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隋唐五代 第七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 格式:ppt
- 大小:11.27 MB
- 文档页数:49
第七章白居易与元白诗派一、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张籍、王建、元稹的诗歌创作)1中唐通俗化诗风出现的原因A杜甫的影响安史之乱前后,新题乐府诗,写实,通俗。
B创作时尚的影响元结、顾况、戴叔伦,以及张籍、王建、李绅,特别是元稹、白居易,相继提倡响应,共同有意追求,形成时尚。
C民歌的影响民歌是通俗化的样板。
2张籍、王建:“张王”A张籍《野老歌》;《秋思》B王建《田家行》,《羽林行》,《新嫁娘词》3元稹(779——831)存诗830多首。
他比白居易小7岁,交谊甚深,主张相同,诗风相近,号称“元白”。
A“新题乐府”受李绅影响B代表作《连昌宫词》二、白居易的诗歌主张1生平772——846,活了七十五岁。
二十九岁中进士。
元和十年(815)四十四岁被贬为江州司马,是他一生的分水岭。
这一年,他在文学方面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写下了著名的《与元九书》,表明自己的人生哲学和诗歌主张;二是自编诗集,分为四体: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
2诗歌主张白居易奉行“兼济”“独善”。
他在《与元九书》中宣布自己“志在兼济,行在独善”。
对他所分四类诗中,看重的是前两类:讽谕诗,闲适诗。
讽谕诗是体现兼济之志的,闲适诗是表达独善之义的。
他的诗歌主张,是就前期所写的讽谕诗提出来的。
A内容要写实,语言要通俗。
B及时反映:为时为事而作。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C功利目的:为君为民而作。
不足处:过分突出讽谕功能,文学性削弱了;一味强调现实功利,文学功能夸大了,创作的路子狭窄了。
三、白居易的讽谕诗、闲适诗1讽谕诗170多首揭露达官贵人奢侈:《秦中吟》十首,“一吟悲一事”——《轻肥》,《买花》反映弊政及民生疾苦:《新乐府》五十首,“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卖炭翁》《新乐府》诗直面现实,爱憎分明,痛快淋漓。
其不足是:诗末添加议论尾巴是通病,政治说教味浓;有的枯燥乏味,有的直露无遗,艺术性薄弱。
2闲适诗另外一付面孔:“独善”“乐天”,悠然自得。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四.简答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五.论述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第二章《诗经》四.简答1、《诗经》是怎样编定成书的?《诗经》中作品的年代和作者情况如何?2、你同意“孔子删诗”的说法吗?为什么?3、《诗经》主要包括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是举代表作品进行说明。
4、《诗经》反映周民族发祥、发展的史诗有哪几篇作品?请简述它们的内容。
5、《七月》一是诗怎样描写奴隶的痛苦生活的?6、分析《采薇》末章的艺术特色。
7、讲析《东山》。
五.论述1、《诗经》最为精华的部分是“国风”中的民歌和雅诗中的“怨刺诗”。
就你所知,谈谈它们所反映的内容。
2、举例说明《诗经》作品的艺术成就。
3、论述《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4、分析《关雎》的艺术特色。
5、分析《氓》诗中女主人公的形象。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四.简答1、怎样理解历史意识的产生和叙事散文的萌生与成熟?2、《左传》的叙事特征有哪些?3、《国语》的文学成就应当从哪几个方面去认识?五.论述1、简述《战国策》人物形象塑造的文学性。
2、试论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三.简答1、《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体现于哪几个方面?2、怎样理解《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3、《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各有什么特色?四.论述试论先秦说理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四.简答1、你怎样理解《离骚》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楚辞》在艺术上的新境界表现在那几个方面?3、如何看待宋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五.论述1、屈原《离骚》中的爱国精神。
2、屈原《九歌》和《九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编秦汉文学绪论二.简答1、试析秦代文学创作的情况及其原因。
2、简述汉代文人地位的演变过程。
3、简析汉代文学经由批判,到歌功颂德,再到批判的发展演变历程。
填空题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二章《诗经》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305 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 ,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等十五“国风”,共160 篇。
5、《诗经》中的“雅”分大雅和小雅,前者有31 篇,后者有74 篇,共105 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周颂、商颂、鲁颂,它们分别有31 篇、5 篇和4 篇作品,共40 篇。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农事、宴飨、怨刺、战争徭役和婚姻爱情。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赋、比、兴的手法,句式和章法,风、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等三个方面进行归纳和论述。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赋、比、兴,它们和风、雅、颂合称为诗之“六义”。
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是“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生民》、《公刘》、《绵》、《皇矣》和《大明》5篇。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5、《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
6《左传》描写的重大战争有城濮之战、崤之战、邲之战、鞌之战、鄢陵之战等。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1、《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是语录体。
2、《老子》的文学性主要表现于哲学表述中反映的情感和具有诗意的语言。
6、“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体现了庄子体认“道”的人生。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1、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源头的是楚辞。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与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诗坛又崛起了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元白诗派。
这派诗人重写实、尚通俗,走了一条与韩孟诗派完全不同的创作道路。
清人赵翼说:“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
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
”(《瓯北诗话》卷四)表面看来,二者似背道而驰,但实质却都是创新,取途虽殊而归趋则同。
第一节唐代中期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诗歌创作杜甫写实倾向的承传与时代风尚及民歌的影响张籍、王建的通俗化诗风与写实表现元稹的诗歌创作元、白诗派的重写实、尚通俗是中唐文化转型时期文学世俗化的新思潮,其远源可以追溯到三百篇中的“风”诗和汉魏乐府民歌那里,其近源则是安史之乱以来一批具有写实倾向的诗人创作,尤其是伟大诗人杜甫的创作。
杜甫晚年饱经战乱,深入地接触了下层社会,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苦难的优秀篇什,如有名的“三吏”、“三别”、《兵车行》、《彭衙行》、《悲陈陶》、《哀江头》等即是。
这些诗作有两点最值得注意:一是继承了古乐府的形式,自拟新题,缘事而发,写真实时事、亲身见闻;二是以朴实真切的语言乃至口语入诗,力求通俗浅显。
杜甫入蜀以后,这种倾向更得到新的发展,有时直以方言俚语作诗,“朴野气象如画”(王嗣奭《杜臆》卷四)。
明人胡震亨引焦竑批评杜诗说:“杜公往往要到真处、尽处,所以失之。
”“雅道大坏,由老杜启之也。
”(《唐音癸签》卷六)这些批评,正好反证了杜甫在打破精雅的古典诗歌传统,将诗歌引向通俗、写实方面所作的突出贡献。
杜甫诗中的写实性和通俗化倾向,在与他同时或稍后的元结、顾况、戴叔伦等人手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表现和继承,而到了贞元、元和年间,则有了强烈的回响。
元稹、白居易都对杜甫的写实之作全力推崇,白居易说得更为具体:“杜诗最多,可传者千馀首,……然撮其《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塞芦子》、《留花门》之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亦不过三四十首。
第七章白居易与元白诗派第一节唐代中期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诗歌创作第二节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谕诗第三节《长恨歌》、《琵琶行》与元白唱和诗第四节白居易的闲适诗[清]赵翼《瓯北诗话》卷四:“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
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
”第一节唐中期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诗歌创作一、重写实,尚通俗之风的形成杜甫:新题,古乐府形式;通俗的口语;反映民众生活。
元结、顾况、戴叔伦:对现实民生的表现,写实手法。
张籍、王建、白居易、元稹:学习民歌,通俗化,作品多。
元结舂陵行(节选一)癸卯岁,漫叟授道州刺史。
道州旧四万余户,经贼已来,不满四千,大半不胜赋税。
到官未五十日,承诸使征求符牒二百余封,皆曰:“失其限者,罪至贬削。
”於戏!若悉应其命,则州县破乱,刺史欲焉逃罪;若不应命,又即获罪戾,必不免也。
吾将守官,静以安人,待罪而已。
此州是舂陵故地,故作《舂陵行》以达下情。
元结舂陵行(节选二)军国多所需,切责在有司。
有司临郡县,刑法竞欲施。
供给岂不忧?征敛又可悲。
州小经乱亡,遗人实困疲。
大乡无十家,大族命单赢。
朝餐是草根,暮食仍木皮。
顾况《游子吟》故枥思疲马,故窠思迷禽。
浮云蔽我乡,踯躅游子吟。
游子悲久滞,浮云郁东岑。
……苔衣上闲阶,蟋蟀催寒砧。
立身计几误,道险无容针。
三年不还家,万里遗锦衾。
鸢飞戾霄汉,蝼蚁制鳣鱏。
赫赫大圣朝,日月光照临。
圣主虽启迪,奇人分湮沈。
层城登云韶,王府锵球琳。
鹿鸣志丰草,况复虞人箴。
戴叔伦《屯田词》春来耕田遍沙碛,老稚欣欣种禾麦。
麦苗渐长天苦晴,土干确确锄不得。
新禾未熟飞蝗至,青苗食尽馀枯茎。
捕蝗归来守空屋,囊无寸帛瓶无粟。
十月移屯来向城,官教去伐南山木。
驱牛驾车入山去,霜重草枯牛冻死。
艰辛历尽谁得知,望断天南泪如雨。
二、张籍的诗歌创作存新、旧题乐府诗90首。
取材于平民生活,题材广泛。
以一人一事入手反映社会。
擅长刻划心理活动。
遣词造意巧妙无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