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兹克奖获得者建筑作品赏析
- 格式:ppt
- 大小:8.34 MB
- 文档页数:71
2021·04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同时他也被人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回看贝聿铭的一生,他独特的具有不同角度的设计手法和宝贵的经历在他的建筑设计作品中直接体现出来。
儒学思想在众多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不可取代的地位,其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儒学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文化理念,不仅体现了生命对于历史文化的态度和生命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也强调了人的主体性。
贝聿铭将儒学思想运用到建筑设计中,创造了其独一无二的设计风格,他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合到作品中,使建筑不再冷冰冰没有温度,而成为一个代表中华民族的符号,并且使建筑具有了艺术性和传承性。
一、研究背景目前国内一些建筑设计风格趋同化,一味追逐国外的风格,部分设计师没有自己的思考,摒弃地域特色,但是建筑应该有自己所承载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在这种背景下,贝聿铭恰当地将儒学思想与建筑设计作品融为一体,呈现了具有明显中国特色中国思想的中式美学建筑,既成就了建筑的艺术性,又用建筑传承了文化,使建筑以其特有的形式传达情感,引起人们的共鸣。
在建筑艺术不是一味仿古就是全面西化的今天,建筑设计师也应该恰当地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建筑艺术相融合,使更多的人将目光聚焦于我们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的优秀文化。
(一)贝聿铭简介贝聿铭1917年出生于中国广州,是苏州望族之后,因为一些机缘巧合曾在家族祖叔父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他童年的美好时光。
他18岁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攻读建筑专业,其间凭借自己独特的设计视角和超高的智慧完成了多项复杂的设计任务,于1955年成立了个人的建筑设计事务所。
1983年,他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理念与儒家思想有很多契合的地方,早期的他受到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思想也受到传统儒学观念的影响,因此他在设计时将中国人所讲究的意境用现代化的方式展现出来,他的建筑作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他的建筑思想打破了20世纪以来单一的模块化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想。
路易斯·巴拉甘(Luis Barragán 1902年—1988年)20世纪最重要的墨西哥建筑师之一。
1980年第二届普利兹克奖得主。
他的全部建筑与景观作品都完成于墨西哥。
其主要作品有1947年设计的自宅、1957年设计的墨西哥城苏塔德。
塞特莱特塔楼建筑群、1961年设计的拉斯巴拉干主张要将建筑与景观相融合,将建筑与景观一体设计,建筑与景观的融合,色彩的运用,光的运用,水的应用,地方性材料的运用,静谧。
1902年出生墨西哥瓜达拉哈拉(Guadalajiara)。
在学校里他接受的是工程学的教育,而建筑完全依赖}:自学。
1920~1929年间,他游历了法国和西班牙。
1931年,又在巴黎居住了一段时间,期间听过勒•柯布西耶的演讲。
1951年,他的行程又扩展到摩洛哥。
1927~1936年间,他在瓜达拉哈拉进行他的建筑实践,后来搬到墨西哥城(Mexcio City),并在此终其一生。
在北非和地中海的旅行中,当地的传统建筑让他联想到祖国的建筑,并激发了他强烈的兴趣。
他的作品曾被归作极少主义,它们不具有奢华的色彩和材质。
纯净的平面、灰泥墙、砖坯、木材甚至水都能成为他创作的元素,而这些都是与自然息息相关的。
巴拉干称自己为一个景观建筑师.他在圣.马丁St.Martins出版社的《当代建筑师》(Contemporary Architects)上写过:“我坚信,一个建筑师应当像设计他的房子一样经营他的花园:能使用,能传递美感,能提高品位,能包含美妙的艺术和其他精神价值。
而任何没有传递平静的建筑都是错的。
”作为一个虔诚的宗教徒,巴拉干和其作品被描述成“神秘的”,如同他们的“平静”。
他的圣方济会小礼拜堂(CapuchinasSacramentarias)是这两者的完美结合。
他童年的回忆和爱好成为他设计的源泉,他热衷干马,并设计了很多马厩,穿过其中的喷泉和流水也表达了其平静的性格。
巴拉干不仅对二代墨西哥建筑师有着深远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他对全球建筑界的影响。
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坂茂作品——美国阿斯本艺术博物馆最后一代阿斯彭艺术博物馆(AAM)于去年8月开放,由2014年的普利兹克建筑奖(Pritzker award)设计,由2014年的建筑大师班(Shigeru Ban)设计。
这个博物馆坐落在科罗拉多的美丽的麋鹿山脉附近。
这个博物馆基本上是一个玻璃立方体,由一个由纸、树脂和木制板组成的玻璃板所覆盖。
这是阿斯彭艺术博物馆的两个立面。
Shigeru Ban被称为材料的模范。
在所有可回收的材料设计中,建筑师是这个领域的一个例子,因为它使用回收的纸张和纸板,用于许多建筑的结构。
在回收材料中,Shigeru Ban设计了有机形式,创造了一种简单而优雅的风格。
当材料被观察到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树脂、纸和木头的组成部分,在他们的表面上有两层,在他们的会议上是完美的,而且材料的明显的不稳定性。
外部的外部覆盖将我们与外部联系在一起,并在内部创造出自己的氛围。
博物馆的内部是Shigeru在他的家具上的标签,他的分区和他的细节都是用硬纸板做的。
在光线中创造的阴影的游戏,它的每一个分区都是对内部空气的责任。
就像外面的人一样,楼梯是大楼内部的主角。
这些都是战略上的,在其中的一个立面上。
在其他三个层次上的强制旅行是我们所看到的奇观,Shigeru扮演的是进入的光,外部的景观和内部的氛围,将用户带到其他高度。
这个大楼梯也把我们带到了屋顶,在那里你可以看到阿斯彭山脉的美景。
建筑的入口大厅在屋顶上,就像建筑师说的,“就像滑雪的体验——爬上山顶,欣赏风景,然后滑下去。
”在屋顶上是自助餐厅和酒吧的地方,所以这个空间是人们休息和欣赏风景的地方。
通过建筑的衣服,你可以感觉到建筑的结构,这是一个令人惊讶的弯曲的木头,当你爬上大楼梯时,你会看到它。
在白天,它是自然光的女王。
在甲板上,有一些天窗被打开,让光线进入下一个画廊。
在一天的时间里,锻造的区域可以提供最好的光线。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你可以从最好的方式观察每一个洞。
普利兹克奖1979-2013一、1979年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 美国1代表作品:1949 美国康涅狄格州纽卡纳安玻璃住宅Glass House New Canaan1980 加利福尼亚州加登格罗夫水晶大教堂Crystal Cathedral Garden Grove1984 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大楼AT&T Building New York★加利福尼亚州加登格罗夫水晶大教堂:①10,000多盏银色玻璃窗用硅酮胶水粘在建筑上,使建筑物承受8.0级地震及每小时100英里的强风;②两座90尺高的电动大门在讲坛后打开,以使晨光与和暖的微风来烘托朝拜圣礼;③祭坛和道坛由花岗岩制成,17尺高的十字架被设计成18开书页宽镶金的老式结构; 2设计概念:①注重自然和人造光线之间的搭配以及水对所处位置的重大作用以及光线等方面的作用;②用雕刻结等方式创造更大的空间;③他对排列的建筑空间相当感兴趣,并将它当作一种思路来进行思考,将之付诸实际中以领会、理解;二、1980年路易斯·巴拉甘Luis Barragán墨西哥1代表作品:1948 巴拉干住宅Casa Luis Barragan1955 安东尼奥·格雷夫兹住宅Antonio Galves1968 圣·克里斯特博马厩与别墅San Cristobal★巴拉干住宅:①对墨西哥民居传统的延续;②生活区门厅是一条黑色熔岩石铺成的长廊,这种过渡空间与传统一致;③休息厅内有一堵粉红色墙,反射出柔和的粉红色光线;④起居室有块落地玻璃窗面向庭院,窗子只有两条极细的分隔;⑤建筑中有许多矮墙隔断,形成良好的光影变换的效果;2设计概念:①色彩浓烈鲜艳的墙体的运用;②将自然中的阳光与空气带进人的视线与生活当中,并且与色彩浓烈的墙体交错在一起,使两者的混合产生奇异的效果;③对水运用的灵感来自于那些被摩尔人作为镜子、可视的标签或者音乐元素的喷泉中;三、1981年詹姆斯·斯特林James Stirling 英国1代表作品:1959 莱斯特大学工程楼1968 剑桥大学历史系图书馆1983 新斯图加特州立绘画馆★新斯图加特州立绘画馆:①建筑采用勒花岗石和大理石为建筑材料,局部采用古典主义的细节,如拱券,天井;整体上的古典主义又戏谑的局部处理,如扭曲的玻璃幕墙,粉红色的巨大扶手,莫名其妙的结构细节等;现代主义,波谱风格和古典主义被塞在一起,造成古怪的效果,戏谑,冷嘲热讽的手段处处可见;②采用简单的立体主义外形,低矮的整体,使新建筑在视觉上超越旧建筑,在细节上在门口以标准的古典主义的轮廓开口,造成一个负形的古典三角门楣;是利用古典符号达到后现代主义形式主张的典型例子;2设计概念:①后现代主义;②在设计中对空间、形体客体以及感知,反馈主体之间的把握是十分恰当得体的;四、1982年凯文·洛奇Kevin Roche 美国1代表作品:DEERE WEST办公大楼、福特基金会大楼、联邦广场饭店★福特基金会大楼:①大楼为它的使用者创造了一个舒适的空间,使基金会的成员能够在这里分享他们的计划,目标,互相关怀,帮助长成一种融洽的团队气氛;②建筑物被设计得尽可能的低,可以仔细地看到周围街区建筑的轮廓;③结构形式为钢梁和混凝土柱构成的组合式;2设计概念:①根据特定情况进行特殊设计,作品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多样的风格;②拒绝落入僵硬的设计框架;③不追求形式化和未来化,而着眼于将我们这个时代的城市变得更适宜居住和富有吸引力;五、1983年贝聿铭Ieoh Ming Pei 美国1代表作品:1982 香山饭店1990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2006 苏州博物馆新馆★苏州博物馆新馆:①与拙政园和毗邻,设计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②苏州着名的传统而不失现代感的建筑;③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融会贯通,成为拙政园、忠王府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④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同时运用科技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奇妙的几何效果;⑤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⑥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光线的层次变化令人着迷;(2)设计概念:①认为建筑的核心是设计作品应能有力且流畅地显示出那个建筑设计的时间背景、环境因素和建筑目的;②如果过于讲究风格而忽略了其他因素,建筑设计的完美性会受到影响,把建筑融合进周围的环境,而不是把个人的设计风格强加于建筑之上,致使其受到限制,不过于强调个人的设计风格是一种责任心的表现;③建筑的目的是提升生活,建筑必须融入人类活动,并提升这种活动的品质;六、1984年理查德·迈耶Richard Meier 美国1代表作品:1967 史密斯住宅Smith House1974 道格拉斯住宅Douglas House2003 罗马千禧教堂Jubilee Church★道格拉斯住宅:①大片框架玻璃,和金属的栏杆扶手,还有公共和私密空间实虚变化和量体垂直与水平处理手法是迈耶惯用的设计手法,可以更清楚的界定室分和室外空间,提升户外视觉效果;②为了要住宅面向密西根湖,将房子的座向配置成东西座向;因此大片的框架玻璃没有任何的遮蔽,而造成相当严重的西晒问题;这是整个设计中,最大的败笔;2设计概念:①设计简练,有自己的特性而不是在风格上受别人的影响而迷惑,创造出独特的粗壮风格;②将斜格、正面以及明暗差别强烈的外形等方面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以达到更好的展示效果;③以“顺应自然”的理论为基础,表面常用,以绿色的自然景物衬托,清新脱俗,善于利用白色表达建筑本身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④在建筑内部,运用垂直空间和天然光线在建筑上的反射达到富于光影的效果,以新的观点解释旧的建筑,并重新组合几何空间;七、1985年汉斯·霍莱因Hans Hollein 奥地利1代表作品:1982 门兴格拉德巴赫博物馆1991 法兰克福现代博物馆蜡烛商店Retti Candle Shop★多姆山火山博物馆:①博物馆嵌入泥土之中,就像一艘没入水里的远洋巨轮;博物馆的核心是一个陷入地下的圆锥体;锥体表面饰以当地黑色的火山岩;内侧嵌入金属箔;这一空间从形式到内外材质、再到色彩的转换都给人以身处炽热火山口的感觉;博物馆突出反映了自然力量的强大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意在使人从中得到启示,了解自然规律;②博物馆的入口大厅是一个总高度近22m的锥体,又是地下呈放射状布局的展厅的组织枢纽;进入博物馆,人们将会沿着楼梯向地心走去;2设计概念:基本上是主义者,但是其功能主义观点从本质上来说是经过扩展了的;八、1986年戈特佛里德波姆Gottfried Boehm 德国1代表作品:1996 WDR新建筑青年中心图书馆本斯贝格议会厅★WDR新建筑:①通过将这个建筑跟相邻的商业区域联系起来,从而将这个新的建筑体系整合于周围环境之中;②地面层的零售区域,以一种欢迎的姿态引导过路的行人进入建筑内部,从而在建筑和街道之间形成一种比较强的联系;③室内和室外的玻璃的护展性使用创造了通透性和开放性的效果,从而表达了这个建筑作为公共系统的概念;④其台阶式后退的堆积体型处理与周围的建筑高度和街区尺度相呼应;⑤作空间放在大型中央天光大厅的两层;所有的办公室面向街道,从而提供自然的光线,以及室外城市活动的视景;⑥悬浮的步行道系统以及通过大厅的桥构成的一种独特系统,保证了工作者在一个楼层的办公空间中移动时,不会影响到其他人的工作;⑦围合道路而成的玻璃体块可以保证天窗落下的光线透过,从而保证较低楼层的自然光照;⑧位于办公空间和大厅之间的玻璃墙体,给整个大楼增添了一种明快和通透的个性;2设计概念:①被认为是后包浩斯建筑师;②创造过去和未来之间、世界的思想和物质世界之间的城市建设和环境"关系" ;③始终着眼于颜色、形式、材料、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早先项目大多在具体塑造,最近开始较多用玻璃钢;④关注城市规划;九、1987年丹下健三Kenzo Tange 日本1代表作品:196419641966 新闻广播东京支社★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①主馆为两个相对错位的新月形,球类馆为螺旋形;②两馆均采用悬索结构,中间的空地形成;③宽敞的人行步道将两馆联系起来,贵宾和管理人员入口在步道的下面;观众人流和车流也巧妙地分开了;2设计概念:①提出“功能典型化”概念,意在赋予建筑比较理性的形式,并探索与日本建筑相结合的道路;②提出“都市轴”的理论;③“索状交通系统”、“能够交流的立体建筑”;十、1988年戈登·邦夏Gordon Bunshaft 美国1代表作品:1952 利华大厦1971 林登·贝恩斯·约翰逊图书馆1974 赫什霍恩博物馆暨雕塑园★利华大厦:①世界上第一座玻璃幕墙高层建筑;②开创了全玻璃幕墙“板式”高层建筑的新手法,成为当代风行一时的样板;③共24层,上部22层为板式建筑,下部2层呈正方形基座形式,全部用浅蓝色玻璃幕墙;④密斯·范·德·罗在1919~1921年设想的玻璃摩天大楼的方案到这时得到了实现; 2设计概念:他的现代建筑经典作品的创造体现了他对当代技术和材料的先进性的理解过程;十一、1989年弗兰克·盖里Frank O. Gehry 美国1代表作品:怀特·迪斯尼音乐厅、毕尔巴鄂、迪斯尼娱乐中心★毕尔巴鄂古根海姆艺术博物馆:①建材方面使用玻璃、钢和,部分表面还包覆钛金属,与该市长久以来的造船业传统遥相呼应;②作为博物主入口的巨大中庭设有一系列曲线形天桥、玻璃电梯和楼梯塔,将集中于三个楼层上的展廊连接到一起;2设计概念:①通常使用多角平面、倾斜的结构、倒转的形式以及多种物质形式并将视觉效应运用到图样中去;②采用多种材料、运用各种建筑形式,并将幽默、神秘以及梦想等元素融入他的建筑体系中;十二、1990年Aldo Rossi 意大利1代表作品:1979 威尼斯世界剧场博戈里科市政厅卡洛·卡塔尼奥大学★威尼斯世界剧场:①利用有效空间;②从围绕它的周围的威尼斯纪念碑的形式中寻找它的意义,而且它是漂在水上的;③漂浮性:建筑从建造地沿水路漂游到威尼斯,与沿途的景观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系列暂时的景观;①建筑创作中爱用精确简单的几何形体,他的作品体现了现代主义的简洁,现代主义的几何性;②认为现代主义建筑语言群众不懂,而群众喜欢的建筑往往形式平凡、活泼,装饰性强,又具有隐喻性;③建筑学应该涉及到建筑的社会和历史之间的关联;④建筑应该推崇并追求“复杂性和矛盾性”;十三、1991年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 美国1代表作品:1962 母亲住宅Vanna Venturi House1973 奥伯林美术馆Art Museum Oberlin1995 哈佛大学纪念堂Memorial Hall Harvard Universtiy★母亲住宅:①古典的山墙对称外观;②形状不规则的房间布置;③立面的诡异变调;④打破传统建筑结构形式;①后现代主义;②反对功能主义;③认同低级趣味和追求刺激的市井文化,认为建筑要迎合群众喜好;十四、1992年阿尔瓦罗·西扎Alvaro Siza 葡萄牙1代表作品:1963 博阿·诺瓦餐厅Boa Nova Restaurant1993 加里西亚当代艺术中心Galician Center of Contemporary Art 1994 维埃拉·卡斯特罗住宅The Vieira de Castro House★维埃拉·卡斯特罗住宅:①水平的壁龛和透光的通道;②水池既是整个建筑的延伸部分,也是山坡和北出口之间小路的一段延伸;③底座为古老石墙;④简洁典雅的白色外观;2设计概念:①用现代的手法演绎葡萄牙传统;②用简洁的形式表现建筑内在的丰富性;③新的建筑应该归属或融入该地区的传统;④重视场地性格与建造过程;⑤建筑应根本尊重并延续的社会文化要义;十五、1993年槙文彦fumihiko maki 日本1代表作品:1978 岩崎美术馆Iwasaki Art Museum1984 藤泽市秋叶台文化体育馆Fujisawa Municipal Gymnasium 1995 东京基督教堂Tokyo Church of Christ★东京基督教堂:①整体轮廓成最小的阴影,与最大座位面积之间形成平衡;②近似于住宅的亲密氛围;③玻璃和纤维的构造呈现不同程度的透明度;④一系列让人放松的休息空间让朝拜者从城市的压力中释放; 2设计概念:①早期是“”;②后期受粗野主义影响;③运用折衷主义学;④重视建筑与城市及环境的相互关系;⑤强调基于日本传统的文脉主义,以恰当的尺度表现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十六、1994年Christian de Portzamparc 法国1代表作品:1999 纽约路易威登大厦2007 卢森堡爱乐音乐厅2009 比利时★纽约路易威登大厦:①与相邻大楼产生和谐对话;②向上攀升且渐次退缩的多面建筑体;③外墙采用经过特殊丝质镜面处理的白色不透明玻璃来减低对面大楼的反光入射;④采用能够折射所有光线的棱镜角柱体突出建筑体量;2设计概念:①“开放式街坊”的理论;②利用空间构筑实体;③运用消减的手法来处理建筑体量的构成;十七、1995年Tadao Ando 日本1代表作品:1976 住吉的长屋1981 小筱宅1989 光之教堂★小筱宅:①建筑物的一半掩埋在草坡中,顺应地势,与环境之间取得协调;②孤墙和屋顶的交接处留有缝隙,可以把阳光引入室内;③规则的几何平面,由两个大小不同的方形和一个弧形组成;④主人日常生活流线和客人来访流线巧妙地分隔开;⑤顶部天窗采光解决了地下采光不足的问题;2设计概念:①反机能主义;②将万神庙的静态几何布局形式的垂直发展的空间与日本建筑具有明显的水平方向性的空间概念相融合;③封闭-开放的都市观;④建筑构成三要素:材料、几何、自然;十八、1996年拉斐尔·莫内欧Rafael Moneo 西班牙1代表作品:1985 国立罗马艺术博物馆1997 斯德哥尔摩现代艺术博物馆1999 库塞尔音乐厅和会议中心★圣索菲亚教堂:①东亚最大的东正教堂,通高53.35米,占地面积721平方米是拜占庭是建筑的典型代表;②气势恢弘,精美绝伦;③平面设计为东西向拉丁十字,墙体全部采用清水红砖,大堂顶是绿色的拜占庭式球状尖顶,统率着四翼大小不同的帐篷顶,形成主从式的布局,是俄罗斯特色的帐篷式尖顶;四个楼层之间有楼梯相连,前后左右有四个门出入;2设计概念:①建立了一套解释日尔曼人与尼德兰人传统的温和的说法;②致力于坚持建筑的功能以抵抗“短暂生命建筑”的风气;③认为建筑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载体,这个载体是建筑师通过认真地推敲模型和研究资源,并不断地深入、完善而创造出来的;十九、1997年斯维勒·费恩Sverre Fehn 挪威1代表作品:艾佛·阿森博物馆、北欧展厅、黑德马克博物馆★艾佛·阿森博物馆:①独特的地形赋予建筑师独特的设计构思;大楼嵌入山崖,正面朝向山谷,显得十分醒目;②V字形的昏暗空间在面向山谷的大空间中营造了一种韵律感;③研究及行政区位于下层;连接两个楼层的图书馆成为一个沟通空间;④礼堂顺应地形构筑,在两个楼层都有入口,礼堂正立面朝向山谷,外墙上是用钢材制作的艾佛·阿森的签名;2设计概念:①大胆地运用几何,特别是对舰船一样的建筑形态和对细部非常不可思议的表达;②非凡的诗意,对光和影的运用极具创造性,强调水平和竖向元素的搭接,对材料、场地、结构和功能都有着非凡的感知力;③反对抽象的形式,推崇建筑的诗意和直觉的重要性;二十、1998年伦佐·Renzo Piano1代表作品:1977“碎片大厦”关西国际机场★蓬皮杜中心:①最大的特色是外露的钢骨结构以及复杂的管线;因这座现代化的建筑外观极像一座工厂,故又有“炼油厂”和“文化工厂”之称;②这种被称为“高技派”High-tech风格;这些外露复杂的管线,其颜色是有规则的;空调是蓝色、水管是绿色、电力管路是黄色而自动扶梯是红色;③中心大厦南北长168米,宽60米,高42米,分为6层;大厦的支架由两排间距为48米的钢管柱构成,楼板可上下移动,楼梯及所有设备完全暴露;东立面的管道和西立面的走廊均为有机玻璃圆形长罩所覆盖;2设计概念:①注重建筑艺术、技术以及建筑周围环境的结合;追求自然属性,仿生学和植物的应用、为建筑增添亮丽风景、生态技术;②注重技术的文化属性、建筑的地域文化特色,强调建筑的场所特性;③注重技术的艺术属性,其建筑艺术特色起源于对技术的探索;对建筑艺术手段的构建来自于技术的创作;而且他对建筑艺术品质的构筑也主要是通过技术的表述;同时,技术也为其理性地实现建筑理想提供了必要的法则,现代材料技术的艺术性,细部构造的艺术性;二十一、1999年诺曼·爵士Sir Norman Foster 英国1代表作品:德国新议会大厦、香港汇丰银行大厦、塞恩斯伯里视觉艺术中心★香港汇丰银行大厦:①内部无任何支撑结构,可自由拆卸;所有支撑结构均设于建筑物外部,使楼面实用空间更大;而且玻璃幕墙的设计,能够善用天然光;②地下大堂门向着正南正北,冬夏都能保持大堂凉爽,节省不少冷气费;加上其设计灵活,可按实际需要轻易进行扩建工程而不影响原有楼层;楼内还有一部文件运输带,可每天自由传送数吨重的文件;③建筑重点是“衣架计划”的设计方案;整个地上建筑用四个构架支撑,每个构架包含两根桅杆,分别在五个楼层支撑悬吊式桁架;2设计概念:①重视时代精神,理性对待高技;②发掘材料潜力,注重技术工艺;③注重场所精神,尊重传统文化;④分析气候特征,关注生态平衡;二十二、2000年雷姆·Rem Koolhaas 荷兰1代表作品:波尔多住宅、西雅图图书馆、中国中央电视台大楼★西雅图图书馆:①独特的全新玻璃盒子式建筑体,以及对产桐城市图书馆建筑功能的扩展,使这里成为整个城市的会客厅;②全部采用玻璃幕墙外置的做法镶嵌,而且巧妙地将各块玻璃幕墙的接缝隐于架网格上,使建筑外部形成连续有光滑的表皮;③入口处是由主体建筑外接的菱形钢架网形式;④续的5层书库都设置在外部看起来最大的建筑体块里,单独的钢构架承重系统承接大量图书的重量;⑤建筑在底层和顶层都有大面积的出檐部位;2设计概念:①对建筑概念的反思,其建筑创作都遵循着从新的抽象概念到形式创作的方式;②新奇的荷兰式的形式;③早期受荷兰风格派的影响,对穿插的墙面很感兴趣;④后期受超现实主义的影响,爱用体块的组合,并积极利用建筑的必然元素常为楼梯,创造出有时髦的感染力的空间;在室内喜用超现实主义的画作对墙面进行装饰;在大体块的处理上,常用玻璃幕墙,并且在竖直方向上,墙面常为倾斜一定角度或折线状的;⑤反文脉;他的理论是前进、再前进,对新事物始终保持者不熄的热情、不衰的兴趣;他想始终走在时代的最前端;这也是正是他建筑创作的基础之一;二十三、2001年雅克·赫尔佐格Jacques Herzog 瑞士1代表作品:200020082008★北京国家体育馆:①“鸟巢”外形结构主要由巨大的门式钢架组成,共有24根桁架柱,现已完成20根桁架柱整柱及2根下柱吊装;②施工中“以人为本”, 细致地分析审定施工中的每一个方案,倡导的装配作业,从降低劳动强度,工序中的每一个步骤,提出要采取的措施,中心思想是“”;③绿色设计国家体育场在建设中采用了先进的节能设计和环保措施,比如良好的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雨水的全面回收、可再生地热能源的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的应用等;④国家体育场建设对科技的需求为出发点,提高体育场建设,积累高科技应用于体育场的经验,使科技创新成为“三大理念”的动力和保障;2设计概念:①摒弃了芜杂的手段,直接从材料和建构人手;②在他们作品中,建筑的意义、场地等形而上的因素让位于材料、效果等更为直接、更具有感性意义的因素;③“建筑是变化的,是四维的”,这在他们的建筑中有了实质性的表达,建筑随着季节、气候而改变;④他们经常性地与艺术家合作,并且受到过艺术家特别是约瑟夫"博伊斯很大的影响;⑤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的作品往往没有什么惊人的姿态,没有曲线,没有复杂的空间,没有体量的雕塑;他们重视的是立面的真实表皮效果;二十四、2002年格伦·马库特Glenn Murcutt 澳大利亚1代表作品:1984 马格尼住宅1994 辛普森·李住宅2000 弗莱纳·佩奇住宅★马格尼住宅:①这座建筑座落在一个海滩上,有美丽的礁石和巨大的岩层,是生态建筑”的典范;②建筑的平面被设计为两个区域,一个区域是父母房,另外一个是给客人或家庭使用的;③开敞的公共的阳台,朝向休息、用餐和厨房空间;这个阳台巨大的扩展了他们的日常生活空间;2设计概念:①那谦逊的建筑外观,粗犷或典雅,都独具魅力;②他设计的小型住宅集现代性、本土文化、精湛的地方手工艺和对自然的尊重于一身;③他的建筑大多使用普通材料如波纹铁、水泥等,有着如弓形屋顶的夸张的曲线,分明的棱角,但却能与周围的一切完美融合;④他设计的住宅很好地适应场地和天气;二十五、2003年约翰·伍重Jorn Utzon 丹麦1代表作品:1973 悉尼歌剧院1967 巴格斯韦德教堂★悉尼歌剧院:①外观为三组巨大的壳片,耸立在一南北长186米、东西最宽处为97米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座上;②歌剧院整个分为三个部分:歌剧厅、音乐厅和贝尼朗餐厅;2设计概念:①扎根于历史,触角遍及马亚、中国、日本、伊斯兰的文化,以及其他很多的背景,包括他自己的斯坎德纳亚人的遗传;②把古代的传统与自己和谐的修养相结合,形成了一种艺术化的建筑感觉,以及和场所状况相联系的有机建筑的自然本能;③领先于时代,成为将过去的这个世纪和永恒不朽的建筑物塑造在一起的少数几个现代主义者之一;二十六、2004年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 英国1代表作品:2002 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的滑雪台2003 美国辛辛那提的当代艺术中心★广州歌剧院:①总体布局广州歌剧院外部形态犹如一座平缓的山丘上放置的大小不同的两块“砾石”;②由“大石头”、“小石头”和“草坡”结合组成建筑空间,功能分区明确,而又交织成为一体;③舞台设施和观众厅设计歌剧场按照甲等剧场设计,采用国际上常用的“品”字形舞。
《历届普利策建筑奖作品》1. 那金贝尔艺术博物馆,普利策建筑奖作品之一,就像一位优雅的贵妇静立在大地之上。
它的拱顶设计独特得很,阳光洒下时,室内仿佛被施了魔法,光影交错,你能想象那种美吗?2.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可是建筑界的明星。
它就像一艘外星来的巨大飞船,突兀又和谐地落在城市里。
那扭曲的金属外形,让每一个路过的人都忍不住驻足,是不是超震撼?3. 再看悉尼歌剧院,宛如一群展翅欲飞的白色巨鸟。
它在悉尼港边,像是在对大海诉说着建筑的诗意,人们在远处眺望,心都被它勾走了,你难道不想身临其境感受一下?4. 光之教堂如同一个神秘的宗教圣地。
它那简洁的线条和巧妙的光影运用,就像上帝的手在空间里作画,信徒们走进其中,内心的宁静是不是瞬间被点燃?5. 流水别墅像是大自然的孩子。
它巧妙地与山水融合,仿佛是从山林间生长出来的精灵,住在里面的人会不会感觉自己也成了自然的一部分?6. 范斯沃斯住宅就像一个精致的玻璃盒子。
透明的玻璃墙让它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可住在里面的人会不会有时觉得自己像被展览的艺术品呢?7. 蓬皮杜艺术中心像一个彩色的工业巨兽。
各种管道和结构裸露在外,就像把建筑的内脏都翻了出来,这独特的设计你敢说不酷吗?8. 西雅图公共图书馆好似一座知识的魔方。
它奇特的外形和内部复杂的空间布局,像是在邀请人们进去探索知识的奥秘,你有勇气接受这个邀请吗?9. 央视总部大楼像一个扭曲的钢铁巨人。
它以独特的造型矗立在北京,人们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它是创新,有人说它怪异,你怎么看呢?10. 伊东丰雄设计的仙台媒体中心仿佛是一片透明的海洋森林。
那柱子像海带般轻柔,人们在里面活动就像在海底遨游,这是多么奇妙的体验啊。
结论:历届普利策建筑奖作品各有千秋,它们以独特的设计理念、创新的造型和与环境的巧妙融合,展现了建筑艺术的无限魅力,不断推动着建筑行业的发展与变革,让人们对建筑之美有了更多的期待与追求。
获奖揭晓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2012年2月28日,美国洛杉矶——普利兹克建筑奖暨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正式宣布,49岁的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
这一代表全球建筑领域最高荣誉的颁奖典礼将于2012年5月25日在北京举行。
在揭晓评委的决定时,普利兹克先生表示:“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评委会决定将奖项授予一名中国建筑师,这标志着中国在建筑理想发展方面将要发挥的作用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此外,未来几十年中国城市化建设的成功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将非常重要。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如同世界各国的城市化一样,要能与当地的需求和文化相融合。
中国在城市规划和设计方面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一方面要与中国悠久而独特的传统保持和谐,另一方面也要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相一致。
”普利兹克建筑奖由杰伊·普利兹克和他的妻子辛迪·普利兹克于1979年创立,每年度授予一位做出杰出贡献的在世的建筑师,以表彰其在建筑设计创作中所表现出的聪明才智、想象力和责任感等卓越品质,及其通过建筑艺术对建筑环境和人类所做出的持久而杰出的贡献。
获奖者将得到十万美元的奖金和一枚青铜奖章。
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在英国引用今年获奖评审辞来说明获奖原因:“讨论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适当关系是一个当今关键的问题,因为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討论。
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
”王澍1985年获得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本科学位,三年后从该校硕士研究生毕业。
毕业后,他到当时的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从事旧楼改造,及环境与建筑关系的研究。
他的第一个独立设计的建筑项目是在大约一年后开始的——为杭州附近的一个小城海宁设计一个3600平米的青少年中心。
这个作品于1990年完成。
【普利兹克大师系列】6 ——理查德迈耶(1984年第六届普利兹克奖得主)1
美国建筑师,现代建筑中白色派的重要代表.迈耶的作品以“顺应自然”的理论为基础,他表面材料常用白色,以绿色的自然景物衬托,使人觉得清新、脱俗。
他善于利用白色表达建筑本身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
在建筑内部运用垂直空间和天然光线在建筑上的反射达到富于光影的效果。
他以新的观点解释旧的建筑语汇,并重新组合于几何空间。
他特别主张回复到20年代荷兰风格派和勒·柯布西耶倡导的立体主义构图和光影变化,强调面的穿插,讲究纯净的建筑空间和体量。
道格拉斯住宅
盖蒂中心
罗马千禧教堂
Ara Pacis博物馆
电视广播博物馆
高级艺术博物馆
【普利兹克大师系列】6 ——理查德迈耶(1984年第六届普利兹克奖得主)3
耶鲁大学古典艺术图书馆
南海加州海滩房子
装饰艺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