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
- 格式:doc
- 大小:390.50 KB
- 文档页数:14
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是一门使用统计方法分析经济现象的学科。
计量经济学主要通过收集、处理、分析和解释经济数据,以确认和识别经济核心问题,比如需求和供给、价格变动、市场结构和经济增长等。
这门学科的进步和应用在各种政策制定和经济决策上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比如经济政策的分析,股票市场的预测和企业的经营决策等。
接下来,本文将解释计量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并探讨计量经济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计量经济学的主要内容计量经济学分析的主要对象是经济现象和经济数据。
这些现象和数据可以描述为变量和关系,比如价格,工资,利润和经济增长等。
计量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这些变量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便为决策者提供更好的政策建议。
在计量经济学中,通常会涉及到如下的主要内容:1. 变量的含义和测量。
计量经济学要求研究者对变量的含义进行明确界定,以便能够对其进行测量,并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例如,如果要研究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通货膨胀就是一个重要的变量,需要进行合理的测量。
2. 经济关系的建模。
计量经济学则进一步探索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并通过数学模型来描述它们之间的联系。
例如,经济学家可以建立一个供求模型来研究商品价格的形成。
3. 假设检验。
计量经济学通过提出假设并使用统计检验方法来验证假设。
通过检验结果,经济学家可以同样的推理得出各种假设是否成立。
4. 统计分析。
该领域强调通过统计分析方法检验模型的假设,这是检验数据和变量关系的重要手段。
统计分析包括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以及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
二、计量经济学方法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方法包括统计分析、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概率论和经济实验等。
其中最常使用的方法是回归分析。
1. 回归分析回归分析是计量经济学的核心方法。
回归分析将一个自变量与因变量相关联。
例如,如果我们想知道变量X与变量Y的相关性,我们就会回归一个X对Y的方程。
这个方程告诉我们,当X发生变化时,Y的变化程度。
回归分析需要建立方程,并根据现有数据的信息来确定系数。
名词解释1,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是以经济理论和经济数据的事实为依据,运用数学、统计学的方法,借助计算机为辅助工具,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研究经济数量关系和规律的一门经济学科。
2,虚拟变量数据;虚拟变量数据是人们构造的,用来表征政策定性事实的数据。
3,计量经济学检验;计量经济学检验主要是检验模型是否符合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基本假定。
4,回归平方和;回归平方和用ESS表示,是被解释变量的样本估计值与其平均值得离差平方和5,拟合优度检验;拟合优度检验是指检验模型对样本观测值的拟合程度,用R²表示,该值越接近1,模型对样本观测值拟合得越好。
6,总体回归函数;将总体被解释变量的条件期望表现为解释变量的函数,这个函数称为总体回归函数。
7,样本回归函数;是指被解释变量的样本条件均值也是随解释变量的变化而又规律的变化,如果把被解释变量的样本均值比奥斯为解释变量的某种函数,称这个函数为样本回归函数8,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F检验);是指对模型中北解释变量与所有解释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在总体上是否显著做出推断。
9,回归参数的显著性检验(t检验);是指对其他解释变量不变时,某个回归系数对应的解释变量是否对被解释变量有显著影响做出推断。
10, 多重共线性;是指解释变量之间精确的线性关系和解释变量之间近似的线性关系。
11, 完全的多重共线性;是指解释变量的数据矩阵中,至少有一个列向量可以用其余的列向量线性表示。
12,不完全的多重共线性;指对解释变量k X X X ,,,32 ,存在不全为0的数k λλλλ,,,,321 ,使得 033221=+++++i ki k i i v X X X λλλλ ),,2,1(n i =,其中,i v 为解释变量。
13,异方差性;是指随即变量的方差不是确定的常数,即被解释变量观测值的分散程度随解释变量的变化而变化。
14,序列相关性;指总体回归模型的随机误差项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15.滞后效应;是指由于经济活动的惯性,一个经济指标以前的变化态势往往会延续到本期,从而形成被解释变量的当期变化同自身过去取值水平相关的情形。
1、什么是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是以经济理论和经济数据的事实为依据,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研究经济数量关系和规律的一门经济学科。
2、为什么说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理论、数学和经济统计学的结合?试述三者之关系。
(同一)3、建立与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的主要步骤。
①理论模型的建立;②收集数据,参数估计;③模型检验;④模型应用;4、并说明时间序列数据和横截面数据有和异同?时间序列:同一个统计指标,在同一时间点上,不同的对象所得的数据;横截面积:同一指标,同一对象在不同时间点上所得的数据5、试解释单方程模型和联立方程模型的概念,并举例说明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6、常用的样本数据有哪些?(同第四题)1、最基础的:经典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2、运用最小二乘法,3、最基本假定:简单线性回归;对随机扰动项的假定:①零均值;②同方差;③无自相关4、统计检验:一是先检验样本回归函数与样本点的“拟合优度”,第二是检验样本回归函数与总体回归函数的“接近”程度5、后者又包括两个层次:第一,检验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是否存在着显著的线性影响关系,通过变量的t检验完成;第二,检验回归函数与总体回归函数的“接近”程度,通过参数估计值的“区间检验”完成。
6、总体回归函数是对总体变量间关系的定量表述7、样本估计量优劣的最主要的衡量准则:无偏性、有效性与一致性8、Goss-markov定理表明OLS估计量是最佳线性无偏估计量。
9、运用样本回归函数进行预测,包括被解释变量条件均值与个值的预测,以及预测置信区间的计算及其变化特征。
10、总体回归函数:将总体被解释变量Y的条件均值表现为解释变量X 的某种函数11、样本回归函数(SRF):将被解释变量Y 的样本条件均值表示为解释变量X 的某种函数。
总体回归函数与样本回归函数的区别与联系12、随机扰动项:被解释变量实际值与条件均值的偏差,代表排除在模型以外的所有因素对Y的影响。
13、引入随机扰动项的原因:未知影响因素的代表●无法取得数据的已知影响因素的代表●众多细小影响因素的综合代表●模型的设定误差●变量的观测误差●变量内在随机性14、为什么要作基本假定:模型中有随机扰动,估计的参数是随机变量,只有对随机扰动的分布作出假定,才能确定所估计参数的分布性质,也才可能进行假设检验和区间估计●只有具备一定的假定条件,所作出的估计才具有较好的统计性质15、拟合优度:样本回归线对样本观测数据拟合的优劣程度,16、可决系数:在总变差分解基础上确定的,模型解释了的变差在总变差中的比重1、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基本假定:①零均值;②同方差;③无自相关;④不存在相关性2、在检验部分,一方面引入了修正的可决系数,另一方面引入了对多个解释变量是否对被解释变量有显著线性影响关系的联合性F检验,并讨论了F检验与拟合优度检验的内在联系。
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是:指通过计量工具来研究具有统计意义的经济问题的经济学科。
计量经济学的工具:数学(如优化理论,微分方程),概率与统计分析,计算机及其应用软件,数据分析等学科的相关知识。
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济问题,包括各种经济现象。
经量经济学的研究目的:对所关心的经济问题做适当的经济预测,政策评估,评价或建议 1.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1926年挪威经济学家R.Frish 提出Econometrics1930年成立世界计量经济学会 1933年创刊《Econometrica 》 20世纪40、50年代的大发展和60年代的扩张 20世纪70年代以来非经典(现代)计量经济学的发展 2.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步骤:(1)、理论模型的设计 (2)、样本数据的收集 (3)、模型参数的估计 (4)、模型的检验 (5)、计量经济学模型成功的三要素:理论,数据,方法 3.随机误差项主要包括下列因素的影响:1)在解释变量中被忽略的因素的影响;2)变量观测值的观测误差的影响; 3)模型关系的设定误差的影响; 4)其它随机因素的影响。
4.产生并设计随机误差项的主要原因:(1)理论的含糊性;2)数据的欠缺;3)节省原则。
5.参数的普通最小二乘估计(OL S )给定一组样本观测值(Xi, Yi )(i=1,2,…n )要求样本回归函数尽可能好地拟合这组值.普通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s, OLS )给出的判断标准是:二者之差的平方和最小。
由于参数的估计结果是通过最小二乘法得到的,故称为普通最小二乘估计量。
6.最小二乘估计量的性质:一个用于考察总体的估计量,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考察其优劣性: (1)线性性,即它是否是另一随机变量的线性函数; (2)无偏性,即它的均值或期望值是否等于总体的真实值; (3)有效性,即它是否在所有线性无偏估计量中具有最小方差。
这三个准则也称作估计量的小样本性质。
计量经济学第六章6.1 解释概念(1)双对数模型 (2)对数-线性模型 (3)线性-对数模型 (4)多项式回归(5)标准化变量 (6)边际效应 (7)弹性 (8)瞬时增长率 答:(1)双对数模型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函数形式,模型中的因变量和自变量都以对数度量,比如设定一个双对数模型12ln ln Y X u ββ=++(2)对数线性模型是指因变量取对数、解释变量为原有形式的模型。
比如:12log()wage educ u ββ=++。
(3)线性对数模型是指因变量为原有形式,解释变量取对数的模型。
比如:12ln Y X u ββ=++(4)多项式回归模型中解释变量并不都是以线性的形式出现,多项式是由常数和一个或多个解释变量及其正整数次幂构成的表达式。
多项式回归模型的一般函数形式表示为21123k k Y X X X u ββββ-=+++++(5)标准化变量是标准化变量就是将变量减去其均值并除以其标准差。
(6)边际效应是指一单位变量X 的变化所引起的变量Y 的单位变化。
(7)弹性是指一个变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应于另一变量变动的百分比来反应变量之间的变动的灵敏程度。
(8)瞬时增长率是指仅当时间变动很小时,才近似等于因变量的相对变化。
6.2 考虑双对数模型12ln ln Y X u ββ=++分别描绘出21β=,21β>,201β<<,21β=-,21β<-,210β-<<时表现Y 与X 之间关系的曲线。
答:当21β=时,Y 和X 对应的是曲线是:当21β>时,对应的曲线是:201β<<时:21β=-时,Y 和X 对应的图形为:21β<-时,对应的函数为:210β-<<时,Y 和X的曲线为:6.3 在研究生产函数时,我们得到如下结果2ln 8.570.460ln 1.285ln 0.272(4.2)(0.025)(0.347)(0.041)360.889K L t se n R θ=-+++===其中θ为产量,K 为资本,L 为劳动时数,t 为时间变量。
计量经济学第一章1、什么是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是以经济理论和经济数据的事实为依据,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研究经济数量关系和规律的一门经济学科。
2、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步骤选择变量和数学关系式——模型设定确定变量间的数量关系——估计参数检验所得结论的可靠性——模型检验作经济分析和经济预测——模型应用3、为什么要对参数进行估计一般来说参数是未知的,又是不可直接观测的。
由于随机项的存在,参数也不能通过变量值去精确计算。
只能通过变量样本观测值选择适当方法去估计。
4、模型检验的内容经济意义的检验—所估计的模型与经济理论是否相符统计推断的检验—检验参数估计值是否抽样的偶然结果,包括拟合优度检验,总体显著性检验,变量显著性检验计量经济学检验—是否符合计量经济方法的基本假定,包括异方差性检验,序列相关性检验,多重共线性检验模型预测检验—将模型预测的结果与经济运行的实际对比,包括稳定性检验,预测性能检验5、模型应用有哪些方面经济结构分析,经济预测,政策评价6、数据类型有时间数列数据(同一空间、不同时间)截面数据(同一时间、不同空间)混合数据(面板数据 Panel Data)虚拟变量数据第二章1、注意几个概念和公式Y的条件分布:当解释变量X取某固定值时(条件),Y的值不确定,Y的不同取值形成一定的分布,即Y的条件分布。
Y的条件期望:对于X的每一个取值,对Y所形成的分布确定其期望或均值,称为Y的条件期望或条件均值E(Y|Xi)公式:2、回归线:对于每一个X的取值,都有Y的条件期望E(Y|Xi)与之对应,代表这些Y的条件期望的点的轨迹所形成的直线或曲线,称为回归线。
3、回归函数:应变量Y的条件期望E(Y|Xi)随解释变量X的的变化而有规律的变化,如果把Y的条件期望E(Y|Xi)表现为X的某种函数,这个函数称为回归函数。
4、总体回归函数的概念:假如已知所研究的经济现象的总体应变量Y和解释变量X的每个观测值, 可以计算出总体应变量Y的条件均值E(Y|Xi),并将其表现为解释变量X的某种函数,这个函数称为总体回归函数(PRF)。
1-1什么是计量经济学?它与经济学,统计学,数学的关系是怎样的?计量经济学是在经济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实际观测的统计数据,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借助计算机技术从事经济关系和经济数量规律的研究,并以建立和应用计量经济模型为核心的一门经济学科。
简单地说,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三科结合而成的交叉型学科。
计量经济模型建立的过程,是综合应用经济理论、统计和数学方法的过程,经济学为其提供理论基础,数学为其提供研究方法。
理论模型的设定和样本数据的收集是直接以经济理论为依据,建立在对研究对象的透彻认识的基础上的,而参数模型的估计和有效性的检验则是统计学和数学方法在经济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没有理论模型和样本数据,统计学和数学方法将无法发挥作用的对象和原料,反过来如果没有统计学和数学提供的方法,原料将无法成为产品。
因此计量经济学广泛涉及了经济学、统计学、数学这三科的理论、原则、方法。
缺一不可。
1-4、建立与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的主要步骤有哪些?计量经济学模型主要有哪些应用领域?(1)、设定理论模型,包括选择模型所包含的变量,确定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和拟定模型中待估参数的数值范围;收集样本数据,要考虑样本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可比性和—致性;估计模型参数;检验模型,包括经济意义检验、统计检验、计量经济学检验和模型预测检验。
(1)、结构分析,即研究一个或者几个经济变量发生变化及结构参数的变动对其他变量以至整个经济系统产生何种影响。
其原理是:弹性分析、乘数分析和比较静力分析;经济预测,即进行中短期经济的因果预测。
其原理是:模拟历史,从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中找出变化规律;政策评价,即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定量分析政策变量变化对经济系统运行的影响,是对不同政策执行情况的“模拟仿真”;检验与发展经济理论,即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和实际统计资料实证分析某个理论假说正确与否。
其原理是:如果按照某种经济理论建立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可以很好地拟合实际观察数据,则意味着该理论是符合客观事实的,否则,则表明该理论不能解释客观事实。
计量经济学课程设计(论文) 设计(论文)题目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计量分析学院名称商学院专业名称会计学学生姓名赵杨(3208808040630)龚悦(3201108040624)曾薇(3201108040629)任课教师朱靖设计(论文)成绩教务处制年月日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计量分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需求扩张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随着教育事业的跨越发展,国家对不同阶段、不同领域、不同地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大量采用科学、定量、求实的预测、指导方法,摒弃太多的人为影响,所作出的决策越来越切合实际,而效果亦愈来愈好;而这其中,计量分析方法功不可没。
所以国家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相关财政及货币政策来刺激消费,增加居民投资的作用,居民消费虽有增长却不能支撑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不管从宏观还是微观来分析,我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都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国民经济运行及整个经济的发展,所以对我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的问题进行研究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十分重要。
我们可以运用研究的结果来分析现状并制定正确的应对方针。
消费是经济活动的起点和归宿,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居民消费;税收;CPI第一章模型设定1.1理论综述对决定消费的主要因素,国外学术界有两种主要不同的理论观点:一种是凯恩斯主义消费函数,强调现期消费主要取决于现期收入,随着可支配收入增加,消费也增加。
这种消费理论主要强调的是用收入来解释消费,也叫绝对收入假说。
他指出的是消费增长与收入增长之间是一种非比例关系。
另一种是面向未来的消费函数,强调消费对一生总财富的依赖,以及储蓄在稳定消费中的作用——莫迪利阿尼的生命周期理论强调为退休后的生活而储蓄的重要性;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强调储蓄在稳定高收入年份和低收入年份之间消费的作用,他强调的是持久性收入影响消费支出,而暂时性收入对消费支出的影响是通过对持久收入的影响而发生的,它的变动只会引起消费的波动,消费时持久性收入的稳定函数,而且消费的边际倾向没有递减。
因此,消费不完全取决于现期收入。
但是,经济学家大量经验观察说明,消费更多依赖于现期收入,主要原因,一是当居民收入下降或担心失业时,他可能会推迟或削减耐用品购买,现期消费就减少;二是当居民收入下降时,消费信贷会受到配额限制,他就不得不削减现期消费。
简要的说,一种强调现期消费主要取决于现期收入。
事实表明,两种因素同时对消费起着作用。
1.2变量选取消费的决定因素包括:当期可支配收入、个人财富、物价指数、货币流通量以及永久收入等等。
并且认为收入增加消费增加,收入减少消费难以减少,主要因素为实际可支配收入。
可支配收入是指国民收入减去所有家庭和公司交纳的直接税,再减去企业净储蓄,最后加上家庭从政府那里获得的转移支付。
由于可支配收入计算易出现误差,且可支配收入最终仍然由国民收入决定且与国民收入值差距不大,所以我们采用国民收入代替计算。
货币流通量指货币离开金库在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数量。
投放货币就增加了货币流通量,反之,回笼货币就减少了货币流通量。
增加或减少货币流通量主要是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货币流通量过少,不能满足商品交换的需要,就会影响经济发展;货币流通量过多,超出了商品交换的需要,就会出现通货膨胀,同样会影响经济的增长。
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城市职工及其家庭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
编制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可以观察和分析消费品的零售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对职工货币工资的影响,作为研究职工生活和确定工资政策的依据。
综上所述,选取“城镇居民消费总额”作为被解释变量;选取“国民收入总额”、“年平均货币流通量”、“城市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和“前一年城市居民消费总额”为解释变量。
1.3数据分析1.3.1研究目的通过对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历史及现状研究,建立了居民消费水平的经济模型,并研究了模型中主要变量对模型的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对策建议。
1.3.2研究方法消费水平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对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
根据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构思,在建模时作了如下处理:(1)采用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分析(OLS)。
(2)建立的模型为线性模型。
主要采集的样本是1978年以后的,因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运行机制有了极大的改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高,故这一时期的样本更能反映这种变化。
(3)模型中将居民消费水平作为被解释变量,根据经验引入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人口自然增长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以求能使模型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
第二章影响居民收入水平的因素分析2.1数据来源2.2影响居民收入水平的单因素分析2.2.1国内生产总值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我们设定居民消费水平Y t与国内生产总值X1的关系为:Y t=α1+β1X1+μ 1假定模型中随机误差项μ1满足古典假定,运用OLS法估计模型参数,结果如下:Y t=93.2275+0.0368X1(9.2969) (181.1983)其中,可决系数R2=0.9993。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模型拟合度很好,可决系数很高,这也表明国内生产总值确实对居民消费水平有显著影响。
其中,GDP每增长1亿元,居民消费水平平均增加0.04元。
2.2.2居民人均收入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设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X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X3,它们与居民消费水平的关系为:Y t=α2+β2X2+μ 2 Y t=α3+β3X3+μ3运用OLS法估计结果如下: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Y t=9.6297+0.5304X2(0.5142) (100.2944) R2=0.9977 农村居民纯收入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Y t=-113.4612+1.4918X3(-3.9590) (68.7807) R2=0.9952由数据分析的结论可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大大超过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
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是我国是农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而居民消费水平是以人口数为权数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城镇居民消费水平进行加权平均计算而得到的;第二是农村居民的消费动力远远大于城镇居民。
2.2.3人口自然增长率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由经验分析可知,在人口数量一定的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消费品数量越多,那么居民消费水平就会越高;反之,在经济发展水平稳定的条件下,人口数量的多少就决定着消费水平的高低。
因此,下面以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解释变量,设为X4进行回归分析。
设Y t=α4+β4X4+μ4回归估计结果如下:Y t=6120.843-389.3241X4(11.7733) (-9.2921)回归结果表明,人口每增长1%。
,居民消费水平平均下降389.32元。
其原因主要是我国人口基数大,即使增长率很低,也使得以人口平均来计算的居民消费水平有显著性变动。
2.2.4消费物价指数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按经济理论分析,物价越高,越会抑制人们的消费,消费水平会越低。
故在此引入消费物价指数进行回归分析。
从结果看出,可决系数很低,t统计检验不显著,尽管从经济背景分析来看,消费物价指数可能影响消费水平,但回归结果显示并非如此,这可能与统计数据误差以及估计方法有关系。
2.3影响居民收入水平的多因素分析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将所有对居民消费水平影响显著的解释变量(消费物价指数除外)放进同一个模型,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如下:(1)多重共线性检验:从回归结果看,尽管可决系数很高,F统计值很大,说明模型在整体上线性回归拟合较好,但常数项的回归系数不显著,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符号与经济意义相悖,表明模型中解释变量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下面看各变量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由上表可以看出,解释变量之间确实存在高度线性相关,于是运用OLS方法逐一求Y对各个解释变量的回归,并结合经济意义和统计检验选出拟合结果最好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在此基础上将其余解释变量逐一代入并拟合,最终得到如下模型:Y t=-34.3119+0.3526X2+0.5027X3(-1.7975) (7.3507) (3.77217)(2)异方差检验:我们来对新模型进行异方差性的检验,运用white检验,得到如下结果:从下图也可以看出,模型的拟合程度非常好,这也说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对居民消费水平的直接影响最大。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每增加1元,居民消费水平平均增加0.5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元,居民消费水平平均增加0.35元。
第三章结论与建议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但在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同时,必须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为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3.1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是居民消费水平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
切实提高农民收入,不仅是农民由温饱进入小康、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关键,也是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3.1.1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品质。
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校农业,这是当前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的关键措施。
调整结构的重点是改善农产品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
一是要抓住当前农产品供给充足的时机,加快调整粮食品种结构;二是大力发展畜牧业。
畜牧业在农业生产中处于“前拉后带”的重要环节,搞好了可以促进种植业、带动加工业,实现农产品转化增值。
三是发挥种植业传统优势,发展农林牧渔业和名、特、优、新产品,农产品也要提高品牌意识,靠品牌开拓市场。
3.1.2依靠科技进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在当前增收困难的情况下,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农民的支出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
目前,由于技术相对落后,我国农业资源的利用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特别是农民在用水、用电、用地等很多方面,缺乏科学指导,浪费严重。
据测算,从1988年到1996年,粮食增长了27.6%,收购价格指数增长了172.9%,但同期总成本却增长了274.3%。
这也说明,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是推动农业节能增效,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
3.1.3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有利于农民增收的产业体系和利益机制。
推进农业产业化,应突出抓好建设农产品基地,培育龙头企业,建立利益机制,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几个关键环节。
3.1.4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在逐步减少农业税以外的农村各项收费项目和数额的同时,把真正应由农民承担的合理性收费费用用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是减轻农民负担的工作走上法制化、正规化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