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桓公》同步练习doc初中语文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7
相关资料《扁鹊见蔡桓公》同步练习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不治将益深将:________ 益:________ 深:________2.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 ______ 走:_______3.桓侯故使人问之故:_______ 使:________4.汤熨之所及也汤:________ 及:_______5.臣是以无请也是以:__________6.使人索扁鹊索:__________7.火齐之所及也齐:___________8.立有间间:__________9.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好:________10.桓侯不应应:__________11.居十日居:__________二、简答。
1.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蔡桓公屡次拒绝扁鹊的善良劝告,表现了蔡桓公什么心理状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简要介绍本文作者及出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训练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22.扁鹊见蔡桓公一、字音字形1.识记生难字还.走( ) 腠.理( ) 汤熨.( ) 骨suǐ( ) 2.找出通假字(1)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____通____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汤熨之所及也 ____通____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火齐之所及也 ____通____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重要词语1.重点词语理解(1)有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所属.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君有疾.在腠理 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君之病.在肠胃 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不治将益..深 将:____________ 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桓侯不应.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词多义辨析(1)故⎩⎪⎨⎪⎧ 故.使人问之 公问其故.(2)之⎩⎪⎨⎪⎧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君之.病在肌肤 故使人问之.3.古今异义区分(1)居.十日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望桓侯而还走.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臣是以无请.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相关成语讳疾忌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作家作品韩非(约前280—前233),名非,战国末期重要的思想家,喜欢研究刑名法术,是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扁鹊见蔡桓公》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扁鹊见蔡桓公【知识储备】1.字词积累有间:一会儿。
腠c u理:皮肤的纹理。
居十日:待了十天。
居,止,停。
望桓侯而还走: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
针石:金属针和石针。
本文指用针刺治病。
火齐:火剂汤,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
司命:传说中掌管生死的神。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来捞取功劳。
之,助词,无实义。
请:询问。
2.作家作品关于作者: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韩国贵族出身,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
看到韩国国力日益削弱,韩非几次劝谏韩王,但韩王听不进去。
在韩非在世的时候,他写的这本书的名声就很大了,当时还是秦王的秦始皇读到了其中的《孤愤》、《五蠹》等篇章,非常喜欢,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但在公元前234年,韩非奉命出使秦国时,却被李斯陷害入狱,后来被逼服毒自尽。
在西汉时期,刘向校书时加进了几篇别人的作品,如《初见秦》、《有度》和《存韩》的后半篇,最后定《韩非子》共五十五篇。
韩非的思想成就超过了所有的法家代表人物,他在总结商鞅、申不害和慎到三人代表性法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成熟法治理论。
他认为君主必须重视权力、威势和驾驭臣下的权谋之术,这样才能保证法令的贯彻执行,巩固君主的集权地位。
后来,李斯和秦始皇就是充分发挥了他的思想,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统治。
韩非还继承了老师荀子的人性恶学说,主张治理国家必须实行刑赏。
在《韩非子》中,《解老》、《喻老》两篇,都是用法家的观点来对《老子》进行解释,体现了韩非的哲学思想。
《五蠹》则将历史的发展分成上古、中古、近古三个阶段,他认为时代在不停地发展,所以社会和政治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儒家的恢复周礼的复古思想已经不能适应时代要求了。
关于《韩非子》:本书全面地阐述了思想家韩非的深邃的理念与明确的主张,也生动地展现了文学家韩非的独特的文采与峭刻的风格。
本书的思想理论是丰富多彩而又特色鲜明的。
一、《扁鹊见蔡桓公》练习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立有间..2、不治将恐.深3、居.十日4、不治将益.深5、桓侯不应..6、桓侯又不悦.7、扁鹊望桓侯而还走..8、桓侯故.使人问之9、疾在腠理,汤熨..无请也..之所及也10、臣是以11、使人索.扁鹊翻译下列句子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2、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3、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4、臣是以无请也二、《读孟尝君传》练习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2、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翻译下列句子1、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2、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3、擅齐之强4、南面而制秦三、《小石潭记》练习解释下列方框里词的含义12、:3456、78西:91 01112、13、互:141516、二、句子翻译。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7、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8、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9、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四、《岳阳楼记》练习解释下列方框中字的含义12、:34、5678910、11 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 24、25 26翻译下列句子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3、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4、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5、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6、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8、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9、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10、日星隐曜,山岳潜形11、樯倾楫摧;薄暮冥冥12、上下天光,一碧万顷13、浮光跃金,静影沉璧【通假字】(1)属予作文以记之(2)百废具兴五、《出师表》练习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崩殂..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盖.追先帝殊遇..4、以光.先帝遗德5、恢弘....志士之气6、陟罚臧否7、以昭.陛下平明之理.8、是以..先帝简拔因此9、以遗.陛下10、悉.以咨之11、亲.贤臣,远.小人12、痛恨..于桓灵也13躬.耕14、猥.自枉屈15、卑鄙....:16、由是感激17、遂许..先帝18、二十有.一年19、夙夜..忧叹20、恐托付不效.21、深入不毛....22、庶竭驽钝23、托臣以以讨贼兴复之效.24、以彰.其咎.25、咨诹.善道26、临表涕零..句子翻译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扁鹊见蔡桓公第一部分:1.本文选自,作者韩非是战国时期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2分)2.课文中“”这句话,说明了蔡桓公的病得不到治疗的根本原因。
(2分)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腠理()立有间()汤熨()骨髓()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6分)⑴不治将恐深(将:)⑵居十日(居:)⑶桓侯不应(应:)⑷桓侯又不悦(悦:)⑸故使人问之(故:)⑹司命之所属(属:)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3分)⑴扁鹊望桓侯而还走通,义为⑵火齐之所及也通,义为⑶汤熨之所及也通,义为6.请用原文回答:(2分)⑴蔡桓公评价医生的话是。
⑵扁鹊望见桓侯还走的原因是。
7.概括以下两个人的性格:(4分)扁鹊:蔡桓公:8.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义和今义:(3分)⑴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走:古义:,今义:。
⑵臣是以无请也。
请:古义:,今义:。
⑶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以为:古义:,今义:。
9.对本文说明的道理,有下面四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说明扁鹊医术高明,是我国古代的神医。
B、说明扁鹊治病救人,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C、告诫人们,过分自信而不相信群众,是极其错误的。
D、告诉人们,不要盲目相信自己,不能讳疾忌医。
10.扁鹊第一次进见时,“立有间”,最后进见时,“望桓侯而还走”,两次的表现有所不同,为什么?(3分)第二部分:(一)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日:“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候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候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鹊见蔡桓公》同步练习1、本文节选自。
作者,末年重要的家,是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2、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B.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C.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D.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3、对加点字解释有误的是:(1)()(2)()(1)A.君有疾在腠理..(皮肤的纹理)B.不治将益.深(更加地)C.桓侯故.使人问之(所以)D.使人索.扁鹊(寻找)(2)A.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回转、掉转)B.不治将恐深.(甚,厉害)C.臣是以..无请也(因为)D.针石之所及.也(达到)4、下面句子朗读的节奏、停顿,标示正确的两项是:()()A.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B.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C.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D.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5、“桓侯遂死”的真正原因是:()A.扁鹊没有给蔡桓公好好医治。
B.当时的医学尚不发达。
C.蔡桓公讳疾忌医。
D.蔡桓公患了绝症,难以治愈。
6、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与成语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好.为人师B.不治将益.深——精益.求精C.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走.马观花D.臣是.以无请也——自以为是.7、“之”是古代汉语中使用最多的文言虚词之一。
请指出下列各句中判断错误的一项()A.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助词,没实在意义)B. 君之病在肌肤(助词,相当于“的”)C. 桓侯故使人问之(代词,代指这件事)D. 汤熨之所及也(助词,相当于“的”)8、指出下列加横线字的古今意义①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古义:今义:②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古义:今义:③居十日,扁鹊复见古义:今义:④臣是以无请也古义:今义:9、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____通____(2)汤熨之所及也。
____通____(3)火齐之所及也。
____通____10、译句(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臣是以无请也。
11、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的原因是()A. 桓侯讳疾忌医,扁鹊认为已没有说的必要。
扁鹊见蔡桓公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扁鹊见蔡桓公》是一篇(体裁),选自,此书中还有许多寓言故事,如:,。
作者, _________(朝代)人,家。
(7分)2、给加点的字注音(9分)①立有间.()②腠.()理③寡.人()④医之好.治不病()⑤桓.()侯不应.()⑥汤.()熨.()⑦骨髓.()⑧桓侯遂.()死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14分)①立有间..()②针石之所及.也()③司命之所属.()④臣是以无请.也()⑤无奈何..也()⑥使人索.扁鹊()⑦桓侯遂.死()4、说出下边加点的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8分)①疾:寡人无疾.()②故:桓侯故.使人问之()疾.恶如仇()而两狼之并驱如故.()③益:不治将益.深()④居:居.十日()延年益.寿()我的新居.()5、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是(4分)()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B、扁鹊/望桓侯/而还走C、桓侯/故使人问/之D、君之/病/在肌肤6、朗读下面三句话,看用什么语气读比较恰当。
(6分)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②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③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7、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写出其本字并解释。
(12分)①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通解释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通解释③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通解释二、阅读理解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8、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14分)(1)描写扁鹊细心观察桓侯的句子(2)扁鹊诊断桓侯病情的初期症状是,用缓和的语气规劝桓侯的句子是。
22.扁鹊见蔡桓公伴你梳理1.读准字音,掌握字形(1)立有间(jiàn)(2)腠理(còulǐ)(3)桓(huán)侯(4)旋(xuán)走(5)汤熨(yùn)(6)骨髓(gǔsuǐ)2.理解词义立有间:站了一会儿。
讳疾忌医:不肯说出自己有病,怕去治疗。
讳,隐瞒。
忌,怕。
君有疾在腠理:你有小毛病在皮肤里。
疾,小病。
君有病在肠胃:你有大病已进入肠胃。
病,大病。
寡人:古代君主的谦称。
以为功:是“以之为功”的省略,意思是:把这作为功劳。
居十日:停留了十天。
居,停留,经历。
不治将益深:不治疗要更加厉害了。
将,要。
益,更加。
桓侯不应:桓侯不理睬。
应,应答,理睬。
望桓侯而旋走: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了。
故使人问之:特意派人去问他。
故,特意。
使,派遣。
之,代词,这里代扁鹊。
汤熨:用热水焐,用药物热敷。
及:达到,够到。
所属:管辖的范围。
属,管。
奈何:怎么办,怎么样。
臣是以无请也:我因此不再问(你的病情)了。
臣,我,封建朝代官吏对君主的自称。
是以,因此。
请,问。
索:寻找。
遂:于是,就。
无请:不(再)询问了。
3.知识点(1)寓言背景。
韩非运用这则故事作为论据,是来解释、论证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的。
韩非在引用这则故事之前,写了这样一段文章:“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族(众多)必起于少。
故曰:‘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欲制物者于其细也……。
”这段话总的意思是说:大是由小形成的,多是由少积累的,难是由易引起的,因此必须防微杜渐,图难于易,为大于细。
而《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就蕴藏了这一哲理。
(2)整体感知1.思想内容。
作者通过叙述扁鹊和蔡桓公的故事刻画了这两个人物,表现病须及早医治、切勿讳疾忌医的中心意思。
对待疾病如此,凡事都要防微杜渐,为人更要善听别人忠告,接受别人正确意见。
认真学习本文应该获得的有益启示。
2.结构提纲。
第一层,首先写扁鹊和蔡桓公的前三次见面;第二层,写两个人的第四次见面以及扁鹊说明“还走”的原因;第三层,交待事情的结果──桓侯遂死。
一、字音字形1.识记生难字还.走( ) 腠.理( ) 汤熨.( ) 骨suǐ( ) 2.找出通假字(1)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____通____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汤熨之所及也 ____通____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火齐之所及也 ____通____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重要词语1.重点词语理解(1)有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所属.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君有疾.在腠理 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君之病.在肠胃 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不治将益..深 将:____________ 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桓侯不应.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词多义辨析(1)故⎩⎪⎨⎪⎧ 故.使人问之 公问其故.(2)之⎩⎪⎨⎪⎧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君之.病在肌肤 故使人问之.3.古今异义区分(1)居.十日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望桓侯而还走.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臣是以无请.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相关成语讳疾忌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作家作品韩非(约前280—前233),名非,战国末期重要的思想家,喜欢研究刑名法术,是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扁鹊见蔡桓公》一、书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1.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请把下面这句话正确、规范、美观地抄写在下边。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二、其他(本大题共3小题,共15.0分)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______(2)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______(3)望桓侯而还.走。
______。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立有间..______(2)不治将益.深______(3)桓侯故.使人问之______(4)使人索.扁鹊。
______。
4.如图是四幅不同书体的“福”字。
请你选择一幅贴在自家的门上,向家人说明你选择的这幅字属于哪种书体,并结合这幅字的书体特点说明你选择的理由。
你选择:第______幅书体:______ 理由:______(限4个字)三、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5.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君有疾/在腠理B.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C.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D. 臣/是以无请也6.本文说明的道理有以下四种理解,请选出最妥当的一项()A. 说明扁鹊医术高明,是我国古代的名医B. 说明扁鹊治病救人,有高尚的医德C. 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D. 告诫人们过分骄傲自信而不相信群众是错误和危险的四、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6小题,共90.0分)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医扁鹊见秦武王《战国策》医扁鹊①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②.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君以告扁鹊。
扁鹊怒而投其石③:“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
使此④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注①扁鹊:战国时名医,姓秦名越人,渤海郡人,医疗经验丰富,擅长各科,反对巫术治病。
入秦后,太医令自知不如,派人将他刺死。
②除:去掉,此处引申为医治。
③石:石针,即砭,古人用以扎皮肉治病。
初一语文扁鹊见蔡桓公练习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
为大家整理了初一语文扁鹊见蔡桓公练习,让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吧! 阅读《扁鹊见蔡桓公》,完成下列各题。
(10分)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1),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2),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3),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1),汤熨之所及也;在(2),针石之所及也;在(3),火齐之所及也;在(4),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4),臣是以无请也。
1、下面的词语分别填入(1)(2)(3)(4)处,恰当的填法是(1)_______ ;(2)________;(3)_________;(4)________。
A、肌肤B、肠胃C、腠理D、骨髓 2、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1)桓侯不应。
(2)桓侯故使人问之。
3、翻译句子。
(1)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原文填空。
A、表现桓侯固执,自信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桓侯对扁鹊的忠告所作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从侧面写出桓侯病入膏肓,不可救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写出桓侯傲慢自恃、讳疾忌医。
第22课《扁鹊见蔡桓公》同步练习(语文版初三上)1doc初中语文一.语言积存1.以下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A.有间.jiān 腠.理còu 不应.yīngB.还.走xuán 疾.病jì汤.熨tāngC.火齐.jì骨髓.suǐ遂.suì2.以下句子中没有错不字一项为哪一项〔〕A.在骨髓,司命之所嘱。
B.泾流之大,两俟渚涯之间,不辩牛马。
C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3.将以下选项依次填入文段的空缺处,正确的顺序是〔〕假如我是阳光,我将;假如我是春风,我将;假如我是春雨,我将。
○1滋润人们的心田○2照亮所有的黑暗○3吹走山间的尘埃○4滋润干涸的土地A○1○3○4 B○2○3○1 C○2○4○3 D○2○1○3二.课堂点击1.讲明以下加点的词A.立有间..有间:〔〕 B.不治将恐深.深:〔〕C.使人索.扁鹊索:〔〕 D.臣是以..无请也是以:〔〕2.找出课文的两个通假字,并讲明:○1通:○2通:3请依照本课的内容概括一个成语,并讲明之。
:三.选段在线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日:〝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日:〝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日:〝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日:〝君之病在肌肤,不治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日:〝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1.讲明以下加点词的含义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以为: B.居.十日居:C.扁鹊复.见复: D.桓侯不应..不应:2.翻译以下句子。
A.君有疾在腠理B.君之病在肌肤C.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四.课外延伸楚王急召太子«韩非子»楚王〔楚庄王〕急召太子。
楚国之法,车不得至于茆门。
天雨,,太子遂,延理日:〝车不得至茆门。
至茆门,非法也。
〞太子日:〝王召急,不得须无潦。
〞遂驱之,延理,败其驾.太子入为王泣曰:〝延中多潦, 驱车至茆门,延理曰非法也,举殳击臣马,败臣驾,王必诛之。
语文版九年级第六单元《扁鹊见蔡桓公》作业一、积累•整合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腠.理()立有间.()汤熨.()骨髓.()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不治将恐深(将:)⑵居十日(居:)⑶桓侯不应(应:)⑷桓侯又不悦(悦:)⑸故使人问之(故:)⑹司命之所属(属:)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⑴扁鹊望桓侯而还走通,义为:。
⑵火齐之所及也通,义为:。
⑶汤熨之所及也通,义为:。
4.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⑴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走:古义:,今义:。
⑵臣是以无请也。
请:古义:,今义:。
⑶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以为:古义:,今义:。
5.对本文说明的道理,有下面四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说明扁鹊医术高明,是我国古代的神医。
B.说明扁鹊治病救人,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C.告诫人们,过分自信而不相信群众,是极其错误的。
D.告诉人们,不要盲目相信自己,不能讳疾忌医。
二、拓展•应用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候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候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6.选出和“寡人无疾”中“疾”的意思相同的一项()A.深恶痛疾B.积劳成疾C.大声疾呼D.手疾眼快7.对下列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B.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看见桓侯时,远远看了一眼转身就跑。
C.桓侯故使人问之。
蔡桓公故意派人去问扁鹊。
D.臣是以无请也。
我因此不再问他的病情了。
《扁鹊见蔡桓公》同步练习doc初中语文22.扁鹊见蔡桓公伴你梳理1.读准字音,把握字形〔1〕立有间〔jiàn〕〔2〕腠理〔còulǐ〕〔3〕桓〔huán〕侯〔4〕旋〔xuán〕走〔5〕汤熨〔yùn〕〔6〕骨髓〔gǔsuǐ〕2.明白得词义立有间:站了一会儿。
讳疾忌医:不肯讲出自己有病,怕去治疗。
讳,隐瞒。
忌,怕。
君有疾在腠理:你有小毛病在皮肤里。
疾,小病。
君有病在肠胃:你有大病已进入肠胃。
病,大病。
寡人:古代君主的谦称。
以为功:是〝以之为功〞的省略,意思是:把这作为功劳。
居十日:停留了十天。
居,停留,经历。
不治将益深:不治疗要更加厉害了。
将,要。
益,更加。
桓侯不应:桓侯不理会。
应,应答,理会。
望桓侯而旋走: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了。
故使人咨询之:专门派人去咨询他。
故,专门。
使,派遣。
之,代词,那个地点代扁鹊。
汤熨:用热水焐,用药物热敷。
及:达到,够到。
所属:管辖的范畴。
属,管。
奈何:如何办,如何样。
臣是以无请也:我因此不再咨询〔你的病情〕了。
臣,我,封建朝代官吏对君主的自称。
是以,因此。
请,咨询。
索:查找。
遂:因此,就。
无请:不〔再〕询咨询了。
3.知识点〔1〕寓言背景。
韩非运用这那么故事作为论据,是来讲明、论证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的。
韩非在引用这那么故事之前,写了如此一段文章:〝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族〔众多〕必起于少。
故曰:‘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欲制物者于其细也……。
〞这段话总的意思是讲:大是由小形成的,多是由少积存的,难是由易引起的,因此必须防微杜渐,图难于易,为大于细。
而«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就蕴藏了这一哲理。
〔2〕整体感知1.思想内容。
作者通过表达扁鹊和蔡桓公的故事刻画了这两个人物,表现病须及早医治、切勿讳疾忌医的中心意思。
对待疾病如此,凡事都要防微杜渐,为人更要善听不人忠告,同意不人正确意见。
认真学习本文应该获得的有益启发。
2.结构提纲。
第一层,第一写扁鹊和蔡桓公的前三次见面;第二层,写两个人的第四次见面以及扁鹊讲明〝还走〞的缘故;第三层,交待情况的结果──桓侯遂死。
3.人物描写简洁、传神。
课文写了扁鹊四见桓公的情形。
一见桓公,〝立有间〞写扁鹊细心观蔡桓公,〝君有疾在腠理〞写他准确诊断桓公病情,〝不治将恐深〞是和缓的规劝语气,指出不治的后果。
而桓侯答曰〝寡人无疾〞,顽固、自信的形象跃然纸上。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这是对大夫的反唇相讥。
二见桓公,三见桓公,扁鹊用〝在肌肤〞〝在肠胃〞指出桓公病情加重,〝不治将益深〞,语气确信,规劝中含着警告。
但是桓侯仍旧〝不应〞〝不悦〞,冷冰冰的拒大夫于千里之外。
可见桓公讳疾忌医已到了何等严峻的程度。
由于扁鹊三见桓公都没有分析病情、介绍疗法的机会,因此桓公的病拖延了治疗的良机,最终〝在骨髓〞,〝无奈何也〞。
难怪扁鹊四见桓公,转身就跑,这〝望桓侯而还走〞的动作,间接写出桓公病情严峻的程度。
〝已逃秦矣〞既表现扁鹊对桓公不可救药的病情诊断的准确,又写出他的机警。
桓侯使人咨询扁鹊并非觉醒,只是对〝还走〞不明白得,桓公临死才〝索〞扁鹊,因此无济于事了。
〝桓侯遂死〞这是讳疾忌医的必定结果。
合作探究【摸索与练习】参考答案一.阅读课文,简要回答以下咨询题。
1.一见桓公,扁鹊讲:〝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公的态度是讲〝寡人无疾〞〝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二见桓公,扁鹊讲:〝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公的态度是〝不应〞〝不悦〞。
三见桓公,扁鹊讲:〝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公的态度是〝又不应〞〝又不悦〞。
四见桓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公的态度是〝故使人咨询之〞,结果被告之:〝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临死急索扁鹊,但已无济于事。
如此变化的缘故是蔡桓公顽固、自用、一而再、再而三地讳疾忌医,导致病情更加严峻,以致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并最终不治而死。
2.这篇课文讲明了一个道理:身病要早治,切勿讳疾忌医;心病〔缺点错误〕要正视,不能拒绝批判关心。
二、讲明以下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以为:即以(之)为,把(它)作为。
2.望:远远地看。
还:回转,掉转。
3.故:专门地。
4.索:查找。
体验中考[例子]:山东省济南市2004年中考语文试题〔二〕楚庄欲伐魏。
杜子谏曰:〝王之伐魏,何也?〞曰;〝政乱兵弱。
〞杜子曰:〝臣患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见其睫。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
庄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
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魏,此智之如目也。
〞王乃止。
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
故曰:〝自见之谓明。
〞〔«韩非子·喻老»〕[注释] 庄蹻:人名。
7.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
〔只划一处〕〔2分〕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2分〕庄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
译文:。
9.写出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并讲明。
〔2分〕成语:。
讲明:。
10.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楚庄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分〕答:。
[解析]4.〔1〕感到惊奇〔2〕从前5.是:这例如:是亦不能够已乎?/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6.启发或感悟可从以下角度回答:〔1〕只有志存高远,胸襟开阔,才能有所作为。
〔2〕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甚至达到天人合一的境域。
〔3〕只有躬身实践,善于探究发觉,才能正确认识事物。
7.王之弱乱/ 非越之下也8.庄蹻在楚境内做强盗〔横行霸道〕,但官吏禁止不了他,这是政事纷乱啊。
9.目不见睫:眼睛看不见自己的睫毛,比喻不能省察自己或见远而不见近。
自知之明:了解自己〔多指缺点〕了解得透彻的能力。
10.楚庄王〝欲伐越〞,但听了杜子的进谏后,〝乃止〞,能够看出他是一个善于纳谏、知错必改的人。
供你尝试一.基础知识。
1.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
〔1〕立有间.〔〕〔2〕君有疾.〔〕在腠.〔〕理〔3〕寡.人〔〕〔4〕医之好.治不病〔〕〔5〕桓.〔〕侯不应.〔〕〔6〕汤.〔〕熨.〔〕〔7〕骨髓.〔〕〔8〕桓侯遂.〔〕死2.不含通假字的一项为哪一项:A.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B.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C.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D.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3.对加点字讲明有误的是:〔1〕A.君有疾在腠理..〔皮肤的纹理〕B.不治将益.深〔更加地〕C.桓侯故.使人咨询之〔因此〕D.使人索.扁鹊〔查找〕〔2〕A.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回转、掉转〕B.不治将恐深.〔甚,厉害〕C.臣是以..无请也〔因为〕D.针石之所及.也〔达到〕4.选出译句正确的一项〔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A.大夫的爱好是给没病的人治病,并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B.大夫的爱好是给无病呻吟的人治病,并把这当作自己的功劳。
C.大夫喜爱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D.大夫中的好大夫治没有病的人,以此来炫耀自己。
〔2〕臣是以无请也。
A.我因此没有什么要求了。
B.我是没有什么要求了。
C.我因此不再讲话了。
D.我是认为没什么可讲的了。
5.下面句子朗读的节奏、停顿,标示正确的两项是:A.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B.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C.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D.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6.〝桓侯遂死〞的真正缘故是:A.扁鹊没有给蔡桓公好好医治。
B.当时的医学尚不发达。
C.蔡桓公讳疾忌医。
D.蔡桓公患了绝症,难以治愈。
7.以下讲法有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文章按情况进展的顺序可分为三层。
B.扁鹊前后共见桓公四次。
C.«扁鹊见蔡桓公»的作者是春秋末期闻名思想家韩非。
D.文章的意思能够用一个成语概括,即:〝讳疾忌医〞。
8.给以下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1〕间:①____〔〕②____〔〕〔2〕应:①____〔〕②____〔〕〔3〕熨:①____〔〕②____〔〕9.找出以下句中的通假字。
〔1〕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____通____〔2〕汤熨之所及也。
____通____〔3〕火齐之所及也。
____通____10.选出加点词语讲明正确的一项。
〔1〕不治将益.深A.好处B.更加C.增加〔2〕桓侯故.使人咨询之A.缘故B.有意C.特地〔3〕司命之所属.A.属于B.管C.类不〔4〕桓侯又不应.A.响应B.应该C.理会、承诺〔5〕扁鹊望.桓侯而还走A.探望B.看一眼C.远远地看11.选出以下句中加点词与成语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好.为人师B.不治将益.深——精益.求精C.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走.马观花D.臣是.以无请也——自以为是.12.对以下句子意思明白得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A.过了五天,桓侯浑身剧痛,派人去查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了。
B.住了五天,桓侯躯体感到疼痛,派人查找扁鹊,已逃到秦国了。
C.过了五天,桓侯浑身剧痛,就派人去捉拿遍鹊,那个人却逃到秦国了。
D.住了五天,桓侯感到疼痛,就派人去抓扁鹊,已跑到秦国去了。
13.综合阅读课文,完成以下填空。
〔1〕这篇课文按时刻顺序,记叙扁鹊和蔡桓公的____次见面。
〔2〕蔡桓公的病开始并不重,后来却变得无法医治。
这那么故事告诉人们____。
14.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咨询题。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咨询之,扁鹊曰:〝疾在腠理,____;在肌肤,____;在肠胃,____;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1〕这段内容是写扁鹊第____次见桓公。
〔2〕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的缘故是〔用课文原句回答〕______。
〔3〕用课文原句把扁鹊给桓侯治疗的方法填在文中横线上。
〔4〕扁鹊前三次见蔡桓公,什么缘故没有介绍上面提到的治疗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一句的正确翻译是[ ]A.桓侯的病今天已到了骨髓,因此不用请我了。
B.桓侯的病现在已到了骨髓,我因此不再过咨询了。
C.桓侯的病今天已到了骨髓,因此我不再讲话了。
D.桓侯的病差不多到了骨髓,我没有什么要求了。
〔6〕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桓侯之死的缘故。
二、阅读文段,回答以下咨询题。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