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网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次考核作业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6
1.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 )。
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参考答案】: C2.主、客观唯心主义的共同之点是( )。
A.都承认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B.都承认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C.都否认世界的物质性D.都否认世界是运动的【参考答案】: C3.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是( )。
A.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相分裂B.主观同客观、认识同实践相分裂C.世界观和方法论相分裂D.自然观和历史观相分裂【参考答案】: B4.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种观点是( )。
A.辩证法B.形而上学C.唯心主义D.可知论【参考答案】: D5.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
A.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陆九渊语)B.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语)C.理在事先(朱熹语)D.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王守仁语)【参考答案】: C6.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反映论和先验论的标准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参考答案】: C7.哲学的党性是指( )。
A.凡是哲学或属于唯物主义或属于唯心主义B.凡是哲学都为一定阶级服务 C.凡是哲学或属于形而上学或属于辩证法 D.凡是哲学或者是反动的或者是进步的【参考答案】: A8.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有三个局限性,即( )。
A.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B.直线性、循环性和盲目性C.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D.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看问题【参考答案】: C9.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C.无限和有限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参考答案】: B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B.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C.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D.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参考答案】: D11.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 )。
川大2013年秋网络教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二一、单选(每题1分,共20分)1. 运用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原理在方法论上应坚持:()。
A、均衡论B、一点论C、重点论D、二元论2.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和状态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基础和条件3. 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A、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华,应全部继承B、批判继承,推陈出新C、保留一半,抛弃一半D、传统文化是封建糟粕,应全部抛弃4. 把“否定之否定”称为“仿佛回到出发点的运动”是:()。
A、诡辩论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循环论的观点5. 原因是指:()。
A、在某一现象出现之前的现象B、被某一现象所引起的现象C、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象D、引起某一现象的现象6. 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这是()。
A、唯物主义决定论的正确观点B、神学目的论的错误观点C、宿命论的错误观点D、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正确观点7. 在现实中缺乏充分的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可能性称之为:()。
A、不可能性B、现实的可能性C、抽象的可能性D、具体的可能性8. 坚持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必须反对:()。
A、庸俗唯物主义B、折衷主义C、宿命论D、形式主义9. “认为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的观点,犯了哪种错误:()。
A、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C、庸俗唯物论D、宿命论10. 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者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上()。
A、只承认必然性B、只承认偶然性C、即承认必然性,又承认偶然性D、有时承认必然性,有时承认偶然性11.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
A、唯物辩证法的思想B、形而上学的思想C、诡辩论的思想D、相对主义的思想1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实践的观点B、联系的观点C、发展的观点D、矛盾的观点13.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2020年函授本科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后作业及答案第一次作业:一、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题5分,共50.0分)第1题:哲学基本问题是A.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B.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 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D. 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第2题: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的根本区别在于A.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 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 是事承认社会发展有规律性D. 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第3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上的根本变革,这表明A. 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成为"科学之科学"B. 马克思主义哲学穷尽了一切真理C. 马克思哲学是哲学思想继续向前推进的新起点D.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思想发展的顶峰第4题:在哲学上,二元论的根本错误在于A. 否认世界的统一性B. 否认世界的可知性C. 否认世界是普遍联系的D. 否认世界是运动发展的第5题:科学证明,人脑是A. 思维的源泉B. 思维的产物C. 思维的器官D. 思维的对象第6题: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在于A. 否认物质的运动的B. 否认运动是绝对的C. 否认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D. 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第7题: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最基本的前提是A. 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B. 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C. 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D. 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第8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这是一种A. 不可知论的观点B. 相对主义的观点C. 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D. 形而上学的观点第9题: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A. 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B. 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C. 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和形成D. 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道路第10题:下列现象属于因果联系的是A. 昼夜交替B. 寒来暑往C. 磨擦生热D. 电闪雷鸣二、判断题(共10小题,每题5分,共50.0分)第11题:对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把所有的哲学流派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大阵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考试习题及答案 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提示:按快捷键ctrl+F,输入题目可快速查找题目一. 单选题(共40题,共40分)1.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
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一论断说明了( ) (1分)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标准答案:B2.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出“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 ) (1分)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标准答案:A3. 垄断资产阶级推行改良政策( ) (1分)A.减轻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受剥削的程度B.从根本上触及生产资料资本主义所有制C.没有改变工人阶级受剥削的雇佣劳动者地位D.改变了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利益对立★标准答案:C4. 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 ) (1分)A.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B.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C.它具有计量单位D.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标准答案:B5.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 ) (1分)A.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B.国际竞争激烈化的结果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D.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标准答案:B6.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 (1分)A.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B.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掠夺C.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D.剩余产品的出现★标准答案:C7. 在垄断资本主义的各个基本经济特征中最根本的特征是( ) (1分)A.国家垄断同盟的形成B.资本输出具有重要的意义C.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D.瓜分世界领土,形成殖民体系★标准答案:C8. 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 (1分)A.马克思B.爱因斯坦C.达尔文D.牛顿★标准答案:A9.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 (1分)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标准答案:B10. 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 ) (1分)A.马克思B.亚当·斯密C.大卫·李嘉图D.威廉-配第★标准答案:B11.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1分)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标准答案:A12. 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 (1分)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英国宪章运动C.芝加哥工人起义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准答案:B13. 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 (1分)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标准答案:C14. 少数资本家大企业联合起来,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产品生产和销售的行为是( ) (1分)A.联合B.兼并C.收购D.垄断★标准答案:D15.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 (1分)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D.意识是主观世界的客观映象★标准答案:C16.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第一次作业:一、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题5分,共50.0分)第1题:哲学基本问题是A.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B.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 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D. 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第2题: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的根本区别在于A.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 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 是事承认社会发展有规律性D. 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第3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上的根本变革,这表明A. 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成为"科学之科学"B. 马克思主义哲学穷尽了一切真理C. 马克思哲学是哲学思想继续向前推进的新起点D.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思想发展的顶峰第4题:在哲学上,二元论的根本错误在于A. 否认世界的统一性B. 否认世界的可知性C. 否认世界是普遍联系的D. 否认世界是运动发展的第5题:科学证明,人脑是A. 思维的源泉B. 思维的产物C. 思维的器官D. 思维的对象第6题: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在于A. 否认物质的运动的B. 否认运动是绝对的C. 否认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D. 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第7题: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最基本的前提是A. 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B. 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C. 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D. 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第8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这是一种A. 不可知论的观点B. 相对主义的观点C. 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D. 形而上学的观点第9题: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A. 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B. 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C. 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和形成D. 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道路第10题:下列现象属于因果联系的是A. 昼夜交替B. 寒来暑往C. 磨擦生热D. 电闪雷鸣二、判断题(共10小题,每题5分,共50.0分)第11题:对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把所有的哲学流派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大阵营。
川大16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核作业1-2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核作业1-2
一、单选题:
1.对事物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个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这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B
2.地理环境的优劣决定着人和社会的发展。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A
3.“世界统一于存在”是唯物主义的命题。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A
4.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B
5.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运动。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B
6.事物的发展总是从破坏“度”的界限开始。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A
7.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
的尺度。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A
8.事物矛盾是指事物之间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关系。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A
9.哲学的基本派别是一元论和二元论。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A
10.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A。
1.辩证法所要求回答的是( )。
A.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B.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C.世界的状况怎么样的问题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参考答案】: C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 )。
A.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B.事物在联系中运动变化C.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D.事物的客观实在性【参考答案】: C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普遍联系的规律【参考答案】: A4.唯物辩证法的范畴是( )。
A.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B.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C.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D.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参考答案】: D5.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 )。
A.它要求人们用整体的观点去认识事物B.它是正确区分事物的基础C.它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D.它是科学分门别类的客观依据【参考答案】: A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或然率就是对( )。
A.可能性在质上的科学说明B.可能性在量上的科学说明C.可能性在质量结合上的科学说明D.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科学说明【参考答案】: B7.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称之为( )。
A.偶然性B.必然性C.现实性D.可能性【参考答案】: D8.现象和本质是揭示( )。
A.事物的外部矛盾和内部矛盾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B.事物的内在要素和表现方式的一对范畴C.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的一对范畴D.事物的先后相继,彼此制约关系的一对范畴【参考答案】: B9.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称之为( )。
A.不可能性B.现实的可能性C.抽象的可能性D.微小的可能性【参考答案】: C10.一切现象都是必然的,客观世界不存在偶然性,这种观点是( )。
A.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B.相对主义的诡辩论C.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 D.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参考答案】: D11.假象是指( )。
四川大学1209批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2次作业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60 分。
)1. 坚持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就是在认识论上坚持(B)。
A. 可知论B. 唯物论C. 辩证法D. 唯心论2. 所有的决定论都主张(A)。
A. 世界上既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B. 世界上只存在着必然性,没有偶然性C. 世界上只存在着偶然性,没有必然性D. 偶然和必然是辩证统一的3. 在由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过程中,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A)。
A. 是促使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必要条件B. 可使抽象的可能性变成现实的可能性C. 可使不可能性变成可能性D. 可使任何可能性全都变成现实性4. 事物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非连续的,这种矛盾的说法属于(D)。
A. 诡辩论的观点B. 绝对主义的观点C. 相对主义的观点D. 辩证的观点5. 引起阶段性部分质变的根源是(B)。
A. 事物内部根本矛盾的解决B. 事物内部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发展的不平衡C. 矛盾的主次双方相互易位D. 非对抗性矛盾转化成对抗性矛盾6. 认识事物的最根本方法是(B)。
A. 质量分析法B. 矛盾分析法C.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D. 辩证否定的方法7. 对社会发展最有利的地理环境是(C)。
A. 土地肥沃、雨量适中的平原B. 自然条件的无可比拟的富饶C. 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和多样性D. 草木繁茂、雨量充足的热带8. 系统的最基本的特征是(A)。
A. 整体性B. 结构性C. 层次性D. 开放性9. 事物的质是指(C)。
A. 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B. 事物属性的直接表现C. 事物的存在并区别于他物的内在规定性D. 事物本身固有的程度,数量的规定性10.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是(A)。
A. 社会实践性B. 世界的物质性C. 世界的矛盾性D. 世界的可知性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D)。
A. 关于人类思维活动的一般规律B. 关于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C. 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D. 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12. 对于两种相反的可能性而言(B)。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01一. 单选题(共40题,共40分)1.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 (1分)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D.意识是主观世界的客观映象★标准答案:C2.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占主导地位的资本输出是( ) (1分)A.商品资本输出和借贷资本输出B.商品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C.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D.生产资本输出和商品资本输出★标准答案:C3.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1分)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标准答案:A4. 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 (1分)A.创造新价值B.创造剩余价值C.创造必要价值D.创造使用价值★标准答案:D5. 按照辩证法的观点,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体现了( ) (1分)A.根本性的质变B.单纯的量变C.质变过程的量的扩张D.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标准答案:A6. 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 (1分)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标准答案:C7. “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一论断说明( ) (1分)A.世界除了过程,什么都不存在B.一切都在变化和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C.世界作为过程的集合体本身是没有方向的运动状态D.承认运动就必然否认相对稳定★标准答案:B8.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1分)A.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是一帆风顺的B.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C.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在历史上没有产生明显影响D.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没有反映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标准答案:B9. 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剥削,是由于它( ) (1分)A. 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B.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C.是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D.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表现形式★标准答案:A10.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从实质上说就是( ) (1分)A.生产不足的危机B.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D.买卖脱节的危机★标准答案:C11. “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 (1分)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动与静止的辩证法★标准答案:B12.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 (1分)A.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B.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掠夺C.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D.剩余产品的出现★标准答案:C13.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重中( ) (1分)A.不变资本的比重增大B.可变资本的比重增大C.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相同的比例扩大D.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相同比例下降★标准答案:A14.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一.单选题1.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2.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的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是唯物主义思想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的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4.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体看做是世界的本源,观点是属于朴素唯物主义。
5.相对静止是指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6.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7.“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强调时间的一维性。
8.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其中一个是斗争性,另一个是同一性。
9.两个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10.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说明真理具有相对性。
11.属于感性认识不同于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形象性12.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社会实践13.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是生产资料14.生产关系概念反映的是人们在物质生产中的经济关系。
15.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争取国家的政权问题。
16.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17.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1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19.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对物质和意识哪一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20.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句话说明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22.否定之否定仿佛是向肯定的回归,这种观点是辩证法23.意识是人脑的本能是说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24.比喻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的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25.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26.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实践---认识----实践27.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坚持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的观点。
28.属于党的思想路线内容的是实事求是29.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一切认识归根结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30.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是生产资料31.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应当从生产劳动的发展中寻找32.生产方式是指生产力的生产关系的统一33.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34.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与货币的对立35.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用暴力迫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是社会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
2024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考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7题)1. 19世纪30—40年代,法国、英国、德国的三次大的工人运动,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
2.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符合。
3.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4.“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反映的是一种宿命论的历史观。
5.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6.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劳动工具的状况。
7.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单选题(23题)1.1999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活动,位列榜首的是(A)。
A.马克思 B.恩格斯 C.爱因斯坦 D.牛顿2.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是( C )。
A. 马克思B.恩格斯C. 列宁D. 斯大林3.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 C )。
A. 阶级性B. 革命性C. 实践性D. 科学性4.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理论发现是( C )。
A.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C.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5.“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发生并取得胜利”这一论断的提出者是( C )。
A. 马克思B. 恩格斯C. 列宁D. 毛泽东6.“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D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与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与由现行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D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性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趋势8.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D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二)附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共30分)1、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根本对立在于()A、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不同回答B、对世界本原的不同回答C、对世界存在状态的不同回答D、对世界构成形式的不同回答2、一切哲学都是()A、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B、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3.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中处于主体地位的是( )A. 国有经济B. 集体经济C. 公有制经济D. 混合经济中的公有制成分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A、运动的绝对性B、发展的规律性C、客观实在性D、本质的可知性5、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这个命题表现的哲学思想是()A、承认事物是变化的B、承认事物的变化是灵活多样的C、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观点D、是辩证法的运动观6、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A、片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B、否认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C、片面强调物质对意识决定作用D、片面夸大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作用7、我国汉朝的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
”这是()A、唯物论的观点B、唯心论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8.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一个重要经济特征是( )A. 商品输出B. 技术输出C. 资本输出D. 劳务输出9、矛盾斗争性的无条件是指()A、矛盾斗争性的存在不需要任何具体条件B、矛盾斗争性的存在不受特定条件的限制C、矛盾斗争性既受特定的条件制约又能打破这些条件限制D、矛盾斗争性可以脱离矛盾同一性而对事物发展起推动作用10、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B、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D、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1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命题表明()A、个别完全包含在一般之中B、个别先于一般而存在C、没有一般就没有个别D、个别与一般的辩证统一12、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是()A、无限的B、受客观条件制约的,归根结底还是由物质决定的C、被动的D、可以为所欲为的13、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A、阶级性B、革命性C、实践性D、科学性14、在现实中缺乏充分的根据,因而在将来才能实现的可能性称之为()A、不可能性B、现实的可能性C、抽象的可能性D、具体的可能性15.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B.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C.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D.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16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这句俗语表达的哲学思想是()A、混淆是非界限的相对主义观点B、混淆肯定和否定的区别的形而上学观点C、割裂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的形而上学观点D、承认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的辩证法关系17、在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中,揭示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是()A、原因与结果B、必然性与偶然性C、可能性与现实性D、形式和内容18、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A、人的心灵活动的内省B、客观事物的直观反映C、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D、客体的选择和重构19、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核作业二答案你的得分:100.0说明:每道小题选项旁的标识是标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3.0分,共30.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事物的联系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 A )。
A.联系构成运动B.先有联系后有运动C.运动构成联系D.联系和运动完全等同2.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变化是指( C )。
A.事物的量变B.事物的质变C.事物的一切量变和质变D.事物的前进上升运动3.系统论科学出现的意义在于它( D )。
A.高于唯物辩证法B.扬弃唯物辩证法C.代替唯物辩证法D.丰富唯物辩证法4.事物的内容是指( D )。
A.各种现象联系的总和B.事物诸要素的结构方式C.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D.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或然率就是对( B )。
A.可能性在质上的科学说明B.可能性在量上的科学说明C.可能性在质量结合上的科学说明D.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科学说明6.现实性是指( A )。
A.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B.具体事物和现象的存在C.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确认D.可能性的总和7.“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这是(BA.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D.折衷主义的观点8.现实可能性是指( A )。
A.现实中有充分根据和必要条件的可能性B.现实中虽有一定根据,但根据尚未充分展开的可能性C.目前尚未实现,将来可以实现的可能性D.实现的可能性9.“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这是一种( D )。
A.相对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唯物辩证法的观点10.xx战国时期的xx曾说过:“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这句话是一种( C )。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相对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二、多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4.0分,共40.0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核作业1-11.(单选题)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
(满分:)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正确答案:[hide]——C——[/hide]2.(单选题)主、客观唯心主义的共同之点是()。
(满分:)A都承认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B都承认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C都否认世界的物质性D都否认世界是运动的正确答案:[hide]——C——[/hide]3.(单选题)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是()。
(满分:)A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相分裂B主观同客观、认识同实践相分裂C世界观和方法论相分裂D自然观和历史观相分裂正确答案:[hide]——B——[/hide]4.(单选题)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种观点是()。
(满分:) A辩证法B形而上学C唯心主义D可知论5.(单选题)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满分:)A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陆九渊语)B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语)C理在事先(朱熹语)D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王守仁语)正确答案:[hide]——C——[/hide]6.(单选题)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满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反映论和先验论的标准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正确答案:[hide]——C——[/hide]7.(单选题)哲学的党性是指()。
(满分:)A凡是哲学或属于唯物主义或属于唯心主义B凡是哲学都为一定阶级服务C凡是哲学或属于形而上学或属于辩证法D凡是哲学或者是反动的或者是进步的正确答案:[hide]——A——[/hide]8.(单选题)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有三个局限性,即()。
(满分:)A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B直线性、循环性和盲目性C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D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看问题9.(单选题)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你的得分:100.0完毕日期:2023年07月08日10点26分说明:每道小题选项旁的标记是标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5 分,共50.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规定的。
1. 辩证法所规定回答的是( C )。
A.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B.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C. 世界的状况怎么样的问题D. 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2.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主线分歧在于是否认可(C )。
A. 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B. 事物在联系中运动变化C. 事物内部的矛盾性D. 事物的客观实在性3.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 )。
A. 对立统一规律B. 质量互变规律C. 否认之否认规律D. 普遍联系的规律4. 唯物辩证法的范畴是( D )。
A. 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B. 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C. 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D. 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5. 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 A )。
A. 它规定人们用整体的观点去结识事物B. 它是对的区分事物的基础C. 它是结识事物本质的基础D. 它是科学分门别类的客观依据6.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或然率就是对( B )。
A. 也许性在质上的科学说明B. 也许性在量上的科学说明C. 也许性在质量结合上的科学说明D. 也许性向现实性转化的科学说明7. 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程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称之为( D )。
A. 偶尔性B. 必然性C. 现实性D. 也许性8.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 B )。
A. 事物的外部矛盾和内部矛盾互相关系的一对范畴B. 事物的内在要素和表现方式的一对范畴C. 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的一对范畴D. 事物的先后相继,彼此制约关系的一对范畴9. 在现实中缺少充足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称之为( C )。
A. 不也许性B. 现实的也许性C. 抽象的也许性D. 微小的也许性10. 一切现象都是必然的,客观世界不存在偶尔性,这种观点是( D )。
第一次作业:一、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题5分,共50.0分)第1题:哲学基本问题是A.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B.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 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D. 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第2题: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的根本区别在于A.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 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 是事承认社会发展有规律性D. 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第3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上的根本变革,这表明A. 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成为"科学之科学"B. 马克思主义哲学穷尽了一切真理C. 马克思哲学是哲学思想继续向前推进的新起点D.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思想发展的顶峰第4题:在哲学上,二元论的根本错误在于A. 否认世界的统一性B. 否认世界的可知性C. 否认世界是普遍联系的D. 否认世界是运动发展的第5题:科学证明,人脑是A. 思维的源泉B. 思维的产物C. 思维的器官D. 思维的对象第6题: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在于A. 否认物质的运动的B. 否认运动是绝对的C. 否认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D. 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第7题: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最基本的前提是A. 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B. 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C. 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D. 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第8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这是一种A. 不可知论的观点B. 相对主义的观点C. 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D. 形而上学的观点第9题: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A. 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B. 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C. 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和形成D. 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道路第10题:下列现象属于因果联系的是A. 昼夜交替B. 寒来暑往C. 磨擦生热D. 电闪雷鸣二、判断题(共10小题,每题5分,共50.0分)第11题:对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把所有的哲学流派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大阵营。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第7至11章,回答下列问题:一、判断题(判断“正确”或“错误”,将字母写在括号里。
每题1分,共10分。
)1、“吃梨子”也是一种实践活动。
请判断:(A)A、正确B、错误2、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是能动的反映论。
请判断:(B)A、正确B、错误3A、正确4A)A5A6A7A8A9A10A二分)1、人们认识的起点是(C)。
A、客观事物B、社会意识C、感觉D、理性认识2、实践是指(C)。
A、人们主观的活动B、人们的一切运动C、人们改造、保护和恢复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活动D、人们适应环境的活动3、“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一表述体现了认识论中的(A)。
A、辩证法B、唯物主义C、唯心主义D、可知论4、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B)。
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C、社会环境和社会本身的关系问题D、社会经济和社会政治的关系问题5、社会历史观是(A)。
A、人们关于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B、人们关于社会历史的观念C6AC7AC8AC9A10A三30分。
)1A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E、实践由认识指导的2、夸大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会导致(BE)。
A、唯物论B、经验论C、唯心主义唯理论D、唯物主义唯理论E、教条主义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所以是能动的反映论,是因为(CD)。
A、它是唯物主义经验论B、它是唯物主义可知论C、它将实践引入认识论D、它将辩证法引入认识论E、它将科学引入认识论4、认识的辩证过程包括(BCE)。
A、从实践到认识B、从已知到未知C、从唯心主义经验论到唯物主义经验论D、从不可知论到可知论E、从认识到实践5、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因为(BCD)。
A、生产方式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根本标志BCDE6ABCDE7A8A9ACE、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基本适合——基本不适合——基本适合10、构成社会基本矛盾的因素有(ABD)。
您得得分: 100、0
完成日期:2015年07月08日10点26分
说明:每道小题选项旁得标识就是标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5 分,共50、0分。
在每小题给出得选项中,只有一项就是符合题目要求得。
1.辩证法所要求回答得就是( C )。
A.世界得本原就是什么得问题
B.世界得本质就是什么得问题
C.世界得状况怎么样得问题
D.世界就是否可知得问题
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得根本分歧在于就是否承认(C )。
A.事物之间得普遍联系
B.事物在联系中运动变化
C.事物内部得矛盾性
D.事物得客观实在性
3.唯物辩证法得实质与核心就是( A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普遍联系得规律
4.唯物辩证法得范畴就是( D )。
A.内容与形式都就是主观得
B.内容与形式都就是客观得
C.内容就是主观得,形式就是客观得
D.内容就是客观得,形式就是主观得
5.联系得客观普遍性原理得方法论意义在于( A )。
A.它要求人们用整体得观点去认识事物
B.它就是正确区分事物得基础
C.它就是认识事物本质得基础
D.它就是科学分门别类得客观依据
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或然率就就是对( B )。
A.可能性在质上得科学说明
B.可能性在量上得科学说明
C.可能性在质量结合上得科学说明
D.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得科学说明
7.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得,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得种种趋势,就是潜在得尚未实现得东
西,称之为( D )。
A.偶然性
B.必然性
C.现实性
D.可能性
8.现象与本质就是揭示( B )。
A.事物得外部矛盾与内部矛盾相互关系得一对范畴
B.事物得内在要素与表现方式得一对范畴
C.事物得外部联系与内部联系得一对范畴
D.事物得先后相继,彼此制约关系得一对范畴
9.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得称之为( C )。
A.不可能性
B.现实得可能性
C.抽象得可能性
D.微小得可能性
10.一切现象都就是必然得,客观世界不存在偶然性,这种观点就是( D )。
A.唯心主义得非决定论
B.相对主义得诡辩论
C.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
D.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
11.假象就是指( D )。
A.正面地直接表现本质得现象
B.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得现象
C.与本质没有同一性得现象
D.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得现象
12.“原因与结果得区分就是确定得又就是不确定得”。
这就是( B )。
A.唯物主义得观点
B.唯物辩证法得观点
C.诡辩论得观点
D.折衷主义得观点
13.“世界不就是既成事物得集合体,而就是过程得集合体。
”这就是一种
( D )。
A.相对主义得观点
B.唯心主义得观点
C.形而上学得观点
D.唯物辩证法得观点
14.中国战国时期得庄子曾说过:“就是亦彼也,彼亦就是也。
”这句话就是一种
( C )。
A.唯物主义得观点
B.唯心主义得观点
C.相对主义得观点
D.形而上学得观点
15.否认相对静止就是( B )。
A.绝对主义
B.相对主义
C.唯心主义
D.二元论
16.矛盾得基本属性就是( D )。
A.普遍性与特殊性
B.绝对性与相对性
C.变动性与稳定性
D.斗争性与同一性
17.矛盾问题得精髓就是( B )。
A.矛盾得同一性与斗争性关系得问题
B.矛盾得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得问题
C.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关系得问题
D.矛盾得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关系得问题
18.在我国战国时期,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
这个命题得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 D )。
A.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得联系
B.矛盾得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得联系
C.矛盾得同一性与斗争性得联系
D.矛盾得特殊性与普遍性得联系
19.事物得质与量得区别在于( C )。
A.质就是事物得内在规定性,量就是事物得外在表现
B.事物得质就是单一得,事物得量就是多方面得
C.质与事物得存在就是直接同一得,量与事物得存在不就是直接同一得
D.事物得质就是不变得,事物得量就是不断变化得
20.“在对现存事物得肯定得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得否定得理解,
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得理解。
”这就是一种( B )。
A.形而上学得观点
B.唯物辩证法得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得观点
D.激变论得观点
二、多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4、0 分,共40、0分。
在每小题给出得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就是符合题目要求得。
1.辩证法得总特征要求人们( ABCD )。
A.用整体性得观点观察事物
B.在观察事物时不要把部分从整体中分离出来加以研究
C.一切以条件、时间、地点为转移
D.用变化发展得观点观察事物
E.用具体得、历史得观点观察事物
2.联系得多样性表现为( ABCE )。
A.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B.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C.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D.幻想联系与真实联系
E.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3.现象与本质得区别在于( ABC )。
A.现象就是外在得,本质就是内在得
B.现象就是可感知得,本质就是借思维才能把握得
C.现象就是易变得,本质就是较稳定得
D.现象就是相对得,本质就是绝对得
E.现象就是共性,本质就是个性
4.下列表述中,体现重视矛盾特殊性得有(ACE )。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C.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E.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5.同一性就是矛盾得基本属性之一。
下列命题中,属于矛盾同一性含义得有
( BCDE )。
A.矛盾双方相互排斥
B.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C.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D.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E.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6.中国得发展离不开世界,我国必须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得基础上坚持对外开放,积
极吸收外国得优秀文明成果,发展自己,增强我国自力更生得能力。
这样做依据得哲学道理有( ABCDE )。
A.外因就是事物变化得条件
B.内因就是事物变化得根据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外因对事物得发展有重要影响作用
E.外因与内因结合在一起共同推动事物发展
7.矛盾得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得作用表现在( ABC )。
A.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为事物得存在与发展提供必要前提
B.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得因素而得到发展
C.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得基本趋势
D.推动矛盾双方得力量对比与相互关系发生变化
E.突破事物存在得限度,实现事物得质变
8.古语说:“奢糜之始,危亡之渐。
”这句话就是说,奢侈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
其中包
含得哲学道理有( CD )。
A.现象就是本质得外部表现
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量变就是质变得必要准备
D.质变就是量变得必然结果
E.质变会引起新得量变
9.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哲学道理得有( ABCE )。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D.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E.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
10.割裂量变与质变得辩证统一,会导致( BCDE )。
A.庸俗唯物主义
B.庸俗进化论
C.改良主义
D.激变论
E.冒险主义
三、判断题。
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0 分,共10、0分。
1.
假象不反映本质。
错
2.
人得思维就是至上得,同样又就是不至上得。
对
3.
揭示事物发展趋势与道路得规律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
4.
同一内容可以有不同得表现形式,同一形式也可以表现不同得内容。
对
5.
矛盾就是人们思维陷入混乱得产物。
错
6.
对事物从客体得或直观得形式去理解,而不就是把它们当作人得个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这就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得观点。
对
7.
所有得决定论都主张世界上既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
对
8.
事物得发展既就是连续得又就是非连续得。
对
9.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得基本形式与状态。
对
10.
“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这就是辩证法得观点。
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