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原道》赏析
- 格式:ppt
- 大小:2.83 MB
- 文档页数:19
2021.6·学术姜天一(南京外国语学校方山分校,江苏南京211199)摘要:《文心雕龙》作为我国首屈一指的文学理论专著,从成书直至今日,一直是文学研究领域的热点。
研读刘勰对于“道”的定义是理解“文之枢纽”乃至全书核心思想的关键所在,试以《原道》为核心,辅以全文各篇以及各家之言,试论《文心雕龙》中“道”之所指,以及其思想成因与古今意义。
关键词:《文心雕龙》道文论发展儒道融合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097(2021)06-0084-05DOI:10.13525/ki.bclt.202106033作者简介:姜天一(1997—),江苏启东人,本科学历,二级教师,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方山分校小学部语文教师。
研究方向:教育学、古代文论学。
浅论《文心雕龙·原道》中“道”的思想内涵2021年6月语文教学通讯June,2021第1154卷第6期Bulletin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Vol.1154No.6◆古典品藻《文心雕龙》作为我国首屈一指的文学理论专著,一向以“体大而虑周”的特点标榜于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文心雕龙》“体大而虑周”的最直观表现,就是其共分四部分、总计五十篇的体量。
其中,从第一章《原道》至第五章《辨骚》,乃是刘勰认为的“文之枢纽”部分。
在这五章中,刘勰提出了文学创作的总的指导原则,即以“五经”雅正文风为倚重,辨析、吸取纬书和《楚辞》之辞采。
这五章虽然并称“枢纽”,但其在《文心雕龙》核心思想中还是有轻重之分的。
按照写作顺序及内容,我们可以推断出本书是以《原道》《征圣》《宗经》三篇为主,《正纬》《辨骚》为辅的。
刘勰更是直接在《原道》中提出了“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的论断,提出了其“道、圣、文”三位一体的写作原则,刘勰对“道”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由此,如何理解刘勰“道”的思想内涵就成为理解“文之枢纽”乃至全书核心思想的关键所在。
1.剖析《文心雕龙·原道》篇关于“文”与“道”的论述。
对文学本质的看法,主要集中在《原道》篇中。
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
他在《原道》篇说的文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含义。
广义的文即指宇宙万物的表现形式,如日月山川动植品类,则是万物之文。
任何事物都有它一定的外在表现形式,这便是广义的文;而任何事的又都有它内在的本质和规律,这便是道。
道对不同事物,有它不同表现形式,故而文也就千差万别。
文是道的一种外化。
那么,万物之灵的人,也有内在的道和外在的文。
“人文”就是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文章。
天地万物之道和广义的文,表现在人身上即为心和文(人文)。
心之文即是“人文”,即是指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文章,是狭义的文。
《原道》篇正是从广义的文和道关系来说明狭义的人文之本质。
《原道》篇所说的“道”的内容,从广义的文所表现的道来说,是指宇宙万物内在的普遍自然规律,按近于老庄所说的哲理性的自然之道的。
但从狭义的人文所体现的道来说,则是指具体的儒家社会政治之道。
但是刘勰所说的“道”常常兼有到家之道和佛家的“神理”,有儒、佛、道三家合流的意思在内。
2.谈谈《文心雕龙·神思》篇关于创作灵感的描述。
神思的基本特征是无限性。
“文之思也,共神远矣。
故寂然凝虚,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夫神思方运,万涂竟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刘勰强调神思的无限性是为了说明创作过程中作者思维活动的灵敏活跃状态。
这首先是创作灵感产生的状态。
而创作灵感产生的前提是“陶钧文思,贵在虚静”。
要求培养酝酿文思首先应排除不必要的心理因素而达到全神灌注的状态。
刘勰认为,只有这样,作文时心神才能合乎要求地活跃起来,才会产生作为创作过程心理活动的神思。
否则,心乱神驰,躁动不宁,想要作文又为诸多杂念琐事所牵扯,只会造成文思运行的滞涩乃至阻塞,以致于根本无法实际产生神思。
《文心雕龙原道》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文心雕龙原道》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语】:《原道》是《文心雕龙》的第一篇。
从《文心雕龙.原道》篇看儒家文学观第一篇:从《文心雕龙.原道》篇看儒家文学观从《文心雕龙·原道》篇看儒家文学观摘要:《文心雕龙·原道》篇到底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文学观历来众说纷纭,有人从道家思想出发,认为作者是道家文学观;有人从儒家思想出发,认为作者是儒家文学观;有人甚至认为作者表现的是佛学思想。
笔者查阅了大量资料,结合自己的看法认为刘勰在作此篇时,应持有的是儒家传统的“尚文”、“尚用”文学观。
关键词:儒家尚文尚用宗经征圣《原道》为《文心雕龙》五十篇之首,其主要内容为探究文的根源。
作为儒教忠诚信徒的刘勰其根本观点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儒家的文学观,从而在那个时代产生了文学批评回归传统的牵引力。
下面就分别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这个话题。
一、传统的儒家文学观先秦时期王道失而霸业兴,群雄角力之间为了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纷纷招兵买马引进人才。
有志之士各怀一技之长行走于诸候间。
为了推销自己,扩大影响力各自著书立说成为百家。
一时间学术氛围异常浓厚,出现了一批批职业学者我们称之为“士”。
“儒”本身就是文学专业的士,那么作为文学之士的儒对文学的基本观点是些什么呢?1、“尚文”和“尚用”的文学观现代的哲学史家们认为重实用、重道德是中国哲学的最大特点,其实中国文学又何尝不是如此?重文学的政治教化之用正是儒家文学观念一以贯之的显著特点。
“文以载道”这一命题集中体现了儒家文学观念的功利主义诉求,其形成有着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对包括新文学在内的中国文学有着深远而复杂的影响。
孔子的文艺思想是儒家文论的源头。
他很看重诗文作为表达工具的功能。
《论语·季氏》:“不学《诗》,无以言。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孔子的话云:“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他的意思是说,学诗是为了讲话有文采;话说得漂亮才能更有利于道理的传播。
不过孔子更重视文学对于修身的意义,这与他教书先生的身份有关。
《阳货》篇谓:“子曰:小子何莫夫学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国学经典读物解读:《文心雕龙》原道第一原道第一【题解】本篇探讨文的本原,指出文本于道,文是至高无上的道的体现。
刘勰认为,文普遍存在于天地间和人类社会。
天色玄,地色黄,天上日月垂光,地上山川焕采,都是文。
人为万物之灵,发为语言文章,也有文采。
以至龙凤虎豹草木等动植物均有文。
文表现为形态色泽之美,也表现为音响声韵之美。
它们都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是道的体现。
古代帝王和圣人制作的“六经”是人文的典范。
古代帝王、圣人,秉承道心,取法天文地文,逐步制成“六经”。
“六经”不但具有形态和声韵的语言文字之美,而且在政治教化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这也是道的体现。
刘勰指出,道通过圣人表现为“六经”之文,圣人依据“六经”之文来阐明道。
在这里,刘勰把自然之道和圣人之道(儒家的一套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规范)混合起来了。
刘勰论文章创作,强调应以圣人的经书为依归;本篇阐述圣人之道即由自然之道演绎而成,这就把他的文学理论提到哲学的本体论高度。
本篇中天地间的各种文都本于道的看法,接受了《老子》的影响。
《老子》有道为“万物之母”(第一章)等话。
本篇认为,古代帝王取法天地之象制作经书,则本于《易传·系辞》。
《老子》所讲的道,是没有意志的自然;《系辞》所讲的天,则是有意志的,故本书《正纬》篇有“原夫图箓之见,乃昊天休命”的话。
这里刘勰把道家自然之道和儒家上天意志混合在一起了。
魏晋南北朝时代,糅合儒、道两家之说的玄学流行,它宗奉《老子》、《庄子》、《周易》三书为经典。
玄学中有一个重要论题,名教与自然合一,即认为儒家所提倡的一套政治制度、伦理道德规范和道家所鼓吹的自然之道相一致。
生活在齐梁时代的刘勰,接受玄学影响;本篇中圣人之道源出自然之道的言论,就是这一时代思潮的产物。
本篇所谓文,有广狭二义。
广义的指天地间万物所表现的形态色泽和声韵之美;狭义的指人们用文字写作的文章(包括具有文学性的作品和实用文章)。
据古籍记载,我国上古时代的一些杰出帝王,往往是具有非凡智慧、能力的领袖和发明家,被称为圣王。
《文心雕龙•原道》赏析《文心雕龙•原道》是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勰所著的一篇文学理论著作,是《文心雕龙》的第一篇。
该篇主要探讨了文学的本质、文学的规律以及文学的教化作用。
以下是本文的赏析:一、文学的本质在《原道》中,刘勰首先提出了“文”的概念,他认为“文”是自然界的符号,是宇宙万物本质的体现。
他认为,“文”是宇宙万物之根本,是自然界的纹理,是事物内在规律的表现。
这种“文”的概念,既包含了自然界的规律,也包含了人类社会的文化。
在提出“文”的概念之后,刘勰进一步探讨了文学的本质。
他认为,文学是人类内心世界的表现,是人类情感、思想、信仰等内在精神世界的反映。
他强调了文学的内在性和精神性,认为文学是人类心灵的表现,是人类精神的产物。
二、文学的规律在探讨了文学的本质之后,刘勰进一步分析了文学的规律。
他认为,文学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
他提出了“时运交移,质文代变”的观点,即文学的发展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学风格和特点。
此外,刘勰还提出了“六义”的观点,即“风、赋、比、兴、雅、颂”,这六义是诗歌的基本要素,是诗歌创作的基本法则。
他认为,这六义是诗歌创作的规律,是诗歌创作必须遵循的原则。
三、文学的教化作用在《原道》中,刘勰还强调了文学的教化作用。
他认为,文学是人类社会教化的重要手段,是培养人类良好品德和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
他提出了“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的观点,即文学是传承圣人之道的重要手段,是通过文字来传达圣人之道的重要途径。
同时,刘勰还强调了文学对社会风气的影响。
他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净化社会风气,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反,低俗的文学作品则会败坏社会风气,引发社会问题。
因此,他主张文学家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以优秀的作品来引导社会风气。
总之,《文心雕龙•原道》是一篇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学理论著作。
它从多个角度探讨了文学的本质、规律和教化作用等方面的问题,对于我们深入理解文学的本质和规律,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本于自然之道——论《文心雕龙·原道》的主要内容和历史贡献摘要:《原道》篇位于《文心雕龙》一书之首,文之枢纽的位置上,是全书的理论基础,对于理解《文心雕龙》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为,原道一篇旨在讲述文的本原,这里的“道”指的是自然之道,即宇宙间万事万物内在的发展规律。
而这一思想,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关键词:文心雕龙;原道;自然1.对于“原道”二字的理解“原”是本的意思,《文心雕龙》要探讨的是文学方面的问题,因此“原道”的意思是文的来源是道。
关于这一点,学术界没有异议。
问题在于这个“道”究竟指的是什么。
范文澜在《文心雕龙注》中指出“所谓道者,即自然之道,亦即宗经篇所谓恒久之至道。
”但是这个论述是不完善的,因为《宗经》里说的是“‘经’也者,恒久之至道”,意思是,经书是历久长存,至高无上的道理。
并没有侧重道的自然属性。
马宏山在《<文心雕龙>之“道”辨》中指出“道”是佛教思想为主,兼及儒家思想,是以佛统儒的思想。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认为“道”并不是一家之道,而是以儒家为主兼及道家和佛家的“道”。
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说:“《序志》篇云:‘《文心》之作也,本乎道。
’案彦和之意,以为文章本由自然生,故篇中数言自然…”即认为道是自然。
陆侃如、牟世金继承了黄侃的想法,在《文心雕龙译注》中指出,“道”就是自然之道;“原道”就是文本于自然之道。
所谓“自然之道”,刘勰用以指宇宙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
我非常赞同“道”指的是自然这一观点。
《原道》开篇,刘勰就写天地日月的风景形色是道的表现。
而道是什么呢?在儒释道之前难道就没有天地日月了吗,显然不是的。
因此,道是自然。
“自然”一词,在《文心雕龙》中出现了九次(当然并非每次都是表达自然规律这一意义),其中《原道》两次、《明诗》一次、《诔碑》一次、《体性》一次、《定势》两次、《丽辞》一次、《隐秀》一次。
可以说是贯穿全书的核心思想。
文心雕龙原道第一原文,全文赏析,翻译注释【原文】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①,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②,以铺理地之形。
此盖道之文也。
仰观吐曜③,俯察含章④,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
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
为五行⑤之秀,实天地之心。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⑥,无待锦匠之奇。
夫岂外饰,盖自然耳。
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⑦。
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
夫以无识之物,郁然⑧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注释】①璧:环状的玉。
叠璧:《尚书》中曾传说日月曾一度像璧那样重叠起来。
②焕绮:光彩绮丽。
焕,光彩;绮,有花纹的丝织品,此处用来指文采。
③吐曜(yào):即发光,指日、月、星。
曜,光明照耀。
④含章:蕴涵着美,多指地理风光。
章,文采。
⑤五行:金、木、水、火、土,古人认为这是组成天地万物的五种元素。
⑥贲(bì):装饰。
华:花。
⑦球:玉磬,一种敲击乐器。
锽:钟声。
⑧郁然:草木茂盛的样子,形容文采之盛。
【译文】文章的属性是多么普遍啊!它和天地一起产生,为何这么说呢?从天地产生之时起就有了黑色和黄色、圆形和方形的区别。
日月有如重叠的璧玉,来显示附在天上的形象;山川好像灿烂的锦绣,来显示大地的形貌富有纹理,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文章啊!向上看天空,日月发射出耀眼的光芒;向下看大地,山川万物蕴涵着丰富的文采。
天高地卑的位置确定了,于是产生了天地“两仪”。
只有人与天、地相配,他们身上才孕育天地的灵性,这就是“三才”。
人为万物之灵,实际是有思想的天地之心。
有了思想活动,语言才得以跟着确立,语言确立了,文章才能鲜明,这是自然的道理。
推广到万物,不论动物、植物都有文采:龙凤以五彩的颜色显示它们的祥瑞,虎豹以斑斓的花纹构出它们的雄姿;精心雕绘的云霞,色彩缤纷胜过画工设色的巧妙;鲜花满缀的草木,如同刻意装饰过一般,不需工匠手艺的神奇。
《文心雕龙》卷1原道诗解1心生言立言立文明声发文生形立章成,《文心雕龙》卷1原道诗解1心生言立言立文明声发文生形立章成题文诗:文之为德,大矣也焉,文与天地,并生何哉?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垂丽天象;山川焕绮,铺理地形:此道之文.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两仪既生.惟人参之,性灵所锺,是谓三才.为五行秀,实天地心,心生言立,言立文明,自然之道.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也以,藻绘呈瑞,虎豹也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妙逾画工;草木贲华,无待锦匠.夫岂外饰,盖自然耳.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形立章成,声发文生.无识之物,郁然有采,有心之器,其无文欤?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庖牺画始,仲尼翼终.乾坤两位,独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之心.若乃河图,以孕八卦,洛书也者,韫乎九畴,玉版金镂,之实丹文,绿牒之华,谁其尸之?神理自然,自然真情,情通万物,文以载道,法天则地.【原文繁体】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
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
惟人参之,性灵所锺,是谓三才。
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
夫岂外饰,盖自然耳。
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
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采,有心之器,其无文欤?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
庖牺画其始,仲尼翼其终。
而《乾》、《坤》两位,独制《文言》。
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若乃《河图》孕八卦,《洛书》韫乎九畴,玉版金镂之实,丹文绿牒之华,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
【原文简体】分段释解(一)文之为德也1,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2,方圆体分3,日月叠璧4,以垂丽天之象5;山川焕绮6,以铺理地之形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