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货币供求与均衡ff
- 格式:docx
- 大小:30.84 KB
- 文档页数:10
第八章货币供求与均衡一、填空题1.基础货币又称和。
它由商业银行的和流通中的所构成。
2.狭义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共有五个,它们分别是、、及。
3.货币供给量是由及这三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共同决定的。
4.根据现代货币供给理论,货币存量是与之乘积。
5.货币均衡是指和大体上相一致。
6.货币均衡是一个过程。
7.在完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的实现是通过机制实现的。
8.货币供给曲线与货币需求曲线的交点即为,此点决定的利率为利率。
9.物价水平上升一般来说是大于的典型表现。
10.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实现社会总供求均衡的前提条件。
二、单项选择题1.根据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当预期利率上升时,人们就会()。
A.抛售债券而持有货币B.抛出货币而持有债券C.只持有货币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2.根据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当前市场利率比正常水平高时,人们就会()。
A.抛售债券而持有货币B.抛出货币而持有债券C.只持有货币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3.超额准备金率的变动主要取决于的行为。
()A.中央银行 B.社会公众C.商业银行 D.监管当局4.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存款准备率越高,则货币乘数()A.越大 B.越小C.不变 D.不一定5.在基础货币一定的条件下,货币乘数越大,则货币供应量()A.越多 B.越少C.不变 D.不确定6.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越高,则货币乘数()。
A.越大 B.越小C.不变 D.不确定7.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低,则货币供应量()。
A.越多 B.越少C.不变 D.不确定8.在货币供应量决定因素中,商业银行能控制的是〔〕。
A.基础货币 B .法定准备率C.现金比率D.超额准备率9.在法定准备率为10%的条件下,当中央银行向某商业银行发放100万贷款后,整个商业银行系统最多能向社会公众发放贷款〔〕A.1000万B.900万C.99万D.1100万10.在法定准备率为10%的条件下,当某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借入100万用于发放贷款后,整个商业银行系统最多能向社会公众发放贷款〔〕A.1000亿B.900亿C.99亿D.1100亿三、多项选选择题1.基础货币包括:()。
第八章货币供求与均衡第一节习题一、填空题1. (名义货币供给量)是指在一定时点上不考虑物价因素影响的货币存量。
2. (实际货币供给量)就是指剔除了物价影响之后的一定时点上的货币存量。
3. (基础货币)是指具有使货币总量倍数扩张或者收缩能力的货币。
4. 一般情况下,商业银行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主要通过两种手段:一是(调节超额准备金的比率);二是(调节向中央银行借款的规模)。
5. 在市场经济中,调节超额准备金比率的主要动机有两个:一个是(成本和收益动机);另一个是(风险规避动机)。
6. (货币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社会各经济主体为满足正常的生产、经营和各种经济活动需要而应该保留或占有一定货币的动机或行为。
7. 古典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中最著名的是(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和(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数量说)。
8. 凯恩斯认为,人们的货币需求有三个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9. (“流动性陷阱”)就是指当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跌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
10. 从市场角度来看,社会总供求平衡包括(商品市场)的平衡)与(货币市场)的平衡,其中,(货币市场)的平衡起着关键作用。
二、单项选择题1. 按照货币的流动性的不同,将货币供应划分为四个层次。
其中不属于M1 包含的内容有( D )A. 纸币B. 硬币C. 活期存款D. 定期存款2. 能够反映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压力的是( C )A. M0B. M1C. M2D. M33. 凯恩斯认为,人们的货币需求有三个动机( D )A. 交易动机B. 预防动机C. 投机动机D. 弥补通胀损失动机4. 以下不属于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渠道的是( B )A. 再贷款B. 贴现C. 收购黄金D. 公开市场业务5. 下列属于影响货币需求的机会成本变量的是( B )A. 收入B. 利率C. 财富D. 制度因素6. 下列关于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的说法错误的是( C )A. 认为货币数量不影响价格水平B. 货币必要量公式反映的是货币的交易需求C. 在实践中可以测算货币必要量D. 货币必要量模型建立在金属货币流通基础上7. 下列关于货币需求理论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C )A. 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反映了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
B. 费雪方程式强调货币数量变化对商品价格的影响。
C. 剑桥方程式强调货币的交易手段职能。
D.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也称为流动性偏好需求理论。
8. 下列关于剑桥方程式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D )A. 是由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庇古提出来的。
B. 强调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性质。
C. 侧重分析货币存量占收入的比例。
D. 从宏观角度分析货币需求。
9. 货币学派的核心理论是( C )A. 现金交易数量说B. 现金余额数量说C. 现代货币数量论D. 货币必要量理论10. 以下不属于当货币供给小于实际货币需求时的具体表现的是(D )A. 经济停滞B. 商品滞销C. 失业率上升D. 通胀膨胀三、多项选择1. 能够向社会公众提供信用货币的主体有(ABCD )A. 中央银行B. 商业银行C. 储蓄银行D. 特定的存款金融机构2. 以下属于基础货币的构成的是(ABC )。
A. 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B. 商业银行存放于中央银行存款C. 公众持有的现金D. 公众持有的黄金3. 弗里德曼认为决定货币需求量的关键因素是(ABCD )A. 恒久性收入B. 财富在人力和非人力之间的划分C. 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D. 人的主观偏好4. 以下有关从微观角度考察货币需求的说法正确的有(ABCD )A. 在规模变量为一定时解释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
B. 提请人们注意,货币不仅有交易媒介功能,而且还有资产和价值储存的功能。
C. 强调利率、价格等市场信号对货币需求能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
D. 有可能使短期货币需求分析更精确化。
5. 下列有关货币供求与社会供求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C )A. 社会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B. 货币需求决定社会总供给C. 货币供给决定社会总需求D. 社会总需求决定货币供给6. 以下属于货币供求均衡状态的具体表现的是(AB )A. 物价相对稳定B. 经济稳定增长C. 政府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D. 政府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7. 下列属于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是(ABCD )A. 收入B. 利率C. 物价变动率D. 制度因素8. 政府对货币失衡的调整方式有(AC )A. 供给型调整B. 需求型调整C. 混合型调整D. 逆向型调整9. 从中央银行角度来说,当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时,可采取如下货币政策(ABCD )A. 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B. 提高再贴现率C. 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D. 减少基础货币投放量10. 从财政角度来说,当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时,可采取如下财政政策(ABCD )A. 减少对政府部门的拨款B. 增加政府债券C. 提高税率D. 增设新税种四、判断题1. 货币供给量是一个完全由中央银行决定的外生变量。
(×)2. 人们通常所使用的货币供给概念,一般都是实际货币供给。
(×)3. 在现代经济中,如果政府的经费支出主要用于非经济用途,那么,由财政赤字诱发的货币供应量是形成外生货币量的主要原因。
(√)4. 剑桥方程式强调货币的交易手段职能,费雪方程式则强调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性质。
(×)5. 一般来说,国民收入越低,风险程度越大,货币的预防性需求就越大。
(×)6.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最大的创新是认为投机性需求和利率呈反比关系。
(√)7.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又称为流动性偏好货币需求理论。
(√)8. 在经济体制不变的情况下,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与流通中货币之比为“8 : 1”时,社会的商品供求关系处于稳定和基本均衡的状态。
(√)9.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模型是从宏观角度分析货币需求的典型。
(×)10. 货币供应量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体系及社会公众共同决定的。
(√)五、名词解释1. 货币供给2. 货币供给量3. 货币需求4. 基础货币5. 货币乘数6. 货币均衡7. 交易动机8. 预防动机9. 投机动机10. 恒久性收入六、问答题1.试述货币政策目标及各目标之间的矛盾与统一。
2.什么是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设置的标准是什么?3.哪些指标可以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为什么?4.怎样判断货币政策工具的强弱?5.分析一般性信用控制工具的作用。
6.分析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7.分析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因素。
8.试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第二节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 名义货币供给量2. 实际货币供给量3. 基础货币4. 调节超额准备金的比率,调节向中央银行借款的规模5. 成本和收益动机,风险规避动机6. 货币需求7. 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和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数量说8. 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9. 流动性陷阱10. 商品市场,货币市场,货币市场二、单项选择1. D2. C3.D4.B5.B6. C7. C8.D9.C 10.D三、多项选择1. ABCD2. ABC3.ABCD4. ABCD5. AC6. AB7. ABCD8.A C9. ABCD 10.ABCD四、判断题1. ×2. ×3. √4. ×5. ×6. √7. √8. √9. ×10. √.五、名词解释1. 货币供给是指货币供给主体在一定时期内通过银行体系向社会公众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是一个动态的流量概念。
2. 货币供给量是指在一定时点上,由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居民所持有的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总和,是一个静态的存量概念。
3. 货币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社会各经济主体为满足正常的生产、经营和各种经济活动需要而应该保留或占有一定货币的动机或行为。
4. 基础货币又称为货币基数,或强力货币、高能货币,它是指具有使货币总量倍数扩张或者收缩能力的货币。
它是由公众持有的现金和商业行的准备金构成。
5. 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的扩张倍数,也就是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的比值,它表示每1 元基础货币的变动所能引起的货币供给量的变动。
6. 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求作用的一种状态,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一致,而不是货币供求在数量上的完全相等。
7. 交易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应付日常交易活动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
8. 预防动机是指人们为应付紧急或意外情况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
9. 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在未来的某一适当时机进行投资活动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
10. 所谓恒久性收入,表示一个人在一个较长时期的平均收入水平而不是当前的收入水平。
六、问答题1、简述我国现阶段货币供应量的层次划分。
答:我国现阶段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其含义分别是:M0=流通中现金,即在银行体系以外流通的现金;M1=M0+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即狭义货币供应量;M2=M1+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即广义货币供应量。
在这三个层次中,M0与消费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M1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流动性仅次于M0;M2流动性偏弱,但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通常所说的货币供应量,主要指M2。
2、影响基础货币投放的因素有哪些?答: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可以控制其投放量的货币。
基础货币的投放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财政收支状况。
当财政出现赤字并且通过向中央银行透支借款弥补时,基础货币投放增加;若财政出现节余,则基础货币减少。
(2)向金融机构贷款和公开市场业务。
中央银行无论采取再贷款或者再贴现的方式,只要是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注入资金,则基础货币投放增加;反之,基础货币投放减少。
中央银行从公开市场上买进证券,基础货币的投放增加;反之,基础货币投放减少。
(3)国际收支状况。
国际收支的变动会引起中央银行黄金和外汇储备的变动。
如果中央银行在本国国际收支顺差时增加黄金和外汇储备,则基础货币投放增加;反之,基础货币投放减少。
3、试述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的一般内容及评价。
答:(1)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的一般内容按照马克思对货币必要量的论述,流通中必须的货币量为实现流通中待售商品价格总额所需的货币量。
用公式表示待售商品价格总额对货币的需要量,可以写成:货币必要量=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流通速度若以M 表示货币必要量,Q 表示待售商品数量,P 表示商品平均价格,V 表示货币流通速度,则有:M =P•Q/V(2)由于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模型建立在金属货币流通基础上,因此对该模型的理解必须注意这样几个问题:①货币必要量理论强调待交换的商品价值决定其价格,货币数量不影响价格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