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生存智慧大全集)_理性与非理性的较量
- 格式:docx
- 大小:20.35 KB
- 文档页数:4
好书分享:博弈论,教你处世之道,智慧人生-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对博弈论的介绍和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可以参考以下示例:概述博弈论是一门研究决策与行为的数学理论,它通过模型来分析个体或团体在冲突和合作的环境中做出的决策,以及这些决策对彼此之间利益和结果的影响。
尽管博弈论最初是由数学家们为解决棋类游戏中的策略选择问题而发展起来的,但其应用范围早已超出了游戏领域,成为了解决人类行为和社会问题的重要工具。
在这个竞争激烈、变幻莫测的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各种选择和决策的情况。
无论是与他人合作还是竞争,博弈论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运用博弈论的基本原理和策略,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处世之道,进而实现智慧人生的目标。
本文旨在通过分享博弈论的相关知识和经验,向读者展示博弈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以此引导读者思考如何通过博弈论的思维方式来提升自己的处世智慧。
同时,我们将探讨博弈论对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影响,并总结出一些重要的观点和结论。
通过深入了解博弈论的概念和原理,我们可以更加理性地思考和分析决策,预测他人可能的行为,以及在协商或竞争中寻求最有利的结果。
博弈论的运用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决策水平,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动机和行为,从而建立更加稳固的人际关系。
在接下来的文章部分中,我们将看到博弈论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案例,并探讨博弈论对智慧人生的启示。
同时,我们将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和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运用博弈论的知识和技巧,提升自己的处世智慧,实现更有意义和成功的人生。
总之,博弈论作为一种重要的决策理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深入学习和应用博弈论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处理我们所面临的选择和决策,从而实现智慧人生的目标。
接下来的文章将为你揭开博弈论的神秘面纱,帮助你在处世之道上迈出更加稳健的步伐。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引言、正文和结论。
博弈论总结1. 哎呀,说到博弈论,我脑子里就像炸开了锅!这玩意儿可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啊。
记得上学那会儿,老师一提这个,我就头大如斗,恨不得钻到桌子底下去。
可是呢,这东西又偏偏跟咱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躲都躲不开!2. 博弈论啊,说白了就是研究人和人之间斗智斗勇的学问。
你想啊,从小到大,咱们不就是在不停地跟别人较劲儿吗?跟爸妈讨价还价要零花钱,跟同学争抢最后一块蛋糕,甚至跟自己较劲儿要不要再睡五分钟。
这些可都是博弈啊!3. 有人可能会说:"哎呀,这不就是算计来算计去吗?多俗啊!"可我觉得吧,这恰恰是博弈论的魅力所在。
它把人性中最本能的东西,用数学的方式剖析得明明白白,让咱们能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决策过程。
4. 说到决策,就不得不提到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了。
这个经典案例可是让无数人抓耳挠腮、绞尽脑汁。
想象一下啊,两个犯罪嫌疑人被分开审讯,每个人都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要么背叛同伙保自己,要么保持沉默。
这不就跟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很多情况一模一样吗?比如说,你和朋友一起逃课被抓,到底是互相推诿还是共同承担责任?5. 再来说说"纳什均衡"吧,这个概念可是让我头疼了好一阵子。
简单来说,就是当每个人都采取最优策略时,谁也不愿意单方面改变自己的选择。
听起来挺复杂,其实生活中随处可见。
就像是堵车时,每个人都想走最快的路,结果大家都堵在一起,谁也动不了。
这时候,即使你知道换条路可能会快点,但又担心一换路其他人也跟着换,最后还是堵着。
唉,真是进退两难啊!6. 博弈论还告诉我们,有时候看似不理智的行为,其实可能是最明智的选择。
比如说,在讨价还价的时候,故意表现得很强硬或者装傻充愣,反而可能会得到更好的结果。
这不就是咱们常说的"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吗?7. 说到这儿,我就想起了我和我妹妹小时候争抢玩具的情景。
那可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啊!我俩都想要那个最新的芭比娃娃,但妈妈说只能买一个。
好书推荐:《博弈论》博弈论的思想在古代便产生了,只是它在初期仅研究象棋、赌博中的一些胜负问题,并未形成专业的理论系统。
当时的人们对于博弈的认识只停留在经验的认知和积累上,并未形成专业的理论基础,正式成为一门学科则是在20世纪初期。
20世纪20年代末期,约翰,冯.诺依曼正式证明了博弈的基础原理,在此基础上宣告博弈论诞生,因此,冯.诺依曼被称为“博弈论之父”。
再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一本跨越时代的巨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问世,而作者正是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
这两位卓越的数学家经过不断研究,最终将最初的二人博弈理论推广到了n人博弈理论,还将博论成功应用到经济领域,他们莫定了博弈论的基础和理论体系。
假设现在有人能够让博弈行为接近野蛮,或者让人类之间的支善行为和凶残行为之间的差距无限大,那么谁就更容易在博弈中取胜。
这是(博弈圣经》中提到的一段话。
提起博弈论,便需要说起“孤独的天才”约翰.纳什,他更是博弈论的天才。
约翰、纳什在20世纪中期正式发表了一篇论文(n人博的均衡点》,对博弈论起到了良好的推荐作用。
除此之外,哈桑尼与赛尔顿对博弈论的研究和贡献,也为博部论的发展起到了催化作用。
再列(博弈圣经)问世,它与原有的博弈论有着极大的区刚、最大的差异在于《博弈圣经》中论述了博弈的文化理论,突出表现了人类博弈占据的优势。
事实上,(博弈圣经》最大的优点是,它能够将原有的博弈理论正式应用到现实中,还能帮助普通大众通过自身的学习和研究成为博弈的真正高手。
它还能将博弈论应用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城,对于个人的生活和发展也能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
简单来说,博弈的基本构成要素分为决策人、对抗者、生物亲序、局中人、策略、得失、次序。
所谓决策人,指的是在博弈的赛局中率先做出选择的一方,决策人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经验、自身在对局中的感受、自身的状态等,率先做出一种具有方向性的选择。
在二人博弈对局中的对抗者,往往是选择滞后的那个人,需要做出与决策人的行为相反的选择,而且这个对抗者不仅选择落后,连行为与动作也是落后的,而且他的选择几乎是默认的、被动的,但是这将成为他最后的优势。
博弈论(生存智慧大全集)_后发优势:最后一轮的话语博弈古时候有个破落贵族的后代甲,穷困得实在没有办法过下去,不得不将家中祖传的古字画拿到一个大财主乙家去卖。
这幅字画在甲看来至少值200两银子,财主乙认为这幅字画最多只值300两银子。
这样看来,如果顺利成交,字画的成交价格将在200至300两银子之间。
这个交易的过程不妨简化为这样:首先由乙开价,甲选择成交或还价。
这个时候,如果乙同意甲的还价,交易顺利结束;如果乙不接受,则交易结束,买卖没有做成。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两阶段动态博弈的方案。
我们应该用解决动态博弈问题的倒推法原理来分析这个讨价还价的过程。
首先看第二轮也就是最后一轮的博弈,只要甲的还价不超过300两银子,乙都会选择接受还价条件。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第一轮的博弈情况,甲拒绝由乙开出的任何低于300两银子的价格,这是很明显的。
比如乙开价290两银子购买字画,甲在这一轮同意的话,只能卖得290两;如果甲不接受这个价格反而在第二轮博弈提高到299两银子时,乙仍然会购买此幅字画。
两项比较,显然甲会还价。
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这个例子中的财主乙先开价,破落贵族甲后还价,结果卖方甲可以获得最大收益,这正是一种后出价的“后发优势”。
这一优势在这个例子中相当于分蛋糕动态博弈中最后提出条件的人几乎霸占整块蛋糕。
事实上,如果财主乙懂得博弈论,他可以改变策略,要么后出价,要么是先出价,但是不允许甲讨价还价。
如果一次性出价,甲不答应,就坚决不会再继续谈判,来购买甲的字画。
这个时候,只要乙的出价略高于200两银子,甲一定会将字画卖给乙。
因为200两银子已经超出了甲的心理价位,一旦不成交,那一文钱也拿不到,只能继续受冻挨饿。
在博弈理论中已经证明出,当谈判的多阶段博弈是单数阶段时,先开价者具有“先发优势”;而在它是双数阶段时,后开价者具有“后发优势”。
谈判博弈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时间就是金钱”,假如谈判越拉越长,谈判的对象——分割的“蛋糕”就会开始缩水。
一个想有所作为的人士,就必须对成功、机会、价值、信任等时代热词的真正意义有个正确而清醒的认识。
第一,关于成功。
成功是一种态度。
追求成功是为了让生命中充满色彩,可以更充实地走过这一路。
成功是生命中一个遥遥无期的旅程,人总是从一个起点向着一个成功的终点,不断地找寻着答案,再不断地去追寻下一个终点,于是生命中就有了几多期许。
你希望在追逐成功的过程中,能够改变;希望自己不再生活在自卑的阴影里;希望自己对生活有虔诚的期盼;希望自己在灰暗的日子里也总是能充满阳光和欢乐;希望更加卓越!因此,追求成功的态度,是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而非妄自菲薄和自卑。
人们经常会用另外一些与成功相提并论的词汇,例如财富、权利、名声等,但成功就仅仅是这些吗?财富与成功是不是一回事?答案是否定的。
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只要你受人尊重,只要你感到自豪,只要你有一种成就感,这就是成功。
因此,成功也是相对的。
成功的状态应该是富有创造力,充满爆发力,拥有影响力,并能善待一切,为其他的人创造价值。
成功不仅仅是财富,不仅仅是声名,更是你人格的根本。
要追求成功,也不是简单的事情,它需要你确立好自己的目标,坚持自己的信念,持续地做好每件事情。
这就是成功。
第二,关于机会。
什么是机会?机会就是一个有希望搏一下的时机。
这里面有两个组成要素,即个人能力和时机。
第一个是先决条件,而且是无法改变的事实,第二个却是可以去寻找和创造的,但往往人们总是相信机会会主动来临。
到处都有机会。
真诚是机会,细心是机会,开始是机会,不放弃更是机会。
因此,抓住机会,让自己永远保持巅峰状态,那么,机会就在眼前。
第三,关于价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也都希望实现自我价值,但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建立在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的基础之上的。
除此之外,你还需要认清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评估,而且还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第四,关于信任。
信任是影响人际交往的关键因素。
谁都希望获得别人的信任,却往往不首先信任别人,所做的工作也不能让别人放心和满意,这样怎么能如愿呢?要获得信任,首先你需要给予别人信任,做事要让人满意和放心,否则任你千求万求也无济于事。
关于博弈论,推荐你读这些书2022年春季学期,丘成桐数学科学中⼼郑绍远教授即将开设通识课程《博弈论》。
介绍博弈论基本概念如:组合博奕,扩展型博奕,双⼈零和博奕,双矩阵博奕,纳什均衡,相关均衡,进化博奕论,重复囚徒博奕,谈判理论,联盟型博奕,Shapley 值,核仁,两边配对问题等。
郑教授特别为同学们推荐了⼏本博弈论经典教材,欢迎各位同学阅读学习!A Course in Game TheoryThomas Ferguson01博弈⽆处不在、代价多种多样。
本书包含博弈背后的不同数学模型及相关研究。
通过对数学模型的分析,或讨论最佳应对策略,或是尝试更准确地预测未来。
Game Theory, a multi-levelled approachHans Peters02本书深⼊浅出地讲授了博弈论的基础理论内容,适合本科⽣、研究⽣通读。
Game TheoryMichael Maschler, Eilon Solan, Shmuel Zamir03本书介绍博弈论达到了相当的⼴度,⽆出其右。
不仅包含技术性讲解,完整数学证明,也有丰富的例⼦和练习,带领本科⽣深⼊了解博弈论及相关跨学科课题,包括经济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程学、⽣命科学等等。
Fun and GamesKen Binmore04这本突破性的著作讨论了当理性个体⾯对利益冲突时应如何应对,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博弈论的主要发展历程,也深⼊探讨了其中⼀些颇为严肃的问题。
作者独特的写作⽅式,便于读者学习如何⽤理论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Game Theory and StrategyPhilip D. Straffin05本书介绍了博弈论在跨学科领域中的应⽤,其范围和深度均值得称道。
只需有⾼中代数知识便可阅读,并可在阅读中培养复杂的数学思维。
Game TheoryGuillermo Owen06本书被视为博弈论的标准教科书之⼀。
新版本包括最新的研究⽅向,讨论了富有争议的三门问题,增加了介绍诺奖级⼯作的章节,涉及Hurwicz, Maskin和Myerson的机制设计理论以及Roth的匹配理论等。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很多漂亮的女孩嫁给了看似不怎么样的男子,通俗的说法是“一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
但很多人总是不理解,这么漂亮的女孩,怎样竟嫁给“牛粪”老公呢?在这里,不妨用博弈论分析这种现象到底是偶然还是必然的结果。
假设有三个人,A是一“鲜花”,B是一“俊男”,C是一“牛粪”,B和C同时在追A。
而“俊男”B在追求“鲜花”A的同时,也有几个很不错的女孩子在追求他;但“牛粪”C由于相貌甚丑,没有美女敢追;假定“鲜花”A虽然从心里也是有点喜欢“俊男”B的,但由于美貌,她选择伴侣的标准也就与众不同:看谁追她更具有耐心,想找一个更爱她的人做老公。
因为,她想找的,乃是一个可以托付终身的人做伴侣。
根据博弈论的基本原则,因为参加博弈的每一个人都是十分理性的,正是由于人的理性,选择的方案也当然是最有利于自己的。
问题是,由于“牛粪”C自身没有人去追,所以他是没有什么后顾之忧的,反倒可以全心全意地去追那朵“鲜花”A。
追到了,他的人生目的也就实现了一半;就算没有追到,他也没有什么损失。
但“俊男”B可就不行,因为在他追“鲜花”A的时候,也有几个女孩在追他,所以,如果他追不到“鲜花”A,也就意味着满盘皆输,因为追他的几个靓妹也恐怕没有了,所以“俊男”B追“鲜花”A的风险要比“牛粪”C的风险大很多。
因而,“牛粪”C在追“鲜花”的过程中,在行动上就会更无顾虑,一往直前,如果追得到,则其收益将无穷大。
相反,“俊男”B在追“鲜花”A的过程中,就没有“牛粪”C积极了。
因为一方面,在他追“鲜花”A的同时,还有靓妹在追他,在“俊男”B经过艰苦地追求“鲜花”A后,迟迟不见回应,此时“俊男”B会考虑:究竟“鲜花”A是怎样想的?会不会答应他?如果追不到,那也会失去靓妹……假如“俊男”B选择伴侣的标准是:如果不能找到自己所爱的人做伴侣,那么就找一个爱他的人做老婆。
在这种情况下,“俊男”B最优的选择结果,当然是选择追他的靓妹。
故而他要两线作战,既要不断地去追“鲜花”A,又要保持好和另外那些靓女的关系。
博弈论(生存智慧大全集)_中国古代博弈思想作为一门学科,博弈论虽然只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在中国,博弈的思想可以追溯上千年。
中国历史上虽然没有创造博弈论,但却无时无刻不在运用博弈论的原理。
从田忌赛马到庞涓斗智,从运筹帷幄到韬光养晦,从击鼓论战到毛泽东关于打仗的十六字方针,中国人民对博弈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具有灿烂文明的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座正待开发的宝藏,作为其中优秀成果的博弈思想,尽管我们可能只是窥及一角,但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多启迪意义。
在政治方面,一部中国史,上下五千年,其中有数不清的政治博弈,让人惊心动魄。
不论忠奸善恶,每个人的命运都与形形色色的政治博弈拴在一起,所有身处其中的人或一举成名,或一夜暴富,或一败涂地。
中国王朝的年限少的只有数十年,如秦、隋等;多也不过三四百年,如汉、唐、宋、明等。
尽管每一次改朝换代都会带来生灵涂炭,社会文化、经济则随之遭到严重破坏,但无可否认的是,历史在大踏步前进。
有人将历史的精微幽深作一总结,得出了若干条中国式王朝衰败的法则,如武装积弱,中央对军队失控;吏乱坏纲,各级官吏腐败;国库断银,积贫致弱;人心向背是决定王朝兴衰的关键;领导者决策上的严重错误,致使无力回天;防御过度或乏力,导致在抵抗外患中走向式微;天灾人祸造成的储备一空;宫廷乱政,后院失火;各民族融合失衡,民族矛盾加剧等等。
所有这些,其实都是政治博弈的失败。
对于每一个生活在本朝现实中的人来说,偌大一个国家的衰亡,绝非是一件人人都能承受得起的事件,尤其对于帝国的经营者来说。
毛泽东曾对此发表见解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
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
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可惜的是,过往帝王们显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都缺乏毛泽东的思想高度,他们没能幸运地找到基业长青的“新路”。
相反的是,他们基本上都怀着虔诚之心,不自觉地走向了覆灭之路。
在经济方面,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交往,是在小农经济和自给自足的经济条件下进行的。
博弈论入门必看的九大书籍博弈论入门必看的九大书籍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精心为您整理的博弈论入门必看的九大书籍,希望您喜欢!博弈论入门必看的九大书籍1、《博弈的智慧》柏拉图说:“我们背对着山洞口静坐,对于在我们背后绵延展开的壮丽世界,我们充满想像,却一无所知。
”职场上的员工就如这些盲目的静坐者,而职场生涯则是他们背后深邃幽暗的隧道。
面对复杂的职场关系,人们应避免误入歧途,掉进职业发展中的陷阱。
博弈是双方“斗智斗勇”的过程,也是当事人谋求长期利益最大化的基本手段。
在一种较为完善的经济制度下,对博弈双方来说都是公平的,这时要看谁更技高一筹,正所谓优胜劣汰,败者出局。
这也是商界的生存法则。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协作”、“团队精神”这样的名词开始频频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我们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了协作的效果。
事实证明,1+1>2。
针对于这种现象,博弈论为它起了一个有趣的名字——猎鹿博弈。
2、《每天学点博弈论全集》本书共分三篇,主要介绍了博弈的一些基本原理,以及博弈在生活、营销、投资、管理、谈判、处世、人际、职场、爱情、生存等方面给予人们的指导,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事例向人们展示经验教训,从而使人们能够感悟到生存的智慧和方略。
3、《博弈一点通》由北京原创天下出版社出版,陆晓燕编著的《博弈一点通》一书:如果用一种最简单的现象来帮助人们理解零和博弈,其实就是赌博,在赌场里,赢家赢得钱与输家输掉的一样多。
同样的一群人,面对的是同样的处境,可他们的结果却是相差甚大。
事实上,由于人类所过的是一种群体生活,人只要生活在这个社会里,就离不了与其他人的交往,而这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关系。
4、《左手博弈论右手心理学大全集》博弈论原是数学运筹中的一个支系,是一门用严谨的数学模型研究冲突对抗条件下最优决策问题的理论,它是对世事的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
常言道:世道如棋,博弈论的伟大之处在于其通过规则,身份、信息、行动、效用,平衡等各种量化概念对人情世事进行了精妙的分析,清晰地揭示了人们的各种互动行为、互动关系,从理性的角度为人们获得自身最大利益提供了正确的决策方案。
博弈论读书笔记博弈论,这一听起来颇为高深的学科,实际上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通过对博弈论的学习和思考,我仿佛打开了一扇洞悉人类互动与决策的新窗口。
博弈论的核心在于研究决策主体在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
它并非仅仅是关于数学公式和复杂模型的堆砌,而是试图揭示人们在各种情境下如何做出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相互影响。
在博弈中,参与者的策略选择至关重要。
参与者需要考虑对手可能的行动,并据此来制定自己的最优策略。
以“囚徒困境”为例,两个犯罪嫌疑人被分别审讯,如果两人都保持沉默,那么他们可能只会受到较轻的惩罚;但如果一方坦白而另一方沉默,坦白的一方将获得从轻处罚,沉默的一方则会受到重罚。
在这种情况下,从个体角度出发,坦白似乎是最优选择,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双方都坦白,从而导致了并非最优的整体结果。
这个简单的例子清晰地展示了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冲突。
另一个经典的博弈模型是“斗鸡博弈”。
想象两只公鸡相向而行,如果双方都不肯退让,那么就会两败俱伤;如果一方退让,另一方前进,那么前进的一方获得胜利,退让的一方则会显得“懦弱”。
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在揣摩对方的心思,试图预测对方的行动,以决定自己是进还是退。
博弈论中的“零和博弈”和“非零和博弈”概念也具有重要意义。
零和博弈意味着一方的收益必然等于另一方的损失,比如下棋、赌博等。
而在非零和博弈中,参与者之间有可能实现双赢或者双输的局面,比如合作创业、国际贸易等。
理解这两种博弈类型,有助于我们判断在不同情境下应采取的策略。
在现实生活中,博弈论的应用无处不在。
比如在商业竞争中,企业之间的价格战就是一种博弈。
如果一家企业降低价格以吸引更多的客户,其他企业可能会跟进降价,从而导致整个行业的利润下降。
但如果企业能够通过创新、提高产品质量等非价格手段来竞争,就有可能实现差异化,避免陷入恶性的价格博弈。
在人际关系中,博弈论也同样适用。
例如在与朋友或家人的相处中,对于资源的分配、责任的承担等问题,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博弈。
从“纳什均衡”的普遍意义中,我们可以深刻领悟司空见惯的处世博弈现象。
作为理性人,比如现实中的许多争吵,大到国家间的领土争端,小到人与人之间的鸡毛蒜皮的小事,很大一部分都可归于博弈双方的纳什均衡。
这种争吵或者由于一方认为不公平造成的,或者由于双方均认为不公平造成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大刚和小强结伴旅游。
经过长时间的跋涉,到了中午,大刚和小强准备吃午餐。
大刚带了3块饼,小强带了5块饼。
这时,有一个路人经过,他说自己也饿了。
大刚和小强邀请他一起吃饭。
路人接受了邀请。
大刚、小强和路人将8块饼全部吃完。
吃完饭后,路人感谢他们的午餐,给了他们8块钱,然后继续赶路。
大刚和小强为这8块钱的分配展开了争执。
小强说:“我带了5块饼,理应我得5块钱,你得3块钱。
”大刚不同意:“既然我们在一起吃这8块饼,理应平分这8块钱。
”大刚坚持认为每人各4块钱。
为此,大刚找到公正的退休法官。
退休法官说:“孩子,小强给你3块钱,因为你们是朋友,你应该接受它;如果你要公正的话,那么我告诉你,公正的分法是,你应当得到1块钱,而你的朋友小强应当得到7块钱。
”大刚不理解。
退休法官说:“是这样的:你们3人吃了8块饼,其中有你带的3块饼,有小强带的5块。
你吃了其中的三分之一,即三分之八块,路人吃了你带的饼中的三分之一块;你的朋友小强也吃了三分之八块,路人吃了他带的饼中的三分之七块。
这样,路人所吃的八分之三块饼中,有你的三分之一,小强的三分之七。
路人所吃的饼中,属于小强的是属于你的7倍。
因此,对于这8块钱,公平的分法是你得1块钱,小强得7块钱。
你看有没有道理?”大刚听了退休法官的分析,认为有道理,愉快地接受了1块钱,而让小强得到7块钱。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博弈的结果是,退休法官所提出的对金币的“公平”分法,遵循的原则是:所得与自己的贡献相等。
在一个笼子里关了一群猴子,主人每过一天就打开笼子抓一只猴子去杀掉。
每天主人来时,每个猴子都紧张,它们不敢有任何举动,怕引起主人的注意而被主人选中。
所有博弈职场的成功人士,他们往往都有很深厚的人际资源,他们大多是互相扶持而取得成功的,他们的格言是:你搀了我一下,我也会扶你一把。
事实上在交往的有些时候,由于相互的冲突和矛盾,不能达到统一,交际双方都不让步,最后使交际活动不能展开,结果是交际的双方都从中受损,两败俱伤,博弈论把这种情况叫负和博弈。
交际中的负和博弈只能加大双方矛盾,使双方失和。
有这样两个人合伙做生意,一个有钱出资金,一个有神通疏通关系。
在共同努力下,他们的生意很红火。
那个有神通的人便起了歹心,想独吞生意。
于是,便向出资者提出还了那些资金,这份生意算他一个人的。
出资人当然不愿意,因此双方僵持了很长时间,矛盾越来越尖锐,最后诉诸公堂。
那个有神通的人不愧有神通,他在两人开始做生意时,便已经给对方下了套,在登记注册时,只注册他一个人的名字。
虽然出资人是原告,却因对方早就下好了套而输了官司。
结果,他眼睁睁让对方独吞了生意而没有办法。
这便是一种典型的零和博弈。
从博弈双方来看,有神通的人是占了便宜,他的所得正是出资人的所失。
这对神通广大的人来说,是一时得利,但他这样的作为,从更深一层意义上看,所得也不一定比所失多。
这个独吞别人利益的人,会让更多的人不愿意也不敢和他交往,最终也会失去了那份很好的生意。
可见,交际中如果用欺诈行为而侵占别人的利益,可能会因为欺诈而失去更多。
试想一下,有谁愿意和一个一心只想着独吞好处的人交往呢?有这样一对夫妻,妻子半身瘫痪,勉强可以拄着拐走路,丈夫是个聋哑人,但他们生活得很幸福,譬如他们要去城里,丈夫由于不会说话,当然不好交际,所以,他们要到城里买东西,这个聋哑丈夫一定会骑着三轮车,让妻子坐上,到了要买东西的地方,妻子坐在三轮车上谈价钱购货物,他们从来没有发生过争吵。
为什么呢?就是他们虽然都有残疾,但却能默契配合,所以他们生活得倒也十分快乐,这倒不是因为他们有多大本领,而是因为他们能互相补充缺陷:妻子走路不方便,丈夫却有强健的身体;丈夫不会说话,妻子却有很好的口才。
一个人生存在世上,要面对好多的人,有强者、弱者,还要处理好多的事情,要面对机遇的不同选择。
由个人构成社会这个复杂的群体,而社会中的种种怪异现象,实质上是每个人不同的处世态度所造成的。
这就是理性与非理性的较量。
在人的精神领域中,理性和非理性因素都是客观存在着的。
但是,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关于理性与非理性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
崇尚理性,排斥非理性,已司空见惯。
要么认为非理性就是“不要理性”、“否定理性”、甚至“丧失理性”;要么将非理性同非理性主义混为一谈。
其实,理性、非理性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工具”,无时无刻不在人的认识、生活和实践中相辅相成地发生着影响。
“理性是文明进步的导向,非理性是历史前进不可或缺的动源”,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透过博弈论,面对复杂的社会,是理性还是非理性,除了考虑自己的利益,还有很多方面在起着作用。
比如,社会价值标准和道德律法,等等。
在很久以前,北美地区活跃着几支以狩猎为生的印第安部落。
经过长时间的生存拼搏之后,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有这样一支部落,在狩猎之前,他们请巫师作法,在仪式上焚烧鹿骨,然后根据鹿骨上的纹路确定出击方向。
然而,很多年过去了,他们成为了唯一的幸存者;而事先根据过去的成功经验,选择最可能获取猎物方向出击的其他部落,却最终都销声匿迹了。
也许有人会感到不可思议,理性的“科学预测”怎么会败给非理性的“巫师作法”呢?运用博弈论来分析就会发现,这里关键并不在于科学与迷信之间,而在于几个部落的竞争战略有所不同。
依据经验进行理性预测并确定前进方向的部落,或许暂时能够获取到足够的食物,但他们的路很快就会越走越窄。
可以想象,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理性”的部落之间,势必产生相同的推测与判断,瞄准同一目标的部落越来越多,他们对猎物的竞争不断加剧,而他们每天的狩猎方向经过“科学分析”之后,变得日趋一致。
而问题是在原始的状态下,猎物不会迅速增多,这些部落们只好在同样的狩猎区域,你争我夺、你拦我抢,杀得鱼死网破,结果只能是同“输”而归。
而那个按照巫师作法、焚烧鹿骨的印第安部落,尽管在战术上出现了错误,明显有些盲从和随意,但基于他们当时的条件,从更宏观的角度来判断,不难发现,他们的核心因素——竞争战略,却要优于竞争对手,那就是他们在发现新市场或者说创造新需求。
这样一来,无形之中,他们就避开了与其他部落之间在战术层面的相互厮杀,从而赢得了生存空间。
很明显,在这场理性与非理性的较量中,非理性成了最后的胜者。
事实上,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是理性地采取合作性博弈,还是非理性地采取对抗性博弈,关键就在于利益期望这一环节。
假如说每个人都是理性的,那么,当与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是理性还是非理性,就要看双方在博弈的时候,理性所起的作用有多大。
在曹操轻松得到了刘表的荆州之后,却遭遇到了赤壁之战的惨败,从此三分天下之势形成了,曹操一统天下的战略功亏一篑。
有人说,曹操的这次失败,是偶然的,只是方针的制定上不够周全。
其实,运用博弈论来解释,曹操的失败是必然,并不是偶然,是无法避免的。
首先,在曹操一统天下的战略中,荆州并不是最重要的。
但荆州却是东吴的要害,所谓敌之要地即我之要地。
曹操和谋士们都有所疏忽,没有认识到巩固荆州的重要性。
其次,曹操的谋士们多来自北方,他们熟悉、了解北方的情况,更了解曹操的北方对手,但是对南方的了解就相对不足了,他们缺乏必要的“知彼”条件来做出正确的战略。
如果一方面,留曹仁、满宠守荆州,加紧训练水军;又回军许昌,大力发展生产,增强国力。
另一方面,保持大军的“引而不发”,充分利用“挟天子”的优势,从政治和军事上威慑对手,同时开展以外交为主的战略,等待时机。
那么,恐怕历史当真就有可能改写了。
当时在南方最难过的恐怕是刘备、诸葛亮了。
他们手上只有从刘琦那儿骗来的万余水军,又没有生存空间,搞不好真的要转而去投奔吴巨了。
吴蜀联盟也会彻底不存在。
刘备不敢去投靠孙权,纵然因为受到曹操的威胁,刘备和孙权可能会有结盟关系,但占据联盟地位主导的必然是孙权。
孙权和周瑜、张昭这些人都清楚刘备是只厉害的“虎”,不能收为己用故要想方设法除掉。
只要曹操不进攻,使得孙、刘同盟的基础不存在,而刘备根本没法从孙权这儿占到什么便宜。
从博弈的结果来看,刘备选择入川后,同样的情况肯定也会发生。
赤壁之战后,刘璋是因为曹操的军事威胁才邀请刘备的,那么,随后也就难免会发生互相猜忌的事情。
因为当时刘备的局面还很艰难,虽然外面有诸葛亮的援军,兵力也强大得多。
但刘备入川之初只有孤军一支,兵力悬殊,又外无援军,深入敌腹,无论地理条件、人心所向、粮食供应都成问题,纵使诸葛亮再有才能,也很难有所作为。
等到曹操将荆州变成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要地时,一统天下的局面也就可望形成了。
但其中还有一个变数,那就是孙权是否会趁曹操在荆州未站稳脚跟时偷袭荆州。
不过,从周瑜的一贯行事来看,他是不会主动招惹曹操的,要是荆州那么好攻克,则早在刘表经营荆州时,东吴就会下手了。
以刘表的能力之弱和实力之差,孙权尚且不敢图谋,更不用说面对曹操了。
所以,孙权纵然对荆州垂涎三尺,也不敢老虎口中拔牙。
然后,曹操可以破马超解除后患,再征汉中让益州失去屏蔽。
等到刘备和刘璋闹翻脸的时候,发兵袭击四川,最后南下江东。
总而言之,破坏刘备和孙权的联盟,削弱刘备的发展,以荆州为本,等待时机,不为眼前利益得意忘形,无论怎样来看一统天下也是指日可待的。
但历史毕竟是历史,一切都无法改变。
在这场理性与非理性的较量中,很显然,曹操已经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大好时机,运用博弈论的理论去分析,曹操的失败是一种必然,而非偶然。
在一定条件下,根据具体形势去制定相应的策略,非理性的选择也是博弈论中的一个重要原则。
赤壁之战以后,吴国的战略是乘胜追击,扩大战果,占领荆州。
这的确是一个最佳的时机。
在吴国的战略中,得天下才是最终的目的。
这也就是赤壁之战后,为什么东吴并不急于收复、巩固荆州的原因,吴军试图击溃曹操的有生力量,借助赤壁完胜的优势,大举进攻,从而动摇曹操的根本。
但遗憾的是,东吴忽略了刘备的存在。
在战争之初,曹操促成了刘备和孙权联盟的博弈,因为他正是他们共同的大敌。
来自曹操的压力一大,他们于是就结为同盟。
但他们的同盟真的那么可靠吗?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只有共同的利益,才能达成同盟;而利益相左的时候,这个同盟就要再考虑了。
从三者当时博弈的情况来看,在南郡的争夺中体现了三方各自的利益。
刘备利用曹操退和周瑜进,取南四郡为根据地;曹操为了让两者互争,以刘备制吴,而守南郡;吴国为了控制荆州,而夺蜀地,攻南郡。
但曹操算错了一点,因为他遇见了精通谋略和制衡的鲁肃和诸葛亮,他的计策没有完全实现。
不过,吴国在夺取荆州利益中是三方损失最大的。
刘备利用两者之争,从无到有,建立了根据地。
所以,从博弈的结果来看,刘备的利益最后得到了体现,他是这次博弈的大赢家;而鲁肃借南郡给刘备,其实也是包藏祸心的,他利用刘璋来削弱刘备的力量以图刘备。
而吴国取荆州顺利,鲁肃应该有很大的功劳,用一城之地,而换取更大的利益是非常合算的。
政治博弈就是相互制衡,是结盟还是单干,就是在于哪头的利益更大。
这时,魏国和吴国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司马懿洞悉到了蜀吴联盟在荆州问题上的矛盾。
他建议魏吴两国联盟,让孙权放心去进攻荆州,迫使刘备尽两川之兵来营救荆州,然后兴兵汉中,使刘备首尾难顾,陷入困境。
而与此同时,诸葛亮的战略失误已经被魏国识别并且利用了,荆州之失早已在魏国的算计之中。
从博弈论来看,魏国这个战略构想很正确,事实也证明,蜀吴之战完全在魏国的意料之中,本来魏国完全有希望因此而破蜀的。
但一个意料之外的变故发生了,曹操病死,使得整个战略构想没有得到实施,从而给蜀国留下了喘息的机会,蜀国也因此逃过了魏国这一劫。
此时,吴国悄悄接受了曹操的同盟,并且开始了夺取荆州的计划。
而诸葛亮和关羽犹在梦中,不知道自己已经落入了孙曹的合谋之中。
但事实上,真的就这么简单吗?透视刘吴关系,不难发现,当时刘备实力微弱,对东吴采取骗的手段,不敢撕破脸皮得罪东吴。
刘备取了益州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刘备在荆州问题上的态度开始变得强硬起来。
得到汉中后,蜀国的力量更是到达了鼎盛时期,刘备、关羽已经不把东吴放在眼里了。
孙刘赤壁之战的结盟,显然是孙权处于下风。
对孙权来讲,当时,他只有两种选择的机会,要么同刘备联盟,要么和曹操决战。
当然,对于理性的人而言,最好的选择是前者,毕竟双方合力才能够生存,才能够同力量强大的魏国较量。
但现如今吴国和魏国建立了同盟关系,势必会把矛头指向蜀国,全力以赴夺取荆州。
所以,孙权提出结亲的最终目的是让关羽失去警惕,认为东吴还像以前一样软弱可欺。
而关羽见到自己对东吴的挑衅和侮辱行为,孙权并没有作出激烈的反应,相反陆逊还卑恭谦辞地讨好他。
这使他作出了错误的判断,以为从此江东再没有后顾之忧,于是撤退了荆州的所有士兵,转而调往樊城全力对付魏国。
这是继赤壁之战以后,三国之间又一次大规模的战争。
不同的是,这次是暗中联盟的吴魏攻击蜀汉。
战争的结果是,关羽败走麦城,被擒请死,荆州也终归东吴。
刘备的这次战败,不仅使军力和人才上损失惨重,更是“隆中对”战略中的全面失败;不仅完全失去了对荆州的控制,吴蜀联盟也彻底瓦解并且还结下了深仇大恨。
随后,刘备动用了他有生以来的最强实力75万精兵。
但不幸的是这些精兵几乎全军覆没。
还损失了五虎上将之二的张飞、黄忠,更要命的是,蜀汉的年轻将领大多血染沙场,导致后来的蜀汉将才奇缺。
很快,刘备也病重白帝城,诸葛亮对当前的形势作了深刻分析,对“隆中对”的战略进行了重新调整。
可以说,当时的蜀国局面糟糕极了。
刘备病死白帝城,各种势力纷纷发兵攻蜀:魏曹真,兵10万,取阳平关;反将孟达,兵10万,取汉中;东吴,兵10万,取峡口入川;蛮王孟获,兵10万,取益州;羌王轲比能,兵10万,取西平关。
可谓来势汹汹。
对于蜀汉来讲,在这紧要关头是理性还是非理性,是攸关蜀汉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然而,在诸葛亮看来,局面还是可以扭转的,他轻松地制退了这5路大军。
他命赵云扼守阳平关力拒魏军;命马超、魏延以疑兵骇退羌族和蛮族;又利用李严和孟达的生死交情,诈书退孟达大军;还放弃了同东吴的深仇大恨,派遣邓芝结好孙权;又留张苞和关兴各3万大军以做策应,轻而易举地化解了这次政治危机。
所以,是理性还是非理性,要看形势而定,一旦博弈中的任何一方的利益发生变化,追求利益最大化,无论用何种手段也在所不惜。
所以说,没有天长地久的友谊,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利益是真,生存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