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10林毅夫:中国经济增速下滑要放到全球背景下看
- 格式:docx
- 大小:489.23 KB
- 文档页数:2
林毅夫:从全球看未来中国作者:宋鑫陶来源:《商周刊》2014年第20期策划前言在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换挡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的当下,国内外唱衰中国,以及“中国崩溃论”的声音不绝于耳,而对于中国经济的前景,林毅夫教授一直是坚定的乐观派。
他认为,中国经济有后发优势,有潜力维持自2008年之后的20年的8%左右的经济增速;他认为,十八大提出的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两个目标,不难实现;他认为,最晚到2022年,中国将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
这些观点都是他对中国经济乐观的明证。
他曾在2008年被任命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高级副行长,也是担此要职的发展中国家第一人;他曾抛出“新结构经济学”,其观点一度引发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争论;他主张中国应继续实施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利用较低成本引入先进技术,快速积累资本,再实现产业升级;他认为国有企业改革是继续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关键,改革国有企业才能给民营经济提供更公平的竞争环境……2014年9月20日下午,应青岛市委宣传部、青岛出版集团等主办,商周刊社承办的“蓝色青岛大讲堂”之邀,林毅夫教授在青岛奥帆中心剧场作了题为《从全球看未来中国》的专题演讲。
这是今年“蓝色青岛大讲堂”开讲的第五期,也是继上个月邀请到吴敬琏老先生之后,“蓝色青岛大讲堂”力邀而来的又一位知名经济学家。
在两个多小时的演讲里,林毅夫着重解答了人们对于中国经济是否还能维持像过去35年那样快速发展的疑虑。
他认为,应该从全球经济的视角来看待未来的中国。
本刊就此次演讲的内容进行了整理,力求还原一个更有条理、更准确、更完整的表述。
改革开放对世界经济做出了巨大页献1979年改革开放的时候,我国是世界上最贫穷、最弱的国家之一。
在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上,1979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是撒哈拉沙漠以南、世界上最穷的非洲国家平均数的1/3,按照当时的计算,我国为185美元/年,非洲国家是400美元/年。
304 林毅夫先生别把中国推向深渊2012-09-13 07:55:37浏览 171576 次 | 评论 142 条经济学家林毅夫从世行高级副行长的位置上镀金回来,仍然不改其御用本色,仍然痴情于无节制无监督无效益的政府投资,仍然津津乐道于GDP推动的中国模式!9月11日,在2012年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林毅夫先生对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开出的绝妙药方是再来一轮财政支出投资基础设施。
他表示,投资在短期内仍是拉动全球经济、摆脱危机的重要工具,建议实施“全球马歇尔计划”即全球基础设施投资举措,使世界经济走出困境。
林毅夫说,一些人不太理解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
例如,1998年实施了基础设施投资,到2002年,高速公路长度增长了5倍,当时一些人质疑这些高速公路是资源浪费,但如今很多高速公路已经拥挤了。
从中国的发展阶段来看,投资在拉动经济方面依然发挥重要作用。
今年6月,这位刚刚从世界银行凯旋而归的经济学家,回国后再向国人放出卫星:中国经济会保持20年8%的增长速度。
林毅夫更以中美经济发展作对比,认为照这个势头下去,到2030年时,中国人均收入将能达到美国的50%,中国GDP将达到美国的2倍,占全世界的25%,世界500强企业中国也将占有100-150席。
此前的2006年,林毅夫也表述过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连续50年保持8%到10%的经济增长速度,但是历史上也没有像中国这么大的国家,连续25年保持9.3%的经济增长。
这样看来,中国再维持30年的快速经济增长其实是很保守的估计。
林毅夫先生是当今中国最特殊的御用学者,他的论调几乎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并且深得官方的信任和赞许。
这位三十多年前只身抱着两个篮球从金门下海偷渡到厦门的台湾军官,万万没有想到,会有如此精彩的人生,并且赢来经久不息的掌声!尽管他从此再也不能踏足台湾,但大陆乃至国际上给了他更多的荣誉更广阔的舞台!林毅夫先生极力推崇的大规模政府投资计划,固然可以保持中国GDP持续增长以及中国模式神话的延续,但是,林毅夫先生显然忽视了中国乃至世界为此付出的代价以及带来的深重灾难!为了推动GDP增长,中国只能疯狂的增发货币,中国的货币总量已接近GDP的2倍,而负债累累的美国,货币总量也只占GDP的70%。
经济增速下滑非结构性原因过去几年,中国经济增速由过去10%左右逐渐下滑到今年约7.5%。
9月19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企业机遇”论坛上表示,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有结构性问题,但过去几年经济增速持续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受国际经济转型影响,而非结构性原因。
他指出,跟中国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印度等,过去几年经济增速走势跟中国类似,且下滑幅度比中国还大。
新加坡、韩国等高增长国家,过去几年经济也持续下滑。
这些国家在同一个时间呈现相同的经济增长态势,表明它们面临共同的外部原因。
林毅夫认为,虽然外部环境不景气,但中国仍有可能达到今年7.5%左右的增长目标。
首先是中国产业升级空间巨大,还有很大的投资空间。
且城镇化,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城市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环保产业等还需要大量投资。
其次,中国政府负债率并不高,有资源动用积极的财政政策进行一些必要的微刺激。
而民间储蓄率高,可用政府资金带动民间资金投资。
林毅夫称,从今年起到2020年,为了使GDP翻一番,经济增速保持在6.8%就能实现。
但为了实现到2020年城乡人均收入翻一番,平均GDP增速需要达到7.3%。
外部环境好的时候增速就比7.3%高一点,坏的时候就比7.3%低一点。
因此,经济增长目标定在7.5%-7.7%这个区间比较合适。
谈到经济转型期的企业机会,林毅夫认为,互联网、基因工程、纳米、新能源给了中国弯道超车的机会。
中国企业还需要关注企业海外并购,以及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往海外转移。
林毅夫称,发达国家经济低迷,给了国内企业非常大的收购空间。
可以收购技术水平、资本含量高的产业和技术,风险小,回报高。
此外,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往海外转移。
世界范围内只有非洲有足够的人口容量能承接中国的产业转移。
林毅夫称,非洲现在有10亿人口,绝大多数是年轻的劳动力。
且非洲目前的工资水平在全世界是最低的。
他表示,20世纪80年代,台湾、香港很多规模较小的企业到大陆投资,利用大陆的机会变成大企业。
林毅夫:中国经济仍具备增长潜力作者:暂无来源:《中国房地产业》 2015年第1期口述│林毅夫整理│潘卫艳经济新常态这个词的最早使用,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由华尔街的经济学家首先提出来的。
在我国是2014年5月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来的,他指出中国经济进入到了一个跟过去不同的新常态。
之后在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又对新常态做了非常详尽的分析。
我们来分析一下欧美发达国家的新常态与我们国家的新常态究竟有什么不同以及新常态对国家经济的影响。
持续六年的经济新常态经济新常态对于发达国家的特征呈现为:在一段时间里经济增长会很慢,金融市场投资回报率不会太高并且风险会加大以及失业率上升。
这种情形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一直延续到现在,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好转。
发达国家主要分为三个板块:美国、欧洲和日本。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欧洲在2009年的时候经济是负增长,2012年是-0.6%,2013年是-0.4%,2014年好一点,但应该不会高于1%。
从失业率的角度来看,欧洲发生主权债务危机的国家像西班牙、希腊,失业率高达25%,其他国家像法国等失业率也高达百分之十几,都处于失业率高位。
日本从1991年泡沫经济破灭以后进入长达24年的经济疲软期,固然安倍上台之后推行安倍经济学,力图突破这个困局,但日本的经济增长率还在持续下滑当中,2013年的时候它的经口述│林毅夫整理│潘卫艳济增长率为1.5%,2014年可能只有1.3%。
日本的失业率情况相对要好一点,大概在5%左右,但是要知道日本在过去很长时间里失业率都只有2%~3%之间,因此即便目前只有5%也仍然处于历史高位。
美国的情形表面上看起来好一点,这两个季度它的经济增长率可以达到4%~5%,我们知道发达国家的平均增长率一般在3%,危机之后会有6%~7%的反弹,美国现在还远远没有反弹到这个程度,并且目前的增长是否可持续仍然是未知数。
美国的失业率虽然已经降到6%,跟危机之前水平相当,但是大家忽略了另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指标——劳动参与率,美国目前的劳动参与率较危机之前还低了3个百分点。
林毅夫:中国经验打破李嘉图等价现在,世界银行预测中国2009年经济增长速度是7.5%,我个人预测也应该在7%到8%之间,可能比较接近8%,但绝对不会低于7%。
无论怎么样,跟全世界比较中国还是相对最快的。
一个方面,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产业升级有相当大的空间,在基础设施、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投入有相当大空间,再加上经济增长那么快,民间积累也多,政府财政也是相对比较宽裕,所以动员政府的力量,跟企业、民间的力量来扩大内需的空间比较大。
可以说,从19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世界又碰到一个全球性经济衰退,处理不好的话很可能变成另外一个大萧条。
这种情况之下,解决问题就不是单个国家的能力能解决的,实际上是要一个全球的努力。
对于全球努力,目前大家知道,货币政策的空间比较小,像美国、日本的利率已经零利率,欧洲很快到零利率。
这种状况之下,目前的共识是必须有一个协同的财政刺激政策。
这可以讲是凯恩斯主义,但是协同的财政刺激政策是不是能解决问题,真正把世界经济又启动起来,还是个未知数。
因为从其他国家过去用财政刺激政策来讲,经常政府多花钱,将来要多扣税,老百姓预期到将来要多交税,现在就必须多储蓄。
所以政府的财政刺激,并不能真正地启动需求。
这在经济学理论上叫做李嘉图等价,这种状况需要一种新思维来打破。
之所以出现李嘉图等价,原因就是政府的投资,政府的刺激,并没有创造一个新的增长点,那么政府的财政收入在未来是不会增加的;但是,假如政府的财政刺激能够用在一些项目上面,去消除增长的瓶颈,然后等到这轮经济危机过了,经济开始复苏了以后,经济增长率可以比过去的平均增长率提高的话,那政府的财政刺激,它所创造的是未来更大的增长,未来更大的财政收入,那就不会出现李嘉图等价的问题。
怎么实现呢?要看增长的瓶颈在什么地方?哪边的投资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我想我们不仅要有积极的财政刺激,还要寻找这个新的全球增长点在什么地方。
我个人的看法,全球的增长点更多的会在发展中国家,包括像中国这样的中等发达国家,还有非洲,或是南亚这些收入比较低的国家。
林毅夫“十三五”经济增长仍要依靠高效率投资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在日前结束的国际金融论坛(IFF)2015年年会上表示,对于中国来说,在“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更多地需要依靠内需,而且主要靠投资拉动。
在拉动内需问题上,是应该以消费拉动,还是以投资拉动,存在很多的争议。
林毅夫称,要维持消费长期持续增长的前提是收入必须不断提高。
而要提高收入,一方面要靠现有的产业技术不断创新,不断出现附加值越来越高的新产业,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交易费用需要不断下降,要降低交易费用就必须不断完善各种基础设施。
但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或基础设施的完善,都是需要依靠投资的。
因此,中国经济增长必须依靠投资,目前必须要改善投资的效率和质量。
林毅夫提出了三个具有很好经济回报的投资机会。
一是城市内部的基础设施投资。
中国城市内部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严重不足,这方面的投资有很好的前景。
二是环境投资,三是城镇化投资。
中国现在的城镇化率是54%,中国要成为高收入国家,城镇化率
需要在80%以上,这就必须在住房及与住房相关的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很多投资。
林毅夫:中国要稳定必须保持中高速增长(全文)2015-03-18 第200 期2015年3月14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林毅夫,在“中国经济观察”10周年论坛上发表演讲,解读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
他认为中国必须保持中高速经济增长,借口雾霾、产能过剩等要求牺牲增长速度的理由都是似是而非的,而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空间很大,在经济下行阶段,恰恰是政府投资的最好时机,如此,中国在未来保持7%以上的经济增长是很有可能的。
凤凰网大学问获得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和作者授权,发布演讲全文。
林毅夫: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著名经济学家,曾任世界银行副行长和首席经济学家。
以下是演讲内容:过去在两会之后的中国经济观察,总有人来解读一下政府工作报告,今天我就谈谈我在读总理报告时的几点感想。
中国经济形势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仍然是最好的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先讨论的是2014年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
在取得成绩的时候,总理用了一个词,他说“来之不易”。
这个“来之不易”也确实是正常的,我们在2014年的经济增长达到7.4%,虽然跟年初所讲的7.5%左右的增长目标比较起来,少了0.1个百分点。
但是如果放在整个国际经济发展的态势来讲的话,这确实是一个相当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成绩。
因为在2014年,世界上所有的主要经济体年终实际的经济表现,跟年初的增长预期都有相当大的差距。
去年年初,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预测,欧元区经济增长可达1.1%,但到年底,欧元区增长只有0.8%,少了0.3个百分点,减少了将近30%。
然后是日本,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经济体。
日本2014年有安倍经济学,也可以说炒得沸沸扬扬。
安倍经济学采取的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而且安倍政府也采取了一些积极的财政政策,数量也相当大。
年初的时候,当时的预期是日本的经济增长率在2014年可以达到1.4%,但到年底一盘算,实际上日本即使在这么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下,经济还是衰退的,经济增长率只有0.2%。
林毅夫:中国经济增长仍将由投资驱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原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表示,8%的增长潜力和8%的增长之间存在的差异,在于改革是否到位、产业转移和升级是否遵循比较优势和充分利用后发优势。
在“三驾马车”中,投资和消费不会减慢,未来几年经济保持8%增长的潜力是完全存在的。
林毅夫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仍将由投资驱动,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将是投资驱动力的两大组成部分。
投资需更多依靠财政政策,而不是货币政策。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不能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手段。
经济增长的本质是劳动生产率水平不断提高。
劳动生产率不提高,增加消费就成了无源之水。
中国经济能继续高速增长20年中国证券报:你一直对未来20年中国经济持乐观看法,但从数据看,从2011年第一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同比增速连续7个季度下滑,到2012年第三季度仅为7.4%,第四季度回升至7.9%,但今年第一季度又下滑0.2个百分点。
如何看待当前和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态势?林毅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连续出现这么长时间的经济增速下滑,而且处于相对低的增长水平,这是很少出现的情形。
但当前中国出现经济增速放缓是周期性的,不是结构性的,可通过投资来解决。
在投资带动下,中国工资水平将随着劳动生产率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自然会增长。
“三驾马车”中投资和消费不会减慢,未来几年保持8%增长的潜力是完全存在的。
但是,8%的增长潜力和8%的增长之间的差异,在于改革是否到位、产业转移和升级是否遵循比较优势和充分利用后发优势。
许多人的误解在于断章取义,割掉了“潜力”二字。
消费是发展的目的,投资是发展的手段,要把二者的辩证关系理清楚,中国经济发展潜力非常大。
因为中国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产业差距相当大,所以在产业升级、技术创新上还有不少后发优势。
一个国家长期的经济增速取决于其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速度,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可借鉴或采用发达国家已成熟的技术,从而将劣势转变为优势。
龙源期刊网 林毅夫:中国经济还有20年保持8%左右增长的潜力作者: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14年第08期最近,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成为热门话题,原因在于从2010年第一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逐季下降,至今已持续17个季度,是改革开放以来所不曾有过的。
国外一些经济学家和媒体评论者认为,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降是由内部难以解决的结构性问题导致的,中国经济崩溃难以避免。
这一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必然存在许多结构性问题,但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下降的原因并不在于内部结构性因素,而在于外部周期性因素。
2010年至2013年,中国GDP增速分别是10.4%、9.3%、7.7%、7.7%。
同期,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的GDP增速同样在下滑,而且比中国严重得多,比如,印度分别为10.1%、7.0%、5.3%、4.9%,巴西分别为7.5%、2.7%、0.9%、2.2%。
不仅新兴市场国家在同一时期是这样,一些高收入国家自2010年以来也出现了增速下滑的情形,比如韩国、新加坡等。
不同国家在同一时期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必然存在共同的外部原因,这就是国际金融危机引起的世界经济增速下滑。
而且比较来看,中国的情况明显好于其他国家。
所以,那种认为2010年以来的增速放缓是由中国经济内部结构性问题导致,中国经济必然崩溃的观点,显然是说不通的。
存在许多经济和社会回报率高的投资机会,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最大差异之一。
在需要进行经济刺激时,发达国家很难找到好的投资机会,发展中国家这种机会则很多。
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仍然存在很多经济和社会回报率高的投资机会。
一是产业升级。
虽然中国很多行业存在产能过剩问题,但作为一个中等收入国家,仍有机会进行产业升级,这种升级需要吸收大量投资。
二是基础设施。
中国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多投资,但过去投资主要用在城市之间的交通上,如高速公路、高铁、机场等,而城市内部基础设施仍较落后,像地铁、地下管网建设等,仍然需要很多投资。
林毅夫:中国经济后发优势很大作者:暂无来源:《民生周刊》 2015年第9期“中国完全有可能在今年以及未来5年或更长时间里,充分挖掘8%的增长潜力。
即使在外部条件相对不好的时候,中国也可以保持7%左右的增长。
”《民生周刊》记者罗燕国家统计局4月15日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7.0%,增速比上季度回落0 . 3 个百分点。
这是自2 0 0 9 年一季度以来的最低增速,很多人对此感到悲观。
事实上,自2 0 1 0 年以来,“中国崩溃论”的声音便此起彼伏,很多国内外的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在过去快速增长中取得的巨大成绩是不可持续的,中国经济即将崩溃。
而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在“2015经济中国高端论坛”上发表演讲时表示,中国经济自2008年开始,还有20年平均每年8%的增长潜力,这是根据增长机制及发展中国家快速增长的道理,也就是后发优势判断的。
中国的经济奇迹林毅夫用“ 奇迹” 来概括中国36年来的经济发展。
这个判断不仅基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年均9.7%的增长成绩,也来自于他对世界范围内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观察与思考。
根据统计数据, 1 9 7 8 年按照当时美元汇率计算,中国人均GDP只有155美元,而当时世界最贫穷的非洲国家人均GDP是492美元。
“中国在1978年年底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是世界上最贫穷、最落后的一个国家。
”林毅夫说。
此后情况发生巨大变化。
1978年到2014年,中国平均每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9.7%。
“在人类经济史上还没有这样的国家,以这么高的速度持续这么长时间地增长。
”林毅夫表示。
据他测算,如果以7.2%的速度增长,那36年中国的经济会扩张12倍,但正因为中国是以9.7%的速度增长,中国经济的总体规模是扩大了28倍。
2014年年底,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7 5 0 0 美元,从世界上一个最贫穷、最落后的国家,变成了一个中等偏上收入的国家。
林毅夫:产能过剩中国还有投资机会吗?林毅夫经济学家,曾任世界银行副行长发表时间:2015-05-05 07:00:04【昨天下午,北大国发院举办的“当前经济形势与政策:朗润园的观点”研讨会,北大国发院教授林毅夫、黄益平、宋国青,以及光大证券徐高博士,分别就中国经济目前的宏观走势,金融政策展开了热烈讨论。
刚刚从福建、江苏等地调研回来的林毅夫教授,在演讲中首次核心讲解了面临产能过剩,中国经济究竟还有哪些投资机会的问题。
林毅夫首先根据企业的核心技术掌握水平高低情况分成了五类,每一种企业类型,或者走出国门海外并购,或者在国内转型升级,企业主动出击之外,都需要政府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经主办方授权,观察者网发布林毅夫演讲的摘录。
】今天的报告黄益平(会议主持人)要我多谈一下投资的领域,我想谈的是产业升级,这方面的投资机会到底有没有。
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说产能过剩投资机会就没有了,其实这种看法不正确。
因为我们的现在是中等发达国家,基本上五类产业面临大量投资机会。
技术追赶型利用后发优势第一类,就是现在我们的人均GDP是7500美元,德国是40000美元,他们能有那么高的人均GDP,就意味着他们的技术和产业附加价格比我们高。
他的技术水平和产业附加价值的水平比我们高,我们还在赶超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面,其实我们的投资机会非常多。
比如说我们要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那怎么做?既然国外已经有这些产业,他的产业比我们高,我们要发挥后发优势。
就是到国外去并购,那些拥有比我们先进技术的企业,不管是在德国、美国或者是在其他高收入国家。
只要并购了以后你就把他的技术引来,你的技术就能提升,你的产业产品的附加价值就可以提高。
这方面我们的民营经济做了不少,比如说三一重工到德国并购了一些工程机械方面的。
我到泉州也是有一个泉州工程机械,他是做钻机的,国内的一部钻机是50万美元,德国的钻机是500万美元,功能是一样的。
他们发现有一家德国的公司是第三代人,再加上经济形势不好,在这种情况下把德国公司给并购过来。
林毅夫:中国经济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林毅夫中国经济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背景介绍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以聚焦国家发展为宗旨,以“全球变革时代的中国”为主题,围绕当前和未来中国发展的重点议题,于2016年12月18日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了首届国家发展论坛。
本次会议将分多期简报报道。
图片来源网络中国经济增长连续7年下滑,底部在哪里会不会突破“十三五”规划所讲的6.5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为什么从2010年后,经济增长速度逐年下滑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经济增长下滑是全球性问题,原因在于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不足带来的世界需求疲软。
要展望中国未来的发展,必然要看未来发达国家经济的复苏情况,以及我国经济内生增长的动力。
未来几年的外部环境对中国经济增长非常不利。
但如果将适度扩大国内总需求与供给侧改革中的补短板相结合,就达到“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平均每年6.5以上的增长。
一、经济增速下滑是全球性的,存在着共同的外部、周期性问题。
流行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减速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第一,体制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面临较多内部体制性问题,如,国企占比偏高、效率偏低,一部分人认为这是中国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
第二,市场机制不健全。
作为一个转型中国家,中国市场机制还没有完全到位,尽管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但许多措施还没有完全落实。
既然市场没有完全发挥作用,资源配置就会有问题,因此有人认为这是我们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
第三,结构性问题。
最近热议的供给侧结构性问题也是切实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就要付出代价,有人也认为这是我们连续第七年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
这些问题都实实在在存在,也影响到我们的经济绩效。
但是,必须在全球变革的视角下审视中国经济。
按照汇率计算,中国现在是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来计算,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同时,中国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中国的经济增长会影响世界,同样也更重要的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状况也会深深影响中国。
林毅夫:经济增速放缓有外部原因
佚名
【期刊名称】《理论与当代》
【年(卷),期】2016(000)003
【摘要】第157期的《财经国家周刊》刊登了对经济学家林毅夫的专访文章。
林毅夫指出,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转型中国家,肯定有不少体制机制的问题,当然要改。
【总页数】1页(P54-5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4
【相关文献】
1.聚焦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下的“银行品牌500强(2020)” [J], 胡婕
2.经济增速放缓与区域动态调节 [J], 陈安平
3.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如何选择债券 [J], 许景琳
4.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如何选择债券 [J], 许景琳
5.经济增速放缓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J], 张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林毅夫:新常态新前景作者:暂无来源:《中国纺织》 2015年第4期从1979 年到2014 年,在我国改革开放的36 年里,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增长达到9.7%。
到2014 年年底,我国人均收入达到7500 美元,成为一个中等偏上收入的国家。
按照购买力评价计算,去年我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国。
在这段时间里,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每年达到16%,2010 年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2013 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对这样一个辉煌成绩的取得,我国纺织行业有着巨大贡献。
因为纺织业、成衣业这种加工型的产业跟机器制造业是我国过去36 年来,经济取得快速发展,出口迅速增长,成为世界工厂的重要基础。
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将呈现新态势,纺织行业也将迎来新前景。
前景一: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激发经济增长潜力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这是新常态下一个必然的表现。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5 年的经济增长目标是7% 左右,而我认为我国应该还有15年每年8% 经济增长的潜力。
这个潜力如何发挥,取决于外部的因素跟内部的因素。
如果外部因素比较好,我国出口多一些,就会从一方面拉动经济增长;内部因素则是投资跟消费,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取决于现有产业的技术创新和新的附加值更高的产业不断涌现。
在这方面,目前发达国家的技术和产业的创新多处于饱和阶段,因此平均经济增长率只有2.5%到3%之间。
而我们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是在国际前沿内部,在升级和创新过程中有很多现成的技术和现成的产业可以参考、借鉴、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种情况下,我国技术创新的速度和产业升级的速度就会比发达国家快多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改革开放以后连续36 年平均每年增长速度是9.7%,达到发达国家的四倍。
我们在十八大的时候提出,到2020 年,要实现两个翻一番:国内的生产总值要在2010 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城乡居民收入要在2010 年的基础上翻一番。
2015回顾:中国经济增速为何加速下滑?自2014年起,第三产业对GDP贡献率就开始连续超过第二产业。
这一趋势在2015年得到了强化,二、三产业对GDP贡献率的差距明显拉大。
2015年3季度,第三产业贡献率达到58.8%,而第二产业仅为36.8%。
历史数据显示,2003年以来第二产业对GDP贡献率的最高记录为57.9%,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已经取得一定成效。
然而,过去两年间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行,2015年3季度GDP同比增速跌至6.9%,达到金融危机后的最低水平。
经济增速加速下滑的原因是什么、“十三五”规划如何应对这一局面是本部分主要讨论的问题。
1、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快速提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长期高速增长过程,工业部门的崛起在此期间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出口导向型战略的推动下,以制造业为主的可贸易品部门劳动生产率快速提升,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1980年至今,农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5.1%,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5.2%,而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则高达7.6%。
由于制造业是中国的主导产业,其对GDP的贡献率和拉动远高于农业和服务业,持续提升的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是中国经济过去三十年间高速增长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正如其他国家发展经验,当中国进入中高等收入国家行列后,中国经济开始经历趋势性下行过程。
最近数年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速仍较为稳定,金融危机后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速仍稳定在7%水平,但其对GDP增速的引领作用明显弱化。
之所以出现这种变化,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的影响力开始下降。
2003-2010年间(金融危机除外),第二产业对GDP累计同比贡献率均高于第三产业,而且二、三产业的贡献率较为稳定,第二产业平均贡献率为52.1%,第三产业平均贡献率为43.4%。
2011年起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
第二产业贡献率从2010年57.2%下滑至2014年的47.1%,而第三产业贡献率则从39.2%上升至48.1%。
林毅夫:中国经济增速下滑要放到全球背景下看
2015年09月10日09:24
来源:凤凰财经作者:李晓芳
凤凰早餐会现场林毅夫发言
9月9日-11日,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大连举行,主题为“描绘增长新蓝图”,凤凰财经再次强势出击全面参与夏季达沃斯的报道。
10日,凤凰财经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共同举办早餐会,林毅夫、黄益平等嘉宾出席,主要探讨了中国经济现状、中国经济转型、东北经济困境、国有企业改革等议题。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表示,未来2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还应有8%的增长潜力,但这还需要结合内部和外部环境因素。
他尤其强调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下滑要放到全球环境背景下看,不能单独地从内部否定自己。
林毅夫表示,我们近期一直担心中国经济增长问题,但实际上即便是发达国家也一直没有完全走出2008年的金融危机。
以美国为例,金融危机前,一直有3%—4%的增长速度,现在一直没有回复到这个速度。
此外,按照一般规律,金融危机后增长速度会有5%—6%的反弹速度,美国也一直没有出现这种反弹。
他进一步强调,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下滑要放到全球环境背景下看,美国、日本、欧元区经济状况一直没有完全恢复,中国的出口主要面对这些国家,肯定也会受到影响。
其次,2008年金融危机后,每个国家都采取一些积极的财政政策,中国当时也出台了四万亿政策。
但到现在还处于一个恢复的周期,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新项目的出现减少,投资降低。
三驾马车中,出口、投资的拉动效用都大打折扣。
内部因素上,一方面因国际周期下行造成部分产业产能过剩,投资减少。
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这些竞争优势逐渐消失,并面临转型。
如何找回新的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那么,中国实现产业升级转型?林毅夫称,他将中国产业分成五大类。
1.传统装备制造业与发达国家差距还比较大,但在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中,这些产业都还是高收入产业,因此中国更多地应该是考虑如何追上发达国家水平。
2.传统的产业中,中国也有一些属于世界级或者靠近世界级的产业,如家电产业,考虑的问题应该是如何保持领先优势,加大技术研发。
3.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
这类产业一是需要淘汰的,二是需要转移到海外,提高产业附加值。
4.新兴科技产业,即如今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5.最后一类是战略上、国防安全上的产业,这一类需要政府的直接拨款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