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参评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4.00 KB
- 文档页数:5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七组课文26《月光曲》吉林省临江市桦树中学王静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义务教材小学六年级上册26课《月光曲》。
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对于课文中《月光曲》的内容,意境及表达的情感,作者以生动的文字,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
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来表现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
同时告诉我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文字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音乐艺术的力,体会作者在叙事中进行恰当的联想,使文章表达更加充实感受更深刻。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
正确读写生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3、理解贝多芬的感情变化原因。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九自然段。
2、培养学生欣赏美,体会意境美。
受到美的熏陶,感受音乐的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具准备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与《月光曲》相关的材料。
结合课文内容确定课堂教学的形式与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在中小学教程网上找到课文的朗读录音学习参考,课堂上带领学生朗读课文。
通过用百度上搜索下载的《月光曲》在课堂上放给同学们听,给学生听觉上的感受。
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更深刻地体会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本节课在知识、思想感情、意境方面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
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去讨论,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去说,去想象,在自读自悟中理解语言文字,感受《月光曲》的美好。
文章的第九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通过实在与想象的相结合写出了《月光曲》的内容。
平移和旋转教学目标:知识:使学生通过实例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直观认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 能力:在观察与操作活动中,使学生体会物体经过平移和旋转后物体本身未发生变化,只是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情感:初步渗透”运动””联系”的辨证观点.教学难点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的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游乐园里真热闹,你喜欢哪一个?他是怎么运动的?用手势表示出示主题图:缆车,旋转座椅,小火车,摩天轮,滑梯,大风车,跷跷板,秋千学生汇报,大家跟着做手势体会运动方式。
师:还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把图上信息说完整。
单独出示,分类小组合作:他们的运动方式一样么?你能根据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给它们分分类吗?4人为一小组,讨论: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全班交流。
预设:生1:把小火车和缆车分成一类,都是平的运动。
跷跷板和秋千分一类,都是玩的运动,大风车,旋转座椅和摩天轮分一类,都是转圈的运动。
教师引导:我特别同意你说的转圈的运动,大家动手试一试。
我们看看你说的平平的,缆车是平的么?还可以怎么说?生:斜的。
师:那么跷跷板怎么运动?做上下运动的动作。
可以和谁分在一起呢?还有不同意见么?生2:小火车,缆车,跷跷板,秋千是一类。
都走直线。
旋转座椅、摩天轮和大风车分一类,都画圈。
师:我听见他说了一个很重要的词,直线运动,你们同意么?无论是水平方向,还是上下运动,还是斜的运动,我们把这样的直线运动分成一组,叫平移。
转圈的,绕着中间转动的,我们叫他圆周运动,叫旋转。
相机板书师:我们再来看秋千的运动,人坐在秋千上,怎么运动?秋千自己怎么运动?所以一个物体可能不止一种运动方式。
二、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手势判断用手势判断运动是平移还是旋转?出示动画:升国旗,推拉窗户,发电风车,风车,电风扇,升降电梯,抽屉1、观察一组平移现象,总结平移的特点。
《啄木鸟》教案北正街小学王静一、恒拍练习1.播放《远古进行曲》随音乐拍手,帮助学生建立稳定的拍感。
2.音准练习老师在钢琴上弹出5 3 这两个音要学生听出来,并且做出正确的手势。
(讲解5和3的手势要点)唱一唱柯达伊手势歌中的5 35 5 5 5 5 5 5 55 的小手在哪里?5 的小手在胸前。
3 3 3 3 3 3 3 33 的小手在哪里?3 的小手在腰间。
老师弹音组或者做音组的手势同学们慢速的唱出“la”发长音模唱。
(1)5 5 5(2)3 3 3(3)5 3 5(4)5 3 3将四组音一遍唱一边做手势。
二、关联《其多列》1.出示其多列的前两小节旋律5 3 3 |5 3 3 |师:请大家唱一唱旋律。
请同学们说说这是我们学过的哪首歌的前两个小节。
生:《其多列》师:出示《其多列》的歌谱,同学们齐唱一遍歌词配上动作。
2.请同学们一边唱歌曲,一边在膝盖上打拍子。
师:同学们,家里有什么东西可以发出类似的声音?生答:时钟,街舞音乐......师:那么你们身体的哪个部位也像打拍子一样不停的跳动?生答:心脏师:我们用桃心来表示拍子,大家数一下《其多列》这首歌的第一句共有几拍?(老师一边唱一边打节拍,请小朋友数一数老师拍了几下,出示4颗桃心)这4颗桃心表示第一句的拍子,请同学们演唱一遍《其多列》的第一句旋律,然后一位同学轮流指着黑板上的桃心为歌曲打拍子。
3.师:同学们谁能告诉老师第一拍有几个音生:2个音总结出第二1 个音第三拍2个音第四拍1个音(待学生有所掌握之后,再往后教)4.学习五线谱节奏记法一拍一个音的时候,那个音就唱ta ,标记“|”.一拍两个音的时候,那个音就唱ti-ti,标记请同学们用手指在自己手板心上写一写。
5.节奏练习三、新学《啄木鸟》1.出示《啄木鸟》的字母谱,同学们先拍节奏,(得出结论四条节奏是一样的)然后按节奏读歌词。
2.出示《啄木鸟》的字母谱,认识字母所“s”表示唱sol,“m”唱mi。
桂林山水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句子,理解漓江水的特点和桂林山的特点。
学习“总—分—总”的叙述方法,分点把特点突出来;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4.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总—分—总”的叙述方法,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三、教学步骤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导入语:(复习旧课导入新课)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它以其高大坚固、气魄雄伟成为世界上的一个伟大奇迹,成为外国人到中国不能不去的旅游区。
在我们祖国的南方也有一个外国旅游者不能不去的地方,它就是以山水清秀闻名的桂林。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桂林山水》。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波澜壮阔:指大海波浪翻滚,景象壮观。
翡翠:绿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泽。
拔地而起:从地面上突起。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危峰兀立:危,高;兀立,直立。
高高的山峰耸立着。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2.学习课文第一段。
(1)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作者又为什么要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山水?(“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第一的意思。
“甲天下”是“天下第一”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山水的美天下第一。
交待了作者荡舟漓江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向往桂林山水的迫切心情,起到了统领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讲解“观赏”与“欣赏”的异同。
(“观赏”中的“赏”,就是“欣赏”的意思,“观”就是“看”的意思,我们常说“欣赏夜景”“欣赏交响乐”这说明“欣赏”可以是看,也可以是“只听不看”。
而“观赏”却非看不可。
)(3)指导朗读,要读出赞美的感情和心情迫切的语气。
(4)试背这一段,指名背诵。
《长城》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2、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教学重点: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出示课题17长城)齐读课题二、初读感知:1、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读词语,谁愿意做小老师来领大家读?(出示词语盘旋、方砖、间隔、屯兵、堡垒、打仗、智慧、嘉峪关、气魄雄伟、崇山峻岭)2、师:你觉得哪个字应该注意一下呢?生:"隔"下半部分不要多写一横。
师:词语大家掌握得都很好,相信你们课文读得也会一样棒?谁愿意读课文,其他同学在认真听的同时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3、师: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生:这篇课文主要写了长城的气魄雄伟、高大坚固是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凝结成的。
生:这篇课文主要写了长城的样子及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师:你们说的都很好,老师看完长城后和作者一样发出了共同的赞叹(出示文章最后一句话)指名读。
师:"气魄雄伟"什么意思?师:"奇迹"的意思呢?师:(出示书中两幅图)(上百度搜索长城的图片)/a4_55_99_01300000018238118899964695455_jpg.html/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B0%CB%B4% EF%C1%EB%B3%A4%B3%C7%CD%BC%C6%AC&in=6250&cl=2&lm=-1&st=&pn=80 &rn=1&di=25468269000&ln=2000&fr=ala1&fm=ala1&fmq=1328506262599_R&ic=&s=&se =&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80&-1&di25468269000&objURL http%3A%2F%%2Fpic%2F000%2F000%2F000%2F10f%2F116689506753 1-00000000010f.jpg&fromURLhttp%3A%2F%%2Fmsg374.htm&W1024&H768&T9483&S152&TPjpg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书中这两幅图有什么不同?生:第一幅图是远看长城的样子,第二幅图是近看长城的样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安丘市兴安街道城北小学王静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四年级2、学科:语文3、课时:一课时4、教学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搜集了解周恩来的相关资料,并尝试解决预习中的问题。
(2)教师搜集租界、周恩来的相关资料图片,课件。
教学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七组的首篇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过渡自然,三个小故事生动细腻的再现了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再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的好课例。
教学方法:在读文基础上,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紧扣“中华不振”这一贯穿故事始终、人物情感发展变化源点的载体关键词,引导学生读书品味,将读、议、悟、说、写、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在体验伟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将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回顾全文,理清文路1、上节课,我们了解到课文讲了三个小故事,现在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回顾一下,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小故事?(指名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直奔重点,读中感悟1、周恩来立下一个什么志向?2、指名回答,理解“崛起”。
3、讨论:周恩来的志向与其他同学的志向有什么不同?(1)指导生分小组讨论,组内交流。
(2)班内汇报交流。
(3)引读。
(删繁就简,直奔重点,使学习目标明确集中,并通过朗读促使学生更清晰、深刻的感受到少年周恩来志存高远、心系祖国、胸怀民族。
)三、探究原因,入境悟情1、这真是一个崇高远大、坚定可贵的志向,是什么原因让年方十二的周恩来立下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志向呢?谁能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概括他立志的原因?(中华不振)(以“中华不振”这个关键词作藤,循序渐进探究周恩来立志的原因,让学生在读文中理清周恩来的心路发展历程,为学生思考自己的成长、将自己的理想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相结合奠定心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