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3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关的哲学原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哲学意蕴,体现了矛盾思维、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等一系列严谨的哲学思维。
矛盾思维是把握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维,它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性和统一性。
首先,人与自然是对立性的存在。
自然是人类的生存之本和发展之基,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人类受制于自然。
自然具有不依赖于人的内在创造力,它不仅创造了地球上适合生命存在的环境和条件,而且创造了包括人在内的各种生命物种和整个生态系统。
人是具有意识和思维的能动存在物,在改造客观对象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不断地发展完善自己。
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的自我意识和理性思维,使自然成为自己的对立物,并且伴随着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人类控制征服自然的欲望越来越强烈。
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性是引发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源。
其次,人与自然是统一性的存在。
脱离了人的自然是抽象的自然,脱离了自然的人是抽象的人。
人与自然不仅是对立性的存在,更是统一性的存在。
一方面,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基本场所,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另一方面,自然界的丰富多彩也离不开人的存在。
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生存发展实践使自然实现了“自在自然”向“自为自然”的转变,原始的自然深深打上人类实践活动的烙印,成为带有深刻社会性和实践性的人化自然。
人与自然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体,存在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
系统思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了人与自然是“天人合一”的一体性存在。
“天人合一”把天、地、人看作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谐统一的整体,其中任何一个元素的变化发展都会影响到其他元素的变化发展,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念。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命活动离不开自然这个整体性的存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各种和谐关系的基础。
自然是生命之母,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与自然各种要素相互依存而实现循环的有机整体。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的哲学思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哲学意蕴,体现了矛盾思维、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等一系列严谨的哲学思维。
矛盾思维矛盾思维是把握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维,它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性和统一性。
首先,人与自然是对立性的存在。
自然是人类的生存之本和发展之基,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人类受制于自然。
自然具有不依赖于人的内在创造力,它不仅创造了地球上适合生命存在的环境和条件,而且创造了包括人在内的各种生命物种和整个生态系统。
人是具有意识和思维的能动存在物,在改造客观对象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不断地发展完善自己。
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的自我意识和理性思维,使自然成为自己的对立物,并且伴随着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人类控制征服自然的欲望越来越强烈。
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性是引发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源。
其次,人与自然是统一性的存在。
脱离了人的自然是抽象的自然,脱离了自然的人是抽象的人。
人与自然不仅是对立性的存在,更是统一性的存在。
一方面,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基本场所,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另一方面,自然界的丰富多彩也离不开人的存在。
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生存发展实践使自然实现了“自在自然”向“自为自然”的转变,原始的自然深深打上人类实践活动的烙印,成为带有深刻社会性和实践性的人化自然。
人与自然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体,存在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
系统思维首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了人与自然是“天人合一”的一体性存在。
“天人合一”把天、地、人看作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谐统一的整体,其中任何一个元素的变化发展都会影响到其他元素的变化发展,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念。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命活动离不开自然这个整体性的存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各种和谐关系的基础。
自然是生命之母,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与自然各种要素相互依存而实现循环的有机整体。
天人合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如何体现的?
天人合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刻的体现。
这个概念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首先,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儒家、道家等学派都提出了各自的天人合一理论。
儒家认为,天人合一的核心是“仁”,即人类应该具备仁爱之心,关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道家则强调“道法自然”,认为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其次,天人合一的思想也体现在中国古代的艺术和审美追求中。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绘画、书法、诗歌等艺术形式都注重对自然美的描绘和追求。
艺术家们通过观察自然、感受自然,将自然之美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此外,天人合一的思想还体现在中国古代的建筑设计中。
古代建筑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比如古代的园林设计就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园林中的建筑、山水、植物等元素相互融合,营造出一种和谐、宁静的氛围,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最后,天人合一的思想还体现在中国古代的道德伦理中。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认为人类应该具备道德之心,关爱他人,与他人和谐相处。
这种道德伦理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即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总之,天人合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刻的体现,它不仅是一种哲学思想,也是一种艺术和审美追求,更是一种道德伦理。
这种思想体
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精神追求,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与自然的和谐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的一些思考。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自古以来,人类就在不断探索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
然而,在现代社会,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破坏,我们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
因此,我们更需要思考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我们需要意识到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自然赋予了我们生存的条件和资源,而我们也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正如古人所说,“天人合一”,只有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其次,我们需要改变过去对自然的盲目开发和消耗的观念,转变为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共同建设美丽
的家园。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环境教育,提高人们对自然保护的意识。
只有通过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自然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同时,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环保事业的投入,建立健全的环保法律法规,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监管,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环保工作。
总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只有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保护我们美丽的地球,让自然永远在我们身边,为我们提供美好的生活。
谢谢大家!。
浅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客观存在,无法逾越和不可忽略的。
人与自然的和谐依赖于正确认识它们的关系,而人与自然的本质断裂或同一,是指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而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不和谐则是指人与自然的外在关系。
目前人们更多的是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外在和谐关系的价值与意义,忽视了产生这一价值和意义的内在源泉,即人性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问题。
所以,为了确保人与自然界的外在和谐关系,人与自然必须达成内在一致,才能担保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中在行为方面与自然界和谐一致。
关键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生命活动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它,它们构成矛盾的统一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由此构成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
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
”生态环境则是大自然的有机整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一、人与自然的原始关系在古代的理念中,一般会体现出人对自然的敬畏和顺应关系。
关于敬畏自然,古代关于树木禁伐,野生动物禁猎以及对死刑犯执行的时间限制,多与敬畏自然,敬畏鬼神的思想有关。
鬼神崇拜,实际上也是自然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
对不可知的自然规律进行神化之后,就产生了鬼神。
中国的宗教,基本上源于对大自然的思考,而不是对人的思考。
某一特定时间(如春天),地点(如皇家陵园)不准砍伐树木,体现了设禁者害怕遭到鬼神(或者具有意志的自然界)的惩罚和报复的观念。
我国古代神话中的神怪,很多与动植物,山林,土地,水有关,如狐狸精,土地神,山神,龙王,树精树怪等。
统治者在制定政策和法律时,也受到鬼神崇拜的影响,对大自然产生了一种基于无知的敬畏态度。
关于顺应自然,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靠天吃饭"。
"靠天吃饭"具体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听天由命的意思。
山区的猎人可以到深山老林里打猎,如果他不打猎,就无法谋生;沿海的渔民可以出海捕鱼,如果他不捕鱼,就没有别的生活来源。
人类与自然的和谐演讲稿
各位尊敬的领导、老师和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问题。
人类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我们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自然的恩赐。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破坏已经引起了严重的问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重新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实现和谐共生。
首先,我们要意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与其他生物一样,都是地球上的居民。
我们应该尊重自然,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
只有当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够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我们要学会从自然中汲取智慧,借鉴自然的规律,发展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的统一。
其次,我们要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
绿色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它要求我们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减少污染。
我们要鼓励和支持绿色科技和绿色产业的发展,推动清洁能源的利用,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减少温室
气体的排放,保护大气和水质,改善生态环境。
最后,我们要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环境教育是培养人们保护环境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我们要通过学校教育、媒体宣传和社会活动,让人们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激发公民的环保意识,引导人们采取积极的环保行动,共同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总之,人类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我们需要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只有当我们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追求绿色发展,才能够创造一个美丽的世界,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看似一直是阻碍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要障碍,而实际上,它也正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
自然作为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人们的生活需要依赖于自然的恩赐,同时,我们也要尊重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双赢关系。
从历史上看,人们一直以著眼于自然,并不断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推动社会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占用越来越频繁,这种对立的体现越来越明显。
然而长期的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也会引起人们的重视,促使各方加速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统一关系。
当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凡事都应以尊重自然为重要基础,并以共同发展为核心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建立共生共融的社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尊重自然,加强自然保护意识。
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供应的作用,尊重大自然的统一,分清人和自然的界限,真正与自然平衡发展。
二是提高节约资源意识。
人们应当积极采取各种科学技术手段,管理好自然资源,减少它们的消耗,以便维护地球的环境稳定。
三是建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加强资源回收利用,发挥自然物质作为新能源的重要作用,保护并延续人类生存环境,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有了以上的努力,人们才能真正发挥自然的完整和恢复的能力,形成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孟子的人与自然和谐观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我对孟子的研究中,我特别关注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观。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详细分析孟子的人与自然和谐观,并探讨其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
首先,孟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他认为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人类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并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
孟子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类是天地之间的一部分,与自然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
他强调人类应当遵循天理,与自然相互交融,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其次,孟子关注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他认为人类应当正确利用自然资源,但同时也要保护自然环境。
孟子强调人类应当遵循“天地之道”,即遵循自然的规律和节制。
他提出了“有物必有主”的观念,认为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应当有所节制,以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环境。
孟子的这一观点对于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此外,孟子还强调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影响。
他认为人类的行为和情感会对自然产生影响,同时自然的变化也会影响人类的生活。
孟子提出了“感天动地”的观念,认为人类的情感和行为应当与自然相应,与自然共鸣。
他强调人类应当保持敏感和感恩的心态,与自然相互交流和共生,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最后,孟子的人与自然和谐观对于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面临严峻挑战。
孟子的人与自然和谐观提醒我们,人类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
我们应当正确利用自然资源,同时也要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外,我们还应当保持敏感和感恩的心态,与自然相互交流和共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综上所述,孟子的人与自然和谐观强调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提倡人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并正确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
他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当从孟子的人与自然和谐观中汲取智慧,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天人合一精神基本内涵1.引言1.1 概述引言是文章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它的作用是为读者提供一个概括性的介绍,引起读者的兴趣,并明确文章的主题和目的。
而本文的引言部分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述。
首先,天人合一精神是一种古老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它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
天人合一的含义是指人和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其核心理念是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而人类的生命和行为必须与自然界协调一致,与他人和睦相处,形成一种共生共荣的关系。
其次,天人合一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先秦时期,通过对自然观察及思考,古代智者逐渐领悟到了人与自然的紧密关系,并在哲学体系中形成了天人合一的理论。
这一思想在后来的儒家、道家、佛教等传统文化中得到了深入的发展与传承。
最后,本文的目的是通过深入分析天人合一的基本内涵,探讨其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展望其在未来的发展。
通过对这一深刻而古老的思想进行研究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和谐的家园生态,促进社会的持久发展和进步。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天人合一的基本内涵,认识其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并对未来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持有积极的展望。
接下来,我们将在正文部分对天人合一的含义、历史渊源和哲学思想进行更为详细的阐述。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通过以下几个部分展开对天人合一精神基本内涵的解析。
首先,引言部分将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介绍天人合一的基本概念,并说明本文的结构和目的。
其次,正文部分将详细阐述天人合一的含义、历史渊源和哲学思想。
其中,将分别探讨天人合一的含义,从不同角度解读其内涵;然后,深入探讨天人合一的历史渊源,分析天人合一在古代哲学和文化中的渊源和发展;最后,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进行核心解析,理解其深刻内涵和哲学观点。
最后,结论部分将总结天人合一的基本内涵,概括主要观点和论述,强调其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
同时,还将探讨天人合一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分析其对人际关系、社会和谐以及个人发展的积极作用,并对未来天人合一的发展进行展望。
人类与自然的和谐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
人类与自然是共生共存的关系,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
而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
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破坏已经引起了严重的生态危机,我们必须重新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首先,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体现在我们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
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我们应该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物多
样性,保护环境,不断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推动绿色发展,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生态平衡,使人类与自然
和谐共生。
其次,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体现在我们对自然的依赖和感恩。
自然赋予我们空气、水、土壤、植被等一切生存条件,我们应该珍
惜自然的恩赐,珍惜生命,感恩自然,感恩大地,感恩生命。
我们
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学会从自然中汲取智慧,学会尊重自然规律,学会顺应自然节律,学会感恩自然恩赐。
最后,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体现在我们对自然的融合和共生。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应该与自然融为一体,与自然共生共存。
我们要学会尊重自然规律,学会顺应自然节律,学会与自然和
谐相处,学会与自然共生共存。
在新时代,我们要更加珍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加强环境
保护,推动绿色发展,保护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呵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共同创造人类与自然
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
谢谢大家!。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题目浅谈人与自然的关系姓名苏晓勇学号********** 学院机械与车辆学院专业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2013年 4 月 25 日浅谈人与自然的关系摘要:在自然辩证法中,人的本质就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而自然,在广义上指具有无穷多样性的一切存在物,与宇宙、物质、存在、客观实在等范畴同义,包括人类社会;在狭义上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通常分为非生命系统和生命系统。
被人类活动改变了的自然界,通常称为“第二自然”,或“人化自然”。
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关系。
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人与自然关系史。
人与自然共处在地球生物圈之中,人类的繁衍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所以必须以大自然为依托,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让大自然造福于人类,服务于人类。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社会,科学发展前言:经过9周的时间,我们在刘丹鹤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对自然辩证法这门课程的学习。
经过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也借这个机会,在这里谈一谈自己通过学习这门课程的一些感受,谈谈自己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看法。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哲学主要内容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哲学学科。
它是自然科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产物,因而具有文理交叉或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的特性。
因此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看待与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非常客观与必要的。
只有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清楚,使两者之间能和谐共处共同发展,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他我们人类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文明,所以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
- 1 -正文:一、人与自然是辨证统一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统一的。
《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人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存在,天地万物与人,同为自然整体的一部分,相互之间存在着感应的关系。
浅谈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的和谐相处作者:李颖来源:《山东青年》2015年第07期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大,生产力明显地提高,经济发展迅猛。
但是,随即而来的是,对自然的破坏和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使得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
对于人类来说,如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如何生存和怎样生存下去的问题,或许是个永恒的话题。
关键词:自在自然;人化自然;现状;认识一、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包括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两部分内容。
自在自然包括人类历史之前的自然,也包括存在于人类认识或者实践之外的自然。
人化自然则是指与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紧密相连的自然,也就是作为人类认识和实践对象的自然。
马克思强调人化自然,同时承认自在自然的先在性,他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
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
但是,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的手段。
”[1]不是自然界依赖于人,而是人依赖于自然界,“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
”[2]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有着其独立发展的进程,具有不依赖于人的独立存在的性质,是一个纯客观的过程,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的物质过程。
人化自然和自在自然一样具有客观实在性。
人化自然绝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人类实践的前提和结果。
人类的实践可以改变自在自然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乃至其规律作用的方式,但是,它不可能消除自在自然或自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相反,自在自然的客观实在性通过实践延伸到人化自然和人类世界中去,构成其客观实在性的自然基础。
人化自然的独特性在于它对主体实践活动的依赖性。
固然,人化自然不可能脱离自在自然,而要以自在自然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但人化自然毕竟不同于自在自然,它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人的对象世界,而不是自在自然自动延伸的当然产物。
人类与自然的和谐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谈论的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人类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我们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的恩赐,而自然也需要我们的呵护和保护。
然而,在现代社会,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剥削日益严重,导致了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因此,我们有责任去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首先,我们要意识到人类与自然是共生共存的关系。
自然赋予了我们美丽的家园、丰富的资源和清新的空气,而我们也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我们要珍惜自然的恩赐,保护好我们的环境,让自然的美丽永远存在。
其次,我们要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破坏自然资源,不破坏生态平衡,使未来世代也能够享受到丰富的资源和美丽的环境。
这需要我们改变现有的发展模式,采取更加环保的生产方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
发展。
最后,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与自然的价值观念。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而不是剥削和破坏自然。
我们要树立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减少对自然的伤害,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健康、美好。
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中,我们每个人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只有每个人都能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才能共同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让我们携手保护自然,创造美好的未来!
谢谢大家!。
浅谈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摘要:人类源于自然,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向自然索取生存资料,进而人类社会也是以自然为依托而存在的。
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觉得其自身似乎可以驾驭自然时,自然又以其独特的方式反作用于人类,同时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人与人的关系的方式得到了延续和延伸。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冲突不断,我们应始终坚持人与自然有机统一的原则,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在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的前提下,人类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总是要不断地通过劳动对自然进行适合于人类目的的改造,而人类的“目的”说到底是对自然向其所能提供的物质的占有及人与人之间对物质占有量的攀比,为了达到目的,人们不惜牺牲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状态,甚至是违背自然规律。
我们不要忘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所以人是不可能超越自然、背离自然规律而存在的,否则将遭到自然的惩罚。
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最理想和最高阶段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要想达到这样的和谐状态,唯有正确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促成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
2、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和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与自然环境发生着某种联系,因此我们要从多层次多角度方面来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 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与社会发展观。
首先,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一种真正的平等、和谐的统一,即提倡把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统一起来的自然观。
人类中心主义倡导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以人为尺度,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
在工业文明中,长期居主导地位的传统价值观认为,自然财富是无限的,人的物质需求也是无止
境的,人类只要不断地征服自然、扩大消费,就能促进经济发展,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
在这种旧的价值观支配下,人们片面追求经济数量上的增长,提倡无节制的消费和肆意开发自然资源。
正是这种扭曲的价值观导致了生态危机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
发达工业社会的一个显著表征,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异化状态。
自然不是被当作与人亲和、协调的对象,而是被当作征服、统治的对象。
其次,在社会发展观方面,我们必须确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
我们不能离开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单纯强调对自然的保护,使保护变成被动的适应,那样就无法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就会使社会进步缓慢乃至倒退。
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许多环境问题正是由于科技和经济不发达所造成的,只有积极致力于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才有可能更好地解决环境问题。
同时,我们也不能离开对自然的保护来单纯强调对自然的开发,使开发变成对自然的粗暴掠夺和破坏,必须吸取某些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忽视环境保护的历史教训,使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相互协调,把促进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保证未来的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实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以便全面长远地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和提高生活质量。
(2) 构建和谐的生态精神文化。
生态文化就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
这是人的价值观念根本的转变,这种转变解决了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
生态文化重要的特点在于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去观察现实事物,解释现实社会,处理现实问题,运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态学的研究途径和基本观点,建立科学的生态思维理论。
①生态意识。
生态意识,是指人民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环境的自觉而清醒的感悟和认识。
是人对所处于环境和自身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能动反应。
人与自然和谐,要求人抛弃人统治自然的思想,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要求建设尊重自然的文化,随时从环境的角度,从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方面思考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②能够直接影响人们思想行为的莫过于教育。
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教育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提高
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有效参与能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培养环境保护人才为任务,以教育为手段而展开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过程。
(3) 要积极培育生态文化。
具体要加强绿色文明宣传教育,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提倡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要加强绿色生态标志的推广和管理,倡导绿色消费;要推进绿色城镇建设,发展绿色交通;要通过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生态示范区等活动,增强公众环境意识,倡导生态文明。
3、启示
通过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问题的研究,我们认为,和谐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人,和谐学就是研究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科学。
人在这里既是研究者又是被研究者,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无差别的人,而是特定的,具体的人,因此,和谐反映的是人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和谐的事物是符合人的利益最大化的需要。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时期,我们更需要和谐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其基本含义就是强调个人、自然、社会相互和谐的理念。
体现了人的自由,也促进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发展,在实践中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