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极门传统拳法——行劈拳
- 格式:pdf
- 大小:598.90 KB
- 文档页数:7
少林五形八极拳(全)少林五形八极拳由清代海参和尚所创,按金、木、水、火、土五行而定,以龙、蛇、虎、鹤、豹五种动物象形而仿。
又按东,西、南、北、中五方作出五门.又叫“闯五门”,即是有五大势法为主,故称“五形八极”。
一、少林五形八极拳歌诀少林八极五形功,内里玄妙说不清。
出势双龙来斗宝,猛虎跳涧扑地平。
约子蹿山多勇猛,白鹤亮翅斜飞腾。
弓步进山打猛虎,丹凤展翅回首鸣。
金蛇入洞弓身进,黄龙转身急滚龙。
退步诱敌急逗走,大小缠拧猛迸攻。
豹子洗澡缩身势,猿猴跳跃砸地中。
双手捞月底上找,回身滚肠狠又凶。
力士推碑力量大,白猿坐桩稳如钟。
狮子擒头左右摆,凤凰旋窝快如风。
金鸡展翅斜弹腿,野马奔川上山峰。
大鹏展翅左右抖,白蛇寻食双手拧。
金鸡独立怀抱斗,鹅子反身左右崩。
狸猫伸爪欲扑鼠,子燕寻食向前冲。
青龙摇尾团团转,金刚合十招法成。
五形八极收招住,习成也得数十冬。
练成百病不入体,益寿延年如青松。
二、动作顺序起势1.青龙出水2.猛虎扑地3.怪蟒钻林4.白鹤展翅5.登山打虎6.大雁斜飞7.白蛇进洞8.反身推月9.脱壳蜕皮10.近身扶仓11.左手大缠12.右手大缠13.进步缠腕14.进步击掌15.挂搭按敌16.近身撑捶17.跳打迭膝18.底封双掌19.上推铁窗20.转身揣裆21.力士碰碑22.罗汉坐钟23.黑虎摇尾24.金刚挎虎25.转身推月26.展翅弹踢27.豹子出群28.大鹏展翅29.右手采拿30.独立抱斗31.登山打虎32.倒步崩阴33.反打撩阴34.一推迎门35.张飞闯营36.黄龙摆尾37.罗汉朝祖收势三、少林五形八极拳图解说明起势两脚八字步,上体正直,两臂自然下垂,两掌五指并拢,掌心向内,掌指向下,目视前方(图1)。
1.青龙出水抬右脚原地震脚下落,体左转90°,左脚前上一步,两腿成左弓步;同时两掌向前穿击,左掌高与头平,右高掌与肩平,两掌心斜相对,掌指斜向前。
目视前方(图2)。
2.猛虎扑地两脚向前弹跳半步,先右后左震脚下落,体右转90°,两腿成左仆步;同时,两掌拍地,掌心向下,掌指向前。
八极拳(一)魏彦丰八极拳是我国传统的优秀拳种之一。
它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诸省,南方及海外也见。
河北沧州是八极拳的发源地,是清朝康熙年间一个名叫“癞”的云游高僧始传给吴钟,尊“癞”为始祖一世,吴钟为初祖二世,迄今历经200多年不衰.40年代末,原南京中央国术馆,将八极拳列为必修拳术。
八极拳随之广传全国,饮誉海外.八极拳动作节短势险,猛起硬落。
发力暴猛.以其刚烈雄健、朴实简洁的风格和独特的技击特点著称于世。
拳谚曰:“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
可见它在我国武坛众多门派中的地位。
八极拳练法要求:一练拙力如疯魔,二练软绵封闭拨,三练寸截寸拿寸吐露,四练筋骨皮肉合。
八极拳套路图解起式两脚并步,身体自然站立,两臂自然下垂于两腿外侧,掌心均向里,掌指均向下,目视前方(图1)。
要点:头要端正,颏微收,挺胸,直腰,收腹,身体自然正直,两臂自然下垂。
第一段1。
并蹲步栽捶两脚右拧,身体右转90度,两腿屈膝半蹲,成为并蹲步,右拳直臂向下栽拳于小腹前,拳眼向里,拳面向下,左拳屈于右腋前,拳心向里,拳面斜向右,目视前方(图2).要点:头要端正上领,颏微收,挺胸,直腰,收腹,气向下沉。
2。
抱拳弹腿左拳收抱于左腰间,拳心向上,拳面向前,同时,左腿支撑身体,右腿提起向前弹踢,右脚脚崩平,脚尖向前,目视右脚尖方向(图3)。
要点:支撑腿要稳,弹踢要迅猛,短快,力达脚尖。
3。
马步劈拳身体左转,右腿屈膝收回扣于左脚膝窝处,成为扣腿,同时,两拳向外、向上侧平举,与肩平,两拳拳眼均向上,拳面均向外,目视前方(图4)。
接着,两拳直臂向下、向里交叉于腹前,左臂在里,右臂在外,两拳拳心均向里,两拳拳面斜向下,目视前方(图5)。
不停,右脚向右侧落步,两腿屈膝半蹲,成为马步,同时,两臂直臂交叉上举外分,左拳屈肘收抱于左腰侧,拳心向上,拳面向前,右拳翻拳向右下侧劈砸,拳面向右,拳背向下,高与肩平,目视右拳方向(图6)。
要点:扣腿要稳,扣腿、抡臂、砸拳动作要连贯,一气呵成。
第一段:第一式,起式。
第二式,上步撑拳。
第三式,两仪鼎。
第四式,狮子小张口。
第五式,十字拳(拉弓式),第六式,献胯。
第二段:第七式,冲天掌。
第八式,闭地肘。
第九式,合子手。
第十式,拉弓式。
第十一式,上步撑拳。
第十二式,两仪鼎。
第三段:第十三式,霸王举鼎。
第十四式,双肋肘。
第十五式,揣裆。
第十六式,窝里炮。
第十七式,挖眉。
第十八式,搓提。
第十九式,托枪式。
第二十式,单手推窗。
第二十一式,朝阳手。
第二十二式,炮提,第二十三式,二郎担山。
第二十四式,跪膝。
第四段:第二十五式,拥肘。
第二十六式,翻胯(膀胯)。
第二十七式,闭胯。
第二十八式,右小缠。
第二十九式,撩阴掌。
第三十式,左小缠。
第五段:第三十一式,白蛇吐信。
第三十二式,跃步穿袖。
第三十三式,通背式。
第三十四式,反身挂塔。
第三十五式,单翼顶。
第三十六式,收势。
八极拳简介拳谚有云:“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
”事实上,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如今的八极拳已经发展成为仅次于太极拳的中国第二大传统武术。
何为八极拳八极拳,是中华传统武术重要的一支,属北方拳种。
据了解,“八极”本是古地理概念,以“天地之间,九洲八极”为正解。
“八极”者,阴阳至极、至远、至深、至广也,意为发劲可达四面八方极远之处。
相关学者表示,与神秘悠远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密不可分,是八极拳等传统武术之所以传奇的基础。
据吉林大学武术学院副教授李廷奎介绍,八极拳以六大开、八大招为核心。
六大开,即顶、抱、单、提、胯、缠;八大招,即人体的头、肩、肘、手、胯、膝、足、尾等八个部位。
八极拳讲究近身短打、硬打硬开、以打为开,所以也称“开门八极拳”。
八极拳拳术套路包括金刚八式、六大开、大架小架、应手拳等,器械包括六合枪、夜战刀、纯阳剑、行者棍等,功力训练包括劈卦、易筋经、潭腿、滑竿子等。
其中“金刚八式”、“易筋经”等很多项目是中华武术中传奇性最浓厚的,即使是不懂武术的人也都知道。
比起蕴含中国深厚传统文化哲理的太极拳,八极拳更多的是具备一种民俗化的人文气质。
太极拳讲究修身养性,一招一式气定神闲,渗透着东方文化的含蓄内敛;八极拳则强调强身健体,举手投足凌厉生猛,诠释着中华民族的坚韧性格。
两种传统武术流派饱经历史洗礼发展至今,可谓刚柔并济、相得益彰,在民间更是影响深远。
纵横武林的八极拳关于八极拳的溯源至今仍是一个众说纷纭、颇具争议的问题,而每一种说法的传奇色彩都非常浓。
其中,流传较广的一种说法是:清雍正年间,河北沧州孟村习武之人吴钟,因机缘巧合,受业于自号为“癞”和“癖”的两个云游道人。
其后,吴钟凭借道人所传武功,三进三出少林寺,寺中众多暗器无一伤其毫发,自此始成民间第一位八极拳高手。
其后数百年,八极拳门下的传奇人物也屡见不鲜。
例如“神枪”李书文、中南海保镖李健梧、台湾“大内八极总帅”刘云樵、“康德第一保镖”霍殿阁等。
随着内部研修的精深、外部交流的广泛,八极门两大支(孟村、罗疃)有共识有分歧,保有原传而又各有千秋。
大家心照不宣,认为套路、拳理、技法无论是自产的,还是引进的,只要它能鲜明地表现出本门的风格和特点,确实是好东西,八极弟子都应该不分彼此,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金刚八式就是典型的例子,它不是吴钟传下来的,以前,孟村和罗疃只有一部分人练,如今,众多的流派基本上都掌握了金刚八式。
金刚八式看似简单,可是各支门人对它的领悟程度却有不同,所以在练法上各行其是,在架势上也有了差异。
强氏在传授八极拳上有自己的理念和做法:1、指导思想是“硬开猛攻,三盘连击,招法活用,气力贯通”;2、技击原则是“以势(大势、大招、组合拳)为主,以快制人”;3、训练方法是“操单式,练套子,用大招”。
在这个宗旨下练金刚八式,首先,要求弟子架势准确,明白用法,反复进行左右式单练;然后,把单式穿成套路,练到娴熟;最后,将几个单式有机组合,形成一个大势(大招),结合步法、身法、气力、对手进行刻苦演练,变动作机械为感应灵活,达到实战要求。
强氏金刚八式的动作名称和别家大同小异,它们是:撑捶、扑面掌、降龙式、伏虎式、劈山掌、探马掌、虎抱捶、圈抱掌。
强氏八极拳属于孟村老架,所以在练套路时,开头有起式(恭揖式)、拉弓式、挑提三个动作,然后再往下打撑捶等。
八式打完,有个收式(挑手立掌)。
强氏门还有一套精悍的肘法套路,叫金刚八顶(八顶),外人很少会练。
前人视金刚八顶和金刚八式为珙璧,不让一个弟子同时掌握,二者只传其一。
当代强氏俊杰李春和先生打破旧例,二八(八顶、八式)同授,组成套路。
行拳路线是:“八顶”朝前练过去,转身,“八式”打回来,正好合成一个短小多变、攻势凌厉的八极精品,令人不禁拍案叫绝。
如何练撑捶站成左臂左足在前的四六步,右拳抱在腰间;然后身略左转,左足上前一步,右足跟进成丁步,同时左臂里旋回拉,左掌下按于腹前;左足蹬地,右足快速上前一大步,左足随之跟进,成右四六步,右拳向前直击。
八极拳八大开动作图解教学八极拳八大开动作图解教学(一):顶肘顶肘是八极拳八大开之顶,这一单操手是先破开对方的门户,冉以顶肘进招。
顶肘往往是活步、闯步而进,是崩开裹进,贴身而发。
运动时是整个身体急速前移快速到位,而用肘顶撞对方,应用时要保持身体重心之稳固。
顶肘的应用是以扪手、攉挑等动作强开对方的门户,组成完整的打开对方门户的前奏,然后再以顶肘进入,又以捋挂和双缠等为后续补手。
步法以闯步和活步为主,犹如旱地行舟,要贴地、贴身而行,要有崩撼突击之劲,顶对方要害之处,以便战胜对方。
顶肘动作说明面向运动方向,并步站立。
下颌微内收,平视前方,两臂自然下垂,两肩松沉,胸微含,平心静气;平视前方。
(图6-82)左脚向前上步;同时,两手握拳,右臂向上豁挑至水平处,拳眼向上。
(图 6-83)上动不停。
左臂向前上豁挑至水平处,拳眼向上;同时,右臂向下、向后摆动。
(图6-84)接上动。
右脚上步脚尖点地;同时,右臂向前上豁挑至水平,拳眼向上,左臂向下、向后摆动。
(图6-85)顶肘要点1豁挑时两臂要放松、柔和,劲力内含。
上动不停。
右脚跺地,左脚抬起;同时,右拳收回至右肩上方,左拳向上至左胸前。
(图6-86)接上动,左脚向前上步,脚尖内扣跺脚落地,右脚贴地跟进成马步;同时,左肘向前顶出.右臂向下、向后摆动至略低于水平位置。
(图6-87)顶肘要点2顶肘要和右臂后拉同时完成,以助顶肘之力,并与跺脚相合,同时配合擤气。
上动稍停。
身体左转;同时,左臂向前伸开再向下、向后摆动,右臂向前上豁挑至水平,拳眼向上。
(图6-88)上动不停。
左臂向前上豁挑到水平,拳眼向上;同时,右臂向下、向后摆动。
(图6-89)接上动。
右脚上步脚尖点地;同时,右臂向前上豁挑至水平,拳眼向上,左臂向下、向后摆动。
(图6-90)顶肘要点3豁挑时两臂要放松、柔和,劲力内含。
上动不停。
右脚跺地,左脚抬起;同时,右拳收回至有肩上方.寿拳向下.至左胸前。
(图6-91)接上动。
中华名拳——八极拳八极拳又称开门八极拳、巴子拳等,是中华武术名拳之一,属贴身短打拳术。
八极拳是取其行拳走架力达八方极远之意,与练习者习技求理应精至极达而得名。
拳谚云:“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足见八极拳在武术拳种中的显赫地位。
八极拳素以动作刚猛朴实,劲道雄厚合整,气势磅礴,大开大合,硬开狠打,以短制长,以气摧力,以声助威,气贯丹田,内外合一,快慢相变,长短兼施,攻守合度而著称,且有“晃膀撞倒山、跺脚震九洲”之气概。
八极拳劲力十分突出明显,常以“十字劲”、“缠丝劲”、“沉坠劲”、“撞靠劲”、“合整劲”等见长;身型讲究含胸拔背,沉肩坠肘,立腰滚臂,扣趾抓地;步法也非常有风格特点,其中有震步、闯步、碾步等组成。
八极拳系内容丰富,有八极小架、金刚八式、六肘头、纯阳剑、提柳刀、行者棒、梅花枪、六合大枪、八极对接、对劈刀、对扎大枪等等。
其中核心内容是:六大开,八大招。
六大开是指顶、抱、单、提、拧、缠等六种基本技法;而八大招则是:阎王三点手、猛虎硬爬山、迎门三不顾、霸王硬折缰、迎风朝阳拳、左右硬开门、黄莺双抱环、立地通天炮等八种组合动作。
演练八极拳要求:意专身正,松肩坠肘,外方内圆,手脚合一,气力融通,三盘连击。
此外,还有,眼不及一目,拳不打定处,身不舍正门,脚不可空存之讲究。
在此,笔者向广大武术爱好者,推出的是屡获国内武术比赛金牌的八极拳名套,具有一定技术难度和演练要求,需八极拳习练者静心体悟。
预备势双腿并站,上体自然,左、右手臂下垂身体两侧,目视前方(图l-图2)。
注:图1为武术抱拳礼。
1.并步按掌头先向右转视,同时左、右手臂侧展上托,随经头上方,直臂下按至腹前,日再转左方(图3-图5)。
要点:托、按掌连贯一致,转头变视快脆.2.蹲步握拳身体稍左转,左、右手由下向体左侧上挑,高与肩平,左臂伸直,右臂屈肘,接着双腿屈蹲,左、右手握拳,左拳平肩,右拳落腹,目视左侧方(图6,图7)。
要点:蹲身握拳协调,上体微含,左、右拳应有争力。
7、下踏斩锤动作要点:支撑腿微屈,动作协调一致。
于裆前,眼向前平视(图7)。
左脚向前上步后,右腿屈膝提起;同时,右掌成拳上架于头上方,左掌下按6、打虎势动作要点:转身换步要灵巧,上下齐动。
掌,右掌置于裆前,眼向前平视(图6)。
随身体右转,右脚擦地回收一小步成虚步,两拳变掌,左掌置于胸前成立5、回身狮子张口动作要点:右肩前顺,要有撑劲、横劲,要借助右脚蹬地的力量和腰胯的合力。
后,左拳收于肋间,右拳同时向前撑击,眼视右拳(图5)。
左脚向体左侧上步成弓步的同时,拧腰晃膀,两臂在体前顺时针缠绕一周4、大缠肘动作要点:重心要低、要稳,要有内力。
前平视(图4)。
左脚向前上步成虚步;同时,右拳收于肋间,左手成拳屈肘向前顶出,眼向3、针顶动作要点:动作顺畅,柔中带刚。
视(图3)。
前平视(图2),上动不停,右拳变阴掌向体右侧横摆,左掌收于胸前,眼向前平两腿微屈,右手握拳,拳心向上向体前横摆,左掌迎击右臂尺骨一侧,眼向2、侧身摇锤面南并步站立,精神饱满,眼向前平视(图1)。
1、预备势第一趟误,还请武林方家斧正。
复练习),我们在整理这套拳法时,力争做到原汁原味,但恐所学不精,有所谬过去行劈拳分为十二个小趟子练习,亦称十二趟行劈,每趟单练(左右式反短互用。
行劈拳的特色是硬攻直取,简捷朴实,开合相问,起伏转折,刚柔相济,长星。
过去武林中保守陋习的影响,目前八极门人能演练者不多,掌握全艺者寥若晨行劈拳是八极门古老的传统拳术,因其取各家所长,一直备受重视,但因受张连富阎长河八极门传统拳法——行劈拳 右脚震步落地成四六步的同时,右拳向下劈打,左掌迎击右小臂作响,眼向前平视(图8)。
动作要点:动作突然有力,内外合一。
8、搬拦手 两脚向后蹭挂成弓步的同时,右拳变掌向右前方横砍,左掌按于腹前,眼视右掌(图9)。
动作要点:动作干脆利落,要有内力。
9、虎扑 右腿屈膝提起后,震步落地,随即左脚上步成四六步;同时,两掌在体前向上抄捧后左掌向前扑按,右掌收于肋间,眼向前平视(图10)。
八极技击核心八大招展开全文八大招乃是八极拳的技击精华,也是八极拳的技击核心,其每招均可单独练习,以磨砺技法,体味劲道,又可连贯成套,一气呵成,以长进功夫,熟练技巧,风格独具。
每招每势又均可实用,其实用方法另行介绍。
八大招歌诀(拳谱)八大招式是精华,与人较技则不怕。
担推撑靠短又快,阎王点手只三下。
扇顶提打劲力整,似如猛虎把山爬。
迎门击打三不顾,抢机夺位疾速打。
缠挎封压折缰式,反肘索扣尽擒拿。
要穴太阳最薄弱,朝阳猛打好手法。
左磕右碰闯身进,硬开门户进身打。
黄莺双抱锋利爪,双掌撞肋把腰掐。
立地通天似火炮,击敌要害撞下巴。
八极八技里面藏,领会神通本领大。
八大招套路图解起势两腿伸直,两脚并拢,两臂垂于身体两侧,两手五指并拢贴于腿侧为预备势,两腿屈膝半蹲,同时左拳直臂平肩向左侧冲出,拳眼向上。
目视左拳(图1)要领:身体端正,精神集中。
第一招:阎王三点手左脚向左上步,同时左拳成掌,臂略屈,以腕为轴向上、向外挽--小圈。
目视左掌。
(图2)右脚向前上步成为虚步,同时左掌下按于小腹前,掌心向下,右拳向上、向前、向下翻砸,拳心向上。
目视右拳。
(图3)步不动,右拳屈臂收于右腰侧,拳心向上,同时左掌向前直臂推出,掌心向前,高与肩平。
目视左掌。
(图4)右脚向前上半步,成为马步,身体左转90°同时左掌向左,右掌向右侧直臂撑出,掌心均向外,掌尖向上,高与肩平,两臂成一条直线。
目视右掌。
(图5)要领:动作连贯协调,劲力顺达。
收势左腿屈膝提起,同时左掌成拳收于腰侧,拳心向上,上体左转,右掌随转体向左平伸,拇指侧在上。
目视右掌。
(图6)动作不停,左脚下震于右脚内侧成并步,两膝半蹲,同时右掌成拳屈肘收于右侧,拳心向上,左拳直臂平肩向左侧冲出,拳眼向上。
目视左拳。
(图7)要领:震脚冲拳协调-致,冲拳有力,力达拳面。
第二招:猛虎硬爬山左脚向左上步,同时左拳成掌,臂略屈,以腕为轴向上、向外挽一-小圈。
目视左掌。
(图8)动作不停,右脚向前踩出,脚尖外展(翘),同时左掌成拳屈臂内收于腰侧,拳心向上,右拳成掌向后、向上、向前横劈,拇指侧在上,高与肩平。
形意劈拳劈拳要领拳谱⼀时间练习形意拳,最好在黎明时⾏之。
时间以⼀⼩时为限。
(不可过长。
)如因时间经济,减缩⾄三四⼗分钟亦可。
惟不可间断,须⽇⽇练之,对于⾝体上,⽅能有益。
倘因业务之关系,早起⽆空闲⼯夫,可于⽇中或晚上规定若⼲时练之。
惟饭后不宜,须经过⼀⼆⼩时⽅妥。
⼆空间地点须在室中。
有长⼀丈五尺,阔⼋尺之⾯积,即够应⽤。
此系就个⼈在家庭间练习⽽⾔,若须合若⼲⼈同练,须另定相当之场合。
三中间休息练习时间,普通以五分钟为率。
休息时间,亦以五分钟为率。
即练⾄五分钟时,休息五分钟再练是也。
如因⾝体强壮,尚有余⼒:或精⼒孱弱,不能维持⾄五分钟者,得因各⼈之体⼒何如⽽增减之。
四禁忌练习室中,虽要空⽓流通,但不可以使⼤风吹⼊,须将当风⼀⾯之窗户掩闭。
例如冬⽇北风⼤,则闭北⾯窗户,⽽启放南⾯窗户是也。
盖形意拳能养⽓,活⾎,长⼒,强筋⾻,故练⾄若⼲分钟之后,即⼤汗淋漓,百窍俱开,此时若吹风,即易受寒也。
故在中间休息时,虽甚燥热,不可以扇取风,停⽌练习后,须待⾝体温和汗⽌,⽅可出练习室。
⼜。
在练习时间内,须⼼神⼀致,(即每规定之时间。
)不可饮茶汤,吸烟,及⾷各种⾷物;并不可⼤声谈笑。
在练习时间休息五分钟时,⾝体虽觉疲倦,不可就坐,当在室中徐徐绕⾏若⼲周,则神⽓⾃定,⽽精⼒亦恢复。
(在团体练习室内不设坐位)夏⽇练习,勿因热⽽⾚膊,须着⼀汗⾐蔽体;冬⽇练习,勿因寒⽽多穿⾐服,致臃肿不便,必须卸去其长⾐。
⼈的⽓⾎循环⼀周时间⼤约28分钟如果练⼀个⼩时刚好循环两周事不过三⼀般以2周为宜,也就 1个⼩时左右。
那是需要⼀定的时间适应和⼀些秘传的药物帮助的。
⼋极刚猛暴烈,也是有柔练内练之法的。
形意是开始⼤多不这么玩都是先柔顺筋⾻搭配好间架活动⽓⾎的太长⼈会受不了。
3分练七分养。
⽽且练也是少练发⼒多盘架⼦改善体质的第⼀路劈拳(功⽤)劈拳属⾦,是⼀⽓之起落也。
劈者,以其掌之下,如斧之劈也。
故于五形之理属⾦,其形象斧。
在腹内则属肺,在拳即为劈。
西北八门武艺介绍尕老汉 2005年于兰州武艺(一)——引言世人都认为八门拳由燕山常巴巴爷传授,并由此形成西域“八门拳派”。
最早共开发表的文字记述;是甘肃省武协主席郝心莲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武术挖掘整理时;《西域拳介》中的简短阐述,随后兰州马家门的二代子弟马明达先生也在其著述中专门阐述了《燕山常巴巴轶事辑述》,从此,这种说法成为了如蔡智忠、马德等诸家引用的典范。
然而,以上论述有三点是可以说明一些问题的。
首先,这些共开的论述与民间的传说还是存在出入,或者说这种论述是八门中一些门派的传授,而还有很多门派并非此种意见。
其次,做为包罗很多武艺的八门;徒手加器械套路多达100多种的武艺;在西域具有200年以上悠久历史的武艺近百种,这些仅仅由清末的常巴巴爷一人创建,也不合乎常理。
第三,对于《燕山常巴巴轶事辑述》所说的常巴巴在河州传天启棍问题,河州魏家鼻祖之一的王福海是乾隆年间所生,在咸、同间已年近古稀,而马孝个在民国十六、七年是年富力强之人。
二者在年龄上差距如此之大,所以相对不存在常燕山先教马孝个,后教王福海的说法。
八门武艺(二)——门宦说和师传简述八门武艺的起势与现今武林行的抱手礼相同,而且实际这种礼在全国很多武艺门派中都存在,然而很多人不知道他的含义。
一手为拳,一手为掌,拳心外翻,拳面与另一掌心相和,拳代表“日”,掌代表“月”,日月合一为“明”,其意思是暗指“反清复明”。
此外,“明”字是八划,八门的含义也暗含明门。
再有,李自成起誓与甘肃榆中,闯王姓李,李为十八子,之所以没有做牢皇帝,因为“十”为满数,系大凶数,所以被“满人”夺了天下,为此,“八门”诣残怀念闯王的含义。
以上三点,不管是八门中不同门宦的不同说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反清”。
除上述说法外,八门武艺汇聚了天下众多门派的技艺,可谓“五花八门”,是一部“武艺大法,后人能读懂学精就已经非常不容易”。
“诸葛亮的八门阵法是方位的总拿,拳要出窝,全依靠此说法”。
讲练⾦刚⼋式随着内部研修的精深、外部交流的⼴泛,⼋极门两⼤⽀(孟村、罗疃)有共识有分歧,保有原传⽽⼜各有千秋。
⼤家⼼照不宣,认为套路、拳理、技法⽆论是⾃产的,还是引进的,只要它能鲜明地表现出本门的风格和特点,确实是好东西,⼋极弟⼦都应该不分彼此,互相学习,共同提⾼。
⾦刚⼋式就是典型的例⼦,它不是吴钟传下来的,以前,孟村和罗疃只有⼀部分⼈练,如今,众多的流派基本上都掌握了⾦刚⼋式。
⾦刚⼋式看似简单,可是各⽀门⼈对它的领悟程度却有不同,所以在练法上各⾏其是,在架势上也有了差异。
强⽒在传授⼋极拳上有⾃⼰的理念和做法:1、指导思想是“硬开猛攻,三盘连击,招法活⽤,⽓⼒贯通”;2、技击原则是“以势(⼤势、⼤招、组合拳)为主,以快制⼈”;3、训练⽅法是“操单式,练套⼦,⽤⼤招”。
在这个宗旨下练⾦刚⼋式,⾸先,要求弟⼦架势准确,明⽩⽤法,反复进⾏左右式单练;然后,把单式穿成套路,练到娴熟;最后,将⼏个单式有机组合,形成⼀个⼤势(⼤招),结合步法、⾝法、⽓⼒、对⼿进⾏刻苦演练,变动作机械为感应灵活,达到实战要求。
强⽒⾦刚⼋式的动作名称和别家⼤同⼩异,它们是:撑捶、扑⾯掌、降龙式、伏虎式、劈⼭掌、探马掌、虎抱捶、圈抱掌。
强⽒⼋极拳属于孟村⽼架,所以在练套路时,开头有起式(恭揖式)、拉⼸式、挑提三个动作,然后再往下打撑捶等。
⼋式打完,有个收式(挑⼿⽴掌)。
强⽒门还有⼀套精悍的肘法套路,叫⾦刚⼋顶(⼋顶),外⼈很少会练。
前⼈视⾦刚⼋顶和⾦刚⼋式为珙璧,不让⼀个弟⼦同时掌握,⼆者只传其⼀。
当代强⽒俊杰李春和先⽣打破旧例,⼆⼋(⼋顶、⼋式)同授,组成套路。
⾏拳路线是:“⼋顶”朝前练过去,转⾝,“⼋式”打回来,正好合成⼀个短⼩多变、攻势凌厉的⼋极精品,令⼈不禁拍案叫绝。
⼀、如何练撑捶站成左臂左⾜在前的四六步,右拳抱在腰间;然后⾝略左转,左⾜上前⼀步,右⾜跟进成丁步,同时左臂⾥旋回拉,左掌下按于腹前;左⾜蹬地,右⾜快速上前⼀⼤步,左⾜随之跟进,成右四六步,右拳向前直击。
⼋极拳的格⽃秘术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极拳先贤们创⽴了将“健⾝与技击熔为⼀炉”的体系,近三百年历久不衰。
直到今⽇,仍在强⾝健体、⾃我防卫等⽅⾯起到重要作⽤,展⽰出独特的风采。
⼋极拳技击精要是历代先辈们在⽆数次的⽣死搏⽃中积累和总结出来的珍品。
《⼋极拳谱》中⽈:“⾏拳必内存⼋意,外具⼋形,劲发⼋⾯。
”⼋意者:警、慌、狠、毒、猛、烈、神、急。
⼋形者,即龙、虎、熊、猴、燕、⽝、鹰、鹑。
⼋⾯者,⼋⽅也。
内存⼋意⽅可先机制胜,外具⼋形始堪进退。
应敌时⾝体中正,劲发⼋⾯,不偏不隅,⽅能以稳重厚实⽽胜⼈。
⼋意、⼋形、劲发⼋⾯,不偏⼀隅,⽅能以稳重厚实⽽胜⼈。
⼋意、⼋形、劲发⼋⾯均以“极”字为宗旨。
也就是说,⼈体周⾝内外是⼀个完整之体,体内动必形于外.外动必发于内,意动形随,⽓动⾎⾏,⾻顺筋直,⽓到⼒发。
所以⼋极拳强调练形必练意,练意必练形,要意形⼀致,内外合⼀,上下相随,⼀动⼀静必存训练有素的应敌之意。
拳谚云:“搏击需放胆,狠毒战上风。
”如⼀只温顺的犀⽜虽然强壮,当遇到狮⼦攻击时,它只能避开或退让。
犀⽜的这种⾏为助长了狮⼦的凶残⽓焰。
这就说明了⼀个简单的道理:⼤敌当前,任凭你体魄强健,⼒量强⼤,技术⾼超,倘若没有胆⽓,没有制敌的⽅向和⽬标,势必⼿⾜⽆措.在⽣死相搏的刹那问失去制敌的先机。
故⽽,⼋极拳在倍炼中强调练形必练意的⽬的是使制敌的⼼态得到超前的训练。
应敌时⾃然⽽然具备极⾼的警觉性,极其敏锐的反应.极其威猛强悍的⽓势,极其灵活巧妙的招术变化,极其迅猛快捷的步伐,⽅能做到先机制胜。
外具⼋形,是⼋极先贤们察天地之⽓候,仿万物之灵动,逐渐总结的奇能绝技。
龙能开能稳,能⼤能⼩,⼤能翻搅海.吐雾喷云;⼩能隐⽆踪迹。
虎有捕⾷凶残之威猛;熊有沉稳之能,蹲靠之⼒;猴有三躲六闪之能;燕有穿帘敛翼之巧技;⽝有疾巧伏⾝之灵动;鹰有视物胜于⼈类百倍之锐⽬和⼒透筋⾻之利⽖;钨有突冲善撞之⾼超技能。
⼋极拳先贤们在总结前⼈的经验和技能的基础上,为强化技击效果.对武术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并注⼊新的内容,创造了“内外兼倍,意形俱练”,即将“健⾝与技击熔为⼀炉”的⼋极拳体系。
八极拳形劈演练八极拳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击方式,深受广大武术爱好者喜爱。
八极拳享誉武坛几百年,其形劈乃门中主要的传统套路,此套路特点是动作朴实、简捷,发力刚猛暴烈,擅用大劈、大擂,一招一式都讲究技击效果。
因此,此拳被八极门视若珍宝,秘不外传,难见演练者。
我在此介绍的形劈拳是恩师李春和先生言传身教的。
恩师曾受教于八极拳第六代宗师丁玉林(字文通)先生隔代学艺,他还曾师从八极拳六世宗师强瑞清之四子强毓璋先师以及六世一代宗师吴秀峰之高足、阴阳八极拳创始人赵福江先生,并与多位八极拳名家高手系统地学习了很多八极拳的套路和技击法。
为使八极拳拳技免于流失,现秉承师意,将形劈拳(六大路)献给广大武术爱好者。
形劈拳讲求劈、砸、崩、挑、突、进,放长击远,远劈近靠,以长制短,变短进身。
技击时,以六打开、八大招技击法为导向,劈打技击时,要手眼相随,手脚并用,上打下封,紧逼硬靠,有霸王硬开弓之势。
主要打法有:拳打、掌劈、肘顶、肩靠、胯挤,通常体现出了冲、压、劈、砸、贯、蹉、提、缠、盖、撩、拐、刁等技法。
腿法踢、钩、踹、踩、跺、碾,要求起腿高不过膝。
演练时,要求头顶、沉肩垂肘、步法以半弓半马步、蹲步、四六步、坡步、转步为主,要求步步紧跟、式式、手随身法起落、以气催力、出手气势咄咄逼人。
预备式:面东背西,并足站立,双膝略曲,双拳下垂拳峰相对,拳心向下、腕内扣,目视身体左侧(图1)。
要领:自然放松,拔顶,闭唇扣齿,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气行丹田,足趾抓地,精神饱满。
挑提:左脚向左迈步,右足随之,足面绷起,足尖点于左足内侧,右膝略高于左膝,成右丁步。
手随足动,左手略向左划再内旋扣于体前,右拳从体前由下向上挑打。
拳眼朝上,目视右拳(图2)。
要领:动作柔中带刚,以转身上步为发力点向前豁挑。
压打:右脚向右后方擦地上步,身体右后转,左腿屈膝贴于右腿内侧;左拳向后、向下翻砸,收于腰间,左拳随式右转成左屈臂立肘右前横截,拳心向内,目视体前(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