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文化和时代特性
- 格式:docx
- 大小:25.89 KB
- 文档页数:13
三 结论总之,深圳文化中心是由普利兹克建筑大师矶崎新领衔担任主创设计师设计,已建成十余年并屡获重要设计奖与优秀工程奖的深圳市一标志性公共建筑。
对于这样一座建筑运用后评估方法进行回访、调研,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调研,证实该建筑在使用10余年后仍然保持着良好的使用状态,仍然按照初始的建筑策划及设计运行;其中使用者对于金树、银树大厅入口的标志性有充分的认同感;对于大空间利用外部景观资源,将中央绿带-莲花山景观借助大玻璃引入室内的“借景”策略也表示赞赏与肯定;对于开放阅览空间以及山地葡萄园式的观演空间模式,也都表示充分的认可。
这些都是经历10余年时间考验、对民众生活和建筑学仍具有贡献意义的优秀设计策略。
上述优秀设计策略充分佐证了普奖评委的对矶崎新大师的评语,即“他曾在中国主持设计诸多堪称典范的建筑作品,例如位于广东的深圳文化中心(2007)”。
图39图40图41图42深圳大学演会中心(图1)设计记录了一个80年代一位建筑师的实践与思考。
建筑一、时代与建筑师二十世纪80年代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社会巨变、思潮涌动的时期。
这一时期,代主义对建筑的本质单一的定义和理解。
二十世纪70年代,挪威著名城市建筑理论家诺伯-舒尔茨(Christian Norberg-Place, Region and Era- Reflections on Rereading theperformance center of Shenzhen University 图1图2图3摘要:一个80形式表达的讨论与探索。
关键词:场所精神,校园建筑,自然元素,地域原型有其“守护神灵”的陪伴,这种灵性也决定了其特性与本质。
对建筑而言,“场所”(Place)之成为人们喜爱的场所。
【注1】50年代受教育的建筑师,他们“早主义的影响”,【注2】建筑师又作为国内知名院校的建筑专业及美术教师,其教育与专陶与浸润,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建筑师对建筑、艺术的理解。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建筑工程设计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个好的建筑设计方案不仅能够满足功能需求,还能够体现建筑的美学价值,同时还要考虑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工程建筑设计方案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建筑工程设计行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工程建筑设计方案的概述工程建筑设计方案是指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根据项目需求、场地条件、自然环境、文化背景等因素,对建筑物的功能、形态、结构、材料、设备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设计,形成一套完整的设计方案。
一个优秀的工程建筑设计方案应具备以下特点:1. 功能性: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提高使用效率。
2. 美学性: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体现时代特征。
3. 经济性: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降低建设成本。
4. 环境适应性: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保护生态环境。
5. 可持续性: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工程建筑设计方案分析1. 功能性分析(1)空间布局:根据使用功能,合理划分建筑空间,确保各功能区相互独立、互不干扰。
(2)流线组织:优化建筑内部流线,提高使用效率,减少能耗。
(3)采光、通风:充分考虑自然采光和通风,降低建筑能耗。
(4)无障碍设计:关注特殊人群需求,实现建筑无障碍化。
2. 美学性分析(1)建筑风格:结合地域文化、时代特征,确定建筑风格。
(2)形态设计: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创新建筑形态,体现建筑美学。
(3)色彩搭配:合理运用色彩,营造舒适的视觉环境。
3. 经济性分析(1)建设成本: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降低建设成本。
(2)运营成本:优化建筑设备,降低运营成本。
(3)投资回报:提高建筑物的投资回报率。
4. 环境适应性分析(1)场地条件:充分利用场地条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2)自然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保护生态环境。
(3)气候适应性:考虑当地气候特点,优化建筑设计。
5. 可持续性分析(1)节能设计:采用节能措施,降低建筑能耗。
阐述建筑设计多元化的背景及思考引言建筑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历史文化发展的载体与见证,所以建筑设计的发展不仅体现了设计师对于建筑构造的理解,更体现了社会经济,科技,人文发展的时代特征。
而在如今社会各方面爆发式发展的当下,建筑设计也呈现了百花齐放的发展趋势。
如何在这众多的选择中找到方向,正确的对待建筑设计的多元发展,笔者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一、建筑设计多元化的背景上世纪90年代后期,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为建筑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带来千城一面的弊端,我国这一时期的建筑设计虽仍以现代主义风格为主导,但也出现了延续传统文化、注重新技术等多元化设计趋势。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带来建筑技术和材料的不断创新,进一步促进了建筑设计的多元发展,而不断涌现出的国外设计师的先进理念及优秀作品也为建筑设计多元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积累。
近年来,国家提倡的以人为本,生态和谐的理念,也为建筑设计多元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但值得一提的是,建筑设计多元化的蓬勃发展不能仅是浮于建筑外形上花样百出、标新立异的表面文章,也要注重内涵和发展方向。
二、建筑设计多元化的思考随着近些年来国家发展对人文关怀和自然生态越来越重视,建筑设计在逐渐从“国际化”向“本土化”转变,所以建筑设计的多元化发展也需要控制方向,需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更多的立足在以人为本、地域文化、自然生态以及新材料新技术等方面,不断拓展和深化建筑设计的内涵与外延,从而将建筑设计推向新的高点。
下面是对于多元化原则和方法的一些思考。
1.以人为本、生态和谐应是建筑设计多元化的原则“以人为本”是以人的体验与感知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遵从建筑使用者的感受,不仅要满足人的物质层面需求,更要照顾人的精神层面需要。
例如当今许多大城市CBD的底层空间都采用宜人化设计,关注于人在其中的感受,通过各种手法塑造环境,形成闹中取静的休息环境和交往空间。
建筑空间和城市空间形成良好的衔接与过度,最大程度上方便人的使用和通行。
如何运用建筑设计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形象建筑设计是一门既要追求美感,又要考虑实用性的艺术。
在如今全球化的时代,许多地方的建筑都显得相似,缺乏独特性和地域特色。
然而,通过巧妙运用建筑设计,我们可以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形象,使建筑物更好地融入当地环境并展现当地文化风貌。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建筑设计实现这一目标。
一、地域特色的研究与分析在开始建筑设计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研究和分析目标地域的特色。
这包括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了解。
例如,如果目标地域处于高温多雨的热带气候中,我们可以考虑运用透气性好、遮阳效果出色的材料和设计手法来应对高温和多雨的气候特点。
二、建筑形象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将建筑形象与当地文化相结合,是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的重要一环。
这需要对当地的历史、风俗习惯、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深入了解,以便将这些元素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去。
例如,如果目标地域有独特的传统建筑风格,我们可以参考并运用其中的元素,如屋顶形式、建筑材料、色彩搭配等,以突出当地的文化特色。
三、景观与建筑的相互补充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不仅仅是建筑本身的形象,还应与周围的景观相互补充,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我们可以通过日照分析、风向分析等手法,将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结合,使建筑在外观上与周围景观融为一体。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建筑布局、景观设计等手段,使建筑与周边环境形成互动关系,增强整体的美感和地域特色。
四、可持续性设计的考虑在追求地域特色的建筑设计中,我们还应该注重可持续性发展的考虑。
这包括使用环保材料、选择节能技术、设计合理的通风和自然采光系统等。
通过将可持续性设计与地域特色相结合,我们可以使建筑物更加符合当地环境的需求,同时也保护和尊重当地的自然资源。
五、建筑与社区的互动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应该与社区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我们可以通过开放的建筑形式、合理的公共空间规划以及与周边居民的交流等手段,使建筑物成为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标题)何镜堂:建筑设计要符合“两观三性”(来源)广州名人网(简介)何镜堂把自己的建筑理论体系定位为“两观三性”。
“两观三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两观”是指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而“三性”是指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
地域性是建筑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性决定建筑的内涵和品位,时代性体现建筑的精神和发展。
-------------------------------------------------------------------- 5月27日,“中国馆之父”何镜堂应邀参加了中国(余姚)河姆渡国际论坛——世界建筑艺术与低碳生活国际论坛,该论坛是第二届国际河姆渡文化节的系列主题活动之一,以“弘扬河姆渡文化、彰显幸福城魅力”为主题。
记者就建筑艺术和建筑理念采访了何镜堂院士。
记者:您是一个很有自己个性和思想的建筑师,您的设计理念是什么?何镜堂:我把自己的建筑理论体系定位为“两观三性”。
“两观三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两观”是指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而“三性”是指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
地域性是建筑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性决定建筑的内涵和品位,时代性体现建筑的精神和发展。
记者:人们都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您对于建筑艺术是怎样理解的?何镜堂:建筑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
在考虑建筑艺术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功能,实用经济很重要,达到审美与实用的有机统一。
记者:建筑艺术与低碳生活有哪些关系?何镜堂:建筑艺术与低碳生活是有机的结合。
建筑艺术特性需要与历史、环境、地域、文化等结合,不能为了过于追求艺术而忽略和牺牲它的功能。
如果只讲求建筑艺术的特征,而不顾及低碳节能,肯定是不符合要求的。
为艺术而艺术是目前追求建筑艺术的一个很大的问题。
其实建筑本身就能实现低碳的目标,一些现代科技在建筑中的过度运用没有必要。
以中国馆为例:“东方之冠”斗拱形象,不仅象征天下粮仓,展示着泱泱大国的风采,实际上还兼顾着冬暖夏凉的环保功能。
这个斗拱层叠架空,冬天时,每天有6个半小时太阳可以照进去,而到了夏天,却一点阳光也进不去,可以减少空调等电器的能耗,增加参观者的舒适度。
1地域文化的概念地域文化是特定地域的人们在当地的生活环境条件下通过长期生活,适应环境所形成的精神能力和物质成就。
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独特的生活环境在地域文化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各地的地理环境、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直接影响了当地各方面的发展方向,从而形成了人们在生活习俗、宗教、艺术、文化风格等方面的不同[2]。
由于建筑是一种艺术品,能表达出各地生活习俗的差异。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当地的建筑特点更直观地体会到各地域之间的文化区别,包括城市空间发展形态、地域传统建筑风格和当地的建筑材料等,这些差异形成了各地独特的城市风貌。
2现代建筑中的地域文化特色缺失现象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风貌也在发生变化。
传统的历史建筑在高耸的现代建筑群中渐渐丧失了地域气息,更多的是以单体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眼前,令我们无法充分感受当地的文化气息[3]。
盲目地大拆大建使得建筑中的地域元素逐渐减少,导致城市失去个性、千城一面。
从地域性角度来看,可以总结为外来文化影响了本土地域文化,从而导致当地的建筑文化失去了地域性。
正因如此,建筑师们开始以地域性和现代建筑设计有机融合为新的设计理念探索如何摆脱外来文化的干扰,获得其精髓。
当今的建筑设计界中,如何创作出具有地域文化特性的建筑作品成为普遍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
3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原则3.1注重地域文化的体现地域文化与建筑相融合,不仅要体现地域文化在建筑外观上设计的联系,还要注重设计师的情感表达。
不能刻意运用各种符号和强加各种元素,避免建筑物的整体外观摘要 近年来,全国各地建筑数量和建筑设计团队数量的增加,给我国各城市的风貌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城市建筑缺乏个性、脱离地域性等现象逐渐显现。
从地域性角度来看,由于外来文化影响了本土地域文化,从而导致当地的建筑文化失去了地域特色。
文章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文献查阅、实地调研和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剖析了现代建筑设计中地域文化丧失的问题,并总结提出了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策略,以期为哈密地区地域性建筑设计方法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建筑的文化属性范文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文化属性。
它不仅仅是人类居住和活动的场所,更体现了人们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以下是建筑的一些文化属性的探讨。
首先,建筑是文化的象征和展示。
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和建筑形态是当地文化和历史的体现。
例如,中国的传统建筑以木结构和借景的手法为特色,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尊崇自然和和谐的价值观念。
而希腊的古典建筑以对称和比例为特征,体现了古希腊人追求完美和理性的思想精神。
建筑作为城市的标志物,展示了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色和历史韵味,也成为吸引游客和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元素。
其次,建筑是文化的传承和载体。
建筑作为历史的见证者,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例如,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长城、罗马的斗兽场等古代建筑物,保存下来的至今,成为后代了解古代文明的重要依据。
这些建筑物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人类智慧和工艺的结晶,代表了当时的科技和文化水平。
再次,建筑是文化的表达和演绎。
建筑不仅通过外观和造型传递信息,还通过建筑材料、色彩、装饰和细节等方面表达文化内涵。
例如,西方宗教建筑常常使用尖顶和十字形象,象征着基督教的信仰和救赎。
而中国的传统建筑中常常以红色为主色调,寓意吉祥和繁荣。
建筑内部的布局和装饰也体现了当地文化的特点和审美观念,例如中式庭院和欧式宫廷等,展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此外,建筑是文化的塑造和塑造者。
建筑物的功能、规模和风格往往与当地的社会制度、经济状况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例如,古代宫殿和教堂的建筑规模庞大,彰显了统治者的权威和地位。
而商业和办公建筑则强调效率和实用性,体现了商业社会的价值观念。
建筑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也是文化的表现,反映了建筑师和工匠的技艺和智慧,以及所处时代的审美趋势和建筑理论。
总而言之,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文化属性。
它不仅是人类居住和活动的场所,更是文化的象征和展示、文化的传承和载体、文化的表达和演绎、文化的塑造和塑造者。
建筑设计中的建筑风格与时代特征近年来,建筑设计在不断演变与创新的过程中,不同的建筑风格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建筑风格的选择既与设计师的审美观念和实际需求相关,也与当时社会、文化和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
本文将以建筑设计中的建筑风格与时代特征为主题,探讨不同建筑风格在不同时代的流行趋势及其特点。
一、古典主义风格古典主义风格是建筑设计中最早出现的一种风格,其特点是注重对称、比例和对空间的精确控制。
此风格流行于古希腊罗马时代,追求完美与永恒,体现了古代帝国的庄严和权威。
典型的代表包括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和希腊的帕台农神殿等。
古典主义风格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使建筑师更加注重建筑的整体性和谐,以及其与周围环境的融合,表达了人类对美学和智慧的追求。
二、文艺复兴风格文艺复兴风格起源于15世纪的意大利,兴盛于16世纪的欧洲各国。
其特点是追求人文主义思想,注重人的尺度以及对空间和光线的运用。
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巧妙地结合了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以创新的建筑形式和艺术手法,表达了人类对美感和智慧的追求。
代表作品有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大教堂和英国的圣保罗大教堂等。
文艺复兴风格在建筑设计中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和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三、巴洛克风格巴洛克风格起源于17世纪的意大利,发源于罗马教廷。
其特点是奢华、浮夸和动态。
巴洛克建筑追求宏伟与华丽,善于运用弯曲线条、对比效果和装饰细节。
巴洛克风格展示了当时君主专制统治的力量和荣耀,代表作品有法国的凡尔赛宫和意大利的圣彼得广场等。
巴洛克风格在建筑设计中体现了设计师对于建筑造型与装饰的追求,使建筑呈现出独特的视觉冲击力。
四、新古典主义风格新古典主义风格兴起于18世纪末的法国,流行于19世纪的欧洲及美洲。
其特点是回归古典可控性和对称性的设计理念,同时注重建筑形式和装饰的精细和协调。
新古典主义风格在建筑设计中体现了对古典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代表作品有法国的凯旋门和美国的美国国会大厦等。
中图分类号 TU2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2024)04-0039-06 收稿日期 2023-09-23摘 要 该文以漳州市长泰宾馆项目设计为例,基于对城市的地域特征与人文历史的研究,以地域文脉赓续为主旨、“新闽南”建筑创作理念为指导、建筑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统一为设计原则开展设计。
详细阐述了设计中将地域文脉要素融入到建筑设计的具体策略与手法,揭示建筑形象之下所蕴含的精神,探索文脉与地域建筑创作结合的途径。
关键词 建筑文脉 “新闽南”建筑 地域建筑Abstract Taking the design of Changtai Hotel in Zhangzhou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humanistic history of the city, the design is carried out with the regional context as the theme, the "New Southern Fujian" architectural creation concept as the guidance, and the regional, cultural, and epochal unity of architecture as the design principles. In this article we elaborate on the specific strategies and techniques for integrating regional cultural elements into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veal the spirit contained in the architectural image, finally we explore some ways to combine cultural elements with regional architectural creation. Keywords Architectural context, "New Southern Fujian" style architecture, Regional architecture文脉赓续视角下闽南地域建筑设计研究——以长泰宾馆为例Architectural Design in Southern Fujian Region Based on Inheritance of Context: Taking Changtai Hotel as an Example林子涵 | Lin Zihan王绍森 | Wang Shaosen李立 新| Li Lixin杨佳麟 | Yang Jialin宋智霖 | Song Zhilin1 建筑文脉主义1.1 文脉主义的内涵文脉(context)一词源于语言学,可理解为“上下文”,表明文章的前后逻辑关系以及事物相关的背景和状态。
中国传统建筑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中国传统建筑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代表着两个不同文化时期的建筑风格和价值观。
中国传统建筑强调与自然的融合、整体性和平衡,而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则追求人类对世界的控制、对称性和秩序。
本文将探讨这两种建筑风格的设计特点以及它们在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差异和联系。
一、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特点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艺术观念和建筑技术。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
其设计特点包括:1. 木结构和斗拱:中国传统建筑大多采用木结构,使用榫卯技术将木材连接在一起。
斗拱则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典型结构,它可以增加建筑的稳定性和美观度。
2. 庭院与对称性:传统中国建筑以庭院为核心,以建筑和自然景观的相互映衬为设计原则。
对称性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特点,表现为建筑中心轴线两侧的构件和布局的对称排列。
3. 多层次的屋顶和重檐结构:中国传统建筑通常采用多层次的屋顶和重檐结构,以精美的琉璃瓦覆盖。
这些屋顶和檐下的装饰细节表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细和丰富。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设计特点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是15世纪至17世纪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标志着人类重新发掘并应用古罗马和古希腊建筑的理论和方法。
文艺复兴建筑的设计特点包括:1. 对称性和比例: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追求对称性和比例的完美。
建筑师使用几何形状和数学原理来确保建筑的整体和谐和视觉效果。
2. 圆顶和穹顶: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善于利用圆顶和穹顶来创造壮丽的室内空间。
这些圆顶为建筑增添了特殊的氛围,并成为建筑的标志性元素之一。
3. 罗马柱和装饰: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常使用罗马柱和柱廊来增强建筑的庄重和尊贵感。
装饰方面,建筑师注重细节,使用浮雕和壁画来装饰墙面。
三、两种建筑风格的差异与联系中国传统建筑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在设计风格上存在许多差异,但它们也有一些共同之处。
首先,两种建筑风格都注重对称性和平衡感,尽管表现方式和手法不同。
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区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研究作者:张育玮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年第12期摘要: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景观设计能够直观地反映出人们生活环境的质量。
因此,要想加强对城市景观的建设,首先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城市景观设计,在城市景观设计合理的基础上进行城市景观建设,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
文章将对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区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进行分析,希望对城市景观设计有所帮助。
关键词:城市景观设计;区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城市景观设计不仅能够反映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人文特色,还能充分反映出人们的生活质量。
城市景观设计的合理性保证了城市景观小品的可观性,进而保证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但对城市景观的设计也会受到自然和地理等因素的限制,这就要求设计者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确保城市景观设计的合理可行。
一、城市景观设计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城市化脚步在不断加快,城市景观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为了加强城市景观建设,保证城市景观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是极其重要的。
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都在进行城市景观建设,以保证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和城市的发展。
(一)城市建设与环境设计社会进步的脚步正在不断加快,城市也在向国际化的趋势发展,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与之前相比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多年以前那种青山绿水、桑池田园的生活环境已经渐渐离我们远去,取而代之的是高大宏伟的楼宇大厦,这种机械般的生活环境虽然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多元化,但却失去了原本自然纯真的味道。
既然城市国际化的趋势已经改变不了,我们可以对我们的生活环境做出改变,在城市中加入自然元素,对城市环境进行自然设计,城市景观的出现使这一问题得到了解决。
城市景观建设通俗地讲就是对城市的绿化,景观建设包含的内容较多,包括对城市标识牌的设计、道路两旁休息区的建设、装饰小品的添加等,通过城市景观建设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进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设计中的地方性与全球化的平衡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设计领域面临着一个重要的课题——如何在地方性与全球化之间找到平衡。
设计不再仅仅是满足功能需求和审美标准,更是文化、地域特色与全球趋势相互交融的体现。
地方性是设计的根基,它承载着特定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风土人情、材料资源和工艺技术,这些元素为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
以中国传统建筑为例,四合院的布局、徽派建筑的马头墙、岭南建筑的骑楼,无一不是基于当地的气候、地理和生活方式而形成的。
这些设计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展现了地域文化的魅力。
地方性设计能够唤起人们对家乡的情感认同,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然而,全球化的浪潮不可阻挡。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交通的日益便捷,世界变得越来越“小”。
设计也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呈现出趋同的趋势。
国际风格的建筑、标准化的产品设计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
全球化带来了先进的设计理念、技术和材料,拓宽了设计师的视野,促进了设计行业的交流与合作。
但与此同时,过度的全球化也可能导致地域特色的丧失,使设计变得千篇一律,缺乏灵魂。
那么,如何在设计中实现地方性与全球化的平衡呢?首先,设计师需要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和传统。
这不仅包括对历史遗迹、民俗风情的研究,还需要关注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需求。
只有真正理解了地方性的内涵,才能在设计中巧妙地融入这些元素,使其既具有现代感又不失本土特色。
比如,在为一个少数民族地区设计民宿时,可以将当地的传统服饰图案运用到室内装饰中,或者采用当地特有的建筑材料和建造方式,营造出独特的居住体验。
其次,设计师要善于借鉴全球化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为地方性设计注入新的活力。
例如,运用先进的环保材料和节能技术,在保持传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提高建筑的性能和舒适度。
同时,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将地方性设计推向更广阔的市场,让世界了解和欣赏到不同地区的独特魅力。
此外,政府和社会也应该为地方性设计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古代房屋和建筑结构的特点和鉴赏自古以来,建筑就是文化发展的体现和人类智慧的结晶。
其中,古代建筑更是充满了历史厚重感和文化价值。
本文将从房屋和建筑结构两个方面来谈古代建筑的特点和鉴赏。
一、古代房屋的特点和鉴赏1. 以木材或者石块为主要材料古代建筑主要使用的材料有木材和石块。
在远古时期,人们使用树枝、树皮等天然材料搭建简易的棚屋。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使用木材和石块来建造更为坚固的房屋。
木材结构的房屋主要有斗拱框架、榫卯结构等,而石块结构的房屋则以砖石穿斗、榫卯结构为主。
2. 气势恢宏,富丽堂皇古代建筑在规模和造型方面都比较大气,富丽堂皇。
在建筑材料的使用、建筑外观的装饰、建筑结构的设计等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宏大气象。
3. 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古代建筑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不同地区的建筑形式、材料选择、建筑装饰等都存在明显的差异。
同时,古代建筑也显示出强烈的文化内涵,如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青瓦红墙、斗拱庭院等,在建筑装饰和设计理念方面都表现出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
二、古代建筑结构的特点和鉴赏1. 简洁明快,稳定坚固古代建筑的结构简单明快,最大程度地发挥材料的力学性质与特点。
在保证结构稳定坚固的前提下,减少结构材料和施工成本,实现精益求精。
2. 原材料选择讲究古代建筑在原材料的选择上讲究精选。
如中国文化中,宏伟壮观的古代宫殿和庙宇建筑常采用乌木、罕材等名贵木材,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精髓。
3. 线条流畅,追求美学价值古代建筑在结构设计中追求简洁、流畅的线条美感。
在结构选择、构造方式与材料框架上的创新,通过对造型的精心设计与对细节的精雕细琢,使建筑更加美观,体现出古代建筑的美学价值。
结语:总之,古代建筑的特点和鉴赏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更加需要我们对古代建筑进行深入了解和传承。
希望本文能为您了解古代建筑的特点和鉴赏提供一些参考。
分析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文化和时代特性来源:论文网编辑:liuyun 日期:2010-06-01关键词:建筑设计地域文化时代特征中国论文职称论文内容简介何教授在节目中分别阐述了建筑设计中地域、文化和时代特征。
关于建筑的地域特征,何教授认为,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世界上是没有抽象的建筑的,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的地形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
从广义上来讲,建筑首先受地理的气候,区域的影响;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建筑的地域性主要是指建筑地段的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城市周围的建筑的环境;建筑的地域性还表现在地区的历史,人文的环境之中,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们长期生活决定了历史文化的传统。
关于建筑的文化性,何教授认为,建筑具有双重性,它既是物质的财富,又是精神的产品;它既是技术产物,又是艺术的创作。
一座优秀的建筑,其精神内涵的作用常常超越功能的本身。
建筑作为一个文化形态,它既是人类文化大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又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政治思想息息相关,各种观念,无时不在制约着建筑文化的表达和发展。
关于建筑的时代性,何教授认为,建筑是一个时代的写照,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综合反应。
现代建筑创作应该适应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建筑要用自己特殊的语言,来表达所处的时代的实质,表现这个时代的科技观念,揭示思想和审美观。
时代精神决定了建筑的主流风格,把握时代脉搏,融合优秀地域文化的精华,建筑才会创新和向前发展。
何教授还认为,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三者又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地域性本身就包括地区人文文化和地域的时代特征;文化性是地区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的综合表现;时代性正是地域特征,传统文脉与现代科技和文化的综合和发展。
如果建筑师能够很好地理解和综合应用建筑的三性,强调整体性和统一性,创作具有特色的建筑。
另外,在节目中何教授还就三种特性分别分析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作品。
全文我本人是从事建筑设计的,就是大家都知道我是一个建筑师,当然我在高等学校里面是带研究生,就是把设计和培养人才,结合起来的。
所以,这几年,特别这几十年来,一直从事建筑的创作活动,从我搞了这么多工程里面,我深深体会到,要把建筑与文化这个问题谈清楚是很不容易的。
特别是从事具体设计人员,我只能够先把我这几十年来的一些创作体会跟大家谈谈,最后呢也想通过做的一些作品,做一点说明。
大家都知道,建筑是时代的一个产物,是社会的一个重要反映。
随着世界经济技术文化的发展,人在利用改造大自然的同时,确实是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
全世界从大建设中,得到了好处和受益的同时,带来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和地域文化的消失而担心忡忡。
而作为一个中国的建筑师,处在这个时间里边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从事建筑创作的黄金时代。
但另一方面,在巨大的建设的面前,在心理上,综合素质上,都准备不够,也深深感觉理论上观念上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在当前新的世纪到来的时候,我认为整个建筑界就我们一方面是非常好的形势;另外一方面从创作方面也是处于一个比较迷茫的这样的一个过程。
所以我就感觉到,当前整个建筑创作,在同步发展的同时,也处于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进入21世纪,特别是加入WTO之后,建筑创作应该往哪个方向走,我认为一个建筑要满足一般使用功能上的要求,也不是很难。
但要把一个建筑作为一个精品,来创作来设计,是很不容易的,我自己就是通过这几十年的建筑创作,深深体会到建筑要有一个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
我想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世界上是没有抽象的建筑的,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的地形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的,这是造就一个建筑形式和风格的一个基本点。
建筑的地域性从广义上来讲,它首先受地理的气候,区域的影响,比如说在我们南方地区,炎热地区跟北方寒冷地区建筑显然是不同的。
即使是同一个地区,山区的建筑和滨河的建筑也是不雷同的,比如说我们广东,我们这个地方也属于跟岭南一个大区域,这个属于亚热带海洋气候,它日照时间长,高温多雨潮湿,四季长青,所以人们往往形成一种喜爱,室外活动,崇尚自然。
建筑处理着重通风,遮阳,隔热,防潮,逐渐形成了轻巧通透、淡雅明快,朴实自然的岭南建筑风格。
建筑如果从建筑的地域性,如果从狭义的角度来讲,我认为主要是指建筑地段的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城市周围的建筑的环境。
这是具体影响和制约建筑空间和平剖面设计的,乃至建筑形式的重要因素。
建筑师要以生态观的角度顺应自然的地形地貌的要求,与地段环境,融为一体,要用城市的观点看建筑,尊重城市和地段已形成的整体的布局和肌理,以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在体形、体量、空间布局,建筑形式乃至材料色彩等方面下工夫,采用与地区相适应的技术条件手段,再结合功能,整合,优选,融会贯通,就有可能创造出有个性的精品。
当然,建筑的地域性还表现在地区的历史,人文的环境之中,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们长期生活决定了历史文化的传统,建筑师应该在地区的传统中,来寻根,发掘有益的“基因”,与现代科技文化相结合,使现代建筑地域化,地区建筑现代化,我觉得这才是建筑师真正广阔的创作空间,也是建筑师取之不尽的源泉。
下面几个照片我想谈一谈建筑的地域性的问题,我先把这个照片放一下。
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是我们客家民居,就是围屋,就是福建田螺坑的一个客家民居。
我先把这几个放一下,大家可以看一看,这是山区村落的肌理,一看就是一个山区的这种民居。
大家可以看得出来,这种建筑形式的出现,是跟这个特定地域的环境,跟这个地区的气候环境完全结合一起的。
这种村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是完全体现了一种聚居功能,它的防卫功能,以及就是中国传统的家族的观念的中国传统的文化把它糅合在一起,成为一种聚居的村落的形式。
这是跟一个地区的地域环境,和地区的文化是完全分不开,为什么这种形式出现?每一个建筑就是一个家族,这几百人住在一起,家族里面是非常团结的,非常统一的,有主次之分的,很严格的,家族跟家族之间是完全一种封闭性的,没有交往的,这个大家都知道。
这个有圆的有方的里面,每一家一栋,这个项目准备申报联合国项目的。
我们是一个聚居形式,是特有的。
这种村落也可以看得出来,就是山区村落,显然跟我们其他地区的地域环境不一样,形成不同的空间模式。
这是我们岭南地区的建筑,下面几张图,可以看得出来,是我们岭南地区这种特定的气候条件,形成的一种就是我们台山一带的塔楼的民居,它这种形式。
我刚才讲到岭南建筑的话,它既保留了中原文化的固有那种可以说这种村,院落的布局,就是民居的形式,同时,由于它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
所以,岭南建筑就是一种交融能够吸收交融的这样一种建筑概念,这可以看得出,很多装修,很多处理,都受西方的南洋建筑的一些影响,是一种兼容的,就是一种综合性文化。
所以看得出就是一个建筑的形式的来由,是跟地区的文化,地区的特点来的,它不是无缘无故来的。
你看,这是东莞可园,东莞可园的话它是一个很好的所谓广东四大名园之一,它吸收了中国园林的固有的传统的手法,但是呢,它很多你比如说,这种院落的布局的话,错落有致,空间利用,但是它也同时跟大自然的结合,跟环境结合,由于气候炎热。
另外就是可以看得出来这个房子,这个房子的一些处理完全西洋的手法,它是中外交融的岭南园林你完全看得出来,很多装修的手法,做法,都是南洋建筑,它是融汇得很好的。
当然,这个是威尼斯水城,完全这样由于一种特定的地域的环境,形成另外一种城市的肌理,船就是他们的一个交通工具。
第二,关于建筑的文化性,大家知道,就是建筑具有双重性,它既是物质的财富,又是精神的产品;它既是技术产物,又是艺术的创作。
一座优秀的建筑,其精神内涵的作用常常超越功能的本身。
但凡精品都能传译一定的精神内涵,有很高的文化品味的建筑。
历史上每一个时代,都产生一批不朽的建筑作品,其文化意义和艺术感染力,常常成为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的标志,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的象征建筑作为一个文化形态,它既是人类文化大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又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政治思想息息相关,各种观念,无时不在制约着建筑文化的表达和发展。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社会生活的方式,文化观念,美学观念,价值观念都发生很大的变化。
在一个强调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科技与人文同步发展的这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建筑文化也呈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但我认为这并非各行各素,无章可循。
从建筑创作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一个设计首先要融合城市和自然的环境,表达这个建筑项目的性质和文化的特征。
简单来说,建什么设计什么用途的建筑,首先就应该表达这类建筑的共性和特有的文化的内涵。
就等于说我们设计一个校园建筑,它总要表达校园那种高雅的,学术殿堂的,这样一种非常有机的这样一个建筑的形态;我设计一个商店,可能是一个购物环境很好,非常休闲的这样一种环境。
每一大类型的建筑,它要固有着一种文化内涵表达。
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有丰富深远的文化哲理,重情知礼,以人为本,创作思维上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作为中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地区的地理条件,经济技术和建筑文化有明显的地域的差异。
中国的传统文化正是由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具特色的地方建筑文化所组成的。
比如像我们广东,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源于百越文化,从秦汉以来,中原文化也开始南传,并先后融入荆楚和吴越的文化,共同构成了岭南文化体系的基础。
随着广东广西一带,广东沿海对外开通和海外的交往,中外文化在这片土地上交融、孕育、发展,使岭南地区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又受到了外来文化的熏陶,各种方式的跨文化交流,促进了岭南文化的发展和形成。
所以,兼容性是岭南地域文化的一大特色。
所以这个地区建筑创作,就应该吸收岭南传统文化的内涵,融会到现代建筑文化之中。
在建筑创作中,建筑师应该自觉地继承地方建筑文化传统,吸收精华,弃其糟粕,就能够创造出有地区文化特色,和有生命力的优秀作品。
这是南越王墓博物馆,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作品。
它这个作品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把两千年来的汉代文化的一个特征,与岭南地区这种特有的地域环境结合,和当地的岭南一些材料一些做法结合,以一个现代建筑的手法把它表现出来。
所以它是充分体现一种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的一种统一,有人把它理解为是一个新的地域主义的建筑。
我们的材料就是完全是地方性的材料,这是用我们家乡的红砂岩,这个是我跟莫伯兹院士共同做的一个作品。
这可以看得出来,我们这个汉墓,这些东西都是原有石头,汉墓在底下,这个是完全的保护性的措施,把它盖起来,它的特点就是有很高文化的品味,表现了西汉文化的一种特有的特征和表现了作为一个纪念建筑一种共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