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南部新城规划介绍
- 格式:ppt
- 大小:7.04 MB
- 文档页数:84
1 心建设为主。
南关区的旧城区,有着百年历史,是长春市的发祥地,汇集着文庙、般若寺、道台府、清真寺等历史遗迹,有大马路、永春路等百年商业街,鼎丰真、东发合等百年老商号“百年商埠地”,有长春市最古老的商业网络,也是目前最现代的商业理念的集散地。
在城市定位上,南关区应该是城市商务商业、现代服务业的集中区域,区域内有大马路、重庆路这样的商业圈,也有解放大路这样的商务带。
在南关区南部,则是新成立的南部都市经济开发区。
我们也常常说这里是南部新城。
但在实际上,南部新城是指整个长春南部区域,包括了南部都市经济开发区全部,高新区、净月区、朝阳区的部分区域,整个南部新城的核心,是南部都市经济开发区。
到目前为止,整个南部新城的规划建设,也集中在南部都市经济开发区中。
南部都市经济开发区在长春市有特殊的意义。
一方面,是长春市城市拓展的一个主要方向,另一方面,它也随着一些政府机关的迁入,而变成了长春市新的中心,而且这个中心的意义是多样的:这里是新的政务中心、文化中心、教育中心、商务中心、商业中心、居住中心。
政务中心:2006年,长春市政府入驻当地,29个单位1586人进驻办公。
现在长春市检察院和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也先后进入南部都市经济开发区,吉林省公安厅、国土厅等省级机关也相继在南部都市经济开发区内选择新办公场所。
相关行业、产业也向南部都市经济开发区内吉林省电力大厦(投资5亿元建设,位于人民大街与南三环路交会处,项目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吉林省煤业集团总部基地(投资5亿元建设,位于人民大街与南四环路交会处,项目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东北社工大厦,(投资1.2亿元建设,位于南部新城金融商务总部集中区内,项目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6万平方米)。
文化中心:当地的文化设施建设发展非常快。
雕塑公园、雕塑展览馆年年办展览,吉林省图书馆新馆今年十一之前正式对外开放。
长春市规划展览馆、长春市博物馆、长春市文化艺术展览馆去年开始施工,长春市美术馆、长春市歌剧院也将在南部都市经济开发区内建设。
城市规划实例辅导之长春南关区分区规划区域范围即南关区的行政辖区:北起上海路,东至伊通河,西起人民大街、永春河,南至绕城高速公路以外南关区行政界限,面积约81平方公里,主要包括新春、全安、南岭、长通、曙光、民康、桃源、自强、永吉等九个街道和幸福乡。
功能定位以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为特色的城市商贸金融、行政办公、文化娱乐中心和商业中心;城市现代风貌集中体现区;现代化城市住区。
分区规模人口规模:规划确定至2020年,南关分区规划区内的人口全部分布在中心城区,中心城区人口规模76.1万人左右。
用地规模:规划确定近期至2020年,南关区规划区内的建设用地全部分布在中心城区,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为53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70平方米左右。
空间结构规划期末形成双心多级、两轴两带、多单元的分区空间结构。
“双心”:在人民大街轴线的南端建设城市新中心,与人民广场地区的原城市中心区形成一南一北双心结构,实现对中心城区功能的有效疏解。
“多级”:指规划建设级别清晰的中心体系,分为市级-区级-单元(社区)级。
规划在南湖大路附近设置分区中心。
并结合社区建设在各规划单元设置单元级中心。
“两轴”:指分区两条发展轴,南北向人民大街发展轴联系南北两城市中心,规划东西发展轴位于南部新城核心区,联系城市东南、西南组团和南部新城。
“两带”:指分区两条生态景观带——纵向伊通河生态景观带和南部横向“S”型生态景观带,分区规划在恢复和保护自然水域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点缀人工景观要素,并注入内涵与主题,形成两条环境优美、体现城市文化的滨水生态景观轴线。
“多单元”:依据区内现有街道办事处和社区的界限,并结合城市干道体系,将南关分区划分为十七个规划单元。
用地布局依据城市总体规划,本着节约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优化城市环境的原则,充分结|考试大|合用地现状、自然河流、水面合理安排各项用地,合理配套各项设施,形成结构清晰,交通顺畅,环境优美,功能协调,生活便利的用地布局。
概要:目录一、基本情况1、城市概况2、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与要求二、规划重点三、规划主要内容1、城市发展目标2、城市性质3、城市规模4、区域协调发展5、市域城镇发展6、规划区发展规划7、中心城区结构调整与优化8、公共设施规划9、中心城区住房建设规划10、生态环境保护规划11、历史文化保护规划12、综合交通规划13、重大基础设施规划14、城市综合防灾与减灾规划15、近期建设规划一、基本情况1、城市概况长春市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中部,地处我国京哈与图乌两条交通线交汇处,是吉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长春市现辖四县(市)六区,包括榆树市、农安县、德惠市、九台市、朝阳区、南关区、宽城区、二道区、绿园区、双阳区。
长春市全境面积2060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616平方公里。
截至2009年末,全市总人口756.5万人,占吉林省总人口的27.8%。
其中市区人口362.3万人。
近年来,长春市经济社会发展迅速,2009年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48.6亿元。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增长迅速,截止2009年末,长春市市区城镇建设用地达到402.9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达到299平方公里。
仅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在5年时间内就增长约50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周边组团发展迅速,其中合心、兰家、英俊、西新等四个周边组团工业企业发展速度尤为突出,已经成为城市发展中重要的轨道客车产业园区、轻工业产业园区以及物流产业园区。
绕城高速公路以内区域随着“退二进三”进程的不断加快,已经逐步演变成为城市生活和服务中心;净月、富锋、兴隆等三个组团分别在长春净月经济开发区、长春汽车产业开发区以及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政策带动下,形成以教育研发、汽车产业、食品加工为主的三大城市组团。
2、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与要求近年来,国家、省级区域发展的宏观背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为城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007年8月国务院批复的《东北地区振兴规划》、2009年8月国务院批复的《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等为长春市在区域协调、空间结构、产业发展、职能定位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长春南部新城大规划方案背景长春市南部是长春市区外围的一个区域,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在市政府的规划中,长春南部将逐步建设成为一个集住宅、商业、工业、科技研发和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区。
为了推动长春南部新城的发展,市政府组织了相关部门和专家团队,制定了一份大规划方案,旨在实现长春南部新城的可持续发展。
规划目标建设规模长春南部新城规划总面积为 200 平方公里,将建设成为一个人口约 100 万人的新城。
城市结构新城将按照“核心区+分区+新区”的城市结构进行规划。
其中,核心区占地约 10 平方公里,分区包括商务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态旅游区和城市住宅区等,新区主要用于产业扩容和城市拓展。
产业升级与转型新城区将依托现代化产业,通过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
具体来说,重点推进高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并加强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
交通建设新城区的交通建设将注重“大交通+小交通”的有机结合。
大交通方面,规划建设多条主干道和快速路,提高交通流通率;小交通方面,规划建设自行车道和步行街等,提高人们的出行体验。
规划内容核心区核心区位于新城区的中心位置,总面积为 10 平方公里,主要包括:•政务中心:建设市政府和相关政府部门的办公区域;•商业中心:包括购物中心、商务酒店、休闲娱乐等设施;•文化中心:规划建设博物馆、图书馆、剧院等文化设施,打造文化交流平台;•公共服务中心:涵盖医院、学校、社会福利机构等设施,为市民提供便捷的公共服务。
分区新城区的分区包括商务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态旅游区和城市住宅区等。
•商务区:位于核心区的东南部,主要规划建设大型商务综合体和海外投资企业的总部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位于新城区的南部,包括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产业,鼓励企业实行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生态旅游区:位于新城区的北部,拥有得天独厚的景观资源,规划建设自然公园、温泉度假村等旅游设施;•城市住宅区:主要分布在新城区的南部和东部,规划建设高质量住宅小区,提高城市居民的居住品质。
长春市南部新城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目录第一章总则。
2 第一节规划依据。
2 第二节规划原则.。
2 第三节规划范围.。
2 第四节使用原则.。
2 第二章土地利用性质分类机控制.。
2 第三章土地使用强度控制.。
3 第四章道路及交通设施规划。
3 第五章配套设施控制.。
4 第六章空间环境设计.。
4 第七章建筑控制.。
6 第八章绿化控制.。
6 第九章规划实施措施.。
7 第十章附则.。
7第一章总则1.1 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规[2005]146号);(3)、《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4)、《吉林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5)、《吉林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指引》;(6)、《吉林省防洪(潮)标准和治涝标准》(粤水电总字[1995]4号);(7)、《长春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2007);(8)、《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报批稿);(9)、《长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10)、《长春市城镇燃气专项规划(2007-2020)》;(11)、《长春市区景观及旅游线路规划(2006-2020)》;(12)、《长春市二道分区规划(2007-2020)》。
1.2 规划原则(1)、遵循市政府对南部新城中心建设的要求,结合伊通河和原有水域形成重要景观区,并结合景观通道,采用独特、新颖的布局方式,强化景观中心,建设长春市新的门户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处理好村民用地问题,增强规划可实施性。
(3)、注重与周边片区建设的协调统一,包括用地功能布局、道路交通联系以及景观风貌建设等方面,使其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1.3 规划范围由伊通河、前进大街、102国道、南环城路和绕城高速所围合的区域,规划区总面积约为475公顷。
1.4 使用原则规划区内的土地使用及一切开发建设活动必须遵守本图则的有关规定。
本图则未包括的内容应符合国家、吉林省及长春市的有关政策、法律、规范的规定。
吉林市南部新城规划解读[房产资讯] 吉林市南部新城规划解读系列之二2011-8-30 12:25:44这是一片没有围栏的绿色花园,山、水、林、建筑环抱相拥。
青山、绿水、优质的生态环境无疑是南部新城的最大卖点,加之格局优化、功能完善的配套公共设施,无论从哪个维度上看,规划中的南部新城都在极力打造国内一流的生态居住环境。
依托风光旖旎的松花江,这里规划有高标准的滨江旅游观光带;沿着静静流淌的温德河,这里设计有滨河生态景观带。
“小山胜丘壑,远与长白通”,作为有着独特祭祀文化历史价值的小白山望祭殿遗址,是清朝祭祀长白山神的唯一场所和遗存,其地位等同于泰山。
作为一个面向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服务新区,南部新城未来将成为提升吉林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地区——这在核心区规划所确定的一个发展主题,三大核心功能中得到凸显:一个发展主题:“面向未来的吉林市现代服务业、高尚居住发展的示范区”。
三大核心功能:城市门户——区域服务中心(旅游服务中心、金融商务区);都会舞台——文化产业基地(都市娱乐商业中心、松花江都市风情走廊、影视文化创意基地);宜居新城——山水宜居新城(依山傍水的生态型社区、配套服务完善的新型社区)。
“绿脉”渗透的新城——构建完整的绿地系统南部新城将构建包括沿江带状公园在内的完整的绿地系统。
按照南部新城控制性详规的绿地系统规划,其绿地总面积近三百公顷。
不仅如此,绿地系统规划将重点突出小白山作为这一城市绿肺的生态作用,并采用绿化廊道的方式与江河相连,构建“一心,二园,多带、多点”,点线面结合的绿地系统。
一心:即小白山公园,是区域内最重要的绿地节点。
二园:即小白山西侧文化公园和小白山北侧的滨江文化公园。
而滨江文化公园同时又是南部新城展示滨江景观的重要节点。
多带、多点:“多带”即沿江及沿河规划的景观绿带和主次干路设置的多条带状绿地,与城市公园共同构成完整的绿地系统,实现外围生态绿地向城市内部的延伸和渗透。
“多点”即各居住区的绿地。
吉林市南部新城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一.吉林市南部新城概况吉林市未来的城市空间格局是“南居、中商、北工”。
按照长吉一体化的发展构想,吉林市城区将向南部发展,建设南部新城区。
吉林市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进建设南部新城,其总体规划范围可分为:小白山区域核心区,解放西路片区,前二道乡片区,丰满街道片区(包括教育基地、青山配套区、丰满镇)等区域。
规划将以温德河——小白山——蓝旗区域为核心,统筹规划建设南部新城,全力打造居住、休闲、办公、教育为主的现代化新城区。
到 2015 年,南部新城总体规划框架基本形成,开发建设规模超 10平方公里,远期承载人口 20万以上。
南部新城因地处城市的“上风、上水”,“百里清水绿带”的上游,有着独特祭祀文化遗存的小白山与神秘的朱雀山隔江相望;还有松花湖、北大壶是等著名景点,优越的地理位置,科学的发展方向,使之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必将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综合服务新区。
区内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必定为吉林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二.吉林市南部新城及周边范围内旅游资源状况(一)小白山吉林市四大名山之一的“右白虎”温得亨山,指的就是小白山。
小白山坐落在吉林市丰满区白山乡,海拔 313 米,因其山形似长白山,故名小白山。
清朝皇帝先世发祥于长白山开创基业,所以清王朝视长白山为圣山,历代皇帝都要祭拜长白山。
由于北京距长白山路途遥远,交通困难,往来祭祀不便,清雍正年间清廷开始选址、建殿,以遥祭长白山神,最后选中了吉林乌拉城西的一座小山(当时名板山),认为“小山胜丘壑,远与长白通”。
雍正十一年( 1733 年),盛京工部奉谕旨在小山上兴建望祭殿,以遥祭长白山神。
由于望祭殿内主神案上,供有“长白山之神位”祭祀牌位,又因板山为白山余脉,民国以后人们俗称其为小白山。
据记载:小白山望祭殿,在城西门九里,温德赫恩山(即今白山)上。
正殿五楹,祭祀楼二楹,牌楼二座,养鹿圈一座。
望祭,建于小白山北峰之巅,单脊、灰瓦、明柱、出廊,蔚为壮观。
“长春新城”规划设计方案说明一、基本概况“长春新城”位于长春市人民大街东侧,卫星路南部,东临伊通河,南与雕塑公园相望。
规划区内地势基本平坦,只是在地块西南有部分冲沟。
新城规划区内总占地面积为95.22公顷。
在规划过程中,我们立足于居住区与城市道路、南部公园的协调,通过对地块的基础资料分析,力图化解各种不利因素,顺应地形和周边不同用地的情况,从居住行为的功能出发,一切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由环境要素、空间要素和交通要素入手,强调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延展当地的历史文脉,使建筑面向未来,从而营造高标准、高技术、充满情感的智能化生态居住园区。
二、规划立意与构思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创造二十一世纪舒适宜人的城市生活空间。
让人们在享受都市文明生活的同时,交融在充满自然气息的绿色环境之中,力求环境宜人,结构清晰,形态丰富,地域性强。
本方案以道路为骨架,绿化作铺垫,循序展开社区内空间序列。
规划中共分为三个多高层小区,一个别墅区。
各区以组团形式展开。
西侧三个区以中心绿地和中轴线为主导,形成有序列的形态,东部小区以中心绿地和步行轴线为中心形成有特色的小区整体风格。
在形态上各具特色,空间上通过有序列的公共空间逐渐向半公共空间与半私有空间的过渡。
社区服务中心及小区服务设施布局符合人们的行为心理。
主入口及留给城市的景观明确。
与南部公园联系密切,具有丰富的景观效果。
西部居住区中心与南部雕塑公园的轴线上设有健康步行水街,喷泉、雕塑及环境小品之间形成有层次的景观风景线。
组群之间突出自然的山野情趣。
开敞的空间种植花草灌木,构成各异的自然景观。
住宅组团布局以南部三个层排屋及二层别墅区为起点,向北有层次地展开,并形成丰富的空间立体效果。
总体上以中轴线及中心绿地为引导景观走廊,以弯曲的曲线及折线为辅助形成生动活泼而又有秩序的整体构图,体态舒展。
总体上,西部三个小区既分又合,相辅相成,充分把三个小区理性化。
东部自己构成独立小区,并通过地下通道与西部区从人的行为上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标志鲜明的空间形态以及自然和谐的绿色景观是本方案期望达到的最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