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围龙屋的空间构成
- 格式:doc
- 大小:92.50 KB
- 文档页数:2
目录摘要 (1)引言 (2)1.客家围屋的平面布局 (2)2.客家围屋的空间形态 (4)3.客家围屋的建造特点 (6)4.其他 (7)5.总结 (7)6.附录:参考文献 (8)摘要围屋又称围龙屋、五凤楼或府第楼,是客家人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为了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满足生活需要而形成的一种建筑形式。
客家围屋不仅是客家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表征,而且蕴含着丰富文化积淀和客家人勤奋进取的精神,体现了客家人别具一格的文化成就,寄托着客家人深厚的情感,是客家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它是客家传统建筑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种建筑类型,是客家文化和民族心态,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的综合反映,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客家围屋作为客家传统文化的载体,其房屋选址、平面布局、空间形态、建造特点、建筑材料、建筑结构等都无不体现着客家人的思想价值观。
围屋不仅是文化载体,同时也是客家文化的表层结构和具体表现。
本文将从客家围屋的平面布局、空间形态、建造特点及其他四个方面展开探讨,对客家围屋进行研究。
关键词:客家围屋五凤楼围龙屋府第楼引言围屋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博大的内涵奇特构图,深邃的文化艺术气质,作为一种巧夺天工的人文景观,显示着它的建筑魅力。
自古以来,客家人为营造既能满足生理需要,又能满足心理需要的居室倾注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客家围屋不仅展示着客家传统文化的横断面,反映着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与特征,同时还凝聚着客家及其先民的智慧和进取精神,体现了客家传统文化的成就。
对于围屋的研究不仅可以加深认识和了解客家的历史文化成就及其对缔结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同时对今后的城乡规划与民居建设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在客家围屋的建筑元素中,有许多独有的东西。
相较其他民居,客家围屋有着其他民居已经失落了的精髓气质。
对于客家围屋的研究,是一种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研究。
下文将从客家围屋的平面布局、空间形态、建造特点及其他四个方面展开探讨,对客家围屋进行研究。
介绍增城特色建筑物,以及蕴含劳动的价值增城客家围龙屋位于福和坳头岗埔村,是广州地区独一无二的围龙屋。
该围龙屋建于清康熙二十二年,对研究当地历史文化有重要价值,目前已被广州市列为内控文物保护单位。
该围龙屋平面呈半月形,通宽38.8米,能深36.2米,面积1454.56平方米,围垄四周外墙有1.5米高的椿墙,椿墙上建起了约30米高的泥砖墙。
整座围龙屋的中间部分为二进深的祠堂,通宽17.60米,深18.70米。
头门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两边有衬祠,依次分隔出明间、次间、梢间和尽间。
硬山顶,瓦面,船形正脊,人字形封火山墙,檐下有两柱。
天井两侧设庑,分别隔为四小室,外庑顶高大,与两前进自然屋顶融接一体,观似蝶形,仅檐下一部分成廊。
二进形制与一进略同,而明间则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面设堂位拜祖,后面是厅,两边有侧门敞通前后,并又经后门出往祠堂外的鹅卵石铺砌的半月形空地上。
祠堂的外边,是23间之多的扇形环屋带。
屋带以后面正中部分为最高,顶有龙船脊饰延伸向两边稍低,屋带两边均无脊饰直到环绕至祠堂正面成一大平面,转砌成锅耳封火山墙作边墙,傲然耸立。
山墙与祠堂头进之间有屋顶飞跨接连,俨然一体,下辟边门。
围龙屋外平地左右各有一对旗杆夹,平地前面原是一个与围垄屋同一大小的半月形池塘,富有创意。
据村史记载,其家族由陈如蓝率领自兴梅焦岭迁至此地,建屋而居,前后320年有余。
客家围垄屋隐含文化精神一、反映了客家人团结互助、敬老尊贤、礼貌文明、知书达理的传统美德。
围龙屋内的大小天井一般配置有小型假山、鱼池和盆景,正屋后面半园“花头”和正门前面半月形池塘四围均载有各种花木和果树,围龙屋背后的山头林木叫“龙衣”,严禁砍伐,整座建筑掩映在万绿丛中,一年四季鸟语花香,环境优美而静雅。
围龙屋内的柱、梁、枋、门等雕绘上山水花鸟、飞禽走兽等栩栩如生的图案,并涂上鲜艳夺目的油漆,显得金碧辉煌,古色古香,十分壮观、气派。
一般来说,一座围龙屋聚居着一个近亲家庭,相互之间和睦共处,尊老爱幼。
围龙屋的构造一、围龙屋建筑历史与风格自唐末五代之后,因为发生第二次中原汉族的大批南迁,乃至北宋后期,南来的客户已经超过当地的土著人户,而此时的文化、物质条件又有了较大的进步,客家民居的建筑也有所变革——由全封闭形式转向半封闭形式的“围龙屋”建筑,这种形式既保留了中原的宗族祠堂性质,同时又结合地方的地理环境,创造出美观实用的新形式的建筑物。
围龙屋一般建在依山傍水的山坡或山丘下,之间相距数百或数十米,有的则坐落于山丘与耕地交接的坡地上,背山面田,前低后高,有利于排水和通风透光。
它有着奇特结构和合理布局,既有古代宫廷的神韵,又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底蕴。
其主要结构类型有:两堂两横一围龙、两堂四横一围龙、三堂两横一围龙、三堂四横一围龙及二围龙、三围龙甚至六围龙等。
一般以中间的正堂正屋形式的方形屋或二字屋为基础,周围的围屋层层扩建自由组合。
从一个屋的规模也可看出某姓家族的人丁兴衰。
尽管规模大小不同,但围龙屋的基本设施却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主要包括:风水塘、禾坪、大门、斗门、伸手、正堂、花胎、龙厅、排水沟、游廊、天井、巷道、正屋、花厅、花阶、围屋、杂屋、厕所、畜棚等。
关闭了通向外界的大门,这里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最多时100多户人家同住在一个大围龙屋内。
二、围龙屋建筑词汇由于历史的长期积累,围龙屋在梅州早已是司空见惯的民居建筑了,我们走访了大大小小的围龙屋不下十座,在考察和访问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分析,从中归纳了围龙屋的一些基本特点。
围龙屋的构造具有独特的防御和实用功能,同时还被赋予一定的迷信色彩。
下面按围龙屋的廊、堂、厅等名称和位置(从下到上、由外及内),择重说明如下:池塘:屋前的池塘多为半月形,可用来蓄水防旱、养鱼灌溉、调节气温等,同时又是一道天然防线。
池塘随围屋的扩建而扩大,宽度须得超过两个侧门边上的狗洞,才能保证风水不外流。
斗门(外大门):通向里屋的两扇大门,分别叫左斗门和右斗门,也是客家文化最集中体现的一个部位。
围龙屋,也被称为客家围拢屋,是客家围屋(客家围村)中最典型的一种,属于半圆形客家围屋(客家围村),是具有极强的中国传统礼制、伦理观念及风水意识的围村民居建筑,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
围龙屋最早建于唐宋时期,盛行于明清时期。
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在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
围龙屋的建筑风格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错落有序,布局规整。
主体结构一般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其中“一进”指的是大门进入后的第一个院落,“三厅”指的是三个主要的大厅,“两厢”指的是左右两侧的房屋,“一围”则是指整个围龙屋的围墙。
围龙屋不论大小,大门前必有一块禾坪和一个半月形池塘,禾坪用于晒谷、乘凉和其它活动,池塘具有蓄水、养鱼、防火、抗旱、调节气候等作用。
围龙屋的左右两厢俗称横屋,在左右横屋的尽头,会筑起围墙形的屋,把正屋包围起来,正中一间为“龙厅”,故名“围龙”屋。
围龙屋的大小不一,小的围龙屋一般只有一至二条围龙,而大型围龙屋则有四至六条围龙。
一座围龙屋就是一个客家宗族社会和功能齐全的群体生活社区,这种聚居方式彰显了客家人“崇正”和“天下一统”的理想追求,表现在建筑上讲究“天人合一”,在居住上喜欢“聚族而居”。
围龙屋是客家人聚族而居的代表性建筑,是客家文化的象征,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
它体现了客家人深厚的传统文化和独特的地方特色,是研究客家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如今,围龙屋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保护。
客家围屋建筑特征及其传统文化特色诠释一、客家围屋建筑的特征1.宏伟壮观:客家围屋建筑多呈四合院状,外形庞大,建筑面积通常在1000平方米以上,有的甚至达几千平方米。
整个围屋由多个楼阁、房舍组成,形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
2.坚固耐用:客家围屋建筑采用木材和砖石等天然材料,经过精心设计和施工,具有很强的抗震能力和耐久性。
围屋的墙壁厚实,屋顶覆盖有瓦片或石板,能够有效抵御风雨和其他自然灾害。
3.多层结构:客家围屋一般分为多层,最高可达三至五层。
每一层都有不同的功能,一楼主要用于储存粮食和谷物,二楼用作起居和饮食,顶楼供人居住。
多层结构能够节约用地,并方便舒适的生活。
4.防御性强:客家围屋建筑的墙壁厚实,并设置了各种防御设施,如天井、堡台、望楼等。
这些设施能够提供有效的防御和保护,帮助客家人民抵御外敌入侵和山区盗匪。
5.环境友好:客家围屋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
建筑的布局通常遵循地势起伏和山水环绕,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照、风力和水资源。
围屋常常建在山腰、河边或坡地上,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二、客家围屋建筑的传统文化特色1.家庭观念强:客家人重视家族和家庭的重要性,围屋作为家庭居住的象征,体现了家族的凝聚力和传统的价值观。
围屋内部分为多个房舍,每个房舍由不同的家庭成员居住,但又共享一个院落和共同的生活空间。
2.文化保护意识:客家人崇尚传统文化,尊重历史和祖先。
在围屋中,可以见到许多代代相传的家族文物、文献和古董,如家谱、家书、字画等。
这些物品代表着客家人对传统的热爱和守护,是他们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3.社区凝聚力:客家围屋建筑在设计上注重了社区的凝聚和交流。
围屋的庭院是社区的活动中心,家庭成员和社区居民可以在这里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家族聚会和集体活动。
这种社区凝聚力和交流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4.孝道文化:孝道是客家人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围屋建筑的一个重要特点。
客家围屋的多层结构让老年人住在顶楼,以便他们享受阳光和空气,并方便年轻人照顾。
关于客家围龙屋文化的美学解析客家围龙屋是客家人民居住的主要形式之一,围龙屋建筑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
围龙屋建筑的美学价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析。
一、平面布局美学围龙屋平面布局呈现出“一环多龙,龙交龙转”的特点,使其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一环多龙是指以一条环形走廊将房间围绕成一个圆形,走廊中央是一个中庭,四周分布着许多龙房。
龙交龙转则是指房间之间的连通方式,通过穿堂、转角、遮窗等构成互通的迴路。
这种建筑平面布局使得每个房间独立、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也成为围龙屋建筑品质上的重要表现形式。
二、雕刻美学围龙屋除了平面布局的美学价值外,其外观的雕刻也承载着非常丰富的美学价值。
围龙屋采用木结构、砖瓦建造,外立面使用了石雕、木雕、泥塑等多种技法,形成了精美细致的建筑形象。
龙、凤、麒麟、花鸟等图案经过传统技法的表达,形成了浓郁的客家山乡文化风格,展现了客家人民的美学情感和振奋民族精神。
三、色彩美学围龙屋的色彩也承载着美学价值,色调以黄、红、灰、绿为主,色彩丰富、明暗调和,色彩运用也具有一定的规则性。
黄色象征着土地,红色象征着热情,灰色象征着平静,绿色则象征着生机。
这些色彩的运用呼应了客家人民的地域文化和情感需求,充分表现了客家围龙屋建筑在美学上的高度品质。
四、空间美学围龙屋独特的空间结构也具有浓厚的美学价值。
受制于材料和施工的限制,房屋内部的空间结构通常是低矮而分散的,但通过特定的布局和装饰手法,使得房屋内部形成了协调和谐、井然有序的空间感受。
围龙屋空间呈现的对称设计、互通变化等特点,不仅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审美风格,同时也表现了客家人民在精神上的自深固根和天人合一的理念。
以上述四方面的美学价值,可以看出客家围龙屋建筑是中国南方传统建筑的瑰宝之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价值理念,具有广泛的民族工艺、建筑、历史和社会价值。
客家围龙屋客家围屋又称为围龙屋、围屋、转龙屋、客家围龙屋等,是汉族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
围屋始建于唐宋,兴盛于明清。
狭义的围屋指的是围龙式的围屋,而广义的围屋可以指各式的客家围楼或围屋。
广义上的围屋的外形基本分同心圆形、半圆形和方形三种,此外也有前方后半圆形、八卦形、椭圆形等形状的。
围屋结合了汉族古朴遗风以及南部山区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
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处,都能见到围龙屋的踪迹,包括中国大陆南部的广东、江西、福建省,台湾的屏东、云林、台中东势等。
梅州客都雁南飞围龙屋福建永定围龙屋围屋内景围屋模型围龙屋群客家人继承中原文化,结合当地的环境,不断革新而形成很有特色的围屋,围龙屋是客家围屋的典型建筑之一,也最具代表。
它不仅是客家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
与我国古代建筑相比,围龙屋的外形非常独特,小型的围龙屋像圆形,而规模比较大的围龙屋像椭圆形。
大部分的围龙屋的前半部分是半月形的池塘,后半部分是残月形的围屋,池塘和房屋之间是禾坪。
最基本的围龙屋的结构是“两堂两横一围龙”,而大规模的围龙屋是在此基础上逐步增加的。
客家的围龙屋与当地的地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我国的其他建筑一样,坐北朝南,这是为了抵御冬天时从北方吹来的寒风,引入夏天吹来的凉爽的南风。
楼顶采用陡峭的“人”字形结构,不仅外观美丽,更重要的是由于南方的降雨比较多,这种结构有利于迅速排水而不把屋顶压坏。
且建有比墙面突出1到2米的屋檐,避免排下的水沿墙面流下而破坏坯土结构的墙。
围龙屋的墙壁坚固,利用三角形结构的坚固性,下厚上薄。
与现代的楼房相比,围龙屋的外墙很厚,外层的围龙厚度甚至达1.5米。
以当地粘质红土,适量的小石子和石灰,少量的糯米饭,红糖组成的具有强粘滞性的“熟土”为原料,在土墙中间埋入杉木枝条或竹片作为“墙骨”筑起的土墙,不仅具有钢铁混凝土强度,还具有钢铁混凝土没有的韧性,所以有良好的防风,抗震能力。
围龙屋的特征和元素
围龙屋的特征和元素如下:
1.建筑风格。
围龙屋兼具实用与美学,坚固耐用且富有韵味。
2.结构特点。
围龙屋通常分为"四角二厅一洞",即四进院落、两条厅堂和一条中央通道。
厅堂和洞房布局合理,功能互相独立,满足家庭成员的不同需求。
而四进院落则是为了保障家族的团结和互助。
3.施工工艺。
围龙屋的建造采用多种传统木工技艺,以榫卯结构为主,没有使用一颗钉
子。
4.内部装饰。
围龙屋内部装饰颇具特色,尤其是厅堂和洞房,往往饰以精美的雕刻和木
工艺术,展示了客家人的智慧和审美情趣。
5.水乡特色。
围龙屋建在河流、湖泊或小水道旁边,借水域的特性来调节温度、保护居
民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
6.社区氛围。
围龙屋多为小型集体居住形式,由几户人家共同构成一个小社区。
这种居
住形式培养了邻里互助、亲密关系的氛围,形成了独特的社区文化。
1。
客家围龙屋作者:杨柳静来源:《广东第二课堂(中学)》 2020年第7期插图 / 熊家婆插画工作室责任编辑 / 周锦宜杨柳静客家围龙屋是一种传统的客家民居。
自秦汉起,客家先民就从中原地区辗转迁徙至赣闽粤等地。
笔者是梅州客家人,记得儿时家乡四面环山,交通极为不便,即使到了现在,从乡村到县城也要绕过层层叠叠的山。
听家乡一些祖祖辈辈住在山窝里的老人说,从前山里土匪横行,野兽出没,客家先民为了自保,团结互助,聚族而居,因地制宜,建成具有兼具防御性、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围龙屋。
再次回到家乡,已是而立之年,站在围龙屋前,对它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凝视祖辈留下的劳动智慧结晶,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围龙屋源于唐宋,盛于明清。
这种由客家人沿袭中原文化,又结合岭南地缘特点发展而来的独特建筑,被认为是中国五大特色传统民居建筑之一。
围龙屋的主要特点在于选址讲究,建筑风格气势恢宏,工艺精湛,既实用又美观。
围龙屋的选址必须符合靠山、近水、向阳等条件。
大埔名士张弼士的故居,便是一座长方形的围龙屋,门前是宽广的田野,后面是流淌而过的河水,河旁是郁郁葱葱的大山,不但保护屏障浑然天成,而且占尽田园山水之美。
围龙屋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客家的传统风水理论。
青山绿水怀抱中的围龙屋整体通常呈圆形布局,以禾坪为界,分为两个半圆结构,前半部分为半圆形的池塘,后半部分为半圆形的房舍建筑。
禾坪是池塘和房屋之间的一大片长方形空地,是居民活动和晾晒的场所。
记得儿时我和小伙伴们经常在这跳绳、跳格子、追逐嬉戏。
农忙时,这里是全村人的晒谷场,节假日大家都喜欢聚集在这里庆祝,过年祭祀、交公粮、开大会也都在这里举行。
禾坪前半圆形的池塘主要用来养鱼、浇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
除此之外,池塘也是天然的肥料仓库。
每年春耕之前,人们就纷纷挑塘泥肥田。
禾坪地势很开阔,站在屋前眺望,禾坪、池塘、菜地、农田、河坝层层铺展,由近而远的乡村风光一览无遗。
由此可见,围龙屋真乃精挑细选的风水宝地。
围龙屋的后半部是依山而建的房屋建筑。
浅谈客家传统民居建筑本文简要介绍了客家围龙屋的形式、建筑构造和使用功能。
标签:围龙屋;形式;厅;景观客家,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
客家先贤背负中原文明辗转南迁,在艰苦卓绝的迁徙和开拓中,淬炼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光辉灿烂的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光大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客家文化中,客家传统民居建筑——围龙屋尤其具有代表性。
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
客家围龙屋的形式主要有方形、圆形。
不论是采用方形还是圆形的平面布局,大部分采用中轴对称的形式。
这种严格的对称和谐关系的追求所展现出来的严肃、井井有条,是人本主义的理性色彩在围龙屋空间构成中的展现,是为人的生活而设的理想空间。
这种空间序列的完整性、布局位序的规整性、内院弹性空间的公共性,不仅从生理上和心理上满足了住户的需要,又能唤起客人和睦亲近的心理。
同时,客家人将这种“天地方圆”的思想體现在建筑造型上,也是一种“幸福”、“美满”的象征。
从建筑美学上讲,庄严美丽,有安稳完美之感。
另外,出于防卫的本能需求,客家民居建筑也正是适应了这种需求的产物。
围龙屋一般分为前后两部分。
前半部分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总体看来如同一个太极的图案:陆上屋为阳,屋前水为阴。
两个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长方形空地隔开,叫“禾坪”(或叫地堂),是居民活动或者晾晒的场所。
“禾坪”与池塘的连接处,用石灰、小石砌起一堵或高或矮的石墙,矮的叫“墙埂”,高的叫“照墙”。
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于放养鱼虾、浇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仓库,又是污水自然净化池。
后半部的房舍建筑,正中为方形主体建筑,有“三杠二横”,一围层;有“三杠四横”,二围层,规模大的甚至达到“三杠十横”,五围层。
介绍一种事物围龙屋的作文围龙屋是客家人独特的建筑,全国只有两处地方有这种建筑。
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客家人的传统住房————围龙屋。
我家乡在梅州丰顺县南岭乡埔寨村,那里有座叫“龙归洞”的古代建筑物。
围龙屋就是以围屋为中心,外围加筑高墙形成围龙,整座屋宇坐北朝南,呈半月圆形。
每当夕阳西下,晨曦初露,从远处眺望,犹如一条金光灿烂的彩带从天而降,又像一条金龙穿山破雾,腾飞而去,因此得名“围龙屋”。
围龙屋结构非常科学,主要有土、木、石三种,其基础用石块、条石砌成石墩,外墙用青砖或花岗岩条石砌成。
所有的柱、梁、檩、椽、斗拱、门窗等木构件均是就地取材,以石条或石块为原料。
大小梁、檩、椽、斗拱、门窗、屏风等木构件都刻有各种各样的图案。
我最喜欢的是屋顶上的灰塑和脊饰。
这些精雕细刻的灰塑与脊饰共同组成一幅幅工艺美术精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欣赏价值。
灰塑,主要是指古老民居中的装饰构件,主要有灰塑、砖雕、木雕、陶塑四种。
“灰塑”就是用泥灰涂抹在建筑构件表面,是构件的凹凸起伏被掩盖,而轮廓却依然清晰可见,然后再着色,使轮廓更加突出鲜明。
现在,许多建筑物已采用了彩色水泥、白灰、石膏等进行粉刷。
它为什么能够历经几百年而不倒呢?因为这种建筑的房基、地基很坚固,不怕水浸泡,墙体是用泥土和石灰混合筑成,夏天可防止酷热,冬天则可御寒防冻,由于坚固,遇到台风也不易被吹倒。
另外,围龙屋中还有一个重要部分,那就是高耸的风火墙。
据说这种风火墙也是采用防风、防雨、防潮、防震的功能。
风火墙的制作也十分讲究。
首先要选择比较平坦的地方,然后向四面斜坡,铺设长4米、宽1.5米的砖块,中间留出空隙,里面灌注约0。
3米高的干沙,上层为细黄土夯实,最上面再覆盖泥土,最后在顶部盖上约2米高的瓦片,既防止雨水侵蚀墙体,又起到防火的作用。
还有防盗的设施。
风火墙内设有2-3个小孔,放上可活动的木板,就构成了一道防护栏。
一旦有贼入侵,风火墙便可立即将门窗关闭,成为天然的屏障。
广州增城最大的客家围龙屋:历经200年风雨依旧完好!(来源:广州增城发布)客家围龙屋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传统客家围龙屋一般有圆围、方围、半圆围等形制增城地区的客家围龙屋则多为圆形半围龙日前,一座保存完好,且无论规模还是样式,都堪称“增城之最”的客家围龙屋,被发现竟隐藏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
这座拥有200多年历史的围龙屋坐落在广州市增城区正果镇一个四面青山环绕、茂林修竹遍布的山谷里专家认为这是增城最大、最完整的客家围龙屋屋场旁边一条清澈的山涧流水淙淙逶迤而去这座银场村大寨社的王氏祖屋占地达3500平方米大小房间近百间文史学者、增城区原区政协文史委主任陈克等专家考察后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增城最大、最完整的客家围龙屋围龙屋坐东向西,依山势而建围龙内有三级平台既是相对独立的三个生活空间又构成一个完整的方形围龙远观俯瞰颇有金阶列鼎、虎踞龙盘之势王氏祖堂(客家人称厅吓)位于中间一级平台,为典型的客家“一厅一井两耳”布局。
上厅是祖堂,供奉祖先灵位,下厅、横巷和两则耳房是民居。
这上下三级平台的近百个房间,就是过去大寨王氏族人生活起居,生息繁衍的场所,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传统风貌。
资料互相质证发现这座围龙屋为王定民所建据当地村民口述、《增城王氏族谱》和民国版《增城县志》等资料的互相质证后发现这座围龙屋为该村开基祖王宗诚儿子王定民所建王定民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成贡生,后捐官得“五品蓝翎”衔,还担任过广东“布政使司衙门总厅”的主官,家资丰厚。
至今,他的后裔王腾绿位于祖堂左侧的祖屋阁楼上,还赫然悬挂着“布政使司衙门总厅”“奉旨赏戴五品蓝翎儒林郎”等牌匾。
“革命老区村”里的客家围屋大寨社所在的银场村和周边白面石、亮星、水围等村都是广东省民政厅认定的“革命老区村”王氏祖屋就是当时独立二十旅的一个团的指挥部。
解析客家围龙屋的空间构成解析客家围龙屋的空间构成导语:客家围屋又称为围龙屋、围屋、转龙屋、客家围龙屋等,是汉族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
围屋始建于唐宋,兴盛于明清。
狭义的围屋指的是围龙式的围屋,而广义的围屋可以指各式的客家围楼或围屋。
广义上的围屋的外形基本分同心圆形、半圆形和方形三种,此外也有前方后半圆形、八卦形、椭圆形等形状的。
围屋结合了汉族古朴遗风以及南部山区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
建筑在自然空间中要抵抗外力的作用而“生存”,首先需要合理、科学的空间构成体系,建筑空间构成就是建筑物在创造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所必须的空间中起到支架作用的不可分割部分,就好像曲谱中的音阶、音程、音调,没有它们,音乐就无法谈节奏。
透析客家围龙屋的空间构成,可以发现那些有序的节奏重复感、完整性和主次关系,强烈地表达了人本主义的理性色彩。
它作为一种传统,一个坐标系,记载着那一时代客家人的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记载着那一时代客家人的交往情景和交往方式,也记载着其传统的礼制和伦理观念。
1、客家民居有方形、圆形,最典型的是围龙屋。
不管是围龙屋还是方、圆形楼的平面布局,大部分采取中轴对称。
它们的主要结构方式是木构架,墙壁高大而厚实,在石础上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柱和梁,最上面梁上立脊柱,构成一组木构架。
在平行的两组木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连络柱的上端,并在各层梁头和脊柱上安置若干与构架成直角的檩,檩子上排列椽子,承托屋顶重量。
如此的梁、枋、柱、檩,受力明确,脉络清晰,每一个构件目的明确,不多不少,各有各的用处。
客家围龙屋中这种严格的对称和谐关系的追求所展现出的严肃、井井有条,是人本主义的理性色彩在围龙屋空间构成中的展现,是为人的生活而设的理想空间。
这种空间序列的完整性、布局位序的规整性、主要构件尺寸的统一性、内院弹性空间的公共性,不仅从生理上和心理上满足了住户的需要,又能唤起客人和睦亲近的心理。
2、客家围龙屋空间分布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将以家族为中心的祖堂作为中心点,使人一进入屋内就看到它显著的位置,成为视觉的.焦点。
客家围龙屋的空间构成[复制链接]
元素
MToo6
MT
403 DB
2611 CV
204 1#
发表于 2009-2-15 20:15 |只看该作者|倒序浏览|打印
本帖最后由 andadmin 于 2009-3-5 19:26 编辑
建筑在自然空间中要抵抗外力的作用而生存,首先需要合理、科学的空间构成体系,建筑空间构成就是建筑物在创造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所必须的空间中起到支架作用的不可分割部分,就好像曲谱中的音阶、音程、音调,没有它们,音乐就无法谈节奏。
透析客家围龙屋的空间构成,可以发现那些有序的节奏重复感、完整性和主次关系,强烈地表达了人本主义的理性色彩。
它作为一种传统,一个坐标系,记载着那一时代客家人的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记载着那一时代客家人的交往情景和交往方式,也记载着其传统的礼制和伦理观念。
客家民居有方形、圆形,最典型的是围龙屋。
不管是围龙屋还是方、圆形楼的平面布局,大部分采取中轴对称。
它们的主要结构方式是木构架,墙壁高大而厚实,在石础上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柱和梁,最上面梁上立脊柱,构成一组木构架。
在平行的两组木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连络柱的上端,并在各层梁头和脊柱上安置若干与构架成直角的檩,檩子上排列椽子,承托屋顶重量。
如此的梁、枋、柱、檩,受力明确,脉络清晰,每一个构件目的明确,不多不少,各有各的用处客家围龙屋中这种严格的对称和谐关系的追求所展现出的严肃、井井有条,是人本主义的理性色彩在围龙屋空间构成中的展现,是为人的生活而设的理想空间。
这种空间序列的完整性、布局位序的规整性、主要构件尺寸的统一性、内院弹性空间的公共性,不仅从生理上和心理上满足了住户的需要,又能唤起客人和睦亲近的心理。
客家围龙屋空间分布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将以家族为中心的祖堂作为中心点,使人一进入屋内就看到它显著的位置,成为视觉的焦点。
大门正对祖堂,作为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的过渡性节点,对空间内外的统一性作出了极好的诠释与回答,又承袭了建筑外观的整体气质,在活跃了空间的同时也兼顾了人们的视觉。
这里是祭祀活动的圣地,又是宅内喜庆宴客的场所。
在祖公堂上,建有陈设祖公牌位的神龛,有的写某某堂有的写天地君亲师等牌匾,象征天地祖先神灵之所在,对其焚香礼拜和祭祀。
祭拜活动具有很现实的、理性的入世意义,如保佑发财,祈求贵子等等,并不像西方宗教那样追求出世反理性的观点。
这种祖公至高无上的敬祖睦宗观念,强烈地渲染出祭祀环境的永恒。
这种使祖堂处在核心位置,主次分明的空间布局,一方面是客家人崇敬祖宗的突出表现,另一方面
也体现出封建道德思想礼仪,也可见客家民系不仅在心理结构中想象力丰富,而且思维方式上概括力也是很强的我们可以看出客家围龙屋侧重于中轴的对称,以理性色彩为主导地位,但并不是说其没有对感性色彩的超越。
恰恰相反,它讲究室内外空间的渗透与交融,追求人工与天然的统一,强调将建筑融入环境,与之相互衬托,追求理与情的统一。
如门前长方形的禾坪,禾坪前半月形的池塘,后面的花坛,这样,由建筑、山水、花木寄情托性组合成颇具诗情画意的画面,体现着一种有情的感性色彩;门口的红色对联和窗户上的各色窗花,则又是一曲和谐的交响乐,既有激情澎湃的旋律,又有委婉舒缓的乐章,将理性与感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创作思维不仅呈现出极为多样化、多层次的独特审美形式的融合,又成功地完成了它的建筑任务走进千年的客家民居,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到处都充满着理性色彩的芳香。
它独特的空间构成形式留给我们的思考是什么是它简洁、优雅而理性的生活方式还是它的情怀,
它的包容,或是它那交织着理性与感性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