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案_百替生物
- 格式:pdf
- 大小:2.58 MB
- 文档页数:45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一、课程介绍1.1 课程名称:人体解剖生理学1.2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人体各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为后续医学课程打下基础。
1.3 适用对象:医学院校学生二、教学内容2.1 教学大纲:第一部分:绪论1. 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2. 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发展简史第二部分:运动系统1. 骨骼系统2. 肌肉系统第三部分:神经系统1. 脑2. 脊髓3. 神经系统周围部分第四部分:内分泌系统1. 内分泌腺2. 激素的作用第五部分:血液循环系统1. 心脏2. 血管3. 血液第六部分:呼吸系统1. 呼吸道2. 肺第七部分:消化系统1. 口腔2. 食管3. 胃4. 小肠5. 大肠6. 肝、胆、胰第八部分:泌尿系统1. 肾2. 输尿管3. 膀胱4. 尿道第九部分:生殖系统1. 男性生殖系统2. 女性生殖系统第十部分:感官系统1. 视觉器官2. 听觉器官3. 嗅觉器官第十一部分: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的调节1. 神经系统调节2. 内分泌系统调节第十二部分:局部解剖与器官移植1. 局部解剖2. 器官移植第十三部分:衰老与死亡1. 衰老2. 死亡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人体各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难点:人体各系统功能的调节机制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本知识。
3.2 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人体各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3.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评价4.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4.2 考试成绩:包括期中和期末考试。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选用权威、适合学生水平的教材。
5.2 辅助教材:如解剖图谱、生理实验指导等。
5.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
5.4 实验室资源: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验操作。
六、教学安排6.1 课时安排:共计64课时,其中理论课48课时,实验课16课时。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教案标题: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2. 掌握人体各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
3. 理解人体解剖生理学在临床医学和健康管理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 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2. 人体各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1. 理解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复杂性和细节。
2. 掌握人体各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
教学准备:1. 教学资料:人体解剖生理学教科书、解剖模型、幻灯片或多媒体资源。
2. 教学工具:投影仪、计算机、音响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资源或幻灯片展示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相关图像,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学生对人体解剖生理学的了解程度,并激发他们的思考。
二、知识讲解(30分钟)1. 介绍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重要性。
2. 分别介绍人体各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包括:a. 呼吸系统:鼻腔、喉咙、气管、肺部等。
b. 循环系统:心脏、血管、血液等。
c. 消化系统:口腔、食道、胃、肠道等。
d. 泌尿系统:肾脏、膀胱、尿道等。
e. 神经系统:大脑、脊髓、神经元等。
f. 内分泌系统: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等。
g. 生殖系统:男性生殖器官、女性生殖器官等。
3. 结合解剖模型或多媒体资源,展示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提供一些与人体解剖生理学相关的临床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2. 引导学生思考人体解剖生理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1. 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回顾所学知识并解答疑惑。
2. 总结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核心概念和重要内容。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阅读任务,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理解。
2. 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准备下节课的讨论。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与解剖实验室或临床实习,加深对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实践理解。
《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英文名称:The Experiment of Human Anatomy and Physiology实验课程性质:独立设置实验课程课程编号:07110361 开放实验项目数:主撰人:李红敬审核人:陈世锋一、课程简介人体解剖生理学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生物学研究的基础和必修核心课程。
开设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课程,不仅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科学实验技能,提高从事生物技术研究的素质和能力,而且通过实验课程使学生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系统地认识,本课程在于明确阐述人体的基本形态结构和生理过程、生命活动的规律及其调节机制,适当联系青少年的解剖生理特点和一般生长发育规律。
人体解剖生理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
二、学时和学分课程总学时:37学时实验学时:37学时课程总学分:1学分实验学分:1学分三、适用专业及年级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本科二年级四、实验课程理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具有自我开拓和获得知识的能力,就课程的各部分内容,分别采用详细讲解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采用引导启发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不同程度采取课堂讨论式、自学提问式。
该学科的前沿研究发展很快,为了在教学过程中避免与其他课程的重复,进行了创建跨学科、多层次生理解剖学科教学和实验课的研究与实践的教学改革,以调整课程结构布局,实验前必须仔细预习实验指导,了解实验的目的要求、基本原理、操作步骤,保证实验顺利完成。
实验过程中对基本操作技术应一丝不苟,培养其的科学素养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器材要安放整齐,便于操作。
爱护仪器和实验动物。
保持实验室安静,遵守实验室规则。
实验后整理仪器和器械,妥善处理实验动物。
整理实验记录,认真书写及时提交实验报告。
五、主要仪器设备六、实验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七、考核方式平时实验报告(50%);设计性实验(20%);期末考试(30%)。
《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中文名称: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英文名称:Experiments for Human Anatomy and Physiology适用专业:药学、药物制剂课程类别:学科基础实验开课时间:第三学期总学时:24总学分:1二、课程简介(字数控制在250以内)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是药学及相关专业重要的专业实践课程。
在实验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
其目的在于通过实验使学生逐步掌握解剖生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过程和要求,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科学研究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科学工作具有严谨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工作方法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三、相关课程的衔接预修课程(编号):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并修课程(编号):四、教学的目的、要求与方法(一)教学目的:通过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二)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蛙类、小鼠、家兔等实验动物的实验操作,及家兔的麻醉、解剖、气管插管、动脉插管等的制作方法;掌握常用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生理机能仪的使用及软件操作等。
在完成实验的基础上,整理实验结果,写出实验报告,通过这个过程的锻炼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从事科学实验的基本素质。
(三)教学方法: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近原则,理论联系实际,以幻灯片、实物标本、图片、教学软件与视频等配合教学,从简单操作入手,逐步掌握各项实验技能。
五、教学内容(实验内容)及学时分配实验一基本组织的观察(4学时)实验内容与要求:掌握显微镜的使用,绘图的基本要要领,有代表性的四大基本组织的肉眼、低倍镜、高倍镜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特点。
实验二运动系统(骨标本/模型)的观察(2学时)实验内容与要求:观察并掌握人体全身骨骼的组成及特点,人体骨架模型中上肢骨、下肢骨、躯干骨及颅骨的组成及名称。
《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实验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英文名称:Human Anatomy and Physiology Experiment课程性质:学科及专业基础课课程属性:独立设课适用专业:生物科学本科学时学分:课程共36学时;课程共2学分开设学期:第四学期先修课程:人体解剖生理学二、课程简介本实验内容包括验证性、设计性实验,本实验课程的开设目的是让学生系统掌握各组织的基本结构、通过标本和模型认识各器官、系统的结构及功能、通过实践操作掌握基本的生理现象、实验的原理、实验方法;掌握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
三、实验课程目的与要求1、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人体解剖生理学是生物科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是生物学研究的基础和必修课程。
开设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课程,不仅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科学实验技能,提高从事生物技术研究的素质和能力,而且通过实验课程使学生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系统地认识。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明确阐述人体的基本形态结构和生理过程、生命活动的规律及其调节机制,适当联系青少年的解剖生理特点和一般生长发育规律。
人体解剖生理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
因此,在学习人体解剖生理学时,必须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验中学习人体及动物体的生理功能与组织结构的关系。
本课程包括解剖和生理二方面的内容,组织、解剖是基础,生理是重点。
在学习中通过对动物或者人体研究方法的掌握,学习一些经典实验和利用现代先进仪器所进行的新实验方法技术,熟悉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学习使用解剖生理学实验仪器,培养手术操作技能,训练学生基本的实验设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获得解剖生理学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工作的态度;观察记录生理学现象,验证经典和基本的生理学规律,巩固和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
2、学习本门课程的要求: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掌握实验设计的原理,学会基本的解剖方法,学会使用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记录生理现象的技术,学会一些基本的生理研究操作技术,如动物捉拿、动物麻醉、动物给药等方法;理解和掌握理论教学内容,使学生解剖生理学知识形成系统化;培养团结协作精神,进一步培养写作实验报告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附件2《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实施方案一、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独立操作(即动手)的技能,能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科学的态度和作风。
通过生理学实习,也起到了验证、复习和巩固,以及加深理解大课理论知识的作用,使学习懂得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来源于解剖生理科学实验,即解剖生理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的重要意义,并为后继课程的实习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1. 实验课前认真预习实验指导,了解本次实验的目的、要求、操作步骤及方法。
复习有关理论内容,理解实验原理,预测各项实验可能得出的结果。
2. 实验课中(1)按时上课,衣帽整齐。
(2)按要求领取并清点本组实验器材、药品及动物。
(3)按每组3—4人进行分工,共同完成本次实验。
(4)按照实验指导的程序及方法要求,认真操作、仔细观察,随时并准确记录。
对发现的问题,即时分析,即时解决。
(5)爱护实验仪器及动物、严格按仪器操作规程的要求使用仪器,不得进行与实验无关的活动。
3. 实验课后妥善整理实验结果(包括文字记录),书写实验报告,按时送交老师评阅。
清洗擦干所用实验器材。
按要求交还部分器材。
剩余仪器、物品必须按原样摆放整齐。
动物尸体及其它废品应放置到指定地点。
关好水电门窗,按时离开实验室。
三、教材及参考书«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程»艾洪兵主编科学出版社«现代生理学实验教程»沈岳良郭益民主编科学出版社四、其他说明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生物科学专业开设学期:第5学期考核方法:综合考核实验成绩1.实验课的一般程序(1)提问内容包括有关实验内容或理论知识(2)教师讲解及示教(或看有关录像)(包括对上次实验报告进行讲评)(3)学生操作教师巡回指导(4)总结(包括学生汇报、教师评论、概括、总结)考核办法:实验报告占总成绩的15%。
2.实验报告书写的内容要求(1)实验题目(2)一般项目:包括班级、姓名、同组者、日期(室温)(3)实验原理及目的(4)实验对象(或标本)(5)实验结果(实验曲线、数据、表格及注释)(6)结果讨论:描述结果、分析结果;或描述并分析结果。
绪论一、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习目的、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1、基本观点形态和功能相关联的观点局部和整体、整体和环境对立统一相关联的观点进化发展的观点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2、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发展简史xx克拉底(Hippocrates):最早开始解剖学记载xx斯多德(Aristotles):把神经和肌腱的概念正确地区分开来,指出心脏是血液循环的中枢xx(Galen):出版了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解剖学著作《医经》xx.维萨利(Vesalius):出版了《人体的构造》一书,被称为近代解剖学创始人威廉.xx(william Harvey): 出版了《论心脏和血液的运动》一书,发现血液循环,创立了器官生理学。
此发现标志着近代生理学的诞生。
3、研究方法急性实验法(1)离体器官组织实验法(2)活体解剖实验法急性实验法的优点和缺点慢性实验法慢性实验法的优点和缺点二、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1、新陈代谢:是指机体主动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
合成代谢同化作用分解代谢异化作用2、生长与生殖3、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是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刺激发生的规律性(适应性)反应。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体液调节定义:机体某些细胞产生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的运输,到达全身各器官组织或某一器官组织,从而引起该器官组织的某些特殊反应。
体液调节往往受神经系统的控制,因而成为神经调节的反射弧中传出通路的延伸部分,因而称之为神经-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定义: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机体器官、组织、细胞可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4、反馈控制系统生理功能自动控制原理中,受控部分不断将信息回输到控制部分,以纠正或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从而实现自动而精确的调节,这一过程称为反馈闭合回路具有自动控制能力负反馈:反馈信息的作用与控制信息的作用相反,起纠正控制信息的作用;可逆,维持系统稳定 (如体温调节等);缺点:滞后,波动大正反馈:反馈信息的作用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一致,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不可逆,破坏系统稳定生理情况下,血液凝固、排尿反射、分娩以及动作电位发生过程中细胞膜钠离子通道的开放和钠离子的内流过程;病理情况下,大失血和心脏活动第一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一、细胞的化学组成二、细胞的基本结构1、细胞膜结构:厚度约为7.5~10nm,在高倍电镜下呈现为平行的三层结构,即电子致密的内、外两层(各厚2.5~3.0nm)与电子透明的中间夹层(厚3.5一4.0nm )。
实验一、人体四大基本组织(3学时)[教学目的要求]在显微镜下辨认单层柱状上皮、单层扁平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平滑肌、心肌、骨骼肌、软骨组织、骨组织。
观察了解四大基本组织的基本结构、分类和特征。
[试剂和材料]显微镜、小肠切片(HE染色)、甲状腺切片(H染色)、气管横切片(H染色)、食管切片(HE染色)、肾切片(HE染色)、疏松结缔组织铺片(经台盼蓝处理HE染色)、致密结缔组织(HE染色)、骨骼肌切片(HE染色)、心肌切片(HE染色)、骨(磨片)、小脑、脊髓、运动神经终板、有髓神经纤维组织切片。
[实验内容]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实验方法与步骤]见教材。
[实验要求]1. 仔细比较四大基本组织的分布与结构特点。
2. 实验报告:1)绘制一份镜下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平面图,并表明组织结构,2)讨论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和组织分布情况。
实验二运动系统、神经系统(3学时)[教学目的要求]1. 了解人体骨骼的形态结构,观察颅骨的组成与结构特征,了解人体骨骼肌的形态结构。
2.掌握人体骨骼系统的组成及其重要的骨连接。
3.了解神经系统的组成,了解脊髓的显微结构。
4. 掌握十二对脑神经所处的位置和主要功能。
5. 了解主要传导路。
[器材]人体肌肉、骨骼大体标本,人体肌肉、骨骼模型标本,骨连接标本、神经系统大体组织标本,大脑、小脑、脑干、脑血管、脊髓、全身神经分布组织标本,大脑、小脑、脑干、脑血管、脊髓、全身神经分布模型标本,颅神经、颅神经核、全身各传导束模型标本,脊髓、运动神经终板、有髓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组织片。
[实验内容]1.脊柱、胸廊、上下肢骨与连接、颅骨2.头颅肌、躯干肌、上下肢肌等3. 神经系统大体结构观察4. 脑干观察5. 观察脊髓显微结构6. 传导路观察[实验方法与步骤]见教材。
[实验要求]1.熟记人体骨骼的构成。
2.熟记十二对脑神经及常见传导路。
3. 实验报告:1)绘制一份左肱骨和左股骨前面观结构图,标明其组织结构。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教案标题: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人体主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 理解人体解剖生理学与健康的关系。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人体主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 人体解剖生理学与健康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学生对人体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2. 学生对人体解剖生理学与健康的关系的认识。
教学准备:1. 教学用具:解剖模型、幻灯片、多媒体设备等。
2. 教学资源:教科书、参考书、相关视频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介绍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2. 提问:为什么了解人体解剖生理学对我们的健康很重要?二、知识讲解(20分钟)1. 介绍人体主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
2. 利用解剖模型或幻灯片展示人体各系统的结构,并解释其功能。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给学生提供一个与健康相关的案例,例如:为什么有些人容易感冒?请分析其可能的原因。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四、讨论与总结(15分钟)1. 学生分享他们对案例的分析和解决方案。
2. 引导学生总结人体解剖生理学与健康的关系,以及学习人体解剖生理学的重要性。
五、拓展活动(10分钟)1.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如运动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等。
2. 提供相关资源,如书籍、网站等,供学生进一步了解人体解剖生理学。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人体系统,深入研究其结构和功能,并撰写一份报告。
2. 强调学生在报告中要运用所学的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分析该系统与健康的关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话题、知识讲解、案例分析、讨论与总结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材共分十四章。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课程的研究对象、任务、研究方法及与医药科学的关系;第二章、第三章主要介绍了人体细胞组织的基本结构和人体各系统的解剖、位置和毗邻;第四章至第十四章主要介绍了机体各系统、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
教案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学习建议;综合练习题。
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部分解剖学部分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研究方法及与医药科学的关系。
【教学要求】掌握:人体的解剖方位及术语了解: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第二章细胞和基本组织学习建议1.要求掌握的内容应该达到应用的水平,要求熟悉的内容要达到能够把握详细内容的水平,要求了解的内容也应该清楚。
碰到疑难问题可通过网上答疑或借助学习指导书等形式解决。
2.注意学习的实践性;讲主要是形态方面的内容,因此建议学生要特别注意用观察法进行学习。
学习教材时,要注意观察教材上的插图,必要时可借阅或购置人体解剖学和组织学彩色图谱,以加深学习印象;上实验课时,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观察标本、组织学切片,一方面强化理论学习,另一方面提高实践能力;学生还可以在活体上观察和学习大体解剖方面的知识,比如在学习骨骼知识时,可通过触摸自己身体的骨骼来学习各部骨的名称和位置。
3.注意知识的相互联系: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与四大组织的结构和功能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学习时第二章细胞和基本组织时,应注意前后内容的联系,要把细胞相关内容的学习结果运用到组织内容的学习上。
比如说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那么在学习每一种组织的细胞时,我们就要注意从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成熟红细胞除外)的特点上去学习把握。
细胞在光镜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细胞的形态、大小;细胞核的形态、数量、位置;胞质及核的染色等方面。
细胞在电镜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细胞内存在的主要细胞器的种类、数量和其微细结构等方面上。
如果我们真正掌握了细胞这一节的内容,那么,我们在学习各种组织的细胞时,就会感到思路清晰,容易记忆。
《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课程代码:04145395适用专业:生物科学实验类别:专业基础总课时数: 36 学分:1学分一、实验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实验使学生初步掌握解剖生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了解获得解剖生理学知识的科学方法,以及验证和巩固解剖生理学的基本理论。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运用物理学、电子学、生物学、生理学、解剖学等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注:实验类型指验证、演示、设计、综合等)三、教学说明1.实验条件、环境要求。
实验室的面积为能容纳30人同时做实验,通风换气设备良好。
学生用显微镜45台(5台备用),教师用显微镜1台;实体显微镜22台(2台备用);解剖器43套,其中教师用1套,备用2套,解剖用具各种规格型号齐全;解剖镜22台(2台备用);放大镜45台(5台备用);蜡盘42个(2个备用);解剖剪(各种规格型号)各45把;离心机1台;水浴锅2台;人体各种组织的装片(每种装片20个),实验中用到的一些仪器和常用的仪器、基本设备都有。
2.实验教学方式、方法。
实验开课前作出总的工作计划和安排,每次实验课前教师安排下一次的实验内容并收缴上一次的实验报告单。
要求学生在已学理论知识和掌握实验操作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查阅有关资料,写出实验设计报告,论证报告的科学性、新颖性与可行性,锻炼学生发现问题与科研设计的思维方法。
在实验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实验课堂上教师重点讲解实验可能遇到的难点和实验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主要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3.实验报告或实验结果要求。
实验报告需要书写实验题目、实验目的与要求、实验原理,简要描述实验步骤,如果有些方法、步骤与实验指导书上的不一致,要尽量写详细一些,以备以后重复该实验;实验结果是实验报告的重点内容,实验过程中所观察或记录的生理指标都应如实、正确地在实验结果中记述或说明。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掌握人体的各个系统及其相互作用。
2. 熟悉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术语和表示方法,能够正确识别人体解剖图谱。
3. 通过对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人体解剖学基本术语和表示方法2. 人体各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3. 人体的轴线和面4. 人体器官的位置和毗邻关系5. 人体解剖图谱的识别和分析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术语、表示方法和各系统的基本结构。
2. 采用示教法,展示人体解剖图谱,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人体各器官的位置和毗邻关系。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培养学生对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应用能力。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的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4. 期中期末考试:通过考试检验学生对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整体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1. 人体的解剖图谱和模型:用于直观展示人体各器官的位置和结构。
2. 教学PPT:涵盖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相关知识点,便于学生复习和巩固。
3. 案例素材:用于案例分析,增加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4. 网络资源:提供丰富的解剖生理学相关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进度安排:第1-8课时:讲解人体解剖学基本术语和表示方法,熟悉人体的轴线和面。
第9-16课时:讲解人体各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包括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
第17-24课时:通过示教法和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人体器官的位置和毗邻关系,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掌握人体各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 能够运用解剖生理学的知识解释人体的一些基本现象。
二、教学内容1. 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定义和特点研究方法: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2. 运动系统骨骼系统:骨、关节、肌肉肌肉系统:骨骼肌、平滑肌、心肌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体各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 教学难点:运动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神经系统的传导和调节机制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功能。
2. 演示法:展示人体的解剖图谱、模型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
3.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人体生理现象。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计划1. 运动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课时)骨骼系统:骨、关节、肌肉肌肉系统:骨骼肌、平滑肌、心肌2. 神经系统(3课时)脑:大脑、小脑、脑干脊髓:传导和反射神经元:结构和工作原理3. 内分泌系统(2课时)内分泌腺:甲状腺、肾上腺、胰岛等激素:作用和调节机制4. 呼吸系统(2课时)呼吸道:鼻、喉、气管、支气管肺:结构和功能5. 心血管系统(2课时)心脏:结构和功能血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七、教学计划6. 消化系统(2课时)口腔:咀嚼和吞咽胃:消化和吸收小肠: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7. 泌尿系统(2课时)肾脏:过滤和排泄输尿管、膀胱、尿道:储存和排出尿液8. 生殖系统(2课时)男性生殖系统:睾丸、附睾、阴茎等女性生殖系统: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9. 感官系统(2课时)视觉:眼睛和视觉神经听觉:耳朵和听觉神经嗅觉、味觉:鼻腔和舌头10. 皮肤和附属结构(2课时)皮肤:结构和功能附属结构:毛发、汗腺、皮脂腺等八、教学资源1. 教材: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材2. 图谱:人体解剖图谱、生理过程图解3. 模型:人体器官模型、骨骼模型4. 视频:人体生理过程视频演示5. 实验器材:显微镜、解剖工具等九、教学活动1. 课堂讲解:运用PPT、图谱等教学资源,讲解人体各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教案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目标:1.理解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掌握人体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能够运用解剖生理学知识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疾病。
4.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人体解剖生理学概述定义和范围发展简史学习方法和技巧2.细胞和组织的结构与功能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四种基本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和修复3.皮肤和骨骼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皮肤的结构和功能骨骼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关节的结构和功能4.肌肉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骨骼肌的结构和功能心肌的结构和功能平滑肌的结构和功能5.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周围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6.感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眼的结构和功能耳的结构和功能其他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7.内分泌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激素的分泌和作用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功能8.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管的结构和功能血液的结构和功能9.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呼吸道的结构和功能肺的结构和功能呼吸过程的调节10.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口腔的结构和功能胃的结构和功能小肠的结构和功能大肠的结构和功能11.泌尿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尿道的结构和功能泌尿过程的调节12.生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殖过程的调节教学方法和手段:1.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点。
2.示教法:通过实物、模型、图片等展示人体的结构和功能。
3.实验法:通过实验观察人体的生理现象和功能。
4.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学生的出勤、提问、回答问题等情况。
2.作业:布置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考试:期中和期末考试,检验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进度安排:1.第一周:人体解剖生理学概述2.第二周:细胞和组织的结构与功能3.第三周:皮肤和骨骼系统的结构与功能4.第四周:肌肉系统的结构与功能5.第五周: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6.第六周:感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7.第七周:内分泌系统的结构与功能8.第八周: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9.第九周: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0.第十周: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1.第十一周:泌尿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2.第十二周:生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3.第十三周:复习和考试参考文献:1.人体解剖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人体解剖生理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3.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指导.科学出版社.教学资源:1.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材和参考书籍。
黄冈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案——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授课年级:2005级授课教师:吴中华授课时间:2006年秋实验一:小鼠内脏器官的石蜡切片的制备[目的要求]1.熟悉石蜡切片的制作过程。
2.掌握HE染色的基本原理和染色方法。
[实验原理]显微标本的制作技术是组织学,胚胎学,生理学及细胞学等学科研究观察细胞。
组织的生理,病理形态变化的一种主要方法。
大多数的生物材料,在自然状态下是不适合显微观察的,因为材料较厚,光线不易透过,以致不易看清其结构,另外细胞内的各个结构,由于其折射率相差很小,即使光线可透过,也难以辩明。
但在经过固定,脱水,透明,包埋等手续后就可把材料切成较薄的片子,再用不同的染色方法以显示不同细胞组织的形态及其中某些化学成份含量的变化,就可以在显微镜下清楚的看到其中不同的区域组分状态,切片也便于保存,所以是教学和科研中常用的方法。
苏木素与伊红对比染色法(简称H.E.对染法)是组织切片最常用的染色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范围广泛,对组织细胞的各种成分都可着色,便于全面观察组织构造,而且适用于各种固定液固定的材料,染色后不易褪色可长期保存。
经过HE染色,细胞核被苏木素染成蓝紫色,细胞质被伊红染色呈粉红色。
[实验方法]一、取材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选择相应的材料,材料要求新鲜,准确,材料要避免挤压,挫伤,干枯。
所采集材料应立即放入固定剂,并编号,注明采集时间,地点,名称,组织部位,取组织块要大小适当,即要能说明问题,又要考虑固定剂的穿透能力。
一般组织学取材稍大,细胞学取材稍小,植物组织取材稍小,动物组织取材要稍大。
二、固定动、植物的任何组织部位,要制成切片,首先用化学试剂将其固定,固定的作用在于通过固定剂,在尽量短的时间内使原生质体停止生命活动,并如同生前一样精细的保存其细胞结构,同时易于后步骤的染色所以良好的固定剂应该具备以下条件:①迅速渗入组织杀死原生质体,在短时间内,组织内外完全固定;②尽可能避免使组织膨胀或收缩,并且软硬合适于切片;③增加细胞内含物的折光程度,易于鉴别,同时增加媒染作用和染色能力;④固定液同时是防腐液,使材料不致变质腐败。
三、脱水脱水是用一种即能与水又能与透明液混合的液体来逐渐置换样品中游离的水。
现采用的脱水剂一般是丙酮或乙醇来进行梯度脱水,脱水的时间,可根据组织的类型,大小而定。
脱水的过程:一般是30%乙醇→50%乙醇→70%乙醇→80%→90%→100%→100%脱水应逐步而不应跨越太大的进行,否则将引起组织强烈的收缩或变形,在经无水乙醇处理时,应保证试剂的纯度。
四、透明透明是用一种即能与酒精又能与包埋介质混合的液体来置换样品中的酒精,从而为最终的包埋创造一个有利的条件。
现采用的透明剂一般是二甲苯,甲苯,氯仿等。
其过程为:1/3二甲苯+2/3乙醇混合液→1/2二甲苯+1/2乙醇混合液→2/3二甲苯+1/3乙醇混合液→二甲苯→二甲苯二甲苯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透明剂,它具有渗透力强,溶解石蜡量大,又易挥发的优点,其缺点是易使组织收缩,变硬,变脆,因此透明时间应根据组织块大小及质地酌情而定。
五、渗蜡将完成透明步骤的组织块浸入透明剂与石蜡混合液中,不断提高石蜡的比例,直至用石蜡完全置换了组织块中的透明剂,便于今后的包理与切片。
石蜡有液态与固态二种,渗蜡要在恒定温箱(60°c)中进行,以保证石蜡处于液态中。
六、包理组织块经石蜡渗透后,其内部间隙已完全被石蜡占据,此时还需要用同种硬度的石蜡包理成蜡块以利于后边的切片,包理可用相同的器具,也可折叠一牛皮纸盒。
将液态石蜡缓缓倒入纸盒中,再用镊子轻轻将浸好蜡的组织块夹入纸盒,浅埋在石蜡内,待石蜡冷却成固态即包埋完毕。
至此,一块组织已完成前处理过程,可以切片,前边的步骤表明看来既无高深的理论,又无复杂的技术,一切看似简单,但一步做不到都会造成整个制片的前功尽弃。
我们可以看到:①水和酒精可以相溶。
②酒精和二甲苯相溶。
③二甲苯和石蜡可以相溶。
因为以上相邻步骤所使用的液体均可以互溶,所以保证每一步骤液体能置换完全。
④我们看到水和二甲苯不能相溶,酒精和石蜡不能相溶,所以如果有一个步骤的处理不彻底,残留的液体带到下一个步骤将不能互溶,最终带到渗蜡步骤中,成为细小的空洞,以至不能成为质地致密的石蜡块,也就切不成良好的切片。
七、切片修块:切片前需修整蜡块,即将包埋好的一大块蜡块切开,使每一小块都含有一块组织,并将这组织周围的石蜡切除,将组织修成一小块蜡块并粘在大小适宜的硬木块上,以便于固定在切片机上。
贴片:一手持毛笔,一手转动切片机,切片的蜡片连成一长条蜡带切下的蜡带放在一干净黑纸上,用小刀根据需要切成数段,分别贴在干净载玻片上。
在恒温展片台上展平,烘干。
八、染色切片可用不同方法,使其干燥,然后进行染色。
因为每一张载片上粘贴的是蜡带,因此必须先用二甲苯去除石蜡再用酒精去除二甲苯,再进入水中,才能染色,染色的方法很多,要根据每张标本要求显示的目的选择不同的染剂,最常用的是苏木精,伊红染色(简称H·E染色)苏木精使细胞核是深紫色,伊红使细胞质显粉红色,以此显示清晰的细胞形态和核的大小,位置,染色后再根据制片的基本原理,使带水的载片经历脱水→透明步骤最后用树胶封片。
其步骤如下:二甲苯→二甲苯→1/2二甲苯+1/2乙醇混合液→100%乙醇→95%乙醇→85%乙醇→70%乙醇→50%乙醇→30%乙醇→苏木精染液→0.01%盐酸→0.01%氢氧化钠→蒸馏水→30%乙醇→50%乙醇→70%乙醇→85%乙醇→伊红染液→95%乙醇→100%乙醇→100%乙醇→1/2二甲苯+1/2乙醇混合液→二甲苯→二甲苯→封片[思考题]1.简述石蜡切片的主要过程。
2.分析影响HE染色的主要因素。
实验二:基本组织[目的和内容]1.联系机能了解被覆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及分布。
2.观察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网状结缔组织、脂肪组织、软骨组织,了解结缔组织的共同特征,并联系机能比较各种结缔组织的结构特点。
3.重点观察、了解疏松结缔组织的纤维及各种细胞成分。
4.比较观察平滑肌、骨骼肌及心肌三种肌纤维纵切和横切的结构特点。
5.观察神经元的结构和特点及尼氏体在胞体内的形式与分布。
6.观察神经原纤维的形态及分布。
7.观察有髓鞘神经纤维及神经。
8.示范观察触觉小体、运动终板及环层小体的形态结构。
示范神经胶质细胞、大脑锥体细胞及小脑蒲肯野氏细胞的形态。
[观察]一、单层扁平上皮肠系膜的间皮平铺片(度银法)。
二、单层立方上皮猫甲状腺切片(H·E.染色)观察。
三、单层柱状上皮用猫胆囊切片(H·E.染色)观察。
四、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取兔气管切片(H·E.染色)观察。
五、复层扁平上皮取人食管切片(H·E.染色)观察。
六、疏松结缔组织取经台盼蓝或活体染色及地衣红染色的兔的皮下结缔组织平铺片观察。
七、软骨用兔气管切片(H.E.染色)观察,可了解透明软骨的结构特点。
八、骨组织取人骨的横磨片观察。
这种磨片是腐胔的股骨的骨密质部分锯成薄片,再用磨石磨成。
骨组织内的软组织(神经、血管、淋巴管,结缔组织)及细胞都已腐烂,仅留下空腔和管道。
因光线折射关系,这些空腔和管道均呈现为黑色,观察时可缩小光圈使光线稍暗些,更为清晰。
九、平滑肌取猫结肠切片(H·E.染色)观察。
十、骨骼肌取猫舌切片(H·E.染色)观察。
掌骨骼肌纤维的一般形态(核的位置及明暗相间的横纹)。
十一、心肌取猴或刺猬心肌切片(铁矾苏木精染色)观察。
十二、神经元(一)取猫的脊髓横切片(苯胺蓝染色)观察尼氏体的特点及分布。
(一)取猫的脊髓横切片(Cajal氏镀银法)观察,观察到神经原纤维及突触的形态。
十三、有髓鞘神经纤维及神经取兔的坐骨神经纵切片及横切片(H.E.)观察。
十四、幻灯示范:细胞的光镜下形态结构特点和四种基本组织中各种组织的光镜下的结构特点。
[思考题]1.举例说明上皮组织的结构与机能的统一性。
2.比较三种肌肉组织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3.光镜下观察疏松结缔组织可见哪些细胞和纤维?有何作用?实验三:几种脊椎动物的血涂片制备及血细胞形态的观察[目的与内容]1.学会三种不同动物的采血、血液涂片制备和染色的方法。
2.学习掌握测量细胞大小的基本方法。
3.认识并比较观察各种血细胞的形态特征及其染色反应。
4.理解不同动物的红细胞大小、核质比和形态差异以及血细胞的类型随动物进化而发生变化。
[实验原理]瑞氏(Wright)染料是碱性美蓝(亚甲蓝)与酸性伊红钠盐混合而成的染色粉。
染料溶于甲醇,分解为酸性和碱性染料。
细胞中的嗜酸性物质与酸性染料伊红结合而染成红色;嗜碱性物质与碱性美蓝结合而染成蓝色;、嗜中性物质同时结合酸碱两种,而成为红、蓝混合的紫红色。
姬姆萨染料是天青色素、伊红、亚甲蓝等混合而成染色粉末。
最适于血液涂抹标本,染色效果优于瑞氏(Wright)染料。
脊椎动物的血液分有形成成分即细胞部分和血浆两部分。
细胞部分根据形态和功能主要分成红细胞和白细胞两大类,而且不同类群动物的血液细胞的种类、大小、形态和功能存在明显的差异。
脊椎动物的白细胞依据其形状、染色颗粒、细胞质和细胞核的形状大小可以进行分类。
通常的分类方法是根据细胞浆中有无特殊的嗜色颗粒,将其分成颗粒细胞和无颗粒细胞。
颗粒细胞又依据所含颗粒对染色剂反应特性,被区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颗粒细胞则分成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中性粒细胞有较强的吞噬能力,能将侵入机体的微生物消灭掉,并可参与免疫复合物和坏死组织的清除工作。
嗜酸性粒细胞的细胞内含有过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吞噬能力与中性粒细胞相当或稍弱,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此外,嗜酸性粒细胞具有抗炎作用。
嗜碱性粒细胞含有多种化学物质,如组织胺、肝素和5-羟色胺等,当抗原-抗体发生反应时,或机体在寒冷环境中时,都能引起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织胺和肝素。
血液中的单核细胞穿出血管壁进入组织,变成巨噬细胞,可对抗组织内的致病物,各种细菌和病毒。
淋巴细胞有免疫功能,对异己构型的物质具有杀灭和消除作用。
[实验对象]青蛙、鸡和家兔。
[试剂与器材]一、试剂:染色液的配制:1.姬姆萨(Giemsa)染液的配制(1)原液配制Giemsa粉剂0.8g甘油(医用)50ml甲醇50ml将Giemsa粉剂溶于甲醇中,在乳钵中充分研磨,溶解后再加甘油,混合均匀,置于37~40℃温箱内8~12h,过滤,装入棕色试剂瓶内,密封保存备用。
(2)稀释液临用时取Giemsa原液5ml,加磷酸盐缓冲液(pH6.4~6.8)50ml,即为Giemsa稀释液。
(3)pH6.4~6.8磷酸盐缓冲液取磷酸二氢钾(无水)0.3g,磷酸氢二钠(无水)0.2g,加少量蒸馏水溶解,调整pH至6.4~6.8,加水至1000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