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人那狗》赏析57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6.57 MB
- 文档页数:57
说不出的爱《那山那人那狗》是一部关于爱的电影,正如电影名字那样,山里人对山的眷恋,邮递员对工作对国家的热爱,狗对主人的忠诚,夫妻之间的默契,母子之间的依赖,父子之间隐晦的爱···整部电影都洋溢着满满的爱,也夹杂着一层淡淡的哀伤。
所有的爱都在儿子与父亲一次送信的过程中展现。
影片中时有时无的背景音乐就像父子之间若隐若现的情感。
我们看到一份浓浓的爱在悠扬的轻音乐中逐渐浮现,直到影片最后,儿子第二次踏上路途时,那份爱没有如沸腾的熔岩在底下酝酿许久后猛烈的迸发,而在父亲那深深的凝望下笼罩着整个青翠静谧的山头。
父子之间24年里有一个巨大的空白,空缺的不是爱,是对彼此爱的表达。
儿子从小就认为父亲不爱他,对他产生一种莫名的惧怕,一直被困扰在渴望得到父爱,却又恐惧,感到遥不可及的困惑中。
15岁那年的一次受伤,儿子叫母亲不要让父亲知道,是害怕父亲担心,还是害怕受到责骂,还是仅仅因为不想让他知道?本应该是孩子受伤后偎依在父亲宽厚的臂膀下撒娇,却是一个15岁少年不该有的对亲情的困惑和感到无法触及的无奈。
父亲嫉妒儿子亲切的叫妈妈,他又何尝不感到无奈和心酸呢?影片一开头,父亲坚持要陪儿子走一次,除了对自己工作岗位的不舍,还有就是显而易见的父亲对儿子的担心和爱。
离开村庄时,父亲慈爱的将口袋里的糖给了前来的小孩子,对待别人的小孩尚且如此这般,这样的父亲,怎能不爱自己的儿子呢!而此时,儿子还处在年少时对父亲生疏,惧怕的情感中。
儿子坚持继承父亲的事业不也正体现了他对父亲无法言说的敬畏,依恋之情吗?而这一切,为什么他们彼此看不到?因为他们无法言说,无法表达,他们把对彼此的爱潜藏在朴实的默默的关怀中。
这样的爱本可以填补父子之间24年的空缺,取而代之的却是24年的无奈。
儿子背着沉重的邮包,父亲拄着拐杖,他们一起走过狭长的巷道,走过曲折的青石板小道,走过蜿蜒的公路,他们却感到彼此沉默的尴尬。
他们的身体留着相同的血液,却彼此陌生。
那山、那人、那狗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这一份工作。
不是每个人会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不是每个人能有这份执着的信念。
故事中的每一个情节,深深的打动着我。
给我的心灵带来了不小的震撼,那是父与子心的交流,开始从陌生到只是相识的父与子的两个人,写出了两代人之间的隔阂。
由父亲陪同儿子走完一次邮路的故事,让他们父子彼此得到了重新的认识和理解,也让儿子重新树立了人生。
儿子其实一直深爱着父亲的,只是以前还未来的及表示而已,虽然刚开始时,一直和父亲较劲,认为父亲能做到自己也能,不愿被父亲看扁。
可当发现父亲消失,自己心中出现那份焦虑,匆忙地放下邮包,着急的奔跑,直到父亲的身影出现,才放下那份焦躁的心。
可以看出他是爱他父亲的。
当他们来到"五婆"家,当他等一次见到五婆老人时,当看到老人把骨头扔向自己时,当看到老人拆信熟练的动作时,他此时心中疑虑重重。
直到他父亲让他接过并念出空白纸里的内容时,他的心被深深震撼着。
当他们离开时,父亲告诉他,在他孙子考上大学时,就永远的离开了这个家这个地方。
为了老人那期冀的梦不会破碎,让善意的谎言得以保持,父亲让儿子持续着个梦。
出门在外很多无奈,有时来不及想家,却只能让家里的人想你。
儿子不仅理解父亲,更理解母亲。
当又一次进人乡村,父亲一字一句演绎解说着,儿子也一点一滴记忆着,这里有着父亲多年来的工作经验,更有父亲多年对村民们的关心与关爱,当看到儿子与侗族姑娘共舞时,自己也在醉意中陷入了美好的回忆中。
人一辈子不容易,过溪时,父亲流下那滴辛酸的眼泪,当听到儿子成熟后第一次叫"爸"时激动的眼神。
那一刻我想他是幸福的,认为一切都是值得的,回想一下我们从小到大是谁在背后默默的支持我们,是我的父亲啊,此时我们也是否该回报、理解一下我们的父亲呢?随着路的变化,美丽的风景依旧。
当他们两人爬上山路,放飞着纸飞机,放飞着梦想与希望。
那是一种心灵的寄托,是一种愿母亲的故事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种心灵的唯藉。
电影《那山、那人、那狗》中的文化赏析电影《那山、那人、那狗》是由霍建起导演的一部平实而又感人的片子,该影片归为文艺片,文化穿插于整部影片。
影片讲述了影片讲述了一位退休的乡邮员父亲与儿子一起走邮路的故事:父亲带着第一天接班当乡邮员的儿子走那条自己走了二十多年的邮路,经过长途跋涉父子俩渐渐消除了心中的隔阂。
全篇朴实的剧情处处展现脉脉温情。
山、人、狗,人以自然和谐相处从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那山那人那狗》是充满意境美的一部影片。
影片充分显示的东方情调与文化内涵,其中的文化内涵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以下从文化的角度来赏析《那山、那人、那狗》:故事发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湘西的山区,故事一开始就出现了一幅唯美的农村画面,美丽的大山,青青的稻田,湿漉漉的田间小路,朴实的民房,一开始影片就体现了农业社会下的物质文化。
而故事中父子与狗的像亲人一样的关系,父亲二十年如一日地跑邮路,其中支撑他们的是精神文化。
文化的两分说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由此体现了出来。
影片开始父子俩在整理邮件,这在我们通讯发达的今天看来很普通的邮件在那时候对人们是多么重要,这体现了80年代的通讯文化。
父亲与儿子的对话中父亲一直在絮絮叨叨告诉儿子怎样跑这条邮路,儿子却显得不耐烦。
当中是因为父亲与儿子思想的不同,从中展现的是他们的思想文化。
然后一个平凡的早晨,儿子要踏上自己的第一次邮路的旅程,但故事的另一“主角”老二却不跟儿子走,父亲为了老二跟着走,也踏上了自己的最后一次邮路的旅程。
是他们内心的精神文化在支撑着他们与老二这个不会说话的动物的真挚的感情,不仅仅是人的精神文化,也是动物世界里的精神文化。
之后父子俩出发了,他们所经过的路,经过的拱桥,经过的房子,这一一体现了当地的建筑文化。
父亲戴着的斗笠,他们穿的衣服,从中看出了当时的服饰文化。
一幅幅唯美的画面令人心旷神怡,给人以回归自然的感觉。
整部影片以“走”为主旋律,说明当时路后的交通文化。
在出发的时候,儿子对父亲是有成见的,此时父子间有隔阂。
平淡质朴的唯美——浅评《那山那人那狗》《那山、那人、那狗》是一部反映邮政题材的文艺片。
这部影片发展历程很曲折,最初是在日本获得好评,之后才在国内得到认可。
影片充满着湘西的风土人情,人物、故事虽然简单,但颇耐人寻味,一个退了休的父亲带着第一天接班当乡邮员的儿子走那条已走了二十多年的邮路,涉水过山走田埂,儿子逐渐理解了过去二十多年父亲所走过的路,更重要的是短短的三天近距离的接触消除了父子俩的隔阂,儿子最终义无反顾的踏上了旅途。
影片十分清新、自然,一点也不拖泥带水、没有说教色彩。
整部电影从摄影风格上来说像是追求纪实,大量的远景来表现山,山仿佛也是有生命的,它是生命意义的载体,承载了一个普通山间邮员的生活理念和职业理想。
父亲作为一个普通的邮递员的一生在一趟护送儿子上岗的邮路过程中得以体现。
山仍是那座山,狗仍是那条狗,只是人换了,邮路的生命意义却没有消失。
一条漫长、崎岖、孤寂的邮路上,书写了老邮员的一生和刚开始的新邮员的生命历程,他们只是中国千千万万个邮员中的一个,默默地燃烧自己的生命,他们有着山一般的沉默,淳朴,同时有着山一样高尚、深沉、厚重。
与其说是父亲陪着儿子走过一趟邮路,不如说是儿子在邮路上历经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和父子之间心与心的交流。
该片在叙事风格上巧妙的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让故事伴随着父子之间的矛盾的化解来安排。
作品通过镜头的切换描绘出一个“距离”,父亲与儿子之间的距离:父亲和狗走在山间孤寂的邮路上,儿子和母亲在家中的空间对立场景;上一代与下一代之间的沟渠在一次邮路上获得释然。
影片中父亲与母亲的相识场面的蒙太奇效果又为这条寂寞的邮路添加了一点浪漫的色彩。
画面一开始就用远景来表现山,孤寂而美丽的山。
紧接下来的画面让我们看到了一对有着陌生感的父子,陌生的仿佛只是相识。
父子二人乡村小路中的行进使用摄影机位的固定拍摄。
人物由远处进入镜头,镜头转换,人物又由近处走出镜头,整个过程摄影机位置没有改变,只是通过方向上的微小变化来表现了动作的连贯性,符合逻辑上的顺序,使观众不易产生空间错位的感觉。
《那山那人那狗》56:16----67:29镜头一56:16远景。
父子俩及老二的背影渐行渐远,表现他们结伴而行。
且此时的有些发暗的色调也体现出行路的艰难,有种日日夜夜的感觉,同时也与后面有些对照。
镜头二56:28场面远景。
首先两面的高山突出了山路的崎岖,隐含着父亲这么多年来的艰辛,同时可以看到此时的暖色调跟之前的冷色调形成鲜明对比,同时为后面儿子对父亲态度行为上的转变做好了伏笔。
镜头三56:42场面全景。
高山流水和一个独木桥似的小路,以及父亲说的那句话:从这里过啊,可以少走八里路,可以看出这是父亲多年来对这些路早已经熟记心中了,同时也可以知道这些小路难走,体现父亲的不易。
镜头四56:56近景。
通过对人物表情语言的表露,在这里体现出父亲对待工作认真严谨的态度,以及对儿子刚刚走上这条路的担心。
镜头五57:13全景。
在这里将三个主人公放在一起,以及过溪的动作,尤其是父亲和老二,一贯的动作显得十分娴熟。
同时父亲的这句话给儿子一定的思考。
镜头六57:31特写。
给儿子的特写,儿子的言语和表情可以看出儿子确实是长大了,同时为后面背父亲过溪,及父亲的感动,做好铺垫。
镜头七58:04全景。
儿子过溪,父亲站在后面观望,同时两个人一高一低(只是因为地势的关系么?可不可以认为是现在的父子两个距离还远,之间还有隔阂),老二在两个人中间,成了纽带似的角色。
镜头八58:12远景。
父亲慢步向前,表情有点抽搐,对儿子的做法感到由衷的欣慰。
而且现在看来,这条小溪并不是那么宽,感觉过去并没有那么难,与后面背父亲过溪形成对比。
镜头九58:31近景。
儿子背着邮包,小心翼翼的过溪,父亲坐在岸边,视线一直没有离开过儿子。
父亲的身影由模糊逐渐清晰地过程,由最后儿子到岸父亲释然的表情可以感觉的到刚才的父亲一直很紧张。
镜头十 58:47远景。
水轮车的反复出现,是要表示什么呢?标志性的事物,还是蕴含着什么?镜头十一59:12远景。
视野中的人物一下子消失,表明儿子动作的迅速。
那山,那人,那狗三营九连刘超出生平原的我对山有种很难取舍的情怀,曾经向往山里的生活,那纯洁的山,那淳朴的人。
那大山深处默默奉献的军人。
我爱好爬山而也只是把它当做一种好奇而生疏的户外运动。
渴望的是征服那连绵不断的山脉,而不愿去声讨这脚下的山脉源于什么时代;这是一片不用风华绝代来形容的小山,在中国这个偌大的群体里没有给他留下多余的笔墨来形容,也不曾给它留下传播名声的机会。
唯有附近的百姓知道山里驻扎着一支部队。
飘渺的雾影里面我看见前方那块巨石,没有紫藤枯枝的缠绕,没有金色粉底的修饰,就那么几个耀眼刺激的红色大字,气壮山河,凌云壮志,苍劲里有几分威严钢铮铁骨的豪迈,在微露的阳光下,给人一种无限的遐想。
这是我们大山深处官兵艺术细胞的体现。
抖动的风穿过呼啦啦的树林,在素雅蓝边红叶草花的摇曳下,让那羞惭的露珠在生命的低谷滑落,吧啦的把那颤动微弱的树叶叩敲得清脆的作响。
树林这边是我们的营区,两边的草坪里面有着“功、武、德、文”,“忠、诚、奉、献”的小石刻,它那么温文尔雅,不动声色却又坚强有力的代表着……漫步这条小道,一小片竹林在清晨的微风下沙沙作响,这片刚健竹子,它们长得不够粗,长得不够长。
但有了它们柔韧的身段和我们灵巧的双手,一件件艺术品时不时的就呈现出来,这是自然与人的完美结合。
这更是我们战士智慧的深刻体现。
山里生活单调,没有外面的风花雪月,没有都市的灯红酒绿,没有闹市的繁华似锦。
是的,有些时候寂寞在所难免,人说寂寞唯有寂寞医。
与战友为伴,我们共同学习,成为良师益友。
琴棋书画,渐渐的我们也略懂了。
我们读书,写字,游戏,雕刻,劳逸结合,将寂寞排出体外。
在哨所,我们还有狗。
狗是最忠实的动物,对我们来说,狗也是最好的朋友。
那山,还是那山,连绵延伸远方。
那人,一批接着一批,忠诚奉献,守卫那山。
那狗,伴着那人。
背负一生的行囊——浅析邮包的意义看罢霍建起执导的《那人那山那狗》,不仅为导演不落俗套的执导风格拍案叫绝。
依然记得那条山山峦峦、沟沟坎坎的深山邮路,依然记得那只忠实可靠、精通人性的勇敢老二,当然更不曾忘记老邮差顶破风雨、踏破季节的坚实足迹。
透视全片,邮包似乎永远都是一个不起眼的道具,然而却是因为有了这沉甸甸的行囊,全片变得有形可靠,有物可依,在一连串感人至深的故事中荡漾着人间美好的情怀。
邮包里装着父亲和母亲陈年朴实的爱情。
“雨中邂逅”、“桥头相知”、“迎嫁出山”,一组组闪回式的追忆镜头,简短而连续地组接将我们带回到二十年前,让我们刻骨铭心地体味到那段掩埋在岁月深处久久不曾提及的古老爱情。
在父亲微笑的表情特写中,我们似乎又寻到了那份属于中年人的浪漫。
父亲因进山送信认识了母亲,临走时带走了山中偶得的爱情,以邮包为媒实不为过。
多少年来,父亲常因邮路繁忙而久久不能回家探亲,母亲也常因思念山中的亲人而暗自流涕,这种难熬的感情考验和舍小顾大的奉献精神,又为父亲和母亲原本朴实的爱情添加了些美丽的色彩。
邮包里埋藏着儿子的爱情。
“田间的一见钟情”、“舞中的爱意释放”、“分别后的暗自牵挂”,这是一份畅通无阻顺其自然的感情历程。
然而最后,儿子依然忍痛割爱,舍弃了这份艳丽的爱情。
儿子和父亲站在山头,张望着山中的一切,“我不想让她像我妈一样,走了一辈子都想家”,与其说这是对父亲的谴责,倒不如看作是父亲舍小顾大的侧面反映,更不如说是儿子对邮路的坚定信念以及对爱情的果断让步。
这是一种对父亲工作的坚守和继承,以及对待感情的正确抉择。
影片采用一组运动镜头拍摄展现了一只自由滑翔的纸飞机,峰回路转地将观众的视角引入大山深处,那该是一种对爱情的美丽释放。
镜头回升,画面中呈现儿子、父亲、老二、邮包、山峦,影片主题淋漓尽致地通过画面直白地表现出来。
邮包里装着父子两人步步升温的父子感情。
从对父亲邮路的不解和非议到对父亲工作的敬仰和继承,这是一段怎样的情感历程?影片巧妙地设置冲突,譬如因“是否该骑坐车上邮路”以及“给五婆读信”产生的语言冲突,将影片中的父子矛盾升至高潮,然而此时影片又巧妙地衔入亲情,“背父过溪”以及父亲的脸部特写并上闪回式镜头的运用,将至纯至真的父子情还原,“你还不如个邮包重”,那份曾经有过冲突的父子情感已经蜕变成一种关爱体贴,一种敬仰。
《那山那人那狗》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父子之间的故事,父亲作为一个即将退休的乡邮员,在茫茫的深山中送了一辈子的信,因为病痛的缘故,不得不由自己的儿子来接替送信的工作。
在儿子第一次送信的时候,父亲因为不放心,于是与儿子一起踏上了送信的旅程。
在这一次的送信过程中,父子之间多年的隔阂得以消除。
年轻的儿子终于理解了数十年来父亲邮差工作的辛苦和意义,而父亲也了解到了儿子这么多年以来的等待与无奈,于是,在青山绿水间,父子之间的矛盾得以化解。
二、影片中镜头语言的运用1、影片的色彩影片中让人影响深刻的是湘西的自然美景,在展现湘西的自然美景的时候,自然的色彩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影片中给人影响深刻的是那大片大片的绿。
绿色的田野和山川,给人一种宁静、质朴的感觉,营造出了一种唯美的意境。
除了绿色的广泛运用以外,傍晚金黄色的霞光的运用也充分的展现了自然的美景。
2影片中光效的运用影片在室外拍摄的时候,多用了自然光效,而在室内拍摄的时候,则多运用了戏剧光效。
在置身自然的时候采用自然光效,充分的体现了自然的美景和导演遵从自然的意图。
如父子走在清晨的田野和傍晚的田野中的时候,运用的就是自然的光效。
在戏剧光效的使用上,多用于室内。
如父亲在帮助儿子整理邮包的时候,用的就是戏剧光效。
灯光打在人物的脸上,可以更加详细的刻画出人物的表情与心理。
除了这一段以外,在影片将要结束,儿子在给父亲讲回村要注意的事情的时候,用了橙色的灯光,这种光效的使用,不仅刻画了人物的表情和心理,而且还暗示了父子之间隔阂的消除和相互了解的增进。
此时,光效的运用已经融入到了影片的叙事当中。
3、影片的空间构图在《那山那人那狗》这部影片中,导演运用镜头为我们展现了两个空间形态,一个是开放的自然空间,另一个则是封闭的室内空间。
在拍摄自然的时候,,导演展示出了一个开放的自然空间。
如运用固定镜头,先拍到的是父子两人的斗笠从山下出现,然后进入镜头再远去。
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是在遇到侗族少女后,三个人从田野里穿过,镜头越拉越远,最后三个人逐渐消失在了无边的田野中。
《那山,那人,那狗》黄昏,一个人在家,没有别的事,便看了一部久闻其名的国产影片:《那山,那人,那狗》。
剧情极其简单,一名湘西山村的老邮递员,因腿脚有疾提早退休,他的儿子接替了他。
儿子头一次翻越223公里的山路去跑信,父亲放心不下,决定陪他爬一次,带着那条一直陪伴自己的狗“老二”。
山路上父亲与儿子寥寥不多的对话,山村里邮递员与村民不起眼的小故事,构成了这部影片的全部。
情节发展非常缓慢,起初的十几分钟,看得我异常烦躁,好几次想关掉,换一部火爆的好莱坞电影看——看电影,原是想放松大脑,又不是坐牢,何苦找罪受?但耐心看下去,心绪竟渐渐舒展开来,虽不平坦,却流畅地接上了影片中的山路,随着它蜿蜒起伏。
看到一小半,我已为剧情所感染,开始担心它过早地结束。
片尾字幕滚完,我仍深深沉浸其中,久久不愿抽出思绪。
到网上搜索关于这部电影的资料,原以为会有很多人和我一样,认为它是一部佳片(也确实有一些褒赞它的影评),结果却严重出乎我的意料:当年这部影片计划在国内公映时,居然没有一家电影公司愿意合作,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国土上,最终只吝啬地向它施舍出了一张银幕。
在我们的电影发行商看来,这是一部不可能卖得出价钱的糟糕电影,几座山头,几条小溪,几爿斑驳的山寨,两个脸膛黎黑的男人,如何点燃掏钱看电影的都市男女的热情?发行商心目中的观众,感兴趣的永远只会是俊男靓女、刀枪剑影、飞车爆炸、丰乳肥臀、红嘴唇以及外星人。
发行商也许想错了,也许没想错,毕竟我没法代表全体中国观众发言。
制片人不知是不是被发行商的冷眼照得丧失了信心,结果破罐破摔,以8万美圆的超低价贱卖给了日本的发行商。
没想到,这部电影把日本观众感动得东倒西歪,日本发行商赚得盆盈钵满,真不知大洋这边我们的制片人该哭还是该笑。
在不少国人的惯性思维中,日本人精神变态,嗜杀滥淫,不仅残害邻邦,对自己的同胞,也毫无爱护之心,清纯可爱的小女孩,本应是关怀的对象,竟诱拐了去做援交女郎,甚至去做AV女优,简直与禽兽无异。
《那山那人那狗》就像一篇唯美、含蓄、温馨、隽永的散文,弥漫在光影音乐之间的是浓得化不开的情愫,父子之情,邮递员与山民之情,人与动物之情,人与自然之情。
影片开始于一个雾气迷漫的清晨。
即将退休的乡村邮递员,最后一次陪接班的儿子走一趟去往大山的邮路。
关于画面。
据说霍建起是做美工出身,所以你不难理解为什么这部电影把所有的山色水影包容的淋漓尽致。
在侗族姑娘出现的那个黄昏,画面精致绽放到了绝美。
倘若说李安的《卧虎藏龙》里的青山翠竹算得上有读书人的雅致和清傲,张艺谋的《英雄》里的水榭上的打斗的背景暗含着出世的洒脱和矛盾纠结,那么,我愿意说霍建起的这部电影背景有小家碧玉的风情和生活的质感。
这本是一部平静的电影,没有英雄要挽救人质,没有公路上的汽车追逐或者你吃纳米,我被克隆的科幻把戏。
平白到你一定要耐下性子去倾听的电影。
所以画面语言也这样为电影内容服务着。
关于旅途所代表的意义。
这本是条没有风景可看而且孤独寂寞的旅程。
影片也只摘取了父亲和儿子的三天路程的影像。
但是这段旅程却绝对有着别样的意义。
这段旅程是父亲为了叫儿子熟悉以后的邮递工作而进行的一次带有仪式性的跋涉。
在这次跋涉以后儿子要作为真正的接班人。
而父亲也要退休。
父亲在山路上跋涉几十年,退休怎么说都带有悲壮色彩,可是父亲却不悲哀,只是在最后流露出少许的留恋。
影片没有在这里拿“悲伤”说事。
在这段跋涉以后父亲将退休,儿子将继承工作。
这样的维系和传承在这个带有仪式性质的跋涉过程中显得意味深长。
这段旅程是儿子对父亲生活的临摹和父亲对自己生活的重演与总结。
原来儿子从来没有陪同父亲走过这么一段路程。
这次路程中他体会到了父亲的辛劳和父亲默默流露的对他和母亲的爱。
而他以后也要向父亲这样生活。
这是一次对父亲生活的临摹。
父亲的最后一趟山路过程中,他不断回忆起过去,所有的点滴好像历历在目,然而,以后这样的生活将不复存在。
所以这是一次重演与总结。
这段旅程还是一种轮回与延续。
路程是轮回的,从家门口出去还要从家门口回来。
半山腰居住着一户人家,这家的主人叫一了声:狗狗,那山梁之间便有了一连串的回音,不到一袋烟工夫狗儿就会站在主人的身边,这狗儿还会摇头摆尾,对主人十分亲热。
山上居住的主人是个老汉,当地人只知道叫他王老汉,不知道是那朝那代老汉的祖先就定居在这里。
这是一座四面陡峭的山岭,只有一个出口通往山外,王老汉非要购买生活用品了才会下山。
平时,王老汉就与狗儿为伴。
早些年,王老汉还会扛上猎枪,带着狗儿,到山上转悠,遇上野兽,他一举猎枪,百发百中。
有一回,狗儿和大猎狗跟着老汉上山去了,进得山底的时候,突然闯出一头野猪。
这头野猪疯狂地向着王老汉冲过来。
王老汉心里明白,这是一头已经受过伤的野猪,只有受了伤的野猪才会主动攻击猎人。
眼看着野猪就要到王老汉的脚下了。
这时,王老汉的大猎狗猛然向野猪扑去。
猎狗和野猪厮杀在一起,这是一头大约有三百斤重的野公猪,其力大无比,不一会儿,大猎狗就被野猪狂咬得浑身是血,当时,狗儿还小,还无法和野猪较量,大猎狗在前面和野猪厮杀,而狗儿就不失时机地咬野猪的后腿。
王老汉瞅空瞄准了野猪的脑门扣响了扳机,只听:砰得一声响,野猪应声倒地。
此时,大猎狗也躺在野猪旁边,只有一丝微弱的喘气声了。
而狗儿却在大猎狗的身边久久不愿意离开。
王老汉含泪把大猎狗埋葬在一棵青松树底下。
失去了大猎狗,王老汉只有和狗儿为伴。
这只狗儿也是老汉从集市上百里挑一的。
王老汉挑选猎狗是有一套经验,选小猎狗首先要嘴巴大,嘴巴大的猎狗凶猛,咬住猎物会死死不放。
其二狗尾巴要短,这样,猎狗在追击猎物的时候就不会被树枝拖住。
其三,猎狗的前胸要宽,脚要粗壮,这样的猎狗奔跑有力,爆发力也强。
其四,猎狗的耳朵要向上长,耳朵不能够太大,这样的猎狗听觉灵敏。
其五,猎狗的鼻子要干净,不能要那些老是出鼻涕的狗儿做猎狗,那样它的嗅觉不灵敏。
最后,还要看猎狗的眼睛,看看它是否目露凶光。
王老汉的识狗经是他的父亲传授给他的,他打小就跟随父亲在山上打猎。
山上什么地方会有什么野兽出没,什么季节会在什么地方现身,他一清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