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比较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428.50 KB
- 文档页数:13
百度和有道翻译质量对比——以商务英语文本英译中为例摘要:百度和有道推出的在线机器翻译系统是国内当前两大主流机器翻译平台,各有千秋,现已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翻译行业当中。
为探讨这两个平台的翻译质量孰优孰劣,该文从商务英语中的信函和法律文本两方面,分别从内容完整性、准确性、逻辑性、用语规范性及译文字数等角度,对这两个平台提供的译文进行对比分析并得出结论:在商务英语本文的句子翻译中,相较于百度翻译,有道翻译在遣词造句及风格还原上更胜一筹。
关键词:机器翻译;有道;百度;商务英语;译文质量中图分类号:G355引言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跨语言沟通对身处世界各地的人来说都变得愈发重要。
而另一方面,语言障碍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
在人类不断探索清除语言障碍,重建“巴别塔”的进程中,曾有人提出使用人类通用语(Linguafranca)来替代各种不同语言的想法。
而事实上,这样的想法似乎难以实现。
为了扫除语言障碍,人类已另辟蹊径,依靠科技的力量,提出机器翻译的概念。
如今,机器翻译在跨语言交流活动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1机器翻译1.1机器翻译的概念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 MT)属于计算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是指在有或无人工辅助的情况下能将文本从一种语言自动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计算机系统,[1][2]其有别于帮助译者准确、快速工作,依靠术语数据库和翻译记忆的计算机辅助翻译(Computer Aided Translation, CAT)[3]。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机器翻译融合了计算机科学、信息学、语言学、统计学等多个学科,具有多学科研究视角和跨学科研究价值[4]。
1.2机器翻译的发展与现状机器翻译这一概念始于1947年[3],其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规则驱动,到统计驱动,再到神经网络驱动的发展进程[5]。
第一阶段: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Rule-based Machine Translation, RMT),其高度依赖于规则库与语料库的建构,在20世纪90年代前主导着机器翻译发展研究方向[6];第二阶段:统计机器翻译(Statistical Machine Translation, SMT),在这一阶段,语料库的读取集中于模型建构的前端而非处理翻译任务的过程,因为双语文本的转换基于统计概率而非对语料库的机械依赖[7];第三阶段:神经网络机器翻译(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 NMT),始于2014年谷歌与蒙特利尔大学成功搭建首个神经网络翻译模型,其通过算法模拟搭建人类大脑中的神经元结构,依靠计算机按照“编码—解码”模式实现从源语到目标语的生成过程[8]。
英语译本对比评析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英语作为世界语言在我国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此背景下,英语译本的对比评析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多个英语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以评析各译本的优劣,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一、引言在众多英语译本中,本文选取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这三个译本分别是译本一、译本二和译本三。
通过对这三个译本的对比,我们将对各译本的优缺点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英语译本对比分析1.译本一特点译本一在语言表达上较为通顺,结构清晰。
同时,译本一在翻译过程中注重了原文的文化内涵,力求忠实于原文。
然而,在某些细节方面,译本一的处理略显生硬,略逊于其他译本。
2.译本二特点译本二在语言表达上较为优美,行文流畅。
与译本一相比,译本二更注重对原文意境的再现,而非仅仅局限于文字的对应。
然而,在表达某些概念时,译本二略有夸大之嫌。
3.译本三特点译本三以实用性强著称。
在翻译过程中,译本三力求简洁明了,易于理解。
同时,译本三在文化传递方面也做得较好,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原文的文化氛围。
但与此同时,译本三在文学性方面略显不足。
三、译本优劣评判1.语言表达综合比较三个译本,译本二在语言表达上最为优美,译本一和译本三紧随其后。
2.文化传递在这三个方面,译本一和译本三表现较好,能够较好地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
译本二在文化传递方面略显不足。
3.读者反馈根据读者反馈,译本三实用性最强,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译本一和译本二在读者反馈方面相差无几。
四、结论与建议通过对三个英语译本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在语言表达方面,译本二具有明显优势;2.在文化传递方面,译本一和译本三较为出色;3.在实用性方面,译本三受到读者喜爱。
针对以上结论,我们对英语译本提出以下建议:1.译本应在保持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注重语言的优美表达;2.在翻译过程中,力求简洁明了,易于理解,提高实用性;3.注重文化内涵的传递,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原文文化。
汉译对比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每段开头有一句简要概括概括句。
1 引言
汉译对比研究是英汉翻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译对比研究旨在比较汉语和英语之间的差异,以及翻译的特点,以发现英汉翻译的统一规律,是英汉翻译研究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 目的
汉译对比研究的目的在于:
1.分析汉语和英语之间的差异,比如句子结构、词汇和表达习惯等;
2.充分利用两种语言间的对比进行翻译实践;
3.通过对比研究,发现汉语与英语的表达习惯及翻译规律等;
4.提高汉译英的质量,提高译者的翻译技能;
5.削弱二者之间的差异性,互相学习,促进文化的相互了解。
3 意义
汉译对比研究的意义:
1.协助理解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性和英汉翻译的统一规律;
2.丰富英汉翻译理论,更好地发挥英汉翻译的功能;
3.有助于探讨优秀的汉译英作品,完善翻译理论;
4.改善汉译英的质量,提高译者的翻译技巧;
5.为两种语言及文化的互通和理解搭建桥梁。
4结论
汉译对比研究对于汉英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贡献,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汉英双方的文化背景,进而更好地发挥英汉翻译的功能,提高翻译质量,增进文化的交流与互通。
机器翻译与计算机辅助翻译比较分析机器翻译与计算机辅助翻译比较分析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翻译行业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作为一门重要的交流工具,翻译在各个领域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随着机器翻译技术的快速成熟,人工智能的发展加速了计算机的辅助翻译工具的进化。
本文将就机器翻译与计算机辅助翻译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我们先来梳理机器翻译和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基本概念。
机器翻译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将一种源语言文本自动翻译为另一种目标语言的过程。
而计算机辅助翻译则是通过计算机软件工具来辅助翻译人员进行翻译工作,例如术语数据库、翻译记忆库和自动校对等。
接下来,我们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是翻译质量方面。
机器翻译在近几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难以达到人工翻译的水平。
机器翻译的主要问题在于对语言的准确理解和上下文的适应能力上。
尽管机器翻译使用了大量的神经网络和机器学习算法,但对于语义和语境的把握仍然不够准确。
计算机辅助翻译则更注重提供翻译人员的辅助工具,能够帮助翻译人员在术语、句型和格式等方面提高翻译质量,但对于翻译内容的准确性仍然需要翻译人员的判断。
其次是效率方面的比较。
机器翻译在大规模文件的翻译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它可以实现自动化的翻译过程,提高翻译效率,节省时间和人力成本。
然而对于专业领域和技术性文本等特殊需求的翻译,机器翻译的准确性和适应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而计算机辅助翻译则通过提供术语、翻译记忆和自动校对等辅助工具,能够有效提高翻译的速度和准确性,特别是对于上下文重复的内容,能够快速准确地完成翻译。
此外,人机协同也是两者不同的关键之处。
机器翻译依赖于大规模的语料库和自动化算法,无法完全替代人工翻译。
而计算机辅助翻译则更注重提供翻译人员的辅助工具,需要翻译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人机协同是最有效的方式,使用机器翻译和计算机辅助翻译相结合,能够发挥双方的优势,提高翻译效率和质量。
综上所述,机器翻译和计算机辅助翻译各有优势,但也存在各自的局限性。
英汉互译中的语义比较摘要: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分别隶属于世界两大语系。
从其形态上看两者没有相似之处,但从语义上有其异同性。
英语和汉语有很多同义词,众多专家和学者在英汉互译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但这一类研究大多是从文化背景和文化差异方面入手的。
作者运用义素分析法与语义比较对英汉语义进行微观层次的分析并以此指导翻译实践。
关键词:英汉互译语义比较义素分析一、引言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一种音译结合的符号系统,为人类进行沟通交际所服务。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西日耳曼语支。
对这两种分别隶属于世界两大板块的语言来说,两者在其形态上没有相似之处,更找不到两者间语音上的对立规律(外来借词除外),但从语义上有其相似性。
同义词的存在在英语和汉语中屡见不鲜,众多专家和学者也在英汉互译方面做了大量研究,这一类研究大多是从文化背景和文化差异方面入手的,成果丰富。
语言学规律告诉我们,在同一种语言范围内寻找概念完全对等的词是非常困难的。
而在两种语言之间,寻找概念完全相同的词,更是难上加难。
英汉两种语言在词义界定上虽有大量相似之处,但存在更多的是差异。
所以,只有准确把握英汉语义上的异同性,才能在翻译中最大限度地忠于原文。
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科学,是语言学的重要分支,其研究范围除语言学外,还涉及哲学、社会学、文学等多个学科,是一门跨学科的学问。
本文主要运用义素分析法与语义比较对英汉语义进行微观层次的分析,分析难免带有主观色彩,没有音位分析那样精确、系统,仍有不完善之处,但我认为,要比较英语和汉语的关系,从语义上入手,则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语义比较(一)对英汉义素的分析比较hjelmslev和jakonbson借鉴音位学中的区别性特征(distinctive feature)理论,提出了义素(sememe)的概念,指出可以将语义成分,即义素作为语义学中说明词汇结构的最基本、最小的单位。
义素是词义的最小语义构成成分,又叫做语义特征。
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翻译质量和翻译速度的对比分析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翻译行业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过去,人工翻译是主要的翻译方式。
但随着科技的进步,机器翻译出现了。
现在,人工翻译和机器翻译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因此我们需要对它们的翻译质量和速度进行比较分析。
一、翻译质量翻译质量是判断翻译方式的重要标准。
机器翻译和人工翻译的最大区别在于翻译质量。
机器翻译其实是一种自动化的翻译,不纳入人类的思维能力,因此其翻译质量和人工翻译相比仍存在很明显的差距。
1、机器翻译的翻译质量机器翻译虽然使用了人工智能技术,但目前来看,其翻译能力仍然不如人工翻译。
机器翻译的最大问题在于其缺乏逻辑思维和上下文理解能力。
对于语言中很多的方式表达方法,机器翻译仍然不能很好地识别和理解,其翻译质量受到了很大限制。
对于一些负责、技术、专家领域的翻译,由于其词汇量和专业术语识别欠缺,机器翻译的翻译质量也难以满足需求。
2、人工翻译的翻译质量相比之下,人工翻译的翻译质量要更好一些。
人工翻译具有人类的思维能力,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本质和上下文。
人工翻译不仅可以准确表达内容,还能遵循目标语言确切地达到原文的表达效果。
对于专家术语和一些负责,如果我们使用人工翻译,可以保证其翻译质量的良好。
二、翻译速度另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是翻译速度。
在现代社会中,快速、准确的翻译速度是很重要的。
机器翻译在翻译速度方面具有优势,可以比同等任务的人力更快地自动翻译内容。
而人工翻译的速度则相对较慢。
1、机器翻译的翻译速度机器翻译在翻译速度方面是有优势的。
机器翻译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翻译工作。
对于一些简单的文本内容和广泛的应用领域而言,机器翻译应在短时间内处理内容非常快。
2、人工翻译的翻译速度相比之下,人工翻译的速度则会略慢一些。
人工翻译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翻译,更需要更多的人力资源。
另外,人工翻译也可能会存在一些翻译出错的情况。
三、选择合适的翻译方式综合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机器翻译和人工翻译各有长处和短处。
0810010308 刘昌盛英汉语言对比看翻译比较是人类认识事物、研究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
英汉比较是翻译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步骤,翻译的方法与技巧都建立在英汉两种语言的比较之间。
因为相同我们才知道,进行互译;因为不同,我们才清楚了再什么地方需要方法和技巧。
而翻译也实践证明,在相同的地方一般比较容易掌握,在不同的地方往往是困难所在。
因此只有通过不同方面的了解、比较英汉语言的不同,才能做好翻译。
词汇对比(1)构成形态上看,汉语每个词只由一语素构成,是由几个代表不同意思的字构成的词,而英语则是由单纯的字母构成一个词,每个词还可以通过词形的变化来表示意义或语法功能的变化。
(2)词义上看,英语的词义比汉语更具灵活性,并对文章具有依赖性。
比如uncle一词就可以指伯伯、叔叔、舅舅、表叔、姑父、姨夫。
在翻译中就必须根据文章上下来进行选择。
Words do not have meanings; people have meanings for word.(词本无义,义随人生。
)(《英汉语言比较与翻译》杨丰宁)这正说明了英语词汇的特征。
(3)英语词汇的一词多义不仅有多个意思,还表现在词类。
一个词常常即能做动词又能做名词。
而汉语往往不行。
就像play做动词是玩、扮演,做名词是比赛,游戏;fire动词是射击、点燃,名词则是火、热情。
句子结构对比(1)不同语言的基本句子结构具有不同的扩展形式。
句子的扩展指的是基本句子结构随着思维的发展而呈现的线性延伸。
英汉语言具有不同的扩展方向。
汉语扩展方向一般向左的,而英语的扩展方向是向右。
(2)叙述方式,汉语的叙事方式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逻辑顺序以短句的形式依次交代,句子之间没有过多的形式连接,给人层次感。
而英语则利用关系词将语句进行连接,可以不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用丰富的连接手段表达时序和逻辑关系。
(3)英语多前重心,汉语多后重心。
在表达多逻辑思维时,英语往往是判断或结论等在前,事实或描写等在后,即重心在前;汉语则是由因到果、由假设到推论、由事实到结论,即重心在后。
Francis Bacon's "Of Studies"王佐良和廖运范两种译本分析比较:1)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王佐良译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廖运范译文:读书能给人乐趣、文雅和能力。
分析:王的译文准确的再现了原文的排比句式,廖的译文虽然也把原作的意思表达了出来,但缺少了原文的气势,这一点上王的稍好。
2)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e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王佐良译文: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廖运范译文:人们独居或退隐的时候,最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谈话的时候,最能表现出读书的文雅;判断和处理事物的时候,最能发挥由读书而获得的能力。
分析:两者都传达了原作的意思,而王的译文用句型:“其…也,最见于...”和三个四字成语简单而有力的传达的原作的思想,更忠实于原作,读起来琅琅上口;廖的译文有点白话文的感觉,虽然也是使用的排比,但排比不如王的气势和对称,有点冗长,这一点王略胜一筹。
3)For expert men can execute (实施,实彳亍;执彳亍;履行),and perhaps judge of particulars, one by one; but the general counsels, and the plots, and marshalling (1.封送处理 2.砌体 3.编组)of affairs, come best from those that are learned.王佐良译文: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