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系病证-呃逆(一)
- 格式:docx
- 大小:15.32 KB
- 文档页数:1
脾胃系病证(A1_A2型题1)1.胃痛属寒邪客胃者,治法是A.散寒止痛B.消食导滞C.疏肝理气D.活血化瘀E.温中健脾答案:A2.胃痛的治疗,以下何者为主A.疏肝和胃止痛B.调和脾胃止痛C.理气和胃止痛D.理气活血止痛E.益气健脾止痛答案:C3.胃痛的病理特点是A.肝胃不和,胃气郁滞B.胃气上逆,失于和降C.胃气郁滞,失于和降D.肝郁化火,胃气郁滞E.脾胃不和,气机郁滞答案:C4.脾胃虚寒型胃痛的疼痛特点为A.胃脘疼痛暴作,畏寒喜暖,温熨脘部可使减轻B.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C.胃脘灼痛,痛势急迫D.胃痛隐隐,喜暖喜按E.胃脘隐隐灼痛答案:D5.下列除哪项外,均为肝气犯胃型胃痛的主证A.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B.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C.嗳气频繁D.舌苔薄白E.脉象弦数答案:D6.以下哪项不是阴虚胃痛的主证A.胃痛隐隐B.口燥咽干C.口不渴D.舌红少苔E.脉弦细答案:C7.治疗瘀血停滞型胃痛的主方为B.丹参饮C.血府逐瘀汤D.桃红四物汤E.失笑散合丹参饮答案:E8.治疗肝胃郁热胃痛的主方是A.保和丸B.柴胡疏肝散C.化肝煎D.一贯煎E.丹参饮答案:C9.保和丸可用于下列除哪项以外的病证A.饮食停滞型胃痛B.饮食积滞型腹痛C.食滞痰阻型积聚D.食滞肠胃型泄泻E.饮食停滞型呕吐答案:C10.吐酸一证,虽有寒热之分,总以治何脏为根本A.胃B.肝C.脾D.肺E.肾答案:B11.吐酸属寒证者,治疗方剂是A.良附丸B.香砂六君子汤C.黄芪健中汤D.香苏散E.理中丸答案:B12.吐酸属热证者,治疗方剂是A.温胆汤B.化肝煎C.左金丸D.丹栀逍遥散E.四逆散答案:C13.《景岳全书》日:"其为病也,则腹中空空,若无一物,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而胸隔懊依,莫可名状,或得食则暂止,或食已而复嘈,或兼恶心,或渐见胃脘作痛"。
其为何病B.吐酸C.嘈杂D.嗳气E.呃逆答案:C14.瘀血停滞兼阴血不足胃痛的主方是A.调营敛肝饮B.复元活血汤C.加味四物汤D.当归补血汤E.桃仁红花煎答案:A15.一男性35岁患者,近日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嘈杂泛酸,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呃逆【概述】呃逆是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呃为象声词,形容气逆喉间发出的一种声音;逆为病机,指胃气上逆。
本病病情轻重程度差别极大,如系偶然发作,大多轻浅,常常可以自行消失,或刺鼻取嚏,或闭气不令其出入,或突施惊吓,皆可取得较好的止呃效果。
如果持续不断,反复出现,则须给以适当的辨证施治,始能渐平。
若在其他疾病的危重阶段出现呃逆,常为病势转向危重的表现之一,应予重视。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也无明显性别差异。
呃逆古称“哕”,或“哕逆”。
民间俗称“打咯忒”。
古代文献中有关本证的主要论述有:《素问·宣明五气篇》云:“胃为气逆为哕……”,哕即为逆。
《内经》认为本病发病多与胃失和降有关,乃中焦先有寒气,与新入谷气相混,凝聚不行,逆而上出所致;并记载了以草刺鼻取嚏以宣通肺气、“闭气一时”及“大惊之”以转移患者注意力,来达到止呃目的的三种简易方法。
《金匮要略》详述了呃逆的证治,如用橘皮汤通阳和胃治胃寒气闭之呃逆;用橘皮竹茹汤清热补虚和胃治胃虚有热之呃逆;对“哕而腹满”之实证,则提出“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愈”的治疗大法。
宋·陈无择又补充了“胃虚膈热”及“膈间有痰水”之病机,并将病变部位扩大到膈。
明·张景岳将本证概括为寒呃、热呃、虚脱之呃三类,“寒呃可温可散,寒去则气自舒也;热呃可降可清,火静则气自平也,惟虚脱之呃,则诚危殆之证。
”可谓简明扼要。
清·叶天士则提出“肺气郁痹及阳虚阴浊上逆,亦能为呃。
”清·李用粹还补充了瘀血为病的病机。
西医学认为呃逆为膈肌痉挛所致。
凡由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胃癌、肝硬化晚期、脑血管疾患、尿毒症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膈肌痉挛,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呃逆的致病原因主要有饮食不节、情志不和、正气亏虚等,但均因导致胃气上逆动膈而致呃。
一、饮食不节,胃失和降若过食生冷或寒凉药物,或胃腑受寒,致寒气蕴蓄于胃,胃阳被遏,气失和降,胃中寒气循肺经上逆动膈,上冲喉间,可致呃逆,呃声沉缓有力;因寒邪为病,热则流通,寒则益增,故得热则减,遇寒尤甚;胃中有寒,故口和不渴,胃气受阻,和降失司,则膈间及胃脘不舒,纳呆食少;苔白润,脉迟缓亦为胃中受寒之象。
中医关于“呃逆”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呃逆的发生多由寒邪犯胃、饮食不当、情志不遂、体虚久病等,导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而发病。
一、病因1.寒邪犯胃外感寒凉之邪,内客脾胃,寒遏中阳,胃气失和,寒气上逆动膈,导致逆之证2.饮食不当过食生冷,或过用寒凉药物,寒气客胃,循经犯膈,膈间不利,胃气不降,肺失宣肃,气逆上冲咽喉而呃;过食辛热厚味,滥用温补之剂,燥热内盛,腑气不行,气逆动膈,上冲为呢。
《景岳全书·呃逆》曰:“皆其胃中有火,所以上冲为呃。
”或进食太快太饱,致气不顺行,气逆动膈,发生呃逆。
3.情志不遂逆气动膈,或气郁化火,灼津成痰,痰火蕴胃,或肝郁克脾,或忧思伤脾,运化失职,滋生痰浊,或素有痰饮内停,复因恼怒气逆,逆气夹痰浊上逆动膈,发为逆。
《古今医统大全·咳逆》曰:“凡有忍气郁结积怒之人,并不得行其志者,多有咳逆之证。
”4.体虚久病素体不足,年高体弱,或大病久病,正气未复,或吐下太过,虚损误攻,均可损伤中气,或胃阴耗伤,胃失和降,发生逆。
甚则病深及肾,肾气失于摄纳,浊气上乘,上逆动膈,发生呕逆。
大病久病出现呃逆,多提示预后不良。
《证治汇补·呃逆》曰:“伤寒及滞下后,老人、虚人、妇人产后多有症者,皆病深之候也。
若额上出汗,连声不绝者危。
”二、病机1.呃逆的基本病机是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气逆动膈。
凡见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循手太阴之脉上动于膈,膈间之气不利,气逆上冲咽喉,致喉间呃呃连声,不能自止者,均可见有呃逆2.病位在膈,病变脏腑关键在胃,且常与肺、肾、肝、脾有关。
胃居膈下,其气以降为顺,胃与膈有经脉相连属;肺处膈上,其主肃降,手太阴肺之经脉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肺之肃影响胃气和降,且膈居肺胃之间,诸多病因影响肺胃时,使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逆气上冲于喉间,致呢逆发作。
肺之肃降与胃之和降,还有赖于肾的摄纳,若肾元亏虚,肾失摄纳,逆气上冲,夹胃气上逆动膈,亦可致呃。
胃之和降,还需肝之条达,脾之健运,如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气逆动膈,或脾失健运,痰饮食浊内停,胃气被遏,气逆动膈,均成呃逆。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练习试卷10(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A1型题1.“呃逆”呃声沉缓有力,得寒则甚,得热则减多属于A.寒证B.热证C.虚证D.实证E.以上皆非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脾胃系病证2.何书提出用诸泻心汤治疗痞满A.《伤寒论》B.《金匮要略》C.《兰室秘藏》D.《丹溪心法》E.《医林改错》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脾胃系病证3.腹痛拘急,疼痛暴作,坚满急痛,遇冷痛剧,得热则减为A.热痛B.寒痛C.虚痛D.实痛E.气滞痛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脾胃系病证4.呃逆证与何脏无关A.心B.肝C.脾D.肺E.肾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脾胃系病证5.止呕的主药为A.生姜B.竹茹C.半夏D.干姜E.旋覆花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脾胃系病证6.开始将腹痛独立辨证,并对其病因、证候进行详细表述的是A.《内经》B.《伤寒杂病论》C.《诸病源候论》D.《千金翼方》E.《古今医鉴》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脾胃系病证7.某男,腹痛拒按,烦渴引饮,大便秘结,潮热汗出,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宜用何方A.清中汤加减B.大承气汤加减C.枳实导滞丸加减D.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E.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脾胃系病证8.最早强调腹痛”痛则不通”病理学说的是A.张仲景B.巢元方C.孙思邈D.李东垣E.刘河间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脾胃系病证9.与情志因素关系最密切的胃脘痛是何证型A.饮食伤胃B.寒邪客胃C.湿热中阻D.瘀血停胃E.肝气犯胃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脾胃系病证10.何书提出吐酸与肝气有关A.《金匮要略》B.《诸病源候论》C.《证治准绳》D.《景岳全书》E.《寿世保元》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脾胃系病证11.呃逆连声,常由情志不遂诱发,伴胸胁胀满,辨证为A.肝气乘脾B.肝脾不调C.痰气交阻D.气机阻滞证E.脾胃虚弱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脾胃系病证12.饮食伤胃之胃痛,若脘部胀痛而便闭者,可用A.大承气汤B.枳实导滞丸C.麻子仁丸D.润肠丸E.济川煎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脾胃系病证13.何者不是《景岳全书)关于痞满的认识A.有邪有滞而痞满者,实痞也B.无物无滞而痞者,虚痞也C.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D.满而不痛者,此为痞E.实痞实满者,可消可散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脾胃系病证14.气虚便秘的特点是A.大便不干硬,排便困难B.大便干结,面色无华C.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D.大便干结,伴潮热盗汗E.以上皆非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脾胃系病证15.某女,25岁,呕吐日久,反复发作,多为干呕,时有嘈杂,口燥咽干,舌红苔少而无津,脉细数,应辨证为A.湿热中阻B.胃热证C.肝热犯胃D.胆热犯胃E.胃阴不足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脾胃系病证16.痞满病名首见于A.《内经》B.《伤寒论》C.《金匮要略》D.《诸病源候论》E.《丹溪心法》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脾胃系病证17.何人提出呃逆”治当降气化痰和胃为主,随其所感而用药”的治疗法则A.孙思邈B.陈无择C.张景岳D.秦景明E.李中梓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脾胃系病证18.唐宋以前文献多称”胃脘痛”为A.胃痛B.心痛C.真心痛D.卒心痛E.厥心痛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脾胃系病证19.嘈杂伴恶心吞酸,口臭心烦,渴喜冷饮,舌红苔黄,脉滑数,应辨为何证A.气虚B.胃热证C.胃虚证D.湿热中阻E.肝火犯胃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脾胃系病证20.某女,25岁,产后大便秘结难下,诊见心悸气短,唇舌色淡,苔白,脉细,治宜A.益气润肠B.养血润肠C.滋阴通便D.泻热导滞,润肠通便E.顺气导滞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脾胃系病证21.呕吐病变的脏腑主要在A.脾B.肝C.肾D.胃E.大肠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脾胃系病证22.吐酸常与何病证兼见A.嘈杂B.呕吐C.呃逆D.痞满E.胃脘痛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脾胃系病证23.呃逆,时断时续,气怯声低乏力,多属A.阴虚B.血虚C.虚证D.寒证E.热证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脾胃系病证24.胃脘痛的多发年龄为A.少年B.青年C.中青年D.中老年E.老年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脾胃系病证25.何书最早认识到外感六淫之邪均可引起呕吐A.《内经》B.《金匮要略》C.《千金翼方》D.《兰室秘藏》E.《证治准绳》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脾胃系病证26.与饮食不节关系最密切的胃脘痛是何证A.饮食伤胃B.寒邪客胃C.瘀血停胃D.胃阴亏耗E.脾胃虚寒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脾胃系病证27.以下观点何项是巢元方提出的A.诸呕吐酸……皆属于热B.胃受邪,气逆则呕C.生姜”是呕家圣药”D.凡呕吐者,火性上炎也E.以上皆非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脾胃系病证28.某男,65岁,患者每于睡醒后即觉腹部疼痛、肠鸣,随即泄泻,泻后则安。
中医关于“呃逆”的古医书论述摘抄一、呃逆呃逆是指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症的疾病。
西医学中的单纯性膈肌痉挛,以及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与胸腹手术等引起的膈肌痉挛,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关于“呃逆”的古医书论述摘抄1. 呃逆俗称“打嗝”,古称“哕”,又称“哕逆”。
《黄帝内经》首先提出其病位在胃,并与感受寒气及胃失和降有关。
如《素问·宣明五气》曰:“胃为气逆,为哕。
灵枢·口问》曰:“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
”并认识到呃逆也为病危征兆,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曰:“病深者,其声。
”《灵枢·杂病》载有三种简易疗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
”2.东汉·张仲景《金质要略,取叶下脉证治》中将逆分为三种一为实证,即“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二为寒证,即“呕,右于是者,橘皮汤之”:三为虚热证,即“逆者,橘皮竹汤主之”。
此为后世分寒热虚实辨治奠定了基础。
3.唐·王焘《外台秘要》曰,“伏在胃,令人胸满,胸满则气逆,气则。
宋·陈无《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端逆论证“十率实即噫,胃虚则,此由胃甲虚,膈上热,故指出逆与膈相关。
元·朱丹溪首先使用“逆”病名,但尚与咳逆混称。
4.明·张景岳正式确立了逆名澄清了有关混乱的称谓。
如《景书)云:“者,呃逆也,非咳逆也:咳逆者之甚者也,非逆也;干呕者,无物之吐,即呕也,非也;噫者,饱食之息,即气也,韭咳逆也。
”5.清·李用粹《证治汇补·》:“治当降气痰和胃为主,随其所感而用药气者,导之:食停者,消化之;痰滞者,涌吐之;热郁者清下之;血瘀者,破导之:若汗吐下后,服凉药过多者,当温补;阴火上冲者,当平补;虚而来热者,当凉补。
”对本病治疗提出了系统法则,至今仍有重要价值。
呃逆与噎膈呃逆(打嗝)呃逆是膈肌不自主地间歇性、痉挛性收缩,同时声门关闭而产生的一种特殊声音,为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俗称“打嗝”,中医称“哕”。
它是由于空气被突然吸入呼吸道内,通过关闭的声门裂而产生的急促“呃”声。
打嗝是常见的生理现象,酒足饭饱后来个饱嗝。
但是,如果持续性打嗝就要警惕了,或为某些疾病预兆。
其中,持续性地打嗝不止,可能是一种病,叫做呃逆症。
健康人可发生一过性呃逆,多与饮食有关,特别是饮食过快、过饱,摄入很热或冷的食物饮料、饮酒、饮碳酸饮料等,外界温度变化和过度吸烟亦可引起。
但是,疾病因素也会导致呃逆症,比如胃炎就有可能引起持续性打嗝,此时要尽早治疗疾病。
3招止嗝1、深吸一口气然后憋住挺起胸膛,深深地尽全力吸足一口气,然后憋住,不要呼气。
直到实在憋不住了再呼出去,反复3~5次即可有效缓解打嗝。
2、压舌头用干净的勺子把舌头紧紧地压住,几分钟以后,打嗝一般会停止。
3、往塑料袋里呼气吸气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打嗝是由于体内的二氧化碳太少引起的,所以可以通过提高体内的二氧化碳浓度来止住打嗝。
可以找一个不漏气的塑料袋,把塑料袋紧紧扣在口和鼻子上,然后往里面呼气吸气,这样呼气吸气几次,过一会儿就不会打嗝了。
让打嗝「消音」吐法吐法止嗝方法很简单,就是把手洗干净,用食指伸到咽喉轻轻探吐,直至发出呕吐声,但不会吐出东西来,打嗝马上就止住了,屡试不爽。
中医说法是病邪在上焦者,宜吐之,这叫顺势而导之。
《黄帝内经》也有此说法:其高者因而越之。
又曰:在上者涌之。
意思是病在高处,就是胸膈处,可用涌吐的方法治疗。
性急的人,吃饭吃得很快,也常吃一半就打嗝,通常喝几口热汤就止住了,若止不住,还是来个探吐动作,马上就好了。
「寒」以生姜止嗝打嗝还有一个原因,体质属于中焦虚寒型,就是胃寒型,又吃寒凉食物就容易引起打嗝。
这时拿生姜切片直接吃,马上就好了;也可以煮生姜汤服用,同样有效。
...........脾胃系病证呃逆[定义]呃逆是由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正气亏虚等导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而引起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脾胃系病证-呃逆(一)
脾胃系病证-呃逆 (一)
呃逆是指以喉间频发短促呃呃声响、不能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西医学的单纯性膈肌痉挛,其他如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胃扩张,以及胸腹手术后等引起的膈肌痉挛出现呃逆,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关于本病记载。
《黄帝内经》称本病为“哕”,认为是胃气上逆而发病。
《素问·宣明五气》曰,“胃为气逆,为哕”,认为与寒气及胃、肺有关。
《灵枢·口问》:“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
”《灵枢·杂病》载有简易疗法:“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
”
【病因病机】
【鉴别诊断】
1.干呕呃逆为胃气上逆,膈间不利,气逆上冲咽喉,以呃呃作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要表现。
干呕乃胃气上逆发出呕声,无物吐出,其声长短不一,呈不规则性发作。
2.嗳气嗳气因饮食物不消化,胃中浊气蕴积上逆而发生,其声低而缓,常伴有酸腐气味,多在饱餐后出现,又称为“噫气”,与呃逆频频发出的呃呃响声有显著区别。
干呕与嗳气多是脾胃疾病的症状,与疾病转归和预后无明显关联。
但呃逆出现在危重患者时,可能是胃气衰败的征兆。
【辨证论治】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百度网络,文字内容部分来源于“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我是搬运工,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