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吨丙烯腈设计说明书详解
- 格式:doc
- 大小:564.02 KB
- 文档页数:29
丙烯腈安全生产技术说明书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丙烯腈化学品英文名:Acrylonitrile企业名称:企业地址:邮编:****** 传真:联系电话:电子邮件地址:国家应急电话:技术说明书编码:产品推荐及限制用途:回收产品,用于公司染料中间体生产。
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紧急情况概述:高度易燃液体和蒸气。
接触能严重损害眼睛、刺激皮肤和呼吸道。
影响中枢神经系统。
高浓度接触可能致死。
可能致癌。
GHS危险性类别:易燃液体,类别2急性毒性-经口,类别3*急性毒性-经皮,类别3急性毒性-吸入,类别3皮肤腐蚀/刺激,类别2严重眼损伤/眼刺激,类别1皮肤致敏物,类别1致癌性,类别2特异性靶器官毒性-一次接触,类别3(呼吸道刺激)危害水生环境-急性危害,类别2危害水生环境-长期危害,类别2标签要素:象形图:警示词:危险危险性说明:高度易燃液体和蒸气; 吞咽会中毒; 引起皮肤刺激; 引起严重眼睛损伤; 怀疑致癌; 可能引起呼吸道刺激,可能引起昏昏欲睡或眩晕; 对水生生物有毒; 对水生生物有毒而且有长期持续影响; 皮肤接触会中毒; 吸入会中毒; 可能引起皮肤过敏性反应。
防范说明:•预防措施—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得到专门指导后操作。
阅读并了解所有预防措施。
按要求使用个体防护装备。
—使用不产生火花的工具。
使用防爆型电器和设备。
采取防静电措施,防止静电积聚。
—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
—避免接触眼睛、皮肤,避免吸入、食入,操作后彻底清洗。
—灌装时应控制流速,防止静电积聚。
—避免与氧化剂接触。
—工作场所不得进食、饮水。
•事故响应—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或 5%硫代硫酸钠溶液彻底冲洗至少20分钟。
就医。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勿用口对口)和胸外心脏按压术。
泰山医学院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年产5000t丙烯腈合成工段的工艺设
计
2015年 3 月 20 日
说明
1.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确定后,学生应尽快征求指导教师意见,讨论立题与整个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计划,然后根据课题要求查阅、收集有关资料。
开题报告可在教研室或院(部)系范围内举行,须适当请有关专家参加,指导教师必须参加,报告最迟在毕业实习前完成。
2.本表在开题报告通过论证后填写,一式三份。
本人、指导教师、所在教学院(部)系各一份。
3.开题报告的撰写完成,意味着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已经开始,学生已对整个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有了周密的思考,是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关键的环节。
在开题报告的撰写中指导教师只可提示,不可包办代替。
4.无开题报告者不得申请答辩。
5.本表打印或用黑色笔填写。
备注:表格可另加附纸。
以A4纸双面打印。
年产3000吨丙烯腈⼯艺设计专业课程设计说明书题⽬:年产3000吨丙烯腈⼯艺设计设计题⽬:年产3000吨丙烯腈⼯艺设计⼀、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1、设计条件利⽤丙烯85%,丙烷15%(摩尔分率),液氨100%为原料,CAT-6为催化剂,使⽤氨氧化法⽣产聚合级丙烯腈(质量分数≥99.5%)。
年操作320天,设计裕量5%。
2、设计内容(1)⼯艺流程简介;(2)整个⼯艺过程设备的物料衡算及能量衡算;(3)脱氢氰酸精馏塔设计计算;(4)经济分析;(5)安全⽣产及“三废”处理。
3、基本要求(1)完成整个⼯艺设计计算,编写说明书;(2)完成脱氢氰酸精馏塔的设计计算,编写说明书;(3)绘制⼯艺流程流程图;(4)绘制脱氢氰酸塔设备装配图。
⼆、进度安排三、应收集的资料及主要参考⽂献1.《化学⼯艺学》,化学⼯业出版社,刘晓勤编,20102.《化⼯过程及设备设计》,中南⼯业⼤学出版社,涂伟萍,陈佩珍编3.《化⼯⼯程制图》,化学⼯业出版社,19944.《化⼯设备选择与⼯艺设计》,中南⼯业⼤学出版社,刘道德编,19925.《化⼯原理》,天津⼤学出版社,姚⽟英6.《化⼯单元过程及设备课程设计》,化学⼯业出版社,匡国柱,史君才编7.《化⼯单元过程课程设计》,王明辉,北京:化学⼯业出版社,20028.《化学⼯程⼿册》,时钧,汪家⿍等,.北京:化学⼯业出版社,19869. 《化⼯单元操作及设备课程设计:板式精馏塔的设计》,王雅琼,科学出版社⽬录1 概述 (1)1.1 环氧⼄烷法 (1)1.2 ⼄炔法 (1)1.3 ⼄醛法 (2)2 丙烯氨氧化法⽣产丙烯腈 (2)2.1 主副反应极其热⼒学 (2)2.2 催化剂 (3)2.3 ⼯艺参数 (4)2.3.1 原料纯度与配⽐ (4)2.3.2 反应温度 (4)2.3.3 反应压⼒ (4)2.3.4 接触时间 (5)3⼯艺设计 (5)3.1 设计条件 (5)3.2 ⼯艺流程 (5)3.2.1 反应部分 (5)3.2.2 回收部分 (7)3.2.3 精制部分 (7)4 物料衡算与能量衡算 (9)4.1 物料衡算 (9)4.1.1 ⼩时⽣产能⼒ (9)4.1.2 反应器物料衡算 (9)4.1.3 氨中和塔物料衡算 (10)4.1.4 ⽔吸收塔物料衡算 (12)4.1.5 萃取精馏塔物料衡算 (13)4.1.6 脱氢氰酸塔物料衡算 (14)4.1.7 丙烯腈精制塔物料衡算 (15)4.2 能量衡算 (15)4.2.1反应器能量衡算 (16)4.2.2 氨中和塔能量衡算 (17)4.2.3⽔吸收塔能量衡算 (18)4.2.4 萃取精馏塔能量衡算 (18)4.2.5 脱氢氰酸塔能量衡算 (19)4.2.6 丙烯腈精制塔能量衡算 (19)5 主要设备⼯艺计算—脱氢氰酸精馏塔设计 (20) 5.1 设计条件 (20)5.2 塔板数及回流⽐计算 (20)5.3 塔⾼ (23)5.4 塔板⼯艺设计 (24)5.4.1 塔径 (24)5.4.2 塔内件设计 (25)6 经济分析 (27)6.1 ⽣产与消费 (27)6.1.1 国外概况 (27)6.1.2 国内概况 (28)6.2 市场分析 (28)7 安全⽣产与“三废”处理 (29)参考⽂献 (31)设计评述 (31)1 概述丙烯腈,别名腈基⼄烯,结构式:;⽆⾊易燃液体,剧毒,有刺激味,微溶于⽔,易溶于有机溶剂;遇⽕种、⾼温、氧化剂有燃烧爆炸的危险,其蒸⽓与空⽓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爆炸极限为3.1% ~ 17%(体积分数);沸点为77.3℃,熔点-82.0℃,⾃燃点481℃,相对密度0.8006。
丙烯腈工厂设计文献综述1.丙烯腈的性质1.1丙烯腈的物理性质丙烯腈是一种格外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在合成纤维、树脂、橡胶急胶粘剂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丙烯腈,英文名 Acrylonifrile〔简称为 ACN〕,化学分子式:CH2=CH-CN;分子量:53.1。
丙烯腈在常温下是无色或淡黄色液体,剧毒,有特别气味;可溶于丙酮、苯、四氯化碳、乙醚和乙醇等有机溶剂;与水互溶,溶解度见表1-1。
丙烯腈在室内允许浓度为 0.002MG/L,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为 3.05%~17.5%〔体积〕,因此,在生产、贮存和运输中,必需有严格的安全防护措施。
丙烯腈和水、苯、四氯化碳、甲醇、异丙醇等会形成二元共沸混合物,和水的共沸点为71℃,共沸点中丙烯腈的含量为 88%〔质量〕,在有苯乙烯存在下,还能形成丙烯腈―苯乙烯―水三元共沸混合物。
丙烯腈的主要物理性质见表1-2。
表1-1 丙烯腈与水的相互溶解度温度/℃水在丙烯腈中的溶解度0 10 20 30 40表1-2 丙烯腈的主要物理性质性质沸点〔101.3KPa〕熔点/℃相对密度〔d426〕粘度〔25℃〕折射率(nD25) 闪电/℃指标 78.5 -82.0 0.0806 0.34 1.3888 0性质生成热〔25℃〕燃烧热聚合热〔25℃〕蒸汽压/KPa 8.7℃时45.5℃时指标 151KJ/mol 176KJ/mol 72KJ/mol6.67 33.332.10 2.553.08 3.824.85丙烯腈在水中的溶解度7.15 7.17 7.30 7.51 7.9050 60 70 80 温度/℃水在丙烯腈中的溶解度6.157.65 9.21 10.95丙烯腈在水中的溶解度8.41 9.10 9.90 11.10〔质量〕/%〔质量〕/%〔质量〕/%〔质量〕/%燃点/℃ 比热容/J.Kg-1.K-1 蒸发潜热〔0―77℃〕481 20.92±0.03 32.6KJ/mol77.3℃时临界温度临界压力101.32 246℃ 3.42MPa1.2 丙烯腈的化学性质及应用丙烯腈由于分子构造带有C=C 双键及-CN 键,所以化学性质格外活泼,可以发生加成、聚合、腈基及氢乙基化等反响。
丙烯腈硫酸水合法生产5000吨年丙烯酰胺装置的工艺设计毕业设计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丙烯腈硫酸水合法生产5000吨/年丙烯酰胺装置的工艺设计教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专业名称:化学工程与工艺(精细化工方向)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年月日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院有关保障、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院保留并向有关学位论文管理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评选机构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1、保密□,在____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作者签名:年月日导师签名:年月日摘要丙烯酰胺是一种用途广泛的重要精细有机化工原料。
本文采用硫酸水合法生产丙烯酰胺。
论文在参考大量文献以及实际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对丙烯酰胺的合成工艺进行了研究,论述了丙烯酰胺的实际应用。
除了硫酸水合法之外,本设计还简单的阐述了其它两种合成工艺。
本文涉及到丙烯酰胺主要单元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通过本次设计,我们可以了解到完成设计的流程。
反应容器主要是反应釜和中和塔。
通过本次设计,可以清楚了解整个工艺流程。
本设计选择的是搅拌反应釜,其直径为3200m,高度为3200m,壁厚为9mm。
【关键词】:丙烯腈;丙烯酰胺;硫酸水合法;搅拌反应釜AbstractAcrylamide is a fine use of a wide range of important organic chemical raw materials. The article is using of sulfuric acid hydration process to product acrylamide. The essay on the basis of a large number of literature and actual production practice, studied the synthesis process of acrylamide and discuss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acrylamide. In addition to sulfuric acid hydration process , the essay also simply introduce the other two kinds of synthesis process.This article involves the material balance and heat balance of the main unit of acrylamide. The reaction vessel is reaction kettle and Neutralization tower.Through this design, we can clearly understand the whole process.This design chooses mixing reaction kettle as the reaction vessel, and his diameter is 3200 m, the height is 3200 m and the wall thickness is 9 mm.【Key words】:acrylonitrile;acrylamide;sulfuric;Mixing reaction kettle目录1. 文献综述 (1)1.1 丙烯酰胺简述 (1)1.1.1 固体丙烯酰胺的物理性质 (1)1.1.2 丙烯酰胺的化学性质 (3)1.1.3 丙烯酰胺的毒性 (3)1.1.4 丙烯酰胺的应用 (4)1.2 原料丙烯腈简述 (4)1.3 市场调研 (5)1.3.1 国际丙烯酰胺生产发展现状 (5)1.3.2 国内丙烯酰胺生产发展现状 (6)1.4 丙烯酰胺的合成方法和工艺条件 (8)1.4.1 硫酸水合法 (8)1.4.2 铜催化水合法 (9)1.4.3 微生物法 (9)1.4.4 方案的选择 (11)1.4.5 反应过程分析 (11)2. 工艺流程 (12)3. 工艺计算 (13)3.1 物料衡算 (13)3.1.1 画出物料平衡关系示意图 (13)3.1.2 反应方程式 (13)3.1.3 基础数据 (13)3.1.4 选择计算基准 (14)3.1.5 计算主要物料流量 (14)3.2 热量衡算 (15)4. 主要设备的工艺计算 (21)4.1 搅拌釜式反应器 (21)4.1.1 反应器的选型 (21)4.1.2 反应釜的容积与数量 (21)4.1.3 反应釜釜体尺寸的设计 (23)4.1.3 反应釜搅拌装置的设计 (26)4.1.4 反应釜其它零部件的设计 (27)4.2 干燥器 (30)5. 化工厂布置与设计 (34)5.1 化工厂布置的基本任务 (34)5.2 厂址选择 (34)5.3 化工厂总平面布置原则 (34)5.4 厂房建筑 (35)5.5 生产操作 (36)5.6 设备装修 (37)5.7 安全要求 (37)5.8 环境保护 (37)6. 结论 (39)致谢 (40)参考文献 (41)1. 文献综述1.1 丙烯酰胺简述1.1.1 固体丙烯酰胺的物理性质丙烯酰胺,简称AM,为无色、无味、无臭的片状晶体。
丙烯腈安全生产技术说明书 (2020)业名称:企业地址:邮编:****** 传真:联系电话:电子邮件地址:国家应急电话:0532-技术说明书编码:产品推荐及限制用途:回收产品,用于公司染料中间体生产。
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紧急情况概述:高度易燃液体和蒸气。
接触能严重损害眼睛、刺激皮肤和呼吸道。
影响中枢神经系统。
高浓度接触可能致死。
可能致癌。
GHS危险性类别:易燃液体,类别2急性毒性-经口,类别3*急性毒性-经皮,类别3急性毒性-吸入,类别3皮肤腐蚀/刺激,类别2严重眼损伤/眼刺激,类别1皮肤致敏物,类别1致癌性,类别2特异性靶器官毒性-一次接触,类别3(呼吸道刺激)危害水生环境-急性危害,类别2危害水生环境-长期危害,类别2标签要素:象形图:警示词:危险危险性说明:高度易燃液体和蒸气; 吞咽会中毒; 引起皮肤刺激; 引起严重眼睛损伤; 怀疑致癌; 可能引起呼吸道刺激,可能引起昏昏欲睡或眩晕; 对水生生物有毒; 对水生生物有毒并且有长期持续影响; 皮肤接触会中毒; 吸入会中毒; 可能引起皮肤过敏性反应。
防范说明:•预防措施得到专门指导后操作。
阅读并了解所有预防措施。
按要求使用个体防护装备。
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
灌装时应控制流速,防止静电积聚。
工作场所不得进食、饮水。
•事故响应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
用1:5000高锰酸钾或5%硫代硫酸钠溶液洗胃。
就医。
被污染的衣物应清洗干净后再使用。
保持容器密闭。
避免接触空气和光照。
远离火种热源。
应严格执行危险化学品管理制度。
•废弃处置建议用焚烧法处置。
焚烧炉排出的氰化氢、氮氧化物通过洗涤器除去。
物理化学危险:高度易燃液体和蒸气。
其蒸气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其蒸气比空气重,能沿地面传播到相当远处,遇火源点燃并发生回燃。
受热或光照等可引发聚合,导致火灾、爆炸。
与强氧化剂、强酸、强碱剧烈反应,有引起火灾、爆炸的危险。
丙烯腈装置说明书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一、工艺流程丙烯腈的生产方法早在1893年就发现了丙烯酰胺脱水制造丙烯腈的方法,但此生产方法原料来源非常困难。
1930年发现了由环氧乙烷和氢氰酸合成丙烯腈的方法,随后又发现了由乙炔和氢氰酸合成丙烯腈的生产反法,这些方法因受各种条件的限制,生产规模均较小。
1959年发明了丙烯、氨氧化法生产丙烯腈,使丙烯腈生产技术的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
由于这一方法的原料价廉易得,工艺流程较为简单,产品质量较好,所以此法很快就实现了工业化生产。
到了七十年代,世界各国丙烯腈的生产几乎都采用这种方法。
装置流程简述来自丙烯、氨罐区的液态丙烯和液态氨进入丙烯、氨蒸发器,经过气化和过热后混合在一起,经丙烯、氨分布器进入反应器,来自空压机的工艺空气进入反应器底部,并经过空气分布板进入流化床。
当这些气体通过流化床式反应器时,发生放热反应,放出的热量用来维持反应并通过垂直安装在反应器内的蒸汽盘管移去热量,产生4MPa蒸汽。
反应气体通过旋风分离器从反应器顶部流出,热的反应气体通过反应气体冷却器,一方面加热反应器蒸汽盘管中所用的锅炉水,一方面反应气体本身被冷却。
从反应气体冷却器出来的气体,在急冷塔的下端被绝热冷却。
未反应的氨与加到急冷塔上段循环水中的硫酸反应,从出料气中除去。
四效蒸发器底部物料被引入急冷塔的下段,这些物料部分气化,其余部分出装置,这股物料中含有水、氰化物、少量催化剂。
从急冷塔上段出来的的硫铵溶液送往硫铵装置。
从急冷塔出来的气体在急冷塔后冷器中进一步冷却,然后进入吸收塔。
在吸收塔中,下降的水吸收逆流向上的反应气体中可溶解的产物。
未被吸收的气体含有未反应的烃、氧气、氮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水及少量的丙烯腈,经吸收塔排放烟囱放入大气。
从急冷塔后冷器出来的冷凝液被送到回收塔以回收丙烯腈和其它有机物。
来自吸收塔的液体在加热之后进入回收塔,利用水作为溶剂进行萃取精馏。
泰山医学院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年产5000t丙烯腈合成工段的工艺设
计
2015年 3 月 20 日
说明
1.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确定后,学生应尽快征求指导教师意见,讨论立题与整个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计划,然后根据课题要求查阅、收集有关资料。
开题报告可在教研室或院(部)系范围内举行,须适当请有关专家参加,指导教师必须参加,报告最迟在毕业实习前完成。
2.本表在开题报告通过论证后填写,一式三份。
本人、指导教师、所在教学院(部)系各一份。
3.开题报告的撰写完成,意味着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已经开始,学生已对整个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有了周密的思考,是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关键的环节。
在开题报告的撰写中指导教师只可提示,不可包办代替。
4.无开题报告者不得申请答辩。
5.本表打印或用黑色笔填写。
备注:表格可另加附纸。
以A4纸双面打印。
丙烯腈第七章丙烯腈⽣产技术第⼀节概述⼀、丙烯腈的性质、产品规格及⽤途丙烯腈英⽂简写为AN 。
在室温和常压下为⽆⾊液体,易燃,易爆,有刺激性臭味,剧毒,与⽔部分互溶,能与⼤多数有机溶剂互溶。
⼯作场所丙烯腈最⾼允许浓度为20 ppm 。
丙烯腈分⼦具有双键和氰基,性质活泼。
⼆、⽣产⽅法简介⽣产丙烯腈有多种⽅法。
环氧⼄烷法制AN ,这种⽅法⽣产技术容易掌握,⽣产的丙烯腈纯度较⾼,但原料不易得,价格昂贵,在⼄炔氢氰酸法⼯业化后逐渐被淘汰;⼄炔法是利⽤⼄炔与氢氰酸合成丙烯腈,这种⽅法⼯艺简单,成本⽐环氧⼄烷法低,但丙烯腈与副产物分离较困难,在⽯油资源短缺的国家仍沿⽤这种⽅法,规模⼀般较⼩。
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油⼯业的发展,流化床丙烯氨氧化法成为世界各国⽣产AN 的主要⽅法。
丙烯氨氧化法原料便宜易得,⼯艺流程简单,对丙烯纯度要求不⾼,炼油⼚含丙烯50%以上的尾⽓即可使⽤,⽣产成本⼤约是环氧⼄烷法的40%~50%,是⼄炔法的50%~55%左右,产物分离相对容易,产品纯度⾼,是⽬前最先进最经济的合成路线。
本章主要介绍丙烯氨氧化法合成丙烯腈的⽣产技术。
第⼆节丙烯腈⽣产的⼯艺原理⼀、丙烯氨氧化法合成丙烯腈的反应原理丙烯氨氧化法⽣产丙烯腈,过程中变化较为复杂,可⽤下述反应⽅程式描述:主反应:2332223CH CH CH NH O CH CH CN +3H O 512.1kJ/mol 2m r H θ--=++=?=-?→知识⽬标●了解丙烯腈产品规格、性质、⽤途和⼯业⽣产⽅法;●了解丙烯腈⽣产中主要设备的结构、控制⽅法及三废治理、安全卫⽣防护;●理解丙烯腈⽣产过程的原理及⼯艺参数条件分析⽅法;●掌握丙烯腈⽣产⼯艺过程分析及⼯艺流程图的阅读分析。
能⼒⽬标●能进⾏丙烯腈⽣产⼯艺条件的分析、判断和选择;●能读懂丙烯腈⽣产设备布臵图和主要设备装配图;●能读懂并绘制丙烯腈⽣产⼯艺流程图;●能进⾏丙烯腈⽣产过程中有关物料、热量衡算及原材料消耗、⽣产能⼒等⼯艺计算。
材料工程聚丙烯腈课程设计说明书1概述1.1聚丙烯腈生产的历史聚丙烯腈PAN是由以丙烯腈经聚合反应得到。
而由AN含量占35%?85%的共聚物制成的纤维称为改性聚丙烯腈纤维。
在国内聚丙烯腈纤维或改性聚丙烯腈纤维商品名为腈纶。
早在1894年法国化学家牟若Moureu首次提出了聚丙烯腈的合成,直到1929年德国的巴斯夫(BASF)公司成功地合成出聚丙烯腈,并在德国申请了专利(DRP Nr58035l和654989)。
1942年德国的赫博特雷思(Herbed Rein)和美国杜邦(Du Pont)公司同时发明了溶解聚丙烯腈的溶剂二甲基甲酰胺(DMF)。
由于当时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直到1950年才在德国和美国实现了聚丙烯腈纤维的工业化生产,德国的商品名为贝纶(Perlon),美国的商品名为奥纶(Orlon),它们是世界上最早实现工业化生产的聚丙烯脯腈纤维品种。
目前,聚丙烯腈基碳纤维产量约占全球碳纤维总产量的90%,其中小丝束碳纤维约为23165t/a,占73.4%,大丝束碳纤维约为8400t/a。
日本有三家大公司从事碳纤维的生产、研究和开发,东丽公司、东邦人造丝公司和三菱人造丝公司是世界著名的碳纤维生产企业,日本东丽、东邦和三菱三家公司的高性能小丝束碳纤维生产能力合计为17500t/a,占世界高性能小丝束碳纤维总能力的75.5%,基本控制了世界高性能小丝束碳纤维的生产。
在聚丙烯腈基大丝束碳纤维的生产方面,世界总生产能力为84000t/a,福塔菲尔、卓尔泰克、阿尔迪拉、爱斯奇爱尔等四家公司垄断了世界聚丙烯腈基大丝束碳纤维的生产。
其中福塔菲尔公司为3500t/a,占世界聚丙烯腈基大丝束碳纤维总生产能力的41.7%,居世界的首位。
美国是碳纤维生产大国,更是消费大国,世界碳纤维40%以上的市场在美国。
美国1996年碳纤维生产能力约为4500t,其中卓尔泰克公司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亚平伦城和匈牙利的布达佩斯附近建了5条碳纤维生产线,1997年的总生产能力达3000t左右,一跃成为世界上生产碳纤维的最大集团之一。
化工设计说明书5000t/a丙烯腈合成工段的课程设计5000 T/A ACRYLONITRILE SYNTHESIS SECTION OF THECOURSE DESIDN学院(部):化学工程学院专业班级:化工13-3学生姓名:王庆松指导教师:丰芸2016 年 5 月16 日5000t/a丙烯腈合成工段的课程设计摘要丙烯在引发剂(过氧甲酰)作用下可聚合成一线型高分子化合物―聚丙烯腈。
聚丙烯制成的腈纶质地柔软,类似羊毛俗称人造羊毛,它强度高,比重轻、保温性好、耐日光、耐酸和耐大多数溶剂。
丙烯腈与丁二烯共聚生产的丁腈橡胶具有良好的耐油、耐寒、耐溶剂等性能是现代工业最重要的橡胶、应用广泛。
关键词:丙烯腈,强度,广泛,重要目录5000t/a丙烯腈合成工段的课程设计 (1)摘要 (2)1.绪论 (5)1.1 引言 (5)1.2设计任务 (5)1.3丙烯腈的物理性质 (6)1.4丙烯腈的化学性质 (6)1.5丙烯腈的制取方法 (6)1.6丙烯腈的发展简史及展望 (7)1.7市场分析 (7)2.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 (8)2.1发生的主反应和副反应 (8)2.2生产工艺流程 (8)2.3物料衡算 (9)3.丙烯腈合成工段生产工艺流程图和物料流程图 (12)4.主要设备的工艺计算 (13)4.1 浓相段直径计算 (13)4.2 浓相段高度 (13)4.3 扩大段直径 (14)4.4 扩大段高度 (14)4.5 浓相段冷却装置的换热面积 (14)4.6 稀相段冷却装置的换热面积 (14)5.设计结果汇总 (16)5.1 工艺设备一览表 (16)5.2 原料消耗综合表 (21)5.3 能量消耗综合表 (21)5.4 排出物综合表 (23)6.环境保护和安全措施要求 (24)6.1安全防护措施 (24)参考文献 (28)致谢 (29)1.绪论1.1 引言丙烯腈是一种无色的有辛辣气味液体,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遇明火、高热易引起燃烧,并放出有毒气体。
与氧化剂、强酸、强碱、胺类、溴反应剧烈。
在火场高温下,能发生聚合放热,使容器破裂。
丙烯腈是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和合成树脂的重要单体。
由丙烯腈制得聚丙烯腈纤维即腈纶,其性能极似羊毛,因此也叫合成羊毛。
丙烯腈与丁二烯共聚可制得丁腈橡胶,具有良好的耐油性,耐寒性,耐磨性和电绝缘性能,并且在大多数化学溶剂中,阳光和热作用下,性能比较稳定。
丙烯腈与丁二烯、苯乙烯共聚制得ABS树脂,具有质轻、耐寒、抗冲击性能较好等优点。
丙烯腈水解可制得丙烯酰胺和丙烯酸及其酯类。
它们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丙烯腈还可电解加氢偶联制得己二腈,由己二腈加氢又可制得己二胺,己二胺是尼龙66原料。
可制造抗水剂和胶粘剂等,也用于其他有机合成和医药工业中,并用作谷类熏蒸剂等。
此外,该品也是一种非质子型极性溶剂、作为油田泥浆助剂PAC142原料。
丙烯腈是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和合成树脂的重要单体,也是杀虫剂虫满腈的中间体。
1.2设计任务年产5000t/a丙烯腈合成段设计(aspen模拟)按工作日300天,丙烯腈损失率3.1%,设计裕量6%计算丙烯腈小时生产量原料组成:(摩尔分数)含C3H685% 、C3H815%。
进反应器的原料配比(摩尔比)为C3H6∶C3H8∶O2 =1:1.05:2.3反应后各产物单程收率见下表:物质丙烯腈(AN)氰化氢(HCN)乙腈(ACN)丙烯醛(ACL)CO2摩尔收率0.6 0.065 0.7 0.007 0.12操作压力0.203MPa ,出口压力0.162MPa,反应器进口温度110℃ ,反应温度450℃ ,气体出口温度350℃。
其他设计参数查相关手册。
1.3丙烯腈的物理性质丙烯腈在常温常压下是无色液体,熔点-82℃、密度0.80g/m3、沸点77.3℃。
味甜具有刺激性的微臭味、有毒。
室内允许浓度为0.002mg/L,爆炸极限为3.05%―17.5%。
能溶于许多有机溶剂中,与水部分互溶。
丙烯腈可与苯、四氯化碳、甲醇形成二元共沸物能与水形成最低共沸物。
1.4丙烯腈的化学性质丙烯腈:化学式 CH2=CHCN含有双键和氰基其化学性质活泼,易聚合.也易与其他发生加成反应。
是三大合成材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的基本且重要的原料。
是用来生产聚丙烯纤维(即合成纤维腈纶)、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塑料(ABS)、苯乙烯塑料和丙烯酰胺。
其用途分配:合成纤维约占40%―60%.树脂和橡胶约占15%―28%。
此外还有丙烯酰胺等有机产品。
另外丙烯腈可制得丙烯酸酯等。
丙烯在引发剂(过氧甲酰)作用下可聚合成一线型高分子化合物―聚丙烯腈。
聚丙烯制成的腈纶质地柔软,类似羊毛俗称人造羊毛,它强度高,比重轻、保温性好、耐日光、耐酸和耐大多数溶剂。
丙烯腈与丁二烯共聚生产的丁腈橡胶具有良好的耐油、耐寒、耐溶剂等性能是现代工业最重要的橡胶、应用广泛。
1.5丙烯腈的制取方法“丙烯腈的生产方法有氰乙醇法、乙炔法和乙醛-氢氰酸法、丙烯氨化氧化法。
其中氰乙醇法已淘汰,乙炔法仅少数国家沿用。
①氰乙醇法环氧乙烷和氢氰酸在水和三甲胺的存在下反应得氰乙醇。
然后以碳酸镁为催化剂,于200~280℃脱水制得丙烯腈,收率约75%。
此法虽能制得高纯度丙烯腈,但氢氰酸毒性大,成本也较高。
②乙炔法乙炔和氢氰酸在氯化亚酮-氯化钾-氯化钠稀盐酸溶液的催化作用下,在80~90℃反应得丙烯腈:C2H2+HCN─→CH2=CHCN。
此法生产简单,收率良好,以氢氰酸计可达97%,但副反应多,产物精制较难,毒性也大,且原料乙炔价格高于丙烯,在技术经济上落后于丙烯氨化氧化法。
③乙醛-氢氰酸法乙醛已能由乙烯大量廉价制得CH3CHO + HCN == CH3CH2OH → CH2=CHCN④丙烯氨化氧化法丙烯氨化氧化的反应为:2C3H6+ 2NH3+ 3O2→ 2CH2=CHCN + 6H2O丙烯是目前大量生产的石油化学工业的产品,氨是合成氨工业的产品,这两种原料均来源丰富且价格低廉。
工艺流程比较简单,反应的副产物较少品纯度较高。
经一步反应便可得到丙梯脯产物。
副产物主要是氢氰酸,都可以回收利用。
1.6丙烯腈的发展简史及展望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发现丙烯腈的共聚物可极大改善合成橡胶的耐油和耐溶剂性,丙腈烯因而开始受到重视。
战争期间,德国开发了环氧乙烷和氢氰酸合成丙烯腈的氰乙醇法工艺。
后来,德国法本公司又开发了乙炔和氢氰酸直接合成丙烯腈的乙炔法。
在1960年以前,此法是丙烯腈的主要生产方法。
其后,丙烯腈在合成纤维、树脂等方面的新应用,又促进了丙烯腈新生产方法的研究及其产量激增。
1960年,美国俄亥俄标准油公司采用流化床反应器开发丙烯氨化氧化一步合成丙烯腈工艺并投入工业生产,引起丙烯腈生产工艺的巨大变革。
1983年,世界丙烯腈年产量已达3Mt,几乎全部采用丙烯氨化氧化法生产。
目前全球95%以上的装置采用BP公司开发的丙烯氨氧化法技术,催化剂是丙烯腈合成的关键,用MO、Bi、CO等数十种金属混合氧化物,反应温度为35℃,丙烯转化率达到96.4%,丙烯腈转化率为80.2%。
近年来丙烷氨化氧化法生产丙烯腈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性的进展,现处于中试阶段,就一方面由于价格的因素,丙烷的价格比丙烯低的多,但另一方面也为惰性的丙烷开拓新的领域,就目前的技术水平看,投资大、转化率低、选择性不高等多方面弱点,所以在目前还不能和丙烯氨化氧化法相媲美,所以丙烯氨化氧化法至今经久不衰。
1.7市场分析我国丙烯腈主要用作腈纶,2000年我国丙烯腈产量约为400kt,消费量约为550kt,消费结构与腈纶占85%,ABS/AS约占7%,丙烯酰胺约占3%,其他为5%,由于国内供应不足,国内近期有多家企业计划扩建丙烯腈装置。
近十年来我国发展迅速,1988年产量为80.5kt,2000年约为400kt,年增长率约为14.3%,丙烯腈的生产与消费主要集中在美国,西欧,日本与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他们生产能力约占全球生产能力的66.2%。
2.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2.1发生的主反应和副反应主要采用丙烯氨化氧化法。
丙烯氨化氧化法:反应的主要副产物为氢氰酸、乙腈和二氧化碳、水等。
生产上,原料气中丙烯、氨、空气之体积比为1:(1~1.2):(9.5~11.5)。
原料气从底部通入流化床反应器,反应温度430~450℃、压力0.16~0.18MPa(绝对压力),反应热用软水循环回收,发生高压蒸汽。
反应后气体经洗涤、吸收、精馏等可得到高纯度丙烯腈。
由于氢氰酸为剧毒物质,可就近与氢氧化钠溶液制成氰化钠,或与丙酮反应制成丙酮氰醇,用作合成甲基丙烯酸的原料。
乙腈提纯后,虽可用作选择性溶剂及中间体,但用量不大,因此许多工厂常常把它烧掉,此法原料便宜,成本低,目前已是丙烯腈最主要的生产方法。
主反应:2C3H6+2NH3+3O2→ 2CH2=CHCN+6H2副反应:生成氰化氢(HCN) C3H6+NH3+3O2→ 3HCN=6H2O生成丙烯醛(ACL) C3H6+O2→CH=CHCHO+H2O生成乙腈(ACN) 2C3H6+3NH3+3O2 → 3CH3CN+6H2O生成CO2和H2O 2C3H6+9O2→6CO2+6H2O2.2生产工艺流程液态丙烯和液态氨分别经丙烯蒸发器和氨蒸发器气化,然后分别在丙烯过热器和氨过热器过热到需要的温度后进入混合器;经压缩后的空气先通过空气饱和塔增湿,再经空气加热器预热至一定温度后进入混合器。
混合器出口气体混合物进入反应器,在反应器内进行丙烯的氨氧化反应。
反应出口的高温气体先经过废热锅炉回收热量,气体冷却到230℃左右进入氨中和塔,在70―80℃下用硫酸吸收反应器出口气体中未反应的氨,中和塔塔底的含硫酸氨的酸经循环冷却器除去吸收热后,返回塔顶循环使用,同时补充部分新鲜酸液,并从塔釜排放一部分含硫酸氨的废液。
氨中和塔出口气体经换热器冷却后进水吸收塔,用5―10℃的水吸收丙烯腈和其他副产物。
水吸收塔塔底得到含丙烯腈约1.8%的丙烯腈水溶液,经换热器与氨中和塔出口气体换热,温度升高后去精制工段。
2.3物料衡算2C 3H 6+2NH 3+3O 2 → 2CH 2=CHCN+6H 2已知条件:液态丙烯原料含丙烯85%,丙烷15%,液态氨原料含氨100% 丙烯腈损失率3.1% 设计裕量6%工段产品为丙烯腈水溶液,含丙烯腈约1.8%(wt)丙烯腈的实际摩尔流量: =14.32kmol /h 所需丙烯量:h kmol /87.236.032.14=÷ 所需丙烷的量:h kmol /21.415.085.087.23=⨯÷ 所需氨气的量:h kmol /06.2505.187.23=⨯ 所需氧气的量:h kmol /90.543.287.23=⨯所需氮气的量:h kmol /53.206217990.54=⨯所以总进料量:F=314.57kmol/hh kg /9.75824300031.106.110005000=⨯⨯⨯⨯各物质0~t℃的平均定压比热容如下:假设如下热力学途径:△H△H1 △H3△H2注:△H1为进料的温变热量;△H2为反应热;△H3为出口物的温变热量;各物质25~t℃的平均比热容用0~t℃的平均比热容代替误差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