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历史上的通货膨胀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7
西方经济学中的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理论货币供应和通货膨胀是经济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其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得到广泛的研究与分析。
本文将探讨西方经济学中关于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的理论,并分析它们的关系以及对经济的影响。
一、货币供应理论的演变1. 经典货币供应理论经典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提出了货币供应理论的雏形。
他们认为,经济增长和货币供应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货币供应的增加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2. 关键观点的出现20世纪初,经济学家欧根·冯·伯克斯坦和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货币供应理论中提出了重要的观点。
伯克斯坦认为,货币供应的增加将导致通货膨胀,即货币超发将使物价上涨。
凯恩斯则强调了货币供应对投资和消费的影响,他认为通过调整货币供应,政府可以调控经济的增长。
3. 货币供应理论的发展随着经济学的发展,货币供应理论也不断演变。
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和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了新古典经济学中的货币供应理论。
他们认为货币供应会对价格水平产生直接的影响,即货币供应的增加将导致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理论的探讨1. 通货膨胀的定义和影响通货膨胀指的是一种普遍物价持续上涨的现象。
它会导致货币贬值,增加人们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成本,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西方经济学家通过对通货膨胀的分析,提出了不同的理论。
2. 供给通货膨胀理论供给通货膨胀理论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物价上涨引起的。
当供应不足时,商品价格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这一理论强调了供给方面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3. 需求通货膨胀理论需求通货膨胀理论认为,通货膨胀是由需求过多引起的。
当需求超过供应时,价格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这一理论强调了需求方面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4. 货币通货膨胀理论货币通货膨胀理论认为,通货膨胀是由货币供应的增加引起的。
当货币供应超过经济所需时,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有哪几种类型?西方经济学是如何解释通货膨胀成因的?
根据不同的标准,通货膨胀有不同的分类。
按照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可以分为爬行的通货膨胀、加速的通货膨胀和超速的通缩膨胀;
按照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可以分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和结构型通货膨胀。
对于通货膨胀的原因,西方经济学家对其进行了多种多样的解释。
(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认为通货膨胀是总需求超过总供给
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是“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的现象。
凯恩斯学派认为,当经济达到充分就业后,由于总产出已经达到最大化,这时货币供给量增加或货币流通速度加快会形
成过度需求,从而使一般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同比例上升,产生“真正的通货膨胀”。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其从供给方面来解释通货膨胀,认为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也会引起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地上涨。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具体又可分为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利润推动型通货膨胀和进口型通货膨胀。
(3)结构型通货膨胀,其认为在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平衡状态时,由于经济结构性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物价普遍持续的上涨。
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具体表现为需求结构的变动和各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的差异。
(4)货币主义学派的解释。
货币主义学派强调货币是影响总需求的主要因素,通货膨胀的产生主要是货币供给增加的结果。
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历了历史上最为严重的通货膨胀期之一。
通货膨胀是一种病态的货币现象,它会导致物价水平不断上升,购买力不断下降,从而使经济体系出现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分析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一、通货膨胀的原因1.1971年布瑞顿森林体系崩溃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放弃布瑞顿森林体系,并且取消了黄金兑换美元的政策。
这一举动导致美国的货币大量流入国际市场,加剧了通货膨胀的程度。
2.全球石油价格飙升1973年,阿拉伯国家联合组织对美国等西方国家宣布石油禁运,导致全球原油价格飙升。
美国因为依赖进口石油,因此也受到了重创。
高昂的石油价格导致成本上升,物价水平也随之上涨。
3.政府财政政策美国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采取了一系列财政政策,如扩大政府开支、削减税收等措施,以刺激经济增长。
但这些政策导致了财政赤字的出现,加重了通货膨胀的程度。
4.工会力量增强20世纪70年代,美国工会力量的增强使得劳资谈判中工会的要求有较大的发言权,因此工人的工资也随之上涨。
这也起到了推动物价上涨的作用。
1.购买力下降由于物价上涨,消费者的购买力也下降。
这使得人们的消费需求减弱,购买欲望降低,对经济发展不利。
2.生产成本上升成本上涨导致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降低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同时,高昂的生产成本还会抑制企业的扩张和投资。
3.通货膨胀预期高通货膨胀使得市场上出现通货膨胀预期,这会进一步加剧通货膨胀现象。
因为人们预期物价还会上涨,就会进行消费存货,催生通货膨胀。
4.资源分配失衡通货膨胀会导致资源分配的失衡,因为价格过高的产品和服务会得到更多的资源分配,这会导致其他的领域得不到足够的资源支持,妨碍了经济的均衡发展。
总之,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通货膨胀是由多个因素共同引起的,同时它也给美国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通货膨胀的教训是,货币政策必须稳健,财政政策也必须谨慎,避免通货膨胀现象再次发生。
一、解释下列名词“古典革命”:随着商品市场经济的发展,从17世纪下半叶开始,在英、法等国逐渐形成了一股反对重商主义的社会经济思潮,强调从生产领域来研究财富增长,主张自由放任,这就是西方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重大变革。
这次变革,西方人把它称为“古典革命”。
通过这场革命,建立了第一个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即古典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在英国从威廉•配第到李嘉图结束,在法国从布阿吉尔贝尔开始到西斯蒙第结束,其中包括英国的亚当•斯密和法国重农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建立者魁奈等人。
这些古典经济学家经过一个半世纪的研究,论证了价值论的基础,时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利率革命”:16不仅在于利率的降低,古罗马法:罗马法的历史开始于东罗马帝国时期,于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切的联系。
在适用普通法系统的国家和地区,罗马法的影响比较小。
罗马法的起源是著名的十二铜表法(公元前449年)。
在此之后,罗马法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经过几个世纪,其形成了今天许多国家的法律的基石。
西欧封建庄园:中古西欧封建主剥削农奴的基本组织,在其他地区和国家,也曾在一定时期不同程度地存在过这种组织。
在西欧,封建化过程完成后,国王、教会和封建主的庄园分布各地。
他们大多先侵占公有地,后逐户蚕食,直到吞掉一个或几个农村公社,所以形成的庄园大小不等。
大庄园有一个或几个村庄,小的只有一个村庄的一部分。
庄园完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手工业尚未与农业分离。
农民生产是为满足自己家庭生活的需要和为封建主提供消费资料,不是为了交换。
封建主还有审判和惩罚农奴的权力。
农奴虽然受到沉重的剥削,但毕竟有自己的独立经济,比奴隶有更多的劳动兴趣,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12、13世纪以后,西欧城市大批兴起,商品货币关系渗入农村,农奴改纳货币地租并逐渐取得人身自由,领主自营地消失,庄园解体。
凯恩斯革命:l929—1933革命”:宏观经济学。
影响。
商业革命:命性变化—商业扩张、始形成,原始积累的过程,",以政治经济学家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命名。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通货膨胀1、货币的流通数量过多,造成价格水平上升,通货膨胀通常与财政赤字有关2、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涨现象通货膨胀的分类CPI<3% 温和通货膨胀CPI>5% 需要治理的通货膨胀CPI>10% 恶性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度量CPI:消费者价格指数,直接与公众日常生活相联系PPI:批发价格指数,出厂价格。
在最终产品变动之前获得工业投入品及非零售消费品的价格变动信号国民收入缩减指数:覆盖全面,能够度量各种商品价格变动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集中计划体制下的隐性通货膨胀经济体系中已经积累了难以消除的过度需求压力,存在着严格的价格管制,实行排斥市场机制的单一的行政管理体制,在隐性通货膨胀条件下,主要是通过非价格因素表现出来的.国家主要通过抑制财政赤字来治理通货膨胀,当时财政的方针是财政收支相抵。
一、凯恩斯学派的主要观点货币数量理论的货币直接决定物价是总产出达到充分就业时的一种现象充分就业:不是100%的就业(就业率95%左右),而是在现行工资下愿意就业的人都能就业1、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引起的通货膨胀,2、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滞涨)由于工会的垄断力量或者大公司的垄断力量或者是基础产品的市场价格发生变化3、混合型通货膨胀在达到充分就业的时候,无论是工资的上涨、成本的提高还是需求的增加都会引起通货膨胀4、结构性通货膨胀由于经济体系内部发展不平衡造成一些部门发展较快,一些部门发展较慢,导致工资上涨由发展较快的部门转移到发展较慢的部门,引发通货膨胀二、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1、现代货币数量论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的数量超过了生产增长速度的结果,如果人们手上持有过多的货币,就会把过多的货币花掉,造成物价上涨。
2、理性预期学派理论人们可以利用一切信息、经济理论和模式对经济发展做出合理预期,因此政府反周期政策是徒劳的,对于通货膨胀的治理,应当按照每年一定百分比增加货币量。
通货膨胀有哪几种类型西方经济学是如何解释通货膨胀成因的通货膨胀(Inflation)是指市场物价普遍上涨,货币的购买力下降的现象。
在通货膨胀的背后,有不同类型的通货膨胀以及西方经济学对通货膨胀成因的解释。
本文将探讨通货膨胀的类型以及西方经济学的解释。
一、通货膨胀的类型1.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Demand-pull inflation)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导致物价上涨的情况。
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经济景气、就业率高和个人收入增加的时候,消费者需求旺盛,企业为了满足需求,提高产品价格。
当供给无法满足需求时,价格进一步上涨,引发通货膨胀。
2.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Cost-push inflation)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是指生产成本上升,导致企业提高产品价格,从而使物价上涨。
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税费负担加重等情况下,企业为了保持利润,只能提高产品价格,导致通货膨胀。
3. 结构性通货膨胀(Structural inflation)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由供给结构变化引发的通货膨胀。
例如,一国经济结构转型,从农业到工业,或从工业到服务业,会导致部分行业供给不足,物价上涨。
这种通货膨胀通常与资源配置不合理、产能过剩或供给短缺等因素有关。
二、西方经济学对通货膨胀成因的解释1. 货币供应学派(Monetarism)货币供应学派认为通货膨胀是由货币供应量过度增长引起的。
他们认为,当央行过度印制货币或放宽货币政策时,会导致大量货币流入市场,从而引发通货膨胀。
2. 经济增长学派(Economic growth theory)经济增长学派认为,通货膨胀是经济增长的副产品。
他们认为,当经济增长迅速,企业利润增加,工资上涨,导致总需求超过总供给,使物价上涨。
3. 预期理论(Expectations theory)预期理论认为,预期是影响通货膨胀的关键因素。
当人们预期通货膨胀时,他们会提前购买商品和服务,导致总需求超过总供给,从而促使通货膨胀。
西方经济学是如何解释通货膨胀成因(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过渡增长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即“太多的货币追逐大小的货物”,按照凯恩斯的解释,如果总需求上升到大于总供给的地步,此时,由于劳动和设备已经充分利用,因而要使产量再增加已经不可能,过渡的需求是能引起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
所以,任何总需求增加的任何因素都可以是造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具体原因(二)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成本或供给方面的原因形成的通货膨胀,即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又称为供给型通货膨胀,是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造成成本向上移动的原因大致有:工资过渡上涨;利润过渡增加;进口商品价格上涨。
⑴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工资推动通货膨胀是工资过渡上涨所造成的成本增加而推动价格总水平上涨,工资是生产成本的主要部门。
工资上涨使得生产成本增长,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厂商愿意并且能够供给的数量减少,从而使得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在完竞争的劳动市场上,工资率完由劳动的供求均衡所决定,但是在现实经济中,劳动市场往往是不完的,强大的工会组织的存在往往可以使得工资过渡增加,如果工资增加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提,则提工资就会导致成本增加,从而导致一般价格总水平上涨,而且这种通胀一旦开始,还会引起“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工资物价互相推动,形成严重的通货膨胀。
工资的上升往往从个别部门开始,后引起其他部分攀比。
⑵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是指厂商为谋求更大的利润导致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与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一样,具有市场支配力的垄断和寡头厂商也可以提产量的价格而获得更的利润,与完竞争市场相比,不完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可以减少生产数量而提价格,以便获得更多的利润,为此,厂商都试图成为垄断者。
结果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
一般认为,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比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要弱。
原因在于,厂商由于面临着市场需求的制约,提价格会受到自身要求大利润的限制,而工会推进货币工资上涨则是越多越好。
通货膨胀曲线西方经济学
通货膨胀曲线是指以物价指数为纵轴、时间为横轴绘制出来的曲线,用来描述通货膨胀的趋势和变化。
在西方经济学中,通货膨胀曲线通常被描述为一个向上倾斜的曲线。
这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经济发展和货币供应量增加会导致物价上涨,从而引发通货膨胀。
这种曲线通常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以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的名字命名。
菲利普斯曲线在短期内描述了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
在曲线的左侧,失业率较高,通货膨胀相对较低;而在曲线的右侧,失业率较低,通货膨胀相对较高。
这表明,在经济活动较为疲软时,通货膨胀率较低;而在经济活动较为强劲时,通货膨胀率较高。
然而,近年来经济学家发现,菲利普斯曲线在长期内的有效性有所下降。
这是因为在长期内,经济的结构和制度变化会对通货膨胀率产生影响,而仅仅依靠失业率来预测通货膨胀已不再准确。
因此,通货膨胀曲线的形态和解释在不同的经济学理论和模型中有所差异。
介绍西方各学派通货膨胀的书
西方经济学中有许多学派对通货膨胀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撰写
了相关的著作。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学派和代表性著作:
1. 新古典经济学派,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的《货币理论与周期波动》(Monetary Theory and the Trade Cycle)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
2. 凯恩斯主义学派,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通论》(The General Theory)中提出了对通货膨胀
的理论和政策建议。
3. 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和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等学者在其著作中
对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进行了深入分析。
4. 奥地利学派,路德维希·冯·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
和墨里斯·罗斯巴德(Murray Rothbard)等学者在其著作中探讨了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及其根源。
5. 芝加哥学派,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的《通货膨胀的货币与财政政策》(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等著作对通货膨胀问题进行了详尽的研究。
以上仅列举了一些主要的学派和代表性著作,西方经济学对通货膨胀问题的研究涵盖了广泛的范围,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关的著作进行深入阅读。
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摘要】: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了的严重通货膨胀,且其伴随着高失业率与低经济增长率,这使得凯恩斯主义受到怀疑。
同时这场长轮十几年的通胀也使美国经济受到了严重影响,石油危机更使得通货膨胀率一再走高。
最终美国政府改变政策,走出了这场危机。
关键词:通货膨胀凯恩斯主义石油价格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前言:关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定义, 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说法。
尽管众多的说法有一定的差别, 西方经济学界对通胀的定义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货币派”,强调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认为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超过实际需要量时就发生了通货膨胀;另一类是“物价派”,侧重通货膨胀造成的结果, 认为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出现持续性的普遍上升的过程。
同理论一样,目前世界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实际操作的通货膨胀标准。
现实中, 对于价格总水平上升多少才算是通胀在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尺度。
这种判断差异主要取决于经济行为者和社会公众对通胀的敏感度。
20世纪初到20年代末,通胀一般被定义为因货币过度发行从而使单位货币购买力下跌和物价水平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
货币数量论此时在经济理论界影响很大, 通胀被视为一种货币现象。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国政府普遍超量发行货币以弥补赤字和筹措军费的措施导致了各国物价水平剧烈上涨, 这一现实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观点。
此时判定通胀发生标准的主要是双因素论, 即从原因和表现形式两个方面来判定通胀是否存在,强调货币供给量相对于货币需求过多,以及由此带来的物价水平持续较大幅度的上升, 是衡量通胀是否发生的两个依据。
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凯恩斯主义盛行,传统货币数量论受到批判。
他认为经济未达到充分就业水平之前, 货币数量增加至多只会引发半通胀。
只有在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之后, 货币数量论才是适用的。
在这个阶段, 大部分西方经济学都把通胀直接定义为物价水平的全面上涨过程, 先后提出了需求拉上型的通胀、成本推进型的通胀、结构型的通胀理论。
1992年-1994年粮价先涨的严重通货膨胀1993年物价狂起,国内的通货膨胀率为13.2%,到了l994年,中国35个大中城市的食品类价格竞比上年同期上涨34.1%,l994年是物价涨幅最高的一年,达21.7%。
此次通货膨胀表现为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的快车道。
起因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张过猛和金融秩序的混乱。
有人形象地总结为“四热”(房地产热、开发区热、集资热、股票热)、“四高”(高投资膨胀、高工业增长、高货币发行和信贷投放、高物价上涨)、“四紧” (交通运输紧张、能源紧张、重要原材料紧张、资金紧张)和“一乱”(经济秩序特别是金融秩序混乱)。
这次通货膨胀以粮食价格的上涨为先行,呈现逐年上升的明显的通货膨胀趋势。
从体制基础上看,l994年通货膨胀的背景是1991年-1993年大范围放开工业生产资料、工业消费品和服务价格,l992年4月起分期分地区放开粮食的购销价格等,市场化进程加速使得绝大部分商品价格放开由市场调节,“双轨制”基本上退出历史舞台。
由于利益刚性的存在,这种调整必然带动价格总水平的上升。
从需求方面看,需求膨胀特别是投资膨胀是该次通货膨胀的主要诱因。
l991年-199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年攀高,从23.9%上升到44.4%,进而升至61.8%,增幅创改革开放以来之最。
从供给方面看,通货膨胀的峰值出现在1994年,当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1.7%,除食品外的工业消费品涨幅也显著上升。
最早的通货膨胀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时期。
但是,之前的通货膨胀和后来的20世纪相比,社会经济的影响较小,并且局限于少数国家,比如葡萄牙、西班牙,持续时间和价格涨幅相对有限。
尽管l8世纪以后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通货膨胀也吸引了当时经济学家和经济历史学家的注意,但除了拿破仑战争时期和19世纪50年代曾有过价格的飙升,总的价格水平还是比较平稳且轨迹呈现下斜趋势,1895年英国的币值甚至还要高于拿破仑战争的末期。
1992年-1994年粮价先涨的严重通货膨胀
1993年物价狂起,国内的通货膨胀率为13.2%,到了l994年,中国35个大中城市的食品类价格竞比上年同期上涨34.1%,l994年是物价涨幅最高的一年,达21.7%。
此次通货膨胀表现为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的快车道。
起因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张过猛和金融秩序的混乱。
有人形象地总结为“四热”(房地产热、开发区热、集资热、股票热)、“四高”(高投资膨胀、高工业增长、高货币发行和信贷投放、高物价上涨)、“四紧” (交通运输紧张、能源紧张、重要原材料紧张、资金紧张)和“一乱”(经济秩序特别是金融秩序混乱)。
这次通货膨胀以粮食价格的上涨为先行,呈现逐年上升的明显的通货膨胀趋势。
从体制基础上看,l994年通货膨胀的背景是1991年-1993年大范围放开工业生产资料、工业消费品和服务价格,l992年4月起分期分地区放开粮食的购销价格等,市场化进程加速使得绝大部分商品价格放开由市场调节,“双轨制”基本上退出历史舞台。
由于利益刚性的存在,这种调整必然带动价格总水平的上升。
从需求方面看,需求膨胀特别是投资膨胀是该次通货膨胀的主要诱因。
l991年-199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年攀高,从23.9%上升到44.4%,进而升至61.8%,增幅创改革开放以来之最。
从供给方面
看,通货膨胀的峰值出现在1994年,当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1.7%,除食品外的工业消费品涨幅也显著上升。
最早的通货膨胀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时期。
但是,之前的通货膨胀和后来的20世纪相比,社会经济的影响较小,并且局限于少数国家,比如葡萄牙、西班牙,持续时间和价格涨幅相对有限。
尽管l8世纪以后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通货膨胀也吸引了当时经济学家和经济历
史学家的注意,但除了拿破仑战争时期和19世纪50年代曾有过价格的飙升,总的价格水平还是比较平稳且轨迹呈现下斜趋势,1895年英国的币值甚至还要高于拿破仑战争的末期。
进入20世纪,通货膨胀成为世界上所有国家的严重社会经济问题。
l895年以后,欧洲国家的商品价格就开始以相对较低的涨幅上升,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价格进入高速上涨时期。
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再次让人们看到通货膨胀的降临,虽然期间价格涨幅相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较小,但一个严重的问题是,“二战”后并不像“一战”结束后价格就趋于稳定,除了极少数的几个国家,从西方到亚洲,从发达国家到欠发达国家,都不同程度地经受了持续通货膨胀的影响。
绝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在1949年-1953年价格都出现飞涨,比如奥地利、法国、日本和韩国的市场价格指数最高分别达到114.28、111.30、109.08和134.900。
在紧接着的15年中,绝大多数拉丁美洲国家经历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一些国家的年均价格指数超过了125。
这一时期,工业发达国家的通
货膨胀相对温和,年通货膨胀率平均为3.7%,其中奥地利、法国、日本较高,美国、瑞典较低。
1969年以后,通货膨胀又开始在所有的开放型经济国家加剧,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率达到8.0%以上,这是1968年主要工业国家通货膨胀率的2.5倍,到1974年达到最高峰。
在20世纪最后的20年,全世界关于通货膨胀的关注更多地转移到一些发展中国家。
通货膨胀在美国
1956年-1957年的通货膨胀。
朝鲜战争结束后,货币供应量提高过快,居民家用汽车、居住消费和商业投资浪潮的形成,美国经济呈现高速增长之势。
从1956年开始,美国物价一直保持了高速的增长。
实际和预期需求总和的过度扩大,刺激了部分行业,并且直接导致了这些耐用消费品行业的工资水平快速上升,并由此更广泛的推动了其他行业工资水平和全社会物价水平的提高。
1966年-1968年的通货膨胀。
此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快速上升,特别是食品、服务和居住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
社会总需求的过快上涨以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速的速度提升了工资水平,一系列财政货币政策,如额外冲资、投资税收信用减免等是这一时期价格上升的主要原因。
1971年-1975年的通货膨胀。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年成不好造成农产品歉收,加上库存不足,进口困难,世界需求提高,食
品价格涨幅达到年均19%。
二是由于全世界需求剧增,基础产品出现了量缩价升的趋势。
1973年-1974年,美国石油批发价格上升了51%。
三是新的货币支付平衡政策导致了美元较大程度的贬值。
1978年-1980年的通货膨胀。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最为严重的一次通货膨胀,美国的CPI从1978年的l06.5冲高到1980年的113.8。
两个原因导致了价格的走高:一是受制于劳动工会的压力,单位劳动成本再一次提升,成本推动成为此次通货膨胀的主要特点。
二是第二次石油价格波动严重地破坏了全美油价定价机制,进而造成更广泛的全社会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失控。
通货膨胀在德国
近百年来,德国经济在增长的过程中也遭遇了多次通货膨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恶性通货膨胀;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的通货膨胀;20世纪90年代初两德统一后,1992年第二季度经济开始陷入萧条,而同时货币供应量的大增,通货膨胀再次爆发。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德国的货币供应量大约只有60亿马克,但到了1918年11月17日宣战为止已经增加到了284亿马克,相当于一战前货币发行量的473%,即增加了3.73倍。
一战的硝烟渐渐远去,德国的通货膨胀并没有随着大战的结束而终结,相反在战后出现了奔腾式发展,最终陷入了恶性通货膨胀的深渊。
从1922年初到1923
年底,在两年的时间里,德国的货币发行量上升到天文数字,1923年底,德国的货币流通总量,相当于战前的1280亿倍。
1918年11月停战的时候,德国的物价已较1913年上涨了117%;战后物价上涨速度加快,次年物价上涨了247%,是4年大战期间总涨幅的1.5倍。
一年后大涨约11倍。
l921年11月物价开始步入疯狂的攀升阶段,1922年批发物价指数为45205,是l913年物价的448倍。
1922年后,螺旋式上升进入加速阶段,至1923年底物价指数已高达约1432万亿,是战前物价的1.4亿倍多。
战后5年物价上涨了66亿倍。
通货膨胀在日本
“二战”后日本也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这是典型的财政通货膨胀,症结在于战后供应能力极端缩小。
原因是多方面的:长期战争积累了强大的购买力,而消费品的供应能力却因战争破坏下降了。
滥发的临时经费加剧了通货膨胀;以转产为由的银行贷款增多和存款减少;银行券的大量发行;存款挤兑:物资被隐藏和生产上人为的开工不足;大资本家为避免资产被没收而减产或转产。
20世纪的百年中,日本也没有能摆脱掉通货膨胀,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深受通货膨胀之苦。
1960年-1968年的通货膨胀。
在这一期间,日本经历了其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高速增长,经济结构迅速变化,政府的货币财政政策取向的赤字化。
在这9年中,日本的年平均CPI达到l05.4。
1969年-1972年的通货膨胀。
这次通货膨胀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货币供应量过大导致供需失衡;二是其他国家通货膨胀提高了日本的产品出口竞争力,带动了日本产品的出口量和产品价格,从而影响国内价格走高;三是进口原材料价格上升对于工业“两头在外”的日本来说,自然地带动了国内价格的上涨。
1972年-1974年的通货膨胀。
日本经历了战后最为严重的一次通货膨胀。
这次通货膨胀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外部压力来自1972年第四季度后食物、纺织材料、木料和皮革物品的进口价格水平持续以20%以上的速度上升,原油的上涨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内在因素是由于国内的宽松货币政策、资金的流动乘数进一步扩大和全社会有效需求呈爆炸式增长。
通货膨胀在巴西
巴西的通货膨胀主要发生自20世纪的后半个世纪。
1952年-1964年,年平均通货膨胀率达到了16.3%。
这期间有三个经济现象值得我们总结:一是国家财政赤字,货币投放过快,持续的工资增长和汇率的不断下跌是巴西国内通货膨胀的原因;二是这个时期的通货膨胀还表现了一定程度的“通胀积累”,并由此刺激巴西国
内经济的加速发展;三是1963年后,政府为了解决收入不公和社会危机问题,鼓励工会以有力的手段进行工资的谈判,工资成为推进通货膨胀的加油器,导致1963年、l964年的平均通货膨胀率达到70%以上。
l973年,新一轮通货膨胀又开始加剧,并在1974年的5月、6月达到峰顶,l974年巴西通货膨胀率达到了34.0%。
巴西经济外向度的提高是这一时期通货膨胀的最重要原因。
因此,石油危机造成的世界性通货膨胀就毫无疑问地影响着巴西。
此外,这一时期资金流动性过剩和“产出差异”的下降也是导致新一轮高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
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巴西又一次出现通货膨胀。
特别是在1989年-1990年和l994年-1995年,月平均通货膨胀率在30%左右,l995年,巴西政府采取了“REAL PLAN”实行新流通货币,并由此成功地克服了通货膨胀。