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及课件(一等奖)
- 格式:doc
- 大小:103.50 KB
- 文档页数:13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一等奖《《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一等奖【设计思想】初二学生由于刚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会感到物理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离。
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
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教师准备】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
【学生准备】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在学习机械运动的基础上,本节让学生接触声学的初步知识。
声现象是自然界中的常见现象,而对声的了解则可以通过有趣的、易操作的探究活动来进行。
让学生在探究物理现象的同时,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初步培养他们观察物理现象、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现象的能力,为后续的科学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学生的观察和自主实验,教师的演示实验,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通过教材了解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结合生活实际知道回声及回声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通过学生的活动,初步了解物理实验的过程和方法,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现象中的物理学的道理;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乐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1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2利用回声测量距离多媒体课件、橡皮筋、塑料尺、小提琴、口琴、吉他、气球、闹钟、音叉、纸、小喇叭、哨子、小鼓、桌子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等。
一、问题导入:播放flash 动画,带领学生乘坐快乐大巴,亲近自然聆听天籁之音, 将学生带入美妙无穷的声世界。
◆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提出问题:刚才都是什么声音吗是哪些物体在发出声音二、新课教学:(一)声音的产生亲身体验:让身边的物体发声,(物体:音叉、纸、直尺、哨子、小鼓、橡皮筋、桌子等)总结发声的物体有何共同特征。
方案1:让学生用橡皮筋做实验。
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拉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1能听到声音吗此时橡皮筋处于什么状态2当橡皮筋停止振动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边说话,边用手摸颈前喉头的部分。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及课件(获全国一等奖)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思路】一、教材分析《声的世界》是学生接触物理的第三章,本节教材的编写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的部分理念:(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教材首先用四幅图把学生带入了声音的情境,接着又安排了一系列与声有关的自然现象和生活事例,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最后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知道声音传播的条件。
教材通过对生活和自然界中与声有关现象的观察和解释,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培养他们喜欢物理知识、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本节设计为科学探究型课,但因限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能力层次,所以又不是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而是突出科学探究要素中“提出问题”这一环节。
这样的设计,是由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决定的,学生学习本节内容时,对探究活动还处于初级阶段。
但这些探究活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锻炼学生的参与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精神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声音是人们最熟悉的现象之一,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
学生不仅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与声音有关的感性知识,而且在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与声有关的常识。
尽管有这些前期经验与常识,但是对于“为什么会产生声音?人们为什么能听到声音?”等问题,大多数学生并不是很清楚,本节将使学生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对声的世界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三、教学理念(一)注重各个环节、细节的创新本节课在很多环节都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如:用“跳舞的烛焰”引入新课,将发声的闹钟放入水中证明液体可以传声,以重庆磁器口古镇“金盆洗手”的发声现象结束新课。
创新还体现在很多细节上,如:在“证明发声的音叉也在振动”的实验中,在水槽下垫一张红纸,使“水花四溅”现象更为明显;在真空罩的实验中,为了减震,在闹钟下垫一块海绵,为防止搬动真空罩时闹钟翻倒,又在海绵上放一块U形磁铁。
教学上的所有创新都是学生本位理念的体现,这些创新使学生的亲身体验更为深刻,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使其对种种物理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注重知识与生活、社会、重庆本地特色的联系物理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加强学生对生活中科学和技术的理解,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际知识,适应现代化的生活。
因此本节课特别注重知识与生活实际、重庆本土文化特色的联系,如:鼓掌、说话时的发声方式,蝉、蟋蟀、弦乐器、管乐器等常见物体的发声方式,“天宫一号”上宇航员的通讯方式,天坛回音壁的原理,“金盆洗手”的发声原理等等。
(三)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器官(眼、耳、口、鼻、手等)去感受事物,观察、分析、思考、实验才能真正吸收知识,学生亲自体验的过程无法用任何其他方式代替。
本节课一共设计有14处学生亲身体验,包括:体验烛焰的舞动,体验直尺、声带、课桌的振动,通过分组实验体验各种固液气体的振动,体验真空不能传声,体验液体可以传声等等。
(四)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也是一个学生学习交往和合作的过程。
在验证固体可以传声和学生分组实验及上台交流展示活动中,通过小组间合作,形成全班共同学习的动态组合立体交叉网络结构,在这种全方位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和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同学间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一)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二)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三)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二、过程与方法(一)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二)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学会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通过教师、学生双向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二)注意在探究活动中培养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教学资源】一、实验器材教师用:音箱,蜡烛,打火机,音叉,小锤,水槽(装有水),真空玻璃罩,闹钟两个,海绵,磁铁,抽气机,塑料薄膜,圆筒(装有水)学生用:直尺,纸杯,烧杯(内装水),气球,橡皮筋二、多媒体资源:PPT课件,歌曲:《冰河时代2》,视频(网上资源):《二胡及声音》、《曾格格笛子独奏牧民新歌》、《蝉的叫声》、《蟋蟀发声》,《声音的反射、回声》,视频(自制):“金盆洗手振动发声”【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图】【板书设计】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包括一切气体、液体和固体三声速:与介质种类、温度、压强有关通常情况下,空气中的声速:v=340m/s【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 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位跳舞高手,有请它上台来给大家秀一段好不好?“当当当当”来罗!先将蜡烛点燃,(点燃蜡烛),这是一个音箱,将扬声器正对烛焰(老师拿出音箱,将扬声器中央正对烛焰,接入电脑,播放歌曲《冰河时代2》,烛焰随音乐节拍舞动起来)......[师]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难道烛焰真的有音乐细胞?要想弄清楚其中的道理,就请走进今天的新课《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二、进行新课:(一)声音的产生[师] 现在,同学们的课桌上有一把直尺,你能使它发声吗?赶快动手试一试。
(学生用直尺发声)[师] 谁愿意上来给大家展示一下?(学生上台展示直尺发声)[师] 直尺发声时,大家观察到了什么现象?[生] 直尺在摆动。
[师] 正确。
像直尺这种往复运动,我们把它叫做振动。
直尺发声时要振动,其他的物体发声时也要振动吗?[师] 老师这儿有一把音叉,你能使它发出声音吗?(学生敲击音叉发声)[师] 听到声音了吗?[生] 听到了[师] 发声的音叉有振动吗?[生] 有......[师] 你们看到了音叉的振动吗?[生] 没有[师] 那如何证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呢?(学生提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师] 为什么会水花四溅?[生] 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师] 你能让音叉停止发声吗?[生] 用手握住音叉[师] 谁愿意来试试?(老师敲击音叉,使其发声,再让该同学用手握住音叉)[师] 请问一下,你的手有什么感觉?[生] 手很麻[师] 现在音叉还在发声吗?[生] 没有(老师再将不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师] 还能看到水花四溅吗?[生] 不能[师] 这个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师]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板书:一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师] 下面就请同学们分小组利用桌面上的器材发出声音,观察并思考有什么物体在振动,器材有:一个装有水的玻璃杯,一个纸杯,橡皮筋若干,气球若干。
好,开始。
(学生实验......)[师] 有哪个小组愿意上来给大家展示一下?(学生分小组上台演示,讲解自己的发声方式)[师] 听到了什么?[生] 听到了水的声音[师] 什么物体在振动?[生] 水在振动[师] 能得出什么结论?[生] 水声是由水的振动产生的......[师] 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很强,实验完成得非常好![师] 大量的实验表明,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生] 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师] 非常正确[师] 生活中还有哪些发声现象呢?[生] ......[师] 我们说话时是什么在振动?[生] 声带[师] 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来感受一下声带的振动。
(老师和同学一起将手贴在声带处)[师] 啊-------[生] 啊--------[师] 同学们感受到声带的振动了吗?(投影幻灯片:“生活中的发声现象”)[师] (播放视频)[师] 知道二胡是靠什么振动发声的?[生] 琴弦[师] 正确(播放视频)[师] 笛子是靠什么振动发声的呢?[生] 空气柱[师] 很好[师] 这是什么动物?[生] 知了,蝉......[师] 它又是靠什么振动来发声的呢?[生] ......[师] (播放视频)蝉是靠腹部下面的鸣膜振动发声的[师] 那蟋蟀又是如何发声的呢?[生] ......[师] (播放视频)蟋蟀是靠翅膀振动发声的。
[师] 这些物体的发声有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因振动而发声。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发声的物体,请大家下去仔细观察并思考,它们是如何发声的。
(二)声音的传播[师] 在刚才的例子中,声音都是从讲台的电脑这儿发出的,那同学们为什么能听到呢?声音是怎样从讲台传到同学们的耳朵的呢?(投影幻灯片:“探究三:声音是怎样从声源传播到远处的”)[师] 同学们请看:(出示真空玻璃罩)老师这儿有一个玻璃罩,它叫做真空玻璃罩,这儿有一个闹钟,我把闹钟打开,同学们听到声音了吗?[生] 听到了[师] 哪个物体在振动呢?[生] 有一个小锤在敲击闹钟的金属盖,金属盖在不停的振动。
[师] 把闹钟放入玻璃罩内,还能听到声音吗?[生] 能[师] 现在,如果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掉,会出现什么现象呢?......[师] 我们再来观察一下。
(切断电铃电源,打开抽气机抽气)[师] (关闭真空罩阀门,切断抽气机电源)同学们听到铃声没有?[生] 没有[师] 闹钟还在振动吗?[生] 在振动[师] 既然在振动,那为何我们听不到铃声呢?[生] 因为没有空气[师] 现在如果我要听到铃声,如何能够做到呢?[生] 将空气重新注入玻璃罩内[师] 好的(打开玻璃罩阀门,重新注入空气)现在听到铃声了吗?[生] 听到了[师] 很好,这个实验能得到什么结论呢?[生] 真空不能传声[师] 正确。
当把空气抽掉之后,即使有声源在振动,我们也听不到声音。
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物质,我们就把这种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板书:“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师]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空气是声音的一种介质,除了空气,还有什么物质也可以传播声音呢?[生] ......[师] 同学们请看,老师这儿还有一个闹钟(打开闹铃,闹钟发出声音),同学们听到声音没有?[生] 听到了[师] 声音是通过什么介质传播到你们的耳朵的?[生] 空气[师] 正确,下面我把它放入水中(将闹钟用塑料薄膜包好,投入水中),同学们还能听到声音吗?[生] 能[师] 现在声音是通过什么介质传播的?[生] 先通过水,然后通过空气[师] 空气是气体,水是液体,它们都是声音的介质,那固体能传播声音吗?[生] 能[师] 有什么证据能证明吗?[生] 将耳朵紧贴在桌面,另一位同学在另一端轻敲桌子,可以听到声音。
[师] 非常好,下面就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体验下固体的传声好吗?[生] ......[师] 非常好,声音的介质包括一切固体、液体和气体(板书:“包括一切固体、液体和气体)[师] 同学们请看:(投影:“学以致用”)2011年9月29日晚上9时许,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成功发射,又一次实现了中国人的航天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