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学作品中绰号的英译原则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4
经典名著《水浒传》中人物绰号翻译之文化维度转换作者:杨芙蓉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4期摘要:生态翻译学的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优秀的译文应使原语与译语实现三元维度的整合,即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的整合,本文以经典名著《水浒传》中一百单八将的绰号命名为例,探讨人物绰号翻译在文化维度上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關键词:生态翻译学;《水浒传》;人物绰号;文化维度转换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是汉语文学中具备史诗特征的文学作品,其歌颂正义,脍炙人口,享誉国内外,最大特点在于人物绰号特色鲜明,内涵深刻,具备极高的文学鉴赏价值;本文拟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阐释坐标,着重剖析小说人物绰号的文化内涵,从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之文化维度对小说人物绰号进行分析。
一、生态翻译理论的内涵2001年清华大学著名教授胡庚申先生基于生态学和达尔文进化论提出了跨学科的翻译理论,即翻译适应选择论,奠定了生态翻译学的基础。
该理论强调翻译要以“译者为中心”和“译者有为”,强调译者通过“展现原语、原文和译语在语言、文化、交际三元维度中适应与选择,实现翻译-语言-文化-交际-自然相互关联的整合性译论研究模式”[1]。
二、《水浒传》中人物绰号的命名原则及翻译水浒人物绰号特色鲜明,不仅是人物特征的写照,而且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以下将以赛珍珠、沙博理和杰克逊译本为参照,从人物绰号的文化内涵角度分析其命名特色及翻译技巧:(一)以外貌特征命名的人物绰号《水浒传》中人物形象鲜明,以人物外貌特征命名的绰号如青面兽杨志、美髯公朱权、九纹龙史进、青眼虎李云、赤发鬼刘唐等;以青面兽杨志为例,杨志自幼脸上带有一大块青色胎记,又因其为杨家将后人,骁勇无比,武艺高强,因此人送绰号青面兽。
“兽”在中西文化中都有生猛之意,寓意被压迫的百姓内心中积郁的愤怒随时有可能如猛兽般爆发,因此译为beast 较为生动形象;而由于文化差异,汉语的“青”翻译成英语一般用blue,因此赛珍珠将之译为the Blue-faced Beast契合了原语与译语的文化生态环境,因此较为贴切。
《水浒传》绰号英译比较赏析《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众多英译本中,影响较大的两个版本是赛珍珠和沙博理。
小说中108位英雄好汉都有绰号,绰号是一种代表和象征,具有浓厚的语言特色和文化特色,也是《水浒传》的一大特色。
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水浒传》绰号英译比较赏析,欢迎大家参考与借鉴。
《水浒传》绰号英译比较赏析一、与特长相关的人物绰号例1、神行太保(戴宗)赛译:The Magic Messenger沙译:The Marvelous Traveler解析:戴宗有道术神行法,将神行甲马拴在腿上,最快能日行八百里,人称神行太保。
赛译“The Magic Messenger”虽没有将原文的意思完全传达出,但译文读者根据文章内容可以体会到此绰号所传递的意思。
而沙译将其身份定义为“traveler”未能准确表述戴宗的特长以及他在梁山担负传递信息的职责,还可能误导读者。
例2、浪里白条(张顺)赛译:White Strip In The Waves沙译:The White Streak In The Waves解析:张顺浑身象雪一样的白肉,水底可以伏七天七夜,穿梭睡眠快速无比,就像一根白条一闪而过,所以人称“浪里白条”。
两位译者的译文十分相似,都较为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绰号的特点。
二、与外貌相关的人物绰号例3、青面兽(杨志)赛译:The Blue Faced Beast沙译:The Blue-Faced Beast解析:杨志为杨家将后人,武艺高强,又因其脸上有一大块青色胎记,所以人称“青面兽”。
两位译者的翻译几乎相同,“兽”在中西文化中都有生猛的意思,翻译无误。
“青面”翻译成“blue-faced”虽然与原意有一点点出入,但根据译文,读者可以准确理解此绰号的含义。
例4、摸着天(杜迁)赛译:Eagle Who Flutters Against The Sky沙译:Skyscrapers解析:杜迁是梁山泊的元老,第一个上梁山的好汉,因其身长猿臂,好像能摸着天一样,遂人称“摸着天”。
英译《鹿鼎记》人名和绰号的翻译策略作为武侠宗师金庸的封笔之作,《鹿鼎记》于1969年10月24日开始在香港《明报》上刊载,一共连载了2年11个月。
《鹿》的译者是英国汉学家约翰·闵福德(john minford)教授,他与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合译的《石头记》至今仍被认定是最具影响力的译本之一。
在《鹿》的人名翻译中,闵福德采用了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
对于书中人物,他主要意译主要人物的名字而音译次要人物的名字。
如将小说主人公韦小宝意译为trinket(小装饰品),可谓是将韦小宝这个顽童译活了。
出生于扬州城的一家妓院里,韦小宝从小就要在这个大染缸里接触形形色色的人物,不仅耳濡目染了南腔北调的骂人语言,更是学会了各种奉承狡诈之术。
在金庸塑造的众多经典人物中,韦小宝虽然算不上是个正派人物,却又是最讨喜的一个,虽时时身处险境却总能绝处逢生,博得读者一片喝彩,他就是书中的一块宝。
闵福德将其译为trinket,生动地传译出了一个狡黠淘气的东方小男孩形象。
对于书中另一重要人物康熙的化名“小玄子”,闵福德也采取了归化策略,将其意译为misty(模糊的),不仅丰富了少年康熙的形象,还与“小桂子”laurel起到了呼应作用。
而书中一些次要人物,因其名字意象丰富,闵福德也采用归化的译法,如沐王府的两兄弟白寒松、白寒枫就被分别意译为pine和maple,而韦小宝的夫人双儿和妈妈韦春芳也被意译为doublet和spring fragrance wei。
但是大多数次要人名,闵福德就简单地采取音译的策略,以减轻西方读者的阅读负担。
《鹿》中人物众多,为了便于西方读者识别某些特定人物,闵福德就根据文化意象的特点进行了改译。
虬髯大汉茅十八译为whiskers(腮须),脸上带着大刀疤的贾老六被译为scarface jia,左目失明的崔瞎子成了squinty(斜视的),白须垂胸的吴大鹏成了goatee wu,读来不禁令人莞尔。
基于语料库的《红楼梦》人物绰号英译比较研究一、研究《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全书共120回,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和多样的人物。
其中,人物之间的互动和关系对故事情节的推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文本中,人物的绰号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部分,它既能够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还具有文化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文文学作品逐渐流传到世界各地,研究中文文学作品的英译问题也愈加重要。
在中文小说中,人物名称和绰号的翻译尤为民间,对其准确翻译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传达作品的意义和文化。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基于语料库,分析了《红楼梦》中常用的人物绰号及其英译,对比了不同版本的翻译,并探讨了翻译方式对于表达意义和文化差异的影响。
通过对比研究,本文揭示了不同翻译方式的差异,并探讨了其中涉及的文化,从而更好地展现了作品的文化内涵。
本文所使用的语料库为一个由《红楼梦》中常用的人物绰号及其英译组成的数据库,共计50条记录,其中包括传统翻译和现代翻译两种方式的英译内容。
三、研究结果通过对比分析,本文发现了以下研究结果:1.不同版本的翻译对于绰号的表达存在差异。
例如,“贾探春”的英译,一些版本为“探春”,一些版本为“探春儿”,而更加现代化的版本则使用了“Tanchun”来翻译“探春”。
2.不同版本的翻译中会涉及到文化差异,这种差异影响了人物名称和绰号的翻译。
例如,将“贾宝玉”翻译为英文时,传统的版本为“Jia Baoyu”,更加现代化的版本则为“Jia Bao-yu”。
3.同一绰号在不同版本的翻译中可能会有不同的含义和意义。
例如,“探春儿”一词在传统的翻译版本中仅仅是“探春”的一个变体,但在更现代的版本中,这个词还强调了探春的童真和可爱。
通过对比研究,本文揭示了人物绰号的翻译差异、文化和语言意义的复杂关系,为理解和传达《红楼梦》的文化内涵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四、研究本文基于语料库对《红楼梦》中人物绰号的英译问题进行了比较研究。
经过对不同版本翻译的对比和分析,本文得出如下:1.人物绰号在不同版本的翻译中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仅是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还涉及到不同文化的影响。
2021年36期总第580期ENGLISH ON CAMPUS一、引言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描写了以贾氏家族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揭示了封建婚姻道德、文化教育的堕落与腐朽,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中人物众多,人物姓名都大有深意。
此外,曹雪芹在小说中还为很多人物起了绰号。
同人物姓名一样,绰号在刻画人物性格和形象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蕴含深刻的传统文化意蕴,其翻译难度更甚于人物姓名翻译。
主要原因仍是文化差异导致的源语和目标语之间对应表达的缺失,以及译者理解差异导致的误译或欠额翻译。
通过CNKI 查询发现,目前涉及红楼人物绰号翻译的专项研究较少,进一步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
二、绰号的内涵及其在小说中的功用绰号也叫外号,并非新生事物,古已有之。
绰号是除去本人正名、字、号以外的一种非正式称谓语。
通常由他人根据绰号受者的外貌特征、性格特点而创造。
从广义上来说,绰号是人物外号、诨号、自号、雅号等识别和认同人物身份的称呼的总和。
绰号可由他人命名或自己所起,又分善意绰号和侮辱性绰号两类。
无论属于何种类型,绰号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
小说中,绰号可以使小说中的人物更富个性化特征。
一般而言,小说中人物的绰号有的暗示人物命运,有的介绍人物性格,有的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还有的借此嬉笑怒骂,恶意嘲讽。
三、《红楼梦》中人物绰号在杨、霍两译本中的英译策略分析同人物名称一样,《红楼梦》中小说人物绰号数量众多,且存在一人多个绰号的现象。
其中,绰号最多的当属贾宝玉。
贾宝玉一人从第1回到第38回就出现了9个绰号,混世魔王、天魔星、银样镴枪头、呆雁、遮天大王、无事忙、富贵闲人、绛洞花主到怡红公子等绰号分别体现了不同人眼中不同时期不同视角下贾宝玉其人的性格特征、做事风格以及怪癖嗜好等。
到目前为止,认可度最高的《红楼梦》英文全译本是霍克斯在1973年到1986年间陆续完成的五卷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译本和杨宪益、戴乃迭1978年正式出版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译本。
2018年第:/_总第79。
期)大放f_文学翻译中译者有意识型的“创造性叛逆”举隅—以沙博理英译《水浒传》人物绰号的翻译为例林思思(文山学院,云南文山663000)摘要:《水浒传》一书中汇集的108位好汉因性格、外貌、身份等不同特点而获得了不同的绰号,对于这些人物绰号的英 文翻译,不同的翻译版本呈现出不同的角度和特点。
本文从译介学中关于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理论出发,以译者有意识 型的“创造性叛逆”具体阐述沙译《水浒传》中人物绰号的翻译,并分析相关策略和方法,以期重新认识文学翻译的本质且进一步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水浒传》号翻译创造性叛逆_、引言《水浒传》一书中汇集的108位好汉都有独特的绰号,这 些绰号形象地概括了英雄们的性格、外貌、身份等特点,对 于这些人物绰号的英文翻译,不同的翻译版本呈现出不同 的角度和特点。
本文从译介学中关于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 逆”理论出发,详细阐释沙博理英译本水浒传人物绰号的翻 译,以求重新认识文学翻译的本质。
二、有意识型的“创造性叛逆”“创造性叛逆”这一概念最早由法国著名文论家埃斯卡 皮提出。
出:“说翻译是叛逆,于一 全没有预料到的参照系(),翻译是创造性的,一 新的貌,的一新的文学(不品的生命,而且赋予它第二次生命。
”(埃斯卡皮,1987 +137) 埃斯 对于“创造性叛逆”这一概念的释不同的,并没有 地考虑到译者、们 的不同的 、文 身的 。
天振是国内最早注意到这一概念的学者,他曾指出:“文学 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特 、集中 了不同文中到的&&&等问题。
”(谢天振,1999 +13),文学译的,们不的,到这一中由于 &的不同 的一些 。
翻译是一个复杂的 ,不 文 号的换,更是一种基于原文基础之上的创造性的语言活动,是 的,这 中,和文 现了 和交流。
担负着文和文间、民族和民族之间理解和 桥梁的文学翻译,译质量无疑起着至关重的用。
《水浒传》中人物绰号英译的评析及重译的开题报
告
标题:《水浒传》中人物绰号英译的评析及重译
背景介绍:
《水浒传》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之一,讲述了108位善恶不同的英雄豪杰为消除暴政,济民安贫,抗击外敌而组成的农民起义故事。
小说中的人物都有自己的绰号,这些绰号深刻地描绘了人物的特点和个性。
然而,对于国外读者来说,这些绰号可能不太容易理解,因此需要进行英译。
研究目的:
1. 评析现有《水浒传》中人物绰号的英译质量,分析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2. 探讨在翻译中如何选择恰当的译词和译名;
3. 提出针对性的重译方案,实现兼顾意译和语言美感的翻译目标。
研究方法:
1. 阅读相关文献,了解《水浒传》中人物绰号的英译现状;
2. 对《水浒传》中人物的绰号进行梳理,并分析其中的典故和文化背景;
3. 分析现有绰号的英译,找出问题点,归纳问题类型;
4. 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方案,对绰号进行重新翻译;
5. 对提出的方案进行评估和反思,比较新旧翻译的优缺点。
论文结构:
第一章为引言,介绍研究背景和目的,提出研究问题和方法。
第二章为综述,对《水浒传》的历史背景、情节和人物绰号进行介
绍和分析,评述现有的翻译和研究成果。
第三章为分析,分别分析绰号的音译、意译和翻译的语言美感问题,并归纳出存在的问题类型。
第四章为设计,提出新的翻译方案,对绰号进行重新翻译,并考虑
如何兼顾意译和语言美感。
第五章为实验,对新的翻译方案进行评估,比较新旧翻译之间的差异。
第六章为结论,总结研究成果并指出下一步工作的方向和意义。
JIAN NAN WEN XUE浅析汉语文学作品中绰号英译的意义■房小绵绰号,作为一种命名方式,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和文化色彩。
绰号不仅常见于日常生活,也广泛存在于文学作品中。
本文结合汉语绰号的特点和功能,旨在探讨汉语文学作品中人物绰号英译的意义。
绰号,又称为“诨号”,“外号”。
在汉语言文化的命名体系中,绰号以其独特的语言文化特点,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以及文学作品中,其形成和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
《周礼?春官?大祝》中就有“辨六号”之说。
从古至今,很多作家都喜欢为其笔下的人物取绰号,或赞扬、或贬损、或讽刺。
通过一个个生动的绰号,使得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不仅体现了作者对人物的喜好及态度,还可以激发读者的好奇与兴趣。
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更是将人物绰号的应用达到了极致,堪称汉语文学作品中绰号的集大成者。
绰号虽小,却体现着多样化的语言艺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尧绰号的特点作为命名系统的构成部分,绰号不同于姓名,也不同于其它的命名方式,如:“号”、“字”、“谥号”、“封号”、“法号”、“笔名”等。
古今中外,绰号都是由他人所起,被广泛接受,然后经口头传播而形成。
相比其它命名方式,绰号更通俗,更灵活,既可以描绘人物的外貌长相,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也可以体现人物的职业特长,反映人物的社会地位。
(一)语言特点(1)形式简洁。
作为“称呼”的一种形式,绰号具有形式简洁的特点。
汉语中,大多数绰号由两个字或三个字组成。
如“长腿”、“金刚”、“黄毛”、“白眼狼”、“气管炎”等。
简洁的形式不仅有利于称呼,而且更容易被读者记住。
(2)结构独特。
作为一种命名方式,绰号具有结构独特的特点。
大多数汉语绰号遵循两种结构,一种是名词结构,如:“眼镜”、“黄世仁”、“吉普赛”等;另一种是修饰语(定语)结构,如“独眼龙”、“墙上草”“三仙姑”等。
以《水浒传》为例,其中名词或名词短语结构的昵称11个,修饰语结构的昵称93个。
(3)多样化的修辞手法。
- 196 -校园英语 /语言文化汉英两种语言中的绰号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外语学院/赖彦斐【摘要】本文以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里存在的真实绰号作为语料,从内部修辞和外部修辞两个层面探讨了绰号的结构修辞和语用修辞特点。
前者主要论述了绰号在内部构成上所采用的各种修辞手段;后者则详细讨论了绰号使用的各种语境因素以及绰号的语用修辞功能。
【关键词】绰号 结构修辞 语用修辞一、引言绰号是依照某人长相、性格、名字等方面的一些特点给这个人取一个有象征性的名字。
由于特点突出而不易被人遗忘,但绰号不是主流的语言文化现象,所以关于绰号的研究并没有受到重视。
基于这种现象,本文从汉英两种语言入手以现实生活中实际流行和使用的绰号为语料,从概念内涵、结构修辞、语用修辞等角度,全面剖析绰号这一语言使用单位的修辞特点。
二、概念内涵在英语中,nickname(绰号)指“用以替代正式姓名的称呼”。
最常见的绰号是根据人的名字想到的,例如Michelle 昵称为Mike ,此外还有通过形容个性方面特征,比如Hadwin(坚强的人)等。
一般而言,绰号是一种亲近的称呼,但也有嘲讽性的,比如将德国人叫做Kraut(无用之人)。
绰号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具有共同的命名特点,但两种语言也有一定的差异,比如英语的nickname 的外延比汉语的“绰号”要大,包含了人名的昵称,再比如汉语绰号多带一些讽刺,英语的nickname 却有讽刺有赞扬。
三、结构修辞1.隐喻称号。
隐喻被当代认知语言学视为人类思维、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
作为人们思维、认知的产物,绰号在创造过程中广泛运用隐喻手段。
在中文中,用“铁公鸡”形容人抠门,用“辣妹子”形容女人行事泼辣。
在英文中也有大量的隐喻式绰号。
比如NBA 中,由于邓肯每次进球以后表情会特别严肃,因此称呼他为“Budda(石佛)”,由于奥尼尔进攻时无人能挡的气势,称呼他为“Shark(大鲨鱼)”。
2.转喻绰号。
转喻是人们创造绰号时经常采用的修辞手段。
第39卷第2期2020年4月南昌工程学院学报Journal of Nan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Vol.39No.2Apr.2019文章编号:1674-0076(2020)02-0092-04体坛人物英语绰号的隐喻意义及其汉译策略邵娟萍(南昌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99)摘要:绰号是一种典型的命名式隐喻,体坛绰号更具有鲜明的隐喻意义。
由于文化差异,英汉体坛绰号有明显的民族性和地域性色彩。
功能翻译理论把翻译实践当作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在此理论指导下的体坛人物英语绰号的汉译,通过恰当地运用直译、意译、直意结合的翻译策略,可以更好地实现交际功能的目的。
关键词:体坛人物;英语绰号;隐喻意义;功能翻译理论;翻译策略绰号自古代就已经存在,并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将绰号解释为“外号”⑴,人物绰号是“广义上理解的人物外号、谆号、自号、雅号等识别和认同人物身份的称呼的总和”⑵。
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中的人物绰号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和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丰富多变的人际关系。
四大名著另一部著作《水浒传》中108位好汉的特色绰号则将人物外貌、性格、技能、武艺等各种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这些文学名著中形形色色的人物绰号,不仅使其个性鲜明地活跃于纸面之上,而且“将其相貌特征、性情品质、喜好厌恶立体展示出来”⑶,使读者过目不忘。
绰号虽然是一种非主流文化现象,但也是人们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一种称名方式,不仅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更大量地出现在经济、文化、体育、娱乐、日常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领域。
一、绰号及其广泛运用绰号大都根据人的姓名、外表、性格、爱好、特长等某些相似特征和因素而产生的。
“绰号往往包含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概念系统,通过拟音、拟态、拟事、拟性等形式,凸现被描述对象与众不同的特质,呈现别具一格的修辞效果,具有明显的隐喻性。
从文化保值角度看绰号的翻译的开题报告题目:从文化保值角度看绰号的翻译摘要:绰号(nickname)作为一种常见的文化现象,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都存在。
翻译绰号不仅仅是对语言的转化,更重要的是对文化的传承和保值。
本文将从文化保值的角度探讨绰号的翻译问题,分析在翻译绰号时需要考虑的文化背景、文化意义和社会背景等方面,以期实现文化保值的目的。
关键词:绰号;翻译;文化保值;文化背景;文化意义;社会背景一、绰号及其文化背景绰号,是指称呼某人时用的非正式名称。
它不仅仅是一种称呼方式,更是一种反应人们关系和文化的手段。
在许多国家和文化中,绰号都有着特定的文化背景。
例如,在英国文化中,绰号通常是以人的名字或特征为基础的。
而在美国的黑人文化里,绰号则经常是描述某人的特定行为或样貌。
二、文化意义与社会背景的考虑在翻译绰号时,需要考虑到其文化意义和社会背景。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同一个绰号可能会有不同的意义和情感色彩。
因此,翻译绰号时需要了解这些细节,以确保在传递文化信息的同时不损失原有的文化价值。
例如,美国的“老鼠”绰号(Mouse)在中国文化中可能会被视为贬低的称谓,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小心处理。
三、绰号的翻译保值原则在翻译绰号时,保值原则应该是首要的考虑因素。
为了保持绰号的文化特色和情感色彩,需要避免对其进行过度解读或解释,因为这可能导致语言和文化的丢失。
此外,译者还需要有广泛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意识,以理解和传递文化信息的精髓。
最后,翻译的目的不仅仅是传达语言的表面含义,更是传达文化和思想的真正含义。
结论:绰号在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翻译绰号不仅仅是对语言的转化,更需要从文化保值的角度来考虑。
在翻译绰号时需要考虑文化背景、文化意义和社会背景等方面,从而实现文化信息的正确传递和文化的保值。
校园英语 / 从改写理论看《水浒传》中诨名的翻译——以赛珍珠《四海之内皆兄弟》译本为例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外国语学院飞行基础英语教研室/丁琳【摘要】汉语古典名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将众多优秀汉语文化典籍以英译的形式介绍给世界,将大大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
其中翻译作为传播汉语古典名著的最佳方式,译文的好坏对古籍的传播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而翻译过程也是一种译者“改写—再创作”过程,译者需要在译入语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诗学观的制约下进行的翻译活动,从而让译作得以出版发表而受到读者的喜爱。
本文从改写理论入手,以赛珍珠的《水浒传》译本《四海之内皆兄弟》中的诨名翻译为研究对象,分析影响译语读者理解译文的改写因素,并指出如何才能从改写视角翻译出具有高接受度的译文。
【关键词】 改写理论 内因 外因 四海之内皆兄弟诨名翻译一、引言早期翻译研究重心在于译入语和源语言的对比,语言层面的对等是衡量翻译好坏的重要因素。
直至20世纪70年代,多元系统理论,翻译研究以及功能理论开始打破传统翻译的规则。
一些翻译学者如苏珊•巴斯奈特、安德烈•勒菲弗尔、西奥•赫曼斯、吉蒂昂•图瑞等探索了影响翻译的宏观及微观因素如:世俗规约,历史,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等因素之后将翻译行为视作超越语言层面的艺术创作。
苏珊•巴斯奈特及安德烈•勒菲弗尔1998年在《文化建构》一书中首先提出了“文化转向”(Bassnett and Lefevere,2004,p.4)。
在《翻译,历史和文化》书中,安德烈•勒菲弗尔指出译者在翻译时要重视文化与翻译的关联性,文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翻译起到影响及限制作用(Lefevere,1992,p15)。
这一观点的提出使得译者重新评估了自己和文章的关系,译者不再是译文和原文忠实的奴仆。
同时,关于这一观点的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翻译的本质,解释了一些单从语言层面不能解释的翻译谜题,如:为什么只有固定的文本会被翻译?为什么有些不忠信的文章也会特别受读者欢迎?为什么译者在固定的文本中会采取固定的翻译策略呢?二、改写理论安德烈•勒菲弗尔是比利时著名的美籍比较文学家和翻译理论家。
汉语称谓英译摘要:因其各自的文化背景,汉语与英语的称谓系统都打上了各自民族文化的历史烙印,是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民族心理的真实写照。
在进行汉语称谓英译的时候,常用策略有归化,异化等。
但根据翻译的策略由翻译的目的决定这一理论依据,本文主张尽量用异化的方式翻译,以期达到文化交流和传播中华文明的目的。
关键词:汉语称谓;英语称谓;异同;翻译在人类社会中,称谓系统是一个极其庞大的语言文化系统。
一个民族的称谓系统与它的社会文化息息相关,是它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中国和西方英语国家由于文化上的不同,造成称谓系统的巨大差异。
这给翻译工作者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对于在英语中有完全对应的称谓,我们可以直译。
对于没有完全对等的称谓,我们要么归化要么异化。
但出于文化交流的目的,以及传播中华文明的使命,笔者认为应该以异化为主,同时加以注释的方法翻译。
1. 汉英称谓系统分析中英相异的称谓类型对于跨民族语言交际显然是一种文化障碍,所以很难符合谈话者的交际心理。
充分认识并理解中英社会称谓类型的巨大差异,对于促进语言交流和提高翻译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中英称谓系统最大的不同在于社会称谓系统,下面将在这一方面进行中英称谓的对比。
1.1 汉语称谓系统汉语称谓系统可以概括为以下六大类型:第一、交际称谓。
交际称谓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时所使用的一种称谓。
它实际上是一种礼貌称谓,主要用于社交场合或者以书面语的形式出现。
在公文、信函等应用文体之中。
常见的称谓词有:同志、师傅、先生、女士、太太、小姐。
这些称谓具有泛指和泛称的特点。
第二、关系称谓。
关系称谓是用来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称谓,这种关系往往并不特别具体,常见的称谓词有:老师、同学、师傅、老板、老乡、朋友、战友、学友、医生、首长等。
第三、职衔称谓。
职衔称谓是一种直呼对方职衔的称谓,在中国极为流行。
按其实质还可进一步分为职业称谓和头衔称谓两类。
第一类:职业称谓:职业称谓是指受话人所从事的、在大众心目中有地位的称谓。
《水浒传》两译本中人物绰号翻译对比作者:王茜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14期摘要:《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享有很高的文学地位,并被翻译成多个本。
当中的108个英雄都有绰号,绰号是他们形象的浓缩,具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和文化特色。
作者从赛珍珠和沙博理的译本中,选取几个绰号进行翻译对比研究。
关键词:水浒传;人物绰号;翻译对比一、原作和两译本介绍《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
其描写了北宋末年,宋江为首的108位梁山好汉起义、聚义、招安、四处征战为题材的故事,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现已被翻译成日、英、德等各国版本,其中当属英译本影响范围最广。
代表人物是赛珍珠和沙博理,两译本各有千秋。
作者将比较两位作者在翻译人物绰号时的差异,进行对比研究。
二、两译本对比分析(一)“矮脚虎王英”赛珍珠的译本:“The Dwarf Tiger”沙博理的译本:“The Stumpy Tiger”王英生得五短身材,要抓住这个特点才能在众多英语词汇中挑出相对准确的译词。
沙博理选用的“Stumpy”就很贴切,再现王英短粗的身形特点;而赛珍珠选用的“Dwarf”不够贴切,王英还没有到侏儒的地步。
两位译者选用的“Tiger”都比较准确,借用老虎威猛的形象体现王英的英勇。
(二)“神医安道全”赛珍珠的译本:“The Magic Physician”沙博理的译本:“The Skilled Doctor”“神医”即医术高明出众的医生,安道全因救死扶伤得此绰号。
“Skilled”和“Magic”都传达出了“神”这一概念。
其中沙译本选用“skilled”而非“skillful”也是妙的,因为“skilled”暗含经过训练之后达到技艺高超的地步,译文选词精准细致。
(三)“神行太保戴宗”赛珍珠的译本:“The Magic Messenger”沙博理的译本:“The Marvelous Traveler”戴宗在梁山专门负责打探消息,日行千里,夜行八百,为山寨立下无数功劳,由此得到“神行太保”的绰号。
略谈红楼梦中称谓的使用及其翻译论文摘要本文从社会、文化的视点出发,对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一些称谓的使用与翻译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文章首先讨论了该小说中称谓的基本使用情况,并对“老爷”、|“太太”以及其他称谓进行了分析。
作者认为,该小说充分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传统称谓,尤其是亲属称谓的使用状况。
接着作者以hawkes与杨宪益两种《红楼梦》英文译本为依据,对该小说中的一些较为典型的亲属称谓,包括“老爷”、“太太”、“老太太”以及“宝哥哥”等的翻译情况进行了比较与分析。
关键词《红楼梦》称谓使用翻译(一)引言称谓,顾名思义,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称呼。
《新华词典》(1981)的解释为:“人们为了表示相互之间的某种关系,或为了表示身份、地位、职业的区别而使用的一些称呼。
”封建社会中的称谓能表明人与人之间的长幼、尊卑、亲疏与嫡庶关系,能使人们的血缘关系、血缘系统鲜明化,清晰而不紊乱,是维护封建宗法制与等级制度的必要手段(李峻锷,1991)。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这是一部描写了中国封建时代末期的社会风俗画似的小说。
在这部描写封建社会贵族世家的鸿篇巨著中,大小人物达数百个之多。
人物之间的语言交际过程中所使用的称谓丰富多彩,使用规则也极其繁杂。
本文拟从社会文化的视点出发,对《红楼梦》(以下简称《红》)中少数称谓进行简要分析,并对比研究其中一些称谓的翻译情况。
(二)略谈《红》中称谓的使用在封建社会宗法制度下,社会等级森严,家庭内部也难例外。
家庭(尤其是贵族家庭)中的称谓的使用正上等级制度的具体反映。
称谓使用的原则就是“得体”。
所谓“得体”,笔者以为就是指称呼者应该严格遵守“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荀子.富国》)的原则。
在封建社会,因使用称谓不当而获罪的事例并不鲜见。
《红》中称谓的运用正是恪守上述原则进行的。
社会关系中普遍采用亲属称谓,这些亲属称谓不再反映亲属关系,而是反映年龄、性别和社会等级(徐静茜,1993)。
中文地址翻译原则中文地址的排列顺序是由大到小,如:X国X省X市X区X路X号,而英文地址则刚好相反,是由小到大。
如上例写成英文就是:X号,X路,X区,X市,X省,X国。
掌握了这个原则,翻译起来就容易多了!X室RoomXX号No.XX单元UnitXX号楼Building No.XX街XStreetX路XRoadX区XDistrictX县XCountyX镇XTownX市XCityX省XProvince请注意:翻译人名、路名、街道名等,最好用拼音。
中文地址翻译范例:宝山区示范新村37号403室Room 403, No. 37, SiFang Residential Quarter, BaoShan District虹口区西康南路125弄34号201室Room 201, No. 34, Lane 125, XiKang Road(South), HongKou District473004河南省南阳市中州路42号李有财Li Y oucaiRoom 42Zhongzhou Road, Nanyang CityHenan Prov. China 473004434000湖北省荆州市红苑大酒店李有财Li Y oucaiHongyuan HotelJingzhou cityHubei Prov. China 434000473000河南南阳市八一路272号特钢公司李有财Li Y oucaiSpecial Steel Corp.No. 272, Bayi Road, Nanyang CityHenan Prov. China 473000528400广东中山市东区亨达花园7栋702 李有财Li Y oucaiRoom 702, 7th BuildingHengda Garden, East DistrictZhongshan, China 528400361012福建省厦门市莲花五村龙昌里34号601室李有财Li Y oucaiRoom 601, No. 34 Long Chang LiXiamen, Fujian, China 361012361004厦门公交总公司承诺办李有财Mr. Li Y oucaiCheng Nuo Ban, Gong Jiao Zong Gong SiXiamen, Fujian, China 361004266042山东省青岛市开平路53号国棉四厂二宿舍1号楼2单元204户甲李有财Mr. Li Y oucaiNO. 204, A, Building NO. 1The 2nd Dormitory of the NO. 4 State-owned Textile Factory53 Kaiping Road, Qingdao, Shandong, China 266042中国地名英译的几点注意事项地名是历史的产物,是国家领土主权的象征,是日常生活的向导,是社会交往的媒介。
试谈沙译《水浒传》中英雄绰号的英译
徐学平
【期刊名称】《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1(022)005
【摘要】本文以沙博理的英译《水浒传》为倒,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研究《水浒传》英雄绰号的翻译。
作者分析了英雄绰号所具有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深厚的民族渊源。
讨论了文化的民族性与翻译的关系,指出翻译水浒英雄绰号时,译者既要准确理解、足额转换信息内容,又要着力突出其民族文化特色。
【总页数】4页(P96-99)
【作者】徐学平
【作者单位】湛江师范学院英语系,广东湛江 52404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3.9
【相关文献】
1.译可译,非常译——谈中诗英译“发挥译文优势” [J], 李丽
2.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沙译《水浒传》分析 [J], 闫玉涛
3.试谈英译汉中的分译与合译处理 [J], 左亦兵;;
4.也谈翻译家沙博理的“红色”翻译诗学观——以沙译《新儿女英雄传》为例 [J], 聂炜;张白桦
5.古代服饰文化词汇英译研究从“头”道来——以登特-杨父子译《水浒传》中“巾”的翻译为例 [J], 刘幼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汉语文学作品中绰号的英译原则
作者:房小绵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7期
本论文为渭南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度“汉语文学作品中人物绰号的英译”课题(课题批准号:WZYQ201414)成果
摘要:绰号,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及文学作品中。
绰号的正确翻译,不仅能使目的语读者准确把握原文的人物形象,理解原文内容,还有助于汉语文学、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
本文通过探讨汉语文学作品中绰号的来源及特点,探讨绰号英译时应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绰号;英译;原则
作者简介:房小绵(1982-),女,陕西渭南人,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7--02
绰号,又叫诨号、外号。
作为中国人命名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形成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
《周礼·春官·大祝》中就有“辨六号”之说。
[1]从古至今,不仅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人与人之间的非正式称呼中,而且在许多汉语文学作品中,绰号也被用来描述、评价、塑造人物形象。
以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为例,人物绰号随处可见,如《红楼梦》中贾宝玉被称为“混世魔王”,王熙凤被叫做“凤辣子”;《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绰号是“齐天大圣”;《三国演义》中吕布被张飞骂作“三姓家奴”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水浒传》,其中108位好汉,各个皆有绰号。
汉语小说中人物绰号的来源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外貌特征
人物最好的肖像莫过于绰号。
作家喜欢用绰号形象、生动地表现其笔下人物的外貌、形体特征。
如《水浒传》中林冲因为生的豹头环眼,人称“豹子头”,朱仝因有一部虎须髯,长一尺五寸,因而得名“美髯公”,刘唐因须发赤红,因此被称为“赤发鬼”。
有的小说中还有“龅牙妹”、“长腿叔叔”、“罗锅”、“瘦子”、“胖墩”、“眼镜”等绰号,这些绰号的来源都是根据人物的外表、身体某个部位的特征。
这些绰号就像一幅漫画,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的外形特征,使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同时使文本变得诙谐幽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性格特征
绰号能以最简洁的方式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
如《水浒传》中的“拼命三郎”石秀,反映出石秀的勇敢无畏,“霹雳火”秦明,表现出秦明脾气暴躁,“母夜叉”孙二娘,说明她生性泼辣、性格凶悍;《红楼梦》中的王熙凤,贾母在向刚入贾府的黛玉介绍她时将其叫做“凤辣子”,形象地展现了王熙凤为人精明,薛蟠是个只知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且愚笨蠢钝,因此被戏谑地称作“呆霸王”,二姑娘迎春木纳少言,性格懦弱,绰号为“二木头”;赵树理小说《三里湾》中的人物马多寿,人送绰号“糊涂涂”,因为他不明事理、不识大体。
此外,还有一些诸如“小算盘”、“老狐狸”、“白眼狼”等绰号,无一不一阵见血地反映出人物的性格脾气,使读者“闻绰号而知人”。
三、职业特征
绰号也能反映出人物的职业、社会阶层、身份背景等信息。
如《水浒传》中的“菜园子”张青,“神医”安道全,“操刀鬼”曹正,“行者”武松,“花和尚”鲁智深等都反映了人物曾经或现有的身份或职业。
此外,类似的绰号还有“张铁匠”、“王媒婆”、“破烂王”等。
四、特长及技能
除了表现人物外貌性格的绰号之外,有的绰号还直接体现人物的特长及技能,如《水浒传》中的时迁能飞檐走壁,江湖人称“鼓上蚤”,蒋敬精通书算,能布阵排兵,人称“神算子”,张顺熟识水性,被称作“浪里白条”;《西游记》中因善使铁扇而得名的“铁扇公主”,因善用火而得名的“红孩儿”等。
此外,许多绰号都来源于历史人物,如“赛西施”、“小李广”、“二诸葛”等。
还有一些绰号结合了人物的外貌特征和性格特征,如《水浒传》中的李逵的绰号“黑旋风”,既表现了李逵的肤色黑,又反映了他的性格急,还有些绰号将人物的职业与外表结合,如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人物杨二嫂,她的绰号是“豆腐西施”,这个绰号不仅使读者了解到杨二嫂以卖豆腐为生,同时作者让读者明白杨二嫂年轻的时候是个美人。
汉语文学作品中的绰号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形式简洁。
作为一种命名方法,绰号在形式上非常简洁,通常由两到三个汉字组成,如“金刚”、“气管炎”(妻管严)、“大个”等,很少有绰号是由四个以上的汉字组成的。
二、结构独特。
汉语绰号的组成主要有两种结构,一种是名词或名词词组结构,如“眼镜”、“黄世仁”、“吉普赛”、“陈世美”等;另一种是形容词结构,如“独眼龙”、“墙上草”、“歪嘴”等。
三、修辞手法多样化。
绰号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隐喻,如有的人面无表情,因此得绰号“木乃伊”,性格泼辣的女性被叫做“小辣椒”,机灵狡猾的人被称为“猴子”;借喻也是绰号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如将贪婪吝啬的老板称作“周扒皮”,将痴迷于读书的人叫做“书虫”;此外,反语和谐音也是绰号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将一个一贫如洗的人叫做“百万富翁”,将丑陋不堪的女子称作“美人”,给那些整日坐在家中,什么也写不出来的人取绰号为“坐家”。
绰号,既能生动形象地展现人物的外貌特征,又能概括地表现人物性格,同时还有渲染故事,折射作品的语言魅力,彰显作者的爱恨喜好等美学功能。
有些绰号还兼具着描述社会背景、反映历史潮流等社会功能。
对绰号的来源和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对正确理解绰号的含义,恰当准确地翻译绰号,从而使目的语读者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原文内容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文学作品的灵魂是人物,而绰号作为对人物一种独特的命名形式,能以最直接、最生动的方式表现人物的特征。
为了使目的语读者准确把握人物形象,正确理解原文内容,从而实现汉语文学作品的对外交流以及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根据绰号的来源及独特的形式结构,绰号的英译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明确绰号的来源,理解绰号真实的含义。
如《水浒传》中鲁智深绰号“花和尚”,这里的“花”是指鲁智深有一身花绣,即纹身,如果不研究该绰号的来源,而将其直译为“Flower Monk”,就偏离了原文的含义。
该绰号译为“Tattooed Monk”比较恰当。
此外,《水浒传》一些人物的绰号来源于人物所从事的职业,如“船火儿”张衡,是指张衡的职业是船夫,在英译时不能仅凭字面意思就翻译成“Boat Fire”,而应该在了解绰号来源的前提下将其译作“Boatman”。
类似的例子还有“菜园子”张青,“操刀鬼”曹正,应分别译为“Gardener”和“Butcher”。
二、理解绰号中的修辞用法,准确翻译绰号。
汉语作品中的人物绰号不仅有品评人物形象的功能,同时还表现了作者对人物的憎恶喜好。
以反语为例,如给一个特别胖的人取绰号为“瘦子”,在英译时就不能直译为“Skinny”,而应译为“Fatty”。
对于那些怕老婆的男人取绰号为”气管炎”,不能简单译为“Bronchitis”,而要译做“Henpecked Man”。
三、凸显绰号中蕴含的中国文化。
文学作品的对外传播其实质就是中国汉语言文化的对外交流和传播。
绰号形式简洁,但却饱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和传统。
这主要是指一些采用历史人物、传说、文学作品中人物等命名的绰号。
如“豆腐西施”,如果只简单地音译为“Tofu Xishi”,对于那些对中国文化不是很熟悉的目的语读者而言,就体会不到作者想要表达的人物到底有多美。
面对这种绰号中的文化差异或空白,应异化为主,再辅以注释作为说明。
[2]此处对“西施”加以注释“One of the Four Beauties in ancient China”。
类似的例子还有“二诸葛”、“玉麒麟”、“陈世美”等。
通过加注释的方法,对绰号的英译进行补充说明,使目的语读者准确理解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同时,使读者对相关的文化有所了解,并激发其学习中国文化的兴趣。
四、绰号的英译在形式上应简洁。
汉语绰号作为命名的一种方式,具有形式简洁,一般不超过四个汉字的特点。
那么对绰号进行英译时,也应简短,过长的译名容易给读者的阅读带来不便,同时也会使读者丧失继续阅读的兴趣。
以《西游记》中“铁扇公主”为例,将其译作“Princess who is carrying an iron fan”就不如“Princess with Iron Fan”好。
“红孩儿”可直译为“Red Boy”,再加注释的形式,而不宜译作“Red boy who is good at fighting by using fire”。
绰号,作为一种独特的命名方法,在汉语文学作品中俯拾皆是。
在对人物绰号进行英译时,应根据绰号的来源及特点,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使目的语读者通过人物绰号正确理解人物形象,促进汉语言文学及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参考文献:
[1](汉)郑玄注. 贾公彦疏(唐). 周礼注疏[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384.
[2]王东风. 评Nida的读者同等反应论. 杨自俭.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