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域理论学习指导
- 格式:pdf
- 大小:21.21 KB
- 文档页数:2
考夫卡的场域理论场域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之一,是关于人类行为的一种概念模式,它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物理学概念。
总体而言是指人的每一个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而场域并非单指物理环境而言,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
考夫卡认为,世界是心物的,经验世界与物理世界不一样。
观察者知觉现实的观念称作心理场(psychological field),被知觉的现实称作物理场(physical field)。
为了说明两者的关系,可用图1为例。
这是一种人们熟知的视错觉。
不论观察者对该图观看多长时间,线条似乎都是向内盘旋直到中心。
这种螺旋效应是观察者的知觉产物,属于心理场。
然而,如果观察者从A点开始,随着曲线前进360度,就又会回运到A;螺旋线原来都是圆周,这就是物理场。
由此可见,心理场与物理场之间并不存在——对应的关系,但是人类的心理活动却是两者结合而成的心物场,同样一把老式椅子,年迈的母亲视作珍品,它蕴含着一段历史,一个故事,而在时髦的儿子眼里,如同一堆破烂,它蕴含着在女友面前陷于尴尬处境的危机。
心物场含有自我(Ego)和环境(environment)的两极化,这两极的每一部分各有它自己的组织(organization)。
这种组织说明,自我不是欲望、态度、志向、需求等等的束捆,环境也不是各种感觉的镶嵌。
环境又可以分为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geographicaland behavioural environments)两个方面。
地理环境就是现实的环境,行为环境是意想中的环境。
在考夫卡看来,行为产生于行为的环境,受行为环境的调节。
为此,他曾用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在一个冬日的傍晚,于风雪交加之中,有一男子骑马来到一家客栈。
他在铺天盖地的大雪中奔驰了数小时,大雪覆盖了一切道路和路标,由于找到这样一个安身之处而使他格外高兴。
店主诧异地到门口迎接这位陌生人,并问客从何来。
男子直指客栈外面的方向,店主用一种惊恐的语调说:“你是否知道你已经骑马穿过了康斯坦斯湖?”闻及此事,男子当即倒毙在店主脚下。
场域—习性理论视角下影响教师教学反思的因素分析教师教学反思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活动,通过反思,教师能够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评估和改进。
然而,教师教学反思的效果却存在差异,有的教师反思能力强,能够有效改进教学,而有的教师反思能力较弱,反思效果不佳。
那么,影响教师教学反思的因素有哪些呢?本文从场域—习性理论的视角出发,对影响教师教学反思的因素进行分析。
一、认知心理因素教师教学反思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认知心理能力。
认知心理能力主要包括教师的思维方式、注意力集中和信息处理等。
不同教师的认知心理能力有所差异,因此,会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反思的深度和广度。
教师的思维方式是教学反思的基础,思维方式开阔、灵活的教师更容易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同时,教师的注意力集中与信息处理速度也会影响到教学反思的效果,如果教师容易分心或者信息处理速度较慢,可能会影响到对教学中的问题的发现和分析。
二、经验和知识因素教师的经验和知识素养是影响教师教学反思的重要因素。
经验可以帮助教师积累教学案例和教学技巧,从而更好地进行反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解决,而不需要耗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知识素养是教师反思的基础,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学理论知识,才能够准确地分析和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
三、情感因素情感因素对教师的教学反思也起着重要的影响。
教师对教学的感情投入和态度认同是教学反思的关键。
如果教师对教学充满热情和责任感,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教学反思,并且乐于接受他人的建议和批评。
相反,如果教师对教学没有热情和认同感,就可能会对反思活动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到反思效果。
四、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对教师的教学反思产生一定的影响。
教师所处的教学环境和学校的教学文化都会对教学反思产生影响。
教学环境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教学反思的效果。
如果教师所处的教学环境比较复杂或者学生的学习氛围不好,可能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反思。
布迪厄的“场域惯习”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的“场域惯习”(Field Habitus)理论。
布迪厄作为当代社会学领域的杰出代表,其理论对于理解社会结构、文化实践以及个体行为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出发,分析其内涵、特点以及在社会学研究中的应用,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视角。
本文将概述布迪厄“场域惯习”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
通过阐述“场域”和“惯习”两个核心概念的定义和关系,揭示布迪厄如何将这两个概念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独特的理论体系。
本文将分析“场域惯习”理论的特点和优势,探讨其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适用性。
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来展示“场域惯习”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
本文旨在全面介绍和解读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以期为社会学研究和文化实践提供一个有益的参考框架。
通过深入理解这一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结构的运行机制、文化实践的形成过程以及个体行为的动力来源,从而为我们认识和理解社会世界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场域的概念及特性布迪厄的“场域”概念,可以说是他社会学理论中的一个核心要素。
场域,又被称为“场”,或者“社会场”,是布迪厄用以描述社会空间中各种力量交织、竞争和互动的特定场所。
这个场所不仅包含了各种社会关系、社会网络,还包含了各种文化、经济、政治等资源。
在布迪厄看来,场域是一个动态的空间,它不断地在形塑着其中的行动者和他们的惯习。
场域是关系性的。
它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场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包括竞争、合作、互补等。
这些关系不仅影响着场域内部的行动者和惯习,也影响着场域之间的权力分布和资源流动。
场域是动态的。
它并非静止不变,而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可能来自于场域内部的行动者的策略调整,也可能来自于外部环境的改变。
场域理论视角下高校学生社区建设基于“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案例分析一、概述随着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高校学生社区作为学生学习、生活、交流的重要场所,其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近年来,各大高校纷纷探索学生社区的综合管理模式,以期在提供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的同时,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作为一种创新尝试,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是指通过整合学校各部门资源,以学生社区为平台,提供集住宿、学习、生活、娱乐、文化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
该模式旨在打破传统学生社区单一的管理和服务模式,通过构建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提升学生社区的整体品质。
本文将以场域理论为视角,对高校学生社区建设进行深入分析。
场域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和思维是在特定的社会空间中形成的,这个空间就是场域。
在高校学生社区中,不同的场域如学习场域、生活场域、交往场域等相互交织,共同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本文将从场域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下,优化各个场域的建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还将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对“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的建设与实践进行深入探讨。
通过对试点案例的分析,总结成功经验,发现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旨在为其他高校在推进学生社区建设与管理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介绍研究背景:高校学生社区的重要性、当前学生社区管理面临的挑战。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学生社区作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高校学生社区不仅是大学生居住的地方,更是他们交流思想、建立友谊、锻炼能力、塑造性格的重要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大学生们共享着各种资源,包括学术资源、生活设施、社交活动等,同时也面对着各种挑战,如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处理、生活自理等。
高校学生社区的建设和管理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理论内容:场域理论是社会⼼理学的主要理论之⼀,是关于⼈类⾏为的⼀种概念模式,它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物理学概念。
总体⽽⾔是指⼈的每⼀个⾏动均被⾏动所发⽣的场域所影响,⽽场域并⾮单指物理环境⽽⾔,也包括他⼈的⾏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
考夫卡认为,世界是⼼物的,经验世界与物理世界不⼀样。
观察者知觉现实的观念称作⼼理场(psychologicalfield),被知觉的现实称作物理场(physicalfield)。
为了说明两者的关系,可⽤图1为例。
这是⼀种⼈们熟知的视错觉。
不论观察者对该图观看多长时间,线条似乎都是向内盘旋直到中⼼。
这种螺旋效应是观察者的知觉产物,属于⼼理场。
然⽽,如果观察者从A点开始,随着曲线前进360度,就⼜会回运到A;螺旋线原来都是圆周,这就是物理场。
由此可见,⼼理场与物理场之间并不存在——对应的关系,但是⼈类的⼼理活动却是两者结合⽽成的⼼物场,同样⼀把⽼式椅⼦,年迈的母亲视作珍品,它蕴含着⼀段历史,⼀个故事,⽽在时髦的⼉⼦眼⾥,如同⼀堆破烂,它蕴含着在⼥友⾯前陷于尴尬处境的危机。
⼼物场含有⾃我(Ego)和环境(environment)的两极化,这两极的每⼀部分各有它⾃⼰的组织(organization)。
这种组织说明,⾃我不是欲望、态度、志向、需求等等的束捆,环境也不是各种感觉的镶嵌。
环境⼜可以分为地理环境和⾏为环境(geographicalandbehaviouralenvironments)两个⽅⾯。
地理环境就是现实的环境,⾏为环境是意想中的环境。
在考夫卡看来,⾏为产⽣于⾏为的环境,受⾏为环境的调节。
为此,他曾⽤⼀个⽣动的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在⼀个冬⽇的傍晚,于风雪交加之中,有⼀男⼦骑马来到⼀家客栈。
他在铺天盖地的⼤雪中奔驰了数⼩时,⼤雪覆盖了⼀切道路和路标,由于找到这样⼀个安⾝之处⽽使他格外⾼兴。
店主诧异地到门⼝迎接这位陌⽣⼈,并问客从何来。
男⼦直指客栈外⾯的⽅向,店主⽤⼀种惊恐的语调说:“你是否知道你已经骑马穿过了康斯坦斯湖?”闻及此事,男⼦当即倒毙在店主脚下。
; 考夫卡库尔特·考夫卡(KurtKoffka)是美籍德裔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考夫卡1886年3月18日生于德国柏林,在那里接受基础教育。
1903-1904年求学于爱丁堡大学,对科学和哲学产生强烈兴趣。
回到柏林后,师从C.斯顿夫(C.Stumpf)研究心理学,1909年获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自1910年起,他同M.威特海默(M.Wertheimer)和W.苛勒(W.Kohler)在德国法兰克福开始了长期的和创造性的合作,“似动”(apparentmovement)实验成为格式塔心理学的起点,他本人也成为格式塔学派三人小组中最多产的一个。
1911年,考夫卡受聘于吉森大学,一直工作到192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精神病医院从事大脑损伤和失语症患者的研究工作。
战后,美国心理学界已模糊地意识到正在德国兴起的这一新学派,因而劝说考夫卡为美国《心理学公报》写一篇关于格式塔的论文。
这篇论文题为《知觉:格式塔理论导言》(Perception,anIntroductiontoGestaltTheory,于1922年发表。
论文根据许多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基本概念。
1921年,考夫卡刊布《心理的发展》(GrowthofMind)一书,该书被德国和美国的发展心理学界誉为成功之作,它对改变机械学习和提倡顿悟学习起过促进作用。
自1924年起,考夫卡先后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任教,1927年被任命为美国史密斯学院心理学研究教授,主要从事知觉的实验研究。
1932年,考夫卡为了研究中亚人,曾随一个探险队进行调查工作。
在探险队得了回归热病,复元之后,他开始写作《格式塔心理学原理》(ThePrincipleofGestaltPsychology),该书由纽约哈考特-布雷斯-约万诺维奇公司于1935年出版。
这是一部意欲集格式塔心理学之大成的著作,但是极其难读,史界对此贬褒不一。
1941年11月22日,考夫卡卒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北安普顿。
《小组工作》课程学习指导
单元(项目)1:小组工作理论基础
任务1:场域理论与小组动力理论
学习目标1、掌握场域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理论假设、理论内容及对小组工作的启示
2、能够分析场域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启示,会应用该理论设计指导小组
学习内容理论知识考夫卡
勒温
生活空间、此时此地、紧张体系
场域理论的对小组的启示
实训项目进行场域理论指导小的小组方案设计
学习方法1、认真研读教材课本
2、查阅社工中国网等网站相关学习信息
3、小组研讨
4、记录笔记
重点难点重点:场域理论的代表人物、理论内容、对小组工作的启示
难点:场域理论的理论内容
单元小结理解场域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理论内容,根据该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启示,在实践中加以尝试使用和训练
课外学习1、课外学习资源:社工中国网、中国发展简报网站等;图书馆相关图书
2、课外学习习题:如何理解场域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场域影
响人们行为的作用机制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