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巫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6
越巫的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导读:越巫文言文原文越巫作者:方孝孺越巫自诡善驱鬼物。
人病,立坛场,鸣角振铃,跳掷叫呼,为胡旋舞禳之。
病幸已,馔酒食持其赀去,死则诿以他故,终不自信其术之妄。
恒夸人曰:“我善治鬼,鬼莫敢我抗。
”恶少年愠其诞,瞷其夜归,分五六人栖道旁木上,相去各里所,候巫过下,砂石击之。
巫以为真鬼也,即旋其角,且角且走,心大骇,首岑岑加重,行不知足所在。
稍前,骇颇定,木间砂乱下如初,又旋而角,角不能成音,走愈急。
复至前,复如初,手栗气慑不能角,角坠振其铃,既而铃坠,唯大叫以行。
行闻履声及叶鸣谷响,亦皆以为鬼,号求救于人甚哀。
夜半抵家,大哭叩门,其妻问故,舌缩不能言,唯指床曰:“亟扶我寝!我遇鬼,今死矣!”扶至床,胆裂死,肤色如蓝。
巫至死不知其非鬼。
——选自《四部备要》本《逊志斋集》〔明〕方孝孺越巫文言文注释1.诡:欺诈,说假话2.赀:钱财3.瞷:窥视4.角:一种动物的角制成的吹奏乐器5.妄:荒诞,荒谬6.幸:侥幸7.恒:常常,经常8.号:大声哭喊9.稍:稍微越巫文言文翻译越地有个巫师谎称自己善于驱除鬼怪,有人生病就设立法坛,吹号角,摇铜铃,蹦跳腾跃,大声呼叫,好像跳胡旋舞那样来作法驱鬼。
病人侥幸有了好转,吃喝一番,拿了人家的财物离去;如果病死,就用别的理由来推托,总归不让人相信自己法术的虚妄。
他经常向人自夸说:“我善于惩处鬼怪,鬼怪不敢与我对抗。
”有一个喜欢恶作剧的少年恼怒他的荒诞,探听好他夜里回家,约了五六个人分别躲在路旁的树上,相距各一里左右,等候巫师经过树下,便用砂子石块投击他。
巫师以为真的是鬼,马上拿出身边的号角,边吹边跑,心里十分害怕,脑袋胀痛的越来越重,走路也不知道自己的`脚踏在什么地方。
稍为往前跑了一段路,惊慌略微安定了一点,树上的砂石又像刚才那样乱掷下来,他再拿出号角来吹,却慌得吹不出声音,于是就更急忙地往前跑。
又到了前边,还是像刚才一样,他害怕得两手发抖、呼吸屏塞,再也拿不住号角,号角掉了他就摇动铜铃,一会儿连铜铃也掉了,只好大声喊叫着赶路。
越巫自诡,其行迹诡异,犹如鬼魅。
一日,越巫于山中采药,忽见一异鸟飞过,其羽色斑斓,如彩虹般绚丽。
越巫心中一动,遂追之而去。
不知追了几许路程,终在一幽谷之中,得见此鸟。
鸟见越巫,竟不惧飞去,似有所待。
越巫心中疑惑,遂止步不前。
俄而,山间飘来一阵幽香,越巫寻香而去,忽见一美妇,身着异服,其貌绝世。
美妇见越巫,含笑不语,以手抚鸟。
越巫知其非凡人,遂问:“汝乃何人?鸟何故在此?”美妇微笑道:“吾乃山神之女,此鸟为吾所养。
汝若真心诚意,可随吾至山神宫中,一探究竟。
”越巫心中犹豫,然好奇心驱使,遂随美妇至山神宫。
宫中陈设华丽,美妇引越巫至一室,室中摆放一桌,桌上有一杯酒。
美妇请越巫饮酒,越巫疑虑重重,不敢轻举妄动。
美妇见状,笑道:“汝不必多疑,此酒无毒,乃山神赐予之酒,饮之可通神明。
”越巫无奈,只得举杯饮酒。
酒入喉,顿觉神清气爽,如饮仙露。
美妇见越巫已信,遂告之:“山神曾预言,将有异人至,能解山中之谜。
汝便是那人,今已得山神之助,可解此谜。
”越巫闻言,心中大喜,遂请教山中之谜。
美妇指着桌上之杯,道:“此杯中酒,虽为山神所赐,然内有毒。
汝若能将杯中之毒去除,便算解开了山中之谜。
”越巫沉吟片刻,终想出一法。
他拿起酒杯,轻轻摇晃,使其中的酒液均匀分布。
然后,他拿起一杯清水,滴入酒杯之中。
片刻之后,酒杯中的酒液变得清澈透明,不再有毒性。
美妇见状,不禁赞叹:“汝真乃奇人也!”自此后,越巫名声大噪,世人皆称其为“越巫自诡”。
他行事诡秘,然其智慧过人,为人称道。
然越巫心中始终有一事未解,那便是美妇所言之“山中之谜”。
他坚信,解开此谜,便能找到自己的人生真谛。
岁月如梭,越巫终其一生,未曾解开山中之谜。
然而,他行事诡异,智慧过人,已然成为一代传奇。
后世之人,纷纷传颂其事迹,以示敬仰。
越巫自诡,虽生而异相,然其智慧与奇行,却为世人所称道。
越巫者,盖古越之地之巫也。
古越之地,风俗淳朴,信鬼神之说。
巫者,以通神明,祈禳病疫,驱邪避灾之术者也。
其术之妙,莫不归功于越巫。
越巫驱鬼之法,首当择吉日良时。
巫者沐浴更衣,净心诚意,以祈求神明之庇佑。
于是,巫者手持桃枝,口念咒语,行于郊野之间,以驱除邪魔。
桃枝者,古之神器也。
据传,桃木能辟邪,故巫者以之驱鬼。
咒语者,乃巫者心中所祈求之神明之言语,以其感召神明之力,以驱除鬼魅。
巫者行至荒郊野外,见有阴气缭绕之处,即知有鬼魅潜藏。
于是,巫者以桃枝挥舞,口中念念有词,其声如雷,震耳欲聋。
鬼魅闻之,无不惊惧,四散逃窜。
越巫驱鬼之术,尚有诸多秘法。
其一,以朱砂画符,贴于门楣之上,以镇宅驱邪。
其二,以黄纸剪成纸马,烧之,以祭奠亡魂,使其不得为厉。
其三,以艾草燃之,烟熏鬼魅,使其不得近身。
更有甚者,越巫能通灵,与鬼神对话。
巫者于夜深人静之时,设坛祭神,以酒食献祭,求神明之指引。
神明降临,巫者与之对话,询问鬼魅之事。
神明告知,巫者再以符咒驱之。
越巫驱鬼,非一日之功,需多年修行,方能精通。
巫者之修行,非止于符咒,更在于心性之修炼。
心性纯良,方能感召神明,驱除鬼魅。
昔有越巫,名唤黄大仙。
大仙驱鬼之术,独步江湖,威震四方。
一日,有村民家宅不安,夜夜有鬼哭狼嚎之声。
村民求助于黄大仙,大仙遂至其家,以桃枝挥舞,口念咒语,不一时,鬼声消失,宅内安宁。
越巫驱鬼,虽为古术,然其精神所在,乃是对生命之敬畏,对鬼神之信仰。
巫者以诚心诚意,祈求神明之庇佑,驱除邪气,保佑人间安宁。
此乃越巫驱鬼之真谛也。
译曰:越巫之术,古已有之,其法深奥,非俗人所能窥见。
今试将其文译出,使后世学者得以窥其奥秘。
越巫,乃古越之地之巫也。
古越风俗淳朴,信奉鬼神之说。
巫者,通神明,祈禳病疫,驱邪避灾之术者也。
其术之妙,皆归功于越巫。
越巫驱鬼之术,首须择吉日良时。
巫者沐浴更衣,净心诚意,以求神明之庇佑。
手持桃枝,口念咒语,行于郊野之间,以驱除邪魔。
桃枝,古之神物也。
越国,古称百越之地,地处南陲,地广人稀,山川秀丽,物产丰饶。
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越国自春秋以来,屡遭天灾人祸,民不聊生。
是时,岁值丙申,天公不测,亢旱不雨,河流断流,井泉枯竭。
越国百姓赖以生存之水,皆化为乌有。
加之瘟疫流行,疫鬼横行,民病者众,死者无数。
越王闻之,心急如焚,遂召集群臣,共商救民之策。
众臣议论纷纷,或言开渠引水,或言祈求神灵,然皆无济于事。
越王无奈,只得派遣使者,向邻近诸侯国求援。
使者往返奔波,历经艰辛,终获邻国援助。
然援粮有限,不足以救济全越。
越王痛心疾首,下令开仓放粮,救济贫民。
然粮食所剩无几,仍无法解救饥荒之困。
此时,越国百姓,饿殍遍野,哀鸿遍野。
男女老幼,相食以充饥。
城郭之中,人相食者,不可胜数。
越王见此惨状,泪如雨下,遂下令全国,免除徭役,以安民心。
然而,饥荒之灾,仍无法遏制。
越王遂亲临前线,指挥救灾。
他亲自分粮,亲自抚慰百姓,使得民心稍安。
然越王深知,单凭一人之力,难以解救整个越国。
于是,越王广开言路,招募贤能,以求共度难关。
一时间,各地贤士云集,献计献策。
越王采纳众议,实行开源节流,整顿农业生产,发展水利,改善民生。
然越国饥荒,已持续数载,民力凋敝,国家财政空虚。
越王虽竭尽全力,然收效甚微。
百姓困苦,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越王深知,若再不采取措施,越国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于是,他下定决心,变法图强,重振越国。
他废除旧制,推行新法,鼓励农耕,兴修水利,减轻赋税,使得越国逐渐恢复生机。
经过数年努力,越国终于度过饥荒。
然而,这场大饥荒,给越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越王悲痛欲绝,他深知,这场饥荒,是上天对越国的警示,也是对越国人民的考验。
越王痛定思痛,决心奋发图强,以图国富民强。
他告诫百姓,要勤俭节约,努力耕作,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同时,他下令全国,设立救济机构,救助灾民,防止饥荒再次发生。
自此,越国百姓,在越王英明领导下,团结一心,共克时艰。
越国逐渐走向繁荣昌盛,成为南方之强国。
《越巫》方孝孺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越巫自诡善驱鬼物,人病则立坛场,鸣角振铃,跳踯叫呼,为胡旋舞禳之。
病幸已,则馔酒食,持其赀去,死则诿以他故,终不自信其术之妄。
恒夸人曰:“我善治鬼,鬼莫敢我抗。
”恶少年愠其诞,瞷其夜归,分五六人栖道旁木上,相去各里所,候巫过下,砂石击之。
巫以为真鬼也,即旋其角,且角且走,心大骇,首岑岑加重,行不知足所在。
稍前,骇颇定,木间砂乱下如初,又旋而角,角不能成音,走愈急。
复至前,复如初,手栗气慑不能角,角坠振其铃,既而铃坠,唯大叫以行。
行闻履声及叶鸣谷响,亦皆以为鬼,号求救于人甚哀。
夜半抵家,大哭叩门,其妻问故,舌缩不能言,唯指床曰:“亟扶我寝!我遇鬼,今死矣!”扶至床,胆裂死,肤色如蓝。
巫至死不知其非鬼。
文章通过越巫装神弄鬼,自欺欺人,最后自受其祸的故事。
讽刺了社会上那些各式各样招摇撞骗、欺世盗名的越巫们,他们不仅害人,而且也必将害己。
越巫之所以能行骗成功,源于众人心中亦有鬼。
所以才会病不求医而求巫,病不医病而驱鬼。
而当巫师于坛场上满口胡言,于酒桌旁放口嚼啖,于人群中招摇取财时,求医者是以怎样无知与无助、淳朴与愚昧、崇敬与信仰的眼神在注视着他,这是多么可悲可叹的一幕。
“恶少年”对巫师的痛击是够狠的,但靠这一恶作剧来“以恶治恶”远非“治病治愚”的“良药”,由此,我们可以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
方孝孺说,他是见“世人之好诞者死于诞……而终身不知其非者”而作(《逊志斋集》卷六)。
可见《越巫》是作者有感于明初“好诞”“好夸”的不良风尚,作之以为世戒的警世振俗之文。
文章生动地描述了惯于装神弄鬼的越巫,被恶少装鬼而吓死的故事,鞭挞了招摇撞骗、自欺欺人的越巫之流;也形象地揭示了骗人者始则害人、终则害己这一古训。
叙事生动而简洁,立意正大而警策,作者虽不加议论褒贬,但倾向鲜明,让人领悟妄人欺人者“不自知其非”的可悲。
这在“终身不自知其非者众矣”的封建社会,具有警世作用。
方孝孺幼时好学,长大后,师从宋濂,常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
勾践灭吴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公元前496年(周敬王二十四年),吴王阖闾攻越兵败而亡,死前嘱其子夫差复仇。
夫差练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大败越兵,越几亡。
勾践灭吴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店铺整理的勾践灭吴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勾践灭吴文言文原文勾践灭吴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大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
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
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沈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夫差将欲听,与之成。
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讎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
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
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
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
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
”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
寡人请更。
”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越巫[自读导言l自读要求1.能自主解决课文中生字的读音及难懂字的释义。
2.能复述课文的故事情节,并能用精彩的语言描述越巫遇“鬼”时的表现。
3.能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把握其社会意义。
4.能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本文语言的特点。
学习侧重点1.深入而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题。
2.体会文章语言的简洁、生动、传神。
(解说:本文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简洁,情节简单易懂,因而知识点上的难点并不多。
重点在于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本文,认识到本文矛头所指并不只是骗财害人的巫师,而是直指迷信思想本身;认识到巫师不过是迷信活动的执行者与牺牲品,本文实为醒世惊俗的警钟。
如此深刻而重大的主题,只不过寓寄在二百多字的小短文中,足见作者文字语言功底之深,因而研究并品味本文语言的风格特点便咸了自读本文的另一侧重点。
)[自读程序]1.下发有关方孝孺的资料,包括生平、经历、哲学思想、学术主张等方面内容。
学生自读时,教师可适当加以解说。
2.学生自读课文,提示学生读准以下字音。
诡:guǐ禳:ráng馔:zhuòn赀:zī诿:wěi愠:yùn瞯:jiàn岑cén栗:lì慑:shè亟:jí3.再读课文,解释句中加点词。
(1)病幸已:侥幸。
(2)死则诿以他故:以,用;故,原因。
(3)分五六人栖道旁木上:栖,居留;木,树。
(4)骇颇定:稍微,略微。
(5)不能角:名词用作动词,吹响号角。
4.用流畅的语言翻译文中的三个句子。
(1)终不自信其术之妄。
(2)振其铃,既而铃坠,惟大叫以行。
(3)巫至死不知其非鬼。
5.简述文章的故事情节。
6.用精彩的语言描述越巫三次遭砂袭击时的情景。
7.讨论以下问题。
(1)本文最后一句话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2)本文在当时与当今各有什么样的社会意义?(3)具体分析本文的语言风格及特点。
(解说:该程序体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既注意了知识点方面的稳扎稳打,又注意了学生基本能力的训练,同时兼顾了学生思维由表及里认识问题的过程。
文言文閱讀理解練習《越巫》方孝孺分數:_______/20越巫,自詭善驅鬼物。
人病,立壇場,鳴角振鈴,跳擲叫呼,為胡旋舞,禳之。
病幸已,饌酒食,持其貲去。
死則諉以他故,終不自信其術之妄。
恒誇人曰:「我善治鬼,鬼莫敢我抗。
」惡少年慢其誕,晌(1)其夜歸,分五六人,棲道旁木上,相去各里所(2),候巫過,下沙石擊之。
巫以為真鬼也,即旋其角,且角且走。
心大駭,首岑岑加重(3),行不知足所在。
稍前,駭頗定,木間沙亂下如初,又旋而角,角不能成音,走愈急,復至前,復如初,手氣懾,不能角,角墜,振(4)其鈴,既而鈴墜,惟大叫以行。
行,聞履聲及葉鳴、穀響,亦皆以為鬼,號求救於人甚哀。
夜半,抵家,大哭叩門。
其妻問故,舌縮不能言,惟指床曰:「亟(5)扶我寢,我遇鬼,今死矣!」扶至床,膽裂死,膚色如藍。
巫至死不知其非鬼。
註釋:1. 晌:乘著、趁著。
2. 里所:指一里多。
3. 岑岑加重:指脹痛起來。
4. 振:搖動。
5. 亟:盡快、快一點。
問題:一、為甚麼惡少年要戲弄越巫?又惡少年怎樣戲弄越巫?(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越巫最後有甚麼下場?又你認為越巫值得同情嗎?試詳述之。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作者如何刻劃越巫喜歡自誇但卻又膽小怕事的性格特點?(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試分析以下畫有底線的字詞的意思。
九年级语文《孟子二章》《越巫》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孟子二章》《越巫》《孟子二章》1. 字:夫fú米粟.sù亲戚.qī畎.亩quǎn傅说.yuâ胶鬲.gã曾.益zēng 拂.士bì2. 文学常识:孟子3. 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的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只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只靠武力的强大。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越巫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方孝孺的《越巫》讲述了越巫假称能驱鬼治病,到处向人夸耀,骗人并取人钱财。
越巫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整理的越巫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越巫文言文原文越巫
作者:方孝孺
越巫自诡善驱鬼物。
人病,立坛场,鸣角振铃,跳掷叫呼,为胡旋舞禳之。
病幸已,馔酒食持其赀去,死则诿以他故,终不自信其术之妄。
恒夸人曰:“我善治鬼,鬼莫敢我抗。
”恶少年愠其诞,瞷其夜归,分五六人栖道旁木上,相去各里所,候巫过下,砂石击之。
巫以为真鬼也,即旋其角,且角且走,心大骇,首岑岑加重,行不知足所在。
稍前,骇颇定,木间砂乱下如初,又旋而角,角不能成音,走愈急。
复至前,复如初,手慄气慑不能角,角坠振其铃,既而铃坠,唯大叫以行。
行闻履声及叶鸣谷响,亦皆以为鬼,号求救于人甚哀。
夜半抵家,大哭叩门,其妻问故,舌缩不能言,唯指床曰:“亟扶我寝!我遇鬼,今死矣!”扶至床,胆裂死,肤色如蓝。
巫至死不知其非鬼。
;;选自《四部备要》本《逊志斋集》
〔明〕方孝孺
越巫文言文注释1.诡:欺诈,说假话
2.赀:钱财
3.瞷:窥视
4.角:一种动物的角制成的吹奏乐器
5.妄:荒诞,荒谬
6.幸:侥幸
7.恒:常常,经常
8.号:大声哭喊
9.稍:稍微
越巫文言文翻译越地有个巫师谎称自己善于驱除鬼怪,有人生病就设立法坛,吹号角,摇铜铃,蹦跳腾跃,大声呼叫,好像跳胡旋舞那样来作法驱鬼。
病人侥幸有了好转,吃喝一番,拿了人家的财物离去;如果病死,就用别的理由来推托,总归不让人相信自己法术的虚妄。
他经常向人自夸说:“我善于惩处鬼怪,鬼怪不敢与我对抗。
”有一个喜欢恶作剧的少年恼怒他的荒诞,探听好他夜里回家,约了五六个人分别躲在路旁的树上,相距各一里左右,等候巫师经过树下,便用砂子石块投击他。
巫师以为真的是鬼,马上拿出身边的号角,边吹边跑,心里十分害怕,脑袋胀痛的越来越重,走路也不知道自己的脚踏在什么地方。
稍为往前跑了一段路,惊慌略微安定了一点,树上的砂石又像刚才那样乱掷下来,他再拿出号角来吹,却慌得吹不出声音,于是就更急忙地往前跑。
又到了前边,还是像刚才一样,他害怕得两手发抖、呼吸屏塞,再也拿不住号角,号角掉了他就摇动铜铃,一会儿连铜铃也掉了,只好大声喊叫着赶路。
一路上听到脚步声和树叶摇动、山谷回响的声音,他都以为是鬼,高声向人呼喊求救,音调十分
悲伤。
半夜里到家,大哭着敲门,他的妻子问他原因,他已恐惧得舌头僵缩,说不出话来,只是指着床说:“快扶我躺下!我碰到了鬼,要死了!”他妻子扶他上床,终于胆吓破而死,皮肤像蓝草一般颜色。
那巫师直到死也不知道用砂石掷他的是人而不是鬼。
越巫寓意文章通过越巫装神弄鬼,自欺欺人,最后自受其祸的故事。
讽刺了社会上那些各式各样招摇撞骗、欺世盗名的越巫们,他们不仅害人,而且也必将害己。
越巫简介方孝孺的《越巫》讲述了越巫假称能驱鬼治病,到处向人夸耀,骗人并取人钱财。
而当别人装神弄鬼吓唬他时,他却被吓得“号求救于人甚哀”,最后胆裂而死的故事,说明了骗人者必害己的道理。
作者方孝孺通过越巫这一典型形象,告诫人们如果不正视自身错误,认识其危害,那么后果将是严重的。
方孝孺文章《越巫》在今天仍然有积极的意义。
此文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课本(选修);;中国民俗文化》中。
越巫背景逊志斋集
《越巫》是方孝孺早年游历吴(今江苏南部)越(今浙江北部)时,依据客人的谈话而写成的一篇类似寓言的短文。
它说的是“好诞者死于诞”,此人至死都没能觉悟到自己死的真正原因。
越巫解析
开篇,作者便用生动的笔触刻画出了越巫诡诈的形象。
人有病时,他设立坛场,并于坛场上鸣角振铃,跳踯叫呼,一副煞有介事的样子。
碰巧遇到病人好转,他便贪功邀赏,饱食酒饭,携资财而去。
病若没
好,病人死了,他便推说其他原因,总归他不会承认自己的法术是骗人的把戏。
甚而时常夸口:“我驱鬼最有办法,鬼都不敢和我作对”。
第一段,寥寥数语,却传神地刻画出了越巫于坛场作法,贪食攫财,吹牛惑众的丑态。
接下来文章写越巫遇“鬼”的恐惧情状,直至胆裂而死的过程。
到了紧要关头,他用自己平日骗人的那套把戏去抵御“鬼”的袭击,非但无法奏效,反而显得滑稽,直至角坠铃落,仓皇而逃,最后命赴九泉。
作者巧妙地选用了巫师作法时使用的两样道具“角”和“铃”,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他由欺人到自欺的丑态表演。
“鬼”初现时,他尚能“旋其角,且角且走”,“鬼”再现时,他已“角不能成音”,“鬼”又现时,则“不能角,角坠;振其铃,既而铃坠”了。
这精彩的侧面描写配合简短的正面描写(“心大骇”“首岑岑”“行不知足所在”“手栗气慑”“唯大叫以行”“号,求救于人甚哀”“大哭叩门”“舌缩不能言”“肤色如蓝”),凸显了越巫可悲可怜可笑可叹的鲜活形象。
文章以“巫至死不知其非鬼”收束全篇,用语冷峻、深刻,于诙谐之中揭示出严肃的主题,于讽刺之中进行深刻的鞭挞。
越巫写法研究
用生动的故事揭示深刻的哲理
用生动的故事揭示深刻的哲理,情节环环紧扣,递进展开。
第一段写越巫煞有介事地驱鬼,并为此自鸣得意,为下文写他遇鬼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越巫三次遇“鬼”,遭砂石袭击的不同反应,恐惧步步加深,层层剥笋地让他原形毕露。
至此,写他最后“胆裂而死”就变
得顺理成章。
文章多处前后照应
文章多处前后照应,如“恒夸人曰:‘我善治鬼,鬼莫敢我抗’”与被“鬼”吓得“胆裂而死”形成鲜明对照,而“终不自信其术之妄”与“巫至死不知其非鬼”构成强烈讽刺,让人在发笑之余不禁陷入沉思。
文章篇幅短小,立意鲜明、深刻
文章篇幅短小,立意鲜明、深刻,故事情节完整,描写细致生动,语言简洁隽永,字里行间流露出犀利的嘲讽与批判的味道。
越巫三次遇袭,情节用语极其简省,音节短促,足见气氛渐紧,越巫气喘心虚,且辅以“角”“铃”两道具来加以衬托,加速了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人物的惶恐情态。
越巫探究怎样认识越巫这个人物?越巫至死不知用砂袭击他的是人不是鬼,这说明他相信世上确实有鬼。
你看他“鸣角,振铃,跳踯,叫呼”的样子煞有介事,多么虔诚,一句“我善治鬼,鬼莫敢我抗”虽为吹牛惑众,但亦足显其痴迷,自信法力可以驱鬼;至于后来三次遭飞砂袭击,更是毫不怀疑自己遇到了鬼,于是由“首岑岑”(血已涌)到“角不能成音”(气已弱)再到“唯大叫以行”(魄已散),直至后来的“舌缩不能言”“肤色如蓝”(胆已破,人已死),我们都能够看出他已鬼迷心窍,魂飞魄散,自欺至死,可悲可怜,可叹可笑。
再来看看越巫生长的“土壤”。
越巫之所以能行骗成功,源于众人心中亦有鬼。
所以才会病不求医而求巫,病不医病而驱鬼。
而当巫
师于坛场上满口胡言,于酒桌旁放口嚼啖,于人群中招摇取财时,求医者是以怎样无知与无助、淳朴与愚昧、崇敬与信仰的眼神在注视着他,这是多么可悲可叹的一幕。
“恶少年”对巫师的痛击是够狠的,但靠这一恶作剧来“以恶治恶”远非“治病治愚”的“良药”,由此,我们可以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
越巫评论方孝孺说,他是见“世人之好诞者死于诞……而终身不知其非者”而作(《逊志斋集》卷六)。
可见《越巫》是作者有感于明初“好诞”“好夸”的不良风尚,作之以为世戒的警世振俗之文。
文章生动地描述了惯于装神弄鬼的越巫,被恶少装鬼而吓死的故事,鞭挞了招摇撞骗、自欺欺人的越巫之流;也形象地揭示了骗人者始则害人、终则害己这一古训。
叙事生动而简洁,立意正大而警策,作者虽不加议论褒贬,但倾向鲜明,让人领悟妄人欺人者“不自知其非”的可悲。
这在“终身不自知其非者众矣”的封建社会,具有警世作用。
越巫作者方孝孺(1357-1402),浙江宁海人,明代大臣、著名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蜀献王替他改为“正学”,因此世称“正学先生”。
福王时追谥文正。
在“靖难之役”期间,拒绝为篡位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刚直不屈,孤忠赴难,被诛十族。
有《逊志斋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