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新进展(一)
- 格式:docx
- 大小:12.08 KB
- 文档页数:1
新生儿黄疸的诊疗新进展【摘要】新生儿黄疸是临床最常见的生理及病理现象,及时准确的判断新生儿黄疸的性质,进行早期的诊断和治疗是国内外医学人士一直努力的方向。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医学界对于新生儿黄疸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通过对新生儿黄疸的诊疗总结,从而不断促进新生儿黄疸的诊治。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诊疗;新进展新生儿黄疸是新生期临床常见的生理和病理现象,特别是一周内的新生儿,具有潜在的神经毒性和重要的抗自由基的生理作用。
对新生黄疸进行适当有效的干预和治疗,可以避免由胆红素升高引起的胆红素脑病,从而降低死亡率[1]。
本文从新生儿黄疸的发病机理、预测和防止措施等方面对近年来新生儿黄疸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并展望其发展趋势。
1 发病机理由于新生儿的血液中红细胞寿命短,而血液胆红素主要来源于血红蛋白及胆红素的肠肝循环,所以增加了胆红素肠肝循环量,从而致使体内胆红素积聚。
加之新生儿的排便量少,肝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不够成熟,从而导致胆红素排泄速度小于其积聚速度[2]。
所以二者共同导致新生儿出生几日内血胆红素的浓度逐渐升高。
2 新生儿黄疸的分类2.1 生理性黄疸主要是由于胎儿出生后体内含有过多的胆红素,但是新生儿的代谢能力和排泄能力远远不足以排泄多余的胆红素,导致新生儿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升高。
一般正常新生儿多在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疸,轻重程度不一,但是一般无不适症状,多在7-10天后消退。
早产儿多3-5天出现黄疸,由于早产儿身体各机能发育十分不完善,导致黄疸程度较重,对新生儿影响较大,消退较慢。
生理性黄大属正常表现,不需要医治。
2.2 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主要是指新生儿出生后采用母乳喂养,一般4-7天后出现黄疸,2-4周达高峰,但是2个月后会逐渐消退,且新生儿的一般无异常反应,严重者在停止母乳喂养后黄疸即逐渐消退。
由于近年来母乳喂养率逐渐上升,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也逐年升高,临床应注意预防,一般孕母期间要注意饮食,禁忌辛辣之物,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皮肤变化情况,出现症状及时就诊。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方法新进展(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现象。
本文对近两年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文献报道进行归纳分析,探讨新生儿黄疸研究的新进展,展现新生儿黄疸病因、程度及再认识研究的最新成果。
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和预防胆红素脑损伤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血红素;血清胆红素;胆红素脑病;治疗新生儿黄疸是由于新生儿期胆红素代谢不成熟,血中胆红素水平增高,出现皮肤黏膜的黄染现象。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现象,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可于生后2~3天出现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如不及时救治,胆红素可能沉积于大脑形成胆红素脑病,轻则留下神经系统严重后遗症,重则导致新生儿死亡。
近年来随着新生儿黄疸研究的不断深入,产生了许多新的治疗方法,现将其近三年的最新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 西医治疗李立新[1]采用思密达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疗效,并与传统药物鲁米那-可拉明进行比较。
将60例足月正常体重、纯母乳喂养、中度母乳性黄疸患儿随机分为思密达治疗组和鲁米那-可拉明治疗组,对照比较其疗效和对母乳喂养的影响,并检测母乳和治疗前、后婴儿粪便中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浓度,探讨思密达治疗母乳性黄疸的机制。
思密达治疗组血清胆红素每日下降的幅度为(36.36±10.12)μmol/L,疗效明显优于鲁米那可拉明组,且不需住院,不中断母乳喂养。
思密达治疗母乳性黄疸明显优于鲁米那-可拉明,不是通过影响β-GD而起作用。
笔者认为思密达治疗母乳性黄疸有效、安全、价廉、无副作用、不影响母乳喂养安全简便,不需中断母乳喂养。
苯巴比妥联合思联康对新生儿黄疸的具有很好的预防效果。
马菲[2]将332例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Ⅰ、Ⅱ组。
试验Ⅰ组给予苯巴比妥,试验Ⅱ组给予苯巴比妥和思联康联合用药,对照组不予干预,比较三组黄疸发生率及持续时间情况。
新生儿黄疸(最新)新生儿黄疸(最新)引言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在出生后数天内出现的皮肤和黏膜黄疸的症状。
这是一种常见且通常是无害的现象,但仍然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介绍新生儿黄疸的原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原因新生儿黄疸是由胆红素在体内积聚所致。
胆红素是红细胞分解后产生的物质,通常由肝脏排出体外。
然而,新生儿的肝脏功能尚未完全成熟,无法有效排泄胆红素,导致其在体内积聚,从而引起黄疸。
症状新生儿黄疸的主要症状是皮肤和黏膜的黄疸。
开始时,黄疸可能在面部开始出现,并逐渐向下蔓延至身体其他部位。
黄疸通常在新生儿出生后2到3天后出现,并在1到2周内逐渐消退。
需要注意的是,黄疸超过2周或严重加重的情况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诊断新生儿黄疸的诊断通常通过观察黄疸的程度和持续时间进行。
医生可能会进行皮肤检查,以确定黄疸的严重程度。
此外,医生还可能进行胆红素水平的血液测试,以确认黄疸的原因和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治疗。
治疗方法大部分新生儿黄疸是自限性的,不需要特殊治疗,黄疸会在数周内自行消退。
然而,对于严重的黄疸或持续时间超过2周的情况,可能需要治疗以防止黄疸对新生儿的健康造成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1. 光疗:光疗是通过将新生儿暴露在特殊的荧光灯下,以帮助分解体内过多的胆红素。
光疗通常在医院中进行,并需要密切监测新生儿的身体反应和胆红素水平。
2. 输液治疗:对于严重的黄疸,可能需要采取输液治疗来加快胆红素的排出。
这需要在医院设置下进行,并进行定期监测和调整。
3. 饮食调整:如果新生儿黄疸与母乳喂养有关,可能需要进行饮食的调整,例如增加母乳的频率或延长喂养时间。
预防尽管新生儿黄疸是普遍的现象,但仍然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来降低患病风险。
以下是几个有效的预防方法:1. 定期产检:孕期定期产检可以帮助医生及时识别可能导致新生儿黄疸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 注射维生素K:维生素K注射可以预防新生儿出血性疾病,其中一个并发症是黄疸。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诊治进展作者:杨彩秀杨新平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12期摘要:近年来我国对生后具有高危因素新生儿进行预防性治疗的研究较多,但是有关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及其早期干预性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本文首先探讨了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表现,具体分析了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病机制与危险因素,概述了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方法,最后提出了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诊治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指的是黄疸指数超过正常值范围的新生儿黄疸,当前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如何减少黄疸引起的脑损伤和听力损伤意义重大【1】。
新生儿黄疸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主要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有关【2】。
本文为此具体综述了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诊治进展,现报告如下。
1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表现从临床特点上来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主要原因是宫内或分娩过程中感染了细菌,使新生儿肝细胞功能受损害,继而出现感染性黄疸【3】。
从临床特点上来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表现为体温不正常、食欲不佳、呕吐等表现症状;伴有贫血或大便颜色变淡;出生2-3周后黄疸仍持续不退甚至加深,或减轻后又加深;黄疸程度重,呈金黄色或黄疸遍及全身,手心、足底亦有较明显的黄疸;黄疸出现得早,生后24小时内即出黄疸【4】。
2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病机制与危险因素2.1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病机制新生儿病理性黄疸通常是由于新生儿胆红素的代谢特点引起的,新生儿刚出生时,肝脏肝能还不够完善,无法排除体内的一些物质而形成的。
其具体发病机制如下:(1)胆汁排泄有障碍:由于胆管阻塞,肝细胞排泄结合胆红素障碍或胆管受阻,胆红素不能排泄到小肠,使胆汁淤积在肝细胞或胆道内而引起新生儿黄疸【5】。
(2)肝脏胆红素代谢发生障碍:由于肝细胞发炎或肝细胞内缺少一种酶,或这种酶活力低,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的功能会降低,无法很好排泄胆红素,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也会引起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黑龙江科学HEILONGJIANGSCIENCE第12卷第2期2021年1月Voi.12Jan.2021新生儿黄疸研究进展王静(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贵州毕节551700)摘要:为有效减少黄疸新生儿的红细胞血色素,避免神经系统受损,减少新生儿因红细胞血色素引发的脑损伤问题,分析了新生儿黄疸几种常见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及其利弊。
主要有换血疗法、照射疗法、药物疗法、高压氧治疗、应用血液制品、联合疗法等,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治疗方法;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722. 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 8646 (2021)02 - 0082 -02Researdi Progress of Infantile JaundiccWangJong(Bijiv Medical Col /gv , Bpiv 551700, China )Abstract : In order tv reduce the od blood cell HGB of jindice dents , avoid neoous system injuo , and reduce thepob/ms of cerebral injuo caused by od blood cell HGB , the research analyz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 its advantagesand dUadvantages of several common treatment methods of infantile -aundUe. The main methods are blood tonsfusion exchange , exposure , drug , hyperbaric oxygen , blood product and combined therapy. The research provides referencefor clinical treatmenl-Key words : Infantile -aundice ; Treatment method ; Research progress新生儿黄疸病可分为两种类型,即生理性和病理性。
新生儿黄疸的诊断与治疗方案研究报告【前言】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浓度升高导致皮肤、黏膜呈现黄色的一种疾病。
在新生儿中比较常见,其中男婴的发病率略高于女婴。
本文旨在探讨新生儿黄疸的诊断与治疗方案。
【黄疸的原因】新生儿黄疸的发生是由于新生儿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过高所致。
在婴儿出生时,胆红素的清除能力相对较弱,身体内的胆红素会积累到一定浓度后导致黄疸。
此外,一些疾病也会导致新生儿黄疸的发生,如溶血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等。
【黄疸的诊断】1.体检:通过观察皮肤、黏膜是否呈现黄色来进行初步判断。
2.血清胆红素测定:通过抽取婴儿血液进行检测,一般婴儿出生48个小时后进行第一次检测,如需要再检查第二次或更多次。
3.听日光下检查:通过将婴儿放置在荧光灯下,医生可以通过观察皮肤黄疸的程度来进行诊断。
【黄疸的治疗】1.光疗: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荧光灯治疗来加速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
2.换血疗法:适用于胆红素浓度极高的严重黄疸患儿,通过血液置换来减少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
3.药物治疗:如利胆排黄颗粒、氯菲酮等药物,可促进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
【注意事项】1.防止脱水:光疗时需保持婴儿充足的饮水量。
2.保持光疗的距离和时间:其距离和时间需按照医生的临床经验来进行把控。
3.注意肌肉有无受损:光疗会对婴儿的皮肤和肌肉造成一定的影响,请医生严密观测。
【结语】新生儿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大部分患儿可以通过光疗等方法进行治疗。
但是,一些情况下可能需要采用换血疗法等核心方法来治疗,需要注意医生的指导和观察。
同时,家长们也应该提高对新生儿黄疸的认知和预防意识,注重婴儿的饮食和保健。
一、实训背景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疾病,由于新生儿体内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出现黄色。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种,其中生理性黄疸无需特殊治疗,而病理性黄疸则需要及时治疗,以免影响新生儿健康。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临床实践,了解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治疗及护理方法。
二、实训目的1. 掌握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2. 熟悉新生儿黄疸的护理措施;3. 培养临床思维和操作技能,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三、实训内容1. 新生儿黄疸的诊断(1)临床表现:新生儿黄疸的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严重者可出现恶心、呕吐、嗜睡、抽搐等症状。
(2)辅助检查:通过血清胆红素检测,评估胆红素水平。
正常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在5-20mg/dl之间,超过20mg/dl为高胆红素血症。
2.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1)生理性黄疸:无需特殊治疗,加强喂养,保持新生儿舒适,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病理性黄疸:根据病情选择治疗方法。
1)光照疗法:将新生儿置于蓝光箱内,通过蓝光照射分解血清中的胆红素,降低胆红素水平。
2)换血疗法:适用于严重高胆红素血症、胆红素脑病等高危新生儿。
3)药物治疗:如苯巴比妥、茵栀黄等,具有降低胆红素水平、保护肝脏等作用。
3.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1)密切观察病情:监测新生儿体温、心率、呼吸、肤色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2)保证营养摄入:鼓励母乳喂养,保证新生儿充足的能量摄入。
(3)保持皮肤清洁:每日用温水清洗新生儿皮肤,防止感染。
(4)保持室内温度、湿度适宜:维持室温在22-26℃,湿度在55%-65%,为新生儿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
四、实训总结通过本次实训,我深刻认识到新生儿黄疸的危害及治疗的重要性。
以下是我对本次实训的总结:1. 新生儿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临床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
2.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方法包括光照疗法、换血疗法、药物治疗等,需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新生儿黄疸研究进展符宝铭;韦蓉【摘要】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症状,多数新生儿黄疸是一种早期新生儿的暂时现象[1].但由于围产、感染、溶血等因素所致的病理性黄疸也不少见.当血清胆红素浓度超过205~250μmol/L后称为高胆红素血症,其并发胆红素脑病可危及新生儿生命,或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而致残[2].【期刊名称】《包头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27)004【总页数】2页(P132-133)【作者】符宝铭;韦蓉【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广西南宁530003;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广西南宁530003【正文语种】中文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症状,多数新生儿黄疸是一种早期新生儿的暂时现象[1]。
但由于围产、感染、溶血等因素所致的病理性黄疸也不少见。
当血清胆红素浓度超过205~250 μmol/L后称为高胆红素血症,其并发胆红素脑病可危及新生儿生命,或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而致残[2]。
近年来,我国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有增高趋势[3],故如何根据我国具体情况,降低高胆红素血症及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率、死亡率、致残率是当务之急的重大课题。
现就新生儿黄疸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胆红素的来源及代谢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全身皮肤黏膜、巩膜出现黄染的征侯,主要为未结合胆红素所致。
胆红素是一种四呲咯色素,由血红素转化为胆绿素,再由胆绿素还原而成。
它的来源主要为衰老的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少部分来自造血过程中红细胞的过早破坏,以及非血红蛋白血红素的分解。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与成人不同[4],特点是:(1)胆红素产生增加,(2)肝细胞摄取胆红素能力低下,(3)肝细胞结合胆红素的能力不足,(4)肝细胞对胆红素排泄缺陷,(5)肠肝循环的特殊性(肠肝循环增加)。
由于新生儿胆红素的代谢特点,在多种高危因素(早产、感染、溶血)的影响下,易发生高胆红素血症,故应该进行早期诊断和防治。
2 新生儿胆红素的测定方法监测新生儿胆红素的动态变化,是早期诊断和防治新生儿黄疸的重要手段之一。
新生儿一科一品的创新题目摘要:I.引言- 介绍新生儿一科一品的背景和重要性II.新生儿一科一品的创新题目- 创新题目一:新生儿黄疸的早期诊断与治疗1.黄疸的定义和分类2.黄疸的诊断方法及其局限性3.新型诊断方法的研究和应用4.黄疸的治疗方法及其改进- 创新题目二:新生儿窒息的综合救治策略1.窒息的定义和分类2.窒息的诊断和评估方法3.窒息的综合救治策略4.窒息救治的案例分析- 创新题目三:新生儿肺炎的防治策略1.肺炎的定义和分类2.肺炎的诊断和评估方法3.肺炎的防治策略4.肺炎防治的案例分析III.新生儿一科一品的创新意义- 对新生儿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的促进- 提高新生儿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对我国新生儿医学发展的推动作用IV.结论- 总结新生儿一科一品的创新题目及其意义正文:新生儿一科一品是我国新生儿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旨在解决新生儿疾病诊治中的关键问题。
本文将围绕新生儿一科一品的创新题目进行讨论,以期为推动我国新生儿医学发展提供参考。
首先,新生儿黄疸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是新生儿一科一品的创新题目之一。
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若不能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损害。
目前,尽管血清胆红素检测和皮肤测定法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黄疸的诊断,但这些方法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研究新型诊断方法,如利用生物传感器和基因检测技术,将有助于提高黄疸的早期诊断准确率。
在黄疸治疗方面,光照疗法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但其疗效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因此,研究新型黄疸治疗药物和方法,以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是新生儿医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新生儿窒息的综合救治策略是新生儿一科一品的另一个创新题目。
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及时有效的救治对于提高新生儿成活率至关重要。
当前,新生儿窒息的诊断和评估方法主要包括Apgar 评分和临床症状观察,但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新进展(一)
【关键词】黄疸
新生儿黄疸(neonataljaundice)是新生儿期的常见病,它可以是新生儿期的暂时现象,也可以是某些疾病的一个表现,可由不同的疾病引起。
2003年第3版实用新生儿学指出我国50%足月儿及80%早产儿可见黄疸〔1〕。
因此,及时准确的诊断并尽早治疗,对于提高患儿的生命质量意义重大。
近年来,随着新生儿黄疸研究的深入开展,在传统的诊断方法基础上又出现许多新的诊断方法,现将有关内容综述如下。
1血清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
1.1生理性黄疸
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约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出现生理性黄疸,其特点为:①一般情况良好;②足月儿生后2~3d出现黄疸,4~5d达到高峰,5~7d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黄疸多于生后3~5d出现,5~7d达高峰,7~9d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③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85μmol/L。
1.2病理性黄疸
①生后24h内出现黄疸;②血清胆红素在足月儿>221μmol/L、早产儿>257μmol/L,或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③黄疸持续时间在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④黄疸退而复现;⑤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
具备上述任何1项者即可诊断为病理性黄疸〔2〕。
2血清总胆汁酸(TBA)
血清TBA是胆固醇在肝脏中的代谢产物,胆汁酸的生理和代谢与肝脏有密切的关系,血清TBA 指标可直接反映肝脏代谢异常及实质性损伤情况,是较为灵敏和特异的指标〔3〕。
李朝晖等〔4〕采用循环酶速率法对157例黄疸患儿(其中65例生理性黄疸,92例病理性黄疸)及103例正常新生儿血清TBA水平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显示病理性黄疸患儿血清TB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生理性黄疸患儿,有显著性差异。
血清TBA在新生儿黄疸中能灵敏、特异地鉴别黄疸类型,反映肝细胞受损的程度及胆汁淤积情况。
尤其在患儿胆汁淤积的诊治中可作为一种特异的检测指标,与其它肝功能指标结合应用更有利于新生儿黄疸的进一步诊断和疗效观察,为临床儿科诊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3γ-谷氨酰转肽酶(γ-GT)
血清中的γ-GT是一种由细胞分泌的膜结合酶,主要来自于肝胆,是肝胆疾病中检出阳性率最高的指标〔5〕。
林小容等〔6〕对60例黄疸患儿进行γ-GT活性和胆红素水平检测分析,显示γ-GT活性和胆红素水平在黄疸新生儿中均明显异常,胆红素和γ-GT有一定的相关性。
在持续性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诊断中,把测定γ-GT作为初步诊断检查方法是有一定临床意义的。
γ-GT活性测定在新生儿黄疸诊断中有一定的价值。
4碳氧血红蛋白(COHb)
国外学者早在20世纪60年代即用内源性一氧化碳(CO)作为衡量胆红素水平的指标,它对新生儿黄疸的病因诊断、高胆风险预测、选择性应用血红素加氧酶抑制剂的疗效评估等均有重要意义〔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