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胸心外科发展的历史
- 格式:pdf
- 大小:191.03 KB
- 文档页数:4
一、前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民群众健康意识的提高,胸外科作为一门涉及心脏、肺部等器官疾病治疗的临床学科,在我国医疗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我国胸外科的发展历程、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总结。
二、发展历程1. 初创阶段(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胸外科事业开始起步。
在老一辈胸外科专家的带领下,我国胸外科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并在心脏、肺部等器官疾病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 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9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胸外科技术得到了显著提高。
在这一时期,我国胸外科专家成功开展了多项高难度手术,如心脏搭桥术、肺叶切除术等,为患者带来了福音。
3. 成熟阶段(21世纪至今)进入21世纪,我国胸外科在基础研究、临床治疗、护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特别是在微创手术、精准医疗等领域,我国胸外科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三、现状1. 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我国胸外科在心脏、肺部等器官疾病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如微创手术、腔镜手术、机器人手术等,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
2. 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我国胸外科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培养了大量优秀的胸外科人才,为学科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3. 国际合作与交流日益密切我国胸外科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升我国胸外科在国际上的地位。
四、未来发展趋势1. 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胸外科将继续推进技术创新,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在胸外科领域的应用,将为患者带来更加精准、高效的治疗。
2. 精准医疗精准医疗将使胸外科治疗更加个体化、差异化,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 国际化发展我国胸外科将继续加强与国际先进医疗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提升我国胸外科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五、总结总之,我国胸外科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果,未来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
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我国胸外科将继续深化改革,创新发展,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我国胸外科现状及发展趋势知能篇-我国胸外科现状及发展趋势TheCurrentSituationandTendencyofThoracicSurgeryinChina王天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100050)W ANGTian--you1现状我国现代胸外科起步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经过八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目前,我国胸外科医生(专职与兼职)约5O00余人,大多数临床工作领域或专题已接近或达到了国际水平,某些专题,如食管癌的外科治疗居世界领先水平.1.1肺癌外科1.1.1肺癌的诊断,分期,外科综合治疗已趋规范化.参考国际肺癌治疗指引,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制定了,细胞肺癌诊断治疗的临床指引".肺癌外科治疗程序已与国际接轨,但各地区仍有一定差距.胸部CT,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血清仲瘤标志物等已普遍应用;而盯,纵隔镜检查等只在大城市和大医院应用.1.1.2解剖性肺叶切除+系统性肺门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已成为最常用的标准术式,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还可选用全肺切除术,扩大的肺切除及局限性肺切除术等.据黄国俊教授2004年统计大陆地区8个中Cq6ooom.例的资料,目前肺癌切除率为70%-97o/0,手术死亡率为0.8%~3.1%,手术合并症发生率为1.7%~15%,术后五年生存率为27.2%~40.6%.由于近80%病人确定肺癌诊断时已失去手术时机,肺癌总的五年生存率为8%~l1%.1.1.3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扩大切除术(包括胸壁,心包,气管,心房和大血管部分切除)已在扣余单位开展.病例数超过1O00例,术后进行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术死亡率<l1%,合并症率为15.2%~29.4o/0,五年生存率为20.8%~33.1%,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1.4非小细胞肺癌术前新辅助化疗,已在多家医院开展,并已有大例数总结报告(吴一龙等),但结果尚有分歧,需进一步观察.1.1.5分子靶向治疗已在多家医院开展,如IresSa, Tarceva等制剂的应用.继续医学教育第20卷第10期1.1.6肺癌的其他治疗如放射治疗(适形放疗,立体定向放疗及调强放疗均已开展),电化疗,射频消融治疗,冷冻治疗,支气管动脉化疗药物灌注介入治疗,全身热疗和肺动脉灌注热疗等均已开展.1.1.7中药制齐lJ女口榄香息,康莱特也较广泛应用并正在申请兀)A批准推广.1.2食管癌外科治疗处于领先水平,早诊早治取得显着进步.1.2.1高发区食管癌发病率已趋稳定,并开始下降.在高发区(女喟II,I)开展了筛查,如王国渭报告经纤维食管镜1.碘液粘嗅染色在林『Jl『,『市筛查出删早期食管癌,其中4例接受手术治疗.其5年,1O年,15年,扣年和25年生存率分别为86.14%,75.02%,64.4%,56.1和49.94~/o.1.2.2早期粘膜内癌和癌前期病变经纤维食管镜粘膜切除术已在多家医院开展,并有大组病例报告.超声内镜评估病变浸润深度也已普遍开展.2002年王国清报道154例,近期疗效满意,远期尚等进一步观察.1.2.3食管癌外科治疗已经普及并积累了大量经验,手术方式业已成熟,器械吻合已普遍开展,并发症大大减少.1994年河南省邵令方总结全国近6万例食管癌(早,中,晚期)外科治疗资料显示,五年生存率为25%~40%,其中209例早期食管癌切除率为10a%,术后五年生存率达900/o以上.1.3纵隔,胸膜,胸壁肿瘤等外科治疗方面也积累了大量病倒,技术比较成熟,有关胸腺瘤及重症肌无力外科治疗也取得良好效果,积累了大量经验.国内北京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及同仁医院例数及经验较多.1.4气管外科也取得不少进展,气管环形切除端吻合, 气管隆凸切除重建已在各大城市不少医院开展;硅胶, 碳素^工气管已开展多例,取得成功,并有长期生存的报道(2-6~-).气管侧壁缺损修补方法多样,包括带王天佑(1942一).男.河南新乡人.主任医师.教授.主要从事肺癌.食管癌心脏瓣膜病冠心病先心病.主动脉瘤等的外科治疗.现任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分会胸心血管外科学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理事.北京卫生系统海外联谊会理事.7576_知识能篇蒂肋骨骨膜肋间肌,肺叶切除支气管劈开上翻修复气管,肺段组织瓣+金属网修复等.獬赵风瑞报告应用颈部皮瓣+记忆金属网做气管重建(赵氏人工气管),现已为9例病人行气管重建,(6例肿瘤,3例良性狭窄,最长8Cm),术后最长存活已超过3年.1997年上海胸科医院开展同种气管移植21歹0,其中1例生存超过6年.近年来应用硬质气管镜,对气管肿瘤进行电凝切除,冷冻,激光等治疗,以解决病人通气阻塞问题,达到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的目的.1.5食管良性疾病的外科治疗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国家,在食管癌外科治疗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多年来在食管疾病另—大部分——食管良性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方面开展的不够,水平较低.主要用于食管良性疾病研究治疗的食管功能检查开展较晚.经过国内同道十余年的努力,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先后主持召开6次良性食管疾病学术会议,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推介.近年来,食管功能检查开始推广,良性食管疾病的研究和治疗得到重视.食管良性疾病包括:(1)食管功能障碍性疾病,如贲门失驰缓症等;(2)胃食管返流病;(3)食管良性肿瘤;(4)损伤,炎症自发性穿孔破裂及其他疾患等.在国内贲门失驰缓症比较常见,胃食管返流病在国外十分常见,国内发病率虽较西方国家低,但仍为常见病.近年来,国内在食管良性疾病外科治疗的进展为.1.5.1有关食管良性疾病的基础研究报告增多,内容涉及胃食管返流病,食管上皮的超微结构,一氧化氮合成酶的表达,各种疾病的食管功能研究等.1.5.2责门失驰缓症外科治疗超过600余例,结果优良率在8[】~100%,开始应用食管功能检查和2,时食管pH 值监测来评估Hdler手术以及『口抗返流手术的效果.1.5.3有关返流性食管炎,食管裂孔疝及Barrett食管研究治疗的报告增多,手术方法多样化,开始经腹腔镜进行该类手术.另外不少专家提出食管癌术后,胃食管返流的问题值得重视,并设计了抗返流手术方法,以及人工贲门瓣膜植入术等,并已用于临床,尤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实践.经内镜缝扎术治疗胃食管返流已在多家医院开展,并开始推广.1.5.4对食管腐蚀性瘢痕性狭窄,自发性食管破裂等疾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结肠代食管及颈阔肌皮瓣修复食管方面进行了深^的研究,取得可喜成果,值得进一步推广.1.6肺减容手术治疗肺气肿肺气肿是以异常的持续性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腔扩大,腔壁破坏而无明显纤维化为病理特征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此病在我国十分常见,对人民的健康和劳动力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内科治疗疗效较差,对于晚期病人,过去以肺移植为唯一的治疗手段,但由于供体少,费用高,适应证窄,免妻抑制齐0不良反应等问题而难以推广.1994年CO0pDr将1958年Brantigan~出的肺减容手术进行了改进,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良好效果,并在世界各地进行扩大和大组病例观察.9O年代末期,国内应用肺减容手术治疗晚期慢性肺气肿,肺功能不全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分会就此专题举办了多次学术交流和学习班,组织了全国肺减容手术协作组,统一了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和疗效评价指标等.2(131年会议及杂志报告肺减容已超过100例,开胸手术和胸腔镜手术各占—半,均采用了机械切割缝合器加心包垫片,防止术后长期漏气,取得了良好效果,手术死亡率Wo-4.7%.术后FEV1提高32%~57%,术后1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97.40/0和92.3~/o,疗效优于单纯内科治疗.最近报告比较了双侧肺减容手术与单侧肺减容手术的死亡率,合并症与费用,认为虽然双侧减容肺功能改善优于单侧减容,但其手术死亡率,合并症和费用均明显高于单侧减容,国人更易接受单侧肺减容手术.最近,某些医院开始开展经纤维支气管镜气囊导管和生物胶阻塞,进行选择性肺萎陷肺减容术,以及利用硅胶套管和负压吸引装置将部分肺组织吸入硅胶管U形缝合并固定的帽式肺减容术,疗效正在观察.1.7肺移植术人同种异体肺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肺疾患的最后唯一有效的方法.目前,晚期COPD,特发性肺纤维化(1PE)囊性肺纤维化(CF)及晚期重度肺动脉高压是肺移植(含心肺移植)的适应证.至2003~,q国际,肺移植登记处报告全球136个单位进行肺移植14570例,1,3,5及1O年生存率分别为73%,57%,45%及23%,心肺联合移植2800~N,1,5,10年生存率为61%,40~/o,25%.我国肺移植起步较早,1979年辛育龄教授为2例肺结核病人施行肺移植术,未能长期存CONT工NU工NGMED工CALEDUCAT工ONV o1.2O.No.1O知技能篇l活.此后发展缓慢,至1998年安贞医院陈玉平等为2例病人行肺移植长期(5年10个月和4年3个月)生存后,大陆多个医院相继开展了肺移植,目前已达%例.上海i,无锡0,北京25例,广州8例,大连4例,沈阳2例,黑龙江和宁波各1例.1.8胸部损伤随着经济发展和交通事业的发展,胸部损伤较前增多.胸部损伤约3O%~55%属交通事故,虽然急救技术有很大改善,但胸部损伤的死亡率仍较高(2.4~/o~25%).20(0~内蒙古某医院报告胸部损伤1210例,治愈1182例,成绩较好.1.9胸部微创外科技术发展迅速微创外科技术代表了胸外科又一发展趋向.近年来,以电见胸腔镜手术为代表的胸部微小创伤外科发展很快,开始在省级医院普胸外科推广和应用,胸心血管外科分会成立了专门的胸腔镜外科学组,组织了1O次专题学术研讨会和学习班.目前,国内普胸微创外科包括电视胸腔镜手术及其辅助下小切口手术,电视纵隔镜手术,气管镜和食管镜手术,以及各类胸壁小切口手术.至20D3年电视胸腔镜手术已经成为胸外科常规手术,应用最多的是肺大疱切除术,肺部分切除术以及胸膜腔积液的清除和粘连疗法,总共约占胸腔镜手术总数的61.8%.在大医院开展的胸腔镜手术有肺叶切除术,全肺切除术,肺部分切除术,肺减容术,食管癌切除术,胸腺瘤及胸腺切除术,纵隔肿瘤切除术,食管平滑肌瘤切除术,食管责门肌层切开术,胸膜肿瘤切除术,胸膜纤维板剥脱术和胸交感神经切除术等.19N~XD2年采用胸腔镜行肺切除已达220O例,疗效和并发症与传统开胸手术无明显差别.一些医院开展了电视纵隔镜手术,包括食管癌切除术,纵隔肿瘤切除术,纵隔淋巴结活检明确肺癌分期,支气管囊肿切除术等.上海,北京某些医院开始进行机器人辅助电视胸腔镜手术,有待于进一步总结经验和发展.2趋势进入21世纪,由于信息科学,分子生物学,材料科学,计算机技术和机器^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临床医学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我国大陆地区和港澳台地区一继续医学教育第20卷第10期样,胸外科也在发生着迅速的变化和发展.胸外科未来的发展趋势,大概可归纳于以下几方面.2.1攻克肺癌—一胸外科的挑战与机遇人类与肺癌的斗争已达百年,不但未能控制肺癌;相反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却增长了数十倍.新世纪中,大多数国家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将继续增长.专家预测,2025年中国每年发生肺癌将达100万例,肺癌将成为巨大的NJI,).目前尚未找到真正意义上的肺癌早期诊断方法和分子标志物,8的肺癌病人在获得诊断时已属晚期,失去了手术机会,仅的病人可以手术探查和治疗.目前外科治疗的5年生存率停滞~.qO~/o-40%,可以说疗效很不满意;不断发展的扩大切除并不能解决问题,现行的多学科综合治疗,也未能使疗效有根本的提高,尚无真正意义的,疗效满意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更未找到能在早,中,晚各期不同发展阶E殳逆转或遏制肺癌发展的手段.面对一个个晚期肺癌病人痛苦死去的残酷现实,胸外科医师感到束手无策,意识到外科方法治疗肺癌可能已达极限,胸外科受到了空前严峻的挑战.然而,新世纪生命科学的革命将会对肺癌等恶性肿瘤的防治研究工作产生巨大而积极的影响,有关肺癌的基础研究将逐步阐明肺癌的病因,发生,发展,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和基因变化规律.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开展肺癌早期诊断,对肺癌高危人群开展大规漠普查,以及早发现和诊断肺癌,进行早期治疗.找出肺癌的关键基因,进行肺癌逆转的'份子干预治疗"和'分子阻断治疗".开展具有靶向性的,高效低毒,抗耐药性的治疗肺癌的药物研究,形成个体化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到那个时候,肺癌的治疗将会发生革命}生的变化.传统的对人体具有较大损害的手术方式和治疗模式会被淘汰,从这个意义上讲,胸外科也面临着发展的新初遇,值得每位胸外科医师深入考,即时抓住柳遇进行全新的实践.2.2机器人外科一现行微创手术发展的趋向目前电丰胸腔镜和各种小切口手术只是初步意义匕的微创手术,要达到真正意义的微创,必须:陷胡器^技术引入普胸外科,甚至纳米机器人来治疗胸外科疾病.近年来,先进的医用机器人技术己渗透NCb科领域.这项技术在外科领域中的应用不仅为手术精确定77_知识能篇学习提纲位,手术最小损伤及手术质量等方面将带来一系列的变掌握肺癌科治革,而目将改变传统外科的许多概念,对新—一千I寺饥器人外科治疗的新概化的手术设备开发与制造,医学教学与研究,对临宋或念及胸部微创外家庭护理及康复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熟主美国已研制成功医用机器人内窥镜定位系统,它矗治疗状况和肺是具有7个自由度的机器人手臂,可模拟人手的形状和癌总治疗结果功能,并由外科医师预先将语言指令录入语音卡,术前的六平及近年来将此卡置入操纵器,术中机器人装置即能按照语音指令食管癌早期诊断操纵仪器进行胸部内窥镜手术;外科医师亦可在控制台及早期治疗的进通过监视器观看手术部位,操纵手柄,对高度敏感的运3熟悉我尾食管良动传感器进行触发,这些数据被计算机处理并传输到外性疾病诊断及91-科操纵器中,于胸腔内实施相同的运动.在这种智能化题芸手术室里,人和机器人装置共同进行手术,提高了外科治疗舫气肿的疗医师的技能.日趋先进的微创外科方法,需要更加精确效.和稳定的动作,计算机化的外科方法系统能适应此要状况及胸外科求.美国,加拿大以及西欧等国家已成功应用医用机器发展未来趋势.人设备施行了数百例微创二尖瓣外科手术和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我国的北京和上海也成功地开展了医用机器人辅助的胸夕科手术.纳米机器人是用特制细微的纳米材料制成,能进入人体的血管,心脏,气管,支气管,肺,食管,胃肠以及胸腔,腹腔等体腔,完成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工作.2.3组织工程学引入胸外科将组织工程学引入胸外科,应用组织工程培育的人工器官及组织进行胸部器官重建.目前,组织工程型人工气管,人工食管正在研究中,预计不久的将来即可试用于胸外科临床.组织工程的基本方法是将体外培养的高浓度组织细胞,扩增后吸附于一种生物相容性良好,可被人体逐步降解吸收的细胞外基质上.该材料为细胞提供生存的三维空间,有利于细胞获得足够的营养物质,进行气体交换,使细胞在预制形态的三维支架生长.然后将这种细胞生物材料复合体植n体病损部位,在生物支架降解吸收过程中,种植的细胞继续增长繁殖,形成了新的具有特殊功能和形态的相应组织器官,达到修复创伤和重建功能的目的.组织工程学研究自诞生之日起,就引起了临床医学,材料科学,分子生物学等相关学科专家们的高度重视,研究进展非常迅速.现在全世界无数个科学家,在78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列出无数个研究专题,对数十种组织器官进行着深入,细致,实际而又科学的研究,有些已经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美国组织工程学家宣布将在1O年内培育出完整的人工心脏.组织工程学虽然前景广阔,但目前临床应用仍较少,许多问题尚未解决,如细胞的培养,细胞在三维空间载体材料E的健康成长,预制细胞的基因表达,用于组织工程的聚合物等.目前研制出的各种组织如皮肤,软骨等都只能替代缺损组织的部分功能,而且维持时间短,距离永久性功能替代物尚有—段距离.相信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将能逐渐克服目前存在的问题,为临床应用展示出新的篇章.组织工程学成功的引入普胸外科,将引起胸外科发生革命和飞跃.2.4向循证医学模式转变是胸外科发展的必然趋势.2O世纪90年代兴起的循证医学(d∞0e___Ba9ed Medidne,髓M)正在强劲地推动着医学从经验医学模式向循证医学模式的转变.过去胸外科作为一个临床学科,在很大程度E依赖于医生的经验,有关医学信息也多为临床经验总结.进入21世纪这种经验医学模式必须转变,要求临床医生在临床医疗实践中,尽量以客观的科学依据结果为证据制定患者诊疗的决策.即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科学依据,同时结合临床医生个人的技能和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结合制定出患者的诊疗措施.循证医学不能使用陈旧过时的证据,重视了信息时代''{丑据"的迅猛发展.临床医生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获得最好的证据是一个困难的问题,证据的重点从动物实验为主向以临床试验为主转变.愿所有的胸外科医师努力学习和实践循证医学,保持知识更新,跟上时代发展,造福于广大胸外科患者.[收稿El期:2006--02-10】[本文编辑:马小静】CONTINUINGMEDICALEDUCATIONV o1.20.No.10。
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创建、成立与发展十年回顾王天佑【期刊名称】《中国肺癌杂志》【年(卷),期】2018(021)003【总页数】3页(P143-145)【关键词】医师;学会;胸外科【作者】王天佑【作者单位】100050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胸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于2007年1月成立,至今已走过了十年的历程。
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是依法注册、自愿组成的中国普胸外科医师唯一的全国性、行业性协会。
它的成立和发展,在中国普胸外科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在中国普胸外科医师职业与行业发展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中国胸部外科起步于20世纪30年代,包括普胸外科和心血管外科。
1985年,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成立,促进了中国胸心血管外科的飞速发展,成为中国胸部外科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由于体外循环和心脏直视手术的迅速发展,胸部外科逐步分成了普胸外科和心脏大血管外科两个专业。
1997年,第一届全国普胸外科学术大会在北京召开,成为普胸外科全国性独立专科交流和进一步成立普胸外科学术与行业组织的尝试。
2002年,原卫生部委托中国医师协会制定“全国专科医师培训计划、标准和基地遴选”等试行细则,胸外科方面邀请王天佑教授和甄文俊教授负责起草和制定,历时两年顺利完成了此项工作。
在此过程中,时任中国医师协会会员部主任谢启麟教授、时任中国医师协会秘书长陆军女士与时任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秘书长的王天佑教授,多次协商和酝酿关于组建成立胸外科医师分会的事宜。
经过4年的精心准备,由当时北京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的王天佑教授、支修益教授、张志庸教授、甄文俊教授等专家和天津的张逊教授、上海的高文教授和周允中教授、广东的戎铁华教授、南京的叶玉坤教授等九人组成筹备组,讨论制定了分会的章程、会标、组织办法,并确定了分会的性质是中国胸外科医师的、带有学术性的全国性行业组织,分会的宗旨是团结、自律、维权、发展,分会办公室设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作为汇聚了各种高新技术、需要更多医疗资源支持的心胸外科,在目前医疗体制改革下,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时期下的某些不足。
心胸外科学界和分会作为了普及心胸外科技术,提高我国心胸外科水平的重要的平台,主要使命就是努力倡导目前临床医师的学术意识,提高学术交流的水平,培育新一代的心胸外科医师。
胡盛寿院长从三个角度谈了心胸外科如何进行学术重塑的相关问题。
在外科学之林,心胸外科学是诞生较晚但成长最快的一门学科。
心胸外科独立建科始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我国心胸外科也几乎同步成长于这个时代,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和四十年代初完成了一系列开创性的工作,包括吴英恺院士于1940年实施的食道癌切除术和1944年实施的首例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在老一辈专家的努力和国家的关怀下,我国心胸外科事业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目前中国大陆开展可以心脏外科手术的医院有653 家,而且县级以上医院均可常规开展普胸外科手术。
目前登记注册的胸心外科医师3405位,登记注册专业灌注师654 位。
目前我国心脏外科例数以平均15-20%的速度在高速增长,在2004年完成心脏和主动脉外科手术90812例,2006年已接近十二万例。
中国心胸外科的成就也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
1982年吴英恺院士应美国心胸外科协会(AATS)的邀请,在凤凰城举行的AATS年会上做了中国食道癌外科治疗40年的报告。
为适应心胸外科事业的发展,1985年中华医学会成立了胸心血管外科分会(CSTCS,以下简称“分会”),并创办了我国第一本心胸外科专业杂志《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1994年我国的第二本心胸外科专业杂志《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于四川成都问世。
自1985年成立以来,分会共举办全国性年会7届,主办国际性大型学术会议8次,各类胸心外科专业学习班95次。
可见分会主办的各类学术活动已经成为了普及心胸外科技术,提高我国心胸外科水平的重要的平台。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时期下我国心胸血管外科的某些不足,如地区发展不平衡,科研水平较为落后等。
中国胸心外科发展的历史2009年11月26日15:26 来源:人民网一、中国传统医学的外科翻阅历史可以见到,中国传统医学在西周就有关于外科方面的记载,以后经过春秋、战国、汉、唐、宋、元、明、清各朝代,都有关于外科方面的发展和著作,并有诸如扁鹊(公元前5世纪,战国)、华佗(公元145-208年,东汉)、孙思邈(公元581-682年,唐朝)等医学大家。
但自明末清初以来,外科方面的发展就缓慢迟滞下来。
二、西方的古代医学和现代医学比较来看,西方古代医学也有诸如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公元前370年,希腊)、盖伦(Galen,公元129-199年,罗马)、阿维森纳(Avicenna,公元980-1037年,阿拉伯)等医学大家,但自英国医师J.Hunter(公元1728-1793年) 的工作以后,西方被认为是进入现代外科学的时期。
它和古代医学的区别在于:(1)现代外科学立足于解剖学、生理学和病理学等基础科学;(2)现代外科学是以实验外科为手段来解决临床中遇到的问题,外科学进入科学时代以后就有了与以往不同的发展。
三、东西方医学的交流汉唐以来,中国和西方在传统医药学方面就有过陆路上的往来,那是经过丝绸之路小规模的、个别人员的交流。
鸦片战争以后开始了海路上的西方向东方的大规模传入,那时已经是现代外科学的传入。
殖民主义者为了殖民目的而传宗教、开医院、办学校,但客观上也为当地带来了新技术、新知识。
根据1937年的统计记载,英美系统基督教会在华举办的医院已有300处,诊所600处,医学校40处,已然很具规模了。
中华民族是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西方现代外科学在中国传统医学外科尚未发展、壮大时,就在我国生根、成长、壮大起来了。
四、现代外科学的迅速进步现代外科学在欧美经过几代先贤300~400年的努力,很大程度上克服了疼痛、出血、休克、感染等问题,并掌握了呼吸控制和循环控制技术,当然还有无菌术、麻醉、化学药物、抗生素、输液、输血、肠内外营养等的应用,这也要归功于基础医学,如生理学、病理学和免疫学等的支持,以及放射影像学、超声学的诊断帮助,轻工业医用器材和生物医学工程人工材料的应用。
漫谈心脏外科的发展历程李勇男王玮璠马麒贺逢孝赵应录高秉仁柳德斌*基金项目: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萃英科技创新”计划(CY2019-QN01)作者单位: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甘肃兰州730030通讯作者:柳德斌,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心外一科主任十九世纪中叶,乙醚和氯仿的出现保证了外科手术的顺利开展,人们开始逐步对心脏损伤的外科修复产生浓厚兴趣,尝试在动物实验室进行心脏损伤修复等相关研究。
外科之父奥地利医生Theodor 曾经说过:“在心脏上动手术,是对外科的亵渎,任何试图在心脏上进行手术的人都将身败名裂”。
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心脏一直是外科手术的禁区。
但是随着外科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进一步对心脏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有所认识,心脏外科慢慢地蓬勃发展起来。
本文就心脏外科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以史为鉴,开拓未来。
1心脏外科的起始阶段1896年9月7日,来自德国法兰克福的LudwigRehn 医生(见图1)成功地为一名22岁男子修复被刺伤的心脏,这是历史上第一例人类心脏创伤的外科手术。
Rehn 医生使用小肠针与丝线,在心脏的舒张期进行缝合,出血得到有效控制,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得到改善。
除了心脏创伤外,大家开始尝试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
1938年8月16日,波士顿儿童医院的Robert 医生为一名7岁小女孩进行了动脉导管结扎,术后患者恢复顺利。
1945年Taussig 首次报道著名的Blalock-Taussig 手术,救治一名15个月的法洛四联症合并严重肺动脉狭窄的女孩。
Blalock-Taussig 分流术的出现是对心脏外科发展最强有力的刺激,该手术解除患者复杂的心脏病变,标志着医生开始重点关注心脏疾病病理生理学方面的纠正治疗(见图2)。
因此,对部分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可以进行姑息性手术,改善体循环与肺循环的生理功能,如,改良的Blalock-Taussig 分流术、Blalock-Hanlon 分流术及Galankin-Glenn分流术等。
文/沈黎明辛育龄:我国胸外科事业的奠基人经历战争,立志做一名好医生1921年,辛育龄出生在河北高阳。
抗日战争的爆发打碎了少年辛育龄的求学梦,他奋起加入八路军,投身到保家卫国战斗中。
入伍后,辛育龄被安排到冀中军区卫生部后方医院做了卫生员。
1939年,辛育龄进入白求恩医疗队担任司药,负责药品器材供应。
白求恩亲自带领医疗团队赴前沿阵地,手术室外炮火连天,手术室内白求恩镇定自若进行手术。
在一次战斗中,由于日本人的飞机轰炸,驮药箱的马匹受惊,药品撒了一地。
辛育龄赶紧拽住惊马,整理药箱,手臂却被划伤,鲜血淋漓。
白求恩看到后急忙为他处理伤口。
这道由白求恩亲手缝合过的伤口瘢(bān)痕,一直陪伴辛育龄走过漫长岁月。
白求恩光荣牺牲后,辛育龄时刻牢记白求恩的启蒙和教诲,以他为榜样开始了学医的征程。
心系病患,开创我国胸外科事业1947年,辛育龄从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的医院做了一名外科医生。
辽沈战役时,辛育龄奉命带领医疗队赶赴沈阳参战。
1951年,辛育龄被派往苏联学习胸外科技术,师从著名胸外科专家包古士。
1956年,辛育龄顺利完成学业,掌握了在当时国内尚属空白的胸外科技术。
责任编校/吴飞燕辛育龄,我国著名胸外科专家,他每一步大胆创新、每一项成就,都有力推动着我国胸外科事业的突破性发展。
他带领团队首次将针刺麻醉应用在胸外科,完成我国首例肺移植手术,首创电化学疗法治疗肿瘤,为我国培养了近1 000名胸外科技术骨干、指导40余家医院建立胸外科,为我国的胸外科建立了医、教、研合一的体系。
28(插画绘制/Wustar )辛育龄为了救治更多病人,主动要求留在地方工作,因为当时部队医院只接受军队病员,到地方工作可以为更多患者做手术。
辛育龄来到了位于北京通州的中央结核病研究所(后改名为北京结核病控制研究所),组建了胸外科。
进入研究所后,辛育龄发现治疗肺结核病的传统方法对重症患者没有什么效果,于是他经过反复研究,很快制定出一套双腔插管麻醉下施行肺切除手术的新治疗方法。
心脏外科手术的发展历程如何心脏,作为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其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生命的存续。
而心脏外科手术,则是现代医学领域中最为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医疗手段之一。
它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充满了探索、创新和突破的医学史诗。
在过去,对于心脏疾病的治疗,医生们往往束手无策。
由于心脏的特殊结构和重要功能,对其进行手术操作被认为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然而,随着医学知识的不断积累和技术的逐步进步,勇敢的医学先驱们开始尝试挑战这一禁区。
20 世纪初期,心脏外科手术还处于萌芽阶段。
当时,医生们对心脏的生理和病理机制了解有限,手术工具和技术也非常简陋。
但即便如此,一些勇敢的尝试还是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38 年,美国医生罗伯特·格罗斯成功地实施了第一例动脉导管未闭的结扎手术。
这一手术的成功,让人们看到了心脏外科手术的可能性,也给了更多医生信心和勇气去探索未知的领域。
进入 20 世纪 50 年代,心脏外科手术迎来了重要的突破。
1953 年,美国医生约翰·吉本发明了心肺机。
这一设备的出现,使得在手术过程中可以暂时替代心脏和肺的功能,为医生提供了更充足的时间来进行复杂的心脏手术操作。
有了心肺机的支持,心脏直视手术成为了可能。
在这一时期,诸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治疗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医生们能够直接打开心脏,修复这些缺陷,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20 世纪 60 年代,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出现是心脏外科手术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这种手术通过使用患者自身的血管或人工血管,在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的部位建立新的血液通道,从而改善心肌的供血。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成功实施,为众多冠心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心脏外科手术的技术不断完善和创新。
微创手术技术的引入,使得手术切口更小,患者的创伤和恢复时间都大大减少。
同时,机器人辅助心脏手术也逐渐成为一种新的选择,为医生提供了更精准和灵活的操作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