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定风波赛课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71 MB
- 文档页数:23
定风波苏轼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了解背景飞来一场横祸的“乌台诗案”,苏轼遭到严刑逼供,被迫对无中生有的罪名供认不讳,之后,他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无名无权,穷愁潦倒。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赏析小序三月七日沙湖同行的人、余道中遇雨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故作此词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写作缘由快速阅读小序,简要概括交代了哪些信息。
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雨?这是一场疾风骤雨。
①“莫听穿林打叶声”;②“同行皆狼狈”。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010000雨后又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①春风微凉,寒意初上。
②雨后初晴,斜阳暖照。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010000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面对这场狂风骤雨,词人以什么样的态度处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莫听”一词表明词人认为风雨虽大,但不足以挂在心上,“何妨”透出一点俏皮,即使风狂雨骤,在雨中照常缓步前行,一副泰然自若的神态。
竹杖芒鞋轻胜马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却轻捷得胜过骑马,与“同行皆狼狈”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词人的欢快豪迈的姿态。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有什么好怕的?裹着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谁怕?”便是不怕,表现了词人的从容坦然的心态。
这 一 句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间获得的启示:自然界的风雨都是这般常见,那么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有何足挂齿?因此,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一样,要坦然面对、从容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