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文学名著导读(三)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ppt
- 大小:13.18 MB
- 文档页数:6
讲“儒林”故事,观“士林”百态——《儒林外史》典型人物分析【教学背景】(一)文本分析《儒林外史》是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名著阅读,在名著导读定位上为讽刺作品的阅读。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所刻画的是不同于正史官书中的面相。
小说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
书中人物众多,着墨也不同,因此在人物赏析上,需要找到一个可以统领整部小说的线索,科举制度的腐败这一中心思想却将各个人物与自成段落的故事串接起来,构成了一幅有内在关联的民间士林百态图。
在《儒林外史》中科举制度成为作者揭露和讽刺的主要对象。
在作者笔下,这个制度已经极度腐朽了,不再能够选拔真正的人才,反而成为蒙蔽、扭曲士人灵魂的工具。
本节课基于学生导读课中读书方法指导阅读后,以人物故事会的形式,用对比的方式,分析周进、范进、马儿先生、匡超人、严监生等受科举制度摧残的陋儒、假儒、迂儒形象,分析庄尚志、迟衡山、虞博士这样的洁身自爱、崇尚礼乐的真儒贤人。
通过对比人物,理解小说主题,为第三课时的讽刺艺术的探究打下阅读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近一个月的小说阅读,对小说的情节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导读课中按照典型人物梳理小说内容,完成读书笔记活动。
本节课的主要人物就是通过典型人物的读书品读,对小说人物的有一定的认识。
【教学目标】1. 通过典型人物描写、情节梳理,完成士林百态图。
2. 通过不同人物对比分析,体会作者寄寓情感,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重点】通过典型人物描写、情节梳理,完成士林百态图。
【教学难点】通过不同人物对比分析,体会作者寄寓情感,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思路】以教科书中第三段对书中人物的“群丑图”的评价性语言导入主题“讲儒林故事,观士林百态”,再以同学们近一个月的读书笔记为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典型人物描写、情节梳理,完成士林百态图,并为每个人物书写“形象定语”;接着以“假儒”与“真儒”,“假名士”与“真名士”,进行典型人物形象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寄寓情感,理解小说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