾听幼儿的讲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事情的经过和幼儿的感受。
2.调解和引导:在了解事情的情况后,成年人可以采取适当的调解措施,引导幼儿通过适当的方式解决问题。
可以与涉事幼儿进行对话,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教育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3.教育和培养:通过教育和培养,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可以通过游戏、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向幼儿传授法规、人情世故等知识,让他们能够主动解决一些小问题。
4.关注和保护:对于一些特殊情况下的幼儿,如受到欺凌或遭受伤害的幼儿,成年人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幼儿的安全和身心健康。
对于幼儿的告状行为,我们要以尊重和理解的态度对待,通过倾听和引导,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特殊情况下,要给予幼儿更多的关注和保护,保障他们的权益和安全。
关于幼儿的告状行为以及原因解析 一、前言 ................................................. 1 二、幼儿告状行为概述 ..................................... 1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含义 .............................. 1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型 .............................. 1 1.无理取闹无用告状 ................................. 1 2.维护公平性的告状 ................................. 2 3.求表扬性的告状 ................................... 2 4.寻求帮助性的告状 ................................. 3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及原因 ............................. 3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 .............................................................. 3 1.自身利益受到侵犯 ..................................................................... 3 2.同伴之间发生争执 ..................................................................... 4 3.违背幼儿园的规则 ..................................................................... 4 4.为同伴分忧 ................................................................................. 4 5.遭到同伴拒绝 ............................................................................. 5 (二)幼儿告状行为产生的原因 .......................... 5 1.内部因素 ..................................................................................... 5 2.外部因素 ..................................................................................... 7 三、教师正确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 ....................... 8 (一)正确看待,冷静处理 .............................. 8 (二)减少频率,积极强化 .............................. 9 (三)克服情绪,正确引导 .............................. 9 四、如何看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 10 (一)告状行为是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的现象 ............... 10 (二)告状行为也标志着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发展 ... 11 结论 .................................................... 11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目前家庭对独生子女的关注程度,发现目前大多幼儿都普遍有告状行为。幼儿告状行为是有气产生的动机与原因的,并且告状行为的产生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对于幼儿的告状行为,教师理应正确看待。本文旨在分析幼儿的告状行为,首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含义及动机进行简要分析,其次阐述幼儿告状行为的起因以及产生的原因,再次才教师的角度阐述正确应对幼儿告状的行为,最后还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看法进行简要概括,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更好地帮助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发生。 告状行为;动机;原因;策略 According to the age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and the current degree of concern only child of the family, we found most children are now generally have complain behavior. Children complain behavior is motivated gas produced and reason, and the causes are varied behavior complain, complain behavior for children, teachers should have a correct view. This article aims to analyze the behavior of children complain, complain first to the children the meaning of the behavior and motivation of a brief analysis, followed by the cause of children complain elaborate behavior and the causes of, again, only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ight of teachers to deal with children complain of behavior, and finally to children complain behavior view a brief summary of the analysis in this paper hopes to better help teachers cope with children complain behavior occurs. complain behavior; motivation; reason; Policy 一、前言 告状是幼儿告发其他同伴不好的缺点或错误的行为表现。在幼儿园的一日教学活动中,尤其是小班的幼儿,他们往往大多是第一年正式接触学校,老师和同伴(不排除学前亲子班),在脱离家庭父母和其他亲人们的特殊关爱,幼儿的心理也会根据年龄和环境的变化发生一些质的变化,有资料表明,幼儿园一天中有80%的幼儿会向老师告状,而每个幼儿告状的次数多至五次,甚至有人会认为年纪这么小就会告状是不是品德发展有问题之类的。而处于小班年龄阶段的孩子,情绪极度冲动,认知活动大多依靠动作来加强,其实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幼儿告状是最常见如家常便饭的一件事,每天都会有孩子有不同的原因来告状,当然老师也会因为各种原因应接不暇地帮幼儿处理,这些问题也会让老师非常头疼。如果在此过程中老师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关系,重至会影响幼儿人格的发展以及和孩子的身心发展,所以帮助幼儿减少告状行为在教学活动中以及以后幼儿的身心发展和性格形成都至关重要。 二、幼儿告状行为概述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含义 幼儿的告状行为主要是指幼儿在自身受到不公平待遇时,或者是其他幼儿违反幼儿园或者教师等制定的规章制度以及与教师要求的不想吻合时,幼儿主动向教师陈述事实或个人观点的一种行为。1幼儿的告状行为的产生意味着幼儿能够感受自身所受的委屈,也能够判别其他幼儿园是否违背幼儿园制定的规定等要求。幼儿园告状行为的产生,其目的是为了得到公平待遇或者是阻止同伴的不合规定的行为。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型 1.无理取闹无用告状
幼儿告状的典型行为一、幼儿告状的原因及影响(200字左右)幼儿告状是指幼儿在与他人发生冲突或遭受欺凌时,选择向成人寻求帮助或解决问题的行为。
幼儿告状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是因为自我保护的需要,也可能是因为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幼儿告状的行为对幼儿的心理与社交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对幼儿来说,告状是一种表达自己需求的方式,但如果频繁告状,可能会造成他与同伴之间的亲密关系受损,也可能引发其他问题。
二、幼儿告状的典型行为(500字左右)1. 寻求成人帮助:幼儿在发生冲突或遭受欺凌时,会告诉老师、父母或其他成人,希望他们能够解决问题。
幼儿可能会描述事件经过、对方的不公行为,或者请求成人干预。
2. 揭发他人错误:幼儿会告诉成人他人犯错的情况,希望能够让他们受到惩罚或挽回自己的损失。
可能涉及到他人的恶意行为、不公平对待或对幼儿伤害的事件。
3. 举报规则违反:幼儿告状还可能涉及他人违反规定或违反行为准则、价值观等的情况,希望成人能够制止或纠正他人的不当行为。
4. 希望得到公平对待:幼儿有时因为感受到不公平对待,会向成人述说自己被别人欺负的事情或感受,希望得到公正对待。
这可能是因为幼儿对公平正义有一定的认知,希望能够通过告状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5. 偷窥报告:幼儿有时会告状他人的私密行为,如偷窥他人上厕所、更衣等行为,希望成人能惩罚偷窥行为的当事人。
三、幼儿告状的原因分析(300字左右)1. 自我保护:幼儿告状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当幼儿遭受到伤害或不公平对待时,他们会主动告诉成人,希望得到帮助和保护。
这是因为幼儿认识到自己无法解决问题,需要依靠成人的力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2. 社会规范意识:幼儿开始逐渐形成社会规范的概念,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违反规则、什么样的行为是不被接受的。
当他们目睹他人违反规则时,会感到不安,并希望通过告状来纠正错误。
3. 从伤害中学习:幼儿通过告状,可以让成人意识到他们所经历的伤害和冲突,从而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
幼儿“打小报告”的类型及原因分析
作者:苏萍
来源:《东方教育》2014年第04期
【摘要】本文是作者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一个困扰——幼儿喜欢经常打小报告。
为了解决这个困扰,本人经过仔细观察,分析了幼儿打小报告的类型,思考了处理策略,实验了解决的途径。
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使幼儿逐渐学会如何有效的交流,分享和合作。
幼儿园经常出现这样一个普遍现象:无论在集体活动还是开展游戏中,无论在活动室还是在午睡室,抑或操场,会发现一些孩子喜欢跟老师打小报告,讲述各种情况。
今年,我带的是小二班,这种情况特别明显。
当我正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总被孩子打断,讲一些无关教学的话;当开展集体活动时,会有孩子脱离集体,跑到我身边,使集体秩序变得混乱。
起初,我会因处理这样的事情而中断活动,甚至暇顾及正在开展的活动,而且因为匆忙,也不能很好的处理打小报告的孩子的问题。
后来经过思考分析,我渐渐对打小报告这种事情有了一点自己的想法。
一、幼儿打小报告类型:
1、引人注意型
很多孩子当自己有了新变化新发现,都希望老师能够及时注意发现,如果老师没有发现,他便会通过打小报告的形式来提醒老师。
此时的幼儿需要的是老师的一个关注,一到两句简短的评价。
有时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也能让孩子心满意足。
案例:晨间活动的时候,小朋友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坐着玩桌面玩具。
玲玲也在玩积木。
而老师正在教室门口作晨间接待。
玲玲玩着玩着,好像突然想到了什么,下位跑到老师身边,拉着老师的手,说:”老师,你看,我今天穿了一双新皮鞋,好看吗?”
2、分享型
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预期的目标时,他们心里会油然而生一种成就感,自豪感。
它需要通过分享和肯定才能得到满足和延续。
而老师在孩子们心目中代表着一定的权威。
能得到老师的肯定与分享,是种加倍的幸福。
老师的一句准确的评价,能把孩子成功的内涵明确化。
案例:游戏时间,玲玲和小朋友正在建筑区搭高楼。
他们在一起互相帮助,全神贯注又小心翼翼的,玩的可开心了。
当玲玲把最后一块积木垒上去时,玲玲兴奋的冲出建筑区,奔向老师说:“老师,老师,你快看呀,我们搭的大高楼。
”
案例中孩子们搭的楼很高却没有倒,这就是孩子的成功之处,老师是可以一语命中的。
3、寻求帮助型:
在孩子心目中,老师是全能的,什么事都能解决。
所以当他遇到困难时,找老师是第一选择。
此时孩子需要的是老师热情的帮助,来安慰他已经挫败的心理,帮助孩子自信的建立。
案例:晨间活动时间,乐乐在玩插花玩具。
他想插一朵大花,可是由于每个插片都没有插紧,所以最后一片怎么也插不上去。
他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
便把玩具往桌上一放,跑到老师身边说:“老师,我搭不起来,你帮我,你帮我!”还把老师往他座位上拉。
在这个案例中,老师可以指出问题所在,帮助乐乐插出大花。
4、解决冲突型
当孩子之间发生冲突而不能自行解决时,老师的介入无疑是孩子最好的选择。
乐乐觉得自己先去拿的,被玲玲抢先拿走了,自然觉得委屈,希望老师能够帮助自己。
老师在处理这类情况时一定要弄清来龙去脉,公平公正的作出评判,只有这样才能使矛盾平息。
也为将来类似的情况幼儿能自行按结果处理。
案例:阅读区,孩子们正在看书。
突然乐乐和玲玲挤在了一起,他们都想看喜羊羊的书。
玲玲手快,一下把书拿走了。
乐乐哭了起来,跑到老师面前说:“老师,玲玲抢我的喜羊羊的书。
”
二、处理策略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首先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的大胆探索与表达。
从思想上重视每个孩子的每次打小报告的行为。
不管他们讲述的是什么内容,什么目的,都是基于对老师的信任。
老师的任何回应对幼儿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
短暂的交流能瞬间建立师幼间信赖,促进老师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前面的四个案例中,孩子们打小报告的目的不同,需求不同,所以老师的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
模式1 针对引人注意型。
往往孩子跑过来时所讲的内容与老师正在进行的活动是不想干的,可以说对于老师的活动是种干扰。
那么老师一般尽量让这种干扰弱化,以最简单的微笑,点头,或一两句话回应幼儿即可。
模式2针对分享型。
孩子在意的是老师的注意与肯定。
此时,老师可以带着幼儿回到原位,首先肯定孩子的成功,表现出惊喜,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
模式3针对寻求帮助型。
对于这些幼儿在时间状态允许的情况下,老师可以适当花些时间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建立成功的自信心。
一定要注意观察孩子的难点,让这作为个别教育的一部分。
模式4解决冲突型。
首先疏解打小报告的幼儿的情绪,快速了解情况,把矛盾平息下来。
在评判谁对谁错,或都有错,作简短教育。
三、解决途径
1、培养幼儿的有意注意
只有培养幼儿的有意注意,才能有效的避免孩子在活动中打小报告的干扰,教师专心的组织活动,孩子思维专心的跟着老师走,才能使活动顺利进行,大大提高效率。
(1)利用易于引起幼儿注意的外部因素,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根据幼儿常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稳定性差的规律,首先要重视教玩具的制作和使用。
其次,教育,教学方法要新颖,多样,富于变化。
良好的教育环境,可以减少无关刺激的干扰,使孩子们能集中注意力。
(2)充分运用注意的主观因素,保持幼儿注意的稳定性
教师要帮助幼儿明确活动的目的和要求,让幼儿始终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
对活动的结果产生预期。
(3)善于引导幼儿两种注意的转换
教师恰当的引导能让幼儿维持注意,使幼儿轻松愉快的参加活动,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2、培养幼儿的独立决策能力
培养幼儿的独立决策能力能够使幼儿在面对困难,发生小冲突时,不依赖老师,能根据自己的判断,正确解决问题。
儿童的独立决策能力实际存在着两种行为水平:独立水平和帮助水平。
这两种水平是动态的。
另外,孩子的成长,加之各种类型的互动(如家长和幼儿,教师和幼儿,幼儿和幼儿之间等),会促使儿童不断地把帮助决策行为变为独立决策行为,从而把决策能力的发展区不断向前推进。
培养幼儿独立决策能力的过程,事实上是成人与儿童之间决策的“责任迁移”,刚开始时,教师的责任是在儿童已有的独立决策行为水平上提供帮助,提供复杂的干预和大量的影响,给
予儿童一定的支持,指导和正确的示范;提醒幼儿应这样做而不要那样做,提醒儿童不要遗忘:帮助儿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儿童能够学会操作,学会独立决策:保持儿童追求目标,独立决策的兴趣。
3、加强幼儿的合作意识
在幼儿阶段,儿童对合作的认识尚处于认识阶段,即对合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几个人在一起”有了较为清楚明确的认识,但对合作的一些内在本质的特征,如共同目标和行为配合等的认识则明显不足:同时,在幼儿中还存在着一些不正确的合作认识。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合作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合作本质特征的认识也不断深入和明确化。
幼儿如果有很好的合作意识,必然将会减少游戏环节,学习活动中的冲突,从而也能有效地避免幼儿打小报告的次数。
良好的合作意识及能力已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基本素质。
对于儿童来说,合作不仅仅意味着一种基本素质,它更是学习的主要形式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