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4部分-写作课件 大纲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13
专题四:写作19.(2014年高考湖南卷,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6分)一次,妈妈忽见阿必一脸狼狈相,鼻子上抹着一道黑。
问她怎么了,她装作若无其事,只说:“我囫囵着跌下来的。
”“囫囵着跌下来”,用语是幼稚的创造,意思却很明显,就是整个人从楼上滚下来了。
问她跌了多远,滚下多少级楼梯,她也说不清。
她那时才两岁多,还不大会说,也许当时惊魂未定,自己也不知道滚了多远。
她是个乖孩子,只两件事不乖:一是不肯洗脸,二是不肯睡觉....每当佣人端上热腾腾的洗脸水,她便觉不妙,先还慢悠悠地轻声说:“逃——逃——逃——”等妈妈拧了一把热毛巾,她两脚急促地逃跑,一迭连声喊:“逃逃逃逃逃!”总被妈妈一把捉住,她哭着洗了脸。
(节选自杨绛《记杨必》)请为上文续写一段阿必“不肯睡觉”的文字。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有创意解读的能力和有创意地设计文本的能力。
文段写的是杨必小时候的事情,选取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杨必从楼梯上滚下来,不哭不闹,表现了她的乖巧;一是杨必不肯洗脸和睡觉,表现了她的不乖。
文段在写杨必不肯洗脸时,先写她看到佣人端来洗脸水,就慢悠悠地轻声说“逃——逃——逃——”;然后写等到妈妈拧好热毛巾时,她就急速逃跑,但最终还是哭着洗了脸。
题干要求续写杨必“不肯睡觉”的文字,从所给文字分析,杨必睡觉一定也是不老实的,也有一些与睡觉无关的动作、语言等。
续写时,就可以从描写杨必的不肯入睡写起,写她的语言、动作等。
所写文字必须紧扣阿必“不肯睡觉”,能体现人物天真、可爱等特点,并符合生活逻辑。
答案:(示例)我在家时专管阿必睡午觉。
她表示要好,尽力做乖孩子。
她乖乖地躺在摇篮里,乖乖地闭上眼,一动都不动,让我唱着催眠歌摇她睡。
我把学校里学的催眠歌都唱遍了,以为她已入睡,停止了摇和唱。
她睁开眼,笑嘻嘻地“点戏”说:“再唱《喜旦娄》。
”原来她一直在品评,选中了她最喜爱的歌。
我火了,沉下脸说:“快点困!”阿必觉得我太凶了,乖乖地又闭上了眼。
专题17 2015-2012年高考满分作文特辑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
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这个命题特点有三:(1)试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材料内容为“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无奈在微博私信举报自己的父亲,引起广泛讨论”。
在汽车飞入寻常百姓家、许多公民安全意识淡薄的大背景下,材料显得贴近生活。
(2)材料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
试题材料涉及对象有老陈、小陈、警方和其他相关方等四个角色,既有个体角色,也有群体角色,这为考生提供了足够的写作空间,考生可以根据自身生活实际自由行文。
(3)启迪考生辩证思考。
材料考查考生对“情与理”关系的理解。
当“情与理”发生矛盾时,即当亲人违背规则时,到底应该怎样处理才正确?是“重人情轻道理”,还是“道理高于人情”?考生如果能够站在情与理的角度,融入一些辩证思考,文章会更有深度。
解读这则材料,需抓出老陈、小陈、警方和其他相关方四个角色。
其行为导致的舆论结果各有不同。
由果及因,逆向推理,我们可以从四个角色分别出发去立意,也可以综合其中几个角色立意。
因此,这封信可以或劝慰开导甚至批评老陈,指出他不遵守社会规则,不仅是对其他人生命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和家人的不负责任;或赞美、肯定小陈,称赞她是“中国好闺女”,为父亲、为家人的生命长久的安全负责,大义“灭”亲;或否定小陈,批评她忘恩负义,置亲情于不顾,让老陈丢尽了面子,过激的行为有损孝道;或对警察执行公务、保障群众生命安全行为表示感谢,并对其提出在执行公务的同时也应该照顾一下当事人的隐私,保留一份人文关怀的建议和期待;还可以赞扬网民的参与意识。
题型5 文言文翻译题文言文翻译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文学文化常识等多方面的知识,考查的是考生阅读文言文的综合能力。
某某卷在文言文翻译题上,近年采用的方式是两句7分或8分,是除作文外单题赋分最高的题目,可见翻译在文言文阅读中的分量。
同时该考点也是最容易失分的点,复习时要予以重视。
文言文翻译讲原则,抓关键,会方法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讲究信、达、雅”所谓信,指的是译文准确无误,忠于原文,不随意增删内容和改变风格;所谓达,指的是译文语句通顺,语意明确,行文规X;所谓雅,指的是译文流畅,鲜明生动,具有文采。
对考生来说,信和达是主要的、基本的要求,雅是较高的要求。
二、文言文翻译要找准关键点,即“紧扣文本,钩前挂后;蒙猜词义,找准采分点”要准确翻译文言语句,首先要将该语句还原到文本中,联系前后的语句,以便准确把握特定的语言环境,再推断语句的大概内容是什么。
然后看看该语句中命题者大概要考查哪几个实词(有没有词类活用)、虚词(有何意义和用法)或句式(有没有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或文言固定句式等),也就是找准采分点。
解答文言翻译题,关键在于找准采分点。
命题者在设置参考答案时,往往提供采分点作为评分依据;而不少评卷老师也往往只根据采分点的翻译来评分,因此,强化采分点意识,成为考生解答文言翻译题的一大关键。
怎样找准采分点呢?大致来说,宜从以下角度寻找。
(一)通假字的角度在翻译文言文时,如果按照某字的一般意义翻译不通,就应该思考该字是不是通假字。
而要找出其“通假”的是何字,则大多需要从该字的同音字或形近字上去考虑。
(2016·高考全国卷Ⅱ)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
背公植党,逐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半。
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锄大奸、歼巨蠹哉!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
第一部分复习板块四考点练透5一、(2024·临考押题冲刺)阅读下面的材料,依据要求写作。
(60分)陶瓷艺术大师卢伟孙专注制作“小器青瓷”。
这些“小器青瓷”都是贴近生活的小器皿。
器皿虽小,每一件都让人爱不释手。
器小而美乃缘于他“用创作大件作品的看法去对待每一件小器”。
其实,小器与大件的制作,工序并无二致,因器件小,须要更加细心且花费更多的时间雕琢和烧制。
这就是小器大作。
小器大作,不仅是制作青瓷器的道理如此,人生如此,社会也如此。
“小器大作”能够引发你怎样的深化思索,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阅历,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审读材料本题为具有思辨性的新材料作文。
写作时首先要读懂读透材料中的事,看到事务反映的现象因素或思辨关系,才能把握命题意图,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进行深化的分析论证。
材料第一段说的是卢伟孙专注制作“小器青瓷”的事情,首先把握“小器青瓷”的特征——贴近生活、小而美;“小器青瓷”的制作——工序与大件制作相同,但更费心力、时间;还要看制作者的看法——用创作大件作品去对待,不因其小而轻视或放松。
也就是说卢伟孙的“小器大作”,事实上是“为大于细”,它既须要“大作”这种大手笔的眼界和大制作的看法,体现宏大气魄和精益求精,更须要从小处着眼,勤勉不懈、不惮其烦。
材料其次段将“小器大作”发散开来,引导考生去思索“道理、人生、社会”等方面的同样的现象。
老子《道德经》中“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成就远大要从微小之处入手,天下大事肯定从微细处起先。
凡此,欲成大业须从小处入手,或者说从小处发端,才能实现远大目标。
人生不也如此?乐于做小器,擅长小器大作,并于“细”中为“大”,如是,方现人生的大手笔、大格局,从而使人格更臻完备,呈现大器量,呈现大操守。
【参考立意】1.“小器”更需“大作”。
2.小器还须“为大于细”。
考查热点2 漫画作文审题立意高分技法一、漫画类作文类型及高分突破“漫画类”材料作文,从漫画的内容、创作目的等角度看,可分为教育、想象、讽刺、哲理四大类。
下面,结合漫画材料分别谈谈其立意的方法:1.教育类教育类漫画,多采用写实的手法,选取具有时代感、先进性的人物、事件,通过一幅,或者内容相互关联的几幅漫画,表现对先进人物的赞扬,从而引导社会公众,向画中人物学习,发扬他们的精神,践行他们的主张,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这类漫画作文的审题要注意:(1)弄清漫画中的人物,他在做什么、说什么;(2)从人物行为、语言里,提炼具有先进性的思想、品质;(3)从赞扬、倡导的角度立意,确立自己的观点。
2.想象类想象类漫画,多给出生活的一个片断、细节等,配以文字或标题,从而引发读者对漫画里未显示内容的联想、想象……这类作文试题,一般要求考生采用“因实写虚”的手法,即由漫画里显示的一小部分能看得见的生活现象,想象出漫画外的、被漫画家省略的更为广泛的社会生活内容。
想象类漫画作文试题,立意要注意:(1)审视题干,把握条件与要求,根据这些条件与要求立意;(2)看清图里生活片断,弄清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根据人物关系发挥想象。
3.讽刺类讽刺类漫画作文,多采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来表达思想情感,多以现实生活中的某类人物、现象或自然界的花、鸟、虫、鱼等为表达对象,表达漫画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观点态度等。
这类漫画作文试题立意要注意:(1)观察漫画里的人、物,弄清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从整体把握漫画的寓意;(2)弄清讽刺对象是“谁”“什么”,他(它)的思想品质、道德风尚、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怎样的缺失等;(3)或从漫画整体寓意,或从讽刺对象缺点等方面确立作文立意。
4.哲理类哲理类漫画作文,取材于日常生活的人、事、物,用生动形象的场景、细节、故事等,昭示深刻的哲学道理,富有启发性和教育意义,具有“寓理于事”的特点。
哲理类漫画作文,审题要注意:(1)把握形象。
高频主题4责任担当一、(2021·福建厦门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留下长江的人冯骥才①很少一位摄影家能够如此强烈地震撼我。
为此,在他的作品出版之际,我要为他写一些动心的话。
②郑云峰的行为是完全个人化的。
③他自1988年就不断地只身远涉长江和黄河的源头,用镜头去探寻这两条河流生命的始由。
十年后,随着长江大坝的加速耸起,三峡的湮灭日趋迫近,郑云峰决定和大坝工程抢时间,在关闸蓄水之前,将三峡的地理风貌、自然景象、人文形态、历史遗存,以及动迁移民的过程全方位地记录下来。
这是一位年过半百的人所能完成的吗?然而,历史使命都是心甘情愿承担的。
于是他停止了个人的摄影,负债办起一家公司来积累资金。
他用这些钱造了一条小木船放入长江,开始了摄影史上富于传奇色彩的“日饮长江水,夜宿峡江畔”的摄影生活。
整整六年,无论风狂雨肆,酷暑严冬,他一年四季,朝朝暮暮,都生活与工作在长江。
两岸的荒山野岭到处有他的足迹,许多船工村民与他结为好友。
他日日肩背相机,翻山越岭,呼吸着山川的气息;夜夜身裹被单,睡在船中,耳听着江中浩荡而不绝的涛声。
④也许他本人也不曾料到,这样的非物质和纯奉献的人生选择,最终得到的却是心灵的升华。
⑤郑云峰与我大约是同龄人,但他个子不高,瘦健又轻爽,胳膊上的肌肉轮廓清楚。
在三峡两岸随处都可以看到如此样子的人,他受到了长江的同化,已是长江之子。
⑥同他对座而谈,很快就能进入他的世界。
他这些年在长江充满冒险经历的摄影生活,他的所见所闻,以及他的激情,他的忧虑,他的焦迫,还有对长江那种无上的爱。
他几乎不谈他的作品,只谈他的长江。
一个热恋的人满口总是对方,独独没有自己。
我被他深深地感动着。
⑦为此,他爬上过三峡两岸上百座巍峨的峰顶。
在那些乱石嶙峋、荆棘遍布的大山里,他的衣服磨出洞来,双腿磕破流血。
可是有一天,他忽然感受到那些绊倒他的石头或刺疼他的荆条是有性灵的,是沉默的大山与他的一种主动的交流,他忽然感觉长江的一切都变得有生命、有情感、有命运的了。
如果说理,则可以把一个相当复杂的意思阐述得通俗透彻,层次分明。
恰当运用博喻,可以产生势如破竹、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能够给人一种应接不暇的感觉,让人在博喻中深味主题的意蕴,感受作者语言的文采和气势。
有时还要在每个比喻的后面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可使语言更加丰富。
如:“在刚刚启蒙的孩童眼里,零是一轮金灿灿的太阳,是热乎乎的鸡蛋,是一朵盛开的向日葵,是一颗圆形的巧克力,是妈妈炸的香喷喷的甜圈,也或许仅仅是一个圆圈……”作者将“零”比喻成“太阳”、“鸡蛋”、“向日葵”、“巧克力”、“甜圈”和“圆圈”,形象而生动地把“零”在“刚刚启蒙的孩童眼里”的形象写了出来,显得非常逼真而有亲和力。
专题十四│技法点拨【实例借鉴】这世界需要你每个人都有一位“天使”,她拔下自己的羽毛,给迷路的孩子做衣裳。
――题记人生如一条小溪,点点滴滴汇成长河。
在这个世界,都响彻着你的代名词,那就是“母亲”,多么甜美,多么震撼人心!我与你的过往,占据人生小溪的大半,激起的浪花滴在我心里,抚摸我思绪的涟漪,闭上眼,默默说道:这世界需要你。
专题十四│技法点拨家是一个筐子,装着你我他。
这个世界正是因为有了你,我们的情感世界才变得多姿多彩,你的存在芳香了我们一个又一个未来的日子。
曾几何时,坐公交车回家的我,在家门口的车站牌前,透过模糊不清的玻璃,我看到你徘徊的身影,是那样的轻盈,是那样的和谐,仿佛天地之间只有你灵动的身影。
温暖涌上心头。
不论刮风下雨,你都会等我回家,给了我莫大的幸福。
这世界需要你,你给了我爱的启迪。
专题十四│技法点拨曾几何时,青灯下,我手捧试卷,看着数学题在无尽忧愁。
这时,你会轻轻地走进我的房间,带着淡淡的微笑,为我送上一杯水,拍拍我的肩膀,然后再静悄悄地出去。
此时,烦躁不堪的我会静下心来,莫名的感动化作泪水溢满眼眶,于是,灯下多了一个奋斗的身影。
感动于心,曾经的苦痛淡去了。
这世界需要你,你给了我勇气的力量。
曾几何时,拿着电话的我,还没来得及说话,电话那头就传来了永恒不变的唠叨……这世界需要你,需要你的爱。
你的爱如春风,吹化了我心底的坚冰;你的爱如细雨,滋润了我心田的渴望。
在此刻,心田开满了鲜花,坚冰化成了清溪。
我知道在这花影清溪中,因为有了你,生命长河变得辽阔无比,变得更加美好。
专题十四│技法点拨学习的迷茫,目标的模糊,鲜红的分数曾把我伤得体无完肤,是你,给了我勇气,给了我希望,让我勇往直前。
不记得多少日子,风响过耳畔,雨飘过胸前;不记得多少次,睡眼惺忪的我,背着昨日的日记……但我已经走过。
多么想在短暂的寂寞之后睡在你怀里。
我知道有你的存在,便永远是晴空。
花若能言,口自芬芳。
爱若能言,心香弥漫。
这世界需要你! 2011年山东卷高考高分作文专题十四│技法点拨【点评】这是一篇抒情散文,也是今年这道命题作文最适宜的作文形式。
文章题记用比喻的方式揭示了“母爱”的含义。
开篇直接点明“你”就是“母亲”,接着从两个方面具体抒写了“母爱”的作用:你给了我爱的启迪,你给了我勇气的力量。
然后,文章用两个比喻进一步形象地诠解了“母爱”――“如春风,吹化了我心底的坚冰;如细雨,滋润了我心田的渴望”,点到为止。
最后总结全篇,点出标题。
本文的核心亮点是比喻贴切,形象主动。
专题十四│技法点拨二、排比造势法排比本是一种修辞手法,可是一旦将这一语言形式扩大使用,就会使文章的语言收到绝好的修辞效果。
适当运用排比,不仅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更集中地表达某种意思或感情,而且可以造成结构形式的整齐美,增强文章的艺术美。
用以叙述,则清晰深刻;用以描写,则形象生动;用以抒情,则情深意厚;用以说理,特别能让读者感受到一种鞭辟入里、理直气壮的强烈气氛。
排比可用于句子和段落之间。
1.开头、结尾运用排比,可以达到感情充沛、气势宏伟的效果。
专题十四│技法点拨【实例借鉴】走出自我大树不应只看得见自己的高大,而忘记落红无私的哺育。
花儿不应只看得见自己的明艳,而忘记清晨雨露的滋养。
大海不应只看得见自己的深邃,而忘记无数小溪的汇合。
正如大树、花儿和大海一样,我们只有走出自我的精彩,才会有更灿烂的未来。
专题十四│技法点拨走出自我,给他人多一份关爱。
正如冰心所说:“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我们不要做墙角的花,我们要走出自我,用自己的关爱去开拓内心世界。
陶渊明的世界是小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成了他一生的梦想;欧阳修的世界是大的,他走出自我,尽管仕途多难,但他无论到哪一地,总一心想给当地的民众带去一份安宁,带去一份雨露。
欧阳修在走出自我之后,为人们服务,而这样的人又怎会少?现在的沈浩、郑培民,他们都是不顾个人的利益得失,走出自我,给他人一份关爱的楷模。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最懂;最懂得要走出自我,为他人带去关爱。
专题十四│技法点拨走出自我,为社会奉献价值。
在中国有这样一群人:端茶送水有他们忙碌的背影;接待外宾有他们灿烂的面容;碎砖瓦砾上,更有他们为抢救生命而被鲜血染红的双手。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笑容。
他们叫志愿者,我们可以称他们为什么?小草?无私地为大地装点绿色。
大树?为人们带去阴凉的树冠。
小溪一点一点的爱,汇成大海,让这个社会和谐!我们怎么称赞他们都不为过,因为在他们的心中,有这样一个信念:走出自我,为社会奉献价值。
“那是绿叶对根的情谊。
”用这样一句话来诠释他们的大爱。
他们已经懂得走出自我,为社会奉献价值才是对人生的真正意义。
专题十四│技法点拨走出自我,为自然增添一份绿意,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了,但我们也难免因人类的大肆开发自然而遭到自然的惩罚。
我们开荒作耕田,来收获更多粮食,于是,水土流失侵蚀我们的家园;我们使用氧化氢制冷,获得更合适的温度,于是,臭氧层空间带来紫外线的杀伤力。
让这一切都成为过去吧!让人类走出自我,去拥抱自然。
给自然多一份绿意,那时,“与狼共舞”便成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见证。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一派和谐之景,这一片绿色的波浪迎面而来,源自人类走出了自我,给自然增添绿色。
专题十四│技法点拨走出自我,让大树因落红的哺育更高大,让花儿因雨露滋养更明艳,让大海因小溪的汇合更深邃。
走出自我,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让我们的社会更和谐! 2011年湖南卷高分作文【点评】本文开头、结尾的语言亮点较为鲜明。
开篇从自然之景切入,以“大树不应只看得见自己的高大”式的排比引出,内容贴切,语言整齐;收束时再以排比句回应。
同样是写景,却将“走出自我”的美丽揭示得较为形象。
2.主体段落构成排比是结构;段内列举事例用排比句,纵横捭阖;描写抒情用排比,淋漓尽致。
专题十四│技法点拨【实例借鉴】民族精神,中国崛起中国崛起成为新世纪最大的新闻。
中国的巨大变化引起全球的关注。
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无疑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孕育出来的。
一个伟大的民族,它的精神是其崛起的不竭动力。
是中华民族艰苦创新的精神,使中国的科技水平走在世界前列。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优秀的中华儿女凭借着艰苦创新的精神,在科研环境差、技术力量薄弱的情况下不断拼搏,在夹缝中求生存,先后将一颗颗卫星送上天。
听,中国制造的原子弹爆炸的声音,那是“中国雄狮”面对世界的咆哮;专题十四│技法点拨看,一艘艘中国载人航天飞船升入太空,那是中华儿女凭着艰苦创新精神,对太空的一种探索;在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奋斗的精神下,嫦娥系列探月计划顺利进行。
这些成绩无一不使我们每个炎黄子孙感到骄傲和自豪。
是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的精神,使中国在经历了一次次大灾大难后,仍坚强挺立。
从唐山大地震到江南特大洪灾;从汶川大地震,再到山东、河南五十年一遇的大干旱,大自然似乎在一次次地考验着中华民族的团结精神,而中国人的心连在一起,坚不可摧。
一颗颗爱心不断地涌向灾区,一双双温暖的手紧握废墟、泥石流下亲人的手,使他们感到生命力的强大,为他们点燃生的希望。
一个伟大的民族,正是一个能同甘苦、共患难的民族,中国人用团结一致的精神使中国不断崛起,成为东方一条横卧的巨龙。
专题十四│技法点拨是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精神,为世界递上了一张迷人的中国明信片。
无论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还是在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上,总会有成千上万的好客的中国志愿者为游客送上最亲切的问候,他们留给世界的是灿烂的笑脸。
在上海世博会上,“小白菜”在场馆间留下了自己忙碌的身影。
他们用热情好客的精神吸引了全球7000多万的游客,创世博历史之最,而他们也从中收获了奉献的快乐,把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发扬光大。
中华民族凭借热情好客的精神,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为中国人,把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发扬光大是每个人的责任,中国有了民族精神作为动力,才会更高更快地崛起! 2011年全国课标卷高考高分作文专题十四│技法点拨【点评】本文不仅三个分论点构成排比,使文章层次清晰,结构严谨,堪称考生作文议论文谋篇的典范之作,而且段内列举事例也构成了排比,都是比较新鲜的事例,很有说服力,展示了作者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同时文章的语言富有文采,整散结合的句式让我们读来朗朗上口。
在文,是气定神闲;在人,是聪慧洒脱。
本文表现出作者良好的语文素养,值得借鉴。
专题十四│技法点拨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10年,美国名将奥利弗的成绩忽然大幅度提高,至今已在国际赛场上取得20连胜,多次跑进13秒。
“怎么回事?”刘翔师徒仔细研究了奥利弗的比赛录像,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在北京奥运会上还用八步上栏的奥利弗,现在已改用七步了!“罗伯斯和奥利弗这样人高马大的力量型选手能七步上栏,我行不行?”刘翔心里一直有这样一个疑问。
2011年2月,刘翔赴德国参加室内田径赛,发现有一位身高才1.80米的美国选手用的也是七步上栏!专题十四新题精练“这样的选手都能用,我为什么不行?”从德国回来,刘翔就主动找到了孙海平,“师父,我想试试七步上栏,你看行不行?”孙海平望着他:“这是项很大的改动,你想好了?”刘翔坚定地点了点头。
经过两个多月的秘密特训,刘翔用站立式起跑已很适应“七步上栏”。
2011年5月15日,刘翔以13.07秒获得国际田联上海黄金大奖赛110米栏冠军。
专题十四│新题精练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写作指导】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首先要审材料,材料讲述了刘翔在教练孙海平的引导下,突破自我,改“八步上栏”为“七步上栏”,经过系统训练,已初显奇效,获得2011年国际田联上海黄金大奖赛110米栏冠军。
其次,要审清提示语,材料中间“孙海平望着他:‘这是项很大的改动,你想好了?’刘翔坚定地点了点头。
”这句提示语,告诉我们刘翔面对形势,积极转化自己,对“七步上栏”充满信心。
这样提取关键词“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