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与玄学艺术化
- 格式:pdf
- 大小:462.84 KB
- 文档页数:7
魏晋玄学兴起对竹林七贤的影响作者:袁晓晨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3年第11期人类的历史总是在多种多样的矛盾斗争中缓缓前行。
在经历了两汉一统天下的稳定局面之后,继之而起的又是群雄争霸的动荡社会:魏、蜀、吴三分天下,曹魏政权又为司马氏篡夺,三国终归于晋。
如此乱局,人人自危,名士退避,寄居高林深壑;文人隐遁,宁做潇洒之士而不愿出仕为官。
传统儒学在这一动荡时代已不能起到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反而是老庄学说更符合时代、政局的要求和士人的精神需求。
玄学的兴盛一方面是士人们思想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维护统治需要的产物。
曹魏政权自曹操、曹丕去世之后,朝政逐渐衰弱,而司马氏的势力却越变越强。
政治斗争日益尖锐,为了维护衰败的曹魏政权,思想家们倡导了以老子思想为主的玄学思潮。
一.玄学产生的社会背景汉魏时期,儒家思想一直都是封建社会的思想主流,统治者借之以维护统治。
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更是占据了统治地位,但是却被套上了神学的枷锁,逐渐偏向经学。
汉末党锢之争后,儒家思想丧失了统治地位。
到魏晋易代之际,特定的政治背景使名士们处于悲观失望中,他们不满现实,遂遗弃世事,只求全身远祸。
儒家思想已不能满足士人的精神需求,他们转而寻求新的精神依托。
此时的思想界因曹操主张“通脱”,出现了新的局面,“废除固执,遂能充分容纳异端和外来的思想,故孔教以外的思想源源引入”①。
老庄哲学在这种形势下得到士人们的亲赖,并逐渐转盛。
原有的老庄之学又同儒家思想重新组合,形成了新的魏晋玄学,一时间谈玄之风盛起,玄学家们相互拜访交谈,争论辩驳。
二.玄学的兴盛造就了竹林七贤的玄学思想“玄字”,原出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学即指一种高深莫测的学问,以道家的《老子》、《庄子》,儒家的《周易》为理论依据,合称“三玄”。
玄学也是名士清谈的内容,谈者通过思辨、推理,以唯心主义的观点多方面地阐述“三玄”。
魏晋玄学广义而言可分为三个时期:正始年间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贵无派玄理之学;竹林时期(嘉平前后)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旷达派玄理之学;元康时期以裴楷、郭象为代表的独化派玄理之学。
嵇康不仅是魏晋南北朝玄学思想家,他还是否定儒学的第一人▲嵇康说起嵇康,大家一定会把他与魏晋南北朝的主要社会思潮“玄学”联系在一起。
不错,嵇康与阮籍、刘伶、向秀、山涛、阮咸、王戎合称“竹林七贤”,同为魏晋名士。
玄学与嵇康“竹林七贤”生活的魏晋时期,正处于社会政治大动乱,两汉以来作为统治思想的儒家纲常名教受到冲击,以嵇康等为代表的士大夫对两汉以来的繁琐学风、谶纬神学以及三纲五常等陈词滥调感到非常厌倦,于是转而寻找个人精神的家园,醉心于形而上学的哲学辩论,在与风雅名士的辩论中寻求精神慰藉。
▲竹林七贤“竹林七贤”经常聚集在一起,谈玄论道,当时人称之为“清谈”或“玄谈”,清谈的内容涉及生与死、有与无、动与静、名教和自然、圣人和常人、有情或无情、言能否尽意等哲学问题,谈论内容与老子《道德经》中“玄之又玄,众玄之门”一样幽深微妙,故后人称之为“玄学”。
嵇康(公元223-262年),字叔夜,谯郡铚县(今安徽宿州)人。
好文论、赋诗歌、弹琴咏唱,好读老庄,倾向玄学,寄情山水,尚奇游侠,风度潇洒。
曾在太学中活动,评议时政,对司马家族诛杀异己、图谋篡位而又盛倡“名教”强烈不满,进行揭露、批判和抵制,最后为司马集团所不容,惨遭杀害,死时年仅四十岁。
嵇康不止于“谈玄论道”,他针对当时儒学“名教”教育,提出许多有价值的批判教育思想,发人深省。
嵇康的教育批判思想▲赵孟頫书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局部)嵇康在其著作《与山巨源绝交书》、《难自然好学论》和《释私论》等篇章中提出自己的教育思想,批判当时传统的儒学教育和世俗教育。
一、大胆抨击名教所推崇的“圣人”偶像▲画像石中的尧舜禹“将如箕山之夫,颖水之父,轻贱唐、虞而笑大禹乎?”——嵇康《卜疑》“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在人间不止,此事会显,世教所不容,此甚不可一也。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老子、庄周,吾之师也”——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嵇康对于传统儒家所推崇的“圣人”唐尧、虞舜和夏禹抨击一通,还常常要说一些非难成汤、周武王和轻视周公、孔子的话,足见其对儒家“圣人”的厌恶。
冲静致远:“竹林七贤”嵇康的玄学思想*导读:“竹林七贤”嵇康的玄学思想饱含一个认识了人世真相而不畏艰险和一时荣华,追慕自由至上的生命解读的睿智出世者深挚总结及践行。
……竹林七贤嵇康的玄学思想饱含一个认识了人世真相而不畏艰险和一时荣华,追慕自由至上的生命解读的睿智出世者深挚总结及践行。
*陈冬至《嵇康抚琴图》竹林玄学的代表人物嵇康在老庄道学的基础上阐发其对黑暗现实的理解和人生选择,醉于醇酒而不沉溺,超脱隐逸,其作品中洋溢对自由的精神追求和对权贵当道社会现状的批判,与同时期其他玄学人物相比不同的是,嵇康的养生论和对世俗名教等的清醒认识使其作品及思想有着更浓厚的现实意义和深刻内容。
玄学,又称玄远之学,于曹魏正始年间兴起。
嵇康作为竹林玄学的代表有诗作《忧愤诗》、《述志诗》、《六言诗》等,论文《乐论》、《达庄论》、《通易论》、《大人先生传》等。
《释私论》中提出的越名教而任自然是嵇康思想的中心命题,也是最为人所称道的主张。
玄言诗因其体现了崇尚自然和真情的时代审美风尚而为当时人们推崇。
任自然即任从自然本性。
嵇康以气言性,自然本性为气所规定。
嵇康擅长思维论文创作,即师心以遣论,语言富含诗意,无意雕饰重在自然流露,如《与山巨源绝交书》、《养生论》,从诗文之中透露内心情感。
玄学强调超越自然和宇宙本体之上的道、无的精神追求和哲学境界。
玄学的兴起与汉末社会危机的加深、汉王朝的解体和经学的衰败有重要的联系,因受正始玄学的影响,嵇康诗文常以对自由神化的仙境描绘表现其崇尚无拘大道贵无、超越现实远离世俗,冲静得自然,荣华安足为、高情远趣,率然玄远(嵇康《述志诗》)的理想境界。
嵇康等名士的荒诞异行实为释私显公的表现,自我意识、精神的觉醒和提升。
嵇康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展现竹林玄学的狷狂名士风流自得的精神世界,刘勰《文心雕龙》评到及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肤浅。
唯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故能标焉,仙心中显露飘忽俊佚,言无端涯的风格,从嵇康诗作文论中可一窥魏晋名士的玄远气度和名师风采,对后世影响深远。
竹林七贤是谁_竹林七贤简介竹林七贤是指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
因为常常在当时的山阳县的竹林下,饮酒、赋诗、纵歌,肆意酣畅,又因为被称为七贤,所以就和地名竹林合称,被世人称为“竹林七贤”。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竹林七贤是谁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嵇康简介嵇康,生于公元223年,字叔夜,死于公元262年,享年40岁。
与阮籍等竹林名士提倡玄学,他是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他主张不要理会世俗的观念,不要将世俗观念放在心上,顺应人本来的天性,超越自然,自己所想的不要被自己的欲望所拘束,这样才能看透富贵贫贱。
嵇康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由母亲和兄长抚养他成人。
他在小的时候便可以看出他天资聪颖,后来迎娶了曹操后人长乐亭为妻,并生了一个儿子一个女儿。
嵇康还是个音乐家,他喜爱弹琴,一曲《广陵散》更是让人俯首称臣,嵇康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被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邑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后在隋朝被作为取仕的条件。
王戎简介魏末晋初时期,有七位名士被称为竹林七贤,他们主要活跃在河南山阳县一带,因常于竹林之下喝酒唱歌而得此名。
其作品用多种手法沿袭了建安文学精神,从侧面表达自己的情感,受到世人的敬重。
后来由于竹林七贤逐渐被司马朝廷所不容,最终以解散告终,而王戎就是竹林七贤之一。
王戎,字濬冲,出生于山东东南沿海的临沂,因为自身对于评鉴有着精辟独到的眼光而闻名,早年间承袭父亲贞陵亭侯的爵位,后来被聘作掾属。
王戎的仕途过程中,相继就任过吏部侍郎、散骑侍从、河东郡守、荆州刺史多个官职,后来被罢官后,又被调任豫州刺史与建威将军。
刘伶,字伯伦,又称酒仙,是魏晋时期的诗人。
因为与阮籍、嵇康、山涛、向秀、王戎和阮咸七个人经常在山阳县的竹林之下相聚,被世人称为“竹林七贤”。
刘伶是他们七人之中社会地位最低的一位。
刘伶身材矮小,容貌丑陋。
平时沉默寡言,不喜与人交往。
然而矛盾的是,他的性情豪迈,不拘小节与阮籍、嵇康两人特别聊的来。
世说新语竹林七贤的故事“竹林七贤”这个名号最早出自东晋名士孙盛所著的《魏氏春秋》,而后开始广为流传。
从字面来看,“竹林七贤”所展现的是三国时期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嵇康,同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和刘伶六位名士,在自己所住的山阳居所旁的竹林里纵情游赏的场景。
“七贤”在“竹林之游”中各抒己见,展现自我的自由状态,不但成为魏晋文化的象征,而且对中国文士阶层的风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七贤”诸人的事迹也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然而,在20世纪40年代,史学大家陈寅恪先生开始对“竹林七贤”的历史存在提出质疑。
他认为“竹林七贤”的名号是受晋朝时期佛教“格义”风气盛行的影响,取天竺“竹林精舍”之名加于《论语》“作者七人”,再加上一批文人著书,“竹林七贤”的名号才流传开来,而“竹林七贤”其实并不存在。
陈寅恪先生的质疑,让本就遥远的“竹林七贤”的历史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那么,“竹林”究竟在何处,“七贤”到底为何人?1、“竹林”在何处?在《大正新修大藏经》中,关于释迦牟尼在王舍城迦兰陀讲经园林的翻译一共有三种:竹园、竹林和竹林园。
在“竹林七贤”典故形成的东晋初期,按照当时中国社会的思想观念和语言习惯,贵族园林多以“园”命名,因此释迦牟尼说法处大多被译为“竹园”,而不是“竹林”。
此外,两晋之际盛行的佛教“格义”,与“竹林七贤”存在着可类比的共性,但七贤的“竹林之游”和佛教的“竹园讲经”的性质完全不同。
前者是自由的清谈饮酒,后者是神圣的布道讲经,彼此并不能构成“格义”。
因此,“竹林”因佛教“格义”的杜撰之说并不成立。
既然“竹林”并不是杜撰之说,那么“七贤”相聚的“竹林”究竟在哪里呢经过史学家对历史文献的分析和实地考察,最终确定“竹林之游”有两处,即嵇康的两个故居:山阳园宅和嵇山别墅。
山阳园宅位于现在河南省辉县市鲁庄与山阳村之间。
园宅两旁均有葱茏的竹林生长,南边有一股常年喷涌的泉水,称为“竹林泉”。
后人在山阳田宅原址修建“七贤祠”,元末又改为佛教庙宇“竹林寺”,如今竹林寺遗址与竹林泉相邻。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竹林七贤”研究姓名:王红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指导教师:张弘20040401“竹林七贤”研究摘要:“竹林七贤”是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文学史上很有特色的文人团体。
他们生逢玄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又经历了魏晋之际改朝换代的动荡,其文学创作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七贤除了从事文学创作外,更融身玄学大潮中,推动了玄学的发展。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竹林七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阮籍、嵇康的身上,而把“竹林七贤”作为一个整体,对之进行研究的则较少。
而且,七贤生活的魏晋之际的政治、社会生活变化较大,在以前的研究中对此重视不够。
本文拟就此展开讨论,在魏晋之际的社会政治生活、学术背景中研究七贤的生存状态和其文学创作情况。
论文分四部分展开:第一部分,对“竹林七贤”的名目进行考证,初步展现七贤的思想性格,对“竹林之游”的性质做出规定。
正始末年至嘉平初年的这一段时间中,在山阳形成了一个文人清谈中心,这是与朝中玄学清谈遥相呼应的民间玄学团体,代表了玄学在一般士人中的发展情况。
第二部分,描述七贤所处的社会环境。
曹魏末年,司马懿父子通过政变和随之而来的数次政治镇压改变了社会政治、学术发展方向,对士人集团产生了巨大影响,这是竹林诸贤思想和人生态度转变的重要契机。
第三部分,分析“竹林七贤”的哲学思想,重点表现其在不同的政治背景下的思想变化。
正始年间,七贤对自然与名教关系的思考,主要是主张名教出于自然,调和儒道矛盾。
司马氏父子掌权后,由于生存环境的变化,嵇康、阮籍诸人一改调和儒道矛盾的态度,转而否定名教,抉破礼法,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观点。
他们不仅在理论上否定名教,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着老庄哲学,丰富了魏晋风度的内涵。
第四部分,重点讨论七贤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成就。
七贤中有文集传世的有五人。
论文对五人的文集进行版本考证,展现“竹林七贤”的文学成就。
玄学对“竹林七贤”的价值观念、思想作风、人生态度、审美情趣和文学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竹林七贤(唯有真性情,才有佳故事)竹林七贤指的是魏晋时期正始年间(240-250),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
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不同。
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
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
一.先有竹林还是先有七贤先有“七贤”而后有“竹林”。
“七贤”所取为《论语》“作者人”(《宪问》)之数,意义与东汉末年“三君”、“八俊”等同。
西晋末年,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盛行,东晋初,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於“七贤”之上,成为“竹林七贤”,出于《世说新语》。
“竹林”既非地名,也非真有什么“竹林”。
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他们一直受人们敬重。
二.竹林七贤简介阮籍(母亲去世,喝酒吃肉)礼,岂为我辈设也阮籍,字嗣宗。
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
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
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济世之志。
当时明帝曹叡已亡,由曹爽、司马懿夹辅曹芳,二人明争暗斗,政局十分险恶。
曹爽曾召阮籍为参军,他托病辞官归里。
正始十年(249),曹爽被司马懿所杀,司马氏独专朝政。
司马氏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
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
钟会是司马氏的心腹,曾多次探问阮籍对时事的看法,阮籍都用酣醉的办法获免。
司马昭本人也曾数次同他谈话,试探他的政见,他总是以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来应付过去,使司马昭不得不说“阮嗣宗至慎”。
竹林七贤的人生态度竹林七贤所指的是生活在三国,魏正始年间的七位文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以及阮咸。
这七位文人经常在山阳县的竹林之下喝酒唱歌,聊天作诗,因此得到了竹林七贤的名号。
他们生活在东汉末年,以清高自傲、不拘世俗的生活方式和思想理念著称于世。
那么,竹林七贤的人生态度是什么呢?一、追求自由和真理。
他们在当时的社会中感到失望和不满,认为官场黑暗,社会风气腐败,人们追求的是权力和金钱,而不是道德和精神追求。
因此,他们选择了隐居,追求自由和真理的生活方式。
二、清高自傲。
他们不愿意受到社会的束缚和规范,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信仰。
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反映了这种态度,喜欢饮酒作诗、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三、积极向上。
尽管他们生活在一个充满黑暗和腐败的时代,但是他们仍然保持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
他们相信人类文明会不断进步和发展,追求美好和真理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竹林七贤最早出现于《魏氏春秋》,《魏氏春秋》有云,“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与之游者,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於竹林,号为七贤”《魏氏春秋》记载,嵇康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他崇尚老庄之道,讲求养生服食之道。
嵇康出生于一个富贵人家,他在政治思想上托好老庄,排斥六经。
强调名教与自然对立,主张破礼法束缚,深受道家思想所影响,对老子的著作研究颇深,以一首《广陵散》而闻名于世,在音乐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
阮籍原本是想进入仕途,济世报国的,但是因为当时的政治环境紧张,内斗严重,所以他不得已之下,以生病为由辞去了官职。
虽然说他为人张狂,违背礼法,多次得罪过司马家的人,但是他最终还是得以终其天年。
山涛是竹林七贤当中年龄最大的人,他有真名士之风,他与嵇康、阮籍关系很好,他是一个非常有见识的人,他本人与司马家人关系匪浅,因此他也有入世的想法。
山涛与嵇康、阮籍的思想主张不同,他认为文人士人所追求的目的应该是经世致用,所以他后期与嵇康、阮籍二人闹过一些矛盾。
竹林七贤政治思想的分歧1 引言魏晋玄学开始于正始年间,经由何晏、王弼等人的完善,逐渐成为上层士人社会盛极一时的思想潮流。
经历了东汉末年的大动荡时期后,魏晋时期人们的自我生命意识得到空前的觉醒,他们开始思索人生苦难,反思自身的生活环境和生存意义。
而当时波诡云谲的政治斗争使得人们生命更加脆弱。
士人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有着更加敏感脆弱的心灵。
文人的传统观念使他们不能对这一切置身事外,但又无能为力。
然而面对现实的痛苦,他们又不得不寻求构建超脱的思想领域作为自身生命意识觉醒的家园。
在此过程中.士人们呈现出不同的品格心态,而竹林七贤就是这种思想品格的杰出代表。
2 竹林七贤政治思想分析2.1 阮籍的思想及产生原因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县)人。
阮籍出身名门望族,父亲阮瑀是东汉著名学者蔡邕的学生,史载:"瑀少受学于蔡邕"①。
阮瑀本人是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和孔融等并称为建安七子。
而出身于名门的阮籍同样也表现出不凡的才能品性。
《晋书》中记载阮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
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
嗜酒能啸,善弹琴”②。
阮籍三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从此就与母亲相依为命。
丧父的人生悲剧,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创伤,这种凄苦的家境难免会带来某种失落感与压抑感,阮籍有孤僻怪异、落落寡欢的性格一面,大概与此不无关系。
建安二十五年,曹丕建立魏国。
接着刘备和孙权相继称帝,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三个政权各自在统治范围内发展生产,使饱经东汉战乱动荡的人民开始对未来重新恢复希望。
在这种短暂“太平盛世”下成长起来的阮籍展现出自己伟大的抱负,出生书香门第,家学渊源,阮籍刻苦研读儒家经典。
“昔年十四五,志尚好诗书。
被褐怀珠玉,颜闵相与期。
”③。
“籍本有济世志”④。
儒家经世治国的入世思想在他心中他烙下了很深的印记,并希望以后自己能一展抱负,济世安民。
史载:"阮籍幼有奇才异质,八岁能属文。
竹林七贤与魏晋玄学魏晋玄学是一种产生于特殊时代背景下的文化思潮。
它以《老子》《庄子》和《周易》为宗,以有无、言意、才性、自然与名教等为主要辩题,以发言玄远为标志,以清谈为主要表现形式。
自三国魏正始年间开始以迄东晋,当时名士无不竞相参与,以至于波起云涌,颇具声势,成为魏晋时期思想文化的最显著特色。
作为一个时代的主流文化思潮,魏晋玄学虽然始于以何晏、王弼和夏侯玄为代表的正始名士,但与竹林七贤却有不解之缘。
由于竹林七贤的积极参与和刻意张扬,以及他们在当时社会的广泛影响,魏晋玄学在开始阶段就表现得极富声色,而魏晋玄学的流行与勃兴更是得力于竹林七贤的推波助澜。
一、竹林七贤的玄学活动以年齿而论,竹林七贤与正始名士何晏、王弼、夏侯玄属于同一时代人。
只是由于何晏等人在正始中就已享有盛名,声誉远在阮籍、嵇康等人之上,东晋袁宏撰写《名士传》,才把正始名士与竹林名士分别列为两个名士团体,与所谓的“中朝名士”鼎足而三。
魏晋玄学始于何晏、王弼、夏侯玄等人,是不争的事实。
但由于何晏正始十年(249)被司马懿杀害,同年王弼病卒,夏侯玄正元元年(254)被司马师杀害,所以,所谓的正始玄学不过是昙花一现。
自正始末至景元三年(263)年嵇康被杀、景元四年(264)阮籍病逝的十多年间,曹魏朝政一直由司马氏父子把持。
这一时期,玄学思想虽然十分活跃,但大旗实际上却是由竹林七贤扛起的,具体些说则是由嵇康和阮籍扛起的。
正始末至景元年间,竹林七贤以其特殊身份活跃在当时的玄学论坛上。
他们的玄学活动虽然不乏辩难驳议之类的事情,却不像两晋名土那样常常为某一玄学命题争执不休,甚至一定要分个高下输赢。
他们通过竹林之游畅言玄理,纵酒昏酣,遗落世事,同时又在社会活动中不经意地张扬着玄学思想,推动着玄学的流行。
阮籍是竹林玄学的坚定鼓吹者。
任尚书郎的时候,他与同为尚书郎的王浑是好朋友。
王浑之子王戎当时才十几岁,随父在郎舍,因而与阮籍成了忘年之交。
两个年齿悬殊的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好朋友,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他们都崇尚清谈,在谈玄方面有共同的兴趣与爱好。
竹林七贤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不同。
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
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
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
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
在政治态度上的分歧比较明显。
嵇康、阮籍、刘伶等仕魏而对执掌大权、已成取代之势的司马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
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
阮咸入晋曾为散骑侍郎,但不为司马炎所重。
山涛起先“隐身自晦”,但40岁后出仕,投靠司马师,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为司马氏政权的高官。
王戎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晋后长期为侍中、吏部尚书、司徒等,历仕晋武帝、晋惠帝两朝,在八王之乱中,仍优游暇豫,不失其位。
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氏朝廷所不容,最后分崩离析: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杀害,阮籍佯狂避世。
王戎、山涛则投靠司马朝廷,竹林七贤最后各散西东。
竹林七贤与魏晋玄学魏晋玄学是一种产生于特殊时代背景下的文化思潮。
它以被称为“三玄”的《老子》《庄子》和《周易》为宗,以有无、言意、才性、自然与名教等为主要辩题,以发言玄远为标志,以清谈为主要表现形式。
在魏晋玄学的发展与勃兴过程中,竹林七贤以他们的创作、言论和行为形象而生动地诠释了魏晋玄学的精髓和意蕴。
由于他们的积极参与和刻意张扬,以及他们在当时社会的广泛影响,魏晋玄学不仅表现得极富声色,而且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标签:竹林七贤;魏晋玄学;后世影响魏晋玄学是一种产生于特殊时代背景下的文化思潮。
它以《老子》《庄子》和《周易》为宗,以有无、言意、才性、自然与名教等为主要辩题,以发言玄远为标志,以清谈为主要表现形式。
自三国魏正始年间开始以迄东晋,当时名士无不竞相参与,以至于波起云涌,颇具声势,成为魏晋时期思想文化的最显著特色。
作为一个时代的主流文化思潮,魏晋玄学虽然始于以何晏、王弼和夏侯玄为代表的正始名士,但与竹林七贤却有不解之缘。
由于竹林七贤的积极参与和刻意张扬,以及他们在当时社会的广泛影响,魏晋玄学在开始阶段就表现得极富声色,而魏晋玄学的流行与勃兴更是得力于竹林七贤的推波助澜。
一、竹林七贤的玄学活动以年齿而论,竹林七贤与正始名士何晏、王弼、夏侯玄属于同一时代人。
只是由于何晏等人在正始中就已享有盛名,声誉远在阮籍、嵇康等人之上,东晋袁宏撰写《名士传》,才把正始名士与竹林名士分别列为两个名士团体,与所谓的“中朝名士”鼎足而三。
魏晋玄学始于何晏、王弼、夏侯玄等人,是不争的事实。
但由于何晏正始十年(249)被司马懿杀害,同年王弼病卒,夏侯玄正元元年(254)被司马师杀害,所以,所谓的正始玄学不过是昙花一现。
自正始末至景元三年(263)年嵇康被杀、景元四年(264)阮籍病逝的十多年间,曹魏朝政一直由司马氏父子把持。
这一时期,玄学思想虽然十分活跃,但大旗实际上却是由竹林七贤扛起的,具体些说则是由嵇康和阮籍扛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