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认笔录不能作为定案根据的情形
- 格式:docx
- 大小:55.96 KB
- 文档页数:1
辨认笔录的审查与认定笔录是在司法过程中常见的一种证据形式,通常用于记录当事人陈述或者是对物证进行描述。
在司法实践中,辨认笔录的审查与认定起着重要的作用,目的是准确、公正地获取事实,为法官作出正确判断提供依据。
本文将从辨认笔录的性质、审查标准以及审查与认定的程序进行探讨。
首先,在深入剖析辨认笔录的审查与认定之前,我们需要明确辨认笔录的性质。
辨认笔录作为一种证据形式,主要是通过当事人的陈述或者物证的描述来提供证明其真实性的证据,具备较高的可靠性。
但需要强调的是,辨认笔录并非绝对准确,它受制于多种因素如记忆的限制、主观意识等。
因此,对辨认笔录的审查与认定需要综合考虑其他证据以及现实情况,避免过于片面地依赖于笔录的内容。
其次,辨认笔录的审查标准是确保对证据真实可信的关键。
在审查过程中,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需要审查笔录的内容是否真实、完整,是否有修改或篡改。
对于当事人的陈述,需要核实陈述的过程和过程中的描述是否合理、连贯。
其次,需要审查笔录记录的时间、地点是否与事实相符,是否存在矛盾之处。
对于物证的描述,也需要进行细致的审查,如是否与实际相符、是否存在模糊或不准确之处。
最后,还需要审查相关证人的证言,是否与笔录内容相符,是否存在隐瞒或虚假的嫌疑。
辨认笔录的审查与认定需要注意程序的规范性和公正性。
在审查过程中,应当遵循一定的程序,以确保证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首先,需要对辨认笔录的制作过程进行调查,明确记录者的身份和资格。
其次,应向相关当事人和证人开放检查笔录的权利,确保他们对笔录的真实性能够进行质疑和辩驳。
此外,如果发现辨认笔录存在争议或疑点,应当及时进行辩论、调查和证实,找出真相。
在确定证据的效力和合法性时,需要同时考虑辨认笔录的整体性和一致性,避免脱离实际情况片面地强调个别细节。
然而,辨认笔录的审查与认定也存在一些困难与挑战。
首先,由于笔录过程中的记忆限制以及主观意识的影响,笔录可能存在不准确或不完整的情况。
第四章证据第一节一般规定第六十一条认定案件事实,必须以证据为根据。
第六十二条审判人员应当依照法定程序收集、审查、核实、认定证据。
第六十三条证据未经当庭出示、辨认、质证等法庭调查程序查证属实,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但法律和本解释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六十四条应当运用证据证明的案件事实包括:(一)被告人、被害人的身份;(二)被指控的犯罪是否存在;(三)被指控的犯罪是否为被告人所实施;(四)被告人有无刑事责任能力,有无罪过,实施犯罪的动机、目的;(五)实施犯罪的时间、地点、手段、后果以及案件起因等;(六)被告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作用;(七)被告人有无从重、从轻、减轻、免除处罚情节;(八)有关附带民事诉讼、涉案财物处理的事实;(九)有关管辖、回避、延期审理等的程序事实;(十)与定罪量刑有关的其他事实。
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对被告人从重处罚,应当适用证据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
第六十五条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和查办案件过程中收集的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等证据材料,在刑事诉讼中可以作为证据使用;经法庭查证属实,且收集程序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可以作为定案的根据。
根据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的组织,在行政执法和查办案件过程中收集的证据材料,视为行政机关收集的证据材料。
第六十六条人民法院依照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一条的规定调查核实证据,必要时,可以通知检察人员、辩护人、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到场。
上述人员未到场的,应当记录在案。
人民法院调查核实证据时,发现对定罪量刑有重大影响的新的证据材料的,应当告知检察人员、辩护人、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
必要时,也可以直接提取,并及时通知检察人员、辩护人、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查阅、摘抄、复制。
第六十七条下列人员不得担任刑事诉讼活动的见证人:(一)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具有相应辨别能力或者不能正确表达的人;(二)与案件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人;(三)行使勘验、检查、搜查、扣押等刑事诉讼职权的公安、司法机关的工作人员或者其聘用的人员。
辨认笔录和之前笔录大部分一致一、从辨认笔录形式角度审查:(一)审查辩认参与人员是否签署辩认笔录。
辨认笔录应由侦(调)查人员、辨认人、见证人(如有)签名确认,所有人员的签名应当真实。
如果任一参与人员未签名且无法补正或作出合理解释的,相应笔录不得作为定案证据。
(二)审查辨认笔录是否记载辩认人、辨认对象的详细信息。
辨认笔录是直接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无罪的证据,辨认笔录附件应当详细记录辨认人、被辨认人的身份信息。
(三)审查辩认笔录是否记载辩认过程。
辨认笔录应记载辨认过程,且载明的辨认过程与实际过程应当一致。
(四)审查辩认笔录是否有明确的辩认结果。
辨认的目的是通过知情人的辨认找出与案件直接相关的人或物,因此,辨认笔录中应当明确与案件相关的人或物是否在被指认对象之中。
实践中,除了在笔录中记录辨认结果之外,还应在相应的照片上捺印确认辨认结果,判断辨认笔录是否和之前笔录大部分一致。
二、审查辨认主持人员的资质:辨认应当在侦(调)查人员或检察人员的主持下进行,不是在侦(调)查人员、检察人员主持下进行的辨认,不得作为定案证据。
主持辨认的侦(调)查人员、检察人员不得少于二人。
主持辨认的人员少于二人时,辨认笔录不得作为定案证据。
三、审查辨认人情况:(一)审查辩认人为未成年人时,是否有适格成年人在场。
辨认人为未成年人时,应审查是否附有成年人到场通知书,确认是否有适格成年人/法定代理人在场。
如无适格成年人/法定代理人在场,相应笔录不得作为定案证据;虽有适格成年人/法定代理人在场,但未签认笔录且未作出合理解释的,相应笔录亦不得作为定案证据。
(二)辨认人为女性未成年人时,需有女性工作人员在场。
(三)审查辨认人是否具备辩认条件。
辨认人的身体状况是否具备辨认条件,如辨认人在辨认时或案发时是否处于醉酒、中毒或麻醉等意识不清醒状态。
辨认人在意识不清醒状态下进行的辨认及形成的辨认笔录,不能确认辨认结果是否客观真实,辨认笔录不得作为定案证据。
2019众合法考主观题刑诉考前聚焦答案解析左宁张三杀妻案解析1.李大四无权向某县公安机关控告张三的犯罪行为。
在我国,只有被害人可以控告,李大四并非本案被害人,他可以报案,但不能控告。
2.张三的交待无需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排除。
根据司法解释规定,侦查人员通过暴力方式,致犯罪嫌疑人剧烈痛苦,违背意愿作出的供述,应当依法排除。
本案中,侦查人员威胁张三,但张三在威胁之下做出了“我确实没有杀害李四,村口的女尸和我没有关系”的辩解。
辩解对保护犯罪嫌疑人有利,不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排除。
3.赵六的证言无需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依法排除。
根据司法解释规定,侦查人员通过威胁证人获取的证言应当依法排除,不得作为定案根据。
本案中,赵六先到公安机关提供证言,此时他并没有遭到威胁,因此证言无需排除。
赵六作证后,才遭到了侦查人员威胁,但赵六在遭到威胁后就没有再做出陈述。
4.张三有权约见值班律师。
根据刑诉法及司法解释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法律援助机构没有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的,由值班律师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法律咨询、程序选择建议、申请变更强制措施、对案件处理提出意见等法律帮助。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看守所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约见值班律师,并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约见值班律师提供便利。
本案中,张三没有委托辩护人,法律援助机构也没有为张三提供法律援助,某县看守所应当告知张三有权约见值班律师。
5.侦查人员告知张三可以申请法律援助不正确。
根据公安部规定,犯罪嫌疑人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死刑,若犯罪嫌疑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公安机关应当及时通知法律援助机构为犯罪嫌疑人指派辩护律师。
本案中,张三涉嫌故意杀害李四,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张三也没有委托辩护人,侦查人员通知法律援助机构为张三指派辩护律师。
6.某县公安机关对张三采取强制措施不合法。
首先,某县公安机关对张三采取的拘传措施不合法。
其一,根据刑诉法规定,拘传应当持有拘传证或者拘传票,侦查机关不能对张三口头拘传。
刑诉知识点总结之侦查导语:笔者对国家统一法律资格考试的八大部门法的重要知识点和经典例题进行了汇总,希望能够给小伙伴们提供一点帮助。
由于内容太多,所以每篇文章只有一两个知识点,如有需要可以关注笔者系列文章。
1.关于侦查辨认,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17年卷二第31题—单选)A.强制猥亵案,让犯罪嫌疑人对被害人进行辨认B.盗窃案,让犯罪嫌疑人到现场辨认藏匿赃物的房屋C.故意伤害案,让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一起对凶器进行辨认D.刑讯逼供案,让被害人在4张照片中辨认犯罪嫌疑人【答案】B【解析】《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以下简称《公安部规定》)第249条规定:“为了查明案情,在必要的时候,侦查人员可以让被害人、证人或者犯罪嫌疑人对与犯罪有关的物品、文件、尸体、场所或者犯罪嫌疑人进行辨认。
”《高检规则》第257条规定:“为了查明案情,在必要的时候,检察人员可以让被害人、证人和犯罪嫌疑人对与犯罪有关的物品、文件、尸体或场所进行辨认;也可以让被害人、证人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辨认,或者让犯罪嫌疑人对其他犯罪嫌疑人进行辨认。
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辨认,应当经检察长批准。
”据上述规定,辨认的主体有被害人、证人或者犯罪嫌疑人,被辨认的对象有与犯罪有关的物品、文件、尸体、场所或者犯罪嫌疑人,辨认对象中没有被害人。
尤其是在强制猥亵案件中,出于对被害人隐私权保护的需要,更不应由犯罪嫌疑人对被害人进行辨认,因此A选项错误。
犯罪嫌疑人辨认与犯罪有关的场所符合法律规定,因此B选项正确。
《公安部规定》第250条规定:“辨认应当在侦查人员的主持下进行。
主持辨认的侦查人员不得少于二人。
几名辨认人对同一辨认对象进行辨认时,应当由辨认人个别进行。
”据此,让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一起进行辨认,违反个别进行的法律规定,因此C选项错误。
《高检规则》第260条规定:“辨认时,应当将辨认对象混杂在其他对象中,不得给辨认人任何暗示。
辨认犯罪嫌疑人、被害人时,被辨认的人数为五到十人,照片五到十张。
区域治理RULE OF LAW关于我国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数额确定的思考湖南工商大学 徐稳摘要:我国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中损害赔偿数额确定的方式主要有四种:权利人的实际损失、侵权人获利、许可使用费倍数和法定赔偿。
通过对我国知识产权法院100份侵权案件的实证分析,了解到法定赔偿的适用比例畸高,原告的诉求金额与法院的判决金额之间差距较大等现状,主要是和权利人举证困难、损害赔偿的计算方式缺乏可操作性、法定赔偿的适用规则不统一等原因有关。
本文提出运用证据妨碍规则、赋予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明确法定赔偿的适用规则等建议来保护权利人权利,更好地实现赔偿救济。
关键词: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法定赔偿中图分类号:D9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22-0069-0001一、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数额确定的现状分析(一)样本的选取为深入了解我国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的现状,本文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及广州知识产权法院为样本的来源法院,于“OpenLaw 裁判文书检索”网站上以“著作权损害赔偿”“商标损害赔偿”“专利损害赔偿”为检索关键词,选取了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的100份裁判文书作为实证研究的样本。
在这100份裁判文书中,侵犯著作权的裁判文书共计62份,侵犯商标权的裁判文书共计25份,侵犯专利权的案件共计13份。
(二)样本的分析情况从收集的数据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法定赔偿的适用比例畸高。
在这100例案件中,适用实际损失的有1例,适用侵权获利的有2例,适用许可使用费倍数的案件为0例,其余的97例案件均是适用的法定赔偿。
我国对于这几种计算方式是有顺位规定的,只有当前三种损害赔偿计算方式都不能确定时,法定赔偿可作为替代进行补位,前三种应是最主要的赔偿方式,而不应是目前这种法定赔偿占据主要地位的情况,也不是立法者最初的设计初衷。
就法院所确定的赔偿数额而言,仍然是依据了双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和侵权发生时的具体情形,只是法院在酌定赔偿数额的时候,不必进行严格的计算而已,贯穿于其中的仍然是填平原则的精神[1]。
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安徽省人民检察院、安徽省公安厅关于印发《毒品案件证据收集审查判断规则》的通知正文:----------------------------------------------------------------------------------------------------------------------------------------------------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安徽省人民检察院、安徽省公安厅关于印发《毒品案件证据收集审查判断规则》的通知各市中级、基层人民法院,各市县(区)人民检察院、公安局(分局):为依法惩治毒品犯罪,规范毒品案件证据的收集与审查判断,在深入调研论证,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安徽省人民检察院、安徽省公安厅联合制定了《毒品案件证据收集审查判断规则》。
现予以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对于实施情况及遇到的问题,请分别及时报告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安徽省人民检察院、安徽省公安厅。
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安徽省人民检察院安徽省公安厅2014年4月10日毒品案件证据收集审查判断规则为依法惩治毒品犯罪,规范毒品案件证据的收集与审查判断,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结合我省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办理毒品案件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则。
一、基本证据规格第一条毒品犯罪的主体是自然人时,应当注意收集被告人的户籍证明、护照、港澳台居民通行证、边民证等证据材料,准确查明被告人身份情况。
第二条调取被告人的户籍证明应当附有被告人免冠照片。
户籍证明未附被告人照片的,应当制作被告人亲属或者其他熟悉者对被告人的辨认笔录,或者对被告人进行亲缘、指纹等鉴定。
第三条被告人的户籍证明与其他证明材料相矛盾的,应当注意收集被告人出生证明文件,入学、入伍等登记表,人口普查登记,无利害关系人的证言等证据综合判断;必要时,进行骨龄鉴定,作为判断被告人年龄的参考。
辨认笔录的排除例子
以下是辨认笔录的排除例子:
1. 当事人在事发现场没有看到相关人员或物品,或者不能提供与案件有关的有效信息。
这可能导致辨认笔录被排除,因为当事人无法明确指认任何嫌疑人。
2. 辨认笔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严重的程序性错误,例如,警方未向当事人提供适当的照片或身份信息,或者使用的照片不清晰,模糊不清。
这可能导致辨认笔录被排除,因为程序上的错误可能会导致不准确的辨认结果。
3. 辨认笔录的过程中存在干扰或压力,例如,警方对当事人施加了恐吓、胁迫或不当引导等行为,这可能导致辨认笔录被排除。
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人可能会做出不准确的辨认,因为他们受到了外界因素的影响。
4. 当事人在辨认笔录前接受过多次的不准确描述或指认。
如果当事人在辨认笔录之前接受了多个版本的叙述或指认,可能会导致辨认笔录被排除。
这是因为在经历了多次信息的干扰后,当事人的辨认可能不可靠。
5. 当事人在辨认笔录中提供的信息与其他证据不一致。
如果辨认笔录的内容与其他可靠证据相冲突,例如,当事人在笔录中指认的嫌疑人与视频录像不匹配,可能会导致辨认笔录被排除。
这是因为辨认笔录的可靠性可能受到其他证据的质疑。
2022年国家司法考试(试卷二)每日一练试题A卷附答案考试须知:1、考试时间:180分钟,本卷满分为15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姓名:______考号: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50题,每题1分,共50分)1、下列哪一种情形应当由军事法院管辖?()A、现役军人邝某涉嫌与某企业职工何某共同窃取国家军事秘密B、发现现役军人石某入伍前犯有故意伤害罪未处理C、退役军人李某回到家乡后被发现曾在服役期间犯有盗窃罪未处理D、到部队看望朋友的张某在部队营区内盗窃2、某地发生一起以爆炸手段故意杀人致多人伤亡的案件。
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后,王某被确定为犯罪嫌疑人。
关于本案辨认,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证人甲辨认制造爆炸物的工具时,混杂了另外4套同类工具B、证人乙辨认犯罪嫌疑人时未同步录音或录像,辨认笔录不得作为定案的依据C、证人丙辨认犯罪现场时没有见证人在场,辨认笔录不得作为定案的依据D、王某作为辨认人时,陪衬物不受数量的限制3、下列哪一选项不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A、因某企业排污影响李某的鱼塘,李某要求某环保局履行监督职责,遭拒绝后向法院起诉B、某市政府发出通知,要求非本地生产乳制品须经本市技术监督部门检验合格方可在本地销售,违者予以处罚。
某外地乳制品企业对通知提起诉讼C、刘某与某公司签订房屋预售合同,某区房管局对此进行预售预购登记。
后刘某了解到某公司向其销售的房屋系超出规划面积和预售面积房屋,遂以某区房管局违法办理登记为由提起诉讼D、《公司登记管理条例》规定,设立公司应当先向工商登记管理机关申请名称预先核准。
张某对名称预先核准决定不服提起诉讼4、李某乘正在遛狗的老妇人王某不备,抢下王某装有4000元现金的手包就跑。
王某让名贵的宠物狗追咬李某。
李某见状在距王某50米处转身将狗踢死后逃离。
王某眼见一切,因激愤致心脏病发作而亡。
一、总论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定》主要内容以及第一案例(补充) 2010年7月1日生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和司法部联合发布:第1条: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取得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手段取得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属于非法言词证据。
第2条:经依法确认的非法言词证据,应当予以排除,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第6条: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提出被告人审判前供述是非法取得的,法庭应当要求其提供涉嫌非法取证的人员、时间、地点、方式、内容等相关线索或者证据。
第11条:对被告人审判前供述的合法性,公诉人不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或者已提供的证据不够确实、充分的,该供述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第14条:物证、书证的取得明显违反法律规定,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应当予以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否则,该物证、书证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2013年新刑事诉讼法增加非法证据排除的规定第54条: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以排除。
收集物证、书证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的,应当予以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不能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对该证据应当予以排除。
在侦查、审查起诉、审判时发现有应当排除的证据的,应当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为起诉意见、起诉决定和判决的依据。
第55条:人民检察院接到报案、控告、举报或者发现侦查人员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的,应当进行调查核实。
对于确有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情形的,应当提出纠正意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56条:法庭审理过程中,审判人员认为可能存在本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的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情形的,应当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进行法庭调查。
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有权申请人民法院对以非法方法收集的证据依法予以排除。
申请排除以非法方法收集的证据的,应当提供相关线索或者材料。
第57条:在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进行法庭调查的过程中,人民检察院应当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加以证明。
2016年司法考试真题解析卷二1、关于不作为犯罪,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的原则当然适用于不作为犯罪,不真正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必须源于法律的明文规定B.在特殊情况下,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成立不需要行为人具有作为可能性C.不真正不作为犯属于行为犯,危害结果并非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构成要件要素D.危害公共安全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侵犯财产罪中均存在不作为犯【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选项A错误。
作为义务在来源上可以分为:(1)法律、法规明文规定的义务;(2)职务或者业务要求的义务;(3)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4)先前行为引起的义务。
因此,“作为义务必须源于法律的明文规定”的说法错误。
选项B.C错误。
不作为是相对于作为而言的,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的法律义务,并且能够实行而不实行的行为。
即(1)行为人负有实施特定积极行为的具有法律性质的义务;(2)负有作为义务的人有能力履行该特定义务;(3)行为人不履行特定义务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危害后果(即有因果关系)不作为之所以能够成为与作为相并列的行为,在于它与作为一样,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危害结果,或者说它与作为一样,侵害或者威胁了刑法保护的社会关系。
也就是说,只有当行为人履行作为义务可以避免结果发生时,其不作为才可能成立犯罪。
选项D正确。
从犯罪构成看,危害公共安全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侵犯财产罪中均存在不作为犯罪,如以不作为的方式实施的放火罪、故意杀人罪、盗窃罪等。
2、关于因果关系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甲重伤王某致其昏迷。
乞丐目睹一切,在甲离开后取走王某财物。
甲的行为与王某的财产损失有因果关系B、乙纠集他人持凶器砍杀李某,将李某逼至江边,李某无奈跳江被淹死。
乙的行为与李某的死亡无因果关系C、丙酒后开车被查。
交警指挥丙停车不当,致石某的车撞上丙车,石某身亡。
丙的行为与石某死亡无因果关系D、丁敲诈勒索陈某。
陈某给丁汇款时,误将3万元汇到另一诈骗犯账户中。
法考真题解析:辨认2016年国家司法考试试卷二第34题(2016-2-34)某地发生一起以爆炸手段故意杀人致多人伤亡的案件。
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后,王某被确定为犯罪嫌疑人。
关于本案辨认,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证人甲辨认制造爆炸物的工具时,混杂了另外4套同类工具B.证人乙辨认犯罪嫌疑人时未同步录音或录像,辨认笔录不得作为定案的依据C.证人丙辨认犯罪现场时没有见证人在场,辨认笔录不得作为定案的依据D.王某作为辨认人时,陪衬物不受数量的限制【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选项A正确,选项D错误。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二百五十一条规定,辨认时,应当将辨认对象混杂在特征相类似的其他对象中,不得给辨认人任何暗示。
辨认犯罪嫌疑人时,被辨认的人数不得少于七人;对犯罪嫌疑人照片进行辨认的,不得少于十人的照片;辨认物品时,混杂的同类物品不得少于五件(选项A)对场所、尸体等特定辨认对象进行辨认,或者辨认人能够准确描述物品独有特征的,陪衬物不受数量的限制。
选项B.C错误。
《刑诉解释》第九十条第二款规定,辨认笔录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一)辨认不是在侦查人员主持下进行的;(二)辨认前使辨认人见到辨认对象的;(三)辨认活动没有个别进行的;(四)辨认对象没有混杂在具有类似特征的其他对象中,或者供辨认的对象数量不符合规定的;(五)辨认中给辨认人明显暗示或者明显有指认嫌疑的;(六)违反有关规定、不能确定辨认笔录真实性的其他情形。
同时,《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二百五十三条规定,对辨认经过和结果,应当制作辨认笔录,由侦查人员、辨认人、见证人签名。
必要时,应当对辨认过程进行录音或者录像。
《检察院规则》第二百五十九条规定,几名辨认人对同一被辨认对象进行辨认时,应当由每名辨认人单独进行。
必要的时候,可以有见证人在场。
学习有任何疑问,可加小编微信(falvjiaoyuwang)咨询哦!精彩链接:2018年法考试卷一各科目学习建议2018年法考试卷二各科目备考方法15分钟一堂课: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移动班,法考学习神器!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计算机化考试模拟作答系统免费体验法律微课堂,普法小视频:听课+答疑,您身边的法律专家【直播视频回放】2018年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大纲解读2018年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网上辅导高清视频/移动班/真题班火爆热招责任编辑:winema。
刑事辨认笔录作为证据使用的审查判断刑事辨认是一种确认犯罪嫌疑人的重要侦查手段,在侦破案件、查获犯罪人方面具有其他侦查手段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因此,在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辨认已经被大量应用于刑事案件的侦查活动。
但是,国内外的大量案例也表明,刑事辨认活动很容易受到侦查人员有意无意的操控,从而影响到辨认结果的准确性,甚至会因此造成冤假错案。
据美国学者关于错案原因的调查分析,在199起错误定罪的谋杀案中,有49%的案件时由错误指认造成的;在120起错误定罪的强奸案中,有88%的错案可以归咎于错误指认。
①在我国,近年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刑事错案中也可以看到辨认错误的影子,如湖北佘祥林涉嫌杀妻案;河南赵作海涉嫌强奸案;湖南滕兴善涉嫌故意杀人案等等。
造成辨认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辨认的程序操作不规范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对作为证据使用的辨认笔录的有效审查判断机制。
因此,为防范辨认错误导致的冤假错案,必须加强对作为证据使用的辨认笔录的审查判断。
一、刑事诉讼法修改新规定(一)辨认笔录是法定的证据种类之一我国的刑事立法一直没有规定和承认辨认作为法定刑事侦查之手段,也没有承认和规定辨认笔录属于法定的证据种类之一。
2012年3月14日审议通过的新刑事诉讼法,证据部分尽管条文不多,但是比起现行刑诉法做了较大的改动。
修改内容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正式写入了刑诉法,其他的还有对证据的概念、种类的修改,证明标准和举证责任的进一步明确等内容。
其中第48条增加辨认笔录作为一种新的证据类型,明确了辨认笔录的法定证据地位。
(二)辨认笔录的性质之争对于辨认笔录应当作为法定的证据种类之一,学术界基本上没有争议,但是对于辨认笔录的性质问题,存在着诸多争议。
在新刑诉法修订之前,实践中对于辨认笔录的证据种类的认识和具体操作都比较混乱。
1、辨认笔录不属于法定的证据种类在刑事诉讼法修改之前,我国规定了七种独立的证据,即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结论,勘验、检查笔录,视听资料。
Any friend is temporary, only interests are eternal.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刑事案件中辨认笔录属于什么证据导读:在刑事案件中辨认笔录应当属于鉴定意见类的证据,因为辨认就是让当事人对某件物品进行鉴别,所以应当将其划分为鉴定意见类的证据。
除此之外,刑事案件的定罪证据还包括视听资料、电子数据、检查勘验结果、物证书证等。
一、刑事案件中辨认笔录属于什么证据?辩认笔录的证据是属于鉴定意见类的证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条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都是证据。
证据包括:(一)物证;(二)书证;(三)证人证言;(四)被害人陈述;(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六)鉴定意见;(七)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八)视听资料、电子数据。
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二、刑事案件定罪证据的要求是怎么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
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确实、充分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
证据确实、充分,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定罪量刑的事实都有证据证明;(二)据以定案的证据均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三)综合全案证据,对所认定事实已排除合理怀疑。
三、刑事案件辨认规则有哪些规定?《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二百四十六条为了查明案情,在必要的时候,侦查人员可以让被害人、犯罪嫌疑人或者证人对与犯罪有关的物品、文件、尸体、场所或者犯罪嫌疑人进行辨认。
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辨认,应当经办案部门负责人批准。
第二百四十七条辨认应当在侦查人员的主持下进行。
主持辨认的侦查人员不得少于二人。
组织辨认前,应当向辨认人详细询问辨认对象的具体特征,避免辨认人见到辨认对象。
第二百四十八条几名辨认人对同一辨认对象进行辨认时,应当由辨认人个别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