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9课时 基因的分离定律
- 格式:docx
- 大小:110.55 KB
- 文档页数:6
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区别与联系基因的分离定律是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规律,描述的是等位基因分离的情况(重点指出了等位基因之间是互相独立的.);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是两对及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间的遗传规律,属于非等位基因组合的情况(重点指出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是可以任意组合的)。
基因的分离定律是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中的每对等位等位基因都要相互分离,这些非等位基因才能进行自由组合。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而且发生的时间也是相同的。
1、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
(此概念有三个要点:同种生物——豌豆,同一性状——茎的高度,不同表现类型——高茎和矮茎)2、显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显性性状。
3、隐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未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隐性性状。
4、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如高茎和矮茎)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5、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做显性基因。
一般用大写字母表示,豌豆高茎基因用D表示。
6、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做隐性基因。
一般用小写字母表示,豌豆矮茎基因用d表示。
7、等位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
(一对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如高茎和矮茎。
显性作用:等位基因D和d,由于D和d有显性作用,所以F1(Dd)的豌豆是高茎。
等位基因分离:D与d一对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最终产生两种雄配子。
D∶d=1∶1;两种雌配子D∶d=1∶1。
)8、非等位基因:存在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源染色体不同位置上的控制不同性状的不同基因。
9、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10、基因型:是指与表现型有关系的基因组成。
11、纯合体:由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高一生物知识点基因分离定律查字典物理网为高一同窗总结归结了高终身物知识点基因分别定律。
希望对考生在备考中有所协助,欢迎大家阅读作为参考。
一、基因分别定律的适用范围1.有性生殖生物的性状遗传基因分别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别,而同源染色体的分开是有性生殖生物发生有性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特有的行为2.真核生物的性状遗3.细胞核遗传只要真核生物细胞核内的基因随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而呈规律性变化。
细胞质内遗传物质数目不动摇,遵照细胞质母系遗传规律。
4.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效果,分别规律不能直接处置,说明分别规律适用范围的局限性。
二、基因分别定律的限制要素基因分别定律的F1和F2要表现特定的分别比应具有以下条件:1.所研讨的每一对相对性状只受一对等基因控制,而且等位基因要完全显性。
2.不同类型的雌、雄配子都能发育良好,且受精的时机均等。
3.一切后代都应处于比拟分歧的环境中,而且存活率相反。
4.供实验的群体要大、集体数量要足够多。
三、基因分别定律的解题点拨1.掌握最基本的六种杂交组合①DD×DD→DD;②dd×dd→dd;③DD×dd→D d;④Dd×dd→Dd∶dd=1∶1;⑤Dd×Dd→(1DD、2Dd)∶1dd=3∶1;⑥Dd×Dd→DD∶Dd=1∶1(全显)依据后代的分别比直接推知亲代的基因型与表现型:①假定后代性状分别比为显性:隐性=3:1,那么双亲一定是杂合子。
②假定后代性状分别比为显性:隐性=1:1,那么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
③假定后代性状只要显性性状,那么双亲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
(2)配子确实定①一对等位基因遵照基因分别规律。
如Aa构成两种配子A和a。
②一对相反基因只构成一种配子。
如AA构成配子A;aa构成配子a。
(3)基因型确实定①表现型为隐性,基因型一定由两个隐性基因组成aa。
表现型为显性,至少有一个显性基因,另一个不能确定,Aa 或AA。
高考生物必备知识点:基因的分离规律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高考生物必备知识点:基因的分离规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
目前,高三的同学已经开始了高考第一轮复习,在这一阶段的复习当中,我们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会为我们今后的深入复习打下基础。
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大家搜集整理《高考生物必备知识点:基因的分离规律》,帮助大家进行第一轮复习。
在杂合子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当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当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基因分离定律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基因的连锁和交换定律为遗传学三大定律。
高中生物基因的分离规律知识点总结:1、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
(此概念有三个要点:同种生物——豌豆,同一性状——茎的高度,不同表现类型——高茎和矮茎)2、显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
3、隐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未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
4、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如高茎和矮茎)的现象,叫做~。
5、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做~。
一般用大写字母表示,豌豆高茎基因用D表示。
6、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做~。
一般用小写字母表示,豌豆矮茎基因用d表示。
7、等位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
(一对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如高茎和矮茎。
显性作用:等位基因D和d,由于D和d有显性作用,所以F1(Dd)的豌豆是高茎。
等位基因分离:D与d一对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最终产生两种雄配子。
D∶d=1∶1;两种雌配子D∶d=1∶1。
)8、非等位基因:存在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源染色体不同位置上的控制不同性状的不同基因。
9、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沪科版高中第三册《基因的分离定律》教案及教学反思一、前言《基因的分离定律》是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专题,也是高中生物学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主要讲述了在沪科版高中第三册《基因的分离定律》这个专题中,如何制定教案并进行教学反思。
二、教学目标1.掌握基因概念及类型;2.理解孟德尔遗传规律;3.能够解释孟德尔的实验结果;4.掌握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的规律;5.能够进行基础的遗传综合问题分析。
三、课前准备在进行此专题的教学前,需要学生掌握部分生物学基础知识,其中包括:细胞学基础、染色体和基因的结构、DNA的结构和功能等。
四、教学内容4.1 前置知识在进行本次高中生物学的专题学习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生物中的遗传现象和遗传学基础常识。
请学生自行查阅资料或进行复习,熟悉以下概念:•细胞的构成和功能•基因的结构和遗传规律•DNA的结构和功能4.2 介绍孟德尔的实验在介绍孟德尔的实验前,我们首先需要说明孟德尔的时间背景,并介绍他的实验方法和实验设计目的。
同时,我们还需要帮助学生理解和解释孟德尔实验的结果。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引出自由组合和与孟德尔定律不符的趋势,促使学生对遗传规律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4.3 孟德尔定律的概念和内容在讲解孟德尔定律的概念和内容时,需要着重强调的是基因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
对于基因分离定律,我们需要让学生了解到父本和子代在遗传上是不同的,暗示了基因的分离和复合的过程,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基因的传递和遗传现象。
对于自由组合,我们需要让学生了解到在生物体内,相对应的等位基因可以自由地组合,这一点和孟德尔定律中等位基因的互斥有些不同,是此专题的一个重点。
4.4 孟德尔定律的应用在教学的最后,我们需要通过一系列例题帮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孟德尔定律解决遗传问题。
在这个环节,可以结合科技发展与实际生活情景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性思维。
五、教学反思在本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发现与生命科学相关的事物。
高一基因分离定律课件高一基因分离定律课件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下面收集关于基因分离定律课件,希望可以帮助老师备课。
一、知识结构1.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2.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3.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4.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遗传基本规律研究的一般方法――杂交法。
(2)理解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及其解释。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了解孟德尔的杂交试验过程,掌握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
(2)通过学习分离定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和认识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通过孟德尔八年试验研究事迹,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得出结论,并用模拟实验加深理解。
四、课时分配第1课时:1.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2.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3.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4.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第2课时:1.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2.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第3课时:1.基因型和表现型;2.基因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及事例分析。
五、教学流程1.引言一对夫妇都有耳垂,却生了一个没有耳垂的小孩。
难道这个小孩不是他们的吗?另一对夫妇,一个是A型血,一个是B型血,却生了一个O型血的小孩。
难道这个小孩也不是他们的吗?或是有什么问题?但从遗传学角度来看,没有问题,一点都不奇怪,完全符合遗传规律。
为什么呢?学习了今天的课程你就能找到答案。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第六章第二节《遗传的基本规律》的第一个内容《基因的分离定律》。
基因的分离定律是由孟德尔最先揭示的(同时出示投影标题板书:1.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随后出示投影片介绍孟德尔生平)。
2.过渡孟德尔之所以能成功地揭示出遗传学两个基本定律,除了他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外,还在于他正确的'实验方法。
基因分离定律要点归纳基因分离定律适用于真核生物有性生殖过程中的细胞核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一概念理解1、与性状有关的概念(1)性状: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显性性状:杂种子一代中表现出来的性状。
(4)隐性性状:杂种子一代中未表现出来的性状。
(5)性状分离:杂种自交后代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2、与交配有关的概念(1)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个体间相互交配(2)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个体相交配,植物体中指自花传粉和雌雄异花的同株受粉。
(3)测交:F1代和隐性纯合子杂交,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
(4)正交和反交:是一对相对的概念,通过交换父本和母本进行交配。
各种交配类型的应用:在育种方面的应用:通过杂交可以将不同优良性状集中到一起,得到新品种;在杂交育种过程中,可通过连续自交分离纯合子。
显隐性性状判断:通过杂交纯合子和杂合子的鉴定:通过自交或测交检验是细胞核遗传还是细胞质遗传:通过正交与反交3、与基因有关的概念(1)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2)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3)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4、个体水平上的几个概念(1)纯合子(纯种):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
纯合子能稳定遗传,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2)杂合子(杂种):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
杂合子不能稳定遗传,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3)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4)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二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1、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2、有丝分裂、无丝分裂以及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均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3、对于二倍体生物,正常情况下一个配子中找不到同源染色体和等位基因。
4、对杂合子自交后代分离比1:2:1的解释:(1)杂合子的等位基因Dd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彼此独立。
第9课时基因的分离定律(Ⅱ) 目标导航 1.了解孟德尔如何验证自己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说出基因型、表现型和等位基因的概念。
3.应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一、对分离现象解释正确与否的验证——测交1.目的:验证对__________现象解释的正确性。
2.亲本类型:将杂种_______(Aa)和__________(aa)进行杂交。
3.实验结果: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______。
4.意义:证明F1是杂合子,____________________在形成配子时要分离,分离后的基因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
5.应用:利用测交可判断某一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
即可判断某一显性个体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
将该个体与隐性纯合子交配,如果测交后代只有一种性状,则该个体是纯合子;如果测交后代既有显性性状又有隐性性状,则该个体是杂合子。
二、基因与性状的关系1.基因的分离定律:成对的等位基因位于____________上。
当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__________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个体的________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生物个体的表现型。
但是在生物体的发育过程中,其表现型有时还受到__________的影响。
3.分离定律的实质: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______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__________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______遗传给后代。
4.减数分裂与等位基因分离的关系三、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1.正确的选用__________是孟德尔实验获得成功的首要原因。
豌豆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1)豌豆是__________植物,而且是__________;(2)具有稳定的易于区分的__________;(3)花较大,易于做__________实验;(4)豌豆生长周期短,易于栽培;(5)子粒较多,__________分析结果更可靠。
2.由____因子到____因子的研究方法,也是孟德尔实验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孟德尔在实验的过程中,在弄清______相对性状的传递情况后,再研究____________甚至多对相对性状的传递情况。
3.应用________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是孟德尔实验获得成功的另一个原因。
4.孟德尔科学设计的__________,是在对大量数据进行______的基础上,合理地进行了______,并设计了新的实验来验证推断的________。
四、分离定律的应用1.分离定律在杂交育种方面的应用杂交育种中,人们可以有目的地选育符合要求的具有遗传稳定性的优良品种。
(1)不能随意舍弃F1,因为F1表现的仅仅是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没有表达。
(2)F1表现一致,F2开始出现性状分离。
对后代的处理要分别考虑:后代的优良性状如是隐性,则是纯合子,能稳定遗传,即可选择作为优良品种;如是显性,则有可能为杂合子,后代要发生性状分离,因而还需不断观察,通过连续自交,淘汰不合要求的类型,直到不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
(3)连续自交的相关计算杂合子连续自交若干代后,子代中杂合子与纯合子所占的比例计算如下(⊗表示自交、n表示自交次数):2.分离定律在医学实践方面的应用可以利用分离定律对遗传病的基因型和发病率做出科学的推断。
隐性、显性基因控制下的遗传病的发病规律:(1)若致病基因是隐性基因(如人类的先天性聋哑):如果患者的双亲表现型都正常,则患者的双亲一定都是杂合子,在他们的后代中,发病率是25%。
(2)若致病基因是显性基因(如人类的多指):双亲一方是多指,则基因型可能是DD或Dd,则后代的发病率为100%或50%。
3.通过分离定律进行遗传概率的计算(1)用分离比直接计算(如人类白化病遗传):Aa×Aa→1AA∶2Aa∶1aa,杂合的双亲再生正常孩子的概率是3/4,生白化病孩子的概率为1/4。
(2)用配子的概率计算:先算出亲本产生几种配子,求出每种配子产生的概率,用相关的两种配子的概率相乘。
如白化病遗传,Aa×Aa→1AA∶2Aa∶1aa。
父本产生A 和a配子的概率各占1/2,母本产生A和a配子的概率各占1/2,因此再生一个白化病孩子的概率为(1/2)a×(1/2)a=(1/4)aa。
知识点一对分离现象解释正确与否的验证——测交1.小麦抗锈病对易染锈病为显性。
现有甲、乙两种抗锈病的小麦,其中一种为纯合子。
需要鉴别和保留纯合的抗锈病小麦,下列哪项最为简便易行() A.甲×乙B.甲×乙得F1再自交C.甲、乙分别和隐性类型测交D.甲自交,乙自交2.豌豆种皮的颜色灰色(A)对白色(a)是显性。
要鉴定一株种皮灰色豌豆的遗传因子组成,可用________方法鉴定。
最简便的方法是________,动物能不能也用这种最简便的方法鉴定?________。
知识点二基因与性状的关系3.关于基因型与表现型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B.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C.在同样的环境中,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D.在同样的环境中,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4.基因型为HH的绵羊有角,基因型为hh的绵羊无角,基因型为Hh的绵羊,母羊无角,公羊有角。
现有一头有角母羊生了一头无角小羊,这头小羊的性别和基因型分别为() A.雄性;hh B.雌性;HhC.雄性;Hh D.雌性;hh知识点三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5.下面是关于生命科学发展史和科学方法的问题。
孟德尔在总结了前人失败原因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经过八年观察研究,成功地总结出豌豆性状的遗传规律,从而成为遗传学的奠基人。
请回答:(1)孟德尔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是因为豌豆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而且是________和________植物,可以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
研究性状遗传时,由简到繁,先从______对相对性状着手,然后再研究________相对性状,以减少干扰。
在处理观察数据时,应用________方法,得到前人未注意的子代比例关系。
他根据实验中得到的结果提出了假设,并对此做了验证实验,从而发现了遗传规律。
(2)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四分离定律的应用6.如图为一白化病的家族系谱图,Ⅱ3为白化病患者。
分析回答:(1)Ⅰ1、Ⅰ2的基因型是________。
(2)Ⅱ4的基因型可能是________,是杂合子的概率为________。
(3)Ⅰ1、Ⅰ2再生一个Ⅱ5,患白化病的概率是______,是白化病男孩的概率为________,是正常女孩的概率为________。
基础落实1.等位基因是指() A.一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上的基因B.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基因C.一个DNA分子的两条长链上的基因D.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2.下列实例中哪一项一定是显性基因() A.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纯合子杂交,子一代只表现其亲本之一性状,控制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的基因B.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纯合子杂交,子一代只表现其亲本之一性状,控制表现出来的性状的基因C.两纯合子交配,产生的子一代表现型一致,这子一代细胞内控制其表现出来的性状的基因D.两纯合子交配,产生的子一代表现型一致,这子一代细胞内控制其全部性状的基因3.下列哪一项不是孟德尔遗传实验成功的原因() A.选用豌豆作实验材料B.首先只针对一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C.知道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D.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4.甲和乙为一对相对性状,进行杂交实验得到下列四组结果。
若甲性状为显性,能够说明甲性状个体为杂合子的实验组是()①甲♀×乙♂→F1呈甲性状②甲♀×乙♂→F1出现乙性状③乙♀×甲♂→F1呈甲性状④乙♀×甲♂→F1出现乙性状A.②和④B.①和③C.②和③D.①和④能力提升5.在孟德尔进行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具有1∶1比例的是()①F1产生配子的分离比②F2性状分离比③F1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④亲本杂交后代性状分离比⑤F2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A.①②B.③④C.②③⑤D.①③⑤6.下列有关分离定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分离定律是孟德尔针对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结果及其解释直接归纳总结的B.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是单独存在的,不会相互融合C.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单独存在的遗传因子要发生分离,所以称分离定律D.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后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可随配子遗传给后代7.为鉴定一株高茎豌豆和一只黑色豚鼠的纯合与否,应采用的简便遗传方法分别是() A.杂交、杂交B.杂交、测交C.自交、自交D.自交、测交8.让杂合子Aa连续自交三代,则第四代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 A.1/4 B.1/8 C.1/16 D.1/329.有一位遗传学家,在实验中发现一种显性致死现象,黄色毛皮的老鼠纯种不能传代,可杂种能传代,而灰色毛皮的老鼠纯种能够传代。
黄鼠与黄鼠交配,其后代中黄鼠2896只,灰鼠1235只,那么此交配后代中致死个体出现的概率是()(1)黑色和棕色哪种毛色是显性性状?________。
(2)若用B和b表示牛的毛色的显性遗传因子与隐性遗传因子,写出上述两头黑牛及棕色子牛的遗传因子组成:____________。
(3)上述两头黑牛产生黑色子牛的可能性是______。
若上述两头黑牛产生了一头黑色子牛,该子牛为纯合子的可能性是______,要判断这头黑色子牛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最好选用与其交配的牛是() A.纯种黑牛B.杂种黑牛C.棕色牛D.以上都不对(4)若用X雄牛与多头杂种黑色雌牛相交配,共产生20头子牛,若子牛全为黑色,则X雄牛的遗传因子组成最可能是________;如果子牛中10头为黑色,10头为棕色,则X雄牛的遗传因子组成最可能是________;若子牛中14头为黑色,6头为棕色,则X 雄牛的遗传因子组成最可能是________。
答案知识清单一、1.性状分离2.F1隐性亲本3.1∶14.杂合子中的等位基因二、1.一对同源染色体等位基因2.基因型外部环境3.成对遗传因子配子三、1.实验材料(1)自花传粉闭花受粉(2)相对性状(3)人工杂交(5)数学统计2.单多一对2对、3对3.统计学4.实验程序分析推断正确性对点训练1.D[小麦抗锈病为显性,要判断显性性状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可用测交的方法,但若要保留纯合的抗锈病小麦,自交是最简便易行的方法。
]2.测交自交不能解析种皮灰色豌豆的遗传因子组成可能有AA或Aa两种情况,可用测交方法鉴定其遗传因子组成,即用种皮白色(aa)豌豆与之杂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