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中医资料9针刺腕骨治疗肩、背、腰、膝膕痛的经验介绍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6
一针止痛歌腕痛太溪肘阴陵,肩刺条口中渚颈,背痛内环腰印上,手麻后溪透劳宫。
颞颌关节手三里,髋求合谷跟大陵。
肋间丘墟膝曲池,踝痛合谷泻无踪。
头痛前针中脘穴,后寻至阴偏太冲。
胃痛中脘胆胆囊,急腹三里肾精灵。
上牙下关下合谷,咽痛廉泉目光明。
臀针奇穴向腋窝,网球肘泻冲阳轻。
痛经十七椎下刺,口疮玉枕不留情。
乳痛肩井痔支沟,休厥失语刺人中。
扁桃体炎二商血,心胸内关加膻中。
取穴一般健侧刺,疾重双痛双穴攻。
1:看病歌(王锡鑫)浅学医理已多年,精微奥旨岂敢言.阅历自信知症处,不敢秘密载简编.有病先要望气色,面色光泽病易痊,赤红如潮血虚极。
实火唇红并口干,口唇白者阳分弱。
鼻孔红燥肺火炎,耳疼肾热或君火。
心热舌红又燥烦。
肝肺有热现于面,左肝右肺见两颧。
面色青黑肝肾亏,白主气虚宜培元,色若黄滞脾有积。
眼下青色定主痰,鼻青腹痛病主死,目赤面青命难全。
色见生气如何认,青如翠羽黄蟹解。
赤似鸡冠白豚脂,黑如乌羽俱能全。
面色难治亦当辩,白如枯骨黑炱烟,青若草兹红衃血,黄似枳实寿难延。
虫积口唇主白点,似肌吐酸腹痛缠。
阳虚腹痛按即止,按之转甚食火痰。
脐腹疼痛少阴证,小腹疼痛厥阴寒。
察眼观色辨虚实,先视瞳神清浊焉。
清者无病浊有疾,浊而散大肾虚传。
瞳神枯小肾有火,绿水灌咮医亦难。
黑睛高起肝之实,淡红浸睛血虚烦。
小眦淡红心虚悸,大眦红者心实燔。
眵多不结肺气虚,眵多而结肺火煎。
白睛红者肺有热,红甚破血散风寒。
白睛青者肺肾弱,白睛黄者不一般。
深黄一定主湿热,黄如败草是气寒。
黄如金灿肺有火,胆虚口苦睛黄边。
脾实热极眼皮肿,虚肿不红又不坚。
复看舌胎分表里, 红黄有火清即安. 阴虚之极胭脂舌,实火便赤兼舌干。
火之深者黄多燥,脉实下之莫迟延。
黄滑有寒宜温表,白滑便常是阴寒。
白滑里寒温中急,白涩里热黄滑寒。
若是白胎小便赤,疫热在里饮达原。
舌黑原来分数种,仔细观察要心虔。
火极似水生芒刺,误服热药丧黄泉。
水极似火气息冷,回阳救急妙同仙。
肾气虚极舌胎黑,滋阴润燥莫迟延。
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的方法绝技运用足三里穴交替加'手三针、足三针' 治疗颈肩腰腿和三叉神经痛等疑难痛症,其收效之神速,效果之确切,可谓是:入针即效,拨针即愈。
从众多的颈肩腰腿痛、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头痛、牙痛等症的治疗观察中,大多能 '足三针' 1 ~2分钟之内收到显效或治愈。
多次举办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学习班,听课者达200余人次,遍布20多个省市。
但以前所办的学习班,其内容大多是骨质增生症的治疗方法。
在讲解其治疗方法时,只是粗略讲一下'手三针、足三针'的施针方法,没能从手三针、足三针的作用机理去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
学员只会知道怎么样去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腿痛,对其来历和作用机理不太了解。
因此有必要对手三针、足三针在治疗颈肩腰腿痛、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头痛、肋间神经痛等疑难痛症方面的作用机理作进一步的探讨,以求得到同行的指正和,并希望让本法的运用得到普及与提高。
足三里 (三里是强壮要穴·若要安,三足常不断。
)一、手三针、足三针的来历针灸临床工作中,根据其对颈肩腰腿痛等痛症的确切疗效而提出命名的。
二、手三针、足三针各是哪几个穴位手三针是:后溪、中渚、间谷(笔者发现的一个新穴)。
足三针是:太冲、内庭、足临泣。
现将各穴的适应症简述于下。
间谷穴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的一个新穴,位于手阳明大肠经之三间与合谷两穴连线之中点。
它的适应症是,凡三间、合谷两穴的适应症均是其适应症。
尤其对颈肩肘臂指部的疼痛麻木,疗效甚为突出。
现将《针灸聚英》关于三间、合谷两穴的主治范围摘引如下:三间:主治喉痹,咽中如梗,下齿龋痛,嗜卧,胸腹满,肠鸣洞泄,寒热症,唇口干,气喘,目眦急痛,吐舌,戾颈,喜惊,多唾,急食不通,伤寒气热,身寒结水等17种病症。
合谷:主治伤寒大渴,脉浮在表,发热恶寒,头痛脊强无汗,寒热症,鼻衄不止,热病汗不出,目视不明,生血翳,头痛,下齿龋,耳聋,喉痹,面肿,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噤不开,偏风,风疹痂疥,偏正头痛,腰脊内引痛,小片单乳蛾等22种病症。
罗诗荣老中医灸疗经验介绍男, 生于1923 年, 人氏, 主任医师, 现为市、省、国家级名老中医,市针灸学会会长。
1938 年矢志岐黄, 师从伯父罗茂洲。
1943 年悬壶开业针灸从医。
1958年参加联合诊所(针灸专科医院) 至今, 从事针灸临床50 余年。
罗老重视督肾证治, 善用“铺灸”疗法,享誉海外。
曾发表“铺灸治疗寒湿痹”、“铺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5 例临床观察”等论文10 余篇,其“铺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研究”的课题研究, 获省医药优秀科技成果进步三等奖。
其多次荣获市、省劳动模称号, 198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
1992 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罗老临证50 余年, 运用各种艾灸疗法治疗疑难杂症而取得较好疗效, 享誉海外。
现将其临证点滴介绍如下。
重视督肾证治, 擅用“铺灸”疗法“铺灸”又称长蛇灸, 是罗老在国独一继承和发扬创导的独特灸法,临床多作强壮补虚以治疗虚劳顽痹之证。
铺灸疗法时间选暑夏三伏天, 以白天为宜。
取督脉, 从大椎穴至腰俞穴。
灸料以斑麝粉、大蒜泥、艾绒组成。
操作时令患者俯卧, 裸露背部。
督脉穴(脊柱) 上常规消毒后, 涂以蒜汁, 在大椎至腰俞穴处敷上斑麝粉, 斑麝粉上铺5cm 宽, 2. 5 cm 高蒜泥一条, 蒜泥条上再铺以3 cm 宽, 2. 5 cm 高锥形艾炷, 点燃艾炷头、身、尾3 点,让其自然烧灼施灸, 燃尽后, 再铺上艾炷灸治。
灸2~3 壮, 灸毕移去蒜泥, 用湿热纱布轻轻揩干。
灸后皮肤潮红, 让其自然出水泡,在此期间严防感染。
至第3 天用消毒针引流水泡液, 揩干后搽以龙胆紫药水, 覆盖一层消毒纱布,隔日1 次, 直至灸疤结痂脱落皮肤愈合。
灸后1 个月饮食忌生冷辛辣、肥甘厚味及鱼腥发物等。
慎洗冷水, 可用温水,避风寒, 忌房事,全休1 个月。
本法适用于虚寒性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慢性肝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慢性腹泻、慢性腰肌劳伤、增生性脊柱炎、神经衰弱等。
“百项中医临床实用技术”----“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一)项目背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了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提高基层医院及中医药技术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决定在“十五”期间投资巨额专项资金实施“中医临床实用诊疗技术整理与研究项目”(简称“百项中医临床实用技术”)。
该项目计划在5年内在全国筛选100项中医特色突出、临床实用、确有疗效的中医(含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技术进行系统整理,在进行多中心、前瞻性评价临床效应和建立规范的临床研究方法和技术标准后,向全国推广。
“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系“百项中医临床实用技术”之一。
(二)技术介绍本技术是由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实施、由以北京军区总医院平衡针灸治疗中心王文远主任医师为组长的专家组,从80年代起开始深入基层,对数万肩痛病人进行平衡针治,积累近20年的临床经验而探索出来的。
课题组首次发现了治疗肩痛的有效穴位,将其命名为“肩痛穴”,针刺该穴可以快速有效地缓解患肢肩痛,即时见效率达90%。
1.方法简介“肩痛穴”是北京军区总医院平衡针灸治疗中心王文远主任为首的专家组首次发现和总结的一个经外奇穴,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尖连线之中上三分之一处,相当于足三里下2寸,偏外1寸。
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起效快,一针见效;取穴少,一次仅取一个穴位。
医者易记忆,患者易接受,能够减少患者的就诊时间和医疗费用,适应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需要,是一项值得推广的临床实用技术。
2.适应症与禁忌症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主要针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肩关节部位的疼痛,对合并有冠心病心绞痛、胆囊炎、妇科的痛经、精神病患者也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禁忌症主要针对妊娠期的患者。
3.治疗原理肩痛的发病原因与年老体虚、气血不足、经脉失养,又感受风寒湿邪致慢性劳损,或肩部外伤导致气血不畅、经脉阻滞等因素有关,通过针刺平衡穴—肩痛穴,可激发经气、调整气血、调节体内平衡,使肩部经络疏通,起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从而达到缓解肩痛的目的。
2019年3月第26卷第5期针刺治疗肩周炎经验史慧敏陈春花辛彦萱陈华德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肌肉、韧带、肌腱、滑囊、关节囊等软组织损伤、退变,引起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慢性无菌性炎症。
本病属中医肩痹范畴,好发于50岁左右人群,俗称“五十肩”“漏肩风”“冻结肩”等,临床主要表现以肩关节、肌肉疼痛和屈伸不利为主,甚则关节剧痛、肿大、变形等症状[1]。
针灸治疗肩周炎虽有统一标准[2],但针刺治疗本病还需因人而异、整体辨证。
陈华德教授从事针灸临床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有幸跟随陈教授临证学习,现对其治疗肩周炎的经验总结如下:1 分期论治与经络辨证相结合陈教授认为,随年龄增长,肝肾不足、阳气渐虚是肩痹发生的主要原因,在此期间感受外邪是其发病的条件;外邪侵袭会导致痰浊瘀血阻滞经络,使得气血更虚,甚则影响脏腑。
陈教授根据四诊合参和患者的临床表现将本病分为三期,即疼痛期、缓解期和稳定期。
疼痛期以风寒湿型为主,四诊表现为舌偏红,苔白腻或滑,脉弦滑,主要以肩臂疼痛为主,正常抬臂、梳头等动作会剧烈疼痛;缓解期以痰浊瘀滞型为主,舌质暗或有瘀斑,苔白腻,脉弦涩,以肩部活动受限为主,伴有隐痛或刺痛;稳定期以肝肾亏虚型和气血虚弱型为主,舌质淡,苔少或无苔,自觉乏力,伴腰酸,脉细弱或沉细,以肩部活动受限为主,疼痛较轻。
患者以虚证居多,实证较少,多数属于本虚标实。
陈教授认为,经络辨证取穴是治疗肩周炎的重要手段,根据肩部受损部位通过经络辨证可将本病分为太阳经型、少阳经型、阳明经型和太阴经型。
肩周炎表现为以肩后部疼痛为主,肩部内收疼痛加重者,当属手太阳经病症;表现为肩外侧部疼痛为主,外展疼痛加重者,当属手少阳经病症;肩前外侧部疼痛为主,外展疼痛加重者,当属手阳明经病症;肩前部疼痛压痛明显,后伸疼痛加重者,当属手太阴经病症。
临床可根据经络辨证,作者单位:310053 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史慧敏);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针灸科(陈春花、辛彦萱、陈华德)通信作者:陈华德,Email:docchd@ 选取相应经脉病症的经穴治疗。
中医针灸治疗肩痛症引言肩痛症是指肩部出现疼痛、僵硬、活动受限等不适症状的疾病,常见于现代生活中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过度使用肩部造成的损伤。
中医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疗法,对于肩痛症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介绍中医针灸治疗肩痛症的原理、方法和效果。
中医针灸治疗原理中医针灸治疗肩痛症的原理基于中医经络学说和针灸学说。
中医认为,肩痛症是由于经络气血不畅、阻滞导致的,通过针灸刺激相关穴位,可以疏通经络、调节气血,达到舒筋活血、消肿止痛的效果。
针灸可以刺激神经末梢,产生镇痛、抗炎、抗痉挛作用,同时还可以调节体内的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促进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中医针灸治疗方法中医针灸治疗肩痛症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经络针灸、穴位注射、拔罐、刮痧等。
其中,经络针灸是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经络针灸是通过选择适当的穴位,使用细针进行刺激,使经络得到疏通、气血得以调节。
针灸师会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相应的经络和穴位进行治疗。
此外,针灸还可以与中药疗法相结合,增强疗效。
中医针灸治疗效果中医针灸治疗肩痛症的效果显著。
通过疏通经络、调节气血,中医针灸可以缓解肩痛症状,促进肩关节的康复。
研究表明,中医针灸治疗能够显著降低肩痛的视觉模拟评分,改善肩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比传统的药物治疗或物理疗法,中医针灸治疗不仅疗效好,而且无明显副作用,对患者更加安全可靠。
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针灸治疗肩痛症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确定病因:不同的肩痛症可能有不同的病因和病理机制,根据具体病情进行针灸治疗。
2. 寻找合适的针灸师:针灸师的专业水平和经验对于治疗效果至关重要,建议选择有相关证书和丰富经验的针灸师进行治疗。
3. 注意卫生环境:针灸治疗需要在干净、卫生的环境中进行,确保针头、针灸器具的消毒和无菌操作。
4. 结合其他治疗方法:中医针灸治疗肩痛症可以与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如中药疗法、物理疗法等,以增强疗效。
结论中医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疗法,在治疗肩痛症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刺血治疗膝关节肿痛、膝关节积液!针灸治疗膝关节肿痛、膝关节积液!膝关节积液的患者,髌骨盖摸着会有明显发热,这也是判断是否有积液的一个经验之一。
治疗膝关节积液,也就是西医所谓的膝关节滑膜炎,我这些年经历了从外敷药、内服药、火针点刺、刺血拔罐、推拿挤压手法、针筒抽积液、注射玻璃酸酶并加压包扎等等多种方法和治疗过程。
都是极少数治好了,大多数患者总是反复不愈,找不到一条更合理更有效的道路,令人非常头疼。
调理脾胃治疗膝关节积液年前某日看书,书中谈到古人治理大自然的经验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突然醒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正是如此做的么?为什么在治病方面,我们就不能加以运用这个道理呢?道理如此简单,我们却视而不见,正如《周易》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
中医的脏腑中,脾胃的五行属土,五行里也惟土主湿,很显然,按照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来分析,我们通过调理脾胃来治疗膝关节积液应该是有效的。
水来土掩,很有道理,但如果洪水浩荡,就会形成堰塞湖,这就是积液很重的现象,这时候仅仅用土掩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泄洪才可以。
我四年前曾经遇到过一个急性膝关节滑膜炎的患者,膝关节肿大如球,当时我还采用的是用抽水的方法,抽出来的积液居然达到150毫升这么多,这种状况就类似大自然发生灾难之后形成的堰塞湖了,水满为患,必须及时治理。
抽水是抽不完的,因为上游源源不断还有水来,而这个水源我们又不可能截断,最明智的方法就是泄洪了。
积液泄泻疏导——梁丘、血海泄洪怎么泄呢?在膝关节附近,足阳明胃经有郄穴梁丘,足太阴脾经有血海穴,血海又叫血郄。
这两个穴位太重要了。
郄,在古汉语里,是孔隙的意思,中医针灸里,郄穴的特点,是善于调治各种急性病。
而梁丘穴,顾名思义,就是如山梁一样的土堆,那么用粗针刺梁丘,在土堆里打个洞,就可以起到开闸放水的作用。
血不利则为水——刺血曾提出一个观点:血不利则为水。
我曾经采用刺血的方法治疗过一些膝关节积液的患者,有的也确实能见到明显效果,可见此说法有理,只是我们运用还不得要领而已。
针灸穴位腕骨穴说明指导书总述腕骨,经穴名。
出自《灵枢·本输》。
属手太阳小肠经。
位于腕区,第5掌骨底与三角骨之间的赤白肉际凹陷中。
在手尺侧,小指展肌起点外缘,有腕背侧动脉(尺动脉分支),手背静脉网,布有尺神经手背支。
主治指挛腕痛、头项强痛、目翳、黄疸、热病、疟疾。
直刺0.3-0.5寸。
1.名称腕骨穴2.别名暂无资料。
3.出处《灵枢·本输》4.隶属手太阳小肠经5.位置位于腕区,第5掌骨底与三角骨之间的赤白肉际凹陷中6.主治指挛腕痛、头项强痛、目翳、黄疸、热病、疟疾7.功能舒筋活络,祛风止痛,清热增液。
8.操作直刺0.3-0.5寸9.主要配伍配天宗穴治肩臂痛10.定位位于腕区,第5掌骨底与三角骨之间的赤白肉际凹陷中。
11.解剖在手尺侧,小指展肌起点外缘。
有腕背侧动脉(尺动脉分支),手背静脉网。
布有尺神经手背支。
12.名词释义穴在手外侧腕前起骨(豌豆骨)下凹陷之处,故名。
13.功能作用舒筋活络,祛风止痛,清热增液。
14.详细主治1、指挛腕痛、头项强痛。
2、目翳。
3、黄疸。
4、热病、疟疾。
15.详细操作侧掌,掌心向前,由后溪穴直向上推,当两骨(第五掌骨基底与三角骨)结合部的凹陷中取穴。
直刺0.3-0.5寸。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16.临床运用1、现代常用于治疗糖尿病、胆囊炎,腕、肘及指关节炎、口腔炎、角膜白斑、耳鸣、头痛、呕吐、胸膜炎等。
2、现代研究,针刺腕骨穴可使不蠕动或蠕动很弱的降结肠下部及直肠的蠕动增强,并有便意感。
有报道局限性刺激腕骨穴,可引导出皮层诱发电位,与非穴位区有显著差异。
17.配伍1、配手三里穴、肘髎穴、中渚穴治臂痛。
2、配臑会穴、支沟穴、曲池穴、肘髎穴治肘臂不能屈伸。
3、配阳池穴、阳溪穴、肩髃穴、曲池穴、合谷穴、鱼际穴治手腕无力。
4、配阳谷穴、支沟穴、臑俞穴、申脉穴治胁痛。
5、配京骨穴、风池穴治头痛有风穴、有热穴、有痰。
6、配申脉穴、手三里穴、合谷穴、绝骨穴、行间穴等治中风半身不遂。
Ⅰ项目介绍(一)项目背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了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提高基层医院及中医药技术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决定在“十五”期间投资巨额专项资金实施“中医临床实用诊疗技术整理与研究项目”(简称“百项中医临床实用技术”)。
该项目计划在5年内在全国筛选100项中医特色突出、临床实用、确有疗效的中医(含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技术进行系统整理,在进行多中心、前瞻性评价临床效应和建立规范的临床研究方法和技术标准后,向全国推广。
“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系“百项中医临床实用技术”之一。
(二)技术介绍本技术是由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实施、由以北京军区总医院平衡针灸治疗中心王文远主任医师为组长的专家组,从80年代起开始深入基层,对数万肩痛病人进行平衡针治,积累近20年的临床经验而探索出来的。
课题组首次发现了治疗肩痛的有效穴位,将其命名为“肩痛穴”,针刺该穴可以快速有效地缓解患肢肩痛,即时见效率达90%。
1.方法简介“肩痛穴”是北京军区总医院平衡针灸治疗中心王文远主任为首的专家组首次发现和总结的一个经外奇穴,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尖连线之中上三分之一处,相当于足三里下2寸,偏外1寸。
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起效快,一针见效;取穴少,一次仅取一个穴位。
医者易记忆,患者易接受,能够减少患者的就诊时间和医疗费用,适应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需要,是一项值得推广的临床实用技术。
2.适应症与禁忌症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主要针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肩关节部位的疼痛,对合并有冠心病心绞痛、胆囊炎、妇科的痛经、精神病患者也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禁忌症主要针对妊娠期的患者。
3.治疗原理肩痛的发病原因与年老体虚、气血不足、经脉失养,又感受风寒湿邪致慢性劳损,或肩部外伤导致气血不畅、经脉阻滞等因素有关,通过针刺平衡穴—肩痛穴,可激发经气、调整气血、调节体内平衡,使肩部经络疏通,起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从而达到缓解肩痛的目的。
谢君国主任医师采用针刺配合走罐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经验赵海龙;白杨【摘要】谢君国主任医师是全国第三批和第五批名中医药专家师带徒的指导老师,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指导老师,又是甘肃省名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中医专家。
行医40余年来,在中医针灸的临床、科研及教学领域均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谢主任认为:肩周炎在中医学属于痹症的范畴,主因风、寒、湿3气的侵袭于体表,导致患者局部经脉气血血痹不通,不通则痛则形成此病,故谢主任主张采用针刺配合走罐疗法直达病所,收到良好的效果。
【期刊名称】《中医研究》【年(卷),期】2015(000)008【总页数】2页(P44-45)【关键词】谢君国;主任医师;针刺配合走罐;肩关节周围炎/治疗;临床观察【作者】赵海龙;白杨【作者单位】庆阳市中医医院,甘肃庆阳745000;庆阳市中医医院,甘肃庆阳74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4.3谢君国主任医师是全国第三批和第五批名中医药专家师带徒的指导老师,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指导老师,又是甘肃省名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中医专家。
行医40余年来,在中医针灸的临床、科研及教学领域均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笔者作为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者,有幸师承谢君国主任医师,长期跟随谢主任出诊,观察其采用针刺配合走罐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疗效甚佳,有独道的见解。
现笔者总结谢君国主任采用此法治疗本病的的治疗思路及方法,报告如下。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
有资料显示,其发病率约占肩部疾病的42%,占骨科疾病的8%[1]。
女性的发病率略高于男性(约3∶1),左侧的发病率略高于右侧[2-5]。
肩关节周围炎属于中医学痹症的范畴,中医学病名为“凝肩”或“漏肩风”。
谢主任认为:肩周炎的外因主要与风、寒、湿热之邪气侵袭于体表有关,肩部感受风寒,闭阻气血,导致患者局部经脉气血闭阻不通,不通则痛。
《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颈肩腰腿痛特色中医疗法—拨针(刺骨)术展开全文
您好,请问您哪里不舒服吗?
医生
患者小王
医生您好,我由于长期从事长途运输工作,有一次在搬货的时候不小心把腰闪了,后来感觉很不舒服。
患者小王
到医院做了核磁检查发现有腰椎间盘突出的症状。
由于腰椎第三节、第五节椎管狭窄变形,压迫马尾神经和腿部运动神经,影响到泌尿系统,导致大小便失禁。
患者小王
由于持续性锥心刺骨的疼痛,我卧立不安,也无法工作,严重影响了我的正常生活。
如果手术,可能会存在一定风险,甚至会造成瘫痪。
医生
经过检查,确诊为腰痛的范畴,而且属于寒痹,可以通过拨针方式进行治疗。
医生
患者小王
通过第一次做拨针治疗后发现效果很明显,走路的状态得到了改善。
患者小王
当做第四、五次治疗时,排便状况也得到了缓解,不到三个月的时间,我已经基本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提醒:骨病发病率成逐年上升的趋势,约占4亿人口,中老年人群占70%。
据调查,长期饱受骨病折磨的人群,家庭生活质量严重下降,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
很多患者是长时间拖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还有乱投医,没有得到专业的治疗,使得致残性骨病占绝大多数。
黄帝内针如何治疗膝、肘关节疼痛?武术里讲三合: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腕与踝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内三合达到身心的协调外三合统领肢体和能量的平衡维特鲁威人好比走路,迈左脚,右手趋前;再迈右脚,左手同摇。
人通过四肢的协调来保持平衡,步有一后一前,既得一阴一阳。
手为阳,足为阴。
左为阳,右为阴。
左足先迈,呈阴中之阳;右手同时,象阳中之阴。
阴阳调谐,互根互用,保持平衡,立于中道。
走路经曰:病在下,取之上。
又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如果膝有问题,则应该在肘部处理,如何更加准确的找到下针的地方呢?辨六经,再参以“同气相求”的理论,即可找到下手处。
这是杨真海师父和《黄帝内针》告诉我们的。
张景岳注《内经》时曾云:“盖阴阳之道,同气相求。
”人有十二正经,左右各二十四条。
手足三阴三阳以应之:手太阴经——足太阴经手少阴经——足少阴经手厥阴经——足厥阴经手阳明经——足阳明经手太阳经——足太阳经手少阳经——足少阳经膝关节痛是常见疾病,痛位不同,治应各异:经曰:以痛为腧。
有人理解为“哪疼扎哪”,或许是一解,但未免太拉低中医的美学色彩。
通过“同气相求”,我们不难找到肘膝的对应点(线),对应点的按痛叫阿是穴:手太阴尺泽——足太阴内膝眼手少阴少海——足少阴阴谷手厥阴曲泽——足厥阴曲泉手阳明曲池——足阳明犊鼻手太阳小海——足太阳委中手少阳天井——足少阳膝阳关手足三阴经同气相求图手足三阳经同气相求图但证并不是可丁可卯的出现在穴位上的。
《黄帝内针》又说:“确立了经线的循行,我们便能在经线循行的任一处寻找同气。
比如曲池穴和阳溪穴连线的二分之一处疼痛,那么,在对侧犊鼻穴和解溪穴连线上找二分之一处,便是下针的同气点。
若是在曲池穴和阳溪穴连线的四分之一处疼痛,那么,对侧犊鼻六和解溪穴连线的四分之一处便是同气。
以这个法则类推,身上任何一处不适,都能找到解决的方针。
因为都能找到同气!所谓同气,是因为同中!这里面的蕴义太深,够我们用一生去参悟。
刺络疗法,从最早衰老的肩颈开始!刺络疗法中医刺络法是用三棱针等针具,在患者浅表血络或一定部位放出适量血液,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刺络疗法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中医疗法,因其简便、有效,在我国绵延数千年而不衰。
刺络疗法是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重要的疗法,约有四分之一的篇章与此相关,《灵枢·小针解》记载“菀陈则除之者,去恶血也”。
《素问·血气形志篇》:“凡治病必先去其血。
”刺络疗法具有祛瘀生新、解闭通络之功效,使人经络通畅,神清气爽。
相传扁鹊在百会穴放血治愈虢太子“尸厥”,华佗用针刺放血治疗曹操的“头风症”,唐高宗的头目眩晕也用该法治愈。
对血液系统有良好的双向调节作用研究表明,刺络疗法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使代谢加快,改善微循环和血管功能,有利于排除血液中的有害物质,并使机体的有益物质及时补充到血液循环中去,促使机体重新建立内环境稳态而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
通过改善微循环,还可以阻止炎症过度反应和促进炎症的恢复。
本法对一切以痛为主的病症有特效。
临床中对头痛,麦粒肿,红眼病,颈椎病,肩周炎,中风偏瘫,风湿关节炎,心脏病,高血压,肝炎,肝硬化,扁桃腺炎,阑尾炎等效果显著。
【治则治法】“治络”的原则就是疏通络脉和透达毒邪,以期荡涤络邪,驱邪外达,调畅气血,平衡阴阳。
刺络法能有效改善经络中气血运行不畅的病理变化,从而达到调整脏腑气血功能,疏通经络、气血畅通,消除病痛、祛除病邪的目的。
随着中医多疗法的综合应用,在刺络的基础上辅以药罐拔毒,治病保健效果则更佳。
刺络后将药罐吸拔于针刺过的部位,通过药力、热力和竹罐的吸力将患处的痰浊瘀血顺利地排出来,并渗入药物成分,对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中风、头疼、痹症、颈椎病、腰椎病、膝关节疾病等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和保健作用。
【肩颈问题】如果人体肩颈不好的话,会引起哪些问题?由于肩颈是大脑的总开关,上注于头部和面部的血液都要经过肩颈。
自序自传说中的“伏羲制九针”至《黄帝内经》之成书,历经数千载,故展现在该书中有关针刺之独特理论亦势必更加完善,乃至迄今仍为人们所尊崇和效法。
遗憾的是该书中“览观杂学,及于比类”(《素问·示从容论篇》)之法则,却被近人所忽视,而一味去追求方脉之辨证,致使“凡刺之理,经脉为始”(《素问·宝命全形论篇》)及“凡刺之道,毕于终始……终始者,经脉为纪,……必先通十二经脉之所生病,而后可得传于终始矣,故阴阳不相移,虚实不相倾,取之其经”(《灵枢·终始》)等,寓援物比类于其中,为针家所应遵循之理论,几近湮没,而辨证分型却愈益纷繁,且又不予综合,亦即未能做到“杂之毫毛,浑束为一”(《灵枢·外揣》),故而也难使“用针稀疏”(《灵枢·官能》)。
辨证,始于仲景。
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以平脉辨证而格物致知,设六经及脏腑等病脉证并治,以论疾病,固属撰用了《素问》《九卷》及《八十一难》等方技,并运用了经络腑腧,但毕竟是侧重于方脉之著述,而其辨证论治也主要是为了因证下药,而药又各有其性味与君臣佐使之别。
针刺乃用针通过经穴而调整经气,即“用针之类,在于调气”(《素问·刺节真邪论篇》),“凡刺之道,气调而止”(《灵枢·终始》)。
因之与辨证论治,对症下药,绝不完全等同。
《素问·示从容论篇》:“夫圣人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及《灵枢·官能》:“先得其道,稀而疏之”和《素问·移精变气论篇》之“治之极于一”等杂合《周易》及《老子》哲学之论断,以及古代医家之临床实践,就足资证明其不同。
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之扁鹊治虢太子尸厥,“以取外三阳五会,有间,太子苏”。
(1959年,中华书局校点本)《三国志·魏书·方技传》之华佗,“其疗疾……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
中医针灸针刺病在骨的治疗对很多外伤引起的骨折或脱白,这些骨不正的病先要整复归位后,我们才可以谈针灸治疗。
还有很多西医认为的骨病从中医看病未必在骨,如西医认为的腰椎间盘突出多数都不是中医认为的骨病。
本节所言的病在骨的疾病,主要是指表现为疼痛部位比较深的骨头痛的一类疾病。
单纯的骨病未至影响关节活动的程度,病人只是表现为骨头痛,如果病人正气不是很弱,我们可以通过对所在经脉或同名经脉的手经井穴针刺,针至骨所,稍微转针,留针一呼。
手经禀天气,通经络势如破竹,往往病随针减,出针痛止。
举个例子,临床常见单纯的膝关节骨痛,我们根据疼痛的部位,如果在外膝眼附近,病在足阳明的骨,我们选手阳明的井穴商阳;如果是在内膝眼附近,病在足太阴的骨,我们选手太阴的井穴少商;如果是在内膝眼的内侧,病在足厥阴的骨,我们选手厥阴的井穴中冲,其他不胜枚举,凡是单纯的骨病都可以此思维随机应变。
需要注意一点,有时病人描述骨疼痛的位置所指的体表痛处与真实的骨疼痛位置有差异,我们需要通过深度按压以确定骨病所在的经脉。
单纯的骨病长久不治引起关节変形,《灵枢经》称为骨痹,大多表现为骨关节活动不利,能仲不能屈,关节沉重疼痛,活动关节时疼痛加重。
若是单纯的骨痹针刺时一定不能伤到其他组织,若骨痹是因为身体逐渐虚弱导致,要以调整气血治虚为主治骨痹为辅。
下面聊聊《灵枢经》中关于单纯骨痹的治疗。
一定要谨记,离开整体的局部是不存在的,在不能使整体变得更好的前提下单纯治疗骨痹是无益的。
《官针第七》详细记载了各个组织局部病的针刺治疗方法,在《灵枢经》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该篇治疗骨痹所给出的方法为短刺,“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
”首先治骨痹的大原则为刺骨无伤,其他组织,因此选穴就很重要。
骨位于人体的最深层,人体大部分的穴位在针刺到达骨所的过程中就已经伤到了经过的皮肉脉筋,所以要选针刺透皮后能不经过其他组织直接到达骨的穴位,那就是井穴。
井穴皮肤下面紧邻着骨,因此治疗骨痹一定要选骨疼痛所在经脉的井穴针刺,如果骨痹牵扯多个经脉,则需要选多个经脉的井穴。
运用针刺补泻手法治疗腕背痛1例
苏纬杰
【期刊名称】《上海针灸杂志》
【年(卷),期】2003(022)002
【摘要】@@ 患者,女,65岁.右腕背痛30余年.由于30多年前产后每日戴金属手表,引起右腕背部疼痛阴冷,遇寒冷天加剧.曾经膏药、热敷等治疗皆罔效.检查见腕部活动可,皮色无异常,无肿胀,腕背无明显压痛.舌红,苔白,脉细缓.证属气血不足,寒凝经脉.治宜温经通脉.因病变部位在外关部,故针外关穴,针尖垂直刺入,针下得气即止,针上加艾温灸20 min,隔日1次.治疗2次无明显好转.三诊时改用迎随补泻之补法,进针后行烧山火手法,不加艾,留针20 min,再行一次烧山火手法后按徐疾开阖补泻之补法出针.四诊时患者言腕部冷痛已完全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
【总页数】2页(P48-封三)
【作者】苏纬杰
【作者单位】200941,上海吴淞地段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
【相关文献】
1.循经感传针刺补泻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 [J], 粟万成
2.运用针刺补泻手法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 [J], 王雪;苏少杰;沈特立
3.运用针刺补泻手法治疗胃脘痛1例 [J], 苏纬杰
4.运用针刺补泻手法治疗背脊阴冷1例 [J], 苏纬杰
5.采用针刺补泻手法治疗偏瘫89例 [J], 王淑叶;滕政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重视中医中药之下,整理“单方、秘方、验方”的热潮,也随着发掘和整理祖国医学遗产而掀起。
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针刺腕骨治疗肩、背、腰、膝膕痛的经验介绍吴国森自从党和政府发出西医学习中医的号召,我们感到越学劲头越大。
因为我们在向疾病的斗争中,又增加了行之有效的武器。
尤其是祖国的针灸,更为广大群众所欢迎。
笔者由于担任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在业余时间为群众进行针灸治疗,发现手太阳小肠经之原穴“腕骨”对肩、背、腰、膝膕部之疼痛,有出人意外之疗效。
祖国针灸医学上,对于“腕骨”一穴在临床治疗上的作用,有很丰富的记载,如:玉龙歌中谓:“腕中无力痛艰难,握物难移体不安,腕骨一针虽见效,莫将补泻等闲看”。
八脉交会八穴主治歌云:“小肠之病岂为良,颊肿肩痛两臂傍,项颈强痛难转侧,嗌颔肿痛甚非常,肩似拔兮臑似折,生病耳聋及目黄,臑似臂外后廉痛,腕骨通里取为详”。
医宗金鉴上的十四经要穴主治歌云:“腕骨主治臂腕痛,五指诸疾治可平”。
近代已故针灸学家承淡安先生所著的〔中国针灸学〕102 页,对腕骨穴有如下之记载:“腕骨主治肘腕及五指关节炎,颊颔炎,白膜翳与泪液过多,耳鸣,头痛,呕吐,热病汗不出,善呕苦,针3—5分深,灸3—7壮。
”朱琏氏所著的新针灸学184页,对腕骨的记载是:“肘腕部及五指关节炎、口颊炎、角膜白斑、溢泪症,耳鸣、头痛、呕吐,胸膜炎有效。
”与承淡安先生所记载的大同小异。
灵枢本输篇云:“腕骨主寒热、头痛、颈颔肿、耳鸣、目冷泪、生翳、热病汗不出、胁下痛不得息、狂惕、偏枯、肘不得屈伸、疟、烦闷、惊风、瘛疭、指掣,针二分,留三呼,灸三壮”。
在针灸验方集内提到腕骨对肩背痠痛有效。
另外在黄竹斋氏所编的经穴图考内亦记载着甲乙经内有腕骨对肩背痛有效之记载。
而腕骨对腰痛,膝膕部疼痛有效之记载,尚属少见。
笔者对肩、背、腰、膝膕部之疼痛,应用针刺“腕骨”一穴,由于是业余时间进行的,开始未作记录,及至发现效果显著,才设有记录,病例仅数十人,但均收到良效,兹摘录数例,以供同道们作为临床参考试用。
典型病例介绍病例一陈××,男,39岁,职业为摄影工作,住镇江市第一泉。
时间在58年5月21日(当时笔者在第一泉名胜区附近搞灭螺试验工作,临时借该处办公)。
主诉:右侧背部痠痛,已有20多天。
症状及处理经过:患者无寒热、无病容、饮食起居正常,局部无寒热红肿,但很痠痛发凝。
颈项转动亦感不便。
每在受凉后会发生痠痛,过去之发作为时甚短,不及现在剧烈。
颜面部有明显之黑斑,类似污斑。
腹部脐下按压虚陷无力,呈现出肾虚之状。
当即采取“循经取穴”,针刺委中、昆仑,留针30分钟,翌日较轻快。
又进行复针,第三日背痛解除。
再越二日背部痠痛依然如旧。
5月26日取左侧“腕骨”一穴,用泻法。
留针一小时,每10分钟行一次针。
立即见效奇速,症状消失。
一月后再度相见,据云未曾再痠痛。
病例二常××,男,63岁,住址同病例一。
主诉:两腿膝膕部痠痛,行路不便,左侧较右侧为严重。
症状及处理经过:无全身症状,局部及膝关节既无红肿也不肥大。
按压两侧膝膕部,左侧痠痛较剧,当即针刺两侧委中,留针30分钟,当时虽然症状轻快,翌日仍旧如昨。
第二日采取针刺双“腕骨”先针右侧,次针左侧。
留针一小时。
每10分钟行针一次。
当时症状解除,越一日复针,二次而全愈。
病例三王××,男,63岁,住址:镇江市大西路713号。
时间58年7月23日。
症状及处理经过:10多天之前,偶然不慎,在取物时腰部发生闪筋。
虽经过推拿医师施术,疼痛略减。
但腰部仍不能活动,即虽轻度湾腰,亦不可能。
过去有腰背疼痛史。
当即取两侧的“腕骨”穴针刺,留针半小时。
患者立即症状轻快,居然就能俯身湾腰从地上取物。
效果出人意外,但疼痛尚有,越一日复针,遂告全愈。
病例四杨××,男,43岁,任职镇江市公私合营五联百货商店。
时在58年6月8日。
主诉:在6月6日,因挑土上坡,扭伤腰部,疼痛异常,经内服APC,外搽松节油三次无效。
症状及处理经过:局部无症状,在左侧脾俞至肾俞一带,当腰部活动时,即发生凝痛。
不活动时,凝痛尚轻。
当即针刺右侧的“腕骨”穴。
用泻法。
留针一小时,疼痛立即解除。
一次而愈。
病例五马××,男,29岁,任职于镇江市食品公司秘书科。
诊治时间58年7月18日。
主诉:过去在部队里就有腰痛的病,迄今已有三年,经常痠痛,去年曾针过5次,(最近又服过药酒)针后当时轻快3—4小时,效果不显。
最近又做过组织疗法,效果亦不显。
局部无红肿。
寒天易增剧。
其腰痛偏右,给予针刺左侧腕骨穴,留针一小时,手法同上。
疼痛当时减轻,翌日复针,据云较过去针背部和腿部效验完全不同。
操作方法针刺部位:第5掌骨外缘与钩状骨之间。
针35 分深。
(未用灸)视人体肥胖而定。
取穴方法:痛在左取右腕骨,在右则取左;痛在正中则取两侧腕骨;如右侧疼痛严重则先取左,左侧疼痛严重则先取右。
手法:应用泻法。
留针时间:宜长在一小时左右,时间短疗效较差。
妇女、老人、小孩应酌情缩短时间。
结语痛风患者发病大多是冷天,取腕骨穴,伸手可得,可避免脱衣露体使病员受风寒外感之加什症。
且腕骨穴不接近重要脏器,比较安全,初学者亦易于掌握。
同时腕骨穴更具有一穴能兼治数部位之疼痛的优越性。
而且是常见的疼痛疾患。
病例虽均收效,但例尚不多,希针灸界先进前辈在实践中来检查其效果,不当之处。
尚请提出批评。
(本文发表在1959年9期第67页上)针刺腕骨治疗肩、背、腰、膝膕痛的经验介绍吴国森自从党和政府发出西医学习中医的号召,我们感到越学劲头越大。
因为我们在向疾病的斗争中,又增加了行之有效的武器。
尤其是祖国的针灸,更为广大群众所欢迎。
笔者由于担任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在业余时间为群众进行针灸治疗,发现手太阳小肠经之原穴“腕骨”对肩、背、腰、膝膕部之疼痛,有出人意外之疗效。
祖国针灸医学上,对于“腕骨”一穴在临床治疗上的作用,有很丰富的记载,如:玉龙歌中谓:“腕中无力痛艰难,握物难移体不安,腕骨一针虽见效,莫将补泻等闲看”。
八脉交会八穴主治歌云:“小肠之病岂为良,颊肿肩痛两臂傍,项颈强痛难转侧,嗌颔肿痛甚非常,肩似拔兮臑似折,生病耳聋及目黄,臑似臂外后廉痛,腕骨通里取为详”。
医宗金鉴上的十四经要穴主治歌云:“腕骨主治臂腕痛,五指诸疾治可平”。
近代已故针灸学家承淡安先生所著的〔中国针灸学〕102 页,对腕骨穴有如下之记载:“腕骨主治肘腕及五指关节炎,颊颔炎,白膜翳与泪液过多,耳鸣,头痛,呕吐,热病汗不出,善呕苦,针3—5分深,灸3—7壮。
”朱琏氏所著的新针灸学184页,对腕骨的记载是:“肘腕部及五指关节炎、口颊炎、角膜白斑、溢泪症,耳鸣、头痛、呕吐,胸膜炎有效。
”与承淡安先生所记载的大同小异。
灵枢本输篇云:“腕骨主寒热、头痛、颈颔肿、耳鸣、目冷泪、生翳、热病汗不出、胁下痛不得息、狂惕、偏枯、肘不得屈伸、疟、烦闷、惊风、瘛疭、指掣,针二分,留三呼,灸三壮”。
在针灸验方集内提到腕骨对肩背痠痛有效。
另外在黄竹斋氏所编的经穴图考内亦记载着甲乙经内有腕骨对肩背痛有效之记载。
而腕骨对腰痛,膝膕部疼痛有效之记载,尚属少见。
笔者对肩、背、腰、膝膕部之疼痛,应用针刺“腕骨”一穴,由于是业余时间进行的,开始未作记录,及至发现效果显著,才设有记录,病例仅数十人,但均收到良效,兹摘录数例,以供同道们作为临床参考试用。
典型病例介绍病例一陈××,男,39岁,职业为摄影工作,住镇江市第一泉。
时间在58年5月21日(当时笔者在第一泉名胜区附近搞灭螺试验工作,临时借该处办公)。
主诉:右侧背部痠痛,已有20多天。
症状及处理经过:患者无寒热、无病容、饮食起居正常,局部无寒热红肿,但很痠痛发凝。
颈项转动亦感不便。
每在受凉后会发生痠痛,过去之发作为时甚短,不及现在剧烈。
颜面部有明显之黑斑,类似污斑。
腹部脐下按压虚陷无力,呈现出肾虚之状。
当即采取“循经取穴”,针刺委中、昆仑,留针30分钟,翌日较轻快。
又进行复针,第三日背痛解除。
再越二日背部痠痛依然如旧。
5月26日取左侧“腕骨”一穴,用泻法。
留针一小时,每10分钟行一次针。
立即见效奇速,症状消失。
一月后再度相见,据云未曾再痠痛。
病例二常××,男,63岁,住址同病例一。
主诉:两腿膝膕部痠痛,行路不便,左侧较右侧为严重。
症状及处理经过:无全身症状,局部及膝关节既无红肿也不肥大。
按压两侧膝膕部,左侧痠痛较剧,当即针刺两侧委中,留针30分钟,当时虽然症状轻快,翌日仍旧如昨。
第二日采取针刺双“腕骨”先针右侧,次针左侧。
留针一小时。
每10分钟行针一次。
当时症状解除,越一日复针,二次而全愈。
病例三王××,男,63岁,住址:镇江市大西路713号。
时间58年7月23日。
症状及处理经过:10多天之前,偶然不慎,在取物时腰部发生闪筋。
虽经过推拿医师施术,疼痛略减。
但腰部仍不能活动,即虽轻度湾腰,亦不可能。
过去有腰背疼痛史。
当即取两侧的“腕骨”穴针刺,留针半小时。
患者立即症状轻快,居然就能俯身湾腰从地上取物。
效果出人意外,但疼痛尚有,越一日复针,遂告全愈。
病例四杨××,男,43岁,任职镇江市公私合营五联百货商店。
时在58年6月8日。
主诉:在6月6日,因挑土上坡,扭伤腰部,疼痛异常,经内服APC,外搽松节油三次无效。
症状及处理经过:局部无症状,在左侧脾俞至肾俞一带,当腰部活动时,即发生凝痛。
不活动时,凝痛尚轻。
当即针刺右侧的“腕骨”穴。
用泻法。
留针一小时,疼痛立即解除。
一次而愈。
病例五马××,男,29岁,任职于镇江市食品公司秘书科。
诊治时间58年7月18日。
主诉:过去在部队里就有腰痛的病,迄今已有三年,经常痠痛,去年曾针过5次,(最近又服过药酒)针后当时轻快3—4小时,效果不显。
最近又做过组织疗法,效果亦不显。
局部无红肿。
寒天易增剧。
其腰痛偏右,给予针刺左侧腕骨穴,留针一小时,手法同上。
疼痛当时减轻,翌日复针,据云较过去针背部和腿部效验完全不同。
操作方法针刺部位:第5掌骨外缘与钩状骨之间。
针35 分深。
(未用灸)视人体肥胖而定。
取穴方法:痛在左取右腕骨,在右则取左;痛在正中则取两侧腕骨;如右侧疼痛严重则先取左,左侧疼痛严重则先取右。
手法:应用泻法。
留针时间:宜长在一小时左右,时间短疗效较差。
妇女、老人、小孩应酌情缩短时间。
结语痛风患者发病大多是冷天,取腕骨穴,伸手可得,可避免脱衣露体使病员受风寒外感之加什症。
且腕骨穴不接近重要脏器,比较安全,初学者亦易于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