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认知的发展-信息加工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1
皮亚杰与信息加工理论在儿童认知方面的比较10小教3班10150317 佘文婷在儿童认知的发展皮亚杰和信息理论都有各自的看法,,他们的主要目标类似,都是先对认知做自己的定义,再分析人类心智的表现和如何作用于外部世界,同时,他们也研究年龄对儿童认知的影响。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来自主体和外界的共同影响,是主体与客体共同影响的结果。
主要表现为同化和顺应。
儿童对世界的认知可以分为平面到同化到顺应再到组织。
而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像一台计算机先寻找再接受然后加工,最后变成自己的认知,作用于外部世界,,就好像儿童对于记忆的过程一样,他们先进行感觉登记,再试短时记忆,通过强化后变成长时记忆,甚至是永久的记忆。
皮亚杰主要研究儿童如何解决问题,他把儿童的认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是感知运动阶段(0-2岁)此阶段儿童在阶段末期出现心理表征,第二个阶段是前运算阶段(2-6岁),此时儿童有心理表征,例如延迟模仿和符号游戏,但他们缺乏重要的逻辑认识形势,三座山实验表明此时的儿童自我中心突出,还有他们不能守恒。
第三个是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的思维可逆,能够去中心化,也能够使用逻辑原则。
第四个是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儿童的自我中心主义突出,表现为想象观众和个人神话,还能实现与可能之间的逆转,进行演绎假设,对具体现实有心理表征。
信息加工理论中,西格勒设定了一系列的规则,得出儿童随年龄发展会使用不同的规则去评定。
通过对不同年龄儿童的实验研究结果,由此对科学思维和系统认知的实质和发展做出更广泛的概括。
信息加工理论还将儿童的记忆分为不同阶段,在不同阶段儿童会用策略来记忆,通过对策略的有无及对策略的使用程度来对儿童的认知来进行分类。
皮亚杰的理论把认识论同心理学紧紧地结合,促进了科学认识论的发展,而信息加工理论及吸收了传统心理学的方法,又吸收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技术,在研究方法上有了新突破。
这是两者的优点;两者又都存在缺点,皮亚杰倾向生理,而贬低了环境,语言和教育的作用,信息加工理论把人比作计算机太过简单,不能解释人脑复杂的认知活动,缩小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而且信息加工理论没有明确的理论指导!这就是我总结的皮亚杰和信息加工理论的同于不同处。
第四节幼儿认知的发展认知是儿童发展的中心任务。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认知的发展就是人的信息加工系统不断改进的过程。
幼儿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占主导地位,抽象逻辑性和随意性初步发展。
幼儿大脑结构和内抑制机能的发展、言语和实践活动的发展在幼儿认知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教育的任务在于积极引导幼儿认知从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过渡,从不随意性向随意性过渡,从而为幼儿进入学校从事正规学习做好准备。
一、记忆的发展记忆是人积累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基本手段,也是高级认知过程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根据信息论的观点,如果把人脑看做一台高效能的大型电脑的话,那么,记忆就是一个信息输入、编码、储存、检索和提取的过程。
由于活动的复杂化和言语的发展,幼儿的记忆也在不断发展。
与婴儿期相比,幼儿的信息储存容量相应增大,对信息的接收和编码方式也在不断改进,记忆的策略和元记忆初步形成。
(一)记忆容量的增加一般认为,儿童的记忆容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由于短时记忆在记忆理论和生活实践中所处的特殊地位,所以关于记忆容量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短时记忆容量的发展上。
研究表明,成人短时记忆容量为7±2个信息单位(组块)(Miller,1956),而7岁前儿童尚未达到这一标准。
幼儿从3岁到7岁各年龄阶段的短时记忆广度均数分别为3.91、5.14、5.69、6.10、6.09个组块(洪德厚,1984)。
尽管一些研究因实验条件不同而结果各异,但短时记忆容量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即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沈德立等人(1985)研究了幼儿不同感觉通道的记忆容量。
其中有关视觉通道记忆容量的研究,采用再认法测量幼儿对情节图片和抽象图片的再认保持量,图片是用速示器(每张图片的呈现时间为3秒)依次呈现的。
结果发现,不同年龄组幼儿对图片再认的保持量有显著差异。
小班幼儿保持量为7.47,中班幼儿的保持量为11.38,大班幼儿的保持量增至13.57。
有关听觉通道记忆容量的研究,分别采用再认法和再现法测查幼儿对播放的词汇的保持量。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的对比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是法国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他通过对婴儿和儿童的观察研究,总结出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
而信息加工理论则是指认知心理学中的一种理论框架,描述了人类是如何处理和处理信息的。
下面将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进行比较。
一、对研究对象的不同皮亚杰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婴儿和儿童,他关注他们的认知发展过程及其规律。
而信息加工理论的研究对象则更侧重于人类的信息处理过程,不仅包括婴儿和儿童,还包括成年人和老年人。
二、对认知发展的解释不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强调认知的构建过程,认为认知是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适应来建构的,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他提出了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认知特点和能力。
信息加工理论则更侧重于揭示认知心理过程,认为认知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多个过程,通过信息的输入、编码、存储、检索和输出等环节来实现认知。
三、对认知结构的描述不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强调认知结构的变化和演变,他提出了概念、图式和操作的概念,并认为认知结构是通过不断的平衡、适应和组织来形成的。
信息加工理论则更强调认知结构的层次和组织,认为人类的认知结构是有层次的,信息在认知结构中的流动和处理是一种串联的、分层次的过程。
四、对认知发展的动力因素的解释不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个体和环境的互动是认知发展的动力,通过适应和平衡来推动认知的发展。
他认为认知的发展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并与个体的遗传和环境的刺激有关。
信息加工理论则更强调个体在信息处理过程中的主动参与性,认为认知的发展是由个体主动地参与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所推动的,个体的学习和经验对认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在研究对象、对认知发展的解释、对认知结构的描述和对认知发展的动力因素的解释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第五章儿童认知发展:信息加工理论第五章儿童认知发展:信息加工理论第一节信息加工理论一、信息加工阶段1.感觉登录:即瞬时记忆或感觉贮存,是一种照相式的记忆,完全保留刺激的本来属性,保存时间很短,大约250毫秒左右。
常见的感觉记忆形式有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
2.注意3.知觉: 知觉是指对感觉刺激的觉察、识别和解释。
4、记忆第二节记忆的发展一、记忆的概念定义: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再现(再认和重现)。
信息加工理论对记忆的解释:记忆是人脑对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二、记忆的种类(一)根据记忆内容分1、形象记忆:以事物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2、逻辑记忆:以语词所概括的逻辑思维结果为内容的记忆。
3、情绪记忆: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4、运动记忆(动作记忆):以做过的运动或实际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二)根据提取记忆信息时有无意识1、内隐记忆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个体经验自动对当前信息的吸收和整理。
可理解为无意记忆。
2、外显记忆是在有意识的控制下,个体根据需要主动地对当前信息进行记忆加工的过程。
可理解为有意记忆。
(三)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分1、瞬时记忆(感觉记忆):指作用于感官的刺激停止后,感觉信息并不立即消失,他还能以感觉痕迹的形式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
感觉记忆的特征时间极短(0.25-1秒);容量较大;形象鲜明;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编码:主要依赖于信息的物理特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编码方式是图像和声像。
影响因素:模式识别;注意2.短时记忆(工作记忆)定义: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
指信息在头脑中保持2秒到1分钟的记忆。
短时记忆的特征1.保持时间为一分钟左右;2.记忆容量有限,通常为7±2个组块;3.意识清晰,操作性强,易受干扰编码: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影响因素:觉醒状态;组块;加工深度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2个组块组块(chunk)又称信息块,是指知觉体系被当作一个熟悉的单个单元的模式或顺序。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的对比:相同点:1)它们都具有明显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认为认的信息加工和思维结构,有着兼容之处2)它们都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3)它们的主要目标相似,都是为了更好的了解儿童的发展,以达到促进儿童发展的作用。
4)它们的试验手段相似,都是通过做实验或仔细观察儿童在一段时期内的表现来达到自己的最终目的不同点:1)皮亚杰理论主要研究儿童的推理和问题解决,对知觉,记忆,幻想等很少加以注意。
而信息加工理论则从现代信息加工观点来探讨认知活动的各个方面,如知觉,记忆,推理,评价和规则等。
因此,信息加工理论对个体思维和能力的差异更加敏感,而皮亚杰理论则更重视儿童认知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发展的普遍性。
2)相对而言,皮亚杰理论的内容显得较活,而信息加工理论则显得较为程序化了。
3)它们的研究方向不同,皮亚杰理论主要研究儿童如何解决问题,而信息加工理论则主要研究儿童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
2.我的看法:皮亚杰理论:优点:1)强调了儿童本身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2)他将心理学的概念引到认识论中,并把认识论与心理学紧密结合起来 3)他促进了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发展,且取代了原先传统的观点。
缺点:1)皮亚杰理论虽然描述了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如何相互作用而推动了儿童认知结构的完善化,但他还是过多强调遗传的或成熟的(生物学因素)影响,而轻视教育和环境的力量,贬低了语言的作用。
2)皮亚杰用以评价思维逻辑的一些测验和实验往往是抽象的,脱离儿童生活实际的。
3)他在思维发展研究中引进了大量的生物学,数理逻辑的语言,整个理论体系十分庞大,且文字晦涩难懂,常常造成误解。
信息加工理论:优点:1)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恢复了对高级心理过程的研究,实现了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否定之否定。
2)兼收并蓄,它既吸收了传统的心理学观点,又加入了自身的观点,与时俱进。
缺点:1)信息加工研究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理论指导。
2)将人的认知过程比喻为计算机对信息的处理过程,无法完全解释在人脑中发生的复杂的认知活动。
试析认知信息加工理论认知信息加工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旨在解释人类如何处理和组织信息,以及如何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信息加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语言等认知过程,这些过程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认知系统。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1、信息的选择性感知。
人们通过感觉器官接收来自外部环境的大量信息,但只能注意到其中的一部分信息,因此,人们对信息的感知是有选择性的。
2、信息的编码和存储。
人们注意到信息后,会将其编码成神经电信号,再传输到大脑中进行处理和存储。
这些编码以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形式储存在大脑中。
3、信息的提取和运用。
当人们需要解决问题或做出决策时,会从大脑中提取相关信息,对其进行加工处理,最终形成对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方案。
4、决策和问题解决。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决策和问题解决过程是信息加工过程的产物。
人们会从记忆中提取相关信息,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最终形成决策或解决方案。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在心理学、教育学、商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它为人们提供了理解人类思维和行为的途径,也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认知策略和工具。
例如,该理论可以指导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如何更好地处理信息、解决问题和提高效率。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是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心理学理论,它为我们理解人类的信息加工过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启示。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信息无处不在。
然而,每个人的信息加工倾向性都可能受到其认知需求的影响。
认知需求,或者称为认知动机,是个体对信息加工的渴望和投入程度,它影响着个体对信息的注意、理解和记忆等过程。
首先,认知需求影响个体对信息的注意。
人们通常更倾向于注意那些与他们的认知需求相关的信息。
例如,一个对体育感兴趣的人可能会更加注意到体育新闻和相关报道,而对于不感兴趣的领域,如金融或科技,他们可能就会相对忽视这些领域的信息。
因此,认知需求使个体在面对大量信息时,能够有效地过滤和选择出与自己兴趣相关的信息。
儿童认知发展理论1.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Jean Piaget)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Jean Piaget提出的。
他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通过不同的发展阶段逐渐成熟。
他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特征和思维方式,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会逐渐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个阶段。
2. 社会文化理论(Lev Vygotsky)社会文化理论是俄国心理学家Lev Vygotsky提出的。
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发生的。
他强调了社会互动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性,认为语言和交流是儿童内化并发展思维的关键。
他提出了“区域性发展”的概念,指出在与他人合作和接受指导的情境中,儿童能够达到比他们在独立情境下更高的认知水平。
3.信息处理理论信息处理理论强调了儿童在处理信息时使用的认知过程。
它将儿童的思维过程比作计算机的运行,将感知、存储、检索和加工信息的过程概括为不同的认知过程。
该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他们能够处理更复杂的信息和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4. 社会认知理论(Albert Bandura)社会认知理论是由心理学家Albert Bandura提出的。
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受到社会经验和观察学习的影响。
他强调了模仿和观察他人行为的重要性,认为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
这些理论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框架和理念。
通过研究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儿童的发展特点,并为他们的教育和培养提供指导。
此外,这些理论还为教育者和家长提供了方法和策略,以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学习和思维习惯。
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儿童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认知发展对于个人的成长和整个社会的进步至关重要。
因此,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儿童认知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环境、教育等。
本文将从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主要理论以及实践意义等方面对该领域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儿童认知发展是指儿童在认知能力方面的成长和进步。
在进入学龄期前,儿童的认知能力处于发育的关键阶段,他们通过感知、观察、思考等活动来建构对世界的认知。
皮亚杰是儿童认知发展领域的开创者之一,他提出了儿童认知的四个发展阶段,分别是感觉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这些阶段对于理解儿童认知发展的进程和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实验法、访谈法等。
观察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观察儿童在日常活动中的表现,可以了解其认知水平和特点。
实验法则是通过设计实验来考察儿童的认知能力,例如反应时间实验、记忆实验等。
访谈法则是通过与儿童进行对话来获取他们的认知观点和思维方式。
这些方法的结合运用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再次,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理论包括感知发展理论、信息处理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等。
感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从感知到思维再到语言的过程,强调感知对于认知的基础作用。
信息处理理论则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强调儿童在认知活动中的注意、记忆、推理等能力。
社会文化理论则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下进行的,强调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对于儿童认知的重要性。
这些理论为我们理解儿童认知发展的机制和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最后,研究儿童认知发展不仅有助于科学理解儿童的认知过程,也有助于指导教育实践。
通过对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可以有效地指导教育者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同时,也有助于父母和社会更好地理解儿童的认知需求,为儿童的全面成长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第五章、儿童认知的发展:信息加工理论
一、填空
1、认知单元有四类,即、、和
2、和是儿童首先使用的认知单元。
而是最小的认知单
元。
3、所做的研究显示了肖像式感觉登录的存在。
4、测量记忆最好的方法有三种:、和。
二、名词解释
1、图式:P93
2、组织:P103
3、元记忆:P104
4、元认知:P106
三、实例分析:(用所学的学前心理学理论对儿童发展的现象进行解释说明)
1、年长儿童在记忆单词表时,会将其中的一些词,如“狗、马、牛”等词组合在“动物”范畴内记忆;将“床、灯、桌椅”等词集合在“家具”范畴内记忆,而年幼儿童则不会使用。
P103-104
2、如果问幼儿:“假如你要打电话给一个朋友,有人把电话号码告诉给你了。
你立即就打电话,与喝杯饮料以后再打电话会有什么不同?”一般幼儿的回答是没有什么不同。
P104
四、问答题:
1、认知单元有哪些?P93-96
2、信息加工过程的流程或阶段是怎样的?P97-101
3、什么是元认知?元认知所涉及的儿童调解自己认知过程的能力也称执行过程,常常使用的
执行过程有哪些?P10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