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王安石变法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 格式:doc
- 大小:151.00 KB
- 文档页数:4
互动课堂疏导引导1。
王安石认为国家、农民贫困的原因和解决办法(1)原因:①国家贫困的原因:不在于开支过多,而在于生产过少,生产少则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
②农民贫困的原因:土地兼并严重;政府徭役的繁重;政府不帮农民进行生产.(2)解决办法:动员所有的劳动力去从事生产,以发展社会经济;抑制兼并;减免徭役;耕敛时节补助农民;兴修水利.2。
将青苗、免役、市易、方田均税、均输等法称之为“富国"之法的原因青苗法的实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免役法实施,政府向不服役的官僚、地主收取免役钱,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方田均税法实施后,官僚、地主也要按土地实有亩数纳税,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均输法的实施,使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了很好的配合,减轻了纳税户的负担,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有所增加。
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称之为“富国"之法。
3。
结合王安石变法的具体内容,理解新法怎样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1)青苗法:使百姓可免受高利贷商人的盘剥。
(2)免役法: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3)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4)方田均税法:官僚、地主要按土地实有亩数缴纳赋税。
(5)均输法: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
4.关于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比较(1)相同点:①直接目的都是富国强兵。
②变法都得到了王权的支持。
③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④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
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了调整。
(2)不同点: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地调整生产关系。
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5.王安石的“三不足”精神及其对我们的启示“三不足”即王安石所说的“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学习目标本课主要介绍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学习本课应重点把握以下四个方面:1.“起用王安石”,说明王安石得到宋神宗支持,这是变法的重要条件。
2.富国之法是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目的是解决“积贫”问题。
3.强兵之法是王安石变法的军事措施,目的是解决“积弱”问题。
4.取士之法是王安石变法的教育措施,目的是培养变法人才。
对应学生用书P361.庆历新政夭折后,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王安石提出了变法的主张和设想;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2.标志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深化认知]王安石认为,最好的理财富国之路,是依靠天下所有的劳动力去开发自然资源,是积极开源而不是消极节流。
(1)目的:改变积贫局面,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发展生产。
(2)内容:①青苗法: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
②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工程。
③免役法:又称募役法。
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
④市易法: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⑤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⑥均输法:政府要求东南六路的物资,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采购。
2.强兵之法(1)目的:改变积弱局面,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2)内容:①保甲法:把农民编为保甲,闲时练兵,战时作战。
②保马法:百姓可养马,养马户可减免部分赋税。
③将兵法: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每将置正将一人,专管训练。
④设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提高武器质量。
3.取士之法(1)目的:为顺利推行变法,选拔和培养人才。
(2)内容:①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
设明法科。
②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
设置武学、医学、律学等专门学校,培养专门人才。
选修1第四单元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教案一、课程标准通过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积贫现象改变的表现及原因(2)积弱局面改善的表现及原因(3)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4)探究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阅读有关资料,帮助学生逐步掌握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2)利用图表分析教材重点(3)通过问题探究细化难点3.情感态度价值观(1)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2)改革充满了阻力,过程是艰难的,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态度,改革才能成功三、教材分析教学重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对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
四、教学方式1.依据课程标准,依托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
2.对教材比较明晰叙述内容,以学生阅读为主。
3.培养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并懂得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材料。
五、教具准备《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导入]欣赏诗词,感受历史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变法前景象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
──变法后的农民生活一民之生重天下,君子忍与争秋毫?”──王安石《收盐》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
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浪淘沙》王安石讲述:北宋中期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为了挽救封建统治,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进行了变法。
王安石变法面临怎样的命运?变法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讲授新课](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1.角色扮演,神入历史(1)假如你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农民,王安石变法给你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变化有哪些?为什么?(2)假如你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富商,王安石变法的哪些内容与你的利益有直接关系?为什么?(3)假如你正在当时军队服役,王安石变法给你的军旅生涯带来的变化主要有哪些?为什么?(4)假如你是当时社会的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中下层士人,王安石变法会给你带来什么变化?为什么?2.巩固基础,突破重点积贫局面的改变积弱局面的改善人才选拔的改变(二)变法的命运探究问题,细化难点提问:1.大地主、大官僚和大商人为什么反对变法?2.面对阻力,王安石提出了“三不足”思想,对变法进程起了什么作用?3.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宋神宗态度的变化对变法产生了什么影响?阅读材料,解决难点(通过阅读材料,归纳变法失败的原因)材料一:课本“学思之窗”材料二: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
高中历史王安石变法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课标要求】1、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2.主要内容:归纳王安石在“富国”、“强兵”、“育才”等方面采取的主要变法措施。
3.历史作用:⑴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⑵养育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作贡献的担当意识【知识疏理】二、变法目的和性质:1、时间:1069年。
2、人物:宋神宗、王安石。
3、中心:富国(理财)。
4、目的:,,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
5、性质:在不触动的前提下,对局部调整;是地主阶级挽救统治危机改革。
三、变法措施:(一)富国之法(理财之法)1、思想和策略:⑴对社会问题认识:①认为国家贫困的症结不在于,而在于。
②农民贫困是由于,由于政府把加在农民身上。
⑵变法的指导思想: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依靠农民积极开发自然资源,积极开源而不是消极节流)2、具体举措:(商业措施:均输法、市易法。
农业措施:青苗法、役免法、农田水利法)(二)强兵之法(三)育才之法1、改革科举制度(王安石认为科举的变更是除旧布新的开端)⑴内容:废除原来的科举考试,改以取士,在《》《书》《易》《》《》中选一经。
⑵作用:选拔大量能够的有用人才。
(也是目的)2、改革学校制度⑴认识:要统一思想,培养改革派人才在于的变革和发展。
(也是目的)⑵原因:①作为全国最高的学府,长期以来是高官子弟的地方,已徒有虚名。
②太学被保守派所把持,成为反对变法的。
(甚至以“王莽变法”考题攻击王安石)⑶内容:整顿太学,把改革派编纂的《》《》《》(合称《》)作为必读教材,也使科举考试的依据。
⑷作用:使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
3、育才之法的影响:使王安石革新思想得到广泛传播,直到仍在太学中流传。
四、改革的结果和认识(短暂的变法)1、变法的巨大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局面⑴改变积贫局面: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社会经济很大发展,国库积蓄够年之用.(理财中哪五个?)⑵抑制兼并,人民负担减轻:如:⑶改变积弱局面:扭转屡战屡败局面,1072年拓地千里,是北宋军事空前大捷.(强兵措施)2、改革的失败⑴失败标志:任宰相,新法被相继废除。
课题:北宋王安石变法【学习目标】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掌握变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客观评价王安石变法。
【重点难点】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自主学习】 一、历史背景唐(618——907年)辽(916——1125) 金(1115——1234)五代十国(907——960960——1127) 南宋(1127——1276)1038——1227) 蒙古(1206——1271)元(1271——1368年) 二、基础梳理 (一)历史背景(三)结局与评价【课堂检测】1.下列各项不属于北宋中期统治危机的表现是A.政治上官僚机构膨胀B.经济上财政入不敷出C.军事上面临着辽夏的威胁D.思想上王安石主张变法2.北宋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从反面证明了A.官越多,工作效率越高B.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C.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利小弊大D.兵越多,战斗力越弱3.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既可以限制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收入的是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D.农田水利法4.王安石变法颁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的共同之处是①减轻了农民的负担②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③增加了国家的收入A.①②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5.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
此二者必然之势……流俗所共知耳。
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
”这表明他认为A.国家治乱兴衰的关键在于对人才的态度B.最高统治者的才能决定国家命运C.社会治安状况是衡量朝政兴衰的标准D.改革教育与选官制度是根本大计6.王安石在变法中始终支持哪一种思想、对扫除重重障碍起了极大的作用A.利不一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B.民贵君轻C.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D.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感悟总结】。
一、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建议重点王安石变法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难点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及王安石变法每一项措施所解决的问题;如何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教材内容主要从四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起用王安石、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实际上可以看成是变法的前提(开始)和具体措施。
本课引言是以文字叙述的,通过王安石的一首描述农民悲惨命运的诗,揭露宋朝“积弱”局面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从而为学习王安石变法打下铺垫。
教学建议:建议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内容。
问题:你从王安石的这首诗中得到哪些启发?结合上一节所学内容进一步体会王安石变法的原因背景,回答后导入新课。
或者回忆上节课内容,直接提出本节课要探究的主要问题,导入新课。
教学设计与案例1.教学设计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王安石变法这一概念,教师首先采用谈话法,通过王安石的一首描述农民悲惨命运的诗,了解学生对当时社会状况的认识情况,进而了解变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便于学习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提出问题,总结回答后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对本课教材进行课前通读,从总体上宏观概括本课知识包括的四大内容:起用王安石、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以培养学生阅读、归纳、概括、记忆等一系列能力。
本节可以看成是变法的整个过程,“起用王安石”,可以看作是前提或开始,而后边三目就是变法的主要措施。
在引导学生学习完第一目“起用王安石”后,可直接提问问题过渡到下一部分变法的主要措施。
学生可分三组分别整理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三项内容,每组简单回答后教师适当做出总结,并就一些问题展开提问、讨论、补充资料、拓展延伸。
最后小结,可引导学生从背景、内容等方面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以便进一步理解北宋中期改革的目的和改革的重大成就。
庆历新政是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局部改革。
王安石变法是针对北宋统治积贫、积弱危机所进行的较全面的改革:通过理财方面的措施,发展经济,增加国家收入,实现富国愿望,以解决积贫问题;通过军事方面的措施,增强军队战斗力,对内可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对外可抵御辽、西夏的进攻,还可节省军费开支,实现强国愿望,解决积弱问题;而教育方面的措施,则是要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使变法能够顺利进行的必要措施。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预习导引知识点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1.原因(1)北宋初年,宋太祖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导致沦为佃农的自耕农生活十分困苦。
(2)为解决财政困难,政府不断增加赋税,导致中小农户赋税沉重。
(3)连年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加重了人民的苦难。
2.表现北宋中期,各地农民反抗不断发生,威胁北宋王朝统治。
[深度认识] 宋代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实质上体现和维护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必然会导致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
知识点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1.积弱(1)原因①集中军权:设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以互相牵制;经常换防各地驻军,实行更戌法。
造成军队战斗力削弱。
②集中行政权和财权:设立几位宰相和参知政事,互相牵制;三司管财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削弱宰相权力。
降低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2)表现:北宋在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败多胜少,签盟约求苟安,形成“积弱”局面。
2.积贫(1)原因①冗兵:扩充军队和“荒年募兵”使军队数量猛增。
②冗官:机构重叠,官职混滥。
③冗费:军费猛增,岁币和官费开支庞大。
(2)表现北宋财政入不敷出,逐渐形成“积贫”局面。
[图解历史] 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原因知识点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1.背景(1)社会矛盾激化,北宋积贫积弱局面比较严重。
(2)范仲淹认为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根本原因是吏治不整。
2.推行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富弼等人进行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
3.内容(1)改革文官三年一次循资升迁的办法,定期考核政绩。
(2)淘汰不称职者和在任犯罪者。
(3)严格“恩荫”制;改革贡举制,着重策论和操行。
(4)慎选地方官吏;减轻徭役,重视农桑。
4.结果:因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而失败。
主题一北宋的积贫积弱【史料探究】史料一朝廷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
……何谓三冗?天下有定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道日益多而无定数,三冗也。
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王安石变法》课标要求: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原则、策略。
熟悉其变法举措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2、认识变法的积极影响及失败原因。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知道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封建社会一次重要的改革,王安石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⑵通过对王安石具体变法策略的认识和理解,培养综合、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⑶通过对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认识,进一步锻炼分析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⑴对变法内容予以具体细致的分析,加深对变法意义的理解。
⑵对照教材以及熟悉的其他中国古代变法实例,比较其时代背景、内容和结果,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王安石变法的过程和成果的了解,体会改革的曲折和艰辛,充分认识革新图强是一国强盛的根本,逐渐形成创新意识和勇于为国家奉献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1、重点:⑴了解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及内容。
⑵认识变法各项举措对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
2、难点: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体会改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庆历新政失败后,北宋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社会矛盾更加激化,地主士大夫要求改革的呼声更加高涨,一场更大规模的、更加深刻的改革正在酝酿之中。
(紧接着播放一段介绍王安石及变法的视频),在观看完视频介绍后,教师导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王安石变法。
(新课教学):二王安石变法一、变法的背景(设问)根据上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思考:王安石变法的出现是必然还是偶然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1、积贫积弱的局面导致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变法的必要性除此之外,王安石变法的推行在当时也已经具备一系列的可能条件:3、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的影响4、宋神宗的支持二、变法的过程1、时间:1069年。
2、人物:王安石、宋神宗3、目的:为了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实现富国强兵,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4、指导思想:依靠天下所有劳力去开发自然资源,是积极开源而不是消极节流。
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学习目标本课主要介绍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和影响,学习本课应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1.“变法的命运”是遭到失败。
2.“积贫局面的改变”表明变法在经济方面取得成效。
3.“积弱局面的改善”表明变法在军事方面取得成效。
对应学生用书P391.运用自然界的反常现象和水旱灾害指责变法。
2.王安石的态度坚持“三不足”精神,即“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3.宋神宗的态度随着改革的深入,阻力越来越大,宋神宗动摇了,王安石被迫辞职。
4.结果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最终废除新法。
[深化认知]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除上述几点原因外,还与王安石因用人不当而使新法危害百姓,过多利用国家行政权力聚敛财富等因素有关。
它之所以遭到保守派贵族的激烈反对,根本上是因为其改革触及了大贵族、大官僚和大商人的既得利益。
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度上升,改善了北宋的积贫局面。
2.具体表现[深化认知]富国之法的实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积贫的局面大大改变,但变法没有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也没有满足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的愿望,因而没有消除北宋面临的统治危机。
北宋的国力得到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有所加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2.具体表现3.历史地位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深化认知]虽然王安石变法不免有其弊端和局限,最后也没有摆脱失败的命运。
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社会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对应学生用书P40探究点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及评价[史料探究]材料一《宋史·王安石传》载: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神宗)忧形于色,……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
去安石,天必雨。
”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
”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
陕西省澄城县寺前中学高中历史王安石变法教案人民版选修1 【课程标准】了解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王安石提出变法的社会背景和宋神宗能起用他的原因,理解各项措施的具体内容和作用,以及科举制的建立、发展、改革与积极作用;(2)对隋唐科举制与北宋改革科举制的内容进行比较,看发生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1)探究王安石的个人经历对他变法的影响,通过《清明上河图》进一步理解王安石变法的作用;(2)通过多媒体资料,再现王安石变法的内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王安石博学多才,关心社会,洞察民情,富有革新精神;(2)王安石十分重视对中下级官员的提拔和任用,给他们发挥才干的机会,对今天干部的任用有一定的借鉴作用;(3)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充满了阻力,过程是艰难的,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态度,改革才能成功。
【教学重难点】重点:王安石变法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难点: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及王安石变法每一项措施所解决的问题;如何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利用教材的引言导入:师:“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辛苦。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这是王安石的一首小诗,你从王安石的这首诗中得到哪些启发?生1:农民命运悲惨。
生2:宋朝“积弱”局面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师:对,面对社会危机,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
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新课探究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一、起用王安石1、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1)统治集团危机四伏:庆历新政失败后,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统治集团感到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在一度沉寂之后,很快又高涨起来。
(2)宋仁宗拒纳《言事书》:面对统治集团的危机,富有革新精神的王安石给宋仁宗呈送了长达万言的《言事书》,提出了变法主张,但没被采纳。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4.2《王安石变法》精品教案(4页)第2课 《王安石变法》教案【学习目标】 【学情分析】学生基础较差,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教法】基础知识学生自学,重点知识互动解决,疑难知识引领思路。
【学法】学生自学、探究、设置情景体验【重点】了解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及内容;认识变法各项举措对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
【难点】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体会改革的曲折内容标准 教学要求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分析北宋中期“三冗”问题和“积贫积弱”的关系,以及这一局面形成的原因。
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结合王安石变法的具体内容,逐条分析王安石变法的作用。
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探究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探究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
认识到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充满了阻力,过程时间难得,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态度,改革才能成功。
从而为下一步,细致分析攻克重点打下基础。
【基础落实】【填一填】一、背景1、宋神宗为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任用王安石为宰相,让他实施变法。
王安石认为最好的理财富国之路,是积极开源而不是消极节流。
二、内容及措施2、富国:王安石从 1069年开始,先后制定和推行了以下新法:均输法法、市易法、青苗法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和方天均税法。
3、强兵:为了革除军队中的弊端,使其内足以镇压农民暴动,外足以抗御强敌,便成为王安石改革的关键问题之一。
王安石执政以后,主要从以下方面对军队进行了整顿: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和军器监。
4、育才:王安石在育才方面主要的措施有科举改革和改革改革学校制度。
三、成就及结局5、成效:王安石变法,使财政收入增加,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的势力,大力兴修农田水利工程,对农业的发展发挥巨大作用。
变法中的强兵措施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的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
6、不足:变法的思想偏重于谋求开辟财源,获取尽可能多的国家财政税收,而且新法实行显得过于急进。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学案【课标要求】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结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作用。
【知识梳理】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一〕北宋初期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社会动乱不安,统治出现危机1、阶级矛盾尖利〔1〕缘由:[1]土地兼并严重〔主要缘由〕; [2]人民赋税担负繁重;[3]战事连年不时; [4]自然灾祸频繁。
〔2〕表现:各地农民起义不时发作。
2、民族矛盾激化〔1〕缘由:辽和西夏一直要挟着北宋的平安。
〔2〕表现:辽、西夏与北宋战争不时。
〔二〕北宋增强民主集权和中央集权的措施,招致积贫积弱局面的构成1、积贫积弱基本缘由:北宋初期,统治者强化民主集权,增强统治。
2、积弱缘由:北宋初期,为了防止藩镇割据,增强中央集权,统治者采取了集中行政权、集中财政权、集军权、更戍法等措施,招致国度权利过于集中,使得军队战役力弱,行政效率低下,出现〝积弱〞局面。
3、积贫缘由:冗兵、冗官、冗费,招致财政十分困难,出现〝积贫〞局面。
〔三〕庆历新政失败,社会矛盾加剧,革新的呼声剧烈;〔四〕宋神宗即位后希望改动积贫积弱的局面。
二、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1. 目的:〔1〕直接目的:紧张矛盾,改动积贫积弱的局面,完成富国强兵〔2〕基本目的:援救统治危机,稳固封建统治。
2.主要内容〔1〕富国之法:〔目的:为了改动积贫局面,调整国度、地主与农民的关系,开展消费〕三、王安石变法的作用1. 革新的性质(实质) :北宋政权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改动积贫积弱局面而停止的一次至上而下的革新。
〔或许封建地主阶级为援救统治危机和完成富国强兵的革新运动〕2.历史作用〔1〕经过富国之法,开垦了少量耕地,并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的开展;促进了商业的开展,添加了政府支出,一定水平上改动了北宋〝积贫〞的局面。
〔2〕经过强兵之法,增加了冗兵,增强了军队的战役力,设立军器监改良了兵器质量,一定水平上改动了〝积弱〞的局面。
〔3〕经过取士之法,选拔、培育和重用了一些有适用才干的人才,提高了行政效率。
学案11王安石变法[课标要求]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一、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1.富国之举2.强兵之策续表3.育才之道[名师点拨]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乐观开源,增加政府的收入,以转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增加对外防备对内镇压的力量,巩固封建统治。
二、短暂的变法1.成效(1)青苗法、募役法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2)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肯定程度上抑制了官僚和豪绅大地主的势力,肯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冲突。
(3)农田水利法、募役法对农业生产进展发挥了乐观作用。
(4)变法中的强兵措施扭转了西北边防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
2.结果:宋神宗去世后,司马光上任宰相,新法相继被废除。
3.变法失败的缘由(1)王安石偏重于谋求开拓财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2)新法的实行也显得过于激进。
(3)守旧官僚的反对,宋神宗变法决心动摇,渐渐失去对王安石的信任。
[名师点拨] 王安石变法到底是封建社会内部地主阶级代表主持的一次改革,变法的主要作用是有利于地主阶级统治的富国强兵,但它并未触及导致社会危机加深的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土地兼并的问题只能加以调整、限制,不行能彻底解决。
主题一为什么将青苗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等称为“富国”之法1.青苗法的实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募役法实施,政府向不服役的官僚、地主收取免役钱,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3.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把握,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4.方田均税法实施后,官僚、地主也要按土地实有亩数纳税,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5.均输法的实施,使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了很好的协作,减轻了纳税户负担,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有所增加。
所以,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称为“富国”之法。
材料盖聚天下之人,不行以无财,理天下之财,不行以无义。
夫以义理天下之财,则转输之劳逸不行以不均,用度之多寡不行以不通,货贿之有无不行以不制,而轻重敛散之权不行以无术……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无,以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民力,庶几国用可足,民财不匮矣。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学案课标要求: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王安石变法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措施;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及王安石变法每一项措施所解决的问题;如何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对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
知识链接:11世纪,北宋王朝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外部面临严峻的边患危机,形成了“积贫积弱”的恶劣局面。
面对更加严重的社会矛盾,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开始变法。
知识点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A 级) 1.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北宋初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2.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北宋中期虽然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但社会矛盾仍然尖锐。
(1)北宋中期,阶级矛盾的激化 (2)民族矛盾的激化 (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3.王安石被宋神宗起用。
4:目的:(1)直接目的: 。
( 2)根本目的: 。
知识点二: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B 级)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宰相,开始推行新法。
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是富国强兵2.“强兵之法”实行“省兵”措施,精简军队,裁汰老弱,归并军营,缩减编制,减少军队数量和军费开支。
王安石认为,要保证变法的顺利进行,就必须选拔人才和改革管制,关键是改革科举制请思考:王安石变法产生哪些积极影响?它还有哪些弊端和不足呢?(C 级) 积极影响:① 。
② 。
③ 。
弊端与不足: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知识点三:新法的局限与变质(A 级) 1. 新法的阻力与局限“富国之法”意在抑制兼并,它必然触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因此一开始就遭到激烈反对;新法固然增加了国家的收入,但由于用人不当也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成为反对派攻击新法的借口。
王安石也因此两次被罢相。
请思考: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D 级)①②③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
高中历史王安石变法教案人民版选修1 【课程标准】了解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王安石提出变法的社会背景和宋神宗能起用他的原因,理解各项措施的具体内容和作用,以及科举制的建立、发展、改革与积极作用;(2)对隋唐科举制与北宋改革科举制的内容进行比较,看发生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1)探究王安石的个人经历对他变法的影响,通过《清明上河图》进一步理解王安石变法的作用;(2)通过多媒体资料,再现王安石变法的内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王安石博学多才,关心社会,洞察民情,富有革新精神;(2)王安石十分重视对中下级官员的提拔和任用,给他们发挥才干的机会,对今天干部的任用有一定的借鉴作用;(3)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充满了阻力,过程是艰难的,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态度,改革才能成功。
【教学重难点】重点:王安石变法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难点: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及王安石变法每一项措施所解决的问题;如何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利用教材的引言导入:师:“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辛苦。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这是王安石的一首小诗,你从王安石的这首诗中得到哪些启发?生1:农民命运悲惨。
生2:宋朝“积弱”局面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师:对,面对社会危机,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
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新课探究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一、起用王安石1、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1)统治集团危机四伏:庆历新政失败后,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统治集团感到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在一度沉寂之后,很快又高涨起来。
(2)宋仁宗拒纳《言事书》:面对统治集团的危机,富有革新精神的王安石给宋仁宗呈送了长达万言的《言事书》,提出了变法主张,但没被采纳。
4.2 王安石变法教案(人民版选修一)三维目标重点难点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王安石变法在富国、强兵、育才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及作用,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运用史料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探究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王安石变法的学习,使学生体会改革的曲折和艰辛,充分认识革新图强是强国之本,逐渐形成创新意识和勇于为国家奉献的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和内容;认识变法措施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难点: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体会改革的曲折性和艰巨性。
情景引入精彩导言【激情文字式】“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辛苦。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府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收自无食。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这是王安石的一首诗,它描写了农民的苦难,更表达了改变现状的希望。
王安石是怎样进行改革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结合如何?【复习回顾式】北宋初年的加强中央集权,导致了北宋中起严重的社会危机的出现,在这种背景下,范仲淹进行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由于触犯了大官僚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反对而失败,但是,它揭开了北宋革新除弊的序幕,在此基础上,王安石为了彻底扭转北宋极品积弱的局面,开展了变法运动。
那么,王安石变法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运动呢?合作交流互动探究⊙探究点一富国【探究目标】了解王安石的理财措施及其作用。
【情景与问题】阅读下列材料,思考问题(王)安石曰:“……且国用不足,非当世急务,所以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故也。
”光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尔。
”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
”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宋史·司马光传》请回答:(1)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什么?(2)王安石与司马光的论战各自阐述了什么主要观点?为此,王安石采取什么理财措施?(3)如何评价司马光的观点?【过程与方法】根据教材可知王安石变法的目地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王安石的理财措施触及了大官僚地主的利益,以司马光为代表的顽固派竭力反对变法。
高中历史王安石变法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课标要求】
1、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2.主要内容:归纳王安石在“富国”、“强兵”、“育才”等方面采取的主要变法措施。
3.历史作用:⑴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⑵养育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作贡献的担当意识
【知识疏理】
二、变法目的和性质:
1、时间:1069年。
2、人物:宋神宗、王安石。
3、中心:富国(理财)。
4、目的:,,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
5、性质:在不触动的前提下,对局部调整;是地主阶级挽救统治危机改革。
三、变法措施:
(一)富国之法(理财之法)
1、思想和策略:
⑴对社会问题认识:①认为国家贫困的症结不在于,而在于。
②农民贫困是由于,由于政府把加在农民身上。
⑵变法的指导思想: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依靠农民积极开发自然资源,积极开源而不是消极节流)
2、具体举措:(商业措施:均输法、市易法。
农业措施:青苗法、役免法、农田水利法)
(二)强兵之法
(三)育才之法
1、改革科举制度(王安石认为科举的变更是除旧布新的开端)
⑴内容:废除原来的科举考试,改以 取士,在《 》《书》《易》《 》《 》中选一经。
⑵作用:选拔大量能够 的有用人才。
(也是目的)
2
、改革学校制度
⑴认识:要统一思想,培养改革派人才在于 的变革和发展。
(也是目的)
⑵原因:① 作为全国最高的学府,长期以来是高官子弟 的地方,已徒有虚名。
②太学被保守派所把持,成为反对变法的 。
(甚至以“王莽变法”考题攻击王安石)
⑶内容:整顿太学,把改革派编纂的《 》《 》《 》(合称《 》)作为必读教材,也使科
举考试的依据。
⑷作用:使 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
3、育才之法的影响:使王安石革新思想得到广泛传播,直到 仍在太学中流传。
四、改革的结果和认识(短暂的变法)
1、变法的巨大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 局面
⑴改变积贫局面: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社会经济很大发展,国库积蓄够 年之用.(理财中哪五个?) ⑵抑制兼并,人民负担减轻:如:
⑶改变积弱局面:扭转 屡战屡败局面,1072年 拓地千里,是北宋军事空前大捷.(强兵措施)
2、改革的失败
⑴失败标志: 任宰相,新法被相继废除。
⑵失败原因:①变法触犯了、的利益遭强烈反对(主要原因)
②指导思想上,且新法实行。
③宋神宗在变法的后期动摇及其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
④在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⑤指导思想有误,违背规律。
⑶失败教训:改革是艰辛的,必然会充满阻力,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而且要注意用人。
3、改革评价:
⑴变法不足:①它是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没有触及,不可能
从根本上摆脱危机。
②变法以的统治为出发点,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⑵进步意义:①增加了,加强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北宋局面。
②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③王安石大刀阔斧的改革精神,值得肯定。
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
⑷改革启示:见探究一的认识部分。
、你对王安石的富国政策怎么看
【重难点突破】
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1)相同点:
(2)不同点:
(3)认识:
【课堂小结与反思】
【课后作业与练习】
1.21世纪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多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
”这段材料说的是( ) A.农田水利法B.募役法
C.市易法D.青苗法
2.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
A.均输法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D.青苗法
3.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内容中保甲法作用的评述,正确的是( )
A.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增强国防力量B.改变更戍法,提高武将政治地位
C.实行兵农合一,保证军粮的供给D.军权更集中,消除割据经济基础
4.右图所示是宋朝的神臂弓,王安石变法中负责生产和管理这一兵器的是
A.户部B.盐铁部
C.军器监D.度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