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部肌群力量练习对青少年短跑成绩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134.50 KB
- 文档页数:10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多谢您的浏览!
0 / 100
题目:髋部肌群力量练习对青少年短跑成绩的影响
——以延庆一中短跑组为例
姓 名:
髋部肌群力量练习对青少年短跑成绩的影响
——以一中短跑组为例
【摘要】本文主要以一中短跑组为例对髋部肌群力量练习对青少年短跑成绩的影响情况进行分析与探讨。短跑运动是田径运动的基础,是速度力量型项目。它需要强大的爆发性力量,较快的绝对速度,以及良好的协调性和灵敏性。力量训练是短跑的重要训练内容。现代短跑技术理论的发展对运动员核心力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而也促使教练员进一步转变了短跑力量训练的观念,拓展了短跑力量训练的内容,丰富了短跑力量训练的方法和手段。随着学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学校体育运动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短跑是田径运动赛项目中距离最短,速度最快,人体运动器官和内脏器官在大量缺氧情况下完成的极限强度的周期性运动项目。本文从青少年短跑运动员肌肉用力特点和力量类型来分析。研究髋部力量对青少年短跑运动员训练的影响,认为髋部力量、爆发性力量及训练的全面性是提高短跑运动成绩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髋部肌群,力量,短跑,青少年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多谢您的浏览!
1 / 101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多谢您的浏览!
2 / 102
1前言
短跑训练是一项综合性科研项目,也是技术复杂、难度较大的项目之一,因此要求运动员有较高的身体训练水平,有一个健全的体魄与良好的全面身体训练基础,才能进行大运动量训练,进一步提高专项能力,从而提高专项身体素质,所以在从事短跑训练的初期,必须打好牢固的全面身体训练基础,并在今后训练中不断提高和加强。
短跑是田径径赛项目中的一类,一般包括:60米跑、100米跑、200米跑,400米跑,4×100米接力跑,4×400米接力跑等几项;其运动特性:是人们同时以最快的速度,在确定的跑道上跑完规定的距离,并以最先跑完者为优胜的项目;在人体机能供能方面,表现为人体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本能,并以无氧代谢供能的方式供能。短跑是人体运动器官和内脏器官在大量缺氧的条件下完成最大强度的工作,属于极限强度的运动。短跑能有效地发展速度素质,因此,它是田径运动的基础项目,而且在其他运动项目的训练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近些年来随着训练水平和运动水平的提高,现代“摆动式”跑法。“摆动式”使短跑技术进入新的阶段,它修正了过去“后蹬是推动人体前进的唯一动力的传统理论,转而强调摆动动作,强调前摆落地,强调整体用力的协调配合[1]。80年代中期,一些专家学者又提出,“蹬摆结合,以摆为主”的短跑新技术理论[2]。要提高短跑成绩,短跑训练必须遵循人体运动力学,生物学规律,剖析技术动作的实质,把握关键训练技术,认真探索提高短跑运动成绩的技术方法。髋部肌群不仅对短跑的重要作用,也是提高速度的关键技术环节。支撑腿与摆动腿协调配合,髋部摆动是短跑途中跑技术的关键。正确完成蹬摆技术、加快摆动腿的前摆幅度和速度,对于增大支撑反作用力、减小支撑腿的后蹬角度,增大水平速度和减小身体重心运动轨迹的上下波动,为加快身体重心腾起的初速度创造极为有利的条件。髋关节周围的肌肉不仅是体能最大储存量的部位,也是人体获得水平位移的主要动力来源,是高速跑中的主要发力关节。新的短跑理论将髋部训练列为重点研究对象,同时,髋部也成了短跑训练的重点发展部位。髋部在短跑运动中的重要作用是无庸质疑的,对髓部训练在短跑运动及训练中的应用的研究也因此具有很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从髋部训练的实践角度进行深入研究以延庆一中短跑组为例对髋部肌群力量练习与青少年短跑成绩的影响进行分析与探讨。
2资料分析与问题讨论
2.1 髋部肌群工作时的生理学机制
髋部肌群由伸屈两部分肌群构成,伸髋肌群主要有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臀后肌群(多关节肌)等。当完成屈髋动作时,臀肌以对抗肌形式出现。屈髋肌群主要包括髂腰肌和股前肌群(多关节肌)[3]。在此,臀肌虽然是髋部最强壮的伸肌,髂腰肌在屈髋活动中也起主要作用,但事实上,在短跑比赛和训练实践中,单独地依靠某块肌肉或某个肌群来完成某个技术动作或环节是不存在的,其作用必须在其它肌群的协助下才能产生。如在短跑中,附着在骨盆上的各肌群同时参与了髋关节的伸与屈运动,包括伸髋的股后肌群和屈髋的股前肌群,由此才使得伸、屈髋的不同肌群能顺利地完成各自任务。
2.2关于髋部训练的研究
选择以髋为轴的摆动力量,掌趾和踝关节的退让与超等长收缩和两臂有力摆动是短跑运动员必须重视的专项力量练习,把力量训练的效果有效转化到专项能力中去,是提高短跑成绩的有效途[4]。日本伊藤等人对途中跑的速度与后蹬时下肢下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踩关节)的伸展速度关系的研究表明:与疾跑速度正相关的只有髋关节的伸展速度,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后蹬作为力量的来源,要重点强化髋关节伸展肌群[5]。这些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多谢您的浏览!
3 / 103 研究为髋部训练指明了方向。
由于髋关节周围的肌群是人体肌肉中最大的储存能量的环节,在一个跑步动作周期里,髋关节所完成的全部机械能约为455焦耳,而膝、踩关节在支撑阶段机械能只为31焦耳及192焦耳[6]。因此,短跑的力量训练主要以髋部力量训练为主。英国短跑教练丹·韦德比曾指出,中国运动员90%的力量训练都是负重深蹲和抓举,即主要强化提高了股四头肌的力量,却忽视了股后肌群力量,因此,在体育教学与专项运动训练中都应该重视对髋部的运动能力的训练使得髋部强健有力, 肌肉本体感觉与神经支配能力良好, 动作姿态合理到位, 有效提高运动成绩。
2.3髋部训练与短跑成绩的关系
髋部在人体运动中起着承上启下, 左右贯通的枢纽和桥梁作用。人体的运动需要通过髋部把上体和下肢联系起来完成各种技术动作。所以在田径短跑教学与训练中,髋的运动处于重要的位置。国家田径队总教练阐福林在上海体院讲学中也讲到短跑技术总的特征是“用身体来跑而不是用脚来跑”,“技术要腰板当家”也说明了髋部在短跑中的重要性。在短跑途中跑和跳远起跳的技术结构中, 髋部的动作姿态占有重要地位, 对运动项目整体技术动作的完成质量也同样有着重大影响。田径、球类、体操等等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体育运动项目的动作技术结构与都与髋部有着紧密关联。
李广文的研究认为:“增加腰肌力量,增大伸髋关节肌群的力量,在转动髋部加大步幅的同时,由于力量的增大,两腿前后交换的速度也加快了,这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步频[7]。纪玉娣认为,由于“送髋”为高抬摆动腿创造有利条件,而摆动腿上摆的加速运动所产生的惯性力则直接作用于支撑腿而有助于增加后蹬力量和缩小后蹬角度,身体重心的腾起角随之减小,加大了步长。良好的“送髋”技术,减小后蹬角度,增加后蹬力量,加快了后蹬速度,从而加速了后蹬动作,缩短了支撑腿进行克制性收缩时的时间。前面说过,送髋使身体重心腾起角缩小,后蹬力量加大,速度加快,缩短了腾空时间。从而有助于步频的提高。因此,合理运用髋部摆动技术可以显著的提高短跑成绩,髋部训练对短跑运动起着致关重要的作用。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延庆一中短跑组16名体育特长生(12男生、4名女生)。时间选在2010年9月下旬至12月下旬。在实验开始前一周,让16名同学利用一周的时间放松和调整,然后利用一天时间进行100米跑的测验,根据测验成绩配对平均分为两组,随机的确定一组同学为实验组8名同学(6男生、2女生);另一组为对照组8名同学(6男生、2女生)。
3.1.1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表1 实验组
运动员编号 性别 年龄 运动年龄 身高(cm) 体重(kg) 专项 近期100米最好成绩(s)
S1
S2
S3
S4
S5
S6
S7
S8 女
女
男
男
男
男
男
男 18
17
18
18
18
19
18
17 2
3
3
3
2
3
2
3 163
165
174
175
178
174
177
180 51
54
62
65
63
62
64
67 200
400
200
200
200
400
400
400 12.95
13.25
11.53
11.48
11.80
11.56
11.43 11.75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多谢您的浏览!
4 / 104
表2 对照组
运动员编号 性别 年龄 运动年龄 身高(cm) 体重(kg) 专项 近期100米最好成绩(s)
D1
D2
D3
D4
D5
D6
D7
D8 女
女
男
男
男
男
男
男 18
18
18
18
17
18
18
17 3
2
3
2
3
3
2
3 164
168
173
178
175
173
176
177 48
55
64
63
66
65
67
64 200
200
200
200
400
400
400
400 12.87
13.24
11.58
11.68
11.94
11.90
11.68 11.59
3.2 研究方法
3.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内容及研究目的的需要,查阅大量有关的期刊和文献资料,其中包括首都体育学院图书馆、中国知网()等处收集的有关文献,了解与本课题有关的方面的资料,整理归纳前人的研究成果及其研究方法,对髋部肌群力量练习与青少年短跑成绩的影响进行探索与研究。
3.2.2 访谈法
对延庆一中体育组高级教师、短跑组教师和首都体育学院田径教研室王港老师,解剖学戴昕老师进行访谈,访谈内容包括髋部详细的肌肉分布情况以及髋部的力量训练对短跑成绩的影响的了解情况或看法和髋部肌群力量训练的方法。
3.2.3 实验法
在现有科学的理论知识正确指导下,收集、设计创编实用的髋部训练方法。对选定实验组和对照组运动员,进行训练前运动员的步长、步频和成绩测试。之后对实验组在正常训练的基础上,增加髋部力量专项训练。将训练周期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期两周,队员们熟悉髋部力量训练。
第二阶段为期五周,逐渐提高髋部力量训练的强度。
第三阶段为期五周,更一步加强髋部力量训练的强度
对照组正常训练,3个月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运动员,进行训练后的步长、步频和成绩测试。
3.2.3.1训练方法
3.2.3.1.1收集的髋部肌群专项训练方法
在传统短跑训练方法中,根据髋部的运动特点,收集整理髋部专项训练方法。
收集的范围是能发展伸髋、屈髋及髋旋内、旋外、内收、外展肌群力量和伸展性的训练方法。髋部详细肌群情况:
·屈髋肌群:骼腰肌、股直肌、耻骨肌、缝匠肌、阔筋膜张肌。
·伸髋肌群:臀大肌、半腿肌、半膜肌、股二头肌长头、大收肌、臀中肌、臀小肌后部。
·旋内肌群:臀中肌、臀小肌(前部)。
·旋外肌群:骼腰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后部)、梨状肌等。
·内收肌群:耻骨肌、短收肌、长收肌、大收肌、股薄肌。
·外展肌群:中肌、臀小肌、臀大肌上部、阔筋膜张肌、梨状肌。
3.2.3.1.2髋部肌群专项力量训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