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位来自民间的神:五显信仰的历史发展(下)

一位来自民间的神:五显信仰的历史发展(下)

一位来自民间的神:五显信仰的历史发展(下)
一位来自民间的神:五显信仰的历史发展(下)

一位来自民间的神:五显信仰的历史发展(下)

从对五显的崇拜,到对华光的信仰;从一个地方性民间的俗神风俗,到全国性道教的神灵崇拜。众多的民间神明,经过道教的改造,成为中国民众普遍敬奉的神真,与原来的面目相去甚远。

文/李远国假“五显”之名的“五通”

五显崇拜的日益兴盛,引起社会与民间的广泛关注。于是,一些地方便假借五显之名,谓之五通,建庙设祠,鱼龙混杂,史称“淫祠”,而遭朝廷的打击。对此“五通”、“五显”的区别,宋人早已辨析。

祝允明指出:“宋迪功郎、国史实録院编校文字胡升所作《星源志》,则疑《宋会要》不载姓氏,而推本于五气,亦近雅论”。“又佛典则为华光藏菩萨之化,夫自执一者观之,以为神袛鬼判,然不相谋也。”[祝允明《怀星堂集》卷三○〈苏州五显神庙记〉。]

胡升所论皂白之文,今仍可见:“本朝神祠,见《宋会要》,姓氏皆可考;惟此独无姓氏,何邪?升曰:莫之为而为者,鬼神也。《周礼》:小宗伯兆五帝于四郊。《汉仪》:祠五祀。《宋明堂图》:五方帝位于昊天之侧,从之以五人,帝五官神,皆五行真气也”。“或者以五圣为五通,非也。盖本朝政和元年正月,诏毁五通及石将军、妲己淫祠。至宣和五年,

适有通贶等侯之封。前后十余年间,黜彼之邪,崇此之正,昭然甚明,尚可得而并论之乎?亦縁乡曲前辈,偶传会佛有六通、弟子五通之说,以启后人之疑耳。”[《新安文献志》卷二三胡升〈题五显事实后〉,《四库全书》本。]

由此可见,“五通”自为“五通”,本与“五显”无关,此正邪必须明辨,以正视听。关于“五通”的形象,多半带有“妖邪”之气息。《龙城録》卷上载:“柳州旧有鬼,名五通。余始到,不之信。一日,因发箧易衣,尽为灰烬。余乃为文醮诉于帝,帝恳我心,遂尔龙城絶妖邪之怪,而庶士亦得以宁也。”[《四库全书》本。]

郭彖《睽车志》卷五:“郡人素传有五通神,依后土祠为祟,瑶不胜哀愤,既敛火化,毕事,即具羊酒,诣城隍祠祷且讼。”[《四库全书》本。]

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一八《伍生遇五通神》:“嘉佑中,临川人伍十八者,以善裁纱帽入汴京”。“一日,至保康门,遇五少年趯气球,伍生素亦习此,即从少年趯之。少年见伍生颇妙,相与酬酢不已”,“问生本末甚详,饮罢,取笔写帖付生曰:持此于梳行郭家,取十千钱与汝作业。生受之,系衣带间。少年又曰:夜久矣,汝勿归,且随我至吾家宿,可也”。“生唯,然心疑其言,未晓輙起,推二室户扉閲之,一室四壁,皆钉妇人婴儿甚众,一室有囚无数,方拷掠号泣”。“及天明,乃在保康门内西大石上,甚怪骇,顾视笔帖,仍在。遂持诣

郭家取钱,郭如数与之,生自是谋运稍遂。五少年,京师人谓五通神也”。[《四库全书》本。]

故宋、元之际,已有士人官宦将“五通”视为“淫祀”。

司马光《司马温公集》卷七五〈张仲倩墓志铭〉:“君调缙云尉,治有声迹。县有淫祀曰五通,人严事之。岁旱,君遍祷群祀,不及五通。吏民以为请,君不得已,强往,祷且卜之,巫曰:不吉,必无雨。比归,雨大至,君笑曰:果然雨不雨,非妖鬼事也,而敢屡为变怪,以惊愚民?是不可不除。即部吏卒焚灭其祠,捽土偶人投江中,岁亦大熟”。[《四部丛刊初编》景印绍熙刊本。]

朱熹《朱子语类》卷三:“某一番归乡里,有所谓五通庙最灵怪,众人捧拥,谓祸福立见。居民才出门,便带纸片入庙,祈祝而后行。士人之过者,必以名纸称门生某人谒庙。某初还,被宗人煎迫,令去不往。是夜,会族人往官司打酒,有灰乍饮,遂动脏腑终夜。次日,又偶有一蛇在堦旁,众人閧然以为不谒庙之故。某告以臓腑是食物,不着闗他甚事,莫枉了五通。”[《四库全书》本。]

姚宽《西溪丛语》卷上:“绍兴府轩亭,临街大楼,五通神据之,土人敬事。翟公巽帅越,尽去其神,改为酒楼。”[ 北京: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孔凡礼点校本第35页,1993年版。]

姚燧《牧庵集》卷五〈武陵县重修虞帝庙记〉:“五通为鬼,

经礼无文,祠顾宏丽妍缛,其撤而资其材,为门五楹,殿三楹,行宇五楹,寝三楹,两序八楹。为老子法者,李道昌主诸鍠钥,旦望祝厘,别为宫以居其徒。”[《四部丛刊初编》景印《武英殿聚珍》本。]

从元末开始,各地的五通祠不断地遭到禁毁。到了明代,伴随着佛道两教与其他宗教的日益兴盛,私建的寺观祠廊逐渐增多,对国家财政、社会控制和社会风气的影响日益增大,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和地方官员进行毁“淫祠”活动,以遏制私建、私祭之风,解决“淫祠”存在和兴盛引起的各种问题。所以,就出现了屡次毁、建五通祠的现象。清代康熙朝,更是出现了著名的汤斌毁淫祠事件,他所针对的淫祠主要就是“五通”祠。

“五显”神袛的形象并无固定指代(资料图)

“五显”神袛的形象与称谓

“五显”神袛的形象,起初并无固定指代。要之,盖为五行之精灵。

方回说:“五显王者,其五方五行之英气欤!始以九月二十八日降神,四月八日庆佛诞者,走庙下无虑百万众。侯之神,实先后之。端平二年乙未,饶州德兴县有请以侯辛卯歳于本县祁门阴扞常山草寇,旗甲金鼓,恍惚云际。乃后所在疫而祷,旱而祷,雨而祷,虎害、火灾而祷,祷辄应,始封翊应将军。嘉熙元年丁酉,两淮制置大使赵葵奏边境清,赖神力,

别封护国忠翊大将军”。

“淳佑四年甲辰,徽州请加封为翊应侯。寳佑二年甲寅,下新城县,赐敕额曰辅德庙。五年丁巳,加封助顺为四字侯。咸淳七年辛未,加封正烈为六字侯。十年甲戌,加封广灵为八字侯。”[方回《桐江续集》卷三六〈辅德庙碑〉,《四库全书》本。]

宋讷指出:“妙万物而宰元化者,莫大乎神。神之为神,一阴阳五行之气,化化生生,默运于亭毒之表。故其功用之大充塞宇宙,流行四时,泽加于生民,惠施于家国,有不可得而名言者。祠而祀之,所以神其神,而报其成也。惟五显灵顺之神,发祥婺源,齐威并灵,丕着一时。”[宋讷《西隐稿》卷五〈敕建五显灵顺祠记〉。]

刘辰翁说:“物莫大于五行,天而星、地而岳,如指于掌,孰非自然?虽星与岳之有名,未有非人为之也。故谓此五者,其初一人之身,亦可其存神合变者,遂以为五人、五姓亦可达,则古今六合为同气,不达则五藏冰炭,其形其色,且皆不可得而知也。吾不能知五王之为人,而知其所以神。所以神者,未尝不与人同也,遂以其神也,为灵于人,灵于我耶?”[刘辰翁《须溪集》卷一〈五显华光楼记〉,《四库全书》本。]

祝允明亦曰:“造化之数,五为大纪。爰自三才,奠居而五。行効用象,于天为五。纬形于地为五物,丽于人为五德。贯

幽明而共彻,质鬼神而无疑者也。五物之神,其在于上,为五天帝,所谓灵威仰赤,熛怒白招,矩汁光纪,含枢纽而配于人帝,所谓太昊、炎帝、少昊、帝喾、黄帝。官神,所谓勾芒、祝融、蓐收、玄冥、后土,其致一也。”[祝允明《怀星堂集》卷三○〈苏州五显神庙记〉。]

郑知微认为:“诸五通,乃魔鬼至灵。其上部五通,乃金木水火土之气结成。其中部五通,乃华光山川五岳之气结成,假佛威光,以号为神首。中部灵官,为神至灵,号为仙圣。其下部五通,乃草木之气结成,有木下之称,即依草附木而成祠宇,其神飞祸与人,而求血食也。世有三雄通神,乃乾坤至灵者,曰雄威华光那吒也。其神虽受命于神霄玉帝,而于人不能为害,但其性难定也。”[《道法会元》卷二六七《泰玄酆都黑律仪格》,《道藏》第30册第642页。]

如此众多的人仕皆以五显为五行之精灵,犹如天帝、人皇、官神,乃宇宙之正气所化,而非淫邪之徒。正因如此,道教很快便将五显纳入其神系,塑造出一位新的大神--五显灵官大帝。历史上的五显神袛,拥有颇多的称谓,如“五圣”、“五相公”、“五显大帝”、“华光大帝”、“上善五显灵官大帝”等。中国南方地区的民众,十分崇拜五显神袛。其后,道教将其纳入信仰的体系,并将其与华光大帝相融合,演变为一种全国性的信仰。宣称玉皇大帝封其为“上善五显灵官大帝”,并永镇中界,从此万民景仰,求男生男,求女得女,经商者外出

获利,读书者金榜题名,农耕者五谷丰登,有求必应。华光大帝画像(资料图)

道教吸收五显信仰并塑造出五显灵官大帝的开始,当始于北宋徽宗时期,并有道法科仪传世度人。其《正一吽神灵官火犀大仙考召秘法》的主将为“正一横天疾捉大将青面金睛威烈馘魔吽神灵官马元帅”。他姓马名胜,字灵耀,号华光天王。系南斗六星的斗口星化生的,所以称“斗口魁神、璿玑上将”。职居火部兵马大元帅,“乃即是南方火中之精,火中之王,火中旺炁”。而主法祖师则为“金门羽客太素凝神通妙侍宸林真人”,即神霄派高道林灵素。序曰:“此法侍宸得之于石匣中,出传于世,感应如见。”[《道法会元》卷二二二,《道藏》第30册第376页。]奉马元帅为主将的道法有几种,不同的道法中他的称谓与形象亦有差别。

《正一吽神灵官火犀大仙考召秘法》的马元帅,头顶蹙金罗花帽,身穿红锦鴈花袍,手执金枪金砖,足踏火轮,三头九目,显愤怒威猛像。吽神考附咒曰:“仰启灵官都元帅,上清雷音不动尊。显应横天号火犀,急捉三界邪魔鬼。冠缠白蛇威赫奕,臂生金色势巍峨。三头磊落现霞光,九目辉华腾煞炁。雾锁蓝身光素彩,身披金甲散丹霞。手持宝剑吐光芒,坐跨赤犀声吼哮。撼动帝钟天地震,铃摇玉戟鬼神愁。法印照处木精亡,神箭射时流星落。怒发火鸦烧鬼庙,嘻飞铁索缚山魈。八猖大将左右随,助道将兵前后卫。执法将军从指

顾,馘除凶恶济群生。皈命一心今奉请,奉请吽神火犀神。青面金睛现法身,闻今启请愿来临,拥护我今行正法,急奉北极紫微大帝律令。”[《道法会元》卷二二二,《道藏》第30册第383页。]

《金臂圆光火犀大仙正一灵官马元帅秘法》的马元帅,被称为“三十三天金臂圆光火犀大仙封山破洞都天大元帅正一灵官”,他三头九目,六臂,蓝身,“两手火铃火索,两手金枪金砖,两手斗诀仗剑,青面赤须,坚红发,蹙金罗帽,绯抹额,绦袍金甲,玉束带,天带绿吊澭ィ足踏火轮,白蛇绕轮,中吐火,背负火瓢,火鸦万群,部领十二员副将,乃南方火帝也。荧煌之炁结成形,一为天罡大圣,居辰巳之方,一为正一灵官,居于午位,一为朱明大神,居于未宫。故在天名已午未,南极也。在地东西南。在人为心肝肺。在炁为呵嘘呬。元帅本无姓氏,南方属午,午属马,故借马字为姓。午上月是胜先,故以此字为讳,字德先。”[《道法会元》卷二二四,《道藏》第30册第392页。]

《火犀大仙马官大法》的马元帅,被称为“上清正一火犀大仙南极灵官金睛馘魔威烈马元帅”,他“青面獠牙,金睛三目,坚红发,赤须鬓,红袍风带,头顶旋金帽,白袴,绿靴。右手执金枪,左手托一二角金砖脚踏火轮,腰下白蛇一条,口吐火焰背负火瓢,有火鸦在内。”[《道法会元》卷二二五,《道藏》第30册第401页。]

《正一灵官马元帅秘法》的马元帅,被称为“主将斗中魁神灵官”,其形象为“青面三目,天丁冠,红锦袍金甲,仗剑,足

踏火云。”[《道法会元》卷二二六,《道藏》第30册第405页。]

这些形象或威猛愤怒,或天人慈祥,皆依所行道法而显化,“怒而金睛,光赫可畏;喜而玉貌,美特非常。奉法之士谨而行之。” [《道法会元》卷二二二,《道藏》第30册第376页。] 马元帅像(资料图)

道经中的马元帅事迹

道经中有专门讲述马元帅事迹的经书,详细地记载了马元帅、华光大帝、五显之间的关系,这亦是探讨五显信仰的历史发展的珍贵史料。《太上洞玄灵宝五显灵观华光本行妙经》载:元始天尊在大罗天上玉清圣境九光元阳殿,对诸真人言,“三天境内有灵官大圣华光五大天帅,发弘誓愿,救度众生,摄伏群魔,阐扬道化,威灵烜赫,功德巍巍,与道合真,度人无量,随声赴感,扞厄扶衰,无愿不从,延生赐福。或现一身,或显五相,或化为诸天天帝,或化为梵王帝身,或化为吉祥如来,或化为日露天主,或化为华光菩萨,或化为天丁力士,或化为妙行真人。以此种种神通,随机摄化,救度众生。”

“此灵观五大天帅,禀五星五炁之精,毓五方五灵之秀,化身三界,应现十方,掌三界祸福之权,持万物生杀之柄。吉凶

悔吝,悉属陶熔。若或有人一称其名号,曰灵观大圣华光广化天君,当知神通立现,克副愿心,如影随形,似声应响,昭然感格,莫可称量。”

天尊为救度众生,收伏妖邪,遂令天君下降人间,分身化氛,应现十方,收摄群魔,使归正道,俾下元之人,离诸患难,见存眷属,悉获安宁,已往先亲,咸皆超度。

并说灵观咒曰:“玄元始祖,三炁氤氲。开明三景,顶立乾坤。保制劫运,使天长存。三天主帝,上帝高真。修真阐教,利物济人。燮调元化,福国安民,灵官大圣,华光之君。神通无极,上佐帝宸。分身化气,三界游巡。济生度死,福善祸淫。禳灾度厄,辟毒驱温。广宣号令,役使雷神。手持金枪,足踏火轮。火瓢火鵶,飞焰星奔。金砖万叠,雷火磷磷。天目一视,三界齐钦。顺风千里,善恶皆闻。六丁六甲,三五将军。雷公电母,掷火流金。风伯雨师,播雨兴云。天丁力士,队仗纷纭。封山破洞,馘灭鬼群。魔精最伏,濳迹海滨。敢有拒送,摄魄收魂。金鎚裂脑,铁戟穿心。钁天大斧,斩截其身。乌风一扫,化作微尘。九州社令,血食之宾,城隍主者,听吾指陈。佐助玄教,积累殊勋。元始玉字,八威龙文。普告三界,万灵咸遵。急急如律令。”

天尊告诫说:“世间男女,或有妖邪魍魉、山魈木客、古器伏尸、土怪石精、水眿旺魅、不正等神,变易形质,抛砖放火,摄人魂魄,占人宅舍,百种形状,恼乱众生。凡有是诸患难,

善信男女,速宜斋戒沐浴。或于古观灵坛,或于本居净室,建立三清宝座,五帝灵坛,然香点灯,献花酌水,投词露恳,拜表上章,皈命三界高真灵官大圣,持念真经,诵咏神咒,首愆谢过,请福延生。灵观大圣应时感格,部领五百灵观大圣,金砖金枪、火瓢火车、火鵶大将,无面目大将军,白蛇大将军,顺风千里使者,五方雷神天将,铜头铁面六天吏兵,火部率众,流金掷火,掣电轰雷,一合下降,扫荡妖氛,驱逐不祥,肃清境界,人鬼分离,生民安泰。灵观元帅、威神之吏,莫可称量,凡有见闻,各宜恭敬。若复世间亢阳为沴,积阴为疠,祝融扇祸,江海失经,或干戈互起,人民流亡,虫蝗为妖,蠹食禾秽。如是灾难,皆当依仪醮谢天地,转念真经,皈命上玄,祈恩请福,即得国土清平,风调雨顺,百物清润,河清海晏。又若世人星辰冲战,禄马休囚,疾病缠绵,求安无路。或修坟立宅,干犯土皇。或官司牢狱,冤枉不伸。或疫疠流行,人民困弊。或江河转运,波浪惊危。或旷野山林,恶兽奔突。或夫妻刑隔,嗣续未蕃。或水陆经营,恶人值遇。或咒诅相仍,侵凌眷属。或身怀六甲,母子未分。或在世孤贫,谋为阻晦。或门户闭塞,畜养不生。或买迁经木,财物散耗。或塚讼微呼,先亡复连。如是等种种灾难,皆缘世人积恶深厚,以致祸患来钟,福瑞希降。若能依仪行道,罄志投诚,剖露腹心,皈依忏悔,即获平安,神明护门,道气滋扶,一切灾难,应时消散。又若世间男女,为先祖宗

亲父母亡没,起心荐拔,冀彻孝思,即得魂出幽关,逍遥快乐,永辞沉结,上生天堂。是经功德,不可思议,存亡获福,善利无边。”[《太上洞玄灵宝五显灵观华光本行妙经》一卷,撰人不详,约出于宋代,《道藏》第34册第750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本。]

在这部道经的描述中,五显乃“五方五灵之化身”,故可分为五体,亦可化成一尊。他化身三界,应现十方,掌三界祸福之权,持万物生杀之柄。其形象手持金枪,足踏火轮,有火瓢火鵶,金砖雷火,天目一视,三界齐钦,而这正是后世的华光大帝马元帅的标准形象。

作为五显神袛的存在,他们分别被称为都天威猛大元帅显聪昭应孚仁广济王,横天都部大元帅显明昭烈孚义广佑王,通天金目大元帅显正招顺孚智广惠王,飞天风火大元帅显直昭佑孚信广泽王,丹天降魔大元帅显德昭利孚爱广成王,其下拥有部属助灵史相公、助顺卞相公、翊应周将军、王念二总管、黄王二太尉、令狐寺丞、善庆童子、土地真官、直日功曹、后宫仙源圣眷、灵顺法部侍从威灵等。“切以聪明为圣,常显迹于人间;正直乃神,屡彰名于世代。启五通之神殿,次六蔽之昏衢。天地风火水之间,通达无碍;仁义智信爱之圣,惠泽旁施。冀含识之回光,遂知机而见晓。”[《五显灵观大帝灯仪》一卷,撰人不详,约出于元代,《道藏》第3册第576页。]此之所言“五通”,是指五显大帝于天地风火水

之间,通达无碍,而非佛教所说的神境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

(图源:李远国)

五显大帝或显五相,即显聪昭应孚仁广济王、显明昭烈孚义广佑王、显正招顺孚智广惠王、显直昭佑孚信广泽王、显德昭利孚爱广成王,为“聪、明、正、直、德”的化身;或现一身,化为天帝、如来、天主、菩萨、力士、真人。故拥有多种称谓,而以不同的神格显迹于世。

据余象斗《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传》记载:马元帅原是至妙吉祥化身,如来以其灭焦火鬼,愤有伤于慈而降之凡,遂以五团火光投胎于马氏金母,面露三眼,因讳三眼灵光。生下三日能战,斩东海龙王以除水孽;继以盗紫微大帝金枪,而寄灵于火魔王公主为儿,手书左灵右耀,复名灵耀。受业于大惠尽慈妙乐天尊,训以天书,凡风雷龙蛇域鬼安民之术,靡取不精。乃授以金砖三角,变化无边。遂奉玉帝敕,以服风火之神,而得风轮火轮之使。收百加圣母,而五百火鸦为之用。降乌龙大王而羽之翼,斩扬子江龙而福于民。屡经艰险,至忠也。帝授以左印右剑,掌南天事,至显也。锡以琼花之宴,金龙太子为之行酒,至宠也。

殊忆太子傲,侮怒帅,火烧南天门,遍败天将,下走龙宫,中战离娄师旷,偕以和合二神,仍笞金龙以泄其愤。至不得已,又化为一包胎而五子,共产于鬼子母之遗体。后为救母

苦难而入地狱,三下酆都,入鬼洞,战哪吒,窃仙桃,敌齐天大圣,释佛为之解和,故至孝也。后复入菩萨座左,听闻佛音,故至慧也。华光集忠孝显慧于一身,玉帝以其功德齐天地,而敕元帅于玄帝部下,领以答下民妻财子禄之祝。百叩百应,虽至巫家冤枉祈祷之宗,悉入其部,直奏天门,雷励风行焉。通过这些文献的神化,华光大帝的神格已达顶端,并逐渐取代五显神袛的地位,从而受到广泛的崇拜。明清以来各地纷纷修建华光庙,以祭祀这位大帝。

《咸淳临安志》卷七三:“咸淳六年,安抚潜说友即庙后拓地创华光楼,旁为射亭,为角觝台,又辟山径而夷之,以便登陟。是岁,都人瓣香致敬者咸趋焉。”[北京: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影印道光振绮堂刊本。]

田汝成记载:“华光庙,在普济桥上,本名寳山院。宋嘉泰间建。绍兴初,丞相郑清之重修,以奉五显之神。”[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卷一七,《四库全书》本。]

“丰乐桥上亦有华光庙,五显庙在里仁坊内,元元统二年建。元末毁,国初,王瑞云重建。”[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卷余二六。]

刘辰翁说:“虽古之列仙,有通乎命而不通乎性者矣。其仙,犹未得为至也。仙之与佛,如隔一尘,而独王之所在,必依于佛。其在佛也,亦命之为五通仙人,意者王之超然,又有非仙之所得第其高下也。是合阴阳五行,古今侯王帝子、神

仙诸佛,一视而无间然者也。其于性命福智,不几于全矣乎?虽然,吾不能知王之仙耶?佛耶?其犹未得为佛耶?而尝见其复出于人矣。”[刘辰翁《须溪集》卷一〈五显华光楼记〉。]从对五显的崇拜,到对华光的信仰;从一个地方性民间的俗神风俗,到全国性道教的神灵崇拜,众多的民间神明,经过道教的改造,成为中国民众普遍敬奉的神真,已与原来的面目相去甚远,以至于人们已很难辨认清楚。据明清史籍所记,华光五显庙分布之地有柳州、汉阳、建昌、扬州、绍兴、鄂州、临川、浙东、江西、闽中、舒州、饶州、南康、会稽、衢州、新安、衡山、临安等地,说明当时在南方长江流域华光信仰观念的普遍,同时在今福建、广西、广东也不乏信奉者,反映其信仰已广及东南各地,并且达于岭南,成为民间熟知的神灵。

华光大帝头顶蹙金罗花帽,身穿红锦鴈花袍,手执金枪金砖,足踏火轮。他有着三个头,应三台照耀之形;九目辉华,印九斗光华之象;秉西灵之金气,足蹈白蛇;戴南极之威灵,背飞丹乌。其属下有都天卷祟白蛇大将马充,捉缚枷拷四大神将温赞、王靖、席言、黄用,四将皆头顶黄巾,红绰袍,各执器具。又有神霄敕法玄坛赵元帅,管不信道法朱将军,迷魂倒降梅桥将军,监魂大将郁文通,驾若弼,领捉缚枷拷四大猛将,火犀五雷大将,内坛八将,外坛八将,六天火部吏兵,千里眼师矌,顺风耳离娄,白蛇精乌龙大王等众。(编

辑:若木)

点击下方链接可回顾前文哦!

一位来自民间的神:五显信仰的历史发展(上)声明1.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李远国。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民间文学发展历程

中国民间文学发展历程 摘要 中国历史悠久,地广人多,长期的创作与积淀,使中国民间文学成为一个令世界钦羡的巨大宝库。中国民间文学源远流长,影响深广。从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周代的民歌民谣开始,各民族历代都有大量的民间文学作品产生、流传。中国的民间文学是扎根于本土文化之上、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间文学,它是值得我们自豪的一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一条源远流长的文化之“根”。本文主要从民间文学的起源、传承与发展,从原始社会到当代,对民间文学的发展历程作简要梳理。 关键词:民间文学发展历程 一.中国民间文学的发生与起源——原始社会 民间文学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口头文学活动。在原始社会,人类的文化还是混沌一团的统一体,所以民间文学不是一种单纯的文学活动,它与初民的劳动、语言、宗教、游戏、风俗、阶级斗争和人际交往等紧密连成一体。 原始形态的民间文学具体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在劳动节奏基础之上,渗透于生活各个方面的歌谣活动;二是宗教活动中与仪式行为相伴随的神圣叙事,我们今天称之为“神话”;三是休闲时借以消遣的传说与故事。原始的口头文学当然不可能原封不动地保留到今天,我们现在只能根据考古文物、古籍上的零星记载和当代原始民族的口头文学来推测它们的形态。 关于原始歌谣的起源,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先民曾经有过无数的歌谣创作,可惜他们那原始的歌声,与他们那粗犷彪悍的舞姿一起早已随着时间飘逝了。而神话的起源,既与先民们为争取生存而与大自然的斗争有关,也与人类心理的特定发展阶段联系在一起。对民间传说和故事的起源,原始人关于神的故事即神

话,其讲述多与特定的宗教活动有关。因为对神的虔诚,使他们在讲述这类神圣故事时存在着许多禁忌,这一点已为大量的田野调查所证实。因此,他们在平时的闲暇中,很可能会讲一些较为轻松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传说与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始的神话逐渐衰亡,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逐渐成为民间文学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叙事作品。 中国民间文学的源头,发轫于原始时代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那些直系先祖们的创造。考古发掘表明,中国出土的古人类文化遗迹,从腊玛古猿到北京猿人,从旧石器文化到青铜时代,从无文字社会到狭义的历史时代,有一条较明晰的文化进化链,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一个文化传统。 二.先秦古籍对民间文学资料的记录与保存 先秦时期,古籍杂陈,很多民间文学资料从这时起就有了零散的记载。先秦古籍里,记载神话资料最为丰富的,当首推《山海经》。很多重要的神话都赖此书得以存其大概,这些神话,脉络清晰,情节生动,不仅富于想象,而且包含有部族观念、图腾信仰,展现出我国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质和不同时期的神话形态。但这些先秦古籍并不是专门的神话书籍。 与神话相比,先秦古籍中所保存的歌谣更为丰富。除后人记录的生动概括了古人狩猎活动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以及《孟子》引《尚书·汤誓》所载相传为反对夏桀虐政的歌谣“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等外,《周易》里还保存了不少周以前的民间歌谣。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被认为是我国采风之始。《诗经·国风》号称十五国风,有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曹、桧、豳等地民歌一百五十多首,包括今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河北、湖北等地区,是中国古代民歌的总汇。《国风》绝大部分内容都来自各地的民间创作,内容相当广泛,反映了当时民众的生活、思想、情感和愿望。《诗经》可以说是先秦时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北方民歌,与之相隔大约四百年左右的《楚辞》,则可以看做是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南方民歌的代表。《楚辞》在我国歌谣学方面的一大贡献是保存了楚歌,即楚地民歌。 除古代神话、民歌外,先秦古籍中还记载有大量的寓言。战国时代是寓言产生和蓬勃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寓言创作的黄金时代。

埃及神话中的神祇_加图片

埃及神话中的神祇 ==================================================================================================== 拉Ra,Rah,Ré(这个比较准) 古埃及‘赫里奥波里斯’(Heliopolis)的太阳神。 拉:埃及象形文字

==================================================================================================== 阿蒙Amon 古埃及底比斯的主神,因底比斯的兴起而成为国家的主神。这个名字意指"The Hidden One",圣兽是鹅和公羊。 阿蒙:埃及象形文字

==================================================================================================== 姆特 Mut (Golden Dawn ,Auramooth) 埃及战争女神,阿蒙神之妻,孔苏神之母,外形幻化成母狮。 姆特:埃及象形文字

==================================================================================================== 阿吞 Aton Aten 在埃及神话里,阿顿(Aten )是朝之太阳神,是宇宙的创造者。与其他埃及神祇不同, 阿顿不是或没有人形,只或而是太阳(朝日刚露出地平线时的)。 阿吞:埃及象形文字

音乐:汉族民歌分类

音乐:汉族民歌分类 中学阶段应该注重对孩子们的乐理知识教学,本文根据福建教师招考中考试大纲对小学音乐的要求,梳理了汉族民歌分类,方便大家更加顺利地开展学习。 一、中国民歌的分类 民歌的分类一直是民歌研究工作中的重点课题,不同的分类方法表明了不同的研究角度。除了音乐学外,文学、历史、民俗学等其他人文学科也要对民歌进行分类研究。由于目的和方法不同,以及研究阶段的不同,民歌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常见的有: 1.按体裁形式分类 大致可分为:号子(包括搬运号子、船工号子、作坊号子等)、山歌(包括一般山歌、放牧山歌、田秧山歌等)、小调(包括谣曲、时调、风俗仪式歌曲、舞歌等)3大类。在有些学者的论著中将民歌细分为号子、山歌、牧歌、田秧歌、船歌、童谣、小调、风俗仪式歌等。体裁分类法,有助于认识和研究民歌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民歌的社会功用、以及音乐表现方法、特点等问题。 2.按民族和区域的风格色彩分类

中国有56个民族,由于各民族历史传统、语言特点、生活风俗等的差异,致使各民族民歌的风格色彩相距甚远。一些人数较多、居住地域较广的民族,如汉、蒙古、藏、壮、维吾尔等族,还可根据其不同地区民歌的音乐特色划分为若干色彩区。如汉族民歌大致可分为西北、华北、东北、西南、江浙、闽粤台、湘鄂、江淮8个色彩区,其中前3个地区属北方片,第4至第6属南方片,第7、第8属南北过渡地区。也有将南方片及过渡区分为云桂黔、川湘鄂、江浙、闽粤台等4个地区。分法不一,各有各的依据。 3.风格色彩分类法 有助于认识和研究民歌的风格色彩、音乐与民俗的关系等问题。按题材内容分类有助于认识、研究民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等问题。此外,还有根据历史发展时期分类,或出于某一专题研究的需要而进行的特殊分类。 二、常见题材类型 汉族民歌划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种。 1.劳动号子又分为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作坊号子、船渔号子。 2.山歌分为放牧山歌、田秧山歌、一般山歌[信天游、花儿、山曲、爬山调、神歌。

在牛崇拜很不强烈的东亚,日本、朝鲜半岛,中国,“牛头神”的信仰非常深厚,甚至可以追溯到这些地区的创世

在牛崇拜很不强烈的东亚,日本、朝鲜半岛,中国,“牛头神” 的信仰非常深厚,甚至可以追溯到这些地区的创世... 为了这个问题看了半个月的书,仍然毫无头绪,挫败感严重啊,现在只能把一些零散材料贴在这里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神怪体系颇为复杂,是多种体系长期斗争融合、相互借鉴而成的,如果划分起来可以分为:民间故事传说、文人志怪笔记、道教星宿神灵、传奇故事文学、佛教经典传等等,但是其中脉络颇为复杂。单以传统神怪体系中的牛形象来看,这几个部分中都有涉猎,但也都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不过如果细致追求起来,还是有不少地方很有趣。一,中国传统神怪故事中的“牛”形象1,中国传统神怪体系的最早来源, 自然是“原始社会“图腾崇拜所留下的记忆残像。 原始社会图腾崇拜中,牛是重要崇拜对象,按照现在的解读,蚩尤的九黎部落,就是牛与蛇崇拜的部落,尤字当通”牛”, 这个说法还不确定。但是伏羲、炎帝等神明的牛头人身传说版本也多可见于先代文书。《山海经》有条目记载“凡西次二经之首,自钤山至于莱山,凡十七山,四千一百四十里。其十神者,皆人面而马身。其七神皆人面而牛身,四足而一臂,操杖以行,是为飞兽之神。其祠之,毛用少牢,白菅为席。其十辈神者,其祠之毛一雄鸡,钤而不糈:毛采。'金篓子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

感女登,生炎帝,人身牛首,有圣德,以火承木,都陈,迁鲁。嘉禾生,醴泉出。在位百二十年。而这些原始记忆所留下来的残像,虽经历千年的变迁,现在仍有影响,到现在还有很多少数民族以图腾的形式祭拜牛神,典型如壮族”牛王“,虽然已经带有较为严重的道教痕迹,但本身仍然保留着原始图腾崇拜的本质。,2,”道教“中,牛的形象也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自从刘向作《列仙传》,其中想象老子出关所骑为一头“青牛”后,青牛就成为道教中“升仙”的引路人形象,在大量的道教“修仙体“文字中,”青牛道士“代表者丰厚的含义,可以被认为是老子化身,可以被认为是”根骨精奇“的修仙求道者,也有故事中作为道人升仙的标志。幽明录桓玄在南郡国第居时,出诣殷荆州,于鹄穴逢一老公,驱一青牛,形色瑰异,桓即以所乘马易牛。乘至零陵溪,牛忽骏驶非常。因息驾饮牛,牛径入水不出。桓遣人觇守,经日绝迹也。元嘉中,益州刺史吉翰迁为南徐州。先于蜀中载一青牛,下常自乘,恒于目前养视。翰遘疾多日,牛亦不肯食。及亡,牛流涕滂沱。吉氏丧未还都,先遣驱牛向宅。牛不肯行。知其异,即待丧。丧既下船,便随去。神仙传沈羲者,吴郡人也。学道于蜀中,但能消灾治病,救济百姓,而不知服食药物。功德感于天,天神识之。羲与妻贾氏共载,诣子妇卓孔宁家,道次忽逢白鹿车一乘、青龙车一乘、白虎车一乘,从数十骑,皆是朱衣

论东方文学的发展历程

论东方文学的发展历程 [摘要]东方文学又称“亚非文学”,就亚非文学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重要阶段,分别就古代亚非文学,中古亚非文学和近现代亚非文学展开论述。 [关键词]古代亚非文学中古亚非文学近现代亚非文学 [正文]伴随着16,17世纪欧洲人发现东西洋航路,并适应其向东进行经济扩张的需要,一些西方学者在考古发掘的科学实证中,开始系统地对亚洲和北非洲一些文明古国的语言,文字,历史,宗教,艺术,风俗及其它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进行研究,逐渐形成了“东方学”。我国习惯上将世界分为欧美和亚非拉两大阵营,与此相应,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界长期形成一个约定俗成的惯例,将东方文学称为“亚非文学”。而亚非文学的发展历程又分为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古代亚非文学,中古亚非文学和近现代亚非文学。 一,古代亚非文学的内容及特点 与西方古代文学导源于古代希腊罗马文学传统、具有明晰性和统一性的特征相异,古代东方文学的范畴是一个包涵众多不同种族、民族、国家、语言、哲学和宗教等因素在内的多元聚合体。它的时间跨度从公元前4000至前3000年古埃及文明肇始,一直延续到公元2至8世纪东方诸国先后进入封建社会这个时段,即东方的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其辽阔的地域从北非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到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以及东亚的黄河与长江流域;既有适应于灌溉耕作的农业文明,又有在地理环境恶劣、气候干旱条件下产生的游牧文明,这两种类型的文明相互传播、冲突与融合,逐渐催化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上古东方文学。最初的东方文学主要是由各种神话传说和相关的宗教文本构成。在古埃及,关于太阳神拉的创世神话和自然繁殖之神奥西里斯死而复生的神话内在深层地主宰着古埃及人的精神生活,体现了他们敬畏自然、繁衍生命的原始宗教意识。他们的宗教观把生命视为死亡之前经过一个预定阶段而将最终到达其终点的过程,故对死亡关注的热情远超过现世生活,死者的尸体被制成木乃伊放置于灵柩内而经久不朽,并随葬放入指导亡灵顺利通过冥国考验性质的诗,以祈求获致灵魂的永生,这些诗作汇集成庞大的宗教诗歌集《亡灵书》。古巴比伦宗教继承和发扬了美索不达米亚宗教的传统,与古埃及宗教一道,并称为世界上具有最古老文字典籍的宗教。古巴比伦神话渊源于苏美尔—阿卡德神话,其最重要的神话《埃努玛·埃立什》是世界文学史上现存最早的完整的创世神话,为后世的创世神话如《旧约·创世记》和古代希腊赫西奥德的《神谱》提供了范本。古希伯来人的犹太教圣典《旧约》中关于天地起源、人类创造、伊甸乐园、洪水方舟的神话,早已成为人类象征性地阐释主体及其客体最富想象力的典范。印度最古老的《吠陀》诗集中的神话传说、颂神诗、祭仪诗与咒语等不仅是印度古往今来各教所尊崇的经典(如吠陀教和婆罗门教等),同时也是印度人最早的文学创作。由此可见,上述古代东方各国最初的文学作品,均与宗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其中有些文学作品本身就是宗教经典,那些虽非纯粹宗教文本的神话、颂诗和故事等无不与神灵崇拜的观念有着千丝万缕联系,仍充溢着浓郁的宗教意味和宗教想象。 二,中古亚非文学的内容及特点 中古文学指的是亚非封建社会的文学。东方各国在公元2、3世纪至7、8世纪确立了自己的封建制度。形成了东亚、南亚、西亚北非三个文化圈。它们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中古文学呈现出一派繁荣灿烂的局面。 中古亚非文学,因国度、地域、民族、历史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但从整

基督教信仰的内在原则

基督教信仰的内在原则 黄裕生 !!提要!基督教在寻求哲学的理解过程中!将促使理性自觉到哪些原则"或者说!在历史上! 哲学从基督教信仰中化解出了什么样的原则"这一设问所要追寻的就是这里所说的基督教信 仰的内在原则!亦即!那些借助于哲学的反思而可被理性所理解#因而内在于理性而可以从理性 自身开显出来的原则$对基督教信仰的内在原则的分析表明!真正的宗教信仰与哲学这个被视 为理性之典范的科学之间有着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的关系%它们之间一致的地方并不少于 矛盾的地方$深刻的反思表明!对于哲学来说!基督教永远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理解的信仰系统! 就如哲学本身永远是一个开放的自由体系一样$ 关键词!!基督教!!信仰!!内在原则!!哲学反思!!理性 作者黄裕生!男!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北京!!""#$%’ 一"一神教与绝对性原则 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当世界各民族都还普遍陷于泛神论或者信奉多神教乃至图腾偶像时!犹太民族却确立起了独特的"一神教#信仰$这是犹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地方所在!也是犹太民族拥有忍耐人间屈辱而穿越千年苦难的伟大力量之所在$ 在三千多年的历史里!犹太民族即便在它鼎盛时期也是处在列强环伺之中!因此!犹太人在其历史上所经受的更多不是安宁与和平!而是一再丧国失地的屈辱与被迫流徙异国他乡的悲惨%随着罗马士兵于公元#"年焚毁犹太人的耶路撒冷圣殿!犹太民族更是开始了千年的苦难漂泊!他们所到之处!遭逢更多的不是善意和机会!而是驱逐&蔑视!乃至迫害和屠杀$可以说!犹太民族在历史中经受了人世间所可能遭遇的各种苦难$不少远比犹太民族强大的民族在遭受其中的某些苦难与不幸之后就永远消失在其他民族之中而中断了自己的历史!以至于它们不再具有开创的历史!而只可能具有被解释的历史!因此!它们对于后人而言只具有历史&考古学的意义!而不再具有开创历史的力量$但是!犹太民族在经受其他民族强加给它的&足以使许许多多民族消灭的无数苦难的过程中!不仅没有消失于那些加害于它的强大民族之中!而是始终保持了其民族的同一性!使犹太人作为一个民族延伸到他们漂泊到的每个角落!并且在这种自我认同与自我坚守当中创造出了影响全人类的辉煌文化$ !关于犹太民族创立一神教的时间和过程!可以参见英人塞西尔(罗斯)()*+,-./0*所著+简明犹太民族史,!黄福武&王丽丽等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1#年$另可参见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摩西与一神教,!李展开译!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21年$他认为一神教信仰源于埃及的阿顿)3/.4.3/54*神教!阿顿神是排斥其他神的宇宙之神%而且摩西是埃及人$不过!摩西确立的一神教显然要比阿顿神教彻底和纯洁!因为后者还崇拜太阳神!而前者则彻底放弃了对一切有形物的崇拜$从起源上看!不管一神教是否为犹太人首创!它显然是在犹太人中得到成熟和纯粹化!并因而得到贯彻和坚持$因此!我们这里仍然把犹太教视为最早的一神教的代表$

民间文学概论复习试题参考

一、大纲说明: 本课程就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得基础理论课程之一,按新修订得教学计划规定为专业限选课。通过该课程得教学旨在使学生对民间文学得历史、现状有一个概括得了解,对民间文学得基础理论、研究方法有一个全面得把握,学会分析鉴赏民间文学作品,能够区分不同体裁得民间文学,近而培养学生对民间文学得珍惜、热爱之情与保护民间文学得责任感、使命感。特根据《民间文学概论》得教学大纲制定该课程得考试大纲。 二、命题要求: 本考试大纲得考试范围为中国民间文学得基本知识与理论,内容涉及到 民间文学得含义、性质;民间文学得基本特征;民间文学得发展历程及现状;搜集、整理民间文学得方法与原则;具体得民间文学体裁、各体裁民间文学代表作得鉴赏等方面。主要测试学生对民间文学基础知识得识记能力,对民间文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得理解与运用能力。内容覆盖《民间文学概论》十二章得主要内容与知识点;难度中等;题型设计为: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叙述题、论述题等六大类型;试题分值得分布情况如下:填空题(每空1分,共10空,占10%)、单项选择题(10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占15%)、名词解释(4题,每题5分,共20分,占20%)、简答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占20%)、叙述题(1题,15分,占15%)论述题(1题,20分,占20%);考卷类型为闭卷;考核时间为100分钟。 三、大纲正文: 【考试内容及要求】 绪论

识记:民间文学得含义、范围。 理解:民间文学得双重属性。 运用:结合实例分析民间文学得价值。 第一章民间文学得基本特征以及与作家文学得关系 识记:民间文学得口头性、集体性(群体性)、传承性、变异性得含义。理解:民间文学四大基本特征得相互关系。 运用:结合实例分析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得相互影响。 第二章民间文学得搜集、记录与整理 识记:中国古代搜集整理民间文学得成就与特点。 理解:搜集整理民间文学得方法与原则。 运用:运用民间文学田野调查得方法搜集整理身边得民间文学作品。 第三章神话 识记:神话、自然崇拜、万物有灵观、自然神话、社会生活神话、日月神话、开辟神话、洪水再生神话、文化发明神话、部落战争神 话、民族起源神话等关键概念。著名神话得基本情节。

汉族民歌

汉族民歌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听赏,感受不同体裁、不同地域汉族民歌的不同特点,能简述中国民歌的发展概况。 2、在听赏、体验的基础上,能通过讨论,归纳总结号子、山歌、小调这三种汉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3、表演《过滩号子》,体验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 二、教学重点: 对号子、山歌、小调这三种汉族民歌的音乐特点的辨别。 三、教学难点: 表演《过滩号子》师生合作环节的引导、把握和组织。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我国汉族民歌丰富多彩,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瑰丽的珍宝。她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远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诗经》;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唐宋的“曲子词”;元代的“散曲”、“小令”;明清以来的“歌谣”、“小曲”等,他们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放射着永远不灭的光芒。 民歌从内容上大致可分为:反映社会矛盾和政治斗争的;反映生产劳动的;反映爱情、婚姻的,如《小河淌水》;反映日常生活的;逗趣、启智的;歌唱历史传说故事、景物古迹的等。 (师):由于各地区不同的具体生活方式及编唱条件和思想内容的表现要求,使各类民歌具有不同的表现方法和音乐性格特征,从而形成了各类民歌的体裁,民歌从体裁形式上可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 (二)、欣赏号子音乐: (多媒体播放音乐并展示画面) (要求听赏、体验,讨论交流,归纳号子的音乐特点) 1、《黄河船工号子》 (1)音乐特点:音调粗犷急促,节奏紧张有力,短小精悍的北方“吆号子”。 (2)音乐主题:生动地展现了黄河船工们拼着性命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 2、《澧水船夫号子》 (1)音乐特点:曲调复杂多变、富有气势,悠扬 (2)音乐主题:生动地反映了澧水船夫们紧张激烈的劳动生活和乐观自豪、坚毅勇敢的性格。 3、《黄河船夫曲》[补充欣赏] 4、《靖江打麦号子》[补充欣赏] 5、归纳: (多媒体展示) [号子]: (1)概念:是人们从事体力劳动的过程中创造并演唱的一种带呼号性的歌曲。

汉族民歌的体裁分类及特点

第二节汉族民歌的体裁分类及特点一、中国民歌的分类 民歌的分类一直是民歌研究工作中的重点课题,不同的分类方法表明了不同的研究角度。除了音乐学外,文学、历史、民俗学等其他人文学科也要对民歌进行分类研究。由于目的和方法不同,以及研究阶段的不同,民歌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常见的有: 按体裁形式分类大致可分为:号子(包括搬运号子、船工号子、作坊号子等)、山歌(包括一般山歌、放牧山歌、田秧山歌等)、小调(包括谣曲、时调、风俗仪式歌曲、舞歌等)3大类。在有些学者的论着中将民歌细分为号子、山歌、牧歌、田秧歌、船歌、童谣、小调、风俗仪式歌等。体裁分类法,有助于认识和研究民歌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民歌的社会功用、以及音乐表现方法、特点等问题。? 按民族和区域的风格色彩分类中国有56个民族,由于各民族历史传统、语言特点、生活风俗等的差异,致使各民族民歌的风格色彩相距甚远。一些人数较多、居住地域较广的民族,如汉、蒙古、藏、壮、维吾尔等族,还可根据其不同地区民歌的音乐特色划分为若干色彩区。如汉族民歌大致可分为西北、华北、东北、西南、江浙、闽粤台、湘鄂、江淮8个色彩区,其中前3个地区属北方片,第4至第6属南方片,第7、第8属南北过渡地区。也有将南方片及过渡区分为云桂黔、川湘鄂、江浙、闽粤台等4个地区。分法不一,各有各的依据。 风格色彩分类法有助于认识和研究民歌的风格色彩、音乐与民俗的关系等问题。按题材内容分类有助于认识、研究民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等问题。此外,还有根据历史发展时期分类,或出于某一专题研究的需要而进行的特殊分类。 1、劳动号子 民歌的一个品种,是伴随着重体力劳动而歌唱的一种常带有呼号的歌曲。能够起着指挥劳动、协调动作、鼓舞劳动热情、解除疲劳的作用。多种多样的生产劳动,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劳动号子,如插秧、车水、打场、打夯、打硪、装卸、挑担、摇撸、拉纤、捕鱼、伐木等。每一种劳动号子的音乐都和这种劳动动作的特点紧密联系,因而产生不同的曲调、节奏、曲式结构和歌唱形式,一般为一唱众和,也有独唱和齐唱的,唱词多即兴创作。 多种多样的劳动内容和方式,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劳动号子。 《哈腰挂号子》它流行于黑龙江林区。是东北林区抬木号子的一种。歌唱形式为一领众

尊佛神万寿忌谨用房事大凶

尊佛神万寿忌谨用房事大凶 【诸神圣诞下降,日犯房事冲犯神怒大忌】 【正月】初一:元始天尊万寿(弥勒佛佛辰)犯削祿夺纪。正月初三:万神都会 正月初四:孙天医真人千秋。正月初五:五虚正月初六:清水祖师佛辰六耗。正月初七:神仙上会正月初八:五殿阎罗王圣诞。正月初九:玉皇上帝万寿正月十三:关圣帝君飞升。正月十四:三元下降犯者减寿正月十五:门神护尉千秋上元天官圣诞临水夫人陈靖姑千秋 正月十六:三元下降,犯者减寿。正月廿四:雷都光耀大帝圣诞每月廿五:为 月晦,日犯者减寿。每月廿七:北斗星君下降每月廿八:人神在陰,犯者恶疾而亡每月三十:司命奏事,犯者减寿(月小取廿十九日忌用) 【二月】初一:一殿秦广王千秋。 二月初二:济公菩萨佛辰福德正神赵公明千秋 二月初三:文昌帝君圣诞。二月初八:三殿宋帝王千秋每月十五:太上老君, 九天玄女娘娘 精忠岳王千秋,三山国王千秋之圣诞 二月十六:开漳圣王千秋。二月十七:新竹城隍爷千秋二月十八:四殿五官王 千秋,先师孔子諱辰。二月十九:观世音菩萨佛辰二月廿一:普贤大帝佛辰。 【三月】初一:二殿楚江王千秋三月初三:玄天上帝万寿。三月初八:六殿卡城王千秋。三月初九:牛鬼神出世犯者产恶胎三月十五:保生大帝,吴真人千秋,中路财神, 赵元帅圣诞,犯者产恶胎 三月十六:准提菩萨佛诞。三月十九:太阳星君圣诞三月二十:注生娘娘千 秋。三月廿三:鬼谷先师千秋三月廿七:七殿泰山王千秋。三月廿八:东岳大帝圣

诞【四月】初一:八殿都市王千秋。四月初四:文殊菩萨佛辰四月初八:释伽佛祖万寿九殿平等王千秋,犯者血厄死 四月十四:吕纯阳祖师圣诞,狱帝圣诞。四月十五:陽先师圣诞四月十七:十殿转轮王千秋 四月十八:北极紫微帝君千秋华陀神医千秋。四月廿一:托塔李天王圣诞四月廿五:武安尊王千秋。四月廿六:南鲲李大王爷千秋四月廿七:南鲲范五王爷千秋。四月廿八:神农先帝万寿【五月】初一:南极长生帝君千秋。五月初四:地臘玉帝,考校官爵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以上九日为九毒日犯者病损寿 五月初七:巧圣先师千秋。五月十一:天下都城隍爷千秋五月十三:关聖帝君太子千秋降神。五月十五子时犯者主三年内夫妻亡死。五月十六:天地造化之辰犯者大凶,五月十七:萧府五爷千秋五月十八:张府天师佛诞,五月廿十七:廿十八,三十日同忌【六月】初三:韦驮佛佛辰,六月十一:田都元帅千秋六月十五:王灵天君圣诞,六月十九:观音得道日,南鲲池二王爷六月二十三:火神圣诞六月廿四:关圣帝君圣诞南极大帝圣诞雷祖大帝圣诞六月廿五:廿七,廿八,三十圣诞。 【七月】初一,初三,忌七月初七:大成魁星圣诞,道德臘王帝校人善恶。 七月初十:陰毒日七月十四:开基恩主千秋。七月十五:中元地官圣诞七月十八:王母娘娘圣诞。七月十九:伏羲氏八卦祖师千秋值年太岁星君千秋七月廿三:诸葛武候千秋法主圣君千秋。七月廿四:郑延平郡王千秋七月廿六:新竹都城隍奶奶圣诞。七月三十:地藏王菩萨佛辰【八月】初一:凶八月初三:北斗星君圣诞九天司命灶君千秋,犯重病,

民间文学

搜集整理大兴安岭民间文学,对于继承和利用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重要。然而,近年来发现我区一些民间文学工作者(主要是搜集整理者和编者)在搜集整理民间文学的实际操作上存在某些误区,其突出表现是:混淆了神话、故事、传说的概念,三者常常纠缠在一起,搜集整理时把握不准各自的特征,编成书稿时也出现内容的混杂和目录上的交叉;把搜集整理过程当成了再创作的过程,情节的随意演绎和语言的文人倾向成为一种硬伤;在搜集整理谚语时忽视了谚语的地域性,误把中国南方或中原地区甚至更加广为扩传的谚语当作我区少数民族的谚语;不同的传说、故事中出现人物和情节的雷同;在整理故事、传说的篇尾附上整理者个人的感慨、抒情类语言甚至附上一段所谓的诗,成为不折不扣的蛇足;对涉及到的历史人物评价不科学、不严肃,历史事件的叙述也有违史实;对涉及到国际关系的某些事件的文字处理上缺少慎重的态度,等等。存在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主要是理论上的模糊和在操作层面上缺乏严谨的科学性。因此,亟需理论上的澄清和实践上的探究。 神话、故事、传说是民间文学中的“三大家族”,它们姓氏不同,成员各异,但如何界定和区分? 神话是文学创作中一种极古老的口头艺术形式。全世界的民间口头文学研究者们曾经给神话下过的定义多达一百几十种。但是,这些定义往往不是建立在科学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因而各有缺陷。自“五四”运动以来,我国民间文学研究领域一直把两个人关于神话的定义确立在指导地位,这两个人,一个是马克思,一个是高尔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神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高尔基则对神话的概念进一步作出简括的解释和说明:“神话是自然现象、对自然的斗争以及社会生活在艺术概括中的反映。”(高尔基:《苏联的文学》)由此,我们可以归纳神话的特点并借以同传说和故事加以区别:其一,神话产生的主要时期是在原始公社以前,因此,神话的内容是古老的。如果我们搜集整理了一篇黑龙江流域人民同沙俄侵略者抗争的民间口头艺术作品,尽管其中有某些幻想的色彩,但也并非神话。其二,神话的内容、情节富于幻想性,但是,透过这种幻想成分却能很明显地窥察古代的现实生活情景,如女娲造人的神话让我们联想到古人制陶的生活。 什么是传说呢?我国当代权威的民间文学专家乌丙安教授指出:传说“是与历史事件、人物相联系的或与地方事物(名胜、古迹、风俗、地方特产或常见事物)有关联的幻想性散文叙事作品。”如大兴安岭的嘎仙洞的传说、李金镛的传说、北极光的传说。传说的一个最突出特征,就是传说中的一切虚构因素、幻想成分、奇异形象总是要与一定的可信事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关于民间故事的概念,前苏联口头文学专家开也夫有比较稳妥的论述:“广义地说来,有着假想的内容、散文的形式的口头艺术作品就叫做民间故事。狭义地说来,仅只是幻想的故事叫做民间故事。”(开也夫著:《俄罗斯的文学》)据此,乌丙安教授进一步指出:“民间故事中的假想内容时有一些原始观念的痕迹,但整个内容并不像神话那样全部概括着原始人类的认识和观念。民间故事的人物和情节,几乎很少有附会到具体事物上的,有的故事即使关联到某些事物上,但在内容的基本特色上与传说内容的生活特色也有区别。”(乌丙安著:《民间文学概论》)。这两个论述为我们认识民间故事的特征提供了一把便捷的钥匙。 总之,区别神话、传说、故事,最简要的也是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在了解、运用各自概念的基础上来辨别其特征,如同我们要认识一个人究竟是谁,就要看其身高、体态和相貌等特征一样。但又不能仅见身高相似就认为都是“老王”,仅因其体态类同就认定都是“老李”,而要进行多方面、综合性观察和辨识。认清了基本特征和主要标志,就可以避免混淆和交叉。 搜集整理民间文学,必须忠实记录,慎重整理。这里有两点应引起特别注意,一是在整理时切不可过分地将语言文人化,人民群众的口头艺术创作语言始终是简朴明快的,而不是委婉朦胧的,更不能有诗化的倾向。我们有的经过整理的民间传说,如叙述到李鸿章同慈禧的对话,使用上了半文半白的语言,这就显然有违于民间口头文学的风格。因此,在这方面,强调“忠实记录”也包括对语言的忠实记录。二是“慎重整理”并不等于不整理,比如在语言的精练上,在情节的真与伪、粗与精上都必须进行整理,但这种整理又必须是尊重基本原型基础上的整理。 谚语也是有地域特色的,就像劳动号子一样。我们林区谚语的突出特色,就是同林木和少数民族生活相联系的,所以搜集整理大兴安岭地区民间谚语也要突出大兴安岭(包括少数民族)的特点,这样才有价值。相反,如果把“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之类的谚语也当做本地谚语来搜集,便没有什么意义了。近年来,笔者接触到一些我区少数民族方面的谚语,这些谚语记录和反映了鄂伦春等少数民族婚、嫁和生产以及民间交往的习俗和文化,这对于研究民族文化并为现实所用是很有意义的。 在传说中叙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应以史实和正确的历史人物评价为依据,如果在整理时发现对人物和事件的叙述有误,那么就该予以纠正,而不能以讹传讹。比如有的《嘎仙洞传说》,开篇就称“大兴安岭的鲜卑民族远在春秋战国时就逐鹿中原”这显然是不符合史实的。中国历史年表明确记载鲜卑人问鼎黄河流域,在山西大同建立北魏王朝(初称代国)是在公元386年。如果说从鲜卑人走出山林到取得建立王朝的条件,这期间有一个比较漫长过程的话,那也不至于前移到一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再比如在有的《胭脂沟的传说》里,称李鸿章为“大卖国贼”,这是否妥当,是否科学,是否公允,也有待研究。晚清时期慈禧王朝的割地赔款问题究竟该由谁来承担根本责任和罪名?李鸿章虽为总理大臣,但在慈禧的淫威下他是否有实际上的决策权?这些复杂的问题我国史学界尚且存疑,所以我们暂时也先不给李氏戴上卖国贼的帽子为宜。还有,关于李金镛填江借船的那一段传说,讲李金镛急需粮草而无船可运,便施一计:让百姓把江流堵截,使俄船无法航行,然后李金镛再以此为条件迫使俄人借船运送粮草。这段传说既塑造了李金镛的机智,又揭示了其不择手段,得失兼在,依笔者愚见,还是先不传为好。再说,偌大一个黑龙江,岂是当时随便一些百姓手抬肩扛石料沙土便能填截的?既如此,那截后的江水奔如猛兽如何控制?所以,这传说的可信性也十分可疑。 最后,我想就当代民间文学搜集工作谈一点看法。民间文学源远流长,至今未曾中断,而且人民群众的口头艺术创作永远是贴近现实的。我们如果忽视了对当代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就会像上世纪60年代后出现的情况那样,导致此项工作的流失和断代,而后则需要一个较大规模的补救过程。当代民间文学主要有民间传说、故事、笑话(手机短信当属此例)、歌谣等。如在大兴安岭流传的抗联支队的传说,开发会战时期的女子架桥连的传说,以及一些先进典型人物的传说,还有那些具有积极意义的讽刺笑话等,都应引起民间文学工作者和爱好者的注意。我们今天把这些东西搜集起来,明天,它们就是一种新的文化财富 中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当中,土家族是一个典型的中部民族,主要分部在湘、鄂、黔、渝四个省市邻接地段。土家族是巴人的后裔,它作为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民族除了能征善战外,他们在漫长而又艰辛的改造自然的历程中还创造了光辉灿烂,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据宋玉《对楚王问》所云:…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下里》大概是楚歌,《巴人》无疑是巴歌。唐代兴起的《竹枝词》,

源自中国上古创世神话和传说的神祇

源自中国上古创世神话和传说的神祇: 名号 道教尊名 其他称号 经典 来源 备注 盘古氏 元始天尊 女娲氏 女娲娘娘 燧人氏 太昊伏羲氏 五方上帝 炎帝神农氏 医药祖师神 黄帝轩辕氏 少昊金天氏 颛顼高阳氏 蓐收氏 金神 句芒氏 木神 共工氏 水神 祝融氏 火神 后土氏 土神 夸父氏 嫘祖 养蚕业祖师神 蚩尤 战神 刑天 战神 仓颉 仓颉先师 喾 尧 天官大帝 三元大帝 舜 地官大帝 禹 水官大帝 后羿 嫦娥 嫦娥仙子 [] 道教信仰 [] 道教主要神祇 源自道教基础信仰的神祇: 名号 道教尊名 其他称号 经典 来源 备注 玉清 元始天尊 道教中心三清

上清 灵宝天尊 太上道君 思想 太清 道德天尊 太上老君 道德经 太上清静经 昊天至尊玉皇大帝 昊天上帝 玉皇大帝 玉皇 玉帝 六御 勾陈上宫天皇大帝 勾陈大帝 天皇大帝 中天紫微北极大帝 紫微北极大帝 北极大帝 北极星君 青华大帝 太乙救苦天 尊 南极长生大帝 长生大帝 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 后土 后土娘娘 [] 神仙 源自道教传说中的神仙: 名号 道教尊名 其他称号 经典 来源 备注 西王母 王母娘娘 瑶池金母 山海经 东王公 东华帝君 青提帝君 枕中书 汉钟离 东游记 八仙 张果老 韩湘子 铁拐李 吕洞宾 何仙姑 蓝采和 曹国舅

[] 先秦方士 被神化的先秦人物: 名号道教尊名其他称号经典来源备注 老子道德天尊 太上老君 道德经 (老子) 太上清静 经 关尹子文始真君文始真经(关尹子) 文子通玄真君通玄真经(文子) 列御寇冲虚真君冲虚真经(列子) 庄子南华真君南华经(庄子) 鬼谷子玄都仙长命理祖师神[] 道士 道教各道派的祖师: 名号道教尊名其他称号经典来源备注 张道陵正一真人张天师正一派祖师许逊旌阳祖师净明道祖师 [] 佛教信仰 [] 佛 源自佛教信仰的佛: 名号道教尊名其他称号经典来源备注 释迦牟尼如来佛祖佛陀 [] 菩萨

道教神仙诞辰、降现日大全完整版

道教神仙诞辰、降现日大全完整版 本表根据《天皇至道太清玉冊·朝修吉辰》、《玉匣记》以及网上资料、以及地方神仙信仰而制作,有很多地方仍有不足,希望高道大德予以指正,以期进一步完善。 正月 初一:天腊之辰(五帝校定生人神气时限长短,五帝会于东方九炁青天)、太上老君降现、昊天上帝统天神地祇朝三清、东方七宿星君下降、徐来勒真人於会稽上虞山传经于葛玄真人。 初二:天曹下降、车公圣诞。 初三:孙真人(孙登)圣诞、全真华山派开宗祖师广宁真人郝祖圣诞、太白北斗星下降、拜车公。 初五:赵公元帅巡查接财神,全真清静派开宗祖师清静元君孙祖圣诞,邓白玉、王仲甫二真人同飞升 初七:三官大帝检校日举迁赏会、真武下降、四斗帝君下降、甘真人飞升、商丘宣明王火正火神阏伯圣诞。 初八:南斗下降、东北方度仙上圣天尊五殿阎罗王圣诞、普天星斗下降 初九: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圣诞、太素三元君朝真 初十:长生保命天尊下降 十一:消灾解厄天尊下降 十三:虫王爷刘猛将军圣诞、关圣帝君飞升日 十四:三官下降 十五:上元天官赐福紫微大帝圣诞、祖天师张道陵圣诞、佑圣司命真君圣诞、正一静应真君圣诞、迎厕神紫姑、临水夫人陈靖姑圣诞、混元上德皇帝降现、西斗帝君下降、翊圣保德真君降、金精山张灵源真人飞升 十六:开台圣王郑成功圣诞、伏羲圣诞

十八:医圣张仲景圣诞、真大道教开派祖师刘仁德真人圣诞。 十九:全真龙门派开宗祖师邱处机圣诞、北阴圣母下降、五瘟神行病。 二十:招财童子圣诞、人皇圣诞、南斗星君下降。 廿一:天猷副元帅下降。 廿二:嗣天师张真人飞升、三尸神奏罪福。 廿四:雷都光耀大帝圣诞。 廿五:天蓬下降、北斗出游。 廿六:北斗出游、翊圣下降。 廿七:北极北斗下降。 廿八:忠孝神仙许旌阳天师圣诞。 廿九:北阴下降。 二月 初一:东方玉宝皇上天尊一殿秦广王圣诞、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圣诞、长春派开宗祖师刘渊然真人圣诞、翊圣保德真君下降、冲应太虚王真君、诚应妙远郭真君同飞升 初二:地公正神张福德圣诞、姜太公圣诞、孟夫子圣诞、蒙恬祖师圣诞、天曹下降、陆修静天师升仙、青龙节(龙抬头)、道济禅师圣诞。 初三:文昌帝君圣诞、北极北斗下降 初四:南斗星君下降、六司下降 初五:北极天蓬都元帅下降 初六:东华帝君圣诞 初七:西斗翊圣真君下降、北斗出游

民间文学概论复习资料试题参考材料

一、大纲说明: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按新修订的教学计划规定为专业限选课。通过该课程的教学旨在使学生对民间文学的历史、现状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对民间文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方法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学会分析鉴赏民间文学作品,能够区分不同体裁的民间文学,近而培养学生对民间文学的珍惜、热爱之情和保护民间文学的责任感、使命感。特根据《民间文学概论》的教学大纲制定该课程的考试大纲。 二、命题要求: 本考试大纲的考试范围为中国民间文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内容涉及到民间文学的含义、性质;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民间文学的发展历程及现状;搜集、整理民间文学的方法和原则;具体的民间文学体裁、各体裁民间文学代表作的鉴赏等方面。主要测试学生对民间文学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对民间文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内容覆盖《民间文学概论》十二章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难度中等;题型设计为: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叙述题、论述题等六大类型;试题分值的分布情况如下:填空题(每空1分,共10空,占10%)、单项选择题(10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占15%)、名词解释(4题,每题5分,共20分,占20%)、简答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占20%)、叙述题(1题,15分,占15%)论述题(1题,20分,占20%);考卷类型为闭卷;考核时间为100分钟。 三、大纲正文: 【考试内容及要求】

绪论 识记:民间文学的含义、范围。 理解:民间文学的双重属性。 运用:结合实例分析民间文学的价值。 第一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以及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识记:民间文学的口头性、集体性(群体性)、传承性、变异性的含义。 理解:民间文学四大基本特征的相互关系。 运用:结合实例分析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相互影响。 第二章民间文学的搜集、记录与整理 识记:中国古代搜集整理民间文学的成就和特点。 理解:搜集整理民间文学的方法与原则。 运用:运用民间文学田野调查的方法搜集整理身边的民间文学作品。 第三章神话

音乐鉴赏 汉族民歌

《汉族民歌》 教学目标 l、能认真听赏所选教学内容,感受不同体裁形式、不同地域的汉族民歌的不同风格特点。 2、能与老师和同学合作演唱《过滩号子》,体验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 3、在欣赏体验的基础上,能对汉族民歌的主要体裁(号子、山歌、小调)的音乐特点进行探讨,与同学一起共同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我们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可谓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这绚烂多彩的文化百花园中,有一支特别鲜艳的花朵,那就是我们今天将要了解的“汉族民歌”。 2、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二、新课教学: (一)劳动号子 1、播放电影《锦上添花》片段,导出劳动号子的教学内容。 问:这种音乐体裁的名称是什么?在劳动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2、播放《澧水船夫号子》 提问:歌曲的演唱形式有什么特点? 湖南有湘、资、沅、澧四大江河,澧水位于西北部。这首号子生动的表现了船夫们从风平浪静的航行到遇风暴、过险滩,最后战胜艰险、继续平水航行的完整劳动过程,反映了船夫们紧张激烈的劳动生活和乐观自豪、坚毅勇敢的性格。 劳动号子是人们在从事体力劳动的过程中创作并演唱的一种带呼号性的歌曲。一般具有指挥劳动、协调动作、鼓舞劳动热情、消除疲劳的作用。号子的律动感很强,节奏比较固定,与劳动的节奏紧密配合,既适合于边唱边劳动,又可以鼓舞劳动热情。号子的音调粗犷有力,多采用领唱与齐唱,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3、师生合作表演《过滩号子》,亲身体验号子的风格特点。 (二)山歌 1、播放《刘三姐》片段,看看“对山歌”的热闹场面和歌手即兴对答的机智表现,导出山歌的教学内容。 山歌是广大劳动人民在山上、田间、牧场劳动、休息时即兴演唱的歌曲,是劳动人民表达内心思想感情的抒情小曲。山歌的延长形式有独唱、对唱、领唱、合唱等。我国的山歌非常丰富,各地山歌的名称也各不相同,如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内蒙古的“爬山调”、青海的“花儿”、四川的“晨曲”等。 2、比较听赏《赶牲灵》《小河淌水》 提问:你能听出它们分别是哪个地方的民歌吗?旋律各有什么特点? 《赶牲灵》陕北(陕北、山西河套)高亢风趣 《小河淌水》云南清新优美 《赶牲灵》:把少女盼望赶牲灵的情人归来的心理活动描述得惟妙惟肖 《小河淌水》:描绘了一个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悠远意境:银色的月光下,四周一片宁静,只有山下的小河不时发出潺潺的流水声。聪慧美丽的阿妹,见景生情,望月抒怀,把对阿哥的一片深情倾注在优美的旋律中。

中国民间音乐概述

中国民间音乐概述 绪言 民歌是民族音乐的基础: 1.在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传统音乐的五大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丰富的。 2.其中民歌是最早形成,在其他传统音乐体裁的形成和发展上,起着积极作用,许多歌舞、曲艺、戏曲音乐和民族器乐的品种是直接在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 一、民族音乐和民间音乐 民族音乐: 从广义来讲,一个民族在自身历史进程中创造的全部音乐就是该民族的民族音乐。在中国应包含自古至今的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等传统音乐;以及“西乐东渐”以后发展起来的近现代专业音乐音乐家创作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新音乐和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盛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通俗音乐。 从狭义来讲,民族音乐则专指传统音乐。 民间音乐: 是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存见的一部分既古老又现代的音乐文化类型,是创造于人民大众又供人民大众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口传心承方式来共同操纵、共同享用、共同演绎和共同传承的一种非专业的社会音乐文化产品。

三、民间音乐的文化特征 (一)、口头性、集体性和变异性 1.口头性是指人民在劳动、生活中情之所至即兴讴歌,见啥想啥就唱啥奏啥;唱词是口头文学,音乐是口头,都不是用笔头书写成的。简言之,是口头创作。 2.集体性是指集体创作,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人口头创作出“原型”后,在传播过程中(共时或历时)经他人改造(即再创造)逐步定型,成为集体创作的成果。一种是在原创时不有二人以上参与,一人一句凑合而成,在集体劳动、集体生活中,二人对唱或集体歌唱的民歌,数人接唱的山歌中,这种情况较为普遍。 3.变异性是民间音乐在传播过程中(被再创作时)原型发生了变异,有时是局部变异,有时因变异较大,而由母体(原型)产生了子体。 因此在民间音乐中,同一首民歌或乐曲在不同演唱(奏)者的唱、奏中都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形成一曲多变,或许多曲调大同小异、小同大异的状况,这是民间音乐创作中变异性的体现。 (二)传承性和演变性 传承性是传统与继承的特征,民间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现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具有一定特色的音乐观念、音乐形成、表现手法等,通过口传心授在世代相传中作历时性传递。 这些相对稳定、具有一定特色的因素就是传统。后代继承前代的传统,据此继续向前发展,就是继承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