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论》教案(优选.)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11
教学设计教案:《留侯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留侯论》的背景和作者司马迁的生平和思想。
能够理解并把握《留侯论》的主要内容,包括留侯张良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智慧。
能够分析并评价《留侯论》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留侯论》的内容和意义。
通过分析和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留侯论》,使学生对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培养学生对智慧和谋略的尊重,以及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二、教学重点:《留侯论》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留侯张良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智慧。
三、教学难点:对《留侯论》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对《留侯论》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司马迁和《史记》,引出《留侯论》的背景和重要性。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留侯论》,理解留侯张良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智慧。
3. 讨论分析:分组讨论,分析《留侯论》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以及留侯张良的智慧。
4. 批判性思考:让学生评价《留侯论》中的观点和思想,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留侯论》的读后感,包括对留侯张良的智慧的理解和评价。
要求学生进行研究,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思想,以及对《留侯论》的影响。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留侯论》的内容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留侯张良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智慧的掌握程度。
3.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的培养情况。
七、教学资源:1. 《留侯论》的文本。
2. 关于司马迁和《史记》的资料。
3. 关于留侯张良的历史资料。
八、教学建议:1. 在阅读理解环节,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的注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2. 在讨论分析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留侯论》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3. 在批判性思考环节,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留侯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留侯论》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分析并解读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和探究活动,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运用文本分析、推理和论证的方法,探讨文中的深层含义和启示。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责任与担当,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留侯论》全文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介绍2.2 教学重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文中重要的句子、词语和表达方式2.3 教学难点:文中一些古代文化知识和特殊用词的解释对文章深层含义和作者观点的理解和解读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留侯论》全文,理解文章的大意和基本内容。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3 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读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学生通过推理和论证,探讨文中的深层含义和启示。
3.4 探究活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深入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3.5 总结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目标:学生对《留侯论》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讨论能力。
4.2 评价方法:学生在合作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深度。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留侯论》文本和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介绍。
5.2 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学术论文和评论文章。
5.3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和白板。
《留侯论》教案杨晓明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教学目标】一、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和词类活用的现象,强化对重点语句的翻译和理解,结合诵读指导,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的水平。
二、了解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论说思路。
体会苏轼史论散文广征经史,破除陈见,别出新意的风格特色,欣赏他的文采。
三、阅读苏轼笔下张良的心灵成长的历程,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以忍易怒”“以静易躁”的人格力量,关照自己的人生之路。
学习苏轼的创造精神和治学态度。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难点】把握行文思路,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
【教学方法】诵读体会、自主学习、点拨引导、研讨探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在《百家讲坛》,认为商纣王是一位文武双全、功勋卓著的帝王,两千多年被冠以“暴君”称号,是一起最悠久的“冤案”,引起了学术文化界和读者们的广泛争议。
无独有偶,最近,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王立群出版的《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下部)新书中,认为“焚书坑儒”的表述并不准确,“据《史记》记载,秦始皇活埋的是术士而非儒生,坑儒之说是在历史中不断演变成的”,由于古代典籍传播的口耳相传特征,以及秦朝的短命,焚书对典籍造成的影响也被放大了,希望历史教科书修改此项内容,还秦始皇一个公正的评价……诸如对史事怀疑和推翻前论的作品,我们称之为史论或翻案文学。
其实,千年之前,宋人就喜好翻空出奇,爱做这类“翻案文章”,他们大都不囿于成见,每每别具只眼,让人耳目一新。
今天,我们走近的是《留侯论》,看看苏轼是如何一改前人对初汉三杰之一张良的看待,另立新说的。
二、题解(一)释题(投影)张良宋·王安石留侯美好如妇人,五世相韩韩入秦。
倾家为主合壮士,博浪沙中击秦帝。
脱身下邳世不知,举国大索何能为?素书一卷天与之,谷城黄石非吾师。
固陵解鞍聊出口,捕取项羽如婴儿。
选修语文《留侯论》教案选修语文《留侯论》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及其独到新颖之处。
2、分析*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说明思路。
3、体会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特色。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及其独到新颖之处。
2、分析*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说明思路。
教学难点:1、分析*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说明思路。
2、体会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特色。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高祖本纪》中说“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子房”就是张良,是刘邦的军师,为其出谋划策,屡建功业,是东汉的开国元勋。
刘邦灭项羽建汉称帝,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大封功臣。
高祖说:“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并让张良选择3万户作为封地。
张良不敢接受,曰:“我和帝初见面时在留,把我封在留就可以了”,因此张良被称为留侯。
二、解题这是作者早年的一篇著名史论,是进献给皇帝以求应试求官的。
*通过对张良的评论,向皇帝和考官显示了非凡的才华。
三、初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1、自读课文,完成《学习与评价》1-6题。
2、质疑文中不理解的字词句。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1、读完*,我们发现《留侯论》没有全面评论他的生平和功业,你能说出文中写了留侯的哪些经历吗?寻人刺杀秦王受书圯上老人辅佐高祖取胜说汉王忍韩信补充史实: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
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
父平,相釐王、悼惠王。
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
卒二十岁,秦灭韩。
良年少,未宦事韩。
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良尝学礼淮阳。
东见仓海君。
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
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
《留侯论》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留侯论》的背景、作者司马迁以及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翻译并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文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并吸收《留侯论》中的思想精华,提升个人品德修养。
学生能够领悟到坚持信念、忍辱负重的品质,培养面对困难时的坚韧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留侯论》是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重要篇章,记述了张良的生平事迹,赞扬了他的智谋和忍耐精神。
2.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析修辞手法。
3. 教学难点:理解张良的智谋和忍耐精神,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司马迁和《史记》,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2. 自读课文: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
3. 讲解词语:教师讲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4. 翻译句子:学生合作翻译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分析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价值。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记忆。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心得体会: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评价学生对课文思想的吸收和个人的思考。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独立思考能力。
2. 利用案例分析法,通过讲解张良的具体事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文中的思想精华。
3. 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将《留侯论》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留侯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留侯论》的相关段落。
(2)理解《留侯论》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留侯”、“游说”、“功成身退”等。
(3)分析《留侯论》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比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留侯论》的内容和意义。
(2)学会欣赏和评价《留侯论》的文辞和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和理解留侯张良的智慧和品质。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意识。
(3)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留侯论》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2. 留侯张良的形象特点和智慧品质。
3. 《留侯论》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留侯论》中的古汉语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 对《留侯论》的深层次含义和人生哲理的把握。
3. 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留侯张良的历史背景和《留侯论》的来源。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留侯论》的相关段落,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留侯论》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 深入解读: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留侯论》的内容和意义,探讨留侯张良的智慧和品质。
5. 欣赏评价:让学生欣赏《留侯论》的文辞和表达技巧,评价留侯张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 思考拓展: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思考拓展:评估学生在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观方面的表现,如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六、教学准备:1. 教材:《留侯论》文本及相关注释版本。
2. 参考资料:关于留侯张良的历史资料、相关研究论文等。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留侯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留侯论》的名句;(2)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3)能够解读并评价文章的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运用对比分析法,探讨文章的写作特点;(3)学会欣赏并借鉴文章中的优秀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留侯张良的敬佩之情,培养学生的敬意和爱国情怀;(2)启发学生从留侯张良的经历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留侯论》的名句;(2)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3)解读并评价文章的写作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2)文章的写作背景及历史人物的评价;(3)如何借鉴文章中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3.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4. 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比不同文章的写作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相关音乐,营造课堂氛围;(2)展示留侯张良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景;(3)简介《留侯论》的作者苏轼及其成就。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要求学生圈点、批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3)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共同讨论。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历史典故;(2)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解读作者的观点;(3)讲解文章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借鉴。
4. 合作探讨:(1)将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讨论话题;(2)引导学生对比分析《留侯论》与其他文章的写作特点;(3)组织学生汇报讨论成果,相互交流、评价。
语文版选修高中语文《留侯论》教案语文版选修高中语文《留侯论》教案精选3篇(一)教案:《留侯论》教材:选修高中语文授课对象:高中学生教学目标:1. 理解《留侯论》的内容和主旨。
2. 掌握《留侯论》的文学特点和语言表达方法。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文学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分析《留侯论》的文学特点和语言表达方法。
2. 理解《留侯论》的深层含义和真实写照。
教学难点:1. 掌握《留侯论》中富有智慧的观点和深刻的洞察力。
2. 能够用自己的言语对《留侯论》进行评价和解读。
教学准备:1. 课本《留侯论》相关课文。
2. 课堂教学材料和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引入:1. 使用多媒体或演讲者播放《留侯论》相关的影视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主体:1. 阅读与理解a. 学生阅读《留侯论》,理解文本的大致意思。
b.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述方式,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目的。
c. 学生小组讨论,互相分享各自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2. 文学特点与语言表达a. 探究《留侯论》中的发人深省的语句和句型,分析其语言文学特点。
b. 引导学生理解和解读其中的比喻、夸张和对比等修辞手法。
c. 分析《留侯论》中的名句,并讨论其背后的深层意义和思想。
3. 批判思维与文学欣赏a. 学生通过对《留侯论》的深入思考和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b. 引导学生提出对《留侯论》中某些观点的质疑和批判,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
c.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留侯论》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和警示。
总结:1. 对学生对《留侯论》的理解进行总结和评价。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留侯论》中的智慧和思想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
拓展:1. 学生自主阅读其他与《留侯论》主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并进行归纳总结和分享交流。
2. 学生撰写关于《留侯论》的读后感或评论,互相分享并提出建议和改进。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留侯论》进行教学,通过分析和理解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与之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留侯论》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留侯论》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1.1.2 分析《留侯论》的文学特点和价值。
1.1.3 掌握并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2.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1.2.3 学会批判性思维,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评价。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的人文关怀,理解作品所传达的社会价值。
1.3.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民族自豪感。
1.3.3 学会尊重历史,正确对待历史人物和事件。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留侯论》2.2 教学重点:分析《留侯论》的文学特点和价值,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3 教学难点:掌握并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简介《留侯论》的作者、背景。
3.1.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2.2 学生通过合作探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3 课堂讲解3.3.1 讲解《留侯论》的文学特点和价值。
3.3.2 分析并点评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3.3 解读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4 课堂练习3.4.1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练习。
3.4.2 学生分享练习心得,互相交流学习。
3.5 课堂小结3.5.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3.5.2 学生谈收获,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第四章:课后作业4.1 作业内容:1)复习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2)阅读相关文章,拓展视野。
3)结合生活实际,思考课文中所传达的社会价值。
4.2 作业要求:1)认真完成,用心思考。
2)按时提交,互相交流。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内容: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表达和分析的能力。
语文人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留侯论)教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立意的创造性和新颖性,学习苏轼的治学精神。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主次分明的写作特色。
3、培养学生辨证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二】资料链接〔一〕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人,是北宋闻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豪放派代表人物。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他依旧闻名的唐宋八大伙之一。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在政治上属旧党。
苏轼遇到的生平第一祸事确实是乌台诗案。
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有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那个职位相当低微,而如今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
“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
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同意他的指导者甚多,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
故称苏门四学士。
苏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进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苏轼的词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别的地位。
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进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教学设计教案:《留侯论》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留侯论》的基本内容,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历史价值。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对《留侯论》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1.2 教学内容1.2.1 《留侯论》的背景介绍:介绍《留侯论》的历史背景,使学生了解其产生的历史环境。
1.2.2 《留侯论》的主要内容:讲解文章的基本结构,分析文章的核心观点。
1.2.3 《留侯论》的哲学思想:深入剖析文章中所体现的哲学思想,使学生理解其内涵。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2.1.1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2.1.2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课文,解答学生疑问。
2.1.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2 教学方法2.2.1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独立思考能力。
2.2.2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2.2.3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第三章:教学评价与反馈3.1 教学评价3.1.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表现等。
3.1.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1.3 考试成绩:通过考试,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2 教学反馈3.2.1 学生反馈:鼓励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3.2.2 同行评价:接受同行的评价和建议,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2.3 教学反思:教师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工具4.1 教学资源4.1.1 教材:《留侯论》文本,相关注释资料。
4.1.2 参考书籍:关于《留侯论》的研究著作,相关历史资料。
4.1.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留侯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留侯论》,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学会欣赏古代散文的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立志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1. 掌握《留侯论》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 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深刻的哲理和作者的价值观。
2. 将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课文,查阅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事例,深入剖析文中的哲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留侯论》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解答字词问题。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5. 案例分析:选取文中典型事例,深入剖析文中的哲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教学反思:总结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古文阅读能力的提高:通过课堂讲解和课后练习,观察学生在古文阅读方面的进步。
2. 学生分析问题和讨论能力的提升:通过合作探讨和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讨论方面的能力。
3.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通过课堂学习和讨论,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情感变化。
七、教学资源1. 古文词典:为学生提供查阅词语的工具。
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 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留侯论-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的选读,能够理解和分析该时期散文的主要特点和文学价值。
2.能够通过模仿和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尤其是散文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拓宽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材分析本教案所选教材为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其中包括了唐代韩愈、刘禹锡、白居易和宋代苏轼、苏辙、文天祥、欧阳修、晏殊等八位大家的代表作品。
这些作品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是散文写作的经典范例。
三、教学内容1. 教材选读1.韩愈《进学解》2.刘禹锡《天街小雨》3.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4.苏轼《东篱乐府》5.苏辙《心斋日记》6.文天祥《过零丁洋》7.欧阳修《醉翁亭记》8.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2. 分析散文特点通过对每篇散文的选读和分析,了解其体裁、内容、语言风格和文学特点。
例如,《醉翁亭记》以自然风景和人物描写为主,语言质朴自然;《心斋日记》通过自身的生活感悟和情感表达,体现出情感真挚、文字简洁的风格。
3. 模仿创作让学生针对散文的体裁和主题,进行模仿写作。
例如,针对《东篱乐府》,教师可以给出类似的主题,让学生来发挥自己的创意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解法:在选读散文的同时,讲解散文的主要特点、风格和文学价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2.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对每篇散文进行详细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其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
3.互动讨论法: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发表个人看法的方式,让学生互相学习,发扬个人特长。
4.模仿创作法:让学生通过模仿和创作来加深对散文的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选读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让学生对散文体裁和文学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通过模仿和写作,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文化素养。
但是,本教案存在的不足主要是不能很好的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性来进行教学,考虑更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也是很必要的。
《留侯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留侯论》的主要内容,把握其文学特点和历史背景。
能够分析并欣赏《留侯论》中的精彩词句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留侯论》的思想内涵。
学会如何查找相关资料,提高文献综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留侯论》中张良的智勇与品质,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理解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 《留侯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文学特点。
2. 张良的智勇表现及其在历史中的地位。
3.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文献综述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留侯论》中的古代文化常识解读。
2. 张良形象的分析与评价。
3. 教学内容与现代价值观的结合。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留侯论》的背景、内容及其文学特点。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留侯论》,理解文意,掌握重点。
4. 案例分析法:挑选典型事例,分析张良的智勇与品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留侯论》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留侯论》,理解文意,掌握重点。
3. 讲解分析:讲解《留侯论》的文学特点,分析张良的智勇品质。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张良的智勇品质,总结感悟。
5. 案例分析:挑选典型事例,分析张良的智勇与品质。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描述《留侯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文学特点。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留侯论》中的精彩词句和修辞手法。
3. 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留侯论》的思想内涵,并展示在课堂讨论中。
七、教学资源1. 《留侯论》原文及其注释版本,供学生阅读和理解。
2. 与《留侯论》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3. 参考文献和学术文章,供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参考。
4. 教学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资料和图像,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
《留侯论》教案《留侯论》教案1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悉并把握《留侯论》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理解苏轼对于“忍”的深刻阐释。
2.引导学生观赏苏轼独特的散文风格,体会其论证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激发他们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多角度思考。
教学重点1.深化剖析《留侯论》的主要观点,理解苏轼对张良的评价和对其“忍”的阐释。
2.观赏苏轼的散文艺术,学习其论证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化理解“忍”的'内涵,探讨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应用。
教学预备《留侯论》原文、相关背景资料、教学PPT、课堂讨论问题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介绍《留侯论》的历史背景和张良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和奇怪心。
二、新课内容讲解1.引导学生阅读《留侯论》原文,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2.讲解苏轼对于张良的评价和对其“忍”的阐释,引导学生深化理解“忍”的内涵和价值。
3.分析苏轼的论证方法和技巧,观赏其散文的艺术特色。
三、深化探讨1.提出课堂讨论问题,如:“你如何理解苏轼所说的‘忍’?”“在现代社会中,‘忍’有何价值和应用?”等,引导学生进行深化探讨。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批判性思维。
四、总结归纳1.总结《留侯论》的主要观点和苏轼的论证方法,帮忙学生形成对文章的整体理解。
2.归纳“忍”的内涵和价值,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一智慧。
五、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课后再次阅读《留侯论》,深化对文章的理解。
2.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留侯论》的读后感或评论文章,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教学反思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通过小组讨论和深化探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留侯论》的主要观点和苏轼的论证方法,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觉部分学生对于“忍”的内涵和价值理解不够深化,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语文版选修高中语文《留侯论》教案(通用2篇)语文版选修高中语文《留侯论》篇1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及其独到新颖之处。
2、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说明思路。
3、体会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特色。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及其独到新颖之处。
2、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说明思路。
教学难点:1、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说明思路。
2、体会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特色。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高祖本纪》中说“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子房”就是张良,是刘邦的军师,为其出谋划策,屡建功业,是东汉的开国元勋。
刘邦灭项羽建汉称帝,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大封功臣。
高祖说:“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并让张良选择3万户作为封地。
张良不敢接受,曰:“我和帝初见面时在留,把我封在留就可以了”,因此张良被称为留侯。
二、解题这是作者早年的一篇史论,是进献给皇帝以求应试求官的。
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向皇帝和考官显示了非凡的才华。
三、初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1、自读课文,完成《学习与评价》1-6题。
2、质疑文中不理解的字词句。
四、再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1、读完文章,我们发现《留侯论》没有全面评论他的生平和功业,你能说出文中写了留侯的哪些经历吗?寻人刺杀秦王受书圯上老人辅佐高祖取胜说汉王忍韩信补充史实: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
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
父平,相釐王、悼惠王。
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
卒二十岁,秦灭韩。
良年少,未宦事韩。
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良尝学礼淮阳。
东见仓海君。
留侯论教学目的掌握“王”“惊”“怒”等词在文中的活用情况和“见”“所以”的用法。
理解作者“忍小愤而就大谋”的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王”“惊”“怒”等词在文中的活用情况和“见”“所以”的用法。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升华深化的说理思路。
主要教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高祖本纪》一文中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其中的子房就是今天所学文章题目中的留侯,也就是张良。
汉高祖给予他高度的评价。
把他和韩信、萧何并称为三杰(三驾马车)。
张良为什么能赢得如此高的赞誉,他的身上有着怎样的优点让高祖欣赏不已呢?宋代文豪苏东坡又是如何评价留侯张良的?今天就来学习这一篇名文《留侯论》(也可以从“小不忍则乱大谋”这一成语当时的新意而引入课文的学习)二、学生读课文,划出文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1、卒(猝)cù然临之2、刀锯鼎镬huò3、虽有贲bēn育4、倨jù傲鲜xiǎn 腆tiǎn5、肉袒tǎn6、圯yí上老人三、翻译文中的重点字词:1、必有过人之节(节操)2、卒然临之而不惊(突然)3、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怎么)4、所以微见(现)其意者(表现)5、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互相)6、其平居无罪夷灭者(杀戮)7、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只是)8、郑伯肉袒牵羊以逆(迎接)9、其君能下人(谦逊的对待)10、遂舍之(放弃,之,代词,攻打郑国)11、三年而不倦(厌倦)12、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由折辱而引申为削弱)(挫伤)13、非有平生之素(旧交情)14、油然而不怪者(坦然)15、状貌(形体、容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志向气度)四、词类活用梳理:1、臣妾于吴者(n—v做奴仆)2、油然而不(以之)怪者(意动,认为……怪)3、此固秦皇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使动,使……受惊,使……发怒)五、古今异义1、人情有所不能忍(人之常情)2、此其所挟持者甚大(抱负)3、其身之可爱(可贵)4、其君能下人(谦逊地对待别人)5、必能信用其民矣(使……信服,为……所用)6、油然而不怪者(坦然)六、重点句翻译1、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