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纲要之清末新政
- 格式:pptx
- 大小:13.11 MB
- 文档页数:35
中国近代史纲要清末新政及破产
清末新政是指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光绪帝的支持下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新政试图通过西式近代化来挽救滞后的国家命运,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以失败告终。
清朝晚期,中国面临着外敌入侵、内忧外患、社会动荡等多重危机,国家日益衰落。
康有为等人认识到中国必须走向现代化,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试图通过借鉴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经验,来改善中国的状况。
新政的主要内容包括“戊戌变法”和“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旨在推行宪政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却遭到清廷保守派的反对和外国干涉的打压,最终以失败告终。
百日维新则是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派反对派发动的一场改革,试图加强教育、开放民主、改革政治制度等,但同样被清朝保守势力和外国势力打压。
清朝的破产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方面。
政治上,清廷无法有效应对国内外的危机和挑战,官僚制度腐败,统治能力日益下降。
经济上,中国面临着贸易不平衡、商品结构单一、农业技术落后等多种问题,无法与欧美列强竞争。
社会上,封建主义的束缚难以适应现代化进程的需要,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总之,清末新政虽然带来了一定的变革,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以失败告终,清朝破产的根源则是多方面的。
- 1 -。
中国近现代史清末新政清末新政1.帝国主义加紧侵略:(1)日本与沙皇俄国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染指:①沙皇俄国1903 年10 月,占据沈阳,妄想实现把我国东北变为“黄俄罗斯”的野心。
沙俄的“黄俄罗斯”计划和日本夺取我国东北的侵略政策发生了严重冲突。
②日俄战争:1904 年2 月,日本对旅顺口的俄国舰队发动突然袭击,日俄战争爆发。
这是为争夺中国领土并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一次帝国主义战争。
日、俄双方海、陆军全力进行厮杀,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
1905 年,在美国的调停下,双方议和,并于同年9 月在美国签订《朴茨茅斯条约》,规定俄国势力退出南满,其在南满权益全部转让给日本。
(2)英国对西藏的侵略:日俄战争期间,英国曾在西藏燃起战火,强迫西藏地方官员签订不平条约,妄图把西藏变成英国独占的势力范围。
这种瓜分中国并实行军事压迫的紧张局势,到日俄战争结束才告缓和。
(3)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侵略:在军事压迫的同时,帝国主义对华侵略还表现为对中国政治控制的加强和经济势力的扩展。
①在政治上,各国驻华公使颐指气使,左右朝政,干预清廷国事,把持重要部门,充当各类所谓“顾问”。
②在经济上,英、美、日三国先后和清政府签订了新的《通商航行条约》,为外国资本对华倾销商品和输出资本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③外国在华投资在20世纪初期也大大发展起来,这主要是对近代新式企业的直接投资和对清政府的借款以及大量外国银行的开设。
2.清末新政(1)“新政”实行的背景:在帝国主义扶持下得以苟延的清政府,为继续取得帝国主义的支持,于1901年颁发“改革”諭旨,准备实行“新政”,并于1901 年4 月成立督办政务处,作为规划“新政”的机构。
(2)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①改革官制1901 年,清政府撤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
设立一些新的机构,如商部。
练兵处、巡警部、学部等。
裁撤一些旧衙门,如詹事府、通政司等。
②改革兵制1901 年,清諭令停止武举,筹建武备学堂,裁汰绿营和防勇,建立采用西制西法西器的“常备兵”。
清末新政改革主要内容
清末新政改革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主要内容包括:
一、各项制度改革
1. 废除科举制度,实行新式教育,设立各级学校,推行“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
2. 实行轮流上府选官制度,降低地方官员的任期,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 建立现代国家机构,设立各级机关,实行官僚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4. 改革税收制度,增加财政收入,扩大中央财政权力。
5. 推行货币改革,建立银行业,发行新式货币,加强国家财政控制。
二、经济发展
1. 大力推动工业化,加强工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企业家创业。
2. 扩大对外贸易,吸收外来投资,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3. 改革土地制度,推行私有制,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
三、社会改革
1. 废除一切封建制度,赋予人民平等权利,推动社会进步。
2. 推进民主改革,设立议会机构,扩大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利。
3. 倡导新文化运动,推动文化发展,提高人民素质。
以上就是清末新政改革的主要内容。
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
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清末新政名词解释清末新政者晚清末期最重要的政治活动,该政治活动以清末君主慈禧太后和洋务运动领袖李鸿章为主要代表人物,是晚清政治、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现象。
清末新政在经济上实行“洋务”,思想上反对“科斗”,政治上采取“军政合一”和“新朝新政”的方针,社会上推行“新风”,此举旨在于把中国从封建社会转变成现代化社会,追求和维护自身的权益。
一、“洋务”洋务指的是紧急改革领域,包括发展军事、建设海军、开展外交、引进洋务资金、探索海外投资以及探索其他外国技术等,为维护中国国家利益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1、军事军事是清末新政最重要的领域,主要目的是促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拒绝外来侵略。
清末新政先后在加强军队训练、发展武器装备、编制新的军规纲要、管理军队整合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
2、采用洋务资金洋务资金指的是清末新政中首次采取的资金运用方式,主要是从外国融资,用于开展改革。
清末新政通过采取洋务资金来重建军事力量,从而维护中国独立和封建社会制度的安定性。
3、探索海外投资海外投资是清末新政的重要改革措施之一,主要是为了利用外国技术和资金来扩大中国的贸易和经济,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清末新政者在海外投资方面也取得了许多成果。
4、探索外国技术外国技术可以说是清末新政中最重要的一环,其目的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技术跨越。
清末新政者不仅仅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还派遣团队出国,研究外国科技,为中国的未来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二、“科斗”“科斗”是清末新政中一个重要的思想流派,主张推行“治安主义”,反对任何形式的改革。
“科斗”认为,晚清封建社会的关键在于维护祖辈传下的封建传统,不能采取任何形式的改革。
“科斗”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不变,他们反对清末新政中的各种改革,认为改革将带来社会动荡,会破坏晚清社会秩序。
他们也反对外国技术以及外国文化的引进,认为这将破坏中国文化传统,对中国的传统尊严构成威胁。
三、“军政合一”“军政合一”指的是清末新政中强调军政的统一,即军队和政府应该形成有效的一体化。
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清末时期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
政治方面,清末新政实行“君主立宪”,设立了立法院,保障了民众的基本权利;另外,清
末新政还实行了“分权制衡”,建立了一套行政机构,加强了中央政府的统治,促进了中央
和地方的协调与合作。
经济方面,清末新政实行了“抗西式”的改革,改变了传统的财政制度,实行了统一的货币
制度,改变了传统的贸易制度,开放了外贸,推行了保护主义政策,加强了农业科技,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实行了抗西式的教育改革,推行了“新学”,改变了传统的教育制度。
文化方面,清末新政实行了“新文化运动”,反对传统的封建文化,强调民主、科学、进步,推行了“新文学”,弘扬了“新思想”,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清末新政是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措施,它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为中国进入近代化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当时政治经济社会的不稳定,新政也未能取得完全的成功,仍需要继续努力。
清末新政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后继清朝的中华民国称遮羞变法,香港称晚清改革,日本称光绪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八国联军入侵首都北京,慈禧太后下令和谈,接受八国联军提出的《辛丑条约》,此举对中国打击甚大,因此朝廷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
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清政府进行改革,但改革内容多与1898年的戊戌变法雷同。
清末新政背景八国联军入侵,《辛丑条约》的签订后,中外反动势力完全勾结在一起,进一步激化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广大人民反抗清政府的斗争,尤其是民主革命蓬勃发展的情况下实行的。
清末新政目的摆脱统治危机,维护清朝统治清末新政措施①改革官制。
②改革兵制。
有利于近代军队的建设编练新军③改革学制。
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
有利于民主革命思想传播④以法保护和奖励工商业。
有利于民族资’级的发展清末新政的评价清政府推行“新政”,原想缓和国内矛盾,维持和巩固其封建统治,适应帝国主义的侵略要求,拉拢上层资产阶级分子。
但实行的结果却适得其反。
清末“新政”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清末“新政”的某些措施客观上有利于民主革命思想和文化的传播(如兴学堂),或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的发展(如奖励工商),因而也有利于辛亥革命的到来,加速了清王朝的最终覆灭。
清末新政的影响积极影响:1、推动经济自由发展1895年7月19日,清政府发了一道上谕:“叠据中外臣工条陈时务……如修铁路、铸钞币、造机器、开各矿、折南漕、减兵额、创邮政、练陆军、整海军、立学堂;大约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
此应及时举办。
”以这一圣旨为标志,清政府的经济政策从压制私人资本即剥夺国民的经济活动自由,转变为“恤工惠商”即力求保护和扶植私人资本。
阻力和困难仍然不少,但大体是朝着这个方向前进的。
与此同时,现代财产所有权亦相应逐步确立。
《大清民事刑事诉讼法》在“判案后查封产物”一节中规定:“凡封票纸查封被告本人之产物,如产物系一家之公物,则封本人名下应得之一分,他人之分不得株连。
清末新政知识点总结一、背景概述清末新政是指清朝末年的一系列变革措施,旨在使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得到现代化改革。
此时,清朝政府面临着外敌入侵、国内民变频发、社会矛盾尖锐等问题,需要进行改革以挽救政权。
因此,清朝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变革措施,即被称为清末新政。
二、变革内容1. 八股取士:清末新政中,废除八股取士制度是一项重要措施。
八股取士制度是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的一种形式,对士人的考试内容和方式加以严格的规定。
光绪三十年,清政府颁布了《废科举取士章程》,正式宣布了废除科举取士。
这一举措被认为是清朝新政的开始,也是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重要转变。
2.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清朝光绪年间的一场变法运动,是清末新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变法的目的是要改革封建专制统治的政治体制,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在变法中,有关国家、政治、军事等方面共提出了5个办法。
这5个办法包括:“设立宪政、兴办军机、罢黜科举、增设学堂、奖励新式商业”。
但是因为守旧势力和外国侵略者的干涉,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
3. 孙文的振兴中国运动:孙文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他提出了“振兴中华”的构想,力求建立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主国家。
孙文积极投身于反清复明、选修西学、称帝平政、宪政革命的斗争,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4. 新式教育的推行:清末新政中,废除八股取士制度,实行了新式教育制度。
传统的科举制度有不足之处,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
新式教育系统的实施为中国的近代教育体制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5. 土地改革:清朝末年,由于封建土地制度的恶果,不仅造成了土地集中化,而且导致了大批农民沦为地主、豪绅的佃户,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因此土地改革走上政府的议事日程。
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进行了土地改革的试验性工作。
例如在山东,清政府委派知名官员曾国藩、左宗棠等推行小规模的土地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6. 工商业的发展:在清朝末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向中国渗透,一些工商业活动也得到了空前的开展。
评述清末改革之清末新政关键词:清末新政改革中国现代化进程失败经验教训清朝末期,清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风雨飘摇,内有农民的不断反抗,外有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
在内忧外患之际,清政府也做了一些“挣扎”即清末改革,主要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下面以清末新政为例,评述一下清末的改革。
清末新政是晚清政府继洋务运动、维新变法之后,在最后十年进行的自上而下的全方位的改革运动,它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清末新政最终以清朝的灭亡而告终,其经验和教训都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
清末新政是中国早期现代化历史发展的必然清政府近代以来所实行的每一次变革,大多是在国家经历了外来侵略、民族面临危机的背景下所做出的被动反应。
主要目的当然是为了生存与自救,但也正是如此推动了清政府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现代化的尝试和努力,也才有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清末新政这三次一浪高过一浪的改革,因此,清末新政是中国早期现代化历史发展的必然。
1901年1月29日,清廷发布了变法改革的谕旨“各就现在情弊,参酌中西政治,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各举所知,各抒所见,通限两个月内悉条以闻”。
[1]这份诏书实际是清政府全面推行变法新政的宣言书和动员令。
(一)从清末新政的内容看其对中国现代化的推动新政改革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
包括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方面的改革。
在政治制度层面,从“改官制”扩展到“预备立宪”,并探索建立现代法律体系和司法制度;在经济制度层面,从奖励农工商业扩展到试图确立以个人为本位的财产权制度;在军事制度层面,从编练新军扩展到确立现代军制;在文教制度层面,从建立学堂、废除科举扩展到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可谓是一场全方位的变革运动。
1.政治改革:前期主要是整顿吏治,裁撤合并中央和地方一些旧有机构,同时创立商部、学部,改总理衙门为外交部等。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遂开始着手政治体制改革。
厘定中央官制,确立司法独立和自治原则,设资政院、咨议局,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制定一系列新的法规等。
对清末新政的名词解释清末新政,指的是清朝末年光绪和宣统年间实施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教育等改革措施。
这一时期,随着外国列强的入侵和内外压力的增加,清朝内部的改革意愿越来越强烈,于是推出了一系列变革举措,以试图挽救积重难返的局面。
在政治方面,清朝开始实行了一系列的立宪改革,旨在建立现代化的国家体制。
1898年,光绪帝下令宣布实行“戊戌变法”,试图从根本上改革封建专制的政治结构。
这一变法涉及政府机构的改革、官制的废除、选举制度的建立等方面。
然而,由于封建势力的强大和改革者准备不足,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
随后,清政府在翁同龢的推动下,于1901年推行了“庚子勘界条约”,开启了近代化的改革进程。
这一条约剥夺了宁式右派由于戊戌变法失败而获得的权力,并加强了清政府对军队和地方政权的控制。
然而,这一改革仍然受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无法全面推行。
在经济方面,清末新政主要着力于改革财政体制和推动现代化工业的发展。
在财政改革方面,清政府成立了财政部,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新的税收制度,以增加财政收入。
同时,还开放了一些对外贸易口岸,促进了与外国的经济交流。
然而,这些措施并未能实现根本性的改变,财政困境依然存在。
在教育方面,清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旨在培养人才以应对国家的变革需求。
1905年,清政府成立了北洋政府,实行了学制改革,开展了近代化的教育事业。
此外,还成立了许多新式学校,为青年人提供了现代化的学习环境。
然而,由于这些改革的时机和力度不够,对于整个教育体系的改革影响有限。
在社会方面,清末新政还进行了一些社会改革措施,以改变封建社会的秩序。
例如,清政府取消了养子成婚制度,改为强调自由婚姻和平等婚姻的原则。
此外,还禁止了封建迷信的传统习俗,鼓励科学知识的传播。
然而,由于这些改革措施的力度有限,传统封建观念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总体而言,清末新政是清朝末年试图挽救国家危机的一次努力。
然而,由于外部压力和内部阻力的存在,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效果有限。
简述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又称清朝晚期的改革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重要政治变革。
它的目标是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国家的强大,以应对来自内外的压力和挑战。
下面将简要介绍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清朝晚期,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
国家政治腐败、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不安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特征。
面对这些问题,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呼吁改革,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方案,这就是清末新政的来源。
清末新政的核心是推行“变法”,旨在推动政治和经济的现代化。
政治上,清朝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设立了内阁制度,实行了议会制度,试图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和效能。
此外,还进行了法律和教育改革,力图提高国家的法治水平和人民的教育素养。
经济上,清末新政推动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推行新式的税收制度,鼓励商业和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增长。
同时,还进行了农业改革,试图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
清末新政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
它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国家的崛起。
新政期间涌现了一大批有识之士和改革者,他们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然而,新政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阻力,改革的成果并没有完全实现预期的目标。
总的来说,清末新政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变革,它试图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国家的强大。
尽管改革过程中存在困难和挑战,但新政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打下了基础,并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简述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
清朝末年,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国家急需变革。
这时,光绪皇帝的叔父慈禧太后和庆亲王奕劻联手,发动了戊戌政变,推翻了百日维新,重新掌握了政权。
然而,清政府意识到改革的迫切性,于是在1901年成立了北洋政府,开始了一系列的变革措施,这就是我们所称之为“清末新政”。
新政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兴学育才:
为了加强国家的教育体系,清政府大力兴办学校,举办考试,并派遣留学生赴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科技和知识。
同时,废除了科举制度,建立了新式学堂,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2. 建设铁路:
新政时期,铁路建设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
清政府大力支持铁路建设,修建了北洋铁路、江南铁路等重要干线,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
3. 推行法制:
清政府开始推行法制化建设,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加强了国家的治理能力。
这一举措有效地提升了社会秩序和安全稳定。
4. 发展工业:
清政府积极引进西方的技术和设备,大力发展工业,推动了现代产业的兴起。
他们兴办了纺织、造船、矿山等重要工业,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5. 建设军队:
为了增强国家的军事实力,清政府进行了一系列军事改革。
他们引进了西方的军事技术和战略思想,改革了军队的组织结构和装备装备,提高了军队的战斗能力。
清末新政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并没有能够挽救清朝的命运。
然而,这段历史仍然给我们带来了宝贵的启示:只有变革才能让国家不断发展,只有创新才能使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清末新政内容主要内容有编练“新军”、倡导商业、教育改革、改革官制、考订法律和筹蒙改制。
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民国称遮羞变法,香港称晚清改革,日本称光绪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1、编练“新军”编练“新军”是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8月29日,清政府下谕全国停止武科科举考试;9月11日命令各省仿北洋、两江筹建武备学堂;9月12日下谕全国各省“裁汰旧军,编练常备军”。
编练新军的工作在全国展开。
为了在全国推行编练新军计划,清政府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12月4日设立练兵处,任庆亲王奕劻总理练兵事务,袁世凯为会办练兵大臣,铁良襄同办理。
练兵处的实权为袁世凯所掌握。
清政府还令各省设立督练公所,为各省领导编练“新军”的机构。
2、倡导商业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9月7日,清政府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
接着,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如:《钦定大清商法》、《商会章程》、《铁路简明章程》、《奖励华商公司章程》、《矿务章程》、《公司注册章程》、《试办银行章程》等。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度支部颁布《清理财政明定办法六项》,负责统一各中央地方衙门收支、统筹外债借还、考核各省银号以及规定对各省越时造报财政之惩处。
在现代财政预算的组成上,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福州道御史赵炳麟奏请中央制定全国预算。
最终,清廷于宣统二年(1910年)首次编制第一次全国预算。
3、教育改革清政府推行新政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废科举,办学堂,派留学。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9月4日,清政府命令各省城书院改成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改设中学堂,各县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12月5日,颁布学堂科举奖励章程,规定学堂毕业生考试后可得进士、举人、贡生等出身。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9月2日,光绪皇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兴办学堂的折子,下令“立停科举以广学校”,使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最终废除,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实现了彻底的脱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