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复习课第10课鸦片战争
- 格式:pptx
- 大小:2.70 MB
- 文档页数:27
第10课鸦片战争课程标准:列举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史实,说明西方列强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
体会中华民族不屈的斗争精神。
高考考点: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英国走私鸦片和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的过程;中英《南京条约》附件、《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内容概要。
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战争过程级结果;《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内容;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基础知识】一、鸦片战争1.背景:(1)中英国情:中国:政治上,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日益腐朽;财政困难;军备废驰;阶级矛盾尖锐。
经济上,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牙发展缓慢。
外交上,实行闭关自守英国:政治: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经济上,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外交上,实行对外扩张,扩大海外殖民地,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根本原因:工业革命推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需要更多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3)直接原因:虎门销烟。
2、经过:第一阶段:1840年6月——广东——厦门——定海——天津白河口——南下广东第二阶段:1841强占香港岛——攻占沿海城市——镇江(海龄)——1842年8月,南京下关3、结果:《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失败的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制度难以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4、影响:A、社会性质的变化: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B、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华民族与欧美列强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
C、革命性质变化:旧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D、思想领域变化:“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芽。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A、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B、直接原因:清政府拒绝列强“修订条约”的要求。
2、经过:第一阶段:1856——1858,攻占广州,进逼天津,《天津条约》签订。
第二阶段:1859——1860,占领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北京条约》签订。
第10课 鸦片战争[考 纲] 1840年至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课 标]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学习目标】1、重点:《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和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难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操作方案】1、基础知识部分,上课期间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稍作点拨、提示即可。
2、重点掌握部分,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突出教学互动。
3、史论结合部分,学生完成,教师点拨指导,并作讲述。
【学习进程】一、虎门销烟2.中英贸易与鸦片走私(1)中英贸易——在双方贸易中,中国是出超,而英国是(2)鸦片走私⎩⎪⎨⎪⎧ ①原因:英国为了扭转贸易逆差,疯狂走私鸦片。
②危害:致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军队战斗力减弱。
③结果:清政府的有识之士倡导禁烟。
3.林则徐虎门销烟⎩⎪⎨⎪⎧①概况: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海滩销毁收缴的鸦片。
②结果: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
4.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 和掠夺生产原料。
②重要原因:清政府的腐朽,及愚昧的 政策。
③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损害了英国的利益。
二、鸦片战争1.战争经过:参见P 512.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①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
②1843年英国迫清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③1844年美法迫清分别签订《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3.影响⎩⎪⎨⎪⎧ ①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③中国革命任务和革命性质发生变化:④中国思想领域发生变化:概念辨析——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
“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第10课鸦片战争一.鸦片战争:(1840——1842)1、原因:(1)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需要开拓市场,为此展开对外侵略扩张。
(2)中国腐朽落后闭关锁国,成为英国的侵略对象。
(3)中国的禁烟运动成为英国侵略中国的借口。
2、战争经过:1840年爆发——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结束)3、影响:(1)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①割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开了割让土地的先例②赔两千万:开了勒索赔款的恶例,加重了人民负担,阶级矛盾尖锐③开五口岸(广厦福宁上):打开了中国东南沿海的门户,便利了资本主义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④协定关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⑤片面最惠国待遇:便利了列强扩大侵略权益⑥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⑦租地居留:为列强后来建立租界提供了借口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2)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
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1、原因:(1)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要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扩大侵略权益。
(2)修约要求遭到拒绝。
2、经过: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开始)——法国加入、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攻陷北京、火烧圆明园——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结束。
3、影响:(1)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英、中法《天津条约》①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一国的公使驻于另一国的都城并不意味着不平等,但是侵略者的意图是准备通过这个步骤影响和操纵清朝统治核心,以干涉中国的内政和外交,所以带有明显侵略性。
②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从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长江中游、中国腹地,为列强扩大侵略提供了有利条件,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近代中国的开放实质上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③外国军舰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中国的内河航运权开始丧失,也便利了外国商品向中国内地倾销。
第10课鸦片战争一.教材分析列举1840年至186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教材地位《鸦片战争》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第四单元第一课(第10课)内容,是教材专题四《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开篇章。
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压迫、追求民族独立、反抗封建专制、追求民主进步的的开篇,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二.重点难点及其突破【重点】1.林则徐虎门销烟(包含鸦片走私、危害及销烟)。
2.中英《南京条约》(包含鸦片战争、条约内容及影响)。
【难点】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重大变化,怎样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涵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相对于殖民地而言,它是指一个国家形式上有自己的政府,但是实际上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的社会形态。
半封建:相对于完全封建而言,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状态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
【重难点突破】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引导学生对这段历史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观:[出示:只有当一个民族真正站起来的时候,才能正视和反思她曾经遭受的屈辱……封闭所以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挨打必须思变思变才能崛起]【重难点解析】闭关锁国政策: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实行的一种政策。
并不意味着完全封闭国门,在清朝,它是指把对外交往和贸易完全置于清政府的严密监控之下。
清初,为孤立郑成功等反清力量,清政府曾两次下令实行海禁。
后来中外贸易只留下广州一处。
并实行“公行制度”,即由专门的行商垄断对外贸易。
领事裁判权:也称“治外法权”,说明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
片面的最惠国待遇:近代中国与外国所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享有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并无对等的权利,故称“片面最惠国待遇”。
第10课鸦片战争一、鸦片战争1.鸦片战争的背景:〔1〕根本原因: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打开中国的市场〕〔2〕直接原因:禁烟运动2.战争经过:两个阶段〔1〕爆发:1840年6月英军进犯某某——沿海北犯—某某白河口〔2〕扩大侵略:1841年侵占某某岛,攻占东南沿海一些城市〔3〕结束:1842年8月清政府求和3.结果〔1〕战争失败失败原因:①客观原因:英国经济军事强国,综合国力强。
②主观原因:清政府腐败,经济落后,军事装备落后;阶级矛盾尖锐,战争中组织抵抗不力、战和不定。
③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2〕签订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某某条约》附件: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4.影响〔1〕社会性质: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国家主权:完全独立自主权→领土不完整,丧失部分主权〔3〕社会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化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那么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4〕革命任务:中国人民开始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5〕革命阶段:中国进入了旧某某主义时期。
所以,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1)根本原因: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直接原因:中国拒绝修约担心危及统治利益提出“修约〞要求拒绝“修约〞 〔借口〕清政府英法等国 〔忙于镇压起义〕扩大市场 〔根本原因〕2.经过〔1〕第一阶段〔1856年—1858年〕1856年英军炮轰某某城〔爆发〕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某某1858年攻陷大沽,进逼某某,签定《某某条约》〔2〕第二阶段〔1859年—1860年〕1860年占领津、京,火烧圆明园,签定《条约》3.结果:签订两个不平等条约小结:1.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2. 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而不是全部的主权,也就是形式上有自己的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殖民者控制。
第10课 鸦片战争【三维目标】1、 知识与能力:① 识记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② 理解本单元包括这课沿着两条线索展开:既是西方列强侵略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又是中国人民反抗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
2、 过程与方法:掌握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运用问题进行探究,学会运用发展联系的观点来分析解决问题。
3、 情感和价值观:深刻认识西方列强在中国近代历史中对中国带来的殖民主义灾难,并体会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艰苦斗争的民族精神。
【重难点】1. 教学重点:战争的原因,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内容。
2. 教学难点:联系条约的内容分析战争的影响。
【授课课时】1课时【感悟与思考】导入新课:这3件珍贵而且饱含着中华民族百余年血泪的文物分别叫做牛首、虎首、猴首,出自于圆明园,2002年,它们在嘉士德和苏富比两家拍卖行在香港举行的拍卖会上公开露面,无数华夏子孙为此震惊、愤慨、抗议;国家文物局也严正申明,要求两家拍卖公司停止拍卖。
但正义的呼声竟没有得到回应,为防止国宝再次流失,保利集团到现场参与竞拍,并以3317万港币竞拍成功。
历经140年历史沧桑之后,这三件文物终于重归故里。
思考与判断:百年的中国屈辱史是从何时开始的?从这段历史中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教训?【知识梳理】一、鸦片战争(1840—1842)(一) 历史背景:战争爆发前中国与世界1、清政府:危机四伏2、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列强:蓬勃发展思考: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怎样处理与中国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本质是什么?回答:西方列强为了发展工业革命,要夺取更多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成为他们觊觎的对象。
实质上想要打开中国的大门。
思考:英国所采取的对华步骤:1、首先与中国展开正常的贸易往来:“敲门”。
2、英国开始对中国进行鸦片走私:“推门”。
3、英国的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特别是严重危害了清王朝统治。
中国开始了禁烟运动(高潮是虎门销烟)中英两国的民族矛盾迅速激化,英国借此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砸门”拓展:有人认为如果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英国就不会发动鸦片战争。
第10课 鸦片战争1、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必然性、必要性)原因: 2、根本目的:打开中国市场,夺取更多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商品输出)①背景: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直接原因:中国禁烟运动 ②领导:林则徐 (借口、导火线、偶然性) ③经过:1839年,虎门销烟 ④影响: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直接导致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 1、1840年广东——厦门——天津白河口 2、1841—1842扩大侵华:鸦片战争爆发后,爱国官兵陈连升、关天培、裕谦、陈化成、海龄等英勇抵抗;各地人民也自发抗敌,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尤其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胜利,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序幕,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的时间、内容及危害) 败因:1、具体原因:对比中英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战略战术2:英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一场侵略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9世纪50年代迅速发展,要求进一步扩大国外市场,掠夺殖民地1860年年英国袭击广州,挑起战争年组成联军攻陷广州,扶植柏贵傀儡政权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英法美俄四国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天,俄国也趁火打劫迫使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年英法联军再度攻占大沽(史荣椿壮烈牺牲)、天津,后又占领,、政治上,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清政府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并伸向内地,方便了它们倾销商品,掠夺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使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一部分官绅开始认识到中国的新变局,主张学习西方的“长技”自强求富,兴起洋务运动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