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郑谷诗歌的禅宗美学意蕴

郑谷诗歌的禅宗美学意蕴

郑谷诗歌的禅宗美学意蕴
郑谷诗歌的禅宗美学意蕴

?文学艺术研究?

郑谷诗歌的禅宗美学意蕴

刘衍军

(暨南大学文学院,广州510632)

摘 要 郑谷(851—910?)是晚唐时期的一位重要诗人,其诗作在唐末五代及宋初影响很大。但

历来研究者对他持批评态度,远是不够全面的。本文拟从晚唐的社会背景、作者经历遭遇等方

面管窥郑谷的禅宗思想,以期提示郑谷诗歌的禅宗美学内蕴。

关键词 郑谷;禅宗思想;“闲”;禅悟

郑谷(851—910?)是唐末“咸通十哲”的代表性诗人。他的诗作在唐末五代及宋初流传很广,产生过重大的影响。晚唐薛廷圭《授雩阝县尉郑谷右拾遗制》云:“闻尔谷之诗什,往往在人口而伸王泽。举贤劝善,允得厥

中。”[1](P8810)宋代欧阳修《六一诗话》云:“郑谷诗名盛于唐末,号《云台编》,而世俗但称其官为郑都官诗。”[2](P7)宋代祖无择《郑都官墓表》云:“当时正人,多称其善,凡四百篇行焉。士大夫暨委巷间,教儿童咸以公诗,与

六甲相先后。盖取其词意清婉明白,不俚不野故然。”[3](P479)由此可知,郑谷的诗歌在当时受到广泛的接受,,有

一定的地位。然而,前人评价郑谷之诗作时,多持否定的、批评的态度。欧阳修称“其格不甚高”

[4](P7),叶梦得言其“气格如此之卑”[5](P436),胡震亨亦云“骨体太孱”

[6](P79),这显然是无视晚唐的时代环境对郑谷提出的过于严格的要求。今人对郑谷的研究也仅叙及“格调悲凉”、“清丽”,这也是不够全面的。

《唐才子传》云:“谷多结契山僧”[7](第四册P152),其诗歌中涉及的僧人多达十几个。谷有《自贻》诗亦云:

“诗无僧字格还卑”[8]。据笔者统计,郑谷诗歌中光出现“僧”字的地方就多达四十五处,出现“佛”、“禅”字眼的又

有十几处,占《云台编》的近四分之一。除此之外,还有不少描写禅境,表现禅悟、禅趣之作。由此看来,佛教禅宗思想对郑谷有较深的影响。笔者以为,只有从社会环境和诗人的遭遇经历入手,揭示其思想观念、性格特征的转变,方能对郑谷的诗歌面貌进行全面的把握。

郑谷生活的晚唐时代,正是禅宗发展活跃、繁荣的时期。自从禅宗南宗慧能倡导“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悟道方式,选择了与世俗生活相适应的道路,为平民和士大夫大开方便之门,以至于“上而君相王公,下而儒老百

氏,皆慕心向道”[9]。柳宗元亦云:“(中唐以降,天下)凡言禅者皆本曹溪。”

[10](P149)而真正担当起慧能之后禅宗发展重任的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两系。晚唐时期,伪山灵佑(771年—853年)与弟子仰山慧寂(807年—883年)开创了伪仰宗。黄檗希运(?—850年)再传临济义玄(?—867年)开创了临济宗,这两派都属南岳一系。而洞山良价(807年—869年)与弟子曹山本寂(840年—901年)开创了曹洞宗,加之在五代形成的云门宗、法眼宗则属青原一系。郑谷生活在这禅宗发展繁盛的时代,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受禅宗思想影响是非常自然的。特别是郑谷长期生活的湘赣、四川一带,禅宗思想的根基更为深厚。南岳怀让和青原形思在湘赣传法。怀让的弟子马祖道一以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县)为中心开创了洪州禅。这两系的其它门人如黄檗希运、石头希迁、药山惟俨、云岩县晟、洞山良价、曹山本寂等,其主要活动范围也都在湘赣一带。即使是活跃在北方的临济禅,其源头仍要追溯到马祖道一的洪州禅。而在四川成都地区,曾经活跃的保唐禅、净众禅与南宗禅也有很深的渊源。如对禅的世间性、现实性、日常性的体验和自由任运的风格。而郑谷就浸润在这禅宗的丰腴土壤之中。

禅宗思想深深扎根在郑谷心中更与郑谷的遭遇经历密切相关。郑谷生活在“山雨欲来风满楼”

[11](P6085)的唐末乱世,一生的经历非常复杂、曲折。赵昌平先生曾将郑谷的一生大致分为五个时期[12]。首先为其早年时期第20卷第3期V ol 1201N o 13 攀枝花学院学报Journal of Panzhihua University 2003年6月Jun 12003

第20卷 刘衍军:郑谷诗歌的禅宗美学意蕴 第3期

(851年—871年),谷“自骑竹之年则有讽咏”[13],受到马戴、李频、薛能的推奖。七岁随父赴永州的刺史任,十二岁尚在永州,十八岁前后隐居荆门。郑谷少年得志,踌躇满怀。他过着幽居、适意的生活,偶尔也借山水自然来抒发他的闲适之情。代表作如《浯溪》:“湛湛清江叠叠山,白云白鸟在其间。渔翁醉睡又醒睡,谁道皇天最惜闲。”清江、群山、白云、白鸟和悠闲的渔夫,加上流转的音声,构成一派清新之境,表达了诗人的闲逸之趣。

同时郑谷也欣赏梁烛、方干这类隐士。如其诗《梁烛处士辞金陵相国杜公归旧山因以寄赠》:“相庭留不得,江野有台矶。两浙寻山遍,孤舟载鹤归。世间读书尽,云外客来稀。柬署搜贤急,应难惜布衣。”郑谷仰慕他们的高洁,敬慕他们的学识,更欣赏他们的隐逸生活。我们有理由相信郑谷的闲适心境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当时盛行于南方的禅宗思想影响有关。

咸通十二年(871年)秋,郑谷离开了他隐居的荆门,入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开始了追逐功名时期。他对登第入仕充满了渴望:“祗待花开日,连栖出谷莺”(《咸通十四年府试木向荣》)、“桂花如入手,愿作从游人”(《乾符丙申岁奉试春涨曲江池用春字》)。可是终因门第孤寒,梦想一次次破灭,“落第春相困,无心惜落花”(《闷题》)、“未尝青杏出长安,豪士应疑怕牡丹。只有退耕耕不得,茫然村落水吹残”(《下第退居二首》其一)、“失路渐惊前计错,逢僧更念此生劳。十年春泪催衰飒,羞向清流照鬓毛”(《辇下冬暮咏怀》)。落第的苦闷、时光逝去的焦虑,困扰着他的心灵,挥之不去。诗人转而向山水寻求解脱:“年来还未上丹梯,且著渔蓑谢故溪”(《下第退居二首》其“满眼尘埃驰鹜去,独寻烟竹剪渔杆”(《宣义里舍冬暮自贻》)。宁静的山水自然、悠闲的隐逸生活,给郑谷苦二)、

闷、焦虑的心灵注入了镇静剂,使归于平静。诗人开始自觉地接受禅宗思想来摆脱尘世的烦扰,抵御环境的威压,以主体心灵的高扬,得到内宇宙的重新平衡。

广明元年(880年)典巢起义军攻破长安,郑谷开始了“十年五年道路中,千里万里西复东”(《倦客》)的漂泊生活,他先后漂泊到巴蜀、荆楚、吴越一带。其间先后发生了黄巢起义、僖宗幸蜀、僖宗奔兴元等重大事件。诗人在这一时期内曾四次入蜀并曾漂流至荆州,湘源。更于大顺初(890年)东游吴越。诗人于光启三年初春回到长安应试得中,然而到受官时已经“莺离寒谷七逢春”(《结绶雩阝郊縻摄府署偶有自咏》)了。无尽的飘零给郑谷的心灵带来空前的紧张,精神和肉体都处于极度的困厄。现实的苦难常使他产生悲凉之感,难以排遣:“访邻多指冢,问路半移原”(《访姨兄渭口别墅》),“漂泊病难任,逢人泪满襟”(《行》),“莫问今行止,漂漂不自知”(《咸阳》),》愁髯霜飒飒,病眼泪昏昏”(《奔避》),“潸然四顾难消遗,祗有佯狂泥酒杯”(《氵美陂》)。但这种心境并没有成为诗人心灵的主宰。面对种种困厄、挫折,诗人能够以“平常心”来看待,不再执着于外在尘世的纷嚣杂乱,主体心灵转向平和、孤寂、恬淡:“树凉巢鹤健,崖响语僧闲”(《舟次通泉精舍》),“相近复相寻,山僧复水禽。烟蓑春钓静,雪屋夜棋深”(《郊园》),“早晚酬僧约,中条有药园”(《远游》)。诗人自觉地保持着清净心、平常心,无执着外界,用清净心来排除外界的侵扰。经历了多种苦难,阅尽了人间沧桑的郑谷,对禅也有了更深刻的体味。通过参禅,可以获得心灵的麻醉,忘却现实的苦难,消解焦虑的心情。

昭宗景福二年(893年)秋,郑谷终于释褐为官。此时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诗人并没因得官而欢呼雀跃,也没有积极地展现他的才华抱负,更不见郑谷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业绩。他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追求闲适的境界,时常表现参禅悟道的感受、体会:“岁晏乐园林,维摩契道心”(《赠泗口苗居士》),“每思闻净话,雨夜对禅床”(《谷自乱离之后在西蜀半纪之余多寓止精舍与圆日方》上人为净侣日方公于长松山旧斋尝约他日访会劳生多故游宦数年曩契未谐忽闻谢世怆吟四韵以吊之》),“推琴当酒度春阴,不解谋生只解吟。舞蝶歌莺莫相试,老郎心是老僧心”(《春荫》),“谁知野性真天性,不扣权门扣道门”(《自遣》),等等。诗人虽已入仕为官,但是儒家积极入世之精神已不再。禅宗思想已深入到的内心,成为诗人心灵的主宰。随缘自适,恬淡自然成为他最高的精神追求。在他的诗中,难以看出大厦将倾的危机,而处处表现出悠闲的生活情趣。

受禅宗思想的影响,郑谷于天复二、三年左右放弃了他追求多年的功名,逃离这混乱的尘世,走上了他向往的归隐之路,从此过着“书满闲窗下,琴横野艇中。年来头更白,雅称钓鱼翁”(《深居》)的闲暇自适,脱离尘世的隐逸生活。禅宗思想使他最终超越了世俗生活。郑谷接受禅宗思想是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早年时期他对禅的理解可能仅仅是一种知性的把握,而在经历了举场挫折和艰难漂泊之后,禅已经进入了他的生命体验,浑然一体地溶入他的心灵,浸透在人生况味的品茗之中。

正因为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郑谷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出浓厚的禅意、禅蕴。首先、在他的作品中,一再表现

第20卷 攀枝花学院学报 第3期

闲适自然的美、追求自由超脱的生活。其作品中一再出现“闲”字。

“高闲徒自在,华省侍为郎”(《李夷遇侍御久滞水乡因抒寄怀》)

“钦舫闲依苇,琴堂雅结茅”(《南康郡牧陆肱郎中壁许棠先辈为郡从事因有寄赠》)

“寻艳复寻香,似头还似忙”(《赵郎中席上赋蝴蝶》)

“独来新霁后,闲步澹烟中”(《游贵侯城南林墅》)

“闲立春塘烟澹澹,静眠黄苇雨飕飕”(《鸬鹚》)

“僧客未必全无事,道着访僧心且闲”(《闷题》)

“丞相未来春雪密,暂偷闲卧老僧床”(《定水寺行香》)

“松上闲云石上苔,自嫌归去夕阳催”(《别修觉寺无本上人》)

据笔者统计,其诗作中光出现“闲”字的就多达36处,诗人笔下,有悠闲的鸬鹚,飞燕,有安闲的渔人,清闲地为官以及与朋友闲游、闲饮,过着一种闲居的生活。悠闲自在、恬淡适意成为诗人的最高生活境界。于是一些隐逸的处士、渔者常出现在诗人笔下,他们的自由超脱为诗人所向往追求:“山雪照湖水,漾舟湖畔归”(《寄题方干处士》),“沙鸟晴飞远,渔人夜唱闲”(《登杭州城》),“白头坡上白头翁,家逐船移蒲蒲风。一尺鲈渔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淮上渔者》)。郑谷格外珍重精神的自由,反对束缚,追求高洁:“爱僧不爱紫衣僧”、“天街让紫衣,冷格鹤犹卑”(《赠圆日方公》)。这也是他追求闲暇适意生活的表现。

“闲”是诗人经历重重磨难之后最深刻的生命体验。科举失意、社会动荡、漂泊四方使诗人感受到世事之不可为,入世情怀也消磨殆尽。诗人只能消极地选择逃避,转而追求主体心灵的适意、超脱,疏远尘世。这种情感可以从禅宗那里找到它的思想渊源。开创洪州宗的马祖道一提倡“平常心是道”。《马祖道一禅师语录》云:“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尽无圣。经云: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14](P)664“平常心”也就是与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现实之心,这一现实之心即真即妄,又非真妄,它无有取舍,无所执着,天真自然。马祖道一弟子百丈怀海云:“若执本清静,本解脱,自是佛”[15](P22),更为注重对日常生活的体验。黄檗希运则提出:“即心是佛,无心是道。但无生心动念,无有长短,彼我能所等心;心本是佛,佛本是心。”[16](P220)“无心”的目的,是要破除一切执着,但使当即直下的悟道成为现实,提介自然任运。临济义玄云:“要行即行,要坐即坐。”“佛法无用功处,只要平常无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饭,困来睡觉。”“无事是贵人,但莫造作,只是平常。”17[](P59)这些都倡导随缘自在,任运自然,向往自由和超脱的境界。南宗禅渐次放弃了思想上的追求,而转向日常生活,在世俗的环境中寻求心灵的自由。习禅者追求随缘自在的生活,表现出纯主观的个体体验。这与郑谷之“闲”的内在精神是一致的。郑谷从禅宗思想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即随意而适、委心任运。这种人生态度在郑谷的诗歌中一再得到彰显。在这里,佛教禅宗虽非灵丹妙药,但毕竟对处于失望和悒郁中的郑谷起到了镇静作用,使他暂时忘记尘世之累,获得精神安慰。

其次。“澹泊生真趣,逍遥息世机”(《华山》),郑谷向往澹泊、逍遥之生活境界。他一再表露出修禅的祁向和对禅的亲近,如:

三宿忘归去,圭峰恰对门(《妨姨兄渭口别墅》)

岁晏乐园林,维摩契道心(《赠泗口苗居士》)

不辞朝谒远,唯要近慈恩(《题水部李羽员外招国里居》)

长说长松寺,他年与我期(《赠圆日方公》)

乳毛桦雪春来好,直夜清闲且学禅(《省中偶作》)

《慈恩寺偶题》很能说明作者对禅宗的接受过程:往事悠悠添浩汉,劳生扰扰竟何能。故山岁晚不归去,高塔晴来独自登。林下听经秋苑鹿,江边扫叶夕阳僧。吟余却起双峰念,曾看庵西瀑布冰。”金圣叹评曰:“不着边际,斗然发喝,真是登塔神理。‘成浩叹’妙,便尽摄过去。二‘竟何能妙’,便尽摄未来。三、四句承之,不惟不是高兴,兼亦不遣兴;不惟无胜可览,兼亦无涕可挥。”[18](P510)诗人面对“悠悠往事”,徒“添浩叹”。面对“劳生扰扰”,只能叹“竟何能”,最后诗人“却起双峰念”,转向禅宗,用“平常心”看待,来求得精神的超脱。

再次,诗人还常用诗歌表现他对禅宗美学的体悟,表现学禅的意趣。试看《忍公小轩二道》之一:“松溪水色绿於松,每到松溪到暮钟。闲得心源祗如此,问禅何必向双峰。”此“心源”乃佛语,意谓心乃故万法之源。《菩提

第20卷 刘衍军:郑谷诗歌的禅宗美学意蕴 第3期

心论》曰:“妄心者起,知而勿随。妄若息时,心源空寂。万法斯具,妙因无穷。”诗人悟及禅宗心性之理。参悟佛理,并不非要皈依佛寺,只须“真指人心”,便可“见性见佛”。再看《闷题》:“莫厌九衢尘土间,秋晴满眼是南山。僧家未必全无事,道著访僧心且闲。”前两句意谓禅家所谓“自性起念,虽即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常自在”[19] (P32),禅宗倡心佛说,以为自性清静,则万象皆真。后两句则隐含禅家住著与无住著观念,佛氏也不免要衣食住行等,然不执着事相,自性清静,则虽有所行,亦无非佛心体现。故诗曰“道著访僧心且闲”。《坛经》十四节也阐述云:“一行三昧者,于一切时中,常行直心是。”[20](P27)《闷题》表达了作者对禅理的深刻领悟。

《宿澄泉兰若》则表达了作者顿悟之境界:“山半古招提,空林雪月迷。乱流分石头,斜汉在松西。云集寒庵宿,猿先晓馨啼。此心如了了,即此是曹溪。”空林,雪月,白云,钟馨构成了一幅清静、虚空之境,空境入心,则“此心了了”,进入顿悟之境界。《坛经》云:“闻其顿教,不假外修,但於自心,令自性常起正见,烦屏恼劳众生,犹如大海,纳於众流,大水小水,合为一体,便是见性。”[21](P56)可见郑谷对禅宗心佛论体会颇深,除前所述,尚有如下例证:“闲披短褐杖山藤,头不是僧心是僧。”(《短褐》)“舞蝶歌莺莫相试,老郎心是老僧心。”(《春荫》)这些诗句都深寓禅意。

晚唐禅宗转向世俗化,转向日常生活,追求心灵自由。这个时期禅宗“本心即佛”的思想,告诉人们只要着尊重自己的内心,不必拘泥于外在的形式,“要行即行,要坐即坐”,这非常适合郑谷这样的士大夫。精神和肉体的困厄使郑谷以逃避的态度接受禅宗思想,追求闲适孤寂的生活情态,感情逐渐澹泊。只是在自己的内心求得心灵的平衡,而无求助于外在环境的改变。

当然,郑谷儒家思想的根基是很深厚的。他坚持参加科举考试十六年,而后也曾为官一段时期,儒家积极入世思想曾是他强大的精神动力。郑谷虽一再表示对闲适生活的追求,但直到他看到唐祚已终才无可奈何地走向归隐,其原因也在于此。虽然如此,他始终保持澹泊的心境。我们难以看出郑谷有什么强烈的感情。他的部分奔亡诗看起来是感伤的,可这种感伤是局部而又表层化的。他的心态仍是平和而恬淡的。儒家思想造成了郑谷精神的紧张,焦虑,而禅宗思想使郑谷解脱出来。这在晚唐是非常具有典型意义的。通过剖析郑谷的情感历程,我们可以见出晚唐士大夫的典型心态。

注释

①《全唐文》卷八三七,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②④欧阳修:《六一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③祖无择:《郑都宫墓表》,选自赵昌平、黄明、严寿澄笺注《郑谷诗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⑤叶梦得:《石林诗话》,见《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⑥胡震亨:《唐音癸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⑦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郑谷》,中华书局1990年版。

⑧《厥谷诗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本文后选其他诗歌凡未注明出处者皆选自此。

⑨《百丈清规》第五,见《景德传灯录》卷云,《续修四库全书,1282:子部?宗教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⑩《柳宗元集卷云?曹溪大鉴禅师(慧能碑)》,中华书局1979年版。

λ?《全唐诗?许深》,中华书局1960年版。

λω《郑谷诗集笺注?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λξ《云台编》自序,选自《郑谷诗集笺注》。

λψ《景德传灯录》卷二八。

λζ萧萋父、吕有禅点校:《百丈怀海禅师语录》,见(宋) 藏主编集:《古学宿语录》,中华书局1994年版。

λ{《黄檗禅师宛陵录》,见《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二卷四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

λ|《临济语录》,见《古宿 语录》卷四。

λ}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卷九,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

λ~ μυ μ?《坛经》,中华书局1983年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类文阅读及答案-1 白鹭

类文阅读-1 白鹭 春天的黄鹂(节选) 黄鹂,单是汉字,就已构成视觉上的灿烂了;单是音节,就已充满听觉上的(宛婉)转了。“羽毛新刷陶潜菊,喉舌初调叔夜琴”,古远的诗句就在枝条上翠绿着。面对此情此景,谁不耳聪目明? 仿佛凤凰栖于碧梧,仙鹤止于高松,()春天里的翠柳,()能展现黄鹂的全部美丽。鸟是树金黄的心跳,树是鸟翠绿的羽毛。黄鹂鸣于翠柳,是鸟在其中生命得以辉煌、人在其中心情得以超然的一种极(致至)。黄鹂就这么一叫,天就澄明了,地就碧绿了,人就轻松了。 那是春天里一(副幅)最美丽的画面:黄鹂早早醒来了,柳树早早就站在等待里,谁都不想辜负这明媚的春光。尽管这个春天来得太晚太晚,这是盛唐的秩序被打乱后第一个色彩(清青)丽的春天。让花草落泪去。让马蹄纷乱去。蜀中的天堑之险,应该把喧嚣挡在外面的。浣花溪畔,有花便是韵脚,有水定在吟咏。 那一刻,诗圣走在黄鹂的歌里,黄鹂歌在诗圣的诗里。“两个黄鹂鸣翠柳”,这其中的一个,便是诗圣自己了。看着一行深受鼓舞的白鹭,诗圣把耳朵望成了八方。黄鹂唱着,诗圣吟着,两个黄鹂奏出千年不去的绝响。 (选自《牛城晚报》2009.03.13) 1.用“√”画出文中括号中正确的字。 2.“两个黄鹂鸣翠柳”出自诗圣的《绝句》,请将这句诗补全。 3.在文章括号中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语,并造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二自然的内容。 【参考答案】 1.婉致幅清 2.杜甫一行白鹭上青天 3.只有……才……示例:朋友之间,只有相互体谅,才能搞好团结。 4.从听觉的角度描写黄鹂的鸣叫抑扬动听。 杜鹃(节选) 郭沫若 杜鹃,敝(bì pì)同乡的魂,在文学上所占的地位,恐怕任何鸟都比不上。 我们一提起杜鹃,心头眼底便好像有说不尽的诗意。 它本身不用说,已经是望帝的化身了。有时又被认为薄(báo bó)命的佳人,忧国的志士;声是满腹乡思,血是遍山踯躅;可怜,哀惋,纯洁,至诚……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为了爱的象征。这爱的象征似乎已经成为了民族的感情。 而且,这种感情还超越了民族的范围,东方诸国大都受到了感染。例如日本,杜鹃在文学上所占的地位,并不亚于中国。 然而,这实在是名实不符的一个最大的例证。 杜鹃是一种灰黑色的鸟,毛羽并不美,它的习性专横(héng hèng)而残忍。 杜鹃是不营巢的,也不孵卵哺雏。到了生殖季节,产卵在莺巢中,让莺替它孵卵哺雏。雏鹃比雏莺大,到将长成时,甚且比母莺还大。鹃雏孵化出来之

论李白诗中月的意象

论李白诗中月的意象 摘要:李白喜欢借月抒怀,表现他飘逸不群的个性和开阔的胸怀,表现他渴望自由的思想;借月对理想境界的创造表现了诗人哲学的思考。诗人描写明月,总是结合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体现出诗人人道主义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李白诗歌月意象 李白一生爱月,月亮好像是他生命中的组合。他是我国古代写月写得最多的诗人。据我国前辈学者对李白诗的统计,他一生创作的与月有关的诗多达320余首,而提到月的诗句不下400处,明月意象共出现76次,居于天、地、日、月、云、雪六种运用最多的天象类意象之首。前代画家爱画李白捉月图、李白泛月图;《唐言》甚至以“水中捉月”为李白生命的归宿点:“李白着宫锦袍,游彩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这与其说是以讹传讹,不如说是它反映了李白与月的一种不同寻常的关系。 翻开全唐诗,几乎处处都闪烁着月亮的清辉。李白的吟月诗歌在我国众多的古代诗人当中,表现得最为复杂,最为全面,也最完美,其诗从忆乡、思念亲人、同情好友、解愁、赞美歌颂、浪漫主义等几方面来借月抒怀,这些诗篇伴随着诗人坎坷悲壮的一生,诉说着诗人绵绵不尽的悲情。本文将从李白的诗歌中摘取几首写月的诗分析其意象特征,并从中揭示李白的思想变化与月的关系。 (一)李白个性飘逸不群,他喜欢借月抒怀,表现他狂放的性格;追求个性自由。 自先秦至唐,月都被人们尊奉为神。而在李白的诗中,月亮的神性减少了,更具有了人的特征,它是诗人的知心朋友:“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白,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其一);还是诗人的旅伴:“明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梦游天姥吟留别》);还是他的信使:“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在他的笔下,月色可以乘:“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秋浦歌·其十二》);可以留:“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送杨山人归蒿山》);或以赊:“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刑部侍郎日华及中书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总之,天上事与人间事相通,月亮也具有了人的生命和感情,可以与人进行情感的交流。 李白诗中的月亮与民间所崇拜的月神并不合拍,且李白又与月亮结下了如此不解之缘,这似乎矛盾。然我们仔细考察李白的个性气质与生平遭际即可解开其中奥秘。李白追求高标远致和超尘脱俗,他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他之所以好游,就是为了标举自己的高致,而隐居,是由于他想超越世俗现实。李白青少年时期即遍游名山,三年长安供奉生活之后,隐居蜀中,出蜀后再度漫游。这种生活经历养成了他傲岸不屈、卓然特立的伟岸气质和瓮盎乾坤、秕糠万物的豪迈气概。由于诗人处处与现实不合,为了任情放诞、随性适意,他把目光投向了仙界,通过仙化的途径来塑造自我形象。他在《答湖州迦叶司马

浅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 课题名称: 姓名: 专业: 班级: 起止日期: 指导教师: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 (学生填写) 题目:浅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实训、实习及论文等用纸 浅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李白是我国著名诗人,他的诗歌风格豪迈奔放、清新飘逸,其中丰富的想象以及奇妙的语言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从他的诗篇中我们不难发现,在他的众多诗词中都给人一种万千瑰丽的想象空想,无不让世人赞叹他浪漫主义的风格特征。而正是李白的这种写作手法值得我们去研究,本文将就诗人李白诗歌的风格特征以及形成原因进行探析。 一、风格特征分析 (一)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 由于李白爱好游历山川,因此在他的诗歌中很多是描写山川以及风景的,这些诗歌具有气势磅礴的特点,表现了慷慨激昂的气势,“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是《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当中的诗句,这句诗深刻的表现出了诗人郁郁寡欢的心情,而“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又转而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秋空图,顿时体现出了豁达的胸怀。同样,在《行路难》当中依然反映出了诗人的丰富情感,以及变化莫测的风格特点。 纵观李白的诗歌,绝大多数的诗歌都是对仕途的创作,因此也反应出了复杂的情感。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正是反映出了诗人的不满于生活的心理状态。更对社会表现出了极大的不满。所以,李白的诗歌在情感表现方面较为直接,其中的磅礴气势和变化多端的气势留溢在诗歌当中,题浪漫主义特点十分明显[1]。 (二)万千的瑰丽想象 这一特点也是李白诗歌的又一突出表现。在他的很多诗歌当中都反映出了对于解放个性以及追求自由的的内容。尤其是在心理上的表现更为明显。而就具体的诗歌来说,那些对于山川等的写作对个人情感表现的十分明显。《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一夜飞度镜湖月”是诗人的想象,想象自己一夜间成仙,这种夸张的手法表现出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2]。“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充分的将古今衔

论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

论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 李白诗歌语言总体特色是清新质朴、天真自然、不加雕琢、一气呵成。“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其诗歌语言最生动的形容和概括。纵览李白诗歌,不论是古体诗、律诗、还是乐府诗、歌行体诗歌的确给人留下了通俗、精炼、明朗而含蓄又清新明丽的深刻印象,其语言艺术上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大胆的艺术夸张,生动形象的比喻、一咏三叹的反复等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李白诗歌语言总体特色是清新质朴、天真自然、不加雕琢、一气呵成。这与李白对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特别是乐府诗歌的学习和借鉴系系相关。例如李白的《长干行》在很大程度上创造性地继承了《孔雀东南飞》中的创作手法,李诗中“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偿开,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预堆”等句和《孔雀东南飞》中的“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极为相似。在他的《上三峡》中,又是以古代名歌《三峡谣》改造而成,歌谣原词为: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李白诗为“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正是因为李白善于学习乐府民歌诗歌就有了民歌清新自然、毫无雕琢的特点。就像出水芙蓉,不禁有让人采而啖之的迫切愿望。除此之外,像《独坐静亭山》《赠汪伦》等清新流畅的七绝也显其诗风的清新自然的特点。在《赠汪伦》中诗人以故事体的格式引出了诗歌,又用口语般的回答表现了他对汪伦的一片真情,似行去流水般自然,但又扣人心弦,让人深受感动和震撼。在《独坐静亭山》中作者与静亭山相顾无言,但又心有灵犀,人山在静默之中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惆怅。语言朴实无华却让人深思并达到共鸣。于无华之处显其精神的升华。他的自然质朴绝不是简单的除去雕琢,浅显明白,而是语近情遥有丰富的意味,堪称炉火纯青的语言大师。为了更进一步从语言风格上欣赏李白诗歌,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一、语言学分析 李白现有诗歌九百多首,一般评论家认为他擅长七古和七绝,通过对李白绝句的分析可以看出李白在语音的韵角上善于多用an\ang韵。例如在《望庐山瀑布》中“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本诗中“烟、川、天”以an韵一韵到底;在《望天门山中》中“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本诗中“开、回、来”以ai韵一韵到底;在《独坐静亭山》中“众鸟高飞尽,孤去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静亭山”“闲、厌、山”以an韵一韵到底;在《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光、霜、乡”以ang韵一韵到底;在《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丈、长、霜”以ang韵一韵到底;在《早发白帝城》中“朝辞白帝彩去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间、还、山”以an韵一韵到底。 综上所述,李白在创作中多以an\ang韵为韵角,读起来朗朗上口,表现了李白诗歌明快、清新、明丽的语言风格,这也是李白诗歌语言的一大亮点。 二、语汇学分析 纵览李白的古诗、律诗、乐府诗等各种体裁的诗歌,“山、水、月、仙、酒”这些词汇比比皆是,现就山、水做一简要分析。诗人笔下有“天门中断楚江开的”天门山;“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的天姥山;“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蜀道之山;“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进万重山”的三峡之山;“相看两不厌,唯有静亭山”中的静亭山;“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的莲花山;“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庐山。 当然诗人写山并不是孤立出现的,而是把山和水紧密的结为一体,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山。《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记录着人间真情;“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惟见长江天际流”显示了浩淼无边的长江之水;“飞流直下三千尺”庐山瀑布之水尽收眼底;“划

李白诗歌鉴赏专题

李白诗歌鉴赏专题 【专题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及其人格魅力。 2、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李白作品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3、初步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特点并了解其内涵。 4、借助注解鉴赏本专题的李白的代表作,巩固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初步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特点并了解其内涵。 2、借助注解鉴赏本专题的李白的代表作,巩固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基本篇目】 《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金陵酒肆留别》、《子夜吴歌》、《静夜思》、《送孟浩然之广陵》、《行路难》、《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秋浦歌》、《赠汪伦》、《早发白帝城》 【补充篇目】 《赠张相镐》、《大鹏赋》、《侠客行》、《南陵别儿童入京》、《月下独酌》、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金陵崔侍御十九韵留别》、《临终歌》 盛唐气象,孕育了一位狂傲不羁的诗人,他以超脱世俗的人性智慧,谱写了盛唐的最强音。政治上的失意苦痛,铸就了飘逸洒脱、傲岸不拘的诗仙和"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的酒仙。现在让我们来追寻他的人生的不同阶段,探究李白--这位距今一千三百多年的旷世奇才、人间仙人的情感历程。 一、少年---逸(意气风发仗剑任侠心雄万夫) 1、漂泊家族,异域生活----形成独特性格 公元701年,漂泊了一百多年的李氏家族,在西域碎叶城,诞生了一位不同寻常的男孩--李白。在这地广人稀的异域游牧民族中,顽强生存了一百多年的李白家族,已深深被异族血液所渗透,五年的异域生活,給幼年的李白影响是巨大的。四处漂泊,四海为家的游牧生活,和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文化,冲撞揉合成了:天性酷爱自由,洒脱飘逸,清风朗月般纯净心境的李白。生在西域、来自西域"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前有樽酒行》)的李白一生从蜀中出游,栖隐求仙、交游,过着四方游历的生活,与家族的百年漂泊、幼年的异域生活息息相关。有着胡儿豪放洒脱的李白,从碎叶入蜀、入楚,入鲁,入大唐各地。他这种独特的性格,注定了他一生浮萍般的生活。 2、良好家境,蜀中道教----影响人生取向 李白五岁那年,举家内迁西蜀陇叶,良好的家境,父母的期盼,严格的家教,他"五岁

《白鹭》阅读理解题附答案

《白鹭》阅读理解题附答案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减之一分则嫌,素之一忽则嫌,黛之一忽则嫌。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的站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阅读题】 1.依次填入文中四个方框最恰当的一组词是() A.黑白长短 B.长白短黑 C.长短白黑 D.黑短白长 2.本文重点是赞美白鹭,为何要在文中插入对白鹭、朱鹭、苍鹭的描述?(不超过25个字) 3.文章第五小节写白鹭站在小树绝顶,人们猜测它是在望哨,作者同意这样的猜测吗?根据何在?为什么?(不超过50个字) 4.从全文看,白鹭的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每个方面用两个字概括,不少于6个字,不超过10个字,包括10个字) 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两项是() A.本文通过赞美白鹭,表现了作者爱寻常之美、爱平凡之美的思想感情。 B.作者开头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是从白鹭的外貌、形态特点着眼的。 C.作者在文章最后又说白鹭是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写出了白鹭易被人忽视 的内在的、质朴的美,这样由里及表,使文章更富有哲理。 D.文章第四小节运用了一连串的排比句式,主要突出了白鹭匀称的体态和谐调 的色彩。 E.文章倒数第二小节说歌未免太铿锵了,这是说其他鸟唱的歌太响亮了,作者借此来反衬白鹭宁静悠然的美 【参考答案】 1.(2分)C 2.(2分)通过比较,形体适宜及其自然美的特点。 3.(2分)不同意。从文中可它真是望哨吗的疑问中可看出。作者欣赏的就是白鹭这种没有任何目的的悠然自得的美。 4.(2分)自然宁静悠然匀称和谐(能概括出意思类似的三个方面即可) 5.(2分)CE(提示:C应为由表及里,E泛指所有的歌,不仅指其他鸟唱的歌)

论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

论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 摘要:自李白因母梦长庚而出生到晚年因醉酒入水捉月仙去的传说,表明诗人一生与明月有着不解之情缘。其千首诗作中就有月意象336例,涉月诗更高达400多首,月意象之丰富,意蕴之深邃,表现之突出,艺术之高超,都非他人可比,且对后来如刘禹锡、苏轼等咏月诗词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月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李白;诗歌;月亮;意象; 说到对唐诗的接触,首先是幼时从李白的《静夜思》等诗歌开始的,并由此而一下子喜欢上了唐诗。常为诗人笔下那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所吸引,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1]的大鹏;“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的黄河……深感诗人对那些雄伟、壮观的景象尤为倾心,总是将其放在广阔、苍茫、浩瀚的时空背景下,以其如椽的生花妙笔予以大胆夸张或神奇想像的艺术描绘和表现,构成雄奇壮美的诗歌意象;与此同时,也时常为诗人笔下那清新明丽的优美诗歌意象和意境所倾倒、所陶醉,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清溪行》)的诗情画意;“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游泰山》其六)的清新、明丽等等。特别是诗人笔下那反复出现的月亮意象,诸如:“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秋浦歌》其十三)、“波光摇海月,星影入城楼”(《宿白鹭洲》)、“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月夜江行》)、“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等等,更是给读者以目不暇接之感。月的意象在李白的诗作中反复出现,其使用次数之多,频率之高,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笔者据《全唐诗》统计,李白的近千首诗中涉及到月亮的就有400多首,仅“月”的意象就出现了336次,这还不算那些如“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等等月亮的代称、别称,至于那些表现时间和月份的月则更不在统计之列了。由此可以看出,李白对月亮有一种出于本能、超乎常人的特别喜爱之情。对他来说,恐怕最为美好、最感亲切的东西就是心中和笔下的月亮了。诗人之恋长空皓月,不仅因为她有照见离人的情愫,温馨怡人的风致,飘逸脱尘的气韵,晶莹高洁的品格,而且因为她善解人意,能够慰藉诗人悲苦幽怨的心灵,并伴随其度过孤寂飘零的流落生涯,使之暂时忘记尘世的纷扰纷争,在安宁静谧的世界中,感悟人生的真谛,寻觅尘世之外大千世界所涵蕴的无穷美感。 一、李白与月之不解情缘 李白的一生与月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不解之缘,或者说他对月亮有着一种特别的、如同图腾般的崇拜情结,诗人的一生也仿佛和月亮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相互视对方为知音与挚友,将对方作为情感诉说的对象,诗人将人生的喜怒哀乐诸般心绪都诉之于月,托之于月,常使得人与月共喜,月和人同忧。月亮成了反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李军:论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及意蕴映和负载诗人无限情思的“心灵多棱镜”与“心灵多媒体”。在诗人笔下,有静态的月:清月、明月、圆月、残月……有动态的月:月出、月涌、月升、月落、月圆、月亏……有不同时间的月:古月、今月、春月、秋月、夕月、晓月……有不同地点的月:松月、萝月、林月、江月、海月、山月……也有各种形态的月:玉盘、玉轮、玉镜、玉环、玉钩、玉弓……不一而足。真可谓是多情谁似南山月,天上人间长相知了。试读其诗:“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写诗人少年时对明月的认识和理解。因年幼,把一轮圆月当作

浅析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浅析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摘要: 李白的诗歌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他诗歌的艺术魅力正是通过他独特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展现出来的。他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大胆的运用夸张、比喻,对事物进行艺术的描绘。他的想象丰富奇特,在时间和空间中任意驰骋,无拘无束。在强烈情感的驱使下,他的诗歌里或爱、或恨、或嬉笑怒骂,种种强烈的感情汇就了一种豪放而又奔放的气势。本文主要从语言上大胆的夸张艺术、生动形象的比喻、丰富奇特的想象、清新质朴的语言几个方面来阐述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的。 关键词:李白浪漫主义夸张艺术比喻想象清新质朴 正文: 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又被后人誉为“诗仙”。“狂”是他人生的写照,他的侠肝义胆、仙趣、狂醉畅饮极大的激发了其个性中的高傲狂放,形成了他独有的浪漫主义情怀、狂放不羁、豪爽达观的性格。尽管在其诗歌中总是流露出人生如梦、应该及时行乐的感慨,但其出于内心深处的是对自由自在洒脱人生的向往,对随性、融入自然的渴望。他所作诗歌,总体风格豪迈奔放,清新飘逸,大气磅礴。既反映了唐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傲世独立的人格精神,极具浪漫主义情怀。在浪漫主义诗人中,李白是伟大的,独一无二的。杜甫称赞李白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正说明李白的诗歌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李白诗歌的艺术魅力正是通过他独特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展现出来的。他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大胆的运用夸张、比喻,对事物进行艺术的描绘。他的想象丰富奇特,在时间和空间中任意驰骋,无拘无束。在强烈情感的驱使下,他的诗歌里或爱、或恨、或嬉笑怒骂,种种强烈的感情汇就了一种豪放而又奔放的气势。

李白诗歌研究报告

李白诗歌研究报告 高一一班贾卓冉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十五游神仙”、“十五好剑术”。李白,少年游侠和羽客。二十岁以后,李白在蜀中漫游,曾登峨眉、青城诸名山。这些生活经历,对李白豪放的性格和诗风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但也造成他的思想的复杂性。 开元十四年,李白二十六岁,为了实现他的政治思想,“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一个新的漫游而兼求仕的时期。 但是,李白的漫游有恣情快意的一面,也有他的政治目的。他没有也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因为这和他的“不屈己,不干人”的性格以及“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宏愿都不想符合。所有的所有,都在他的诗情中,他的豪情中。 开元天宝年间,唐帝国国力极度强强盛,经济文化呈现空前繁荣景象,人民创造精神也有所发扬。同时在政治经济各方面又潜伏着各种危机。《古风》第四十六首说: 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隐隐五凤楼,峨峨横三川。王侯想星月,宾客如云烟。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举动摇白日,指挥回青天…… 一方面是空前强大帝国的繁荣气象,一方面是统治阶级在强大繁荣外衣的掩盖下已开始走向奢侈和腐化。在《古风》第三首里,李白又用咏史的形式作了类似的描写: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诗人表面是咏史,实际是对唐王朝极盛而渐衰的征象深表忧虑。诗的后端写秦始皇菜肴蓬莱,显然是讽刺唐玄宗好神仙求长生的荒唐梦想。 国家的强大,鼓舞他向往功名事业的雄心;政治的危机,更激发了他拯物济世的热望。这种心情,在盛唐诗人中是相当普遍的,李白则表现的更为突出。他在许多诗歌里借历史人物表达了他的政治抱负。他幻想过一种君臣之间互相礼让尊敬的平等关系“如逢渭川猎,犹可帝王师”;“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当他意识到这种想法不现实时,他又极力称赞那些功成身退、不事王侯的清高人物。例如《古风》第十首: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万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对鲁仲连却秦的功绩深表仰慕,对鲁仲连意轻千金、顾笑平原的风度更倾心折服。 后来,他到长安所见朝廷当权的李林甫、高力士之流更是贪鄙自私、不学无术的小人,他自然也就日益伴狂自负。“一生傲岸苦不谐,思疏媒劳志多乖”,就是他政治失意的悲剧。 李白一生大半过着浪游生活,写下了不少游历名山大川的诗篇。其中还有一些诗和他求仙学道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他那种酷爱自由、追求解放的独特性格,常常是借这类诗篇表现出来。当他政治失意后,这种诗歌也写得特别多,特别好。他喜爱的山水往往不是宁静的丘壑、优雅的林泉,而是奇峰绝壑的大山,天外飞

诗歌意义

诗歌的基本意义 -------------------------------------------------- 对于诗歌的功用,孔夫子曾经总结道:“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意思是说:诗歌可以激发情志、观察社会、交往朋友、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1.强化文学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作为诗词大国,诗词文化在我国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并成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因此,了解我国诗词发展的脉络,掌握不同类型诗词的基本特征,对理解和鉴赏诗词是不无裨益的。 《诗经》中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为后世文学创作奠定了发展的基础。而“楚辞”是具有楚文化独特风采的新诗体,它与《诗经》共同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精神并驾齐驱、融汇发展的优秀传统,并垂范后世;因“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两汉乐府,则深刻反映了两汉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体现了当时劳动人民的心态、愿望和要求。以反映社会的动乱为中心的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更是“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生动体现;入唐以后,我国古代诗词发展到了其高峰时期,“初唐四杰”上承汉魏风骨,力扫齐梁宫体诗颓风,开始走向社会、贴近现实,内容清新健康。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多写闲情逸致,格调高雅,意境幽美,诗中有画;而边塞诗中雄奇的边塞风光和艰苦的军旅生活则呈或悲壮或奇峭的特色。李白和杜甫或以表现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矛盾或以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的诗风泽被百代。中唐“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新乐府运动将文学引向对时弊的讽喻针砭。而晚唐诗歌气格趋于卑弱,染上了浓厚的感伤色彩;到宋代,词由宋初的娱宾遣兴的工具到柳永、苏轼等革新宋词,从都市下层人民生活汲取素材,打破诗词界限,再到南宋,感时伤乱、抗金爱国成为主题,词发展到鼎盛时期,成为宋文学的主要标志;到元代,北方少数民族乐曲传入中原,配合当时流行曲调,出现了具有浓厚市民通俗色彩的散曲; 而明代的高度中央集权影响到诗文的创作,而城市经济的高度发展,市民势力的增长,却促成了适应市民思想感情和文化娱乐需要的通俗文学如小说等的昌盛;清代,朝廷对知识分子施行高压与笼络两手政策,各种文学样式都有了一定的发展,进入了全面回顾总结的时期,其成就最大的不再是诗歌而是小说。

论李白诗歌中“月”的意象

摘要:李白是我国开一代诗风的伟大诗人,是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伟大典范。李白诗中的月意象内涵丰富,随着环境和心情的变化而意蕴纷呈。月意象是可以倾诉衷肠的知已;是故乡,是亲人,是挥洒不尽的情愁;是诗人高洁人格的化身,是诗人崇高精神的宿营地。月意象之丰富,表现之突出,艺术之高超,都非他人可比,月意象的运用,使李白的诗歌更具有超凡脱俗的艺术特质,其妙处常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即可以说它有寄托,也可以说她只是抒写感慨,想落天外,奇之又奇。增强了李白诗歌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为李白诗歌涂上了一层明丽、神奇的艺术色彩。 关键词:李白;诗歌;月亮;意象;

目录 一、引言----------------------------------------------------------------3 二、李白与月的不解情缘--------------------------------------------------3 (一)意象的内涵-------------------------------------------------------------------3(二)李白的不解情缘-------------------------------------------------------3三、李白诗中的“月”意象-------------------------------------------------------------------------4 (一)、以明月象征美人和恋情-------------------------------------------4(二)、以明月象征国家、帝王--------------------------------------------4 (三)、以明月象征对故乡、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4 (四)、以明月象征自己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5 (五)、以明月象征人的高洁品质-----------------------------------------------------------------5 (六)、以明月抒发孤独、凄清、郁愤之意-----------------------------------6 (七)、以明月意象象征哲理的启迪-------------------------------------------------------------6 四、“月”意象在李白诗中的作用---------------------------------------------------------------------7参考文献--------------------------------------------------------------------9

浅谈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内容摘要 李白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继承并发扬了浪漫主义的传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艺术技巧,并使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在诗作中达到高度的统一,把浪漫主义精神和创作方法推向了新的高峰。本文通过具体作品的分析阐述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研究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重点应了解他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才能真正得到李白诗歌的精髓。 关键词:李白浪漫主义特色诗歌

浅谈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李白是唐代诗坛的一位最杰出的诗人,李白在继承庄子、屈原的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基础上,丰富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使浪漫主义的诗歌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是伟大的,也是最典型的。他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杜甫称赞他的诗也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种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的确是他诗歌最鲜明的特色。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还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的手法,使内容和形式得到高度的统一。因此,本文在探讨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的同时,重点探讨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一、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成因 将李白放在盛唐这个大的社会环境中,来分析其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无疑会有助于更好地掌握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1.时代的影响 诗歌是时代的产物,李白在诗歌上取得巨大成就更是与时代密不可分。 首先,由于统治集团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发展生产,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唐玄宗元年间,国家高度统一,国力空前强大,政治比较清明,社会也相对安定,这就极大地激发了人们乐观上进的信心,高度的民族

自豪感和强烈的爱国精神,而这种乐观向上的社会心态正是培养浪漫主义诗歌情调的优良温室。 其次,唐王朝采取了开明政策,社会思想文化比较开放活跃,封建礼教相对松驰,人们主观精神昂扬奋发,它与诗人们宣泄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那种慷慨激昂、奋进敢为的精神特质。只是这种精神特质在李白的身上,反映得更强烈,而且也更艺术性一些。 2.李白个人的经历 李白的经历,对其诗歌创作,尤其是诗风形成,都具有非常深刻的影响。李白饱赏了祖国的壮美山河,由此诗兴大发,用他那饱含深情的妙笔,描绘了蜀道的险峻,长江黄河的壮阔与雄伟,留下了众多的名句。这些诗句,想像力惊人,夸张大胆,有的还善用了一些神话传说,具有强烈的自我表达主观色彩。李白从小就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且对自己的政治才能十分自负,总想依靠自己的才能学识以获得帝王的特殊赏识,一步而跃居卿相的高位,去建立赫赫功业,但在求仙访道中,他又深受道家影响,崇尚自然,追求自由,蔑视王侯富贵和世俗平庸。李白为了表达这种矛盾所造成的强烈感受,必然在创作上要选择易于表达自我主观色彩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二、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分析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综而论之,是豪放飘逸,这已成为文学史上的定论。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还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的手法,使内容和形式达到高度的统一,使诗歌具有无比神奇

李白诗歌研究

李白歌行体诗研究 摘要:本文以李白歌行体诗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李白歌行体诗的概况、内容、艺术特色、 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李白歌行体诗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反映盛唐时代精神和社会风貌的,抒写自己理想与情怀的,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慨及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的诗歌以及描写劳动人民生活的作品等,其艺术特色十分鲜明,李白的歌行体诗在诗歌发展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李白歌行艺术构思意象跳跃

目录 一、引言 (3) 二、李白歌行体诗歌创作概况 (3) 三、李白歌行体诗歌的内容 (3) (一)反映盛唐时代和精神面貌的诗歌 (4) (二)抒写自己情怀与理想的诗歌 (4) (三)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慨以及对黑暗现实的控诉及批判的诗歌 (4) (四)描写劳动人民生活的诗歌 (5) 四、李白歌行体诗歌的艺术特色 (5) (一)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 (5) (二)雄奇奔放的诗歌风格 (6) (三)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 (7) 五、李白歌行体诗歌的影响 (8) 参考文献 (8) 致谢 (10)

引言 李白是盛唐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在他留下的近一千首诗歌中,尤以其歌行体诗歌广受人们赞誉。李白是一流的诗人,一流的诗人往往有一流的表达方式,尽情、尽兴。李白最狂,也最具豪情,他是与其同时代的杜甫心目中的人气之星,一千个人中有一千个李白,因而李白研究也具有开放性。李白诗歌创作除了天赋外,更多的是对前人成果的汲取,这点在其歌行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果我们想要了解李白,歌行则是必读作品。本论文以李白歌行体为研究对象,对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及其影响进行探讨,以期对李白研究的深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李白歌行体诗的创作概况 歌行体是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在唐代以前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完善的过程。《唐音癸笺》中也提到歌行体诗歌通常以歌、行或者歌行命名。胡应麟认为七言古诗都可以作为歌行研究。自古以来,人们对歌行的界定就不统一,尤其是在歌行与乐府之间,很难划清界限。清人冯班在《钝吟杂录》中提到歌行,并简单总结了歌行发展的几个阶段:①魏文帝《燕歌行》对歌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②南北朝时以鲍照《拟行路难》、江总《宛转歌》等为代表,已经初步具备歌行的体制;③初唐以卢照邻的《行路难》、骆宾王的《帝京篇》等为代表,歌行获得进一步发展;④盛唐以李白为代表,歌行的发展达到鼎盛阶段。综合前人观点,本文对歌行的界定如下:歌行应属于古体诗一类,它源自于乐府,题目多沿乐府古题或自创新题;句式以七言为主,但也夹有杂言;内容多指事咏物,抒写情意,篇幅较长;气势起伏跌宕,开阖多变。 根据篇幅长短,本文将李白歌行分为以下两大类进行浅析:①李白歌行中篇幅较长,容量较大的长篇歌行。如:《襄阳歌》、《梦游天姥吟留别》、《庐山谣寄庐侍御虚舟》、《金陵城西楼月下吟》、《烛照山水壁画歌》等;②李白歌行体诗中的短篇歌行。此类代表有《乌栖曲》、《古朗月行》、《秋浦歌》、《把酒问月》等。 二、李白歌行体诗的内容

李白诗歌词汇文化意义的解读与翻译

收稿日期:2009210205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李白文化研究中心课题“全球化语境下李白文化的跨文化研究” (编号:LB07-09)阶段性成果之一。作者简介:骆海辉(1967~ ),男,副教授,绵阳师范学院汉英对比与翻译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汉英对比与翻译。   2009年12月第28卷 第12期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M ianyang Nor mal University Dec .2009 Vol .28 No .12   李白诗歌词汇文化意义的解读与翻译 骆海辉 (绵阳师范学院汉英对比与翻译研究中心,四川绵阳 621000) 摘 要:当今翻译研究的存异伦理观认为,翻译就是要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不要用本土的语言文化价值观去压制原文的他性话语。因为唐诗英译工作已经并将继续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发挥其重要作用,所以,本文主要以李白《静夜思》的21种英译本为分析数据(译例),分析了不同译者对诗中“床”和“明月”文化意义的解读和英译。通过比较和讨论,提出译者在词汇文化意义解读时,应遵循从众的原则;而且词汇文化意义的表现时,则应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存异伦理观;汉诗英译;文化意义;解读与翻译;从众原则;异化策略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12x (2009)12-0004-07 一、全球化语境下的汉英翻译 在全球化语境下,探讨翻译所担负的跨文化传播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以及在促进世界多元文化交流和人类文明和谐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而深刻的现实意义。 首先,全球化(gl obalizati on )的概念在经历经济界、社会文化界的众多学者的阐述和频繁使用后,其含义已经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经济学和政治学的领域中,全球化是一种一体化和趋同化的趋向。而在文化领域中,全球化既包含同质化和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包含了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征,强调的更近乎是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趋势。但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显然是异质的,必然要产生碰撞,这实质上就决定了“在全球化的大语境下,翻译的功能将越来越明显地显示出来”,因为人类得以共存与沟通,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都是因为有了翻译。翻译活动是世界各民族间相互交流的产物,其最本质的作用是为人类拆除语言文字障碍,促成不同社会、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没有翻译,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没 有翻译,世界一天也不能生存”。 其次,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能力以及对世界的影响力,与中国文化自身的内涵与厚度相比,相去甚远。中国文化能否走出去、能走出多远、走出多少,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翻译工作的质量”。这就要求翻译工作者对全球化的本质特征、对外文化翻译的工作特点、翻译的定义,乃至翻译的道德观念都必须有新的认识。 对于“全球化”这个概念本身,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阐释。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汉英翻译工作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文明多样性仍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显得可贵。 在全球化语境下,“对外文化传播中的翻译工作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主要任务是中译外,也就是把大量有关中国的信息从中文翻译成外文”。把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介绍给全世界,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是全球化时代赋予中国翻译工作者的新职责,也是中国翻译工作者“维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促进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与交融、促进人类的共同进步”的使命和职责。

古诗词意象的意蕴

古诗词意象的意蕴 古诗词意象的意蕴 古诗词中浮云意象的意蕴 浮云这一典型意象在不同的诗歌情景中也体现出了不同的深层意蕴。 浮云聚散无常,常被喻为人生虚空。当浮云与表示功名利禄的事物相连时,常隐喻抒情主体鄙视功名利禄、超俗傲岸的精神气度。唐陆凭《咏浮云》:虚虚复空空,瞬息天地中。假合成此像,吾亦非吾躬。维摩经云: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也。唐朝萧静《三湘有怀》:柳絮飞来别洛阳,梅花落后到三湘。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王维《酌酒与裴迪》: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杜甫《哭长孙侍御》:流水生涯尽,浮云世事空。苏轼《别东武流杯》:莫笑官居如传舍,故应人世等浮云。百年父老知谁在,惟有双松识使君。陆游《道室试笔》:浮云万事不到眼,千岁人间心尚孩。陆游《仲秋书事》:不是有心轻富贵,偶然看破是浮云。朱敦儒《临江仙》:堪笑一场颠倒梦,元来恰似浮云。尘劳何事最相亲。今朝忙到夜,过腊又逢春。流水滔滔无住处,飞光忽忽西沈。世间谁是百年人。个中须著眼,认取自家身。 浮云又是闲适的象征。鲍溶《怀尹真人》:万里叠嶂翠,一心浮云闲。刘长卿《赠微上人》:禅门来往翠微间,万里千峰在剡山。何时共到天台里,身与浮云处处闲。李商隐《赠郑谠处士》:浪迹江湖白发新,浮云一片是吾身。辛弃疾《鹧鸪天》:浮云出处元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 浮云往往用来喻人的漂泊迁徙。李陵《与苏武诗》:仰视浮云驰,奄忽交相逾。苏武《诗四首》:俯观江汉流,仰视浮云翔。当浮云与游子相前后时,常体现出浓烈的思乡怀友主题。诗人常以浮云的飘浮不定来状写远游人的情绪。江总《别永新侯》:送君张掖郡。分悲函谷关。欲知肠断绝。浮云去不还。唐皎然《答胡处士》:西山禅隐比来闻,长道唯应我与君。书上无名心忘却,人间聚散似浮云。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白居易《送萧处士游黔南》:能文好饮老萧郎,身似浮云鬓似霜。生计抛来诗是业,家园忘却酒为乡。江从巴峡初成字,猿过巫阳始断肠。不醉黔中争去得?磨围山月正苍苍。唐朱放《送温台》:眇眇天涯君去时,浮云流水自相随。人生一世长如客,何必今朝是别离。韦应物《赋得浮云起离色,送郑述诚》:游子欲言去,浮云那得知。偏能见行色,自是独伤离。晚带城遥暗,秋生峰尚奇。还因朔吹断,匹马与相随。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杜牧《访许颜》:长嫌世上浮云客,老向尘中不解颜。浮云又往往成为离别时的典型景物。朱晦《秋日送别》:荒郊古陌时时断,野水浮云处处秋。唯有河边衰柳树,蝉声相送到扬州。 当浮云与白日相连时常隐喻闺怨主题或因奸邪蒙蔽明君而致使士不遇的主题。浮云往往比喻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朝廷小人。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曹植《杂诗》:浮云翳日光。悲风动地起。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唐齐己《浮云行》:大野有贤人,大朝有圣君。如何彼浮云,掩蔽白日轮。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此诗说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 古诗词中流水意象的意蕴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流水是诗人经常借用的一种意象。因流水剪不断,永不停歇的特点与愁绪的无始无终,无止无休正好吻合,故流水常用来喻愁。 一、借流水抒写离别之愁

《白鹭》阅读及答案

《白鹭》阅读及答案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减之一分则嫌□,素之一忽则嫌□,黛之一忽则嫌□。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的站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根据短文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1.依次填入文中四个方框最恰当的一组词是( ) A.黑白长短 B.长白短黑 C.长短白黑 D.黑短白长 2、从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适合( )平常( )悠闲( )忘记( ) 3、本文重点是赞美白鹭,为何要在文中插入对白鹭、朱鹭、苍鹭的描述?(不超过25个字) 4、文章第五小节写白鹭站在小树绝顶,人们猜测“它是在望哨”,

作者同意这样的猜测吗?根据何在?为什么?(不超过50个字) 5、从全文看,白鹭的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每个方面用两个字概括,不少于6个字,不超过10个字,包括10个字) 6、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两项是() A.本文通过赞美白鹭,表现了作者爱寻常之美、爱平凡之美的思想感情。 B.作者开头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是从白鹭的外貌、形态特点着眼的。 C.作者在文章最后又说白鹭是“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写出了白鹭易被人忽视 的内在的、质朴的美,这样由里及表,使文章更富有哲理。 D.文章第四小节运用了一连串的排比句式,主要突出了白鹭匀称的体态和谐调 的色彩。 E.文章倒数第二小节说“歌未免太铿锵了”,这是说其他鸟唱的歌太响亮了,作者借此来反衬白鹭宁静悠然的美 《白鹭》参考答案: 1.C 2、适宜寻常悠然忘却 3、通过比较,更衬托出白鹭形体“适宜”及其自然美的特点。 4、同意。从文中“可它真是望哨吗”的疑问中可看出。作者欣赏的就是白鹭这种没有任何目的的悠然自得的美。 5、自然宁静悠然匀称和谐(能概括出意思类似的三个方面即可) 6、C . E(提示:C应为“由表及里”,E泛指所有的歌,不仅指其他鸟唱的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