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讲义,运动系统,骨学总论,教学大纲,复习讲义
- 格式:docx
- 大小:351.24 KB
- 文档页数:4
《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学时:56 学分:3.5绪论掌握:人体的组成,人体解剖学基本术语。
了解: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和分科,人体解剖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人体解剖学的发展简史。
第一章运动系统第一节骨学掌握:运动系统的组成;骨的形态和构造,各部骨的名称、数目;椎骨的一般形态及各部椎骨的主要特证,胸骨和肋骨的形态结构;颅的组成、各骨的名称及数目,颅底内面的主要孔裂;肩胛骨、肱骨、尺骨和桡骨的位置、主要形态结构,手骨的组成及其名称;髋骨、股骨、髌骨、胫骨和腓骨的位置、主要形态结构,足骨的组成及其名称。
了解:运动系统的功能,骨的理化特性,骨的发生和生长、骨的可塑性,颅的整体观,新生儿颅的特点,全身的主要骨性标志。
第二节骨连接掌握:滑膜关节的基本结构;关节的辅助结构;关节运动形式。
脊柱的组成、椎骨的连结,脊柱的整体观;胸廓的组成及整体观;骨盆的组成、界线及男、女性骨盆的性差。
颞下颌关节、肩关节、肘关节、桡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其主要运动形式。
了解:骨连结的两种主要方式;足弓的结构及其功能。
第三节肌学掌握:胸锁乳突肌的位置、起止和作用。
斜方肌、背阔肌和竖脊肌的位置、起止和作用。
胸大肌、前锯肌、肋间肌的位置、形态和作用。
膈的位置、形态、作用和其裂孔通过结构。
腹前外侧壁肌的层次和结构;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起止和作用;臀大肌、梨状肌、髂腰肌、股四头肌、缝匠肌、长收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的位置、起止和作用;小腿肌的分群及其作用;小腿三头肌的位置、起止和作用。
了解:肌的形态分类和构造;肌的起止、配布和作用;肌的辅助装置和命名。
头颈肌、咬肌;背肌的分部和各层肌的组成;腹肌的分群;腹直肌鞘、腹股沟管、腹股沟三角的位置、组成。
前臂肌的分群及各群肌的作用;手肌的分群及作用。
足肌的分群及作用。
三边孔、四边孔围成及其内容物;股三角的位置、界限及内容物;腘窝的位置、围成和内容;梨状肌上、下孔的通行结构。
绪论一、掌握人体解剖学的定义任务和分科二、掌握人体的标准姿势、轴、面和方位术语三、了解人体的体型、器官的变异和异常第一篇运动系统掌握运动系统的组成(骨、骨连结、骨骼肌)和功能(运动、支持、保护)第一章骨学第一节骨学总论掌握骨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了解骨的化学成份和物理性质。
第二节中轴骨骼一、颅(一)掌握颅的组成和功能1、掌握各脑颅诸骨的位置和各面颅诸骨的位置。
2、掌握新生儿颅的特征及生后变化。
(二)掌握颅底内、外面观、前面观、侧面观的重要形态结构。
(三)掌握鼻旁窦的名称、位置、开口,了解眶腔、鼻腔构成。
二、躯干骨(一)掌握躯干骨的组成(椎骨、肋骨、胸骨)。
(二)掌握椎骨的一般形态和各部椎骨的特征。
(三)掌握胸骨的基本形态结构,胸骨角的特征和意义。
(四)了解肋骨一般形态、结构,掌握躯干骨重要的骨性标志(第7颈椎棘突,颈动脉结节、骶角、颈静脉切迹、胸骨角、剑突等)。
第三节附肢骨骼一、上肢骨(一)掌握上肢骨的组成与排列。
(二)了解各肩带骨的形态、位置、掌握其主要结构。
掌握肱骨、桡骨、尺骨的形态、位置及主要结构。
(三)了解手骨的分部和各骨的形态、结构,掌握腕骨的排列顺序。
二、下肢骨(一)掌握下肢骨的组成及排列。
(二)掌握髋骨的位置、形态和各部的主要结构。
(三)了解股骨的位置、形态、掌握其主要结构。
了解髌骨的位置、胫骨和腓骨的位置形态,掌握其主要结构。
(四)了解足骨的分部和各骨的形态,结构和位置。
掌握跗骨的排列位置。
(五)比较下肢骨与上肢骨的解剖特点。
第二章关节学第一节总论了解关节学的定义及分类:纤维连结、软骨和骨连结、滑膜关节(关节)。
掌握滑膜关节的基本结构和辅助结构,了解滑膜关节分类,掌握滑膜关节运动形式。
了解关节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第二节中轴骨连结(一)脊柱1、了解椎骨的连结概况(椎体间、椎弓间的连结)。
2、掌握椎间盘的形态结构、功能及其临床意义,黄韧带的位置和功能。
3、掌握脊柱的组成功能,掌握脊柱整体观的形态与机能的特点,了解脊柱的运动。
讲课内容:
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第一篇运动系统
第一章骨学
第1讲:骨学总论
【目的要求及内容】
重点掌握骨的形态,骨的构造,熟悉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
骨学
骨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骨组织主要由骨
细胞、胶原纤维和基质等构成,具有一定的形
态,外被骨膜,内容骨髓,含有丰富的血管、淋
巴管及神经;具有一定的功能,能不断进行新陈
代谢和生长发育,并有修复、再生和重塑的能
力。
经常锻炼可促进骨的良好发育,长期废用则
出现骨质疏松。
骨基质中沉积有大量钙盐和磷酸
盐,是人体钙、磷的储存库,参与体内钙、磷代
谢。
骨髓有造血功能。
一、骨的形态
成人有206块骨,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三部分。
前二者也称为中轴骨。
按形态,骨可分为4类:
1.长骨呈长管状,分布于四肢,如尺骨和掌骨等。
长骨分为一体两端, 体又称骨干,内有空腔称髓腔,容纳骨髓。
体表面有1~2个血管出入的孔,称滋养孔。
两端膨大称骺,有一光滑的关节面,与相邻关节面构成关节。
2.短骨形似立方体,多成群分布于连结牢固且较灵活的部位,如腕骨和附骨。
3.扁骨呈板状,主要构成颅腔、胸腔和盆腔的壁,起保护作用,如颅盖骨和肋骨。
4.不规则骨形状不规则,如椎骨。
有些不规则骨内有腔洞,称含气骨,如上颌骨。
二、骨的构造
1.骨质:由骨组织构成,分密质和松质。
骨密质,质地致密,耐压性强,分布于骨的表面。
骨松质,呈海绵状,由相互交织的骨小梁排列而成,配布于骨的内部,骨小梁按照骨所承受的压力和张力的方向排列,因而骨能承受较大的重量。
颅盖骨表层为密质,分别称外板和内板,外板厚而坚韧,富有弹性,内板薄而松脆,故颅骨骨折多见于内板。
内、外板之间为骨松质,称板障,有板障静脉经过。
骨干与骺相邻的部分称干骺端,幼年时保留一片软骨,称骺软骨(骺板),骺软骨细胞不断分裂繁殖和骨化,使骨不断加长。
成年后,骺软骨骨化,骨干与骺融为一体,其间遗留一骺线。
2.骨髓:充填于骨髓腔和骨松质间隙内。
胎儿和幼儿的骨髓有造血功能,内含不同发育阶段的红细胞和某些白细胞,呈红色,称红骨髓。
5岁以后,长骨
骨干内的红骨髓逐渐被脂肪组织代替,呈黄色,称黄骨髓,失去造血能力。
但在慢性失血过多或重度贫血时,黄骨髓能转化为红骨髓,恢复造血功能。
在椎骨、髂骨、肋骨、胸骨及肱骨和股骨等长骨的骺内终生都是红骨髓,因此,临床常选髂前上嵴或髂后上嵴等处进行骨髓穿刺,检查骨髓象。
3.骨膜:除关节面的部分外,新鲜骨的表面都覆有骨膜。
骨膜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对骨的营养、再生和感觉有重要作用。
骨膜可分为内、外两层,外层致密有许多胶原纤维束穿入骨质,使之固着于骨面。
内层疏松有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具有产生新骨质、破坏原骨质和重塑骨的功能,幼年期骨细胞功能活跃,促进骨的生长;成年时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但当骨发生损伤,如骨折时,骨膜又重新启动成骨功能,促进骨折的修复愈合。
如骨膜剥离太多或损伤过大,则骨折愈合困难。
衬在骨髓腔内面和骨松质间隙内的骨膜称骨内膜, 是一层菲薄的结缔组织,也含有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有造骨和破骨的功能。
4.骨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血管:长骨的动脉包括滋养动脉、干骺端动脉、骺动脉及骨膜动脉。
滋养动脉是长骨的主要动脉,一般有1~2支,经骨干的滋养孔进入骨髓腔,分升支和降支达骨端,分支分布到骨干骨密质的内层、骨髓和干骺端,在成年人可与干骺端动脉及骺动脉的分支吻合。
干骺端动脉和骺动脉均发自邻近动脉,从骺软骨附近穿入骨质。
上述各动脉均有静脉伴行。
不规则骨、扁骨和短骨的动脉来自骨膜动脉或滋养动脉。
神经:伴滋养血管进入骨内,分布到哈佛管的血管周围间隙中,主要为内脏传出纤维,分布到血管壁;躯体传入纤维则多分布于骨膜。
骨膜对张力或撕扯的刺激较为敏感,故骨脓肿和骨折常引起剧痛。
三、骨的生长
骨根据发生,人体成骨的方式有两种,分为膜化骨和软骨化骨。
1. 膜化骨:如颅骨中的一些扁形骨,在结缔组织膜内出现骨化中心,成骨细胞不断分泌有机物胶原纤维和粘蛋白,同时无机盐不断沉积钙化,从而形成骨质。
2. 软骨化骨:人体的长骨、短骨和一些不规则骨,都属于软骨内成骨。
在透明软骨的基础上逐渐骨化而成。
骨的生长是在膜内成骨和软骨内成骨的基础上进行的,使骨由小到大、由细变粗逐渐长成。
现以长骨为例作以简要的说明:长骨的生长,包括长长和长粗两个过程。
长粗是以膜内成骨的方式进行的,骨外膜内层的成骨细胞不断产生骨胶原,同时无机盐,不断沉积并钙化,使骨干不断增粗。
而骨内膜中的破骨细胞则使骨髓腔扩大,使骨体增粗且保持一定的厚度。
长骨的长长则依靠软骨内成骨来实现。
骺软骨不断的产生又不断的骨化,使骨体不断的增长,当骺软骨完全骨化后,骨的长长则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