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五首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3
《诗词曲五首》诗文简析《诗词曲五首》诗文简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一篇优秀之作,感情真挚深切,沉郁中见豪放,时间由过去到现在和未来,情调由低沉到高昂,波澜起伏,发展极其自然,充分显示出结构的巧妙。
恰当用典,含义十分丰富,耐人寻味。
诗中借用景物描写,创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人生哲理,做到景、情、理三结合,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作者在诗中不仅表达了长年被贬偏远之地、政治失意的愤懑,而且表示了对生活、对未来的积极、乐观精神。
特别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
这两句诗因有相当高的思想、艺术境界和深刻的哲理,而成为历来传诵的名句。
现在人们赋予它新的意义,常用它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赤壁》这是一首即物兴感的咏史诗。
一支深埋在泥沙里的断戟,虽然历时久远,但并未完全锈蚀。
我把它拣起来磨洗干净,还能认出是三国赤壁之战的遗物。
如果不是东风帮助周瑜获得火烧曹军的胜利,恐怕吴国的国色大乔、小乔就要被幽禁在曹操的铜雀台上了。
作者在中秋把酒赏月时一边举着酒杯,一边询问青天,想象着“天上宫阕”这一夜的情景,并忽发“升天”奇想。
但他想到月宫的高寒,想到在凄清的月宫中起舞也只能玩赏自己的孤影,又感到天上又怎么能比得上人世间生活的温馨美好呢!“何似在人间”,一句饱含着对人间生活的挚爱之情。
下阕写“无眠”时的思亲之情,并生发对人生哲理的探求。
当月儿转到朱阁的这一面,低低的照着绮户时,作者已经在“无眠”中几乎度过了一整夜,月圆而亲人不能团聚在一起,他望月而生的离愁别绪显得更浓了。
然而他能宽慰自己:不能怨恨月亮总是在我远离亲人、思念亲人的时候露出圆脸,因为人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有阴晴圆缺,这种事情自古以来就是难以圆满的,还是面对现实,通过婵娟月色来传达一种平安的祝福,并且一同忘却忧愁,共享这良辰美景吧!“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充分表露出作者在释怀后流露的豪爽旷达之情。
词五首一.《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1.译文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路遇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2.创作背景《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当时繁复的兵役使得那个时代充满了小人物的心酸和无奈。
没有马革裹尸,却也垂垂而暮。
3.鉴赏《十五从军征》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
揭露了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作品真实、深刻、令人百感交集,催人泣下。
作品开篇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
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
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
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一去就是数十年。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八十岁是虚写,写出从军时间之长,兵役的繁重。
正因为“十五”从军,“八十”方回,其间数十年与家人失去联系,对家中情况一无所知,老兵才急切地想知道家中的情况,于是,这也就极其自然地引出下文——老兵在归乡途中与乡里人的对话。
《词》鉴赏《词五首》鉴赏1、《望江南》温婉细腻的情思美:作为“花间鼻祖”的温庭筠,词风浓艳、精巧。
这首词虽仍不脱写闺情窠臼,但清新、明快,以不足30字的篇幅,就描叙了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思。
由清晨梳洗、凭栏眺望,写出了女子孤寂的生活处境和盼望心上人归来的殷切心情。
“过尽千帆皆不是”,让人不禁为女人的一次次由希望到失望的痛苦而扼腕,“斜晖脉脉水悠悠”,日夜的思念,时刻的盼望,千般的愁,万般的爱在这夕阳西下之时,江水东流之中尽显无疑。
2、《渔家傲·秋思》壮阔悲凉的意境美:本词开篇点明地域、季节,塞下、秋天,背景雄浑。
人都说“胡天八月即飞雪”,连大雁都毫无稍事逗留之意,极现天气奇寒,读罢,悲凉之意顿生。
“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汇成塞下特有的'交响曲,壮阔、苍劲。
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后,只见那紧闭的城门,连绵不断的崇山峻岭,真个是“自古逢秋悲寂寥”,壮阔悲凉尽溢于字里行间。
3、《江城子》充满豪情的雄壮美:苏轼的《江城子》一词,上阕写出猎,下阕写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大有“横槊赋诗”的气概,把词中历来香艳软媚的儿女情,换成了报国立功、刚强壮武的英雄气。
上阕一幅威武的群雄出猎图,紧扣一个“狂”字展开:太守出猎而报知人民跟随去看,其狂一;出看而须“倾城”,其狂二;猎必射虎,其狂三;自比孙郎,其狂四。
下阕则凸显豪情洋溢的壮志:鬓微霜,又何妨,此豪一;持节云中,此豪二;会挽雕弓,此豪三;西北望,射天狼,此豪四也。
4、《武陵春》出人意表的创意美: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故等不幸遭遇的女词人──李清照,53岁时寓居金华,写了这首反映凄惨处境、悲痛心情的《武陵春》。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确,“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词人此时对一切丧失了兴趣,未语泪先流,这种“愁”令人压抑难熬。
“也拟泛轻舟”,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当在情理之中。
苏轼词五首1. 原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 创作背景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
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有余。
黄州赤壁矶是当地的名胜,他常来此地游览,触景生情,借古抒怀,表达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对自己坎坷身世的感慨。
3. 赏析- 意境雄浑壮阔:词的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长江的浩瀚气势起笔,将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展现出来,为全词奠定了雄浑壮阔的基调。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寥寥数语,便勾勒出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地势和汹涌澎湃的江水,画面感极强。
- 人物形象鲜明:在描写周瑜形象时,“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通过描写周瑜的年轻有为、风度翩翩和军事才能,与自己的“早生华发”形成鲜明对比。
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从容不迫,以少胜多,更衬托出苏轼对英雄的崇敬和对自身境遇的无奈。
- 情感复杂深沉:既有对古代英雄的仰慕之情,又有对自己壮志未酬、年华老去的悲叹。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将这种复杂的情感归结为一种对人生的旷达态度,在感慨之余,又有一种超脱。
1. 原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 创作背景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
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
苏轼与弟弟苏辙分别已经七年之久,他政治上不得意,又与亲人不得团聚,心情抑郁惆怅,于是借中秋明月抒发思念亲人的情感,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美好祝愿。
《诗词五首》赏析一、《雁门太守行》赏析:1、赏析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从以下几个角度赏析)①修辞角度: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赞美守军将士的高昂士气。
②炼字角度:“压”“摧”二字,形象地写出了敌军的人马众多、来势凶猛和守城将士的处境艰难,表现了战争的紧张气氛。
③情感:首句情感浓郁,歌颂了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④“甲光向日金鳞开”中“开”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开”字写出了在敌军兵临城下时,守军将士们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的状态。
⑤描述画面: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
守军将士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闪闪发光,将士们英姿飒爽,斗志昂扬。
2、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中的“满”和“凝”字妙在何处一个“满”字,扩大了激战的场面,反映出守边将士英勇杀敌的冲天气势;一个“凝”字,形象地描绘出战场上血流满地的场景和悲壮惨烈的战斗画面。
3、从感官角度(听觉和视觉)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这两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写出了两军战争规模之大,激战之惨烈。
渲染了黯然凝重的悲壮气氛,侧面烘托出守军将士士气昂扬,奋力反击的形象。
4、最后两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引用典故,表达了边塞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5、最后两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借用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借用了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黄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表达了边塞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6、结合全诗说说作者捕捉“半卷红旗”这个景象入诗是为了表现什么一方面是为了表现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为了体现行军时的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显了出来。
二、《春望》赏析:1、从炼字角度赏析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和“深”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破败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人教版九年级上《词五首》赏析望江南【晚唐】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干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这是一首写离情愁思之词。
一个女子,清早梳妆打扮,倚靠栏杆,眺望江面,期待着爱人的帆船归来。
然而从早晨到日暮。
干帆过尽,始终不见爱人踪影,因而'肠断白苹洲。
“过尽干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是写景抒情,生动含蓄地刻划出了思妇对爱人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过尽干帆,可见思妇望江时间过长。
她独倚江楼眼望江面对每一只船都寄予了深切的厚望。
希望朝思暮想的爱人正在那驶过来的某一只小船上,但热切的希望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
过尽千帆皆不是“皆不是”三个字包含了多少情思。
有焦灼而又充满希望的等待,有失望苦恼的无奈,其情之深之真,可想而知。
不言相思而相思之情毕现。
”斜晖脉脉水悠悠'境界扩大,于广阔的画面之中包蕴了丰富的内容。
干帆过后,不见爱人,看帆徒使人伤感,不看也罢,她把目光投向那水天相接的远处,但见一抹斜阳静静地照着江面,江水无语东流。
面对此景,“此时无声胜有声”,主人公孤独寂寞之感便真切呈现于读者眼前。
渔家傲①【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②衡阳雁去无留意。
③四面边声连角起,④千嶂里,⑤长烟落日孤城闭。
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⑦羌管悠悠霜满地。
⑧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①此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北宋晏殊,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便取“渔家傲”三字作词名。
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②塞下:边地。
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③衡阳雁去的倒文。
湖南衡阳县南有回雁峰,相传雁至此不再南飞。
见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五十五。
④边声:马嘶风号之类的边地荒寒肃杀之声。
角:军中的号角。
⑤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⑥长烟:荒漠上的烟。
⑦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勒:刻石记功。
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诗词曲五首》中心思想-《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二十多年转徙巴山蜀水的悲愤心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赤壁》:这首咏史诗借助三国时英雄成败之事,没有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从反面落笔,用二位美女的命运来说明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的影响,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
抒发了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感悟,还曲折地表现出诗人报国无门的激愤。
《过零丁洋》:这首诗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水调歌头明朋几时有》:这首词借中秋赏月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
《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达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的主题。
《诗歌还回得了“故乡”吗?》阅读-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诗歌还回得了“故乡”吗?宗仁发①翻开眼下的诗集或诗歌刊物,很容易就会看到表达对故乡情感的作品,但未必都能让人读得下去,因为不少作品与诗人的内心真实世界无关,不少写故乡的诗人,心中其实并没有故乡,他们也无意去苦苦寻找自己的故乡。
对他们而言,写故乡只不过是某种功利性策略而已。
②真正的诗人一定是有故乡意识的,正如叶芝所言:“我们所做所说所歌唱的一切都来自同大地的接触。
”故乡在每个人眼里,首先是一个具体的特定的存在,而不是空泛的概念,或者语言的乌托邦。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返璞归真境界的追求,可以说是千百年来汉语诗人的基本共识。
③今天生活于异乡的诗人重返故乡,往往会对所看到的一切感到陌生。
面对现代化、城市化对自然田园的无情吞噬,诗人们书写故乡时难免带有一种伤感。
失去的不再拥有,破坏的难以恢复。
这些自然环境发生的变化,对于诗人而言就和自己的身心受到伤害一样痛苦。
④尽管故乡并非都是田园式乡村,但诗人描摹故乡情景大多选择乡村化的地方。
九下诗词曲五首原文摘要:1.诗词曲五首原文概述2.九下诗词曲五首原文的内容分析3.对九下诗词曲五首原文的评价正文:【诗词曲五首原文概述】诗词曲五首原文是九年级下学期语文课本中的一篇重要课文,这篇课文包含了五首古代脍炙人口的诗词曲,它们分别是《长恨歌》、《清平调》、《卖油郎独占花魁》、《浣溪沙》和《静夜思》。
这五首诗词曲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传统文化的瑰宝。
通过学习这五首诗词曲,学生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感受古人的审美情趣,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九下诗词曲五首原文的内容分析】1.《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诗中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示了唐朝宏伟壮丽的宫殿和繁荣昌盛的景象,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爱情和生活的向往。
2.《清平调》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以江南水乡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宁静美丽的江南风光画卷。
词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祝愿。
3.《卖油郎独占花魁》是元曲作家关汉卿创作的一首散曲,讲述了一个卖油郎与花魁的爱情故事。
作品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展示了生活中的善恶美丑,表达了作者对爱情和生活的理解。
4.《浣溪沙》是唐代著名词人柳宗元的词作,描绘了一个寂静幽美的山林景色。
词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5.《静夜思》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描绘了一个人在夜晚的宁静中产生的思乡之情。
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对九下诗词曲五首原文的评价】九下诗词曲五首原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们在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五首诗词曲在描绘自然景色、表现人物性格、抒发内心情感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诗词》分析鉴赏《诗词五首》分析鉴赏一、《龟虽寿》分析这首诗是《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写作时间比《观沧海》稍晚,大约在公元207年末或208年初。
曹操是一位颇有作为的政治家。
建安元年(196)迎献帝迁都许昌,受封为大将军兼丞相,开始掌握中央大权。
用了整整11年时间,逐步消灭了吕布、袁绍等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这首诗即写在他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
曹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
他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辛,既有过胜利的喜悦,也尝过失败的痛苦。
但他从不消极,总是主动进取,虽届暮年,还是老当益壮,不失雄心壮志。
这是他写这首诗的思想基础。
这是一首抒发人生感慨的咏志诗。
作者先以神龟、腾蛇为喻,说明神物寿命虽长,神通虽大,都逃脱不了死亡。
从而表明宇宙万物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这是自然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不应该幻想长生不死,而应该利用有限之年,建功立业,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况且人的寿命长短也不是全由天决定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顺应自然,养治身心,延年益寿,与天争时,始终保持昂扬乐观的进取精神。
诗人的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十分可贵、可取的。
诗一开始就连用神龟、腾蛇、老骥为喻,既是逻辑推理,又能唤起人们的形象思维。
“老骥伏枥”的比喻,转消极为积极,有力地突出了诗的中心思想;“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作者自我形象的艺术写照。
“老骥伏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都是后人常用以励志之语。
曹操的诗强烈表现出爽朗刚健的“建安风骨”,以“慷慨”“梗慨而多气”的风骨及其内在的积极进取精神,震荡人们的心灵。
这在《龟虽寿》一诗中得到集中的体现。
二、《石壕吏》分析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
《诗词曲五首》重点句子分析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乃千古名句,总说人生终有一死,一定要把一片火红的忠心永留史册,表明了文天祥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出了对人世间最美好的祝愿。
九年级上下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一、九年级上册词五首赏析■一、《望江南》(唐•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大意】梳洗完毕,独自一人登上望江楼,倚靠着楼柱凝望着滔滔江面。
千帆过尽盼望的人都没有出现,太阳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慢慢地流着。
思念的柔肠萦绕在那片白蘋洲上。
【主题】表现了一位因心爱的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与孤独寂寞的内心情感。
[评析]:词写一个女子盼望意中人归来的心情,以“望”字贯串全文。
(由盼望到失望最终绝望。
)1.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一句中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请说出理由.我认为“独”字,是独自之意,写尽了思妇无限的孤独\寂寞之情。
2、简要赏析“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脉脉"、"悠悠"两个叠词,移情于景,表面写水,暗写女子望穿秋水的眼神。
“脉脉”形容含情凝视,情意绵绵的样子,运用拟人,赋予夕阳以人的情感,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女子对思念之情。
“悠悠”描绘了斜阳余晖欲落未落,含情脉脉,不尽的江水也似乎懂得她的心情,悠悠无语向远方流去,形象地表达了女子的思念之情也像江水一样连绵不绝以及她孤独失望之情。
3、下面对《望江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A、“梳洗罢”才“独倚望江楼”,表明她精心打扮,是为了时刻准备心上人的归来,“女为悦已者容”,一个“独”字,写出了妇女只希望一个人静静等待思念的人归来的心态。
B、“斜晖脉脉水悠悠”表面上是写水,实际上也是喻望穿秋水的眼神——那每天不知疲倦地注目的眼神。
C、这首词写一女子登楼远眺,盼望归人的情景,表现了她失望和怅惘的情怀。
D、温庭筠的这首小词一洗常见的浓艳风格,写得清新淡雅,空灵秀丽,而又朴实自然。
后人评价说:“绝不着力,而款款深深,低徘不尽”。
■二、《渔家傲》(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词五首>>名句赏析《望江南》1、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这句的意思是,苦苦地望了一天,眼前成千上万的帆过去了,也不见我思念的人回来,眼前所见,只有落日的余晖和悠悠逝去的江水而已。
表现了这位女子对爱人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她从希望到失望,内心无比痛苦;江水悠悠,预示着她明天、后天还要不停地等下去,也预示着她的孤独生活也将不断地持续下去。
《渔家傲秋思》1、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这句写出了塞外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萧条、悲凉。
“孤城闭”反映了宋朝守军军事力量的薄弱。
2、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句的意思是,将军和征夫都难以入睡,因守边辛苦,思念家人,将士们白了头发,流下眼泪。
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句的意思是,饮一杯浊酒,怀念着万里以外的家园,可是,征伐敌人的功名尚未成就,我还不能归去。
表现了作者思念家乡无法回去,壮志未酬的感情。
《江城子密州出猎》1、亲射虎,看孙郎。
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
意思是作者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
这是词人以魏尚自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呢?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句的意思是,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
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为国杀敌立功的壮志。
《武陵春》1、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愁”与“恨”,原是抽象的情感,看不见,摸不着,词人用新鲜奇特的比喻,说自己的愁重的连船都承载不动,从而突出了自己愁苦之深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灯芯观看宝剑,早晨醒来时听到了军营里传来的号角声,表现作者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
《诗词曲五首》课文详细解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弃置:丢弃,放在这里。
](翻译:我被贬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已经二十三年了。
)【段析】“凄凉”“弃置”,表明巴楚之地的偏僻,也表达了作者抑郁、悲愤的心情。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为好友嵇康所作的《思旧赋》。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翻译:怀念友人只能独自空吟《思旧赋》,回到家乡反而像传说中的烂柯人一样,很多人都不认识了。
)【段析】诗人借用的两个典故,用得非常自然贴切,如同己出,很切合诗人的怀旧之情和对时势变迁的感喟,同时也增加了诗的抒情气氛,收到了古典今用的艺术效果。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春: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样子。
](翻译:在沉船旁边,有上千条船争相驶过,枯败的树前万棵绿树生机勃发。
)【段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是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的回答,显出诗人较为开朗的胸襟。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翻译:今天听你赠歌一曲,暂且靠这一杯酒振作精神。
)【段析】“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酬答诗的题意,表白自己要振作精神,积极进取。
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沉:埋在。
销:销蚀。
](翻译:这是一只深埋在泥沙里的断戟,虽历史久远,但并未销蚀。
拿起来磨洗干净,还能辨认出是赤壁之战的遗物。
)【段析】折戟沉于沙中而仍未销蚀,又暗寓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慨。
发现了这只断戟,使诗人心绪无法平静。
因此,“认前朝”进一步激发了诗人浮想联翩的思绪。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与:给。
便:帮助。
](翻译:如果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大乔、小乔早被曹操掳去关进了铜雀台。
)【段析】点题,由沉于江底的断戟引发下文的议论。
从反面设想入手,化实为虚,评析历史,突出文章中心,讽喻统治者。
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遭逢:遇合。
1 渔家傲(塞下秋来)(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①衡阳雁:指南归燕。
今湖南省衡阳市南有回雁峰,相传大雁到此不再南飞,②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角:古代军中的一种吹奏乐器。
③千嶂:崇山峻岭。
④勒:刻。
这里指刻石记功。
⑴萧条、荒凉的景象。
)下
)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⑷请对下面两个描写环境的句子加以赏析:
①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千嶂里”
②羌管悠悠霜满地。
⑸“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A 句意:将军与征夫都难以入睡,因守边辛苦,思念家乡,将军白了头发,征夫留下了眼泪。
从修辞来说此句用了互文,白发不单指将军,流泪的也不只是征夫。
(6
(7)主题:抒发了词人守边御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也反映了守边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8)范仲淹“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与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情景比较:
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①连营②。
八百里③分麾下炙④,五十弦翻⑤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⑥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⑦,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注释】①吹角:军队中吹号角。
②连营:连接成片的军营。
③八百里:指牛。
古代有一头骏牛,名叫“八百里驳”。
④炙:烤熟的肉。
⑤翻:演奏。
⑥的(dí)卢:一种烈性快马。
相传三国时刘备被人追赶,骑“的卢“一跃三丈”过河,脱离险境。
⑦天下事:指收复中原。
(9)主题:抒发了词人渴望从军杀敌、建功立业的豪情和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3、《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①,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②。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③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④,西北望,射天狼⑤。
【注释】:①黄:黄犬。
苍:苍鹰。
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
②孙权曾亲自射虎于凌亭,这里借以自指。
③节:符节。
汉时冯唐曾奉文帝之命持节复用魏尚为云中太守。
这里以魏尚自比,希望重新得到朝廷得重用。
④会:定将。
如满月:把弓拉足,表示有力。
⑤古时以天狼星主侵掠,这里以天狼喻西夏。
(2)“狂”具体表现在:A 太守出猎须报知人民去看 B 去看须“全城”(为报倾城随太守)
C 猎必射虎(亲射虎)
(3
(4)文中运用了哪三个典故?各有什么作用?
(5)名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6)主题:抒发了词人渴望杀敌立功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
4 、《望江南》(温庭筠)
②白蘋洲:长满白色蘋草的水中沙洲。
⑴全诗描写的是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⑵赏析“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
⑶赏析“过尽千帆皆不是”
⑷赏析“斜晖脉脉水悠悠。
”
⑸赏析“肠断白蘋洲。
”
(6)这位女子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
(7)这是一首风格清新、明快的小词,不到30。
景
(8)主题:抒发了思妇不见归舟的惆怅之情。
5、《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①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②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③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注释】①风住尘香: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落花的香气。
②物是人非:景物依旧,人事已变。
这里暗指丈夫已死。
③拟:打算。
⑶赏析“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⑷说说对“闻说”、“也拟”、“只恐”的理解。
(听说双溪春色还不错,诗人也曾产生了去那里泛舟的念头。
她想去双溪泛舟并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要寻
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
不过,转而却又否定了自己的计划。
⑸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6)主题:抒发了词人历经磨难后的孤单、寂寞、无可排遣的忧伤、哀愁。
(7)描摹“愁”、”
”②秦观《千秋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