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斜坡变形破坏
- 格式:ppt
- 大小:30.30 MB
- 文档页数:91
例析不稳定斜坡的变形破坏模式延安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延河、洛河及其各级支流纵横交错,支毛沟密布,宏观地形极为破碎。
每一条沟谷的形成和存在,都必然伴随着斜坡的出现,由此决定了斜坡在区内广泛分布的特点。
区内斜坡多为黄土斜坡,其余为基岩斜坡。
黄土质地疏松,工程地质性质软弱,垂直节理发育;基岩中垂直或近于垂直的节理裂隙十分发育,并与层面相交,从而导致基岩整体性很差。
在这样的岩性构成条件下,不稳定斜坡大量存在,特别是在黄土沟谷源头、沟谷上游、基岩高陡斜坡、滑坡后缘滑壁、沟谷侵蚀岸等地带广泛分布,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因此,研究不稳定斜坡的变形破坏模式,有效的对其进行防治很有必要。
影响斜坡稳定性的因素十分复杂,其中最主要的有斜坡岩土类型及性质、地质结构、水文地质条件等。
除此以外,还有岩石风化,地表水和大气水的作用、地震及人类工程活动等。
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可分为两大方面,即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内在因素包括:斜坡岩土的类型和性质,岩土体结构等;外在因素包括:水文地质条件及地表水和大气的作用,岩石风化,地震以及人为因素等。
对斜坡稳定性有影响的最根本因素为内在因素,它们决定斜坡变形破坏的形式和规模,对斜坡的稳定性起着控制作用。
外在因素则只有通过内在因素才能对斜坡稳定性的变化起到促进作用,促使斜坡变形破坏的发生和发展。
但是外在因素变化频繁,其作用有时很强烈,会成为斜坡破坏的直接原因。
斜坡变形破坏实质就是斜坡内应力状态发生变化。
斜坡应力状态的变化,使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局部应力集中超过了该部位岩体的容许强度,引起局部剪切错动,拉裂并出现小位移,但还没有造成整体性的破坏,这就是斜坡的变形。
当斜坡变形进一步发展,破裂面不断扩大并互相贯通,使斜坡岩土体的一部分分离开来,发生较大位移,这就是斜坡的破坏。
斜坡变形和破坏是斜坡失稳的两个阶段,它们是互相联系又是有区别的。
前者以坡体中未出现贯通性的破裂断面为特点;而后者在坡体中已出现贯通性的破裂面,且使斜坡的一部分岩土体以一定的加速度发生位移。
刍议不稳定斜坡变形破坏机理研究发布时间:2021-07-08T07:38:27.445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1年4期作者:周宇,梁宝叠[导读] 坡顶江岸丽苑和卫计局的楼房放脚有平行于边坡方向的张拉裂缝,为不稳定斜坡的后缘。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站广西南宁530000摘要:在内外地质营力的改造下,地表形态发生剧烈的变化。
在地质历史发展中山体斜坡形态逐渐形成,在整个斜坡的形成过程中,斜坡体内的应力发生了显著改变,斜坡体内新的应力状态推动斜坡岩土体发生变形破坏,最终斜坡趋于平缓。
而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斜坡地质灾害的发生,不稳定斜坡对人们正常生活和生命财产构成巨大的威胁。
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对不稳定斜坡变形破坏机理进行深入分析,希望可以给相关专业人员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不稳定;斜坡;变形破坏;机理前言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古宜镇卫计局至江岸丽苑小区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位于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水镇融水汽车总站南侧山体。
行政区划属融水县融水镇管辖(详见图1)。
车站东侧约1.5km为融江,有香山路直达车站门口,香山路和珠砂路皆可抵达治理项目区山脚,交通条件便利。
治理项目区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09°14′51″、北纬25°03′55″。
1 潜在变形体边界、规模、形态特征勘查区位于三江侗族自治县城区东1km,浔江河左岸凹岸上方,江岸丽苑小区和卫计局下方,浔江河位于不稳定斜坡前缘,坡顶江岸丽苑和卫计局的楼房放脚有平行于边坡方向的张拉裂缝,为不稳定斜坡的后缘。
不稳定斜坡平面形态呈近矩形状,潜在变形体后缘标高166.7~170.9m,前缘标高约150~151m,相对高差17~20m,顺坡长35~40m,不稳定斜坡宽约310m,面积约1万㎡,潜在变形体厚度3~15m,体积约10万m3,主滑方向为240~260°。
不稳定斜坡潜在变形体物质成份为人工杂填土、第四系冲积层含卵石粉质粘土、粉土,不稳定斜坡后缘近江岸丽苑和卫计局楼房房脚处,发育1条平行于斜坡走向的张拉裂缝J1,J1长约270m,上开口宽0.1~0.4m,可测深度1.5m,局部下错0.3~1.2m,经详细调查,江岸丽苑社区楼房为独立桩基础(桩长约20m),房屋为砖混结构,未见明显变形迹象,卫计局办公楼底部水泥板有局部开裂变形迹象。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考试复习题绪论工程地质学: 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人类工程建筑等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的学科。
地质学的一个分支。
工程地质学的研究目的在于查明建设地区或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预测和评价可能存在和发生的工程地质问题及其对建筑物和地质环境的影响和危害,提出防治不良地质现象的措施,为保证工程建设的合理规划以及建筑物的正确设计、顺利施工和正常使用,提供可靠的地质科学依据。
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岩石和土的性质、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地质条件、自然地质现象和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
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问题是指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
它影响建筑物修建的技术可能性、经济合理性和安全可靠性。
如建筑物所处地质环境的区域构造稳定问题、地基岩体稳定问题、地下硐室围岩稳定问题和边坡岩体稳定问题、水库渗漏问题、淤积问题、浸没问题、边岸再造及坝下游冲刷问题,以及与上述问题相联系的建筑场地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条件等方面的问题。
工程地质工作的基本任务在于对人类工程活动可能遇到或引起的各种工程地质问题作出预测和确切评价,从地质方面保证工程建设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和安全可靠性。
工程地质学基本任务:研究人类工程活动和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以便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地质环境,防治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
人类工程活动中可能遇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地基问题、边坡问题、洞室问题、渗透问题。
第一章⒈岩体:通常指地质体中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那部分岩石,它处于一定的应力状态,被各种结构面所分割。
三个要点:工程影响范围内;被各种界面切割;处于一定的应力状态。
⒉结构面:指岩体中具有一定方向、力学强度相对较低、两向延伸(或具有一定的厚度)的地质界面(或带),例如岩层层面、软弱夹层、各种成因的断裂、裂隙等。
⒊岩体结构:岩体内结构面和结构体的排列组合形式。
岩体经受各种地质作用,形成具有不同特性的地质界面,称为结构面;结构面将岩体分割成形态不一、大小不等的岩块,称为结构体。
浅述斜坡变形破坏的主要类型及其防治措施斜坡在各种内、外地质营力作用下,不断地改变着坡高和坡角,使坡体内应力分布发生变化。
当组成坡体的岩土体强度不能适应此应力分布时,就产生了斜坡的变形破坏作用。
尤其是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使自然斜坡发生急剧变化。
斜坡的稳定程度也变化极大,往往酿成灾害。
斜坡的变形与破坏,实质上是由斜坡岩土体内应力与其强度这一对矛盾的发展演化所决定的。
由于斜坡变形破坏,给人类和工程建设带来的危害在国内外不乏其例。
在我国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和地质条件所制约,斜坡地质灾害分布广泛,活动强烈,危害严重。
因此了解斜坡变形破坏产生的原因和主要类型以及其防治措施对于我们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显得尤其重要。
1斜坡变形破坏的类型(The type of slope deformation and failure)斜坡的变形与破坏,可以说是斜坡发展演化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变形属量变阶段,而破坏则是质变阶段,它们是一个累进破坏过程。
这个过程对天然斜坡来说时间往往较长,而对人工边坡来说时间则较短暂。
1.1斜坡变形(Slope deformation)斜坡变形按其机制可分为拉裂、蠕滑和弯折倾倒三种型式。
1.1.1拉裂(Tensile crack)在斜坡岩土体内拉应力集中部位或张力带内,形成的张裂隙变形型式称拉裂。
这种现象在由坚硬岩土体组成的高陡斜坡坡肩部位最常见,它往往与坡面近乎平行(见图一),尤其当岩体中陡倾构造节理较发育时,拉裂将沿之发生、发展。
拉裂的空间分布特点是:上宽下窄,以至尖灭;由坡面向坡里逐渐减少。
拉裂还有因岩体初始应力释放而发生的卸荷回弹所致,这种拉裂通常称为卸荷裂隙。
拉裂的危害性是:岩土体完整性遭到破坏;为风化营力深入到坡体内部以及地表水、雨水下渗提供了通道。
它们对斜坡稳定均是不利的。
图一斜坡拉裂示意图1.1.2蠕滑(Creep slip)斜坡岩土体沿局部滑移面向临空方向的缓慢剪切变形称蠕滑。
蠕滑发生的部位,在均质岩士体中一般受最大剪应力迹线(见图二)控制,而当存在软弱结构面时,往往受缓倾坡外的弱面所控制。
滑坡变形破坏模式
滑坡是地质灾害中常见的一种形式,在地表发生的大规模土石体急剧滑动的现象。
滑坡变形破坏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平面滑坡:即土石体沿着一个平面滑动,这种滑坡形式多见于较陡峭的斜坡,其滑动面一般是由层状破碎带或构造面引起的。
2. 环形滑坡:土石体发生沿环形路径滑动的现象,这种滑坡形式多见于山地地区,滑坡边界呈环状。
3. 斜坡滑坡:坡面有部分土石体沿着该坡面发生滑动,这种滑坡形式多见于土砂松散、坡度较缓的地区。
4. 深层滑坡:滑坡发生在地表以下的较深土层中,因为滑动深度较大,滑坡具有比较严重的破坏性。
5. 双坡滑坡:双坡滑坡是指由于山地两侧坡向中央滑动而引起的滑坡现象,通常是由于山谷内支撑土柱受到破坏而引发。
这些滑坡变形破坏模式是根据滑坡发生的背景条件、地形地貌以及滑动的特点而分类的。
不同的滑坡变形破坏模式对应着不同的滑坡原因和危害程度,对于滑坡灾害的预防和治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斜坡变形破坏的防治措施由于斜坡变形破坏,给人类和工程建设带来的危害在国内外不乏其例。
在我国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和地质条件所制约,斜坡地质灾害分布广泛,活动强烈,危害严重。
因此,必须对斜坡的变形破坏采取防治措施。
具体措施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降低下滑力,提高斜坡抗滑能力;2消除、削弱或改变使斜坡稳定性降低的各种因素;3防御和绕避措施。
以下将重点介绍降低下滑力,提高斜坡抗滑能力,包括刷方减载和抗滑工程。
1刷方减载降低下滑力主要通过刷方减载,在刷方时必须正确设计刷方断面遵循“砍头压脚”的原则(如图1)。
特别注意不要在滑移—弯曲变形体隆起部位刷方,否则可能加速深部变形的发展。
图1 边坡“砍头压脚”2抗滑工程抗滑工程是提高斜坡抗滑力最常用措施,主要有挡墙、抗滑桩、锚杆(索)和支撑工程。
2.1挡墙挡墙也称挡土墙,是防治滑坡常用的有效措施之一,并与排水等措施联合使用(如图2)。
它借助于自身的重力以支挡滑体的下滑力。
挡墙是目前整治中小斜坡滑动应用最广泛的措施之一。
根据斜坡滑动性质、类型和挡墙的受力特点、材料和结构的不同,挡墙可分为重力式抗滑挡墙、锚杆式抗滑挡墙、加筋土抗滑挡墙、板桩式抗滑挡墙。
图2 挡墙2.2抗滑桩抗滑桩是穿过滑坡体深入于滑床的桩柱,用以支挡滑体的滑动力,起稳定边坡的作用,适用于浅层和中厚层的滑坡,是一种抗滑处理的主要措施(如图3)。
抗滑桩通过桩身将上部承受的坡体推力传递给桩下部的侧向土体或岩体,依靠桩下部的侧向阻力来承担边坡的下推力,从而使边坡保持平衡或稳定的工程结构。
抗滑桩按材质分为木桩、钢筋混凝土桩、钢桩;按结构形式分普通桩、单锚点桩(即目前通常称的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按截面形式分圆形桩、矩形桩等。
通常所说的抗滑桩为钢筋混凝土桩,抗滑桩是我国铁路部门20世纪60年代开发、研究的一种抗滑支挡结构。
抗滑桩的出现是抗滑结构工程的一大发展,由于抗滑桩有施工量小,施工安全可靠,布置灵活便利,适应性强,可抵抗较大的滑坡推力等优点,很快在滑坡整治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工程地质学报1004-9665/2012/20(2)-0145-07滑坡的变形破坏行为与内在机理*许强(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摘要自20世纪60年代日本学者斋藤借助于蠕变试验成果进行滑坡预测预报以来,人们就一直不停地对斜坡变形破坏行为和滑坡预报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先后提出了数十种滑坡预测预报模型和方法。
随着滑坡变形监测实例的不断增多,其变形监测资料越来越丰富,各式各样的变形-时间曲线相继产生。
斜坡变形-时间曲线的类型、特征以及形成这些变形-时间曲线的力学条件等诸多问题都是滑坡预警预报必须查明的最基本科学问题。
本文通过对各类滑坡变形破坏行为和变形-时间曲线的分析总结,结合岩土体流变试验成果,根据斜坡变形-时间曲线特征,将滑坡分为稳定型、渐变型、突发型3类,并给出了产生这3类变形行为的力学条件。
同时,从细观力学的角度分析认为,斜坡产生宏观变形破坏行为的主要原因是岩土体细观尺度颗粒的“流动”和“微破裂”,但在不同岩性组成的斜坡和同一斜坡的不同变形阶段,“流动”和“微破裂”将分别发挥不同的作用。
关键词滑坡变形-时间曲线流变细观力学内在机理中图分类号:P642.22文献标识码:ATHEORETICAL STUDIES ON PREDICTION OF LANDSLIDES USING SLOPE DEFORMATION PROCESS DATAXU Qiang(State key Laboratory of Geohazard Prevention and Geoenvironment Protection,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gdu610059)Abstract Research on slope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process and landslide prediction method has been undertaken freqeuently since Saito developed the landslide prediction and forecasting method with help of creep test in1960s.Dozens of models and methods for landslide prediction and forecasting have been put forward.With the increasing monitoring work on slope deformation and increasing available data,many kinds of displacement-time curves have been proposed.Many problems such as the types and features of slope displacement-time curves and the mechanic conditions forming the curves must be regarded as the most basic scientific problems.Theyhave to be answered and solved when landslide early warning and prediction are being carried out.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landslide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mechanism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displacement-time curves.With the aid of rheological test,three types of landslide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processes are proposed.They are thehe steady type,the grad-ual change type and the sudden failure type.Their corresponding mechanic conditions are also studied.In the view of micromechanics,the macro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of a slope are mainly attributed to the flow and micro rupture of rock and soil in microscopic scale.The flow and micro rupture can play different roles in slopes with different li-thology or in different deformation phases of a slope.Key words landslide,displacement-time curve,rheology,micromechanics,failure mechanism*收稿日期:2012-01-30;收到修改稿日期:2012-03-14.基金项目: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IRT0812),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708079).作者简介:许强,主要从事地质灾害预测评价及防治处理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Email:xuqiang_68@126.com1引言自20世纪60年代日本学者斋藤借助于蠕变试验成果来探索斜坡岩土体的变形破坏行为及预测预报方法[1 3]以来,人们就一直不停地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先后提出了数十种滑坡预测预报模型和方法[4]。
某不稳定斜坡体变形破坏特征分析摘要:某不稳定斜坡体位于丹棱县内。
本文以该斜坡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变形破坏特征,对于掌握该斜坡变形破坏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斜坡体变形破坏该斜坡位于丹棱县内,本研究主要是调查、分析、研究不稳定斜坡区的自然条件、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不稳定斜坡地变形及各种要素、不稳定斜坡的变形破坏发展历史,以及不稳定斜坡成因机制、性质和稳定性宏观定性的判断和评价。
1 研究区气象水文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岷江以西、青衣江以东、总岗山脉南麓。
丹棱属亚热带湿润区季风气候,其显著特征是:气候温和,四季常绿,具有冬暖、春旱、夏无酷暑,秋雨多,暴雨强度大,日照少等特点。
年平均气温16.6℃,降水量1200.8mm。
境内水流资源丰富,年径流量3.5亿m3;县内建有中小型水库61座,库流量4430万m3。
区内河流分属岷山水系和青衣江水系,主要河道县境内长25.48km,流域面积174.84km2。
2 工程地质条件根据区域资料及现场勘查不稳定斜坡所在地为丘陵~缓坡地貌区,高程489m~521m(相对高程),相对高差4m~32m。
除南侧边坡大部分边坡坡度一般在45°~60°外,其它地段近直立。
除西侧外,其余均被丘陵~缓坡地貌包围着。
其中,南侧边坡较高,最大高差约20m,其它地段边坡一般为3m~12m。
校外边坡基本呈台阶状,台阶高差约1m~5m。
场地出露的地层主要为白垩系灌口组的泥岩夹泥质角砾岩等,据全国地震区划图编制委员会编制的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四川、甘肃、陕西部分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区域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VII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
3 不稳定斜坡基本特征现场勘查表明,除西侧外,其它各侧基本上被不稳定斜坡包围。
不稳定斜坡发育在第四系残坡积地层和白垩系灌口组的泥岩中。
山地斜坡工程地质区的不稳定斜坡变形破坏因素及特点摘要:在山地斜坡工程地质区中,不稳定斜坡变形破坏在地质工程设计、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以及环境地质效应评价中是最普遍存在的一种破坏性地质作用。
斜坡工程地质区独特的地质历史过程和现状控制影响因素,使得不稳定斜坡具有非常独特的特点,研究之变形趋势、预测之最终结果、防治之不利过程和灾难,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发展过程研究和工程建设场地趋利避害的首要前提。
关键词:斜坡工程地质区;不稳定斜坡;变形破坏1. 不稳定斜坡分类概述斜坡系指地壳表部一切具有侧向临面的地质体,分为自然斜坡和人工边坡两种。
不稳定斜坡包含有:土质斜坡、岩体斜坡和土质岩质二元结构斜坡。
土质斜坡在人类活动地域的自然地质环境中是最普遍出现的不稳定斜坡土质岩质二元结构斜坡,山区斜坡工程地质区中最普遍的是这一类的斜坡。
2. 不稳定斜坡变形破坏的类型和方式2.1斜坡碎屑流包括碎屑流和土滑。
地质剥蚀力(重力、冻胀力、风力、体积力等)将斜坡块体由基岩拆离开来,这些岩块、土石体在重力作用下落滑,在斜坡中部、凹型坡体部形成体积大小不一、高度较大的倒石锥或土流体。
这些松散堆积的碎块石倒石锥体,极不稳定。
2.2斜坡块体运动(崩块或滚石)包括滚石和块体崩落,斜坡地质作用力(水平分力、垂直分力)将斜坡块体由基岩拆离开来,这些岩块、土石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斜坡快速崩落、崩滑,表现为岩落、岩滑、碎屑落、碎屑滑。
危害表现为有的位于人类活动场所地斜坡的中上部形成威胁。
2.3崩塌崩塌是指陡峻山坡上岩土体在自重作用下,向临空面突然崩落的现象。
山地斜坡工程地质区崩塌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斜坡崩塌变形体数量约占斜坡变形体总数的90%以上。
山地斜坡地形复杂,沟谷纵横,分布崩塌点密度高。
2.4滑坡滑坡斜坡土体或岩体在重力作用下失去原有的稳定状态,沿着斜坡内一个或多个破裂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过程与现象。
这些滑坡变形体有着形成周期慢、现状欠稳定或较稳定和隐蔽性强的特点。
斜坡的变形方式斜坡是一种常见的地形,其变形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根据地质条件及其他环境因素来分类。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斜坡变形方式。
1. 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石快速滑动的现象。
滑坡通常发生在陡峭的斜坡上,当斜坡上的土壤受到水分浸润或地震震动等外力作用时,土壤的内聚力和摩擦力会减弱,导致土石体失去平衡,从而发生滑动。
滑坡的速度可以很快,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2. 坡面侵蚀坡面侵蚀是指斜坡表面土壤被水流或风力等力量冲刷的现象。
当雨水或河流冲击斜坡表面时,土壤会被冲刷走,导致坡面变得光滑。
坡面侵蚀会加速土壤的流失,对农田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3. 地裂缝地裂缝是指斜坡上出现的裂缝现象。
地裂缝通常是由于地下水位下降或地震等因素引起的。
当地下水位下降时,斜坡上的土壤会收缩,从而形成裂缝。
地震也会引起地裂缝的形成,震动会破坏土壤的结构,导致土壤变形。
4. 塌方塌方是指斜坡上的土石体整体向下移动的现象。
塌方通常发生在土壤松软、水分充足的斜坡上,当土壤受到外力作用时,土壤的支撑力会减弱,导致土石体整体向下移动。
塌方的规模可以很大,对周围环境和人类生活造成威胁。
5. 崩塌崩塌是指斜坡上的土石体局部坍塌的现象。
崩塌通常发生在土壤结构较差、坡度较陡的斜坡上,当土壤受到一定外力作用时,局部土石体会失去平衡,从而坍塌。
崩塌的规模可以较小,但依然对周围环境和人类生活造成不利影响。
6. 岩层滑移岩层滑移是指斜坡上的岩石层在地下滑动的现象。
这种变形方式通常发生在岩石层之间存在滑动面的地质条件下。
当滑动面上的岩石受到外力作用时,岩层会沿着滑动面滑动,导致斜坡上的地表出现滑动痕迹。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斜坡变形方式。
斜坡的变形不仅会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也会对人类的生活和安全造成威胁。
因此,在斜坡的设计、建设和维护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地质条件和环境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防止斜坡的变形和意外事件的发生。
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目的本课程为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专业课的基础部分,是工程地质学科的骨干课程,同时也是土木工程、环境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专业的重要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将来从事本专业的科学技术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的:1.向学生传授内外动力及人类活动引起有关物理地质现象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从工程地质角度研究这些动力地质现象(问题)的基本方法等。
2.通过本课程学习,具备解决某些重大工程地质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3.该课程应用性很强,要求学生尽可能紧密联系某些具体工程动力地质现象的实际进行学习,同时要求学生具备必修的专业基础知识,以便更好地掌握该门课程的内容。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第一章绪论介绍工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实际意义,它与其它学科间的相互关系,工程地质学发展历史、现状和研究前沿。
如何学习该课程。
第二章活断层工程地质研究活断层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活断层鉴别及研究方法、活断层区建筑原则。
第三章地震工程地质研究地震的基本知识,地震效应,场地条件对震害的影响,地震小区划,建筑抗震原则及措施。
第四章砂土液化工程地质研究砂土液化机理及影响因素,砂土液化的判别方法,砂土液化的防护措施。
第五章岩石风化工程地质研究基本概念,影响岩石风化因素,风化壳及分带标志和方法,岩石风化防护措施。
本章教与学两方面没有难度,主要问题是实际工作中风化岩分带的标准很难把握,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最好配合现场考察进行教学。
第六章斜坡变形破坏工程地质研究基本概念,斜坡应力分布特征,斜坡变形破坏形式及机理,崩塌形成条件及基本特征滑坡形态要素及分类、稳定性影响因素及评价,斜坡变形破坏预测预报及防治。
第七章渗透变形工程地质研究渗透变形概念及形式,产生渗透变形的基本条件,渗透变形预测,防治措施。
第八章岩溶工程地质研究溶蚀机理,岩溶发育的影响因素,岩溶渗漏、塌陷工程地质问题分析,渗漏及塌陷处理措施。
第九章水库诱发地震工程地质研究诱发地震的类型,水诱发机制,水库诱发地震发生的地质背景条件,水库诱发地震的基本特征,诱发地震的工程地质研究及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