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词义1..
- 格式:ppt
- 大小:252.50 KB
- 文档页数:44
语言学纲要讲义笔记导言一、语言的定义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由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
二、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
要把语言学跟语文学区分开来中国传统语文学——“小学”小学是我国古代语文学的统称,由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三部分组成。
在古印度,公元前4世纪,著名学者潘尼尼在整理、注释婆罗门教经典《吠陀》时,写了一本《梵语语法》,提出3996条规则,被人们称为最完备的语法书。
在古希腊,伯拉图和亚里斯多德是从哲学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的,他们讨论了词为什么具有意义等内容。
三、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语言学既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又是一门年轻的科学。
1、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联系语言研究的成果是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政治学、经济学、逻辑学、社会学、民族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所必须利用的,可见语言研究在这些社会科学中已占重要地位。
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相交叉产生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生物语言学、模糊语言学、实验语音学等。
如:运用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对这一具体过程的解释需要结合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
三、语言学的基本类别总体上,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语言学可以分为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两大类。
(一)理论语言学可分为:1、一般/普通语言学2、个别/具体语言学具体语言学(1)历时语言学(2)共时语言学(二)应用语言学1、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与社会集团的关系。
如地域方言、社会方言、语言的接触、语言规划等。
2、心理语言学:研究儿童语言习得、语言的接收和发生过程,等。
3、神经语言学最近二十年才从心理语言学中分离出来的一门新的学科,主要研究语言和大脑结构的关系,中心是大脑如何生成语言。
此外,还有数理语言学、统计语言学、实验语音学等。
第一章语言的功能第一节语言的社会功能一、语言的信息传递功能信息传递功能是语言的最基本的社会功能。
第五章词义1.词和词汇的区别何在词汇包括哪两个部分1)词: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符号,用它可以对现实现象进行分类、定名,因此研究语言符号的意义一般都以词作为基本单位。
2)词汇: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成语等固定短语的总汇就是该语言的词汇。
3)词汇主要包括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两个部分。
2.什么是基本词基本词包括哪些类型1)基本词汇同一般词汇相对而言,就是一种词汇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部分,相当稳固,很少发生变化,可以说是一种语言在长期(数十万年甚至上百万年)使用过程中的积淀。
2)基本词包括以下类型:表示自然现象和常见事物的词;表示生产和生活资料的词;表示亲属关系的词;表示人体器官的词;表示方位和时令的词;表示数目的词;表示常见动作行为的词;表示常见性状的词;3.基本词有哪些特点怎样认识这些特点的相互关系1)基本词的特点为:全民性、稳定性和能产性(即构词能力强)。
全民性:指基本词汇在使用上具有普遍性,这种普遍性体现在不分阶级、阶层、行业、地域、年龄、性别,各行各业的人都懂得其含义,都要使用,而且经常使用。
稳定性:是指基本词汇很少发生变化,长期地为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服务。
稳固性是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对词汇提出的基本要求。
有构词能力:是指基本词汇是构成新词的基础。
2)基本词汇的三个特点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
由于基本词汇具有全民常用性特点,在使用上涉及到方方面面,具有普遍性,涉及到不同阶层、不同的地域的人们运用语言,所以客观上就要求基本词汇保持相对稳定性,不能经常变动,以利于运用;当新的事物现象出现,需要新词记录时,人们又首选现成的基本词汇作为构词材料,选择那些使用面广的词,具有运用上的普遍性的词作为构词要素,使得基本词汇又具有了很强的构词能力;基本词作为很多词语的构词要素,涉及面很广,这又反过来强化了基本词汇的全民常用性特点和稳固性特点。
4.什么是一般词汇一般词汇包括哪些类型1)一般词汇:词汇里基本词汇以外的词语构成一般词汇。
语言学纲要自测题1第五章词义一、名词解释1、词汇2、同义词3、反义词4、多义词二、填空题1、语言的词汇有一个核心,这就是____。
2、语言词汇中除了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构成语言的,它的主要特点是____:不是全民常用的,或者虽然在短时期内为全民所常用,但不稳固,一般没有构词能力或者构词能力比较弱。
3、掌握一种语言的词,核心的问题是要把词的____和词的____联系起来。
4、语言的意义可以分为两类,由词的语法关系产生的意义叫____,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叫作____,简称____。
5、以现实现象作基础,不涉及人们主观态度的词义是词的____。
它是词义的核心部分。
6、对于同样的现实现象,人们的主观态度可以不同,因而在形成理性意义的时候可以带进人们的主观态度,这就给词义加上了一层____。
7、词义对现实现象的反映是一种抽象的、概括的反映,而____、____和____则是这种概括性的三个重要表现形式。
8、一个词的意义只概括反映某一类现实现象,这类词是____,一个词概括反映相互有联系的几类现实现象,这类词是____。
9、词的有历史可查的最初的意义叫作____,它是产生这个词的其他意义的基础。
10、由本义衍生出来的意义叫作____。
11、离开上下文,一般人首先想到的某个词的意义,是这个词的____。
12、词义完全相同的词,又叫____。
13、语言中的等义词大多是借用____或____的结果。
14、____的各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必须是相同的,或者基本上相同的。
15、词义包含理性意义和____两方面。
同义词的"同",是指理性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
16、反义词的意义所反映的都是同类现象中的两个____的方面。
17、词义所概括的现实现象有各种不同的关系,同义是____关系,反义是____关系。
18、反义词必须以共同的____为前提,反义词在修辞上有____作用,可利用来揭露矛盾,突出对立面。
第五章语义和语用一、词汇和词义(一)基本词和一般词基本词:一种词汇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部分。
特点:1. 全民常用;2. 稳固性;3. 构词能力强。
(有些基本词没有构词能力,如:表示语法关系的虚词:的、地、得、吗、啊等。
表示指称的代词,如:你、我、他。
基本词汇三个特点之间的关系: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一般词:词汇系统中除了基本词汇以外的所有词汇。
(二)词的词汇意义(词义)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
词义是语言得以存在的基础。
词义的特征:一方面是以现实为基础,对现实现象作概括的反映;另一方面,词义往往带有人的主观态度、主观评价色彩。
词义包括理性意义和附加色彩。
理性意义:词义的核心部分,是所有词都具有的,是整个词义的基础。
附加色彩:除理性意义之外表示人们的主观态度和评价的意义。
理性意义比较稳固,附加色彩容易变化。
“天堂、地狱、神、鬼”之类的词虽然是主观臆造的,但其形成仍然具有现实基础。
(三)词义的概括性词义对客观现实现象的概括反映,它不是反映个别的具体的事物的特征,而是反映同一类事物现象的共同特征。
任何词都是在概括。
词义的概括性把纷繁的客观现象化简了,获得了以简驭繁的功效。
词义概括性的特征:一般性、模糊性、全民性。
一般性:词义是从特殊的具体的对象事物中抽象出来的,舍弃了个别的具体事物的特点,反映的是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一般性特点。
模糊性:指人们认识中产生的关于客观事物的边界、状态的不确定性。
词义不是对客观现实的细致反映,而是大致的反映。
产生模糊性的原因:一方面,客观事物是连续不断运动的,难以切割,人们要认识它、把握它,就只能省略一些环节,使之变得相对清晰明确。
另一方面,因为人的个性上的差异,人们的认知水平、心理、态度、爱好及所处的环境都有所不同,对事物的看法并不都一致,很难有一致的标准。
“我们能分清好坏,但是我们分不清好和坏的界线。
”模糊性主要表现在概念的边沿区域,在中心区域概念的区别还是清楚的。
《语言学概论》第五章語義和語用第五章語義和語用语义是以语音形式表达的各级语言单位所包含的意义,以及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意义。
语言意义:语言系统中固有的意义是抽象的、概括的、相对稳定的,不受语境和语境的影响。
语用意义:指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所表达的特定的、暂时的、隐含的意义。
第一节词汇和词义一词和词汇词是语言中可以自由使用的最小符号,是语法结构中最重要的语法单位。
词汇是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成语等固定用语的总汇,具有全民常用性、稳固性、能产性。
一般词汇语言词汇中除了基本词汇以外的词,包括新词、古词、外来词、行业用语、科技术语、方言俚语等,其特点为:数量大,成分杂,变化快。
二词的词汇意义1概念意义也称词的“理性意义”,它是词义的核心,指说一种语言的人在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中形成的共同的主观映像,是认知的成果。
它这包含三个方面:1它是对现实世界中各种现象的分类和概括反映;2它对于说一种语言的所有人来说是共同的;3它必须与某种语言的特定声音相结合。
2色彩意义也称词的“修辞意义”,是指以理性意义为基础附加上人们的主观态度的意义,包括感情色彩、形象色彩、语体色彩、联想色彩。
a感情色彩:是指说话者对所谈对象的主观感情评价和态度。
有褒、贬、中性之分。
b形象意义:词在获得理性意义的同时,还往往因对对象的描绘而具有某种形象感。
①内部形式比较生动的复合词;②拟声、绘色、摹状的词;③具有比喻义的词。
c语体意义:词用于不同的语体时所产生的一种附加意义。
d联想意义:通过理性意义或语音中介的联想而产生的,大多具有民族特点。
3搭配意义一个词经常与一些词组合而不与另一些词搭配,这种由于组合关系而产生的意义叫搭配意义。
三词义的概括性1一般。
在复合词的词义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在词义的泛化中,把特殊复杂的东西变成一般简单的东西。
2模糊性。
一个词的意义所指的现象有一个大致的范围,它还必须包含能区别于其他现象的特征,但往往没有明确的界限。
3全民性。
6语⾔学概论第五章语义和语⽤提纲第五章语义和语⽤【内容简介及重点】主要要掌握词义的聚合和组合的种种情况,要能通过具体的材料认识并正确运⽤词汇的⼀般特点。
第⼀节词汇和词义⼀词和词汇1.1 词汇1.1.1 概念(1)词汇是⼀种语⾔中词的总汇,是语⾔的建筑材料。
不同语⾔的词汇系统各⾃独⽴,有⾃⼰的特点。
因为:a.什么样对意义与什么样地语⾳结构在⼀起构成⼀个词,在不⽤语⾔的词汇中是不同的。
b.⼀个词可以只有⼀个意义,但也可以有⼏个意义。
c.甲语⾔中⽤⼀个词来标志的⼀定范围的事物,在⼄语⾔中却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来分别标志;反过来,⼄语⾔的⼀个词所标志的事去在甲语⾔中却要⽤词的组合来标志。
(2)词是⼀种语⾔建筑材料的单位,也就是造句时能⾃由运⽤的最⼩单位。
词是构成语⾔词汇的单位。
(3)语⾔的词汇可以分成基本词汇和⼀般词汇两⼤部分,⽽“语⾔的词汇中的主要东西就是基本词汇”。
从表达概念意义的⾓度看,⼀种语⾔词汇的范围要⼤于词的范围。
1.1.2 基本词汇(1)语⾔中有这样⼀些词,它们标志着与⼈们世世代代的⽇常⽣活关系密切的事物,如⽇常接触的⾃然现象、⼈的器官和肢体、亲属、⽅位和时令、数⽬、某些劳动⼯具以及与⽇常⾔⾏有关的现象等等。
(2)基本词的特点全民常⽤,稳固,有构词能⼒是基本词汇的主要特点。
(3)斯⽡迪⼠核⼼词斯⽡迪⼠核⼼词列表(Swadesh list),是由美国语⾔学家莫⾥斯·斯⽡迪⼠在1940年代到1950年代提出的⼀个列表。
他从统计学的⾓度⽤分析不同的语⾔(以印欧语系语⾔为主),从⽽得出⼀个约莫有200字的核⼼词列表。
他认为,基本上所有语⾔的词汇都应该包含这⼆百多个词语;⽽另⼀⽅⾯,只要认识这⼆百多个词语,亦可以利⽤该种语⾔作最基本的沟通。
1.1.3 ⼀般词汇语⾔词汇中的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构成语⾔对⼀般词汇。
(1)特点与基本词汇相⽐,⼀般词汇的特点是:它不是全民性常⽤的,或者虽然在短时期内为全民所常⽤,但不稳固,它所包括的词⼀般没有构词能⼒或构词能⼒⽐较弱。
第五章语义**************************************** 没有语义的语言是毫无意义的。
没有意义地发出声音,就象鸟在树林里唧唧喳喳叫,就象水在溪流里哗啦哗啦响。
我们在语音上捕捉语义,也许象风声过去一样一无所获,也许象熟练的渔民一样满载而归。
**************************************** 第一节 词义一个词有两方面的意义: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
一般所说的词义指词汇意义,就是词典中对词项所作的说明。
词义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概括反映,并以一定的语音形式固定下来。
书、人、蛇。
1、概括性2、客观性与主观性的辨证统一3、模糊性4、全民性词或名称是标志一类事物的符号。
词义概括了词所指称的客观事物的共同特性。
桌子 椅子 书 车英雄——旧指勇武过人的人;今指不畏艰险,奋不顾身,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敬的人2、词义客观性词义概括了词所指称的事物的共同特性。
这种概括,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因而词义既有客观性,同时,又有一定的主观性,是客观性同主观性的辩证统一。
词义概括的对象可以是客观存在的,也可以是使用语言的人们想象出来的。
桌子 椅子 火 走 跑 高兴 悲伤鬼怪 神仙 上帝 天堂 地狱通过概括而成的一般的、简单的东西,本身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词义指称的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
但词义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中心和典型是比较清楚的。
年龄词的模糊性2002年8月30日中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栏目有一题目: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下列哪一年龄段为中年人的年龄段?A、30——45岁 B、40——59岁 C、30——55岁 D、45——59岁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 45岁以下为年轻人; 45——59岁为中年人; 60——74岁位年轻的老年人; 75以上为老年人; 90岁以上为长寿的老年人; “中年、青年,怎样划分计算?算生命除去几分之几,还是时光走了大半?” ——黄宗英《给中青年科技工作者》 这段诗的前两行说明中年、青年是两个模糊概念,后两行说明模糊概念是不能用精密数学去处理的。
第五章汉语词义的基本属性词义表达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结果。
词义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词义所具有的客观内容,即现实世界的物体、性质、行为、状态等各个方面。
一是人们在认识观实世界时融入的主体看法。
这使词义与概念有了明显的区别。
词义又是一个系统,词义的形成、表达、变化,都必然会受到整个语言系统的制约。
词义的种种生成及其表达特征,都会给词义铸成种种不同的性质,汉语词义的基本属性则反映了汉语词义的形成原因和构成方式。
了解这些属性,能加深对汉语词义自身的认识。
根据形成词义基本属性的原因,可将汉语词义的基本属性分为与语言外部和与语言内部的联系两大部分。
与语言外部联系所产生的基本属性指的是词作为表达工具与所表达的对象之间的联系。
在这种联系中,词义深深地受到当时所处时代、社会,以及该语言所属民族的各种影响。
形成的主要属性有词义的社会性、历史性和民族性。
第一节汉语词义的社会性和历史性一、词义的社会性词义的社会性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指的是词义内容依赖社会的存在或消失而存在或消失。
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内容、水平、规模都会在词义中得到清楚的反映,即使是现实中不存在的虚幻事物,也是当时的社会达到的认识水平所提供的。
在四、五千年前的殷商时期,生产力低下,农业生产的好坏,完全取决于自然界的各种因素,对社会行为,人们无法预见、控制它的发展和结果,所以,当时的祭祀卜问相当发达。
上帝、诸神、祖先,成了人们的祈祷对象。
这些反映在甲骨文的词义中就成了一个主要内容,年岁、天象、吉凶、征伐、疾梦、使令、往来、婚娶,无不打上占卜祭祀、问天求地的烙印。
到了先秦,农业畜牧业有了相当的发展,人们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有了很大的发展,祭祀鬼神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远不如前代那么重要。
“物物而不物于物”成为当时先进的思想观念。
随着人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活动和能力大大加强,特别是社会进入了畜牧社会和农耕社会的发展时期,使得词义中关于农业、畜牧业的内容相当丰富,对生产对象的分辨达到相当细微的地步。
第五章语义第一节词义一、词义及其内容:词义就是词所表示的意义内容。
具体可以包括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两部分的内容。
(一)语法意义:是指词的表示语法作用的意义。
词的语法意义是语言中的词的语法作用通过类聚之后所显示出来的,所以是一种更抽象更概括的意义。
(上一章讲的)(二)词汇意义:是指词所表示的客观世界中的事物、现象和关系的意义。
如:一般词典中对词项所作的说明就是词的词汇意义。
实词具有词汇意义,虚词是否具有词汇意义?二、词义和概念的关系概念是词义形成的基础;另一方面,词义反映概念,概念凭借词义而成为直接现实。
具体来说:(一)词汇意义中的理性意义是指称客观事物的意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在词义中的反映。
这种意义与概念直接联系,基本上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二)语法意义与词汇意义中的色彩意义也与概念相联系,它们通常是多个概念的综合,与概念之间的联系具有类指性。
三、词义的性质(一)客观性(主观性)(二)概括性(具体性)(三)模糊性(确定性)(四)民族性(普遍性)四、词义的层次原生层——派生层引申义???(本义)比喻义五、词义的概念内容和联想内容概念内容:根据一个词所指称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或共同特点所概括出来的内容,就是这个词的词义,也就是这个词义的概念内容。
联想内容:是指由词义的概念内容引发联想所产生的含义。
它通常是依附于词义的概念内容之上的,不能脱离词义的概念内容而存在。
六、词义的关系:(一)相同关系(二)相反关系(三)上下义关系七、义素分析(一)义素是构成词义的基本要素,是最小的语义构成成分,又叫语义特征。
(二)义素分析就是通过对最合适的语义场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进行比较、分析,找出这些义项所包含的义素的方法。
(三)义素分析的原则:1、系统性原则。
就是说义素分析必须在一定的语义系统中进行,不在一个系统中无法进行义素分析。
2、对等性原则。
就是说义素分析的结果必须与义项的意义相等,所指范围不能过宽或过窄。
第五章语义1. 简答语言的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答:语言是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语义也就必然包含这两方面的内容,即一是思想,就是所谓的“理性意义”,二是情感,就是所谓的“非理性意义”.理性意义也叫逻辑意义或指称意义,是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在词语平面上,它是与概念相联系的那一部分语义,在句子平面上它是与判断和推理相联系的那一部分语义.理性意义是语义的基本要素.非理性意义是说话人的主观情绪、态度以及语体风格等方面的内容,它一般总是附着在特定的理性意义之上.2. 解释“语义”.答:语义是同语言形式结合在一起的意义,同语言形式的结合是语义的基本特征.3. 解释“语言意义”答:语言意义是一般的、稳定的意义,是语言形式本身表达的意义.4. 解释“语境意义”.答:语境意义是个别的、临时的意义,是语言形式在特定的交际场合、知识背景等语境音素作用下所表达的意义.5. 解释“词义”.答:词义是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一定对象的概括反映和主观态度.6. 解释“词的理性意义”.答: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时,对一定对象的区别性特征的认识就是词的理性意义.7. 解释“义素”.答:义素是从义项中分析得到的词义的语义特征.8. 解释“义项”.答:义项是词典释义的最小单位,是从词语的各种用例中概括出来的共同的、一般的、稳定的意义.9. 简答义素和语素之间的区别.答:义素和语素不是同一个概念,它们是两种性质上根本不同的单位.义素是对一个词的语义特征进行分析后所得到的最小语义单位;语素则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义素是一种从理论上分析出来的语义单位,就不是一种自然语言的单位,义素不直接与语音相结合.语素不仅有一定的意义而且有一定的读音,是人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自然语言的单位.10. 简答义素和义项之间的关系.答:一个词可以同时有几个理性意义,其中一个意义在语言学上叫一个义项.现代语义学把分析音位的区别特征原理用于词义分析,把义项进一步分析为若干语义特征,这些语义特征就是义素.11. 简答词的通俗意义和科学意义的区别.答:词的理性意义由于概括深度上的差别而分为两类:一种是人们对事物所具有的一组非本质特征的反映,这种词的理性意义可以称之为“通俗意义”;另一种是人们对事物的本质特征的反映,这种词的理性意义可以称之为“科学意义”.12. 简答义素分析的作用.答:义素研究在语义研究和语法研究中被广泛使用,在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义素分析可以清楚间接地说明词义的结构,便于比较词义之间的异同,揭示近义词、反义词等词义关系,有利于词义的研究、学习和掌握.(2)义素分析有助于说明词语组合的语义条件.13. 解释“单义词”.答:单义词即一个词的意义可以概括反映一类现象,单义词只有一个义项.14. 解释“多义词”.答:多义词即一个词的意义可以概括反映相互关联的几类对象,也就是包含几个互相联系的义项.15. 解释“本义”.答:多义词的多个义项中,最初的那个意义叫本义.16. 解释“引申义”.答:由本义直接或间接衍生出来的意义.17. 解释“同义词”.答:同义词指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18. 解释“反义词”.答:反义词指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意义相反或相对的两个词.19. 解释“上位词、下位词”.答:语言中有些词所代表的范围大,有些词所代表的范围小,如果后者所代表的事物可以完全包容在前者所代表的事物范围内,那么它们之间就具有上下位关系.其中所代表的范围大的词叫上位词,所代表的事物范围小的词叫下位词.20. 简答多义词和同音词的关系.答:多义词和同音词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以一个语音形式来表示多个意义.区别在于:多义词的各个意义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同音词的意义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多义词是一个词兼有几个互相联系的意义,是词义的一种聚合方式,而同音词则是两个或几个不同的词,与词义的聚合没有直接的关系.21. 为什么多义词在交际中一般不会造成歧义?答:一个词虽然可以有几个意义,但在使用中一般不会产生歧义.(1)词语总是在一定的上下文中使用的,特定的上下文会使多义词只体现一个意义;(2)人们的言语交际总是在一定环境中发生的,特定的交际环境也可以使多义词只体现一个意义.22. 简答近义词之间的差别.答:(1)词的理性意义.有的近义词词义所概括反映的对象只是基本相同,但它们所指的范围不完全重合.有的近义词的词义所概括的对象虽然相同,但在强调的重点、方面或达到的程度都有所不同.(2)词的非理性意义,即附加色彩.有些是感情色彩不同;有些是语体色彩不同.23. 简答语义场的层次性和系统性.答:层次性是语义场的一个显著特点,事物本身的分类是有层次的,因而反映事物类别的语义场也就形成了有层次的结构,若干较小的语义场可以集合成较大的语义场,若干较大的语义场可以集合成更大的语义场.系统性也是语义场的一个重要特点.一个语义场就是一个局部的语义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类属义划定的意义领域,被划分为若干块并分配给不同的词语,这些词语以一种互补的方式来对同一意义领域进行反映.系统中某个词语的意义会受到系统中其他词语的制约,系统中某个词义的变化或词语数量的增减,会导致意义领域的重新划分和分配,从而引起系统中其他词义的变化.语义场的系统性的特点反映出语言的词汇具有一定的系统性.24. 解释“关系意义”答:词语在组合时都要形成一定的结构关系,由这些结构关系所赋予的意义就叫做关系意义,包括语法关系意义和语义关系意义.25. 解释“语气意义”.答:反映说话人使用句子的目的和说话人情绪的意义,包括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不同的意义.26. 解释“述谓结构”答:从语义结构上看,一个句子包括“情态”和“命题”两部分,情态包括时态、语态、语气等方面的意义,情态以外的部分即命题.一个命题在语义结构上可进一步分析为一个“述谓结构”.一个述谓结构由一个“谓词”和若干个“变元”组成,谓词一般就是句子中的谓语动词或形容词,是处于支配地位的核心成分.27. 解释“语义指向”.答:句子某个成分在语义上指向哪儿,或者说同哪个成分或哪些成分发生语义联系,就是这个成分的语义指向.28. 解释“歧义”.答:歧义是指同一形式的语言符号序列可能表达不同意义的现象.29. 解释“变元”.答:变元又称“题元”、“项”等,是与谓词有直接关系并受谓词支配的语义成分.变元一般都是名词性的词语,在句子中经常充当主语或宾语.30. 解释“语义角色”.答:根据谓词和变元之间不同的关系,可以把变元分为若干个类型,这种变元的类型一般称之为“语义角色”.常见的语义角色有施事、受事、与事、工具、结果、处所等.31. 解释“蕴含”.答:蕴含是句义之间的关系的一种,就话语本身所表达的意义而言,如果有句义甲就必然有句义乙,就说甲蕴含乙.在一般情况下,蕴含的规律是含有下位概念或局部概念的句义蕴含有上位概念或整体概念的句义,而不是相反.这种蕴含关系通常可以从句子本身的意义推知,而不必以来特殊的背景关系.用公式表示为甲乙.32. 解释“预设”.答:预设是句义之间的一种关系,预设是就话语本身表达的意义而言的,有句义甲就必然有句义乙.蕴含包含在句子的断言范围内,是句子的基本信息;预设不在句子的断言范围内,是句子的背景信息,用公式表示为甲乙.33. 为什么谓词是处于支配地位的核心地位?答:一个述谓结构可以有多少变元以及可以有何种性质的变元,都是由谓词的语义决定的.因为谓词语义规定了述谓结构的内容,从而也就规定了句子的语义框架,有了这个语义框架,在用符合谓词语义要求的变元把这个框架填满,就产生了句子的命题.因此,在述谓结构中,谓词是处于支配地位的核心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