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八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6.65 KB
- 文档页数:8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过程设计树叶振动——哗哗响1.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
(1)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3)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通过实验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反过来再用归纳出的结论解释自然和生活中的现象,以进一步检验结论的可靠性。
问题1:蝈蝈的鸣叫声,产生振动的部位在哪?雄蝈蝈是用两前翅摩擦振动发声。
问题2:青蛙叫时,产生振动的部位在哪?青蛙气囊的振动产生鸣叫声。
问题3:蝉鸣叫时,产生振动的部位在哪?雄蝉腹部的发声肌的收缩,引起发音膜振动发声。
学生思考题1:你知道苍蝇、蚊子在飞舞时如何发出“嗡嗡”声吗?学生:它们是靠翅膀振动发出声音的。
学生思考题2:你能想办法间接观察发声体非常微小思考、交流、总结思考、交流、总结思考、交流、总结教师受,可以把一个学生的发现转化为全体学生的学习资源。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熟知声音的发声体的振动情况,以进一步检验上述结论的可靠性。
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振动吗?实验器材:水杯、水、纸片、鼓(桌面)、长条桌例:桌面的振动可以通过观察桌面纸屑的跳动或者桌面上水杯中水面的波动来间接观察发声体非常微小的振动。
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实验动手实验(观察微小振动实验)有机的结合,深刻体会转换法在物理学中的作用。
二、声音的传播:教师提问:在声源发出声音和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中,声音经历了怎样的传播过程?宇航员在月球上如何交谈?◆探究活动2:真空可以传声吗?实验器材:真空罩、抽气机、电铃实验步骤:(1)把电铃调至响振状态,然后轻放于真空罩中,用抽气机将空气逐渐抽出,仔细听铃声的变化和观察电铃的振动情况;(2)去掉抽气机,逐渐打开阀门,逐渐放入空气,仔细思考、交流观察、思考、实验培养学生猜想的能力,初步认识到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利用演示实验推进课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鼓面的振动带动周围的空气振动,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如图)。
【2019最新】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有是如何产生和如何传播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
●重、难点:1重点: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2难点:设计探究的实验●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创设情境:给你一张纸,你怎样才能让它发出声音来。
(学生各显神通:撕、摇、弹、吹、摩擦……)二新课教学(一)自主学习,思考下列问题:1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如何验证?2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吗?3 什么是介质?4 什么物体可以充当传声的介质?(二)合作学习:小组交流与讨论。
教师巡视。
(三)知识梳理1声音的产生教师简介:物理学中研究、解决问题常采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探究。
即: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实验检验→得出结论。
(1)提出问题:①上述办法都能使纸发出声音,其有何共同特点?(都在振动。
)②是不是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猜想与假设:(引导学生合理猜想)(3)实验检验:①声带的振动发声用手触摸自己的喉头,齐读文中一句话,体会喉头振动。
可以感受到:说话时,声带振动,不说话时,振动停止。
②蟋蟀翅膀摩擦发声用两张纸代替蟋蟀的翅膀,体会蟋蟀翅膀的发声。
可以发现:摩擦翅膀发声时,纸在振动,停止摩擦,振动停止。
③古筝线振动发声用一根橡皮筋模拟古筝线,体会琴弦振动发声。
可以发现,拨动琴弦发声时,琴弦在振动,按住琴弦,发声停止。
④刻度尺的振动发声将钢尺的一端紧压在桌子的边缘。
用手拨动另一端,能听到声音,使钢尺停止振动,不能听到声音。
⑤音叉的振动发声用棒槌敲击音叉,观察音叉是否在振动。
可以发现,音叉看起来没动,将音叉靠近乒乓球,乒乓球被弹起,说明音叉在振动。
⑥锣鼓的振动发声敲击锣鼓,观察锣鼓是否振动振动。
可以发现,锣鼓似乎不动,在锣鼓上放些细小的泡沫小球时,小球被弹起,说明鼓面在振动。
第 1 节声音的产生与流传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流传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一样介质中流传的速度不一样。
过程与方法1、经过察看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流传的条件。
2、经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察看能力和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研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研究自然现象中包含的道理。
教课要点 / 难点教课要点1、经过察看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流传的条件;2、我们如何听到声音。
教课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认真察看、认真剖析,得出正确结论。
教课过程引入新课【师】阅读课本 , 达成以下填空:1.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2.物体发声时,振动的物体喊声源 .新知介绍小组议论1.经过以下活动:用手指感觉发言时喉头的振动、观看小纸片在播音的扬声器里跳动、用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向小玻璃管吹气发作声音,发问:发声的物体能够有哪些?学生议论结果:发声体能够是固体、液体、气体 .2.经过认识蜜蜂、蝉等昆虫的发声状况,发问:物体发声的方式能够有哪些?学生议论结果:有的动物依赖翅膀振动发声,有的动物依赖鸣膜发声.【师】在刚我们的活动议论中,学生们应当也感觉到了声音及声音的流传就在我们生活中,那么接下来在概括物体发声时的规律时,要注意察看物体发声时物体所拥有的共同特点——振动 .讲堂训练1. 以下图的四幅图中,不可以产生声音的是(C)A. 吹着的哨子B. 真空罩中响铃的闹钟C.封闭的收音机D. 敲击的水瓶琴2.以下图,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惹起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多次弹开 . 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 C)A.使音叉振动时间延伸B.使音叉振动赶快停下来C.把音叉的细小振动放大,便于察看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2.声的流传达成以下填空:1.能够流传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2.真空不可以传声 .3.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向远处流传 .小组议论达成以下实验:( 1)“土电话”实验(以以下图所示),( 2)“真空铃”实验,(3)教材上第 29 页的想一想做做 .发问:①在土电话实验中,声音是经过什么物质流传的;②在真空铃实验中,跟着抽气的进行,声音大小如何变化?再让空气进入容器中,声音大小又如何变化?说明什么问题?③拉开课桌后,声音大小如何变化?说明什么问题?答:①固体(或线)②声音先由大变小再由小变大,说明声音流传需要介质③声音变小,说明固体能够传声。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并没有思考过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尤其是一些、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过程提要
通过听不同物体声音,观察并思考,它们有什么
、教师总结
得出声音在空气中能够传播,并思考声音在空气中咋样传播?
、声速:声速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中)
档学生
课堂练习
1.声音是靠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声音能在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中传播,但不能在________中传播.
2.夜晚,进行侦察的侦察员为了及早发现情况,常将耳朵贴在大地上倾听敌人的马蹄声,是因为声音在固体中比气体传播得______.
3.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米/秒.
4.(多选)关于声音的发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只要振动就一定能发出声音
B.声源一定在振动
C.不振动的物体不发声
D.振动快的物体能发声,振动慢的物体不能发声
5.在相同的条件下,声音在下列三种介质中传播速度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
A.铝、海水、空气
B. 铝、空气、海水
C.空气、铝、海水
D.空气、海水、铝。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养成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养成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1.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2.利用回声测量距离【教学准备】教师:PPT课件、音叉(256Hz)、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学生:橡皮筋、哨子、直尺、桌子、水、碎纸屑、队鼓、音叉(256Hz)、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塑料袋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二、新根据刚才的亲身体验,学生得出结论:、经典回顾:利用课件播放留声机发出美妙的音乐和【举出实例】【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声速”部分,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阅读表格里的数据你能获得声速的哪些信息?小结:1、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2. 15℃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3、声音在固体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概括能力。
)【知识运用】1.课上说,课下做: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几次敲打的声士们总是把耳朵贴在地上去听,介绍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不屈服于命运,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1课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2课时声速与回声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难点1.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2.设计探究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音叉、钢尺、小锤、铁架台、乒乓球(或泡沫塑料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细线、小鼓、白纸、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一)声音的产生实验探究: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并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参考器材:音叉、钢尺、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或泡沫塑料球)、小鼓、纸屑等。
方案1:让学生用钢尺做一个简单的实验。
使钢尺三分之二伸出桌面,一手将其另三分之一紧压在桌边上,另一手拨动伸出端,观察钢尺在发声时的现象,并用语言描述现象。
声音的产生与流传知识与技术教课目的1.学生经过察看演示实验和着手实践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播的条件。
法;感情态度与价值观)2.学生经过过察看、议论知道声音的流传需要介质,声音在不一样的介质中的流传速度不一样。
3.学生能利用本节所学剖析生活中常有的声现象。
过程与方法1.学生经过察看实验和着手实践的方法研究声音产生的原由和流传的方式。
2.学生经过本节课的研究活动,初步掌握基本察看能力和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经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课方案,让学生成为讲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2.学生经过研究活动使学习充满乐趣和踊跃性,而且能用所学解说生活中常有的声现象重1.全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教材点2.声音的流传需要介质,声音在不一样介质中的速度一般不一样。
剖析难点学生察看、研究能力的培育教课方法实验、议论、概括教具准备录音机、录好各种所需声音的磁带、音叉。
橡皮筋、空文具盒、学生用直尺。
教课过程创建情形引入新课导入录音机播放 :优美的音乐、海浪声、动物鸣喊声、锣鼓声等课前采集的各种声音。
引作声音的产生与流传的有关知识。
发问: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为何会有各种各种、千差万其他声音呢?这些声音又是如何流传的呢?今日我们一起就来学习《声音的产生与流传》。
解说新课一、声音的产生演示实验:( 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立刻停止。
新着手体验:将手放在喉咙地点,感觉说话和不说话的时候有什么不一样。
边演示实验边提示学生自习察看,思虑:为何音叉会响?用手握住音叉,声音为何就停止了?和学生一起体验说话与不说话的时候,喉咙部位的不一样感觉让学生轻轻地拨动套在空文具盒上的橡皮筋,察看发生的现象:听到了什么没有?橡皮筋的状态是如何的?让学生将直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大多数直尺悬空在桌沿外面,而后上下拨动直尺,察看并回答:听到了什么?直尺此时的状态时如何的?授师生思虑总结得作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学生接触初中物理的第一节,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努力实现三个转变:(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总之,通过本节课将努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美的熏陶中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2、教学内容及教材特点:《声现象》这一章主要是通过对生活、生产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声音有哪些特性?人们是怎样利用和控制声音的?本章特别注意使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的应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初步学会有目的的观察;(2)使学生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好与有趣,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知识。
(2)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营造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共同尝试的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并通过学生的探索实验,培养同学间相互合作、探讨交流、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及传播
教学难点:探究真空不能传声,利用回声计算
教具、学具:橡皮筋、直尺、哨子、小铃铛、梳子、音叉、杯子。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2019-2020最新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新人教版新人教版word版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及传播教学难点:探究真空不能传声,利用回声计算教具、学具:橡皮筋、直尺、哨子、小铃铛、梳子、音叉、杯子教学过程: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播放录像:电闪雷鸣、江河咆哮、鼓乐齐鸣、放鞭炮、电锯切割木板、小孩啼哭等画面[引语]从刚才看到的这些现象中,可以说人们从呱呱落地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音打交道,声音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对我们即熟悉又陌生,那么,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探讨声音的奥妙呢?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与声音有关的问题观看录像学生回答:想由直观的画面创设声音产生的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从而顺利的导入新课合作探究(1)探究声音的产生下面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准备的器材及周围可利用的物体,如铅笔盒、书、纸、笔等来做实验,想办法让它们发声,比比看利用不同物体进行发声实验,在探究中发现并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自己准备的器材进行实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锻炼他们动手的能力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合作探究哪一组的方法多?注意观察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看哪一组最先发现?师巡视并指导,帮助学生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引语]现在已有不少组同学发现问题了,下面我们共同交流一下其它小组的同学是否和他们有同样的发现?还做了哪些实验?学生交流。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掌握声音的特性和基本概念。
3.能够应用声音的原理解决简单问题。
二、教学内容1.声音的产生2.声音的传播3.声音的特性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2.多媒体设备3.实验装置和测量仪器4.教学课件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音乐,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增强他们对本节课内容的好奇心。
1. 声音的产生(15分钟)1.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例如:物体振动使空气分子振动,产生声波。
2.运用示意图和图像教具,直观地展示声音的产生过程。
3.设置一个小实验,让学生自己制造声音,例如:用小铃铛敲击,学生可以看到铃铛振动时发出声音。
2. 声音的传播(20分钟)1.讲解声音的传播方式,包括空气传播、固体传播和液体传播。
2.在教师讲解的同时,通过图片和动画展示声音在不同传播介质中的传播方式。
3.进行一个小实验,例如:敲击一根木杆,让学生观察和探究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特点。
3. 声音的特性(25分钟)1.讲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量、音调和音色。
2.运用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不同声音的音量、音调和音色的差别。
3.进行一个小实验,例如:使用不同长度的水杯,让学生听不同音量的声音,理解音量与声音强度的关系。
总结与拓展(10分钟)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重点强调声音的产生原理、传播方式和特性。
2.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音乐、通信等领域。
3.布置拓展作业,如写一篇关于声音应用的小文章。
五、教学评价1.教师通过观察学生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声音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分发一份练习题目,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实践实验,使学生在观察、实践和思考中掌握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以及声音的特性。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注重学生的思考和互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共2课时)第一课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蕴含的道理.【重点】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我们怎样听到声音.【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得出正确结论.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7-28,完成以下问题: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2.物体发声时,振动的物体叫声源.【合作探究】体验: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请同学们完成如下图所示的实验:(1)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变化.(2)边说话、边用手摸颈前喉头部分.(3)敲响音叉,然后把它贴近脸颊.1.你有什么感觉?答:感觉到物体在振动.2.根据刚才的亲身体验,猜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答: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演示一声音的产生如图所示,使刻度尺三分之二伸出桌面,一手将其另三分之一紧压在桌边上,另一手拨动伸出端,观察尺子在发声时的现象,并用语言描述现象.1.能听到声音吗?此时尺子处于什么状态?答:能听到声音,此时尺子上下振动.2.当刻度尺停止振动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答:当刻度尺停止振动时,不能听到声音.演示二声音的产生将悬吊着的泡沫塑料或乒乓球接触不发声的音叉,球并不跳动,如图甲所示;将音叉敲响,再使球接触音叉,球跳动,如图乙所示.甲乙1.图甲中的球是否跳动?答:图甲中的球不跳动.2.图乙中的球是否跳动?答:图乙中的球跳动.演示三声音的产生如图所示,在发声物体(鼓面)上撒一些纸屑,并用棒不停地敲击鼓面.1.观察到了什么现象?答:纸屑不断地上下跳动.2.此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答:说明了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演示四声音的产生如图所示,用手拨动张紧的橡皮筋.1.观察到有什么现象?答:橡皮筋上下振动.2.听到了什么?答:听到了橡皮筋振动发出的声音.3.此现象说明了什么?答:说明了发声的物体在振动.4.通过实验对比,思考问题:橡皮筋、尺子、音叉、鼓面在什么情况下跳动,在什么情况下停止跳动?答:答: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物体就停止发声.拓展延伸:1.不同动物发声的方式:有的动物依靠翅膀振动发声,有的动物依靠鸣膜发声.2.不同动物的发声部位:麻雀发声的部位是声带;青蛙、蝉发声的部位是鼓膜;蜜蜂发声的部位是翅膀下的小黑点.【教师点拨】1.在归纳物体发声时的规律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物体发声时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振动.2.某些物体发声时振动不易观察,要帮助学生运用转换法设计实验观察到微小的振动.【跟进训练】1.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 C )2.如图所示,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多次弹开.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 C )A.使音叉振动时间延长B.使音叉振动尽快停下来C.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8-29,完成以下问题:1.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2.真空不能传声.3.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例如:用锤敲击鼓面,鼓面的振动带动周围空气振动,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合作探究】演示五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如图所示,把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在玻璃罩内,电铃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1.你听到的电铃声音会有什么变化?答:抽出部分空气后,听到电铃的声音明显变小.2.当抽出全部空气后,听到的电铃声音有什么变化?答:当空气全部抽出后,听不到电铃的声音.3.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电铃声音又怎样变化?答:当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电铃声逐渐变大.4.由以上现象能够得到什么结论?答: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空气).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演示六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如图所示,将发声的物体(如音乐卡、手机、闹铃等)放在密封的塑料袋中,塑料袋浸没在水里后,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1.将塑料袋浸没在水里后,能否听到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答:仍能听到发声体发出的声音.2.此实验说明什么?答:说明液体能够传声.演示七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两个学生合作,同学甲在长条桌的一端用铅笔在白纸上用力均匀地写“一”,同时同学乙在桌子的另一端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1.同学乙能够听到什么?答:能够听到同学甲写字的声音.2.由以上活动能够得到什么结论?答:固体可以传声.演示八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我们可以听到身边同学的讲话,可以听到美妙动听的音乐,打雷时我们和雷电没有接触,但我们却能听到隆隆的雷声.说明了什么?答:说明了空气可以传声.【教师点拨】1.在进行真空电铃实验进行探究声音传播条件的时候,要帮助学生理解理想化推理实验方法的运用.2.声波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概念,利用水波不仅可以较好的理解声波,同时还要让学生接受类比法这一科学实验方法的熏陶.【跟进训练】婴儿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与声打交道.下列关于声的说法,错误的是( C )A.我们能听到远处的雷声,说明空气可以传声B.人在岸上大声说话也能惊动水中的鱼,说明水能传声C.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1次敲击声D.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说明真空不能传声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2.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3.物理学中把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4.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完成本课对应训练.第二课时声速【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2.记住15 ℃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 m/s.3.了解回声是怎样形成的.【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蕴含的道理.【重点】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难点】利用回声原理计算距离.知识点一声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9-30,完成以下问题:1.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2.我们把声音在每秒钟传播的距离叫声速.3.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340 m/s.【合作探究】演示一声速既然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游击队员为了听远处的火车声,将耳朵贴在铁轨上,如图所示,观察并分析、回答以下问题.1.将耳朵贴在铁轨上听火车声音,利用了什么原理?答:利用了固体、气体可以传声.2.总共可以听到几次声音?最先听到哪种物质传来的声音?答:可以听到两次声音;最先听到铁轨(固体)传来的声音.3.由以上现象推理,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是否一样快?答:不是一样快.演示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分析下列小资料,回答以下问题.1.答: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有关.2.声音在固、液、气中的传播速度大小是怎样的?答: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液体中的速度大于气体中的速度.【教师点拨】1.在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形成开展横向对比、纵向对比得出结论的能力,如对不同温度下空气中的声速进行对比,对同一温度下不同介质中的声速进行对比,从而可以得出多个结论.2.在对比得出结论时,还应注意控制变量法这一科学实验方法的运用.【跟进训练】决定声音传播速度的是( C )A.发声体振动的幅度B.发声体振动的快慢C.传播声音的介质D.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知识点二回声【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30,完成以下问题:1.回声的概念: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的现象.2.当障碍物离人较远时,发出的声音经过较长的时间(大于0.1 s)可以听到回声.【合作探究】演示三回声如图所示,如果对着山崖大喊一声,观察并分析以下问题.1.会发生什么现象?答:会听到回声.2.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答:声音的反射.3.听到回声的条件?答: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 s以上.【教师点拨】1.声速与温度的关系:声音的传播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2.回声的利用:(1)利用回声测量发生体与障碍物间的距离,如:测量海洋的深度.(2)利用声音的反射增强原声.【跟进训练】某人对着山崖大喊一声,过了3 s 听到回声,设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 m/s,则人距山崖的距离为510 m.这种方法不能(选填“能”或“不能”)用来测量地月之间的距离.知识点三我们怎样听到声音【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30-31,完成以下问题: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产生的信号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声音.【合作探究】演示四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如图所示是人耳听声音的示意图.1.在以上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例如鼓膜、听小骨或听觉神经损坏),会怎样?答:人都会失去听觉.2.如果传导阻碍,而又能想办法通过其他途径将振动产生的信号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感知声音.例如:声音通过头骨、额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传导方式是什么方式?答:是骨传导方式.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2.人耳能够分辩回声的条件:反射回来的声音达到人耳比原声晚 0.1 s 以上,否则,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3.人听到声音的过程: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声现象一、内容概述人们接受外界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声音的传播。
各种声现象充满了人们的生活,而对声现象的了解也易于通过有趣的、易操作的探究活动来进行,使同学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初步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以及应用物理规律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等。
本章安排了若干随堂实验探究活动,例如,“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等。
应该说,这些探究活动与科学家的实际探究过程有很大差距,例如,问题的提出不是由同学们自主完成的,实验过程也很简单。
这样的设计,是根据同学们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制定的,应该说,学习本章内容时我们对探究活动还相当陌生,处于初级阶段。
本章内容特别注意了解声音在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的应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例如“骨传导”“回声”“声与信息”“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等,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二、重点难点重点:1.声音的产生原因及声音的传播条件。
2.声音的三要素及影响因素。
3.声的利用。
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难点:1.对声速的理解、回声与原声的区分。
2.对乐音三个要素的理解及区分。
3.有关声音的计算。
三、学法指导1.转化法:在探究振动产生声音时,为了观察发声体在振动应用了转化法。
2.比较归纳法:本章通过比较物体发声和未发生的区别,以及大量发声现象的归纳,发现发声体的共同特征。
3.概念辨析法:在学习声音的三个特征时,要注意用概念辨析法正确的理解它们,特别是音调和响度。
4.日常现象归纳与实验探究相结合:学习本章知识,应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积极动手进行探究实验,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和对实验的操作,领悟其中的道理。
四、教学建议根据本章的教学任务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对本章的教学建议如下:1.对课本上安排的一系列实验探究活动,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在实验中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2.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学中要重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条件。
让学生掌握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声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条件。
2. 难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音叉、橡皮锤、水槽、水、声波传感器、示波器等。
2. 多媒体课件:包含声音产生与传播的相关动画和视频。
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播放一段有趣的动物叫声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问:“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新课讲解】(30分钟)1. 知识点详细讲解(15分钟)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产生声波,声波通过介质传播形成声音。
强调振动是声音产生的必要条件。
声音的传播:声音需要介质来传播,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固体中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声音的传播特性: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衰减、反射、折射等现象。
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示声音产生与传播的动画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相关知识点。
2. 实验探究(15分钟)实验一:观察音叉的振动用橡皮锤敲击音叉,让学生观察音叉的振动并听取声音。
将音叉轻轻触及水面,观察水面的波动情况。
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实验二:探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将声波传感器分别置于空气、水和固体中,测量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通过示波器显示声波波形,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且波形也会发生变化。
【学生互动环节】(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声音产生与传播的应用。
2019年八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第1课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2课时声速与回声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难点1.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2.设计探究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音叉、钢尺、小锤、铁架台、乒乓球(或泡沫塑料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细线、小鼓、白纸、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一)声音的产生实验探究: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并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参考器材:音叉、钢尺、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或泡沫塑料球)、小鼓、纸屑等。
方案1:让学生用钢尺做一个简单的实验。
使钢尺三分之二伸出桌面,一手将其另三分之一紧压在桌边上,另一手拨动伸出端,观察钢尺在发声时的现象,并用语言描述现象。
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是:钢尺振动,并能听见声音。
方案2:将悬吊着的泡沫塑料球或乒乓球接触不发声的音叉,球并不跳动;将音叉敲响,再使球接触音叉,球跳动,如图所示。
方案3:让学生在小鼓鼓面撒一些纸屑,然后用手敲击鼓面,观察鼓面纸屑的跳动情况。
通过实验对比,思考:钢尺、音叉、鼓面在什么情况下跳动,在归纳钢尺、鼓面、音叉等物体发声时具有的共同特征,验证自己当初的猜想,同时组织学生互相讨论、交流生活中有关的现象和体验。
归纳总结得到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物体就停止发声。
交流探究: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解释物体的发声原理吗?典例解读【例1】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水面激起了水花。
通过对这两个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
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Z【解析】ZZ小明大声讲话时,发出声音,喉头振动;水面溅起水花,是因为音叉的振动产生的,而音叉发出了声音。
两者的共同之处是:有声音,物体在振动。
所以可得出结论: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使劲敲桌子,听见了声音,但是看不见桌子振动,这时需要把桌子微小的振动放大,故可采用转换法,放一些微小的容易振动的物体在桌子上,将桌子的微小振动放大。
【答案】ZZ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放一些轻小物体(二)声音的传播花样游泳运动员,当她们的耳朵在水中时还要靠音乐的节奏,才能使自己的动作和其他队员保持协调一致,声音是如何传到耳朵的?宇航员在太空中近在咫尺为什么还要靠无线电波而不直接交谈呢?思考:声音是怎样从发声体传播到远处人的耳朵里的,是否需要什么媒介?有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可以听到声音吗?太空比地球表面缺少了什么?猜想与假设:声音要传播出去,可能需要物质来作媒介。
实验探究: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探究固体、液体、气体能否传声。
实验1:气体传声实验列举事例:我们可以听到身边同学的讲话,可以听到美妙动听的音乐,打雷时我们和雷电没有接触,但我们却能听到隆隆的雷声。
说明此声音是由空气传播的。
进一步猜想: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呢?声音能不能传播呢?实验探究:如图所示,把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在玻璃罩内,电铃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
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你听到的电铃声音会有什么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电铃声音又怎样变化?电铃和罩的底座之间为什么要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现象一:抽出部分空气后,听到电铃的声音明显变小;现象二:当空气全部抽出后,听不到电铃的声音;现象三:当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电铃声逐渐变大。
结论: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思考:声音在空气中如何传播呢?多媒体演示水波的运动。
提问:(1)谁能描述一下你看见了什么?(一圈圈的水波,而且不断地向四周扩散。
)(2)水面上为什么出现了水波?(3)我手中有一张纸,怎样才能让它发出声音?学生体验:抖动手臂,引起纸的振动,发出声音。
追问:(1)纸的振动会影响到周围的空气吗?(2)水滴使水面振动,发出声音,以水波的形式传播;振动的纸发出声音,在空气中会以什么形式传播呢?我们可不可以用水波类比一下呢?播放多媒体声波动画让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并提出声波这个概念。
如图甲,音叉振动时,附近空气随音叉振动,形成一系列疏密相间的形状向四周传播,这就是声波。
这就像石块落入水中击起水波一样,如图乙。
鼓声在空气中传播方式:鼓面向右振动,压缩右面的空气,使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左振动,使右面的空气变稀疏;鼓面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声波,由近及远向四周传播出去。
结论: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实验2:液体传声实验将能发声的物体(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放在密封的塑料袋中,塑料袋浸没在水里后,仍能听到发声体发出的声音,说明液体能够传声。
也可以在水槽里装水,然后在水里敲打石头,耳朵贴在容器壁上听。
水中的鱼儿可以被声音吓跑等,如图所示。
结论: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实验3:固体传声实验(1)两个学生合作,同学甲在长条桌的一端用铅笔在白纸上用力均匀地写“一”,同时同学乙在桌子的另一端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
(2)同学乙将耳朵离开桌面(注意调整耳朵与笔的距离,保证与上次实验时耳朵与笔的距离相同),同学甲在相同的条件下继续写“一”,与上次实验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从以上的活动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固体可以传声)你还可以想出其他的生活事例或者实验方案来支持固体可以传声这个观点吗?(让学生举例,例如小学里曾经制作的土电话、“隔墙有耳”。
)师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1)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2)物理学中把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典例解读【例2】下列关于声的说法,错误的是( )A.我们能听到远处的雷声,说明空气可以传声B.人在岸上大声说话也能惊动水中的鱼,说明水能传声C.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1次敲击声D.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说明真空不能传声【解析】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液体、固体和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答案】C(三)声速有时候在电影里看见这样的画面,演员的口形与观众听到的话不是同一时间的,听到的声音要比演员的口形慢半拍,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
1.声速声音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其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思考:既然固、液、气都能传声,为什么游击队员为了听远处的火车声,将耳朵贴在铁轨上?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是否一样快?学生阅读课本P30“小资料”,了解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小结:(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2)声速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1。
(3)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在液体中,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最慢。
问题1:在一根空的长铁管的一头敲一下,在另一头可以听到几次声音(抢答并说出理由)?如果要想在另一头听到三次敲击声,你该怎么做?学生思考并回答。
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传声速度与传播时间的关系。
说明声速不仅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问题2:如果我们想知道声音在室温状态下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该怎么办?说出实验方案。
引导:要测声速,必须知道哪些量?你准备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些量?需要用到哪些器材?组织学生讨论,要求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
说明:在设计实验的时候,要注意实验方案的可行性。
声源离人耳的距离适当,不宜过近。
测时间的工具也尽可能准确。
当然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实验方案,只要原理得当,应该给予鼓励。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方法一:百米赛跑时,测出计时员与发令枪的发令地点之间的距离s,再测出计时员从看到发令枪发令时的烟雾到听到枪声的时间t,利用v=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方法二:测出海底的深度s,把恰好没在海面下的钟敲响,测出钟声传到海底,再反射回海面共用的时间t,利用v=就可以算出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
方法三:对着山崖喊话,测出从喊声发出到听到回声所用的时间t,再测出喊话者距山崖的距离s,利用v=,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方法四:利用声呐对着墙壁发出超声波,它会自动记录从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到被墙壁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共用的时间t,再测出声呐与墙壁之间的距离s,利用v=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方法五:两个同学相距较远的距离s,让其中的一位同学喊话,并记下开始喊话的时刻t1;当另一位同学听到喊声时,也记下听到喊声的时刻t2,则利用v=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2.回声如果对着山崖大喊一声,会发生什么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由此引入回声的概念: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的现象,如图所示。
提问:如果对着教室的墙大喊一声,有回声产生吗?学生讨论:听到回声的条件。
学生总结:(1)回声到达人耳应比原声晚0.1 s以上。
(2)如果相差不到0.1 s,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思考:(1)开山放炮时为什么能听到隆隆不绝的响声?(2)人在屋里说话为什么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说明:(1)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以下情况:一部分声波在障碍物表面反射;另一部分声波有可能进入障碍物,被该物体吸收甚至穿过障碍物,我们能隔墙听到相邻房间中的声音就是这种情况;(2)不同的障碍物对声波的反射和吸收能力不同,通常,坚硬光滑的表面反射声波的能力强,松软多孔的表面吸收声波的能力强;(3)当两个声音传到人耳时间大于0.1 s时,人耳就能分辨这两个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