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冲动的产生恢复和传导补充
- 格式:docx
- 大小:25.53 KB
- 文档页数:2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课时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尾页
达标检测1. 图五表示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在Na+浓度不同的两种海水中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情况。
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曲线a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
B.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
C.低Na+海水中神经纤维静息时,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
D.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
板书设计
2.3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第1课时
一、兴奋的产生
1、传导形式:电信号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的离子基础: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的机理:
(1)静息电位
(2)动作电位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传导的形式:局部电流(膜内、膜外)
2、传导的特点:双向传导
学生作业设计作业:1、预习第2课时。
2、完成练习册课前自学。
(必) 3、完成上一节练习册拓展延申。
(选)
教学反思。
第05讲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学习目标】1.阐明神经细胞膜内外在静息状态具有电位差,受到外界刺激后形成动作电位,并沿神经纤维传导。
2.阐明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需要通过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转换实现,其传递具有单方向传递的特点。
3.关注滥用兴奋剂和吸食毒品的危害,并能够向他人宣传这些危害,拒绝毒品。
【任务驱动】在蛙坐骨神经上(神经纤维膜外)放置两个微电极,并将他们连接到同一个电流表上,引导学生观察神经不受刺激或不同部位受到刺激时,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情况。
请同学们思考,坐骨神经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外是正电位还是负电位?坐骨神经未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外是正电位还是负电位?在神经纤维膜外,刺激产生的兴奋是以什么方式传导的?【问题思考】1.赛场上,发令枪一响,运动员会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出。
现在世界田径比赛规则规定,在枪响后0.1s内起跑被视为抢跑。
思考下面的问题:①从运动员听到枪响到作出起跑的反应,信号的传导经过了哪些结构?经过耳(感受器)、传入神经(听神经)、神经中枢(大脑皮层-脊髓)、传出神经、效应器等结构。
②短跑比赛规则中关于“抢跑”规定的科学依据是什么?人类从听到声音到作出反应起跑需要经过反射弧的各个结构,完成这一反射活动所需的时间至少需要0.1s。
2.枪乌贼的神经元是研究神经兴奋的好材料。
研究表明,当改变神经元轴突外Na+浓度的时候,静息电位并不受影响,但动作电位的幅度会随着Na+浓度的降低而降低。
原因是什么?静息电位与神经元内的K+外流相关而与Na+无关,故神经元轴突外Na+浓度的改变不影响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与神经元外的Na+内流相关,细胞外Na+浓度降低,细胞内外Na+浓度差变小,Na+内流减少,动作电位值下降。
3.若要测定枪乌贼神经元的正常电位,应该在何种溶液中测定?为什么?要测定枪乌贼神经元的正常电位,应在钠钾离子浓度与内环境相同的环境中进行。
因为体内的神经元处于内环境之中,其钠钾离子具有一定的浓度,要使测定的电位与体内的一致,也就必须将神经元放在钠钾离子浓度与体内相同的环境中。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学习目标:1.阐明神经细胞膜内外在静息状态具有电位差,受到外界刺激后形成动作电位,并沿神经纤维传导。
2.阐明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通常通过化学传递方式完成。
学习重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神经元之间的传导。
学习难点:兴奋的产生、传导及传递。
导:短跑赛场上,发令枪一响,运动员会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出,从运动员听到枪响到做出起跑的反应,信号的传导经过了那些结构?预习:导学问题一:兴奋的产生(1)传导形式:兴奋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也叫神经冲动。
静息电位形成原因: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K离子外流。
(跨膜方式:协助扩散。
)电位表现:内负外正。
动作电位形成原因: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强,Na离子内流(跨膜方式:协助扩散。
)电位表现:内正外负。
导学问题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膜内局部电流方向: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同(填“相同”或者“相反”)。
2.膜外局部电流方向: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填“相同”或“相反”)。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特点:①生理完整性。
①双向传导①单向传导①绝缘性①相对不疲劳性导学问题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M神经元兴奋→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方式:胞吐)→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N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神经递质被降解或回收。
(3)信号转变: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三)测(2min):1、下列关于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B )A.兴奋部位膜内为负电位,膜外为正电位C.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中出现双向传递解析:兴奋产生时,兴奋部位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A错误;兴奋时神经细胞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B正确;由于神经冲动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的,因此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中也是单向传递的,C 错误;突触间传导兴奋时涉及到化学信号的转变,因此速度慢于神经纤维传导速度,D错误。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知识点
1. 神经冲动就像是电流在电线中奔跑一样呀!比如说,你被针扎了一下,这时候神经冲动就“嗖”地产生啦,然后快速传导,让你赶紧把手缩回来。
这多神奇呀!
2. 你知道吗,神经元就像个小战士,当有刺激来临时,它就会产生神经冲动。
好比你看到好吃的食物,眼睛里的神经元就开始工作啦,产生神经冲动告诉大脑,哇,有美食呀!
3. 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那可是很快的哟!就好像闪电一样。
当你不小心摸到很烫的东西,神经冲动瞬间传导,让你迅速做出反应,把手拿开,是不是很厉害!
4. 嘿,神经冲动的产生可少不了离子的帮忙呢!就像一场比赛需要运动员一样。
比如钾离子和钠离子在其中就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的进进出出促使了神经冲动的产生,有意思吧!
5. 想象一下,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就像是一场接力赛,神经元们一个接一个地传递着信号。
当你听到一声巨响,耳朵里的神经元产生冲动,然后传导给大脑,让你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呢。
6.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可真是太重要啦!没有它们,我们的身体就没办法快速反应啦。
就像没有了网络信号,手机就不能正常使用一样。
我们要好好感谢我们身体里的这个神奇机制呀!
我的观点结论: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是非常神奇且重要的生理过程,它让我们的身体能够对外界刺激做出及时而准确的反应,我们应该多去了解和认识它,惊叹于身体的奇妙之处!。
第3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1、蛙坐骨神经的实验说明在神经系统中,兴奋是以形式沿神经纤维传导,也叫。
2、在未收到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
此时,神经细胞外的浓度比膜内高,比膜内低,而神经细胞膜对各不相同:静息时,膜主要对有通透性,造成,使。
由于细胞膜内外这种特异的离子分布特点,,这称为静息电位。
3、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通透性增加,,这个部位的膜两侧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表现为。
此时的膜电位称为动作电位。
而临近的未兴奋部位仍然是。
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这样就形成了。
这种局部电流又刺激相邻的发生同样的电位变化,如此下去,将兴奋向前传导,后方由恢复。
4、神经元的末梢经过多次分枝,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叫作。
它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等相接近,共同形成。
5、突触的结构包括、与。
在神经元轴突末梢处,有许多。
当轴突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就会,同时。
当神经递质经通过,与上的结合,形成复合物,从而改变了突触后膜对,引发突触后膜,这样,信号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
随后神经递质与受体分开,并迅速被,以免持续发挥作用。
6、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形式,方向,速度7、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形式,方向原因,速度原因。
8、神经元与肌肉细胞或某些腺体细胞之间也是通过联系的,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以作用于这些肌肉细胞或腺细胞,引起。
9、某些化学物质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其作用位点往往是。
例如,有些物质能,有些会,有些会。
10、兴奋剂原是指,如今是运动禁用药物的统称。
11、毒品是指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有些就是毒品,它们会对人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
12、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正式实施。
该法明确指出,禁毒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禁毒工作实施以防治为主,综合治理,并举的方针。
参与制毒、贩毒或引诱他人吸毒,都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13、可卡因既是一种兴奋剂,也是一种毒品,它会影响大脑中与愉悦传递有关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利用神经递质——来传递愉悦感。
神经冲动的传导名词解释神经冲动的传导是指神经信号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
神经冲动是神经系统中的基本单位,它使得我们能够感知外界刺激、进行思考、控制肌肉运动,以及调节身体内部的各种生理过程。
神经冲动形成于神经元的轴突上,经过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点——突触,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
该传导过程是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电化学事件完成的。
在静息状态下,神经元维持着负电位,当受到足够的刺激时,其膜电位会发生瞬时的正向变化,即产生动作电位(也称为神经冲动)。
这种电位变化是由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的不平衡引起的,主要涉及钠离子和钾离子的流动。
当动作电位产生后,它会沿着神经元的轴突向下传导。
这种传导是通过离子通道的开闭来实现的。
在动作电位到达轴突末端之后,通过突触前端的神经递质释放,将信号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
神经递质会与下一个神经元上的特定受体结合,触发新一轮的动作电位传导。
神经冲动传导的速度因神经元类型和髓鞘覆盖情况而异。
大部分神经元都被髓鞘包裹着,髓鞘是由神经胶质细胞产生的脂质层,可以增加传导速度。
髓鞘中断的部分称为节点,节点之间的距离越短,传导速度越快。
例如,髓鞘覆盖的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可达到每秒几十米,而无髓鞘覆盖的神经纤维传导速度较慢。
神经冲动传导的准确性和效率对于正常的神经功能至关重要。
任何影响神经冲动传导的因素,如损伤、疾病或药物作用,都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例如,多发性硬化症会破坏髓鞘,干扰神经冲动传导,导致感觉异常和运动障碍。
综上所述,神经冲动的传导是神经系统正常功能的基础,它的准确性和效率对于我们正常的感知、思考和行动至关重要。
通过了解神经冲动传导的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教学设计一、教学课题: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第2章第3节)二、教学目标:1、阐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作用机理,认同神经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生命观念);2、通过观察突触模式图,认识突触传递的机制和作用特点,培养严谨的科学思维;(科学思维)3、运用兴奋的传导机理解释兴奋剂、毒品危害,树立健康生活的观念和宣传帮助他人的责任感。
(社会责任)三、教学重点: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及传导机制;2、突触传递的过程及特点。
四、教学难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五、教材分析:1.地位:从整册课本来说,主题是围绕稳态与调节展开的,由第一章的学习可知,内环境的稳态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因此神经调节是本册课本的重点内容,而本节课揭示了神经调节的作用机理,可谓重中之重。
2.特点:本节内容分为3个部分,依次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和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这3部分层层递进,从单个神经元的兴奋到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最后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科学前沿将所学知识应用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抽象知识的理解。
3.作用:本节内容揭示了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冲动的传导,实现了机体各器官、系统的精密配合,从而维持了机体的稳态,为前面的概述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其次,还为后面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人脑的高级功能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六、学情分析:高二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强,思维活跃,逻辑思维能力已经达到成人水平,缺点是他们生活经验所有欠缺,思考问题不深入,知识迁移能力有限,对复杂、抽象知识理解不到位。
本节课中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机理较为复杂,但学生在必修一《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一课中学习了协助扩散、主动运输及胞吞胞吐,对本节课难点突破有很大作用,实验分析中电表测定电位与高中物理学科交叉融合,突触结构与化学学科交融,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第3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知识点梳理及巩固课标内容要求核心素养对接1.阐明神经细胞膜内外在静息状态具有电位差,受到外界刺激后形成动作电位,并沿神经纤维传导。
2.阐明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通常通过化学方式完成。
1.科学思维——通过分析电位产生的机理及相关曲线的解读,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2.科学探究——通过反射弧中兴奋传导和传递特点的分析,提升实验设计及对实验结果分析的能力。
3.社会责任——关注滥用兴奋剂和吸食毒品的危害,能够向他人宣传这些危害,拒绝毒品。
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神经表面电位差的实验神经表面电位差的实验示意图(1)静息时,电表没有测出电位差,说明静息时神经表面各处电位相等。
(2)而在图示位置的左侧给予刺激时,电表发生2次偏转,这说明刺激后会引起a、b间两次出现电位差。
(3)实验说明在神经系统中,兴奋是以电信号(又叫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
2.兴奋传导形式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也叫神经冲动。
3.兴奋传导的机制和过程(1)静息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是由K +外流形成的。
(2)动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是由Na +内流形成的。
(3)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存在电位差,形成了局部电流。
(4)局部电流刺激相近的未兴奋部位发生同样的电位变化,兴奋向前传导,原兴奋部位又恢复为静息电位。
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小体和突触(1)突触小体:神经元的轴突末鞘经过多次分枝,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
(2)突触: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组成。
2.传递过程兴奋到达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融合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的受体附近→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发生变化,引发电位变化→神经递质被降解或回收。
3.传递特点(1)特点:单向传递。
(2)原因⎩⎨⎧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
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例题和知识点总结在我们的身体中,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是一个极其复杂但又至关重要的生理过程。
它使得我们能够感知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并协调身体的各种活动。
下面,让我们通过一些例题来深入理解这个过程,并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神经冲动产生的基础神经冲动的产生基于细胞膜电位的变化。
在静息状态下,神经元的细胞膜处于极化状态,即膜内电位较膜外低,约为-70mV 。
这是由于细胞膜上的钠钾泵不断地将钠离子泵出细胞,将钾离子泵入细胞,从而维持了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的差异。
当神经元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
例如,当刺激使得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打开时,钠离子迅速内流,导致膜电位去极化。
如果去极化达到一定的阈值(约-55mV ),就会引发动作电位的产生。
例题 1:在静息状态下,神经元膜内的钾离子浓度约为膜外的 30 倍,而膜外的钠离子浓度约为膜内的 10 倍。
这说明了什么?答案:这表明了细胞膜上的钠钾泵在维持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神经冲动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二、动作电位的产生与传播一旦膜电位达到阈值,就会触发动作电位的产生。
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的特点,即要么不产生,一旦产生就会达到最大幅度,并且不会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
动作电位产生后,会沿着细胞膜迅速传播。
这是由于在动作电位产生的部位,细胞膜的电位发生变化,使得相邻部位的细胞膜去极化,从而引发新的动作电位。
例题 2:一个神经元产生的动作电位能够同时向两个方向传播吗?为什么?答案:通常情况下,动作电位在神经元上是单向传播的。
这是因为在动作电位产生后,细胞膜会有一个短暂的不应期,在此期间细胞膜无法再次产生动作电位,从而保证了动作电位的单向传播。
三、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式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主要有两种:有髓鞘神经纤维的跳跃式传导和无髓鞘神经纤维的连续传导。
在有髓鞘神经纤维中,髓鞘起到了绝缘的作用,动作电位只能在郎飞结处产生和传导,从而大大提高了传导速度。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第3讲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及人脑的高级功能考情研读·备考定位课标要求核心素养1.阐明神经细胞膜内外在静息状态具有电位差,受到外界刺激后形成动作电位,并沿神经纤维传导。
2.阐明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通常通过化学传递方式完成。
3.分析位于脊髓的低级神经中枢和脑中相应的高级神经中枢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共同调控器官和系统的活动,维持机体的稳态。
4.阐述语言活动和条件反射是由大脑皮层控制的高级神经活动。
1.通过神经元膜两侧的离子分布特点分析,建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生命观念) 2.分析膜电位的变化曲线,培养科学思维的习惯。
(科学思维)3.分析学习、情绪、毒品与神经调节的关系,关注人类健康。
(社会责任)4.了解大脑皮层的分区,分析各自的功能,形成结构与功能观。
(生命观念)5.分析低级神经中枢和高级神经中枢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共同调控器官和系统的活动,维持机体的稳态。
(科学思维)考点一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必备知识·夯实基础知|识|巩|固1.兴奋的传导(1)传导形式:电信号(或局部电流),也称神经冲动。
(2)传导过程(3)传导特点:双向传导,即图中a←b→c。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①在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②在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2.兴奋的传递(1)突触的结构和类型(2)兴奋的传递过程①过程②信号变化: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3)神经递质与受体(4)兴奋传递的特点3.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1)兴奋剂和毒品大多是通过突触起作用的。
(2)作用机制①促进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速率。
②干扰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
③影响分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
思|维|辨|析易错整合,判断正误。
(1)静息状态下,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膜内K+浓度高于膜外,兴奋状态下相反。
( × )(2)膜外Na+通过Na+-K+泵主动运输内流,导致动作电位的产生。
神经冲动的产生恢复和传导补充
1.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静息电位的产生与细胞内外离子的分布和运动有关。
正常时细胞内K+浓度和有机负离子A-浓度比膜外高。
而细胞外的Na+浓度和Cl-浓度比膜内高。
在这种情况下,Na+和Cl-有向膜外扩散的趋势。
但在细胞膜安静时,对K+的通透性较大,对Na+和Cl-的通透性很小,而对A-几乎不通透。
因此,K+顺着浓度梯度经膜扩散到膜外,使膜外具有较多的正电荷。
有机负离子A-由于不能透过膜而留在膜内使膜内具有较多的负电荷。
这就造成了膜外变正,膜内变负的极化状态。
由 K+扩散到膜外造成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将成为阻止K+外移的力量。
而随K+外移的增加,阻止K+外移的电位差也增大。
当促使K+外移的浓度差和阻止K+外移的电位差这两种力量达到平衡时,经膜K+净量为零,即K+外流和内流的量相等。
此时膜两侧的电位差就稳定于某一数值不变。
此电位差称为K+的平衡电位总之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可概括为:
(1).膜内外的离子浓度差是前提
(2).膜对离子的通透性起决定作用
(3).静息时,膜对K+的通透性较大,A-的不通透性,对Na+、Cl-等离子的通透性也很小是静息电位产生的根本原因
(4)静息电位值的大小及影响因素
静息电位是一个相对静止的膜电位固定值,是一种稳定的直流电位,不同细胞的数值不同。
哺乳动物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为-70mV(即膜内比膜外电位低70mV),骨骼肌细胞为-90mV。
静息电位主要是由K+向膜外扩散而造成的。
如果人工改变细胞膜外K+的浓度,当K+浓度增高时测得的静息电位值减小,当K+浓度降低时测得的静息电位值增大。
实际测得的静息电位值总是比按Nernst公式计算所得的K+平衡电位值小,这是由于膜对Na+和Cl-也有很小的通透性,它们的经膜扩散(主要指Na+的内移),可以抵销一部分由K+外移造成的电位差数值。
2.动作电位形成机理
动作电位就是指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膜两侧电位快速而可逆的倒转。
动作电位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1)膜外Na+高于膜内,使膜电位急剧上升(而此时K+通道则趋向关闭)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
除了Na+浓度之外
(2)膜内负电荷的静电吸引也促进Na+向膜内流动。
两种力量使Na+以极快的速度内流,膜迅速去极化,带正电的Na+在膜内迅速增加,膜内电位变正后,膜内正电逐渐产生排斥Na+继续内流的力量,与膜内外Na+浓度差和电位差这两种相反的力量达到新的平衡时便达到了除极顶峰。
当膜内正电荷增大到足以阻止由浓度差推动的Na+内流时,经膜的Na+净通量为“0”,这时膜两侧的电位差即为Na+的平衡电位。
但膜内电位并不停留在正电位状态而很快出现复极。
这是由于Na+通道开放时间很短,因为膜电位的过度去极化能使Na+通道由激活状态转化为失活状态,这时对Na+的通透性又变小,而此时膜的K+通道逐渐开放,膜对K+的通透性增加,于是K+顺着浓度差和电位差迅速外流。
使膜电位由正值向负值发展,直到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形成动作电位复极相。
动作电位后期细胞内Na+浓度和细胞外K+浓度均有微量增加,这时Na+泵活动增强,加速细胞内外的Na+-K+交换。
将兴奋时进入细胞内的Na+排出,同时把流出的K+摄入细
胞内。
以恢复细胞内外的离子分布。
Na+泵所需能量由ATP提供。
一个分子ATP可供3Na+到膜外,2K+到膜内,3Na+-2K+。
动作电位过后,膜对K+的通透性恢复正常,Na+通道的失活状态解除并恢复到备用状态(可激活状态),于是细胞又能接受新的刺激。
神经细胞动作电位产生机制概括如下:
①刺激引起膜产生去极化必须达到阈电位水平是产生动物电位的前提,
②钠通道开放,钠离子大量内流是产生动作电位的本质,
③钾通道开放,钾离子外流是形成动作电位复极相的根本原因,
④钠-钾泵活动引起Na+-K+交换是产生后电位及细胞恢复正常的基础
影响动作电位的因素
动作电位的超射值(Overshoot)就是Na+平衡电位,故动作电位的幅度决定于细胞内外的Na+浓度差。
细胞外液Na+浓度降低动作电位幅度也相应降低,而阻断Na+通道(河豚毒)则能阻碍动作电位的产生;低温、缺氧或代谢障碍等因素抑制Na+-K+泵活动时,静息电位会减小,动作电位幅度也会减小。
三: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传导方式为局部电流,电流的流动方向是:在膜外侧,电流方向是由未兴奋点向己兴奋点;在膜内侧,电流方向是由已兴奋点向未兴奋点。
受刺激部位产生动作电位而兴奋,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出现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刺激周边细胞膜的去极化引发动作电位。
所以,动作电位产生后,沿质膜迅速向周围传播直至整个细胞都依次产生一次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在有髓神经纤维上传导同样以局部电流方式进行,但因在朗飞结处钠通道密集,易发生动作电位;另外在髓鞘区有多层细胞膜,使膜电位在此外不易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
因此动作电位在有髓神经纤维上在传导只能在两个朗飞结之间进行,呈跳跃式传导,这种传导速度很快。
传导特点是“全”或“无”,在同一细胞上的传播不衰减、其幅度和波形始终保持不变;具有不应期。
四:要点归纳
1 Na+内流使细胞去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达到峰值后Na+内流停止, K+外流使细胞复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经过缓慢微小的波动,恢复受刺激前的离子分布状况,即恢复静息电位。
2动作电位(外负内正)主要是Na+内流引起。
Na+少量内流去极化至阈电位水平时,致Na+爆发性内流达到Na+平衡电位。
所以,细胞外液Na+浓度降低将导致去极化时Na+内流减少,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3静息电位(外正内负)主要是因为K+外流引起,实际测得的静息电位值接近但略低于根据Nernst公式计算所得的K+平衡电位值。
改变细胞外液K+浓度会导致静息电位值的变化,改变细胞外液Na+浓度对静息电位的影响甚微。
4.把内流的Na+泵出到膜外和把外流的K+泵入到膜内,恢复静息时的离子分布状况,逆浓度差进行,此时需要ATP。
抑制Na+-K+泵活动时,静息电位会减小,动作电位幅度也会减小。
5.兴奋在同一神经细胞上的传导方式是局部电流,就是区域的去极化使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局部电流,刺激周边细胞膜的去极化,从而引发周边细胞膜依次产生动作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